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病逝 享年95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15:31


核心提示:2011年1月14日6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任委、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任委,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月14日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liu.jpg

刘华清同志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华清简历

1916年出生,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1934年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役,并参加长征。后任第十五军团政治部科长、第三十一军司令部科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41年后任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 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十军副政治委员,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等职。1954年7月-1958年苏联入海军学院学习。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http://news.163.com/11/0114/19/6QCOJEEG0001124J.html)

核心提示:2011年1月14日6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任委、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任委,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月14日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liu.jpg

刘华清同志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华清简历

1916年出生,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1934年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役,并参加长征。后任第十五军团政治部科长、第三十一军司令部科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41年后任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 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十军副政治委员,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等职。1954年7月-1958年苏联入海军学院学习。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http://news.163.com/11/0114/19/6QCOJEEG0001124J.html)
沉痛哀悼“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刘华清上将!
首艘航母应该叫“海军上将刘华清”号
刘亚洲评刘华清:他没有辜负小平同志重托
2011-01-14 19:52:25 来源: 新华网(广州) 跟贴 113 条 手机看新闻

戎马70载,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这样的军人,中国屈指可数。如此漫长的军旅生涯,肯定意味着波澜壮阔的人生。读《刘华清回忆录》,我看到了这样一位军人。

刘华清同志是我十分尊敬的前辈。曾有幸多次当面聆听过他的教诲。今天,看到他以80多岁高龄著述的这本回忆录,让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油然生出更多敬意。回忆录中,他心态平和,语言质朴,举重若轻,娓娓道来。惟其如此,字里行间更能咀嚼出其大象无形的厚重人生。

时势造英雄。当年,刘华清同志是一个只读了几天私塾的湖北山区放牛娃。他不信命,不甘贫,13岁投身革命,14岁参加红军。经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建国后历任要职,览尽人间沧桑。最后成为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人生轨迹是一个奇迹,在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中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性。

尤令人惊异的是,刘华清的人生华彩乐章,竟然是在接近晚年时才真正展开。花甲之年,通常意味着一名军人该退出战斗队列了。刘华清同志却在62岁被委以重任,当了海军司令员。这个任命让他犹豫过,但他没有退缩。回忆录中,他对走进海军司令员办公室的那个时刻作了生动描述:“办公室不算大,但是,这里有一份巨大责任。我走到窗前,举目眺望,思绪万千……”海军问题成堆,局面严峻,他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保卫海防,维护国家的海洋利益,中国海军必须有一个新的面貌。想到肩上的责任,他对自己说:今后的日子,我将竭尽所能,率领海军将士,医治伤痛,强壮自己,以新的姿态走进海洋,完成国家重托。责任如山,激起他如山的壮志雄心,而且很快就发出虎啸龙吟。

上任后的一年多里,他深入部队调查研究,看到了海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海军战略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受到总部机关和军队院校的高度评价,也同时引起外部世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外军事媒体将他誉为“中国的马汉”。此后,中国海军的建设,以前瞻性的目光,大踏步地跨越到一个新的层次。

命运因其难以预测而充满神秘魅力。刘华清同志的晚年更是如此。71岁,他做好了退休的准备,邓小平同志却突然召见他。他被委任军委副秘书长,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小平同志嘱咐,他的任务“就是抓现代化,抓装备。”刘华清同志和军事装备发展有不解之缘。六十年代初开始,他就参与组织领导过水上、水下、空中等各种兵器装备的研制和决策,以其拳拳报国之心,做过许多贡献。回忆录中,刘华清同志对有关人造卫星试验的几段话,读来尤为让人怦然心动。“‘文化大革命’给‘东方红一号’带来许多不应有的困扰和麻烦。我不懂卫星,也不管这项工作,到了1968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遇到了问题”,“设计人员在原方案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修改,但这一修改方案却找不到能拍板的人。”总设计师拿着方案找到他,要求他表态拍板。“我听了他的汇报,问了有关情况,心想,这事不能拖,总得有人承担责任。我对他说:‘技术上你负责,其他问题我负责,我拍板’。”

为了事业和国家利益,刘华清同志冒着危险,毅然拍板,使人造卫星工程得以继续进行。他对此感慨万端:“这是极不正常极不严肃的状态:一个耗资巨大的国家工程,一个将给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计划,干到一半,竟然无法按正规渠道找到能作决定的负责人。最后只能让我这样一个不懂卫星,对相关情况也缺少了解的人来拍板,古今中外,十分罕见。”还有,在“东方红”卫星的定名上,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给人们带来特殊的心理状态,有人担心,给卫星起名“东方红”,一旦卫星失败,可能就是一场“政治事件”。两种意见,定夺不下。刘华清同志支持原方案定的名字,卫星还叫“东方红”。

回忆录中,类似的细节比比皆是,令人钦佩,也令人深思警醒。

时代大潮中,个人很渺小。但在有些情况下,个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他的人品素质会给事业发展留下深刻印记。刘华清同志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70多岁高龄时,他被上调军委,面对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严峻局面,临危受命,再振雄风。

这一回,他同样没有辜负军委的期望。领受任务后,他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研究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很快就打开了装备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他又要求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借鉴外军技术,“充分吸收利用,以加快前进速度”。虽然一波三折,但终于拉开了中俄(当时是苏联)军事技术合作的帷幕。中国军队装备建设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刘华清同志色彩斑斓的人生经历中,他与小平同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情谊,应该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刘华清同志心中,小平同志一直是他的精神引路人。有趣的是,他们在1938年初的第一次见面,却是由他带路,护送新上任的邓小平政委去八路军第129师报到。也许这就是缘分。

刘华清同志的这次护送任务完成得并不出色。此后数十年间,他和小平同志再无任何特殊交往。但是,他却由此进入了小平同志的视线。刘华清满腔正气,一身清白,对党的事业耿耿忠心。小平同志大概对此有过长期观察,暗中认可,才会在后来关键时刻,决定重新起用刘华清。1989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小平同志在辞去军委主席职务的同时,提名刘华清为军委副主席!

太意外了。刘华清深感责任重大,担心力不从心,当即给小平同志办公室打电话,请有关人员报告小平同志:“还是选别人好。”回话:“邓主席已定,不会改变。”小平同志的态度非常明确:“刘身体好,知识面比较宽,解放后一直搞国防工业、搞科技装备,在苏联还学了几年。他懂科学,搞卫星、导弹都参加过,是荣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选这么个人当军委副主席恐怕比只看资格好。”事已至此,刘华清不再坚持。惟有“真诚感觉党和同志们的极大信任,下决心加强学习,依靠全军广大官兵,尽职尽责,努力工作,不负重托。”

无心插柳柳成荫。刘华清同志晚年因此再度爆发出炫目的光彩。

他身体力行。在此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在任政治局常任委期间,他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重托,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认真履行职责,给江泽民主席当好助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副主席为自己的晚年,写出了完美的一章。

回忆录中,刘华清同志用简洁的几句话,概括了自己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刘华清同志的一生令我敬仰。(刘亚洲)

  本文来源:《解放军报》2005年1月6日第7版,作者:刘亚洲,原题:《<刘华清回忆录>:厚重的人生炫目的光彩》.
(http://news.163.com/11/0114/19/6QCQ9GQ60001124J.html)
刘华清上将:中国不建航母 我死不瞑目
2011-01-14 19:44:09 来源: 东方网 跟贴 28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活动的能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其活动范围甚至可能会超出印度洋。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担任海军司令的时候,这样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了,他曾打趣说:“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资料图:中国大连停泊的瓦良格号航母,目前它正在接受整修,据国外推测将于今年出海试航

5月4日,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高级研究员理查德·菲舍尔在《航空周刊》载文称,中国武装部队采购了大量军备,这使其陆、海、空力量的投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文章称,中国发展力量投射能力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控制西太平洋,保护中国的经济利益。不过,中国此举还意在应对美国在该地区的海军力量,与如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结成同盟。

文章称,在五角大楼向国会提交的2009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美国国防部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国际稳定与通向国外市场及资源的通道”,而且,中国的“军事与文职战略家开始讨论武装部队在保护与增强中国更广泛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中扮演的角色”。该报告介绍了中国海军与陆军在利用精密信息技术与获得精确武器系统领域中的收获,还对中国扩充常规武器系统的举动进行了分析。

文章称,中国官方与半官方的声明、军事演习与部署、发展与获得力量投射新手段等已经透露出了这种发展趋势。在2004年年底,胡*锦*涛主席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需为国家利益提供安全保障。”2005年,中国首次邀请俄罗斯前往山东半岛,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名义,联合举行了“和平使命”演习。2006年 12月,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称,陆军应该注意发展“跨区域机动性”,海军应着严于“逐步增大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空军则应该寻求“战略投射”能力。

文章指出,“和平使命”军事演习部分的阐释了这些词汇的含义,使人看到了解放军规模小,但前所未有的联合部署能力。目前,上海合作组织计划于今年8月在中国举行联合军演。

文章称,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于2007年7月在在中国共产党核心期刊《求实》杂志中称,海军使命之一就是维护“海洋运输安全与能源战略通道。”中国大多数油轮都会途径马六甲海峡。2008年12月,中国将一艘052B与一艘052C防空驱逐舰以及一艘支援舰部署到亚丁湾海域保护商船。4月,其中一艘军舰由新的054A防空护卫舰取代。

不过,文章认为,这只是海军部署的一个小小的开始,中国之所以缅甸新港口与设施、孟加拉国吉大港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投入资金,很可能就是为了获得部署军舰的通道。2009年2月,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政治室副主任叶海林表示,印度洋是中国的“命运之海”,建议通过建立经由巴基斯坦与缅甸的陆上能源途径,来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3月,中国与巴基斯坦举行了一次为期10天的联合海军演习。

文章表示,巴基斯坦与伊朗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如果他们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那么这两个国家就可以与中国举行更多的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

文章认为,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活动的能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其活动范围甚至可能会超出印度洋。3月20日,国防部长梁光烈对日本日本防卫大臣滨田靖一说,“中国的海军……还很弱,我们需要发展航母。”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担任海军司令的时候,这样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了,他曾打趣说:“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文章表示,据日本与香港媒体1月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国造船官员称,到2020年的时候,海军可能会拥有多达四艘国产航母,其中两艘为常规动力,两艘为核动力。另外,中国于2002年从乌克兰采购的“瓦良格”号航母也将被翻新,海军将利用它进行相关训练。

而且,文章还指出,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在一家中国电视台的专家采访节目中,一位接受采访的专家称中国的航母可能会采购与“瓦良格”号航母相似的建造结构,并可能会利用滑跃式甲板。不过,该电视节目还显示了另外一种独特的建造方案。根据这种建造方案,航母将会配备高达六个飞机弹射器。文章认为,中国可能会在位于上海长兴岛的一家造船厂建造其航母,而其在海南岛建立的海军基地则可能会成为中国航母的基地。

文章指出,中国还正在组建其航母航空部队。其候选舰载机型包括:俄罗斯的升级版苏-33战机、中国舰载型歼-11战机(这种战机有时被称为歼-13,体积小于苏-33,但却有隐身能力)以及舰载歼-10战机。有消息来源于2005年指出,中国正在发展舰载预警系统。而且,中国的航母可能也会装备无人战斗机。L-15舰载高级教练机也是候选机型之一。中国航母还可能会装备其他为特定目的而设计的飞机,如沈阳的“WarriorEagle”无人机。

文章表示,未来1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两栖战能力将会得到提高。2006年底,中国的首艘2万吨级071型船坞登陆舰下水:该舰的甲板能够承载一艘用于远距离兵力运输的气垫船。继071型船坞登陆舰之后下水的,可能是与之大小相近的081型平甲板两栖登陆舰(LHD)。有消息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初步打造一支由6艘081型两栖舰及3艘071型船坞登陆舰组成的舰队,这只舰队能够一次搭载数千名士兵以及支援装甲。海军陆战队与陆军两栖部队正在列装一种新型快速两栖装甲战车,这些战车利用喷水泵,能够在水中高速移动。

文章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在发展用于远距离兵力投射的大型运输机和机械化部队。尽管中国已经决定向俄罗斯采购32到34架承载能力为 50吨的“伊留申”Il-76运输机,但北京政府仍在以新的方式重组其飞机工业,以便让重型运输机的研发工作实现现代化。在此过程中,中国得到了来自俄罗斯及乌克兰的大量帮助——中方希望能够对An-70大型军用运输机进行升级。2007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AVIC-1)表示,其有意打造一型负载重量为60吨、与C-17运输机相似的运输机。不过,该项目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其能否研发出大型、高旁通比涡扇发动机 (HighBypassTurbofan),而该领域一直是中国的弱点所在。

如果预算继续增加,到本世纪2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拥有部署适度的远程海军与机载机械化武装部队的能力。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可能无力大规模投射,而且仍然会缺乏能够与美国媲美的基础设施,但通过远程军力部队,中国将能够获得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
(本文来源:东方网)
(http://war.news.163.com/11/0114/19/6QCPQBPI00011MTO.html)
伟大的民族需要无数个伟大的思想者!
默哀。。
老将军一路走好,默哀中
老将军一路走好,默哀中.......
  老将军,瓦良格号就要出海啦。您当年的努力,会给祖国带来巨大的国防效益!
不是吧?还真把瓦良格修起来继续用啊、
深切怀念。
造汽 发表于 2011-1-15 07:17


   


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刘华清 精忠报国戎马一生

http://www.zhgpl.com/doc/1015/7/0/6/10157062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570623&mdate=0115003741
   2011-01-15 00:38:07  
        
        
                              
  刘华清,1916年生于湖北黄安,湖北大悟人,上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曾任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任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他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1934年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役,并参加长征。后任第十五军团政治部科长、第三十一军司令部科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41年后任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十军副政治委员,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等职。1954年7月-1958年苏联入海军学院学习。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从我参加革命之初为穷人谋解放,到建国后为人民谋幸福,几十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永远也不会变。”从大别山到中南海,从将军到平民百姓,刘华清不改的是爱民心肠,不变的是布衣本色。

  拄着拐杖,带着微笑,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任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如约步入所在中央军委办公厅所在的办公室,然后迎面缓缓走过来,同我们一一握手。刘华清的到来,似乎带来一缕春风,使空旷而简朴的办公室里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只见刘老满头银发,白衬衣衬着青色领带,和蔼的笑容,外表与着装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这一下子拉近了与笔者的心距;刘老挺拔的身材仿佛让人看到当年将军挥师鏖战的英姿。一落座,他便招呼身边工作人员给我们一行三人沏茶。其实他们早已为记者备好了茶水在刘老的第一句问话中,笔者便品味到老将军的关爱与体贴之情及好客的平民本色。

  孤军北上,转战万里,勇当长征急先锋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之后,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刘华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此时,他已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出了整整70年的心血。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10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延川县后,刘华清在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程坦的主导下,一起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编成歌词,填入了流行于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歌曲的曲调之中。这首军歌从红军时代一直唱到了今天,唱遍了全国。连毛泽东也十分喜欢,说过不仅要唱,还要讲解,遵照去做。

红二十五军在西进北上过程中,途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军领导教育部队一面行军打仗,一面做群众工作,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部队每到一地,都要调查了解社会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坚决保护群众利益,赢得了沿途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边抽烟,刘华清边回忆往事:“1935年8月中旬,我军进入静宁县以北的单家集和兴隆镇等地。这里是回民聚居的地区,军政委吴焕先及时对全体指战员进行群众纪律和民族政策教育,专门规定了‘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QZS,禁止毁坏回族的经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注意遵守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他让我用毛笔把‘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写成大标语,贴到街上。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助民劳动,切实做到了秋毫无犯。”因此,红二十五军在兴隆镇受到了广大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还有10多名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队伍。

  关心部下,爱民爱兵,好一位“布衣首长”

  “我对身边所有的人都没有发过脾气,他们有错误的时候,也总是教育、说理。即使是较为严重的错误,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也没有处分过他们,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所以,一批批同志与我的关系都挺好。一二十年来,不少同志当过我的警卫员,工作过程中的确接受了不少锻炼,但时间长了也学不到啥,我就建议他们到地方去再锻炼为好。”采访时,刘华清这样说。

  刘华清在河北打游击时,身边有个警卫员,家里十分困难。“抗战胜利了,我说,你回家吧,打败日本鬼子都要回家了。回去照顾你的父母,找个老婆成个家,种种田,安居乐业。”10年后,刘华清曾专门派人看望这位警卫员,当得知他已娶了老婆有了孩子,还有几亩地,日子过得非常好时,刘华清尤为欣慰。“他在战争年代跟我三四年,很有感情,同生死,共命运,把首长当父母、当亲人,什么都照料得好,吃饭、走路、休息……”刘华清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秘书,上海人,他的父母亲年事已高,自己家里也没人照顾。“一个儿子给我当秘书,一个女儿(他的妹妹)出嫁了。家里有困难,没人照顾,我建议他安心转业到上海。”于是,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秘书,因为个人的特长到地方成为了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工作很得力。“其实,我舍不得离开他,他也舍不得离开我,我们是忍痛离别呀。高兴的是,他在家乡干得不错,他的父母也很高兴。”一次,刘华清在上海考察,抽暇专门到这位秘书的家里看望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亲极为喜悦,说:“首长,非常感谢,感谢您的关心,儿子的工作安排得好。”刘华清却出人意料地这样应答:“我还得感谢您哩,您为国家养育了一个好孩子。”2000年5月,老将军到上海检查身体,不见这位跟自己多年的秘书来看望,不免惊诧以前每次来上海他都来看看,这次怎么了?一打听,他因病住院了。于是,刘华清在详细询问了病情后,由于自己也抽不出时间到医院看望,就让工作人员把自己带的钱送上4000元,以解治病之需。

  中国有句俗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起工作时间长了,自然有了感情,这种感情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原则的基础上的。“警卫员、秘书、炊事员、司机、保健医生,我希望他们要好好学习,增长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法律,不违纪,不犯法。现在市场经济,千万不能走弯路。他们还年轻,不可能对一切问题的认识都那么正确,他们需要教育,需要帮助,需要鼓励,需要信任,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予指导。我们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平等的同志关系,我有什么理由打人、骂人、吼人?”每每得悉过去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地方干得不错时,刘华清有的是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还经常来信,来电话,有时他们来北京看看自己的首长。“我们感情非常好,我也希望他们成长、提高、发展。要干得好,学得好,为人民多做好事与实事。”

  刘华清在中央领导岗位工作时,曾多次受中央委托,到各地考察工作。每次,刘华清都注意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生活疾苦,密切党群关系,这其中有不少事在地方被传为佳话。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出了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亲人八路军……”1993年1月,刘华清到延安参加纪念双拥50周年活动。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旧址前听到《拥军秧歌》,老将军是那样的亲切与耳熟,当年战场上,老百姓慰问八路军的情景又浮现眼前。激动之中,刘华清情不自禁地走进人群,和当地群众一起扭起秧歌。他的舞步虽较为缓慢,但心里却年轻,歌声、笑声、掌声交织回响在杨家岭上空。在枣园,刘华清专门走访了当年的老红军、老游击队员,回忆战争年代的光荣历史,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听说被称为“延河畔上不老松”、“国防教育热心人”的老红军张文清家中有困难时,当即嘱咐军分区的同志一定要想方设法帮他解决生活难题。刘华清主持军委工作期间,尽管很忙,会议很多,但只要有时间,就下部队了解情况,听取基层官兵的意见。“他们的父母相信人民军队,把子弟交给了我们。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爱护他们。部队应重在教育、引导,从思想政治上关心士兵,爱护士兵。”刘华清对少数基层干部带兵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士兵极为反感,主张要以父母心、兄弟情关心士兵,对士兵成长进步负责。“干部只有爱兵,才有资格带兵,才能把兵带好。作为一名老兵,我有责任对基层干部进行传、帮、带,把我军尊干爱兵的光荣传统传下去。”

  每到部队调研,刘华清总是设法争取多安排点时间下连队看看,多到基层走走。1996年4月的一天上午,他走进某部八连三班宿舍,战士们正在学习。他随机问了几名战士的姓名、籍贯、入伍时间及工作学习情况,大家回答得令他很满意。他又临时动议到炊事班。炊事班正在准备午餐,菜板上放着中午准备吃的土豆、青椒、猪肉。刘华清于是细问了几样蔬菜、肉类的价格,并掐着指头算起账来。从战士的伙食标准、主副食的价格、农副业生产的补贴,到全连每月的消费总量、每人每天的平均数,他了解得清清楚楚,认为司务长讲得实在没水分,令人信服。在场的干部无不为首长如此关心连队伙食管理的情景所感动。

  在刘华清办公室东北角,一座比例为1:35的长征二号LM-2E航天模型十分抢眼,足见我们首长与航天的难解情怀。这个航天器似乎也诠释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回,在发射现场,正待发射的导弹弹体被身边的一个普通技术人员及时发现焊接部位有一些焊溜与咬边。由于是特殊金属材料、特殊物体的焊接,这些部位要求质量又十分苛刻,在这紧迫的攻坚任务前,一时没人敢应接。良久之后,只见一位技工头戴焊罩、手持焊枪稳稳走过去,来到巨大弹体旁细细观察焊接部位,然后他娴熟地操起焊枪,对弹体进行了整形焊接。一道刺眼焊光划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所有人齐刷刷地注视着一道道刺眼飞逝的焊光,直到焊光突然停了,大家仍然盯着焊光消失的地方。经验收,焊接部位一次点焊成功,不但已焊透、焊牢,没有丝毫的气孔与夹渣,而且美观。“啊,焊接成功了!”刘华清不由得喊了一声,惊醒的人们一下子涌到焊接的导弹旁。“同志,你立了大功,为国家挽回了数千万元的损失。”刘华清上前紧紧握住这位工人师傅沾满油腻的双手,连说感谢。从此,这位共和国的将军与一位普通的工人师傅交上了朋友。前几年,这位老师傅不幸去世,刘华清得讯后亲赴这位普通人的追悼会……

  关注老区,支持建设,梦牵家乡大别山

  言及家乡,这位大别山之子的思绪回到了儿时。1916年10月,刘华清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花桥乡刘家院子(今大悟吕王镇刘垸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13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家乡,他曾任黄安县二程区刘家院子村共青团支部书记,少共二程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兼少先队总队长,黄安中心县委书记,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等职。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记。从他少年时期投身革命,驰骋沙场,回家的路就总是很漫长漫长,但他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恋乡”的情结。刘老最遗憾的是自参加革命后,再也没同自己的父母亲见上一面。

  刘华清参加革命一走就是14年,一直杳无音讯。母亲思儿心切,白天站在大路边眺望,夜晚坐在床边哭泣,加之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老人家眼睛哭瞎了,身体拖垮了,不久抱憾含恨离世。父亲领着全家艰难度日,好不容易熬到全国解放,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与世长辞在家的兄弟怕影响将军的心情和工作,没有写信告诉他,因此,他也就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两位老人,脸朝黄土背朝天,养育了一代开国将军,而自己却常常连饭也吃不上,只能喝又苦又涩的苦菜汤……所以,刘华清每次回故乡,总要到父母的坟前走一走。当走到父母的坟头时,他流泪了,也许是在回顾自己的经历和苦难的家庭,深感忠孝不能两全……

  1989年2月11日,巍巍大悟山寒气袭人,滠水河面还浮着薄冰。“将军回来了!”“老将军从北京回来了!”刘华清回到大悟县吕王镇刘垸村时,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沸腾起来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纷纷涌上村头。老大娘、老大爷都含着泪花说:“好不容易盼回来,一定要多住上几天!”刘华清不停地挥动着双臂,大声喊着:“乡亲们好!我回来看望你们啦!”这个老汉要把将军拉到自己家里去坐坐,那个大娘端来了花生、瓜子儿……在儿童时代同刘华清一起读过书、放过牛,后来又一起扛过红缨枪的刘宏顺老人显得格外兴奋,拍着刘华清的肩膀直嚷着:“你在北京那么忙,哪有时间回穷山沟?”刘华清拉着他的手,无限感慨地说:“就是千忙万忙,也忘不了大悟山!”沿着石板路,穿过曲折的小巷,刘华清急匆匆地想去看望老战友刘海儒夫妇。当得知两位老人已去世时,刘华清心情很沉重地说:“我回来迟了,再也见不着他们了!”听说两个姐姐来了,刘华清又急匆匆地去看望。刘润湘老太太惊喜地站起来,一把抓住老弟的手,热泪直流。她是刘华清的叔伯姐姐,已83岁了。当年她同刘华清一起扛过红缨枪,为红军站过岗,送过情报,搞过宣传,“大姐,上次是1965年回来看的你,一晃又20多年了,就是时间再长,我也忘不了你啊!”刘润湘老人仔细打量着刘华清的脸,看了许久,才颤抖着声音说:“三弟,回来看看好呀,我们都想念你。我活不了多久了,能见三弟一面就心满意足了。”同亲姐姐刘润清见面,他心情更为激动。姐姐提出要把大女儿的户口转出来,将军的双眼湿润了。他记得,在自己还不懂事的儿童时代,就是靠姐姐纺线织布挣钱读书的。那昏黄的油灯下,姐姐纺线,弟弟读书, 常常相伴劳作至深夜;在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姐姐是靠节衣缩食照顾父母的,她常常饿着肚子,把少得可怜的食物留给双眼失明的母亲吃……今天,他又见到风烛残年的姐姐,深情厚谊说不尽,用什么相报呢?刘华清向姐姐赠送了礼品,又安慰姐姐说:“都转出去,怎么办呢?没文化,不能工作,给组织上又添麻烦。全国这么多农民,都转户口安排工作,国家怎么承受得了?我们为国家工作的人,不能干不符合国家政策的事情。”姐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又安慰弟弟说:“不合政策就不办。”临别时,姐弟俩还在一起合影留念。

  “我们兄弟6个,一个姐,一个妹,大哥二哥是农民,现在只有一个弟弟还健在。今年4月份,我弟媳从湖北来北京看我,他们年纪大了,我也年纪大了,每年看我一次,我回去很少。我弟弟,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一辈子种田,老老实实种菜,养儿育女,老观念,什么也不想,什么娱乐也不会,连扑克牌、玩麻将都不会,很老实忠厚。”当记者进而问地方政府是否曾帮他的弟弟安排过工作或给予过什么照顾时,刘华清连连摆手当地政府也没安排,也不应安排什么工作,当然也不应给什么特殊照顾。

  在离开家乡70多个春秋里,屈指算来,他只回了4次家乡,而且由于工作的缘由,每一次又是那样的短暂。然而,这位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将军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感念,因为那是一方生命的热土,因为那里是养育他成长的山川。看到家乡还较为困难,发展较为迟缓,老将军心底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吕王镇中学校长曾请首长题写校名,刘华清很高兴:“吕王是个老苏区,反动派杀了好多人,内部肃反也杀了不少的人,把老百姓都杀怕了。解放后,怕读书,怕参加工作,所以这里很落后,跟外地差距很大。治穷,必先治愚;扶贫,必先扶科技。”关于校名的表述,开始还讨论了一番,镇长说写“大悟县吕王镇吕王中学”,县人大主任说:“就写‘吕王中学’,这样管得长远一些。”刘华清赞同后者的意见,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了“禹王中学”四个大字。吕王镇由吕王城得名,吕王城解放前叫禹王城。把“吕”写成“禹”,足见将军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地一名均记忆犹新。其书,本来遒劲豪迈,饶有气势,但他却谦虚地说:“写得不好,你们看不中的,到北京我再好好写一幅。”回到北京后,刘华清还真的另写了三幅校名。在书写时,认为繁体“学”字不好写,还特地翻了字典。

  家乡要修马路、建水站、修水库,投资不够,每每找他,他从不认为是给自己添麻烦,总是非常支持,乐于相助,为家乡、为老区的建设出谋划策。尔后,看到家乡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变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刘华清打心眼儿里高兴。大悟县国防教育中心需要一架退役飞机和一辆退役坦克,他在任时签字“请总参装备部在淘汰的装备中解决”。当一辆退役坦克在解放军的护送下开进大悟山时,群众奔走相告:解放军送坦克来了!前几年,修京珠高速公路,地方为考虑经济发展,很企望高速路过大悟,以带动老区经济发展。这想法,刘华清认为十分得理,也符合国家有关扶助老区发展的政策,于是立马向国家交通部反映此情况。很快,通过了新规划的方案。2002年春,大悟县县委书记来京看望刘老时,很感激家乡山旮旯里走出来的老革命为家乡、为老区的发展出了力。呷了几口家乡人送来的茶,轻轻咳嗽了两声,他说:“我没有忘记家乡,家乡人也没忘记我,家乡这些年来看我的可多了。”刘华清每逢在报刊、电视上看到家乡的新变化、新发展与新成就,兴奋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今天,关注家乡发展的他经常收到家乡人的来信,接待家乡人的来访。

  戎马一生,纵横驰骋的刘华清,不仅如此,他对生活、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同样充满了眷恋,他视自己战斗过、工作过、生活过的革命老区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些年,刘华清在视察各地时,都不忘到革命老区走一走、看一看。他忘不了在那些艰苦的岁月,是革命老区人民用满腔的心血,支援了革命战争,养育了人民军队。

  珍惜今日,回忆昨天,似水年华凝巨著

  电视连续剧《中原突围》,首次通过电视艺术手段,以全方位、全景式的构图,从整体战略高度,形象地展示了中原突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2001年3月24日,电视剧开拍前,刘华清在家中听取了该片出品人、总制片人、湖北经济电视台台长赵征对筹备情况的汇报后,说:“这段历史很重要,从来没有全面表现过,拍成拍好意义重大。要从政治上、战略上突出中原突围的重要历史作用。”他还欣然出任该片的总顾问,为该片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讨论创作计划、组织剧本创作和拍摄制作的全过程中,他一直给予了关心与支持,希望剧组同志反覆查对史料、确保该片在重大史实上准确无误。2001年5月,《中原突围》在历史发生地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镇开机拍摄。2002年“八一”前夕,《中原突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首播。刘华清认为该片战争场面壮观宏大,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体现了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的主导思想。那时期,刘老每晚8:00时整便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他对剧中李先念的扮演者徐平的表演很赞赏,连说:“演得好,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原突围的发生地在湖北,剧中人物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张体学等均为大别山人,与自己是同乡,宣化、黄陂等地点就是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因此,刘华清在看《中原突围》时,感觉十分亲切。

  刘华清退下来后,做过两次大手术,身体虽不如以前,但也恢复了正常。或许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离岗的老人学习和工作时间似乎依然不减昨天。他每天总是设法抽出一些时间来,看文件、看报、读书,有时到办公室坐坐,了解情况,与工作人员联络感情。当然,散步、打桥牌、玩麻将、下象棋、听京剧、看电视剧与录像带这些兴趣爱好,他还是保持着,还偶尔下下厨房露一手炊事哩。

  从1998年下半年起,刘华清在为《中共党史人物传》撰写小传的同时,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这部回忆录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纵横捭阖的内容交织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建设发展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其重要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回忆录写了4年,讲了写,写了讲,写了改,改了又补充,总算有了个初稿。许多东西要回忆、走访、调查与整理,要花不少精力。要么不写,写就要对个人的历史负责,对党和军队负责。”要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和亲身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梳理,

  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好在在身边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拿出了初稿,可说了却了一桩心愿。

  采访中,刘老说:“人到老年,格外注重感情,格外怀念过去那些充满深情和友谊的事,对老战友、老部下的思念之情越来越重。”凡是老同志逝世,只要发来讣告,他都发唁电、送花圈。在京内的,能参加遗体送别的,他一般设法去。“这是一种友谊、情感的表达。人老了,向往的是平稳、自由、安静的生活。平民出身的人,无论官多大,职位多高,到头来他还是个平民,是个布衣之人。”专访结束前,工作人员递上一张某中央领导的讣告。当时,因在全神贯注接受采访,他没有顾及,不知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之后又见自己的战友离开了人世,自己是何种感情。

  道别前,刘老很客气地坚持并站着同笔者合影留念。笔者建议他拿本书翻阅摄张生活照时,他很配合地从身后的书柜里随手取出一部人物志,笑了笑:“我知道,你们是叫我装样子,摆姿势。”相机定格的那一刹那,我们宛若阅读到一位平民式的将军…… (来源:网易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04年第7期,作者:余玮,原题:《布衣将军刘华清》)

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刘华清 精忠报国戎马一生
http://www.zhgpl.com/doc/1015/7/0/6/10157062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570623&mdate=0115003741
   2011-01-15 00:38:07          
        
                                刘华清,1916年生于湖北黄安,湖北大悟人,上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曾任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任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他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1934年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役,并参加长征。后任第十五军团政治部科长、第三十一军司令部科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41年后任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十军副政治委员,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等职。1954年7月-1958年苏联入海军学院学习。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从我参加革命之初为穷人谋解放,到建国后为人民谋幸福,几十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永远也不会变。”从大别山到中南海,从将军到平民百姓,刘华清不改的是爱民心肠,不变的是布衣本色。

  拄着拐杖,带着微笑,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任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如约步入所在中央军委办公厅所在的办公室,然后迎面缓缓走过来,同我们一一握手。刘华清的到来,似乎带来一缕春风,使空旷而简朴的办公室里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只见刘老满头银发,白衬衣衬着青色领带,和蔼的笑容,外表与着装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这一下子拉近了与笔者的心距;刘老挺拔的身材仿佛让人看到当年将军挥师鏖战的英姿。一落座,他便招呼身边工作人员给我们一行三人沏茶。其实他们早已为记者备好了茶水在刘老的第一句问话中,笔者便品味到老将军的关爱与体贴之情及好客的平民本色。

  孤军北上,转战万里,勇当长征急先锋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之后,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刘华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此时,他已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出了整整70年的心血。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10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延川县后,刘华清在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程坦的主导下,一起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编成歌词,填入了流行于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歌曲的曲调之中。这首军歌从红军时代一直唱到了今天,唱遍了全国。连毛泽东也十分喜欢,说过不仅要唱,还要讲解,遵照去做。

红二十五军在西进北上过程中,途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军领导教育部队一面行军打仗,一面做群众工作,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部队每到一地,都要调查了解社会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坚决保护群众利益,赢得了沿途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边抽烟,刘华清边回忆往事:“1935年8月中旬,我军进入静宁县以北的单家集和兴隆镇等地。这里是回民聚居的地区,军政委吴焕先及时对全体指战员进行群众纪律和民族政策教育,专门规定了‘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QZS,禁止毁坏回族的经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注意遵守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他让我用毛笔把‘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写成大标语,贴到街上。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助民劳动,切实做到了秋毫无犯。”因此,红二十五军在兴隆镇受到了广大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还有10多名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队伍。

  关心部下,爱民爱兵,好一位“布衣首长”

  “我对身边所有的人都没有发过脾气,他们有错误的时候,也总是教育、说理。即使是较为严重的错误,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也没有处分过他们,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所以,一批批同志与我的关系都挺好。一二十年来,不少同志当过我的警卫员,工作过程中的确接受了不少锻炼,但时间长了也学不到啥,我就建议他们到地方去再锻炼为好。”采访时,刘华清这样说。

  刘华清在河北打游击时,身边有个警卫员,家里十分困难。“抗战胜利了,我说,你回家吧,打败日本鬼子都要回家了。回去照顾你的父母,找个老婆成个家,种种田,安居乐业。”10年后,刘华清曾专门派人看望这位警卫员,当得知他已娶了老婆有了孩子,还有几亩地,日子过得非常好时,刘华清尤为欣慰。“他在战争年代跟我三四年,很有感情,同生死,共命运,把首长当父母、当亲人,什么都照料得好,吃饭、走路、休息……”刘华清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秘书,上海人,他的父母亲年事已高,自己家里也没人照顾。“一个儿子给我当秘书,一个女儿(他的妹妹)出嫁了。家里有困难,没人照顾,我建议他安心转业到上海。”于是,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秘书,因为个人的特长到地方成为了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工作很得力。“其实,我舍不得离开他,他也舍不得离开我,我们是忍痛离别呀。高兴的是,他在家乡干得不错,他的父母也很高兴。”一次,刘华清在上海考察,抽暇专门到这位秘书的家里看望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亲极为喜悦,说:“首长,非常感谢,感谢您的关心,儿子的工作安排得好。”刘华清却出人意料地这样应答:“我还得感谢您哩,您为国家养育了一个好孩子。”2000年5月,老将军到上海检查身体,不见这位跟自己多年的秘书来看望,不免惊诧以前每次来上海他都来看看,这次怎么了?一打听,他因病住院了。于是,刘华清在详细询问了病情后,由于自己也抽不出时间到医院看望,就让工作人员把自己带的钱送上4000元,以解治病之需。

  中国有句俗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起工作时间长了,自然有了感情,这种感情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原则的基础上的。“警卫员、秘书、炊事员、司机、保健医生,我希望他们要好好学习,增长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法律,不违纪,不犯法。现在市场经济,千万不能走弯路。他们还年轻,不可能对一切问题的认识都那么正确,他们需要教育,需要帮助,需要鼓励,需要信任,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予指导。我们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平等的同志关系,我有什么理由打人、骂人、吼人?”每每得悉过去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地方干得不错时,刘华清有的是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还经常来信,来电话,有时他们来北京看看自己的首长。“我们感情非常好,我也希望他们成长、提高、发展。要干得好,学得好,为人民多做好事与实事。”

  刘华清在中央领导岗位工作时,曾多次受中央委托,到各地考察工作。每次,刘华清都注意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生活疾苦,密切党群关系,这其中有不少事在地方被传为佳话。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出了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亲人八路军……”1993年1月,刘华清到延安参加纪念双拥50周年活动。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旧址前听到《拥军秧歌》,老将军是那样的亲切与耳熟,当年战场上,老百姓慰问八路军的情景又浮现眼前。激动之中,刘华清情不自禁地走进人群,和当地群众一起扭起秧歌。他的舞步虽较为缓慢,但心里却年轻,歌声、笑声、掌声交织回响在杨家岭上空。在枣园,刘华清专门走访了当年的老红军、老游击队员,回忆战争年代的光荣历史,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听说被称为“延河畔上不老松”、“国防教育热心人”的老红军张文清家中有困难时,当即嘱咐军分区的同志一定要想方设法帮他解决生活难题。刘华清主持军委工作期间,尽管很忙,会议很多,但只要有时间,就下部队了解情况,听取基层官兵的意见。“他们的父母相信人民军队,把子弟交给了我们。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爱护他们。部队应重在教育、引导,从思想政治上关心士兵,爱护士兵。”刘华清对少数基层干部带兵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士兵极为反感,主张要以父母心、兄弟情关心士兵,对士兵成长进步负责。“干部只有爱兵,才有资格带兵,才能把兵带好。作为一名老兵,我有责任对基层干部进行传、帮、带,把我军尊干爱兵的光荣传统传下去。”

  每到部队调研,刘华清总是设法争取多安排点时间下连队看看,多到基层走走。1996年4月的一天上午,他走进某部八连三班宿舍,战士们正在学习。他随机问了几名战士的姓名、籍贯、入伍时间及工作学习情况,大家回答得令他很满意。他又临时动议到炊事班。炊事班正在准备午餐,菜板上放着中午准备吃的土豆、青椒、猪肉。刘华清于是细问了几样蔬菜、肉类的价格,并掐着指头算起账来。从战士的伙食标准、主副食的价格、农副业生产的补贴,到全连每月的消费总量、每人每天的平均数,他了解得清清楚楚,认为司务长讲得实在没水分,令人信服。在场的干部无不为首长如此关心连队伙食管理的情景所感动。

  在刘华清办公室东北角,一座比例为1:35的长征二号LM-2E航天模型十分抢眼,足见我们首长与航天的难解情怀。这个航天器似乎也诠释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回,在发射现场,正待发射的导弹弹体被身边的一个普通技术人员及时发现焊接部位有一些焊溜与咬边。由于是特殊金属材料、特殊物体的焊接,这些部位要求质量又十分苛刻,在这紧迫的攻坚任务前,一时没人敢应接。良久之后,只见一位技工头戴焊罩、手持焊枪稳稳走过去,来到巨大弹体旁细细观察焊接部位,然后他娴熟地操起焊枪,对弹体进行了整形焊接。一道刺眼焊光划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所有人齐刷刷地注视着一道道刺眼飞逝的焊光,直到焊光突然停了,大家仍然盯着焊光消失的地方。经验收,焊接部位一次点焊成功,不但已焊透、焊牢,没有丝毫的气孔与夹渣,而且美观。“啊,焊接成功了!”刘华清不由得喊了一声,惊醒的人们一下子涌到焊接的导弹旁。“同志,你立了大功,为国家挽回了数千万元的损失。”刘华清上前紧紧握住这位工人师傅沾满油腻的双手,连说感谢。从此,这位共和国的将军与一位普通的工人师傅交上了朋友。前几年,这位老师傅不幸去世,刘华清得讯后亲赴这位普通人的追悼会……

  关注老区,支持建设,梦牵家乡大别山

  言及家乡,这位大别山之子的思绪回到了儿时。1916年10月,刘华清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花桥乡刘家院子(今大悟吕王镇刘垸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13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家乡,他曾任黄安县二程区刘家院子村共青团支部书记,少共二程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兼少先队总队长,黄安中心县委书记,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等职。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记。从他少年时期投身革命,驰骋沙场,回家的路就总是很漫长漫长,但他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恋乡”的情结。刘老最遗憾的是自参加革命后,再也没同自己的父母亲见上一面。

  刘华清参加革命一走就是14年,一直杳无音讯。母亲思儿心切,白天站在大路边眺望,夜晚坐在床边哭泣,加之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老人家眼睛哭瞎了,身体拖垮了,不久抱憾含恨离世。父亲领着全家艰难度日,好不容易熬到全国解放,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与世长辞在家的兄弟怕影响将军的心情和工作,没有写信告诉他,因此,他也就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两位老人,脸朝黄土背朝天,养育了一代开国将军,而自己却常常连饭也吃不上,只能喝又苦又涩的苦菜汤……所以,刘华清每次回故乡,总要到父母的坟前走一走。当走到父母的坟头时,他流泪了,也许是在回顾自己的经历和苦难的家庭,深感忠孝不能两全……

  1989年2月11日,巍巍大悟山寒气袭人,滠水河面还浮着薄冰。“将军回来了!”“老将军从北京回来了!”刘华清回到大悟县吕王镇刘垸村时,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沸腾起来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纷纷涌上村头。老大娘、老大爷都含着泪花说:“好不容易盼回来,一定要多住上几天!”刘华清不停地挥动着双臂,大声喊着:“乡亲们好!我回来看望你们啦!”这个老汉要把将军拉到自己家里去坐坐,那个大娘端来了花生、瓜子儿……在儿童时代同刘华清一起读过书、放过牛,后来又一起扛过红缨枪的刘宏顺老人显得格外兴奋,拍着刘华清的肩膀直嚷着:“你在北京那么忙,哪有时间回穷山沟?”刘华清拉着他的手,无限感慨地说:“就是千忙万忙,也忘不了大悟山!”沿着石板路,穿过曲折的小巷,刘华清急匆匆地想去看望老战友刘海儒夫妇。当得知两位老人已去世时,刘华清心情很沉重地说:“我回来迟了,再也见不着他们了!”听说两个姐姐来了,刘华清又急匆匆地去看望。刘润湘老太太惊喜地站起来,一把抓住老弟的手,热泪直流。她是刘华清的叔伯姐姐,已83岁了。当年她同刘华清一起扛过红缨枪,为红军站过岗,送过情报,搞过宣传,“大姐,上次是1965年回来看的你,一晃又20多年了,就是时间再长,我也忘不了你啊!”刘润湘老人仔细打量着刘华清的脸,看了许久,才颤抖着声音说:“三弟,回来看看好呀,我们都想念你。我活不了多久了,能见三弟一面就心满意足了。”同亲姐姐刘润清见面,他心情更为激动。姐姐提出要把大女儿的户口转出来,将军的双眼湿润了。他记得,在自己还不懂事的儿童时代,就是靠姐姐纺线织布挣钱读书的。那昏黄的油灯下,姐姐纺线,弟弟读书, 常常相伴劳作至深夜;在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姐姐是靠节衣缩食照顾父母的,她常常饿着肚子,把少得可怜的食物留给双眼失明的母亲吃……今天,他又见到风烛残年的姐姐,深情厚谊说不尽,用什么相报呢?刘华清向姐姐赠送了礼品,又安慰姐姐说:“都转出去,怎么办呢?没文化,不能工作,给组织上又添麻烦。全国这么多农民,都转户口安排工作,国家怎么承受得了?我们为国家工作的人,不能干不符合国家政策的事情。”姐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又安慰弟弟说:“不合政策就不办。”临别时,姐弟俩还在一起合影留念。

  “我们兄弟6个,一个姐,一个妹,大哥二哥是农民,现在只有一个弟弟还健在。今年4月份,我弟媳从湖北来北京看我,他们年纪大了,我也年纪大了,每年看我一次,我回去很少。我弟弟,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一辈子种田,老老实实种菜,养儿育女,老观念,什么也不想,什么娱乐也不会,连扑克牌、玩麻将都不会,很老实忠厚。”当记者进而问地方政府是否曾帮他的弟弟安排过工作或给予过什么照顾时,刘华清连连摆手当地政府也没安排,也不应安排什么工作,当然也不应给什么特殊照顾。

  在离开家乡70多个春秋里,屈指算来,他只回了4次家乡,而且由于工作的缘由,每一次又是那样的短暂。然而,这位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将军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感念,因为那是一方生命的热土,因为那里是养育他成长的山川。看到家乡还较为困难,发展较为迟缓,老将军心底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吕王镇中学校长曾请首长题写校名,刘华清很高兴:“吕王是个老苏区,反动派杀了好多人,内部肃反也杀了不少的人,把老百姓都杀怕了。解放后,怕读书,怕参加工作,所以这里很落后,跟外地差距很大。治穷,必先治愚;扶贫,必先扶科技。”关于校名的表述,开始还讨论了一番,镇长说写“大悟县吕王镇吕王中学”,县人大主任说:“就写‘吕王中学’,这样管得长远一些。”刘华清赞同后者的意见,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了“禹王中学”四个大字。吕王镇由吕王城得名,吕王城解放前叫禹王城。把“吕”写成“禹”,足见将军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地一名均记忆犹新。其书,本来遒劲豪迈,饶有气势,但他却谦虚地说:“写得不好,你们看不中的,到北京我再好好写一幅。”回到北京后,刘华清还真的另写了三幅校名。在书写时,认为繁体“学”字不好写,还特地翻了字典。

  家乡要修马路、建水站、修水库,投资不够,每每找他,他从不认为是给自己添麻烦,总是非常支持,乐于相助,为家乡、为老区的建设出谋划策。尔后,看到家乡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变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刘华清打心眼儿里高兴。大悟县国防教育中心需要一架退役飞机和一辆退役坦克,他在任时签字“请总参装备部在淘汰的装备中解决”。当一辆退役坦克在解放军的护送下开进大悟山时,群众奔走相告:解放军送坦克来了!前几年,修京珠高速公路,地方为考虑经济发展,很企望高速路过大悟,以带动老区经济发展。这想法,刘华清认为十分得理,也符合国家有关扶助老区发展的政策,于是立马向国家交通部反映此情况。很快,通过了新规划的方案。2002年春,大悟县县委书记来京看望刘老时,很感激家乡山旮旯里走出来的老革命为家乡、为老区的发展出了力。呷了几口家乡人送来的茶,轻轻咳嗽了两声,他说:“我没有忘记家乡,家乡人也没忘记我,家乡这些年来看我的可多了。”刘华清每逢在报刊、电视上看到家乡的新变化、新发展与新成就,兴奋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今天,关注家乡发展的他经常收到家乡人的来信,接待家乡人的来访。

  戎马一生,纵横驰骋的刘华清,不仅如此,他对生活、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同样充满了眷恋,他视自己战斗过、工作过、生活过的革命老区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些年,刘华清在视察各地时,都不忘到革命老区走一走、看一看。他忘不了在那些艰苦的岁月,是革命老区人民用满腔的心血,支援了革命战争,养育了人民军队。

  珍惜今日,回忆昨天,似水年华凝巨著

  电视连续剧《中原突围》,首次通过电视艺术手段,以全方位、全景式的构图,从整体战略高度,形象地展示了中原突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2001年3月24日,电视剧开拍前,刘华清在家中听取了该片出品人、总制片人、湖北经济电视台台长赵征对筹备情况的汇报后,说:“这段历史很重要,从来没有全面表现过,拍成拍好意义重大。要从政治上、战略上突出中原突围的重要历史作用。”他还欣然出任该片的总顾问,为该片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讨论创作计划、组织剧本创作和拍摄制作的全过程中,他一直给予了关心与支持,希望剧组同志反覆查对史料、确保该片在重大史实上准确无误。2001年5月,《中原突围》在历史发生地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镇开机拍摄。2002年“八一”前夕,《中原突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首播。刘华清认为该片战争场面壮观宏大,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体现了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的主导思想。那时期,刘老每晚8:00时整便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他对剧中李先念的扮演者徐平的表演很赞赏,连说:“演得好,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原突围的发生地在湖北,剧中人物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张体学等均为大别山人,与自己是同乡,宣化、黄陂等地点就是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因此,刘华清在看《中原突围》时,感觉十分亲切。

  刘华清退下来后,做过两次大手术,身体虽不如以前,但也恢复了正常。或许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离岗的老人学习和工作时间似乎依然不减昨天。他每天总是设法抽出一些时间来,看文件、看报、读书,有时到办公室坐坐,了解情况,与工作人员联络感情。当然,散步、打桥牌、玩麻将、下象棋、听京剧、看电视剧与录像带这些兴趣爱好,他还是保持着,还偶尔下下厨房露一手炊事哩。

  从1998年下半年起,刘华清在为《中共党史人物传》撰写小传的同时,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这部回忆录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纵横捭阖的内容交织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建设发展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其重要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回忆录写了4年,讲了写,写了讲,写了改,改了又补充,总算有了个初稿。许多东西要回忆、走访、调查与整理,要花不少精力。要么不写,写就要对个人的历史负责,对党和军队负责。”要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和亲身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梳理,

  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好在在身边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拿出了初稿,可说了却了一桩心愿。

  采访中,刘老说:“人到老年,格外注重感情,格外怀念过去那些充满深情和友谊的事,对老战友、老部下的思念之情越来越重。”凡是老同志逝世,只要发来讣告,他都发唁电、送花圈。在京内的,能参加遗体送别的,他一般设法去。“这是一种友谊、情感的表达。人老了,向往的是平稳、自由、安静的生活。平民出身的人,无论官多大,职位多高,到头来他还是个平民,是个布衣之人。”专访结束前,工作人员递上一张某中央领导的讣告。当时,因在全神贯注接受采访,他没有顾及,不知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之后又见自己的战友离开了人世,自己是何种感情。

  道别前,刘老很客气地坚持并站着同笔者合影留念。笔者建议他拿本书翻阅摄张生活照时,他很配合地从身后的书柜里随手取出一部人物志,笑了笑:“我知道,你们是叫我装样子,摆姿势。”相机定格的那一刹那,我们宛若阅读到一位平民式的将军…… (来源:网易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04年第7期,作者:余玮,原题:《布衣将军刘华清》)
壮哉,上将军刘
我永远都会想您
pupu是不是该写点东西纪念一下。
默哀致敬
沉痛悼念,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在他的努力下,我们的海军开始了战略转型,航母马上出来了,您可以安息了。
中国现代海军之父
没有您
就没有中国的现代海军
缅怀
默哀,今年048出海是对老人家最大的安慰.
造汽 发表于 2011-1-15 07:17


    要不第一级别称为“海军上将刘华清”级
xianshi~~~
您不是见证者,却是创造者。

    共产党人 战士 爱国者
                       ——刘华清
老将军千古
老将军一路走好!
老爷子年轻时很帅气。说是美男子也不过分。[:a6:]
laureus 发表于 2011-1-15 17:48

叫级的话,第一艘也是可以成为同样的“号”的。
中国现代海军历史上真没有几个人配上大舰名的。
萨镇冰?肖劲光(大将)

顺便问一下,邓世昌职位是管带(舰长),军衔当时叫什么?
造汽 发表于 2011-1-15 22:18

副将加总兵衔。

折合成20世纪初的清新军军衔就是协都统加副都统衔。

再说明白点,就是海军少将加海军中将衔。
虽然航母没有服役,但是巨浪-2的成熟应该能让老爷子安心走好了
哎,还是没看到航母服役的那一天。
再次缅怀老将军。
海军上将刘华清号 是对您最好的缅怀!
克济 发表于 2011-1-16 00:04

少将或中将做巡洋舰舰长?当然当时海军是重中之重的部队
[:a15:]将军走好
[:a15:]
献花[:a15:] ……,将军一路走好……
[:a15:]
:D赖昌星可以回家啦
造汽 发表于 2011-1-16 08:04

差不多吧,西方海军一开始,也是一支舰队只有一个admiral,然后1-2个vice-admiral,rare-admiral在舰队最后面。

北洋水师就一个提督衔的丁汝昌,折合成清末新军也就差不多正都统了。按照这个级别类比一下,也差不多。毕竟那时候还不是明确的军衔。而且邓世昌的总兵是加衔,北洋水师只有两个总兵,林泰曾和刘步蟾。邓世昌实际只是副将……
[: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