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没有打到新德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03:28
前段时间听去西藏当兵回来的朋友谈,当初打印度达到了新德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前段时间听去西藏当兵回来的朋友谈,当初打印度达到了新德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P>据说,注意是据说,有一个小分队曾经前出到印度平原边缘。</P><P>本人不对此说法负任何责任。</P>
<B>以下是引用<I>登云</I>在2004-8-19 15:31:00的发言:</B>
前段时间听去西藏当兵回来的朋友谈,当初打印度达到了新德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没有,当时中国军队推进到印度边界的时候,印度军队在边境已经无兵可用,印度政府判断中国可能会入侵,所以决定当中国军队大举越境的时候。把首都迁到孟买,新德里距离边界只有几百公里。这是正史,其他是谣传。
印度人当年居然没有留一点战略预备队,奇怪的事情
阿三吗,就是专门超出大家的想象.
也许是因为太自信?奇怪的国家
好想是打到了吧!以前都听别人这么说的![em02][em02]
应该没有吧,当初越南那么好的形势,国际压力之下也没进河内啊。
<B>以下是引用<I>lbnuaa</I>在2004-8-19 17:54:00的发言:</B>
印度人当年居然没有留一点战略预备队,奇怪的事情

<P>大部分部队集结在西巴边界和东巴边界,那是死敌。南部的部队还在上千公里外。本来印度就没想到自己一败涂地啊。当时和山南接壤的阿萨姆邦的边界市镇全部成了空城,居民都逃难去了。所以插一句,如果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向印度进攻,印度是吃不消的。</P>
印度知道,中国不会真收拾他,所以也就不那么害怕
<P>只可惜后来我们让步太多了。</P><P>应该没有打到新德里,离新德里大约340公里。</P>
<P>好象唐朝的时候打到过!</P>
那是夸张
很多国家都是这样,总要打了才知道我们的厉害,好无奈
<B>以下是引用<I>汉唐再现</I>在2004-8-19 23:58:00的发言:</B>
很多国家都是这样,总要打了才知道我们的厉害,好无奈


同意,特别是小日本!
元朝得时候......
<P>没有啦,骗人的!我就是西藏的军官!</P>
<B>以下是引用<I>逐日神剑</I>在2004-8-20 14:53:00的发言:</B>


同意,特别是小日本!

<P>
<P>不觉得,和日本打基本都是我们受辱。。。</P>
<P>我指的是建国以后的事情</P>
<P>没有</P><P>所以中国在国际上才得了一个爱好和平的美名</P>
对,要打了才知道我们的厉害!
该打一下仗了
<B>中印边界的闪击战
</B></P>
<P>    今年夏,中国军头迟浩田出访印度,中印双方就边界的驻军问题达成了初步协议。两国
30余年来剑拔弩张的态势首次得到了缓解。自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以来就跟中国结
下的领土纷争及长达半个世纪的宿怨,终于有了转机和彻底解决的可能。
10月份广岛亚运会“亚洲和谐”的会歌与主题,看来也超出了一般煽情宣传的意义。
“回到亚洲”似乎是21世纪亚洲诸国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我们来回顾发生在1962年的
中印边界战争,是不无意义的。
影子战争本文将错综复杂、旷持日久的中印领土争端完全略过不提,只从战争爆发之前
双方的形势说起。
中国进军西藏后,中印两个亚洲新兴的重量级巨人第一次有了面对面互相端详的机会,
传统的缓冲地带——西藏,实际上已从政治地图上消失。然而,俩巨人都在忙着里创和喘
息,无暇他顾,于是整个50年代,都是中印友好的全盛时期。然而,异民族间的猜忌和防
范,则始终是凌驾于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之上的文化“深意识”。试举两例:
1950年印度立国还不太久,就派军开进未划定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占领了达旺。中国
政府虽然默不作声,却并不意味着它承认和接受了这一现实。
1952年,中国军队入藏立足未稳,藏人纷纷囤粮积水,商店关门。军委也驰电不许进
藏的第18军就地买粮筹粮,连街上的零售食品也不能买,以免人心浮动加剧。而汉兵除了
几块压缩饼干,别无长物,加上“高原反应”,军营中浮肿和昏厥者不在少数。此时外交部
长周恩来与印度政府协商购粮,运入西藏,以济燃眉之急。
岂料军队吃了印度大米后普遍愈见浮肿,贺龙及驻藏部队司令张国华都怀疑印度方面下
了毒(有来往电文为证),要求内地火速援粮以代替印度大米。后因康藏线大雪封山而作罢。
再经化验,才明白印度大米缺少维生素B族,必须辅以含有大量维生素B的青稞才能食用。
这种“友邦”关系及其心理,听起来这很象是《三国演义》里的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故事。
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大出风头,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和平共处的楷模。但
同在这一年,中印开始就边界摩擦问题交换外交照会,此后不厌其烦,越演越烈。
1956年,印度尼赫鲁总理亲自写信邀请达赖、班禅两尊活佛赴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磐
2500周年的宗教大法事。印度虽是佛教的发源地,但印度人绝大多数信奉印度教,不信甚
至是歧视藏传佛教。尼氏及整个印度政界无疑是支持“藏独”的,这其中并无道义可言,有
的只是现实的政治考虑。于是很多种势力都在游说达赖留居噶伦堡,以至周恩来亲赴印度劝
说达赖回藏,并当面指责尼赫鲁及印度政府违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达赖喇嘛回藏了。然
而,1959年的西藏事变,达赖终于逃亡印度,而中国的“平叛”一直延续到1960年8月才
基本肃清藏人的武装抵抗。
关于西藏的历史地位问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笔者只在回顾和记录当年中国和印度之
间的那一场短促的高原战事。
兵戎相见1959年8月,与西藏“平叛”的同时,中印边境(朗久)发生了首次武装冲
突,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印度军人的一死一伤,令新德里朝野哗然。
事情最基本的实质是:中方认为边界未划定,我方是呆在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内;印方认
为边界已划定了(就是中国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国政府都未予承认的麦克马洪线),我
们是在自己的领土上受到攻击。象这样根本的分歧,凭双方火气冲天的来往照会事实上已无
法谈得拢。人们不妨再参照另一宗事件——1960年7月,西藏军区边防部队在巡逻时不慎
将一位前来洽谈盐粮交换的尼泊尔尉官击毙了,北京即向尼国道歉并赔偿5万卢比。而当时
中尼的边界也并没有划定。中国的厚此薄彼,显然是对印方不假以词色,并随时准备以牙还
牙了。
印度方面完全不在乎中方的态度,在边境上全面推进,广设哨所,武装巡逻也一再深入
禁地。印方何以如此有恃无恐?很奇怪的是它并非源自真正的军事实力,而是本着一种虚幻
的“道德优越感”。万隆会议后,最耀眼的光环是落到了和平使者尼赫鲁的头上,周恩来只
是他的配角,连整个中国也只是排行第二的老弟并领受着印度的恩宠和提携。这当然不是笑
话,印度其时是不结盟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中国因中苏和中朝的政治、军事条约,根本无
缘挤进这一集团,只能以观察员的身分出席。何况中国正内外交困,国际社会的禁运和制裁
犹未有穷期,1960年的中苏决裂及席卷全国的大饥荒,更令中国的国力降到最低点……
1962年,西藏党政军的第一把手张国华中将回京出席了著名的中国中央“七千人大
会”,毛泽东在会上宣读了“罪己诏”,并引咎“退居二线”。张将军会后暂留北京调养他
积劳成疾的“高原病”。然而就在此时,印军先后在朗久和空喀山(边境西段)越界攻击,中
国边防军虽一直奉命龟缩在实际控制线的20公里之后,并有与敌遭遇50米外不许打枪的规
定,但对奔袭至眼皮底下的印军还是作出了火力回击(毙敌9人、俘敌7人)。9月20日,
印军越过克节朗河,对中方的尺冬哨所发动围攻。至10月中,中方已有47名官兵伤亡。中
国中央及军委总部三天两头招集紧急会议,并都召来张国华列席。意气本有点消沉的毛泽东
也抖擞起来,他显然乐见全党的注意焦点都从大跃进失败的阴影中转移到一场迫在眉睫的对
外战争之上。毛亲自主持中央常委会,作出了“自卫反击战”的最后决策。
身经百战的张将军要重披战袍了。
绝地战将

张国华指挥的18军,在国共内战时与国军的五大主力“整11师”和“181师”都展开
过血战。181师是西北军的精锐,于1947年被18军的前身部队所歼灭;整11师是18军的
死对头,曾捉对厮杀多次,最后整11师在淮海战役中被歼。
18军虽没参加韩战,但1951年还跟藏军会战昌都。1959年“平叛”,一直打倒1960
年底。可以说它是一支打仗年头最长的部队。但18军也不是没有弱点。初入藏时,毛泽东
亲自许诺过驻军“三年一换”,不止一个“三年”过去了,丝毫不见换防的意思。加上内地
家乡大饥荒,几乎家家都有人饿死,驻藏官兵军心浮动已非一日。中央军委对此也是知道
的。所以,在中央常委会上,贺龙元帅说:“如有临阵脱逃的,要象内战时期那样,抓回
来,执行战场纪律!”徐向前元帅说:“要选兵选将,干部不但要军事上行,还要有政治头
脑,要勇敢。”刘伯承元帅则说:“要明确,这次不是和他们的边防警察打,是和他们最好
的、曾经参加过二次大战的正规军打。要告诫部队,不要骄傲。”
张国华表示有信心打赢。罗瑞卿总长问根据何在?张说:“敌人虽然是印度的王牌军,
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打过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没来过高山,我们却长
年驻守高山……”
毛泽东则对着地图沉思,他说:尼赫鲁的底牌是以为中国不敢打他。然后毛指着地图上
印军的据点,用湖南高腔说:“扫了它!”
周恩来接着说,中国已将决策通知了苏联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没表示反对,还对中国
驻苏大使说:苏联也得到了类似情报,如果中国受到了攻击,反击是很自然的事。至于美
国,周恩来分析说,它不可能以很大的力量支援印度。
张国华受命后即刻飞返前线,在战前军事会议上,对首战之21平方公里作战范围里的
2000多印军,张说:“我的决心是,准备干掉他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打一个补一
个,始终保持四个战斗团满员。”他指示,军区指挥所前进到麻麻,由他亲自指挥东段达旺
方面的战斗。必要时副司令员一级的干部可以下到团里去加强。张将军又问西藏工委的侯
杰,能否在24小时之内运送50车炮弹到前线?侯杰面有难色:“190公里呀!路况你也清
楚……”张怒目一瞪:“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
侯杰指挥藏汉民工,马拉骡驼,攀过险峻的冰山绝谷,仅十多个小时就把军火送上去
了。“军中无戏言”,我们可以看到,张将军这种灭此朝食的气概,对后来的战事进程产生
了很直接的影响。

巅峰战士

这时,中央军委的诸将帅对这场边界战争相当审慎,发出了“慎重初战”的指示。中国
和印度打仗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印军实力怎样?谁也没底。估计没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
不能估计过低,最好死猫当老虎打。军委的意见是,初战只打沙则一个点,围歼敌人一个
营,这是个很保险的作战方案。
张国华作为一位沙场悍将,又长年驻守西藏,此时内地的现实是国库空空,民不聊生,
张将军只是从文件里知道个大概,作为一个戍边“节度使”,他事实上置身于最复杂和棘手
的政治之外。而这时刚刚从“七千人会议”后缓过气来的稳健派并不想再惹太多的麻烦,与
邻国开战毕竟不是一碟小菜,小打一下,见好就收,当为上上之策。但张国华并不这样想,
他认为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打就要把印军的王牌第七旅连锅端!
这一方案在前线指挥部也并非人人赞同,但张得到了政委阴法唐的支持。张谓:一般说
来应先打弱的,但我们受地形限制,不如先打强的,吃掉主力,敌人就乱了,容易各个击
破。张亲自点将从政治学院调回来参战的155团政委乔学亭也说:
经侦察发现只打一个点部队拥挤,敌军还可能从两面侧射和出动增援,不如采取中央突
破,穿插纵深,羌登、卡龙一齐打。前指的其他将官认为,仗既然打大了,战役发动的时间
就要推迟两天,好让部队作更充分的准备。阴法唐政委则坚决反对,他说我军一万多人已进
入阵地,不动烟火,再隐蔽两天,容易暴露作战意图。张将军说:不能再推迟,要敌人还没
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方案均电告军委,多数军头认为张国华是“冒险主义”,毛泽东却一言九鼎:“他
是前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张得到尚方宝剑,即掷下军令:要打的好,打的狠,打的快,速战速决,务求全歼,不
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打起来不受麦克马洪线的限制!
1962年10月20日7时,中方的炮火突然向克节朗的印军阵地猛烈倾泻。至9时30
分,第一个据点已被攻克,被俘虏的印度兵果然还穿着睡衣。至晚8时许,克节朗战役结
束。同一天,中国军队向东西长达21公里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发起了总攻,分多路向纵深快
速穿插。
前线指挥部向前推进时,因山高路险,连骡马也不能逾越,警卫要用担架将发着高烧的
张国华司令抬过冰峰山口,却被张斥退:“这成何体统!让战士看到了会有什么影响!”军
事首长亲临战地视事,加上这时火线上出了个战斗英雄谢顺银,从班、排、连逐级上报,到
张国华批准记功嘉奖,仅用了30分钟——全军士气大振!
22日,印军王牌第七旅全军皆墨,旅长达维尔准将被擒,另一准将旅长辛格被击毙。
在为期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里,中方于边境东、西两段发动的二次战役和一些局部的战
斗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共歼灭印军三个旅,击毙、俘虏敌人7000多人,中方伤亡1460
人,无一兵一卒被俘。
至11月初,印方在东北各邦(省)一片风声鹤唳,无兵可战之下,连交通警察也配发了
武器,以死守危城。11月21日,中方突然宣布全线停火,并开始撤退到1957年中方实际
控制线的20公里以后。
至此,中印边界战争已降下帷幕。

名将之死

在整场战事过程中,唯一让张国华忐忑不安的一则插曲是:10月23日,中国中央曾发
来嘉奖电,“前指”还未来得及转发各部队,中央又通知收回该封电报。此前,战场上有一
支突击分队因穿插过猛而跟上级一度失去了联系,这事曾上报了军委。北京是否因此不悦
呢?后中央电报又至,与前一份电文内容相同,只多了一句:“中央、军委极为高兴”。显
然,第一封电报未经毛亲阅,而加上的那一句正是毛本人的意思。
1963年2月,中印边境余波已靖。张国华奉召回京开会,毛即亲自接见他。毛笑吟吟
地说:“井岗山同志(张是红军出身),一打仗,你那个病就好了!”毛又说了一段后来被广
为引用的“语录”,他谓:“……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我说,撼山易,撼解放
军难!”
然而,张将军最后的命运结局竟然并不比岳飞好多少。那段史实虽与本文的题目无涉,
却也不妨将它简录之,谨作为本文的“附记”。
1965年,“西藏工委”改为中国西藏自治区委,张国华任第一书记。次年“文革”爆
发,张抱病被多次揪斗,扣到头上的“帽子”多达13顶。1967年初,周恩来指示空军派出
飞机把张国华接来北京。张在京的家人还未见到他,西藏驻京办事处的造反派已闻讯抢先杀
上门来,他们出击未果,悻悻而去。张半夜才归家,家人发现他已全身浮肿,连毛裤都脱不
下来了。张说,他在拉萨有四个月没脱过衣服上床了……凌晨,接周总理来电,他即刻赶到
人民大会堂。原来是毛要召见18名军队将领。毛才现身,性情火爆的许世友上将就抢上一
步,气呼呼地质问毛:“我们犯了什么罪?!”张国华正站在许上将身边,连忙拉住许的衣
角,示意他噤声……其时正要肃查“二月逆流”,张因是贺龙的嫡系旧部而受到林彪等人的
猜忌和排拒。
3月间张国华欲返藏,周将他留住,要他以中国西南局书记的身分,入川主事。“天下
未乱蜀先乱”,周希望张能扭转四川乱得一塌糊涂的局面,周绕过了林彪和“中央文革小
组”取得了毛的首肯。林彪为此极为恼怒。5月,张国华调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而该军区
的司令是林彪原“四野”的爱将梁兴初中将,加上四川有名的极左“搅手”、被江青称为
“两挺机关枪”的刘结挺、张西挺处处与张国华作梗,他在蜀中的日子并不比在西藏时好
过。后张又出任四川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未几,某日凌晨张在军区大院5号楼住所
的床上遭到狙击手的枪击,子弹穿过蚊帐幸未射中。天明在后山发现树杈上架着一杆步枪,
杀手早已逃之夭夭,且现场在第一波搜索时遭到破坏,已无从追查。这是继云南省革委会主
任阎红彦上将(此人倒也并非善类)遇害之后的又一起政治暗杀事件。周恩来接报即指示张国
华调换住所,张却一笑置之。
1971年9月,林彪暴卒。1972年2月21日张国华在主持收拾四川大学残局的会议上突
然昏厥。周恩来特派的中央医疗组尚未飞抵成都,张已去世,享年不到58岁。
周指示:查明死因;骨灰送回北京。
3月11日,周恩来在与美国总统尼克逊的紧张会谈中抽身亲赴西郊机场迎接骨灰盒。
此举在周的一生中仅有两例,一是亲迎陈庚大将的骨灰;另一位就是张国华。
“天下大治蜀后治”,不久,中央召开解决四川问题的特别工作会议,周问毛是否接见
与会的四川党政军干部,毛沉吟片刻,黯然道:“不见了,再见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严格地说,张国华治蜀也并无什么建树。时世如此,这位武夫纵然“有心杀贼”,到底
“无力回天”。富庶的天府之国凋敝如斯,近亿人民竟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四川局面的改
观,一直等到1977年文官赵紫阳入蜀主事,实施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才立收其效。
这恰好应验了成都武侯祠的那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
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P>
<B>唐屠灭印度之战——被尘封千年的一场战役
</B></P>
<P>    话说初唐年间,在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国崇尚佛法。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国。

贞观年间,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陈,为求西天佛法,历尽坚苦,往天竺求佛经。至中天竺见得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那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又称摩迦陀王,武功过人,颇有勇略,东征西讨,象不弛鞍,转战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国。待得见大唐高僧,喜不自禁,与唐僧语曰:“偿闻汝国有圣人出世,汝能为我说明圣迹否?”唐僧乃与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乱、降服四夷等功绩,使得番夷诸国尊誉曰-----天可汗。摩迦陀王闻之大为仰慕:“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历十数年,采集经论六百五十余部,带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东来,谒见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云骑怀儆,持节往抚天竺。摩迦陀王召国人大臣曰:“东土有天朝,名摩诃震旦,从古至今从未与我天竺往来,今摩诃震旦有圣人遣使到此,理当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诏。复亦遣使大唐,献火珠郁金菩提树,谒见太宗。两国遂建交往来。

贞观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尸罗多逸逝世,国内陷入大乱,叛臣阿罗顺那自立为主,僭夺天竺宝器,伪立为王。因地遥天远,唐廷居然未闻。


文成公主怔怔地盯着香帕,上面提着一首诗。那是她在嫁到吐蕃前的一天,她偷偷地召王玄策入了大明宫,那时她正沐浴出来,犹如一只散着清香的出水芙蓉,正梳着头,王玄策贴在她的身后,嗅着她的发香,随口占了诗一首:

“娥皇垂髻发如云,
轻丝拂面疑似柳
想要问花花含羞,
馨香飘过柳枝头”

那时节她只想着哪天王玄策立了大功,便可向父皇提亲。但她没有想到那是她和王玄策在大唐的土地上最后一次相会,随后王玄策就被调去攻打高昌,为她的父皇建那千秋霸业。等他凯旋归来时,父皇已把自已嫁给了松赞干布,这,也是为了大唐的千秋霸业。更没有想到的是,她还能和他在这吐蕃国再次相会。此时的王玄策已是大唐右卫长史,奉诣出使天竺,途经此地,顺便拜会了吐蕃王庭。如今二人再次见面时已人事全非,昔日的公主已是母仪天下的吐蕃王后,而昔日年轻风流的王玄策,如今已是名蜚海内的大英雄了。


王玄策是自愿请诣接这出使天竺的苦差事的,不然行这万里不毛之地,风餐露宿,受那荒野大漠风号沙砾之苦,没有皇帝点名是没人愿意来的。不过王玄策却自已报了名,为了什么他自已非常清楚。太宗甚喜,接连给了许多赏赐,临行前还让他抓了蒋师仁做殿背当他的副史,带走了唐僧的师弟辩机和尚做翻译。从骑五十余,从长安出发,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个月,总算进了天竺的境内。

辨机是个和尚,倒还好说话,蒋师仁却从出长安起,一路上就没有停止过埋怨,一直唠唠叨叨到了天竺。他们没有想到运气更不好的事情:摩迦陀王已死,阿罗顺那篡位,一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

总算玄策、师仁及五十从骑都是久经沙场,虽慌不乱,排成雁行阵把辩机夹在阵中,奋力杀出丛围,直逃入吐蕃境内,松赞干布闻讯带了千骑往援,结果只救脱了玄策、师仁、辩机三人,从骑尽皆战死,全队覆没。

玄策大怒之余,檄召邻近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番属国,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一仗击溃天竺数万先头象骑,直取茶鎛和罗城。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技量,云梯、石车、火攻,狠攻三月余,终攻得茶鎛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另大半赶入恒河中溺死。

玄策以师仁为先锋,自为后应,趁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逋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好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的援兵,接着再收集些散兵残将,欲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了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阿罗顺那的妻子尚拥兵数万,据险坚守朝乾陀卫,也被师仁击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

因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执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绑俘长安,太宗皇帝大喜过望,下诏封赏玄策,授朝散大夫。

当真是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出尘有诗赞曰: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