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毛泽东多次提“李自成” 警示守成不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7:50:58


原标题:毛泽东为何多次提到“李自成”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群众是党和政权的生命源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说:“进了城,我们就正式管理这个国家了,更要多为人民着想。李自成胜利了就忘记了人民,不然他是不会失败的。”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人心向背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在毛泽东心目中,李自成既是一位历史英雄,又是一面历史明镜。每每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关头,常常提起。尤其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时刻,毛泽东更是以李自成这个浴血奋战16年,却只在紫禁城坐了41天皇位就被赶下台的失败者来警示自己、告诫全党。

在延安时,当毛泽东读了描写李自成起义的章回体历史小说《永昌演义》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后,就为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唏嘘不已,称其是自秦两千余年来,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几十次农民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但因骄傲而腐败,因腐败而亡国,一个含辛茹苦冲锋陷阵、流血流汗打出来的政权,居然没几天就糟蹋殆尽。这个悲惨的结局令人胆寒,这种“错误”谁犯得起?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演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1948年底,中共中央接管平津两市之后,毛泽东在对接管干部的重要谈话中,又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他说,我们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一进城就变了。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把此行比作“赶考之旅”,他特意号召全党同志再看一看《甲申三百年祭》。“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当李自成。”

从毛泽东多次提及李自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伟人超越时空的深邃思考。

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早在延安时期,就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全面执政问题作过深入思考。高瞻远瞩地预见到胜利后居功自傲、贪图享受是导致政权腐败并最终走上覆亡之路的重要因素。著名的“延安窑洞对”,反映了毛泽东对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思想应对。党执政60多年来,这一历史周期律如高悬在中国共产党人头上的一把利剑,令人不敢高枕无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全党发出要居安思危的告诫。他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坚持“两个务必”,是避免重蹈李自成覆辙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我们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时刻牢记并践行“两个务必”。

时刻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毛泽东把执掌政权视作“赶考”,“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从毛泽东当年给郭沫若信中的这段话,可以充分看出毛泽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境。6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但正如习总书记所告诫的那样:“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全党都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共产党人来说,无论是借鉴历史教训,还是继承优良传统,都将获得丰富的营养剂和强劲的正能量。从毛泽东多次提及李自成,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代代人的“赶考”、一代代人的接力、一代代人的牺牲、一代代人的胜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轨迹和向人民交出的历史答卷!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 ... 10/30172697_0.shtml

原标题:毛泽东为何多次提到“李自成”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群众是党和政权的生命源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说:“进了城,我们就正式管理这个国家了,更要多为人民着想。李自成胜利了就忘记了人民,不然他是不会失败的。”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人心向背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在毛泽东心目中,李自成既是一位历史英雄,又是一面历史明镜。每每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关头,常常提起。尤其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时刻,毛泽东更是以李自成这个浴血奋战16年,却只在紫禁城坐了41天皇位就被赶下台的失败者来警示自己、告诫全党。

在延安时,当毛泽东读了描写李自成起义的章回体历史小说《永昌演义》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后,就为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唏嘘不已,称其是自秦两千余年来,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几十次农民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但因骄傲而腐败,因腐败而亡国,一个含辛茹苦冲锋陷阵、流血流汗打出来的政权,居然没几天就糟蹋殆尽。这个悲惨的结局令人胆寒,这种“错误”谁犯得起?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演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1948年底,中共中央接管平津两市之后,毛泽东在对接管干部的重要谈话中,又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他说,我们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一进城就变了。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把此行比作“赶考之旅”,他特意号召全党同志再看一看《甲申三百年祭》。“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当李自成。”

从毛泽东多次提及李自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伟人超越时空的深邃思考。

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早在延安时期,就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全面执政问题作过深入思考。高瞻远瞩地预见到胜利后居功自傲、贪图享受是导致政权腐败并最终走上覆亡之路的重要因素。著名的“延安窑洞对”,反映了毛泽东对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思想应对。党执政60多年来,这一历史周期律如高悬在中国共产党人头上的一把利剑,令人不敢高枕无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全党发出要居安思危的告诫。他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坚持“两个务必”,是避免重蹈李自成覆辙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我们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时刻牢记并践行“两个务必”。

时刻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毛泽东把执掌政权视作“赶考”,“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从毛泽东当年给郭沫若信中的这段话,可以充分看出毛泽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境。6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但正如习总书记所告诫的那样:“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全党都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共产党人来说,无论是借鉴历史教训,还是继承优良传统,都将获得丰富的营养剂和强劲的正能量。从毛泽东多次提及李自成,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代代人的“赶考”、一代代人的接力、一代代人的牺牲、一代代人的胜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轨迹和向人民交出的历史答卷!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 ... 10/3017269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