Микоян 米高扬战机 米格-17——改版后的“壁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9:05:53
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
0226_553811.jpg
0226_553806.jpg
0226_553809.jpg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
0226_553811.jpg
0226_553806.jpg
0226_553809.jpg
技术参数

翼展9.60米

机长11.36米

机高3.80米

机翼面积25.00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45度最大起飞重量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534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1170千克(机内)1834千克(带副油箱)

最大载重量213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145千米/小时(高度3000米)

巡航速度800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75.8米/秒

实用升限16000米

最大航程1560千米(带副油箱)1020千米(不带副油箱)

续航时间2小时50分(带副油箱)
0226_553820.jpg
0226_553818.jpg
0226_553819.jpg
研发过程

在米格-15的使用经验和米格-15LL的试飞应验基础上,米格设计局开始对米格-15作重大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伊-330,定型后称为米格-17。粗看起来,米格-17和米格-15不容易区别出来,基本布局相似,发动机也是克里莫夫VK-1。米格-17的机翼前缘具有一个转折,内翼段后掠大一点,为45度,外翼段后掠小一点,为42度,所以在苏联被称为“镰刀形机翼”。机翼上翼刀由米格-15的两对增加到三对,机尾下根据米格-15LL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腹鳍,以增加大迎角下的方向安定性。外观上看不出来的是操纵系统,有米格-15的无助力机械操纵系统(实际上就是连杆和钢缆)改为液压操纵系统。米格-17具有米格-15的基本优点,但操纵性和高空性能得到改善。

米格-17在50年2月1日首飞。最初的试飞很顺利,但在一次试飞中,试飞员伊瓦什琴柯在俯冲中失事,失事前没有征兆,伊瓦什琴柯也没有发出故障或求救呼叫。检查事故现场和残骸没有发现任何原因。几个星期后,试飞员塞多夫在飞机几乎失控的情况下侥幸安全着陆,检查结果发现,机翼上的副翼差不多被撕碎了,难怪横滚失去控制。大量理论和实验分析表明,这是机翼的气动弹性发散引起的。机翼结构应该重量轻但刚性大。重量和刚性是一对矛盾,在实际中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就是设计的艺术。为了减轻重量,米格-17的机翼的刚性偏低。实际上,米格-15就有这个问题,所以特别高速的时候容易失稳。机翼刚性不足时,副翼的动作在产生滚转力矩的同时,会造成机翼变形,产生反方向的滚转力矩。换句话说,以左机翼为例,在机翼后缘的副翼下垂产生向右的滚转力矩时,整个左机翼被向前扭转,机翼前缘实际上相对于整个机翼反而下垂。由于机翼的面积比副翼大很多,实际上可以克服副翼的作用而产生向左的滚转力矩。这样造成和飞行员的意图相反的控制动作,难怪要造成失事。这个问题速度越高越显著,飞机可以在瞬时之内失控。在特别加强了机翼的刚性后,米格-17的高速机动性大大改善,成为亚音速战斗机中的佼佼者。

51年开始,米格设计局展开在米格-17上加装机载雷达的工作,基本型升级为米格-17P,P指Poiskovyy,意为搜索。52年克里莫夫对VK-1发动机加装加力,米格-17升级为米格-17F,F指Forsirovannyy,意为加力。加力的VK-1F发动机的推力达到2,275公斤,使米格-17的爬升和高空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气动设计的局限,最大速度没有什么提高。装备雷达和加力发动机的米格-17PF最终成为米格-17的主要型号。
0226_553821.jpg
0226_553822.jpg
0226_553823.jpg
实战对比

与MiG-15相比MiG-17的速度更快,同时保留了MiG-15的一些优点,比如轻巧灵活。MiG-17的翼载荷比当时的美国战斗机都要小,而且这种老式飞机并不追求高速飞行能力,因此其盘旋性能非常优秀,足以在俗称“狗斗”(DogFight)的近距格斗中占据优势。对于参加越战的美国飞机来说,MiG-17的个头很小,加上多从后方过来,通常很难发现,一旦被其逼近,则会陷入格斗中,攻击/轰炸机必须投放掉炸弹以提高飞行性能,这是美国飞机最不愿意的。
0226_553833.jpg
0226_553834.jpg
0226_553836.jpg
越南战争中的米格-17

MiG-17在低速时非常灵活,经常有“鬼怪”飞行员发现在自己从后方靠近MiG-17并准备用导弹进行攻击时,MiG-17会陡然拉起,然后以快的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做一个筋斗绕至自己的后方并用机炮开始攻击。“鬼怪”都没有机炮,一旦MiG-17靠的太近则导弹都无法使用,因此“鬼怪”飞行员必须注意控制速度,以保证和米格的距离;而导弹也很难锁定这种灵活的小飞机。F-105虽然有一门“火神”机炮,但是一方面F-105太笨重,盘旋性能远不及MiG-17;另一方面F-105通常执行攻击任务,平显上的武器操作状态通常打在空地模式,一旦碰上敌机往往来不及切换到空空模式(操作比较麻烦,那时候美国战斗机的通病),因此在与MiG-17的交锋中吃尽了亏,有不少F-105对MiG-17的击落纪录是飞行员靠肉眼估算提前量击落的,但是大量的F-105则丧生于MiG-17的3门机炮之下。唯一表现尚可的是美国海军的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这种飞机一开始就准备好了要用机炮交战,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飞行员的训练上看都是最适合于和米格进行格斗的机种。事实上F-8的飞行员从来就是飞行员里最骄傲的一群,他们认为他们的空战技术是所有军种里最高的。不过F-8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其盘旋性能并不比MiG-17好,而且有个很糟糕的毛病:机炮故障率太多,往往一次空战没完四门机炮就都不响了。F-8没能改变战争初期美国战斗机吃亏的状况。

MiG-17不能携带导弹,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它的威胁程度,美国飞机有时候会干脆扔掉炸弹然后逃跑,因为美国飞机速度快,所以MiG-17往往追不上逃走的美机。一旦美机陷入和MiG-17的近战,那么MiG-17则会逐渐降低高度和速度,使美国战斗机进入飞行性能低下的区域并与其进行盘旋占位,然后用2门23mm和1门37mm机炮对其进行攻击。37mm炮弹威力巨大,通常命中一发便能摧毁一架战斗机,而且37mm炮比美国的20mm“火神”机炮射程远,因此美国飞行员戏称MiG-17常能捡一个“金娃娃”,指MiG-17即使从远处随便打一炮就可能捡个大便宜。不过虽然MiG-17的炮弹火力比美国战斗机强,但是携弹量有限,通常只能做2-3次射击,加上MiG-17油料有限,所以一般也不可能长时间作战,一次袭击未果便也只能返航,有很多美国飞行员在被MiG-17咬住觉得已经没有希望逃脱的时刻却发现米格突然自行消失了。
0226_553824.jpg
0226_553825.jpg
0226_553830.jpg
中国歼-5

米格-17引进中国后,中国编号为歼-5。1955年4月8日完成第一架用苏联零件组装的歼-5,1956年7月13日用完全中国制造的零件组装完成第一架全部中国制造的歼-5,8月2日,成功首飞。歼-5是中国沈阳飞机公司制造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仿制前苏联米格-17),也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

0226_553837.jpg
0226_553838.jpg
0226_553839.jpg
米格-17催生U-2

U-2的诞生实属无奈。1954年5月,奥斯坦驾驶RB-47E战略轰炸机从英国出发,对苏联北方舰队驻守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实施侦察。该飞机是B-47E的改进型,时速提高到980公里、飞行高度1.2万米。美方自认为胜券在握,因为苏联防空兵的主力战机米格-15在速度上逊于美国战机,唯一能与B-47E在速度上抗衡的是新研制的米格-17,但它1953年才首次亮相。五角大楼推测,它的研制试飞工作尚未完成。

然而,美国人太大意了。英国战机曾于10天前潜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并接近了基辅,苏联试图击落它们,但被它们侥幸逃脱。此后,全苏防空系统进入高度战备状态,而美国人对此却一无所知。五角大楼不知道的另一点是,米格-17当时已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机场整装待命了。米格-17升空拦截奥斯坦的飞机,奥斯坦不得不驾机仓促逃离,机身被打了好几个窟窿。他闯入芬兰领空,又穿越瑞典边界,总算返回了英国。

这桩丑闻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先是瑞典国防部提出抗议,几天后,芬兰报纸也将此事披露出来。美国空军发表声明,称与此事无关,但显然是欲盖弥彰。颜面尽失的白宫认为,派间谍飞机深入苏联腹地过于危险,决定停止行动。

U-2侦察机

但是,美国某些人士主张研制性能指标大大优于苏联战机的侦察机,以降低间谍飞行的危险度,同时意识到将侦察飞行高度提至平流层的必要性。然而,五角大楼对高速远程飞机并不感兴趣,相反,它迅速批准了有“科学智囊团”之称的兰德公司提出的侦察卫星研制计划。在它看来,卫星的应用前景更广,更重要的是它不会被击落,相对安全。1954年,五角大楼下令空军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但是,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科技顾问基利安非常支持新型侦察机的研制。在其劝说下,总统下令由中情局而非五角大楼负责此事,洛克希德公司接到订单。

U-2是个技术奇迹

U-2的诞生是一个技术奇迹。飞行高度达2万米的高空喷气式飞机,无法使用普通燃油,一家公司于是紧急为它研制了添加稳定剂的航空煤油。其成分中包含一种杀虫剂,由于需求量大,竟然导致了这种杀虫剂脱销,全美的消费者都感到莫明其妙。

1955年7月15日,洛克希德公司终于赶制出第一架样机。试飞进行得极其隐秘且迅速。第二年3月,它已经能够爬升到2.2万米的高度。5月1日,它被拆成部件,运往英国空军基地。

在执行对华约国家的侦察任务以前,美国放出了烟雾弹转移注意力。其官员宣布,洛克希德公司开始投产一种高空飞机,以研究宇宙射线、臭氧层和平流层气流,并进入英国气象部门服役。

万事俱备后,中情局请求艾森豪威尔批准U-2的飞行计划,但后者认为深入苏联腹地飞行实在过于危险,迟迟不能下决心。但中情局负责人劝说总统,凭借苏联现有的防空体系,根本无法察觉U-2的行踪,一旦飞机被击中,飞行员几乎无法生还,更不会向苏联提供不利于美国的证词。

1956年6月11日U-2首飞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刺探情报,大获成功。艾森豪威尔终于首肯了。

U-2最后一次进入苏联是在1960年5月1日,它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近郊被击落,飞行员跳伞被俘,赫鲁晓夫于5月7日向全球宣布了此事。美苏关系再度陷入危机。
0226_553840.jpg
0226_553842.jpg
0226_553844.jpg
0226_553845.jpg
到米格-17了啊
多年前在蚌埠航校呆了一月有余,这类飞机不少,可惜当时没留下影像资料。
难道是从空版发配过来的?
过来看看
也有译为“壁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