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前陆军参谋长称自己是中孟两军友谊的见证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9:06:16
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1-01/1428098.html
22.jpg

 2008年5月28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一军用机场,总统府首席参谋官介绍救援物资的种类。当天,一架孟加拉国空军的C-130运输机从达卡起飞,向中国四川地震灾区运送一批救援物资。本报资料图片

  想必是深厚友谊的长期浸润,在孟加拉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无论城市还是山庄,无论林区还是水乡,当地人民对中国朋友都是格外的热情和亲切。正因为如此,虽然我们身处异国他乡,但感觉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2010年7月,中孟两国建交35周年之际,我专程拜访了中孟两军友谊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孟前陆军参谋长、首任驻华武官马布波退役中将。这次会面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两国之间真挚友好的浓浓情缘。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大约2点左右我们如约来到马布波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住处。虽然已是72岁的高龄,但马布波将军依旧神采飞扬,精神矍铄。“为人民服务”、“开门办学”、“军民鱼水情”、“中孟友谊万岁”……令我颇感意外的是,刚刚在客厅落座,将军口中就接连说出这些熟悉的字句,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回到几十年前,带回到了一位孟加拉军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6年,37岁的马布波前往北京学习汉语,他是第一批到中国留学的孟加拉国学生之一。作为“开门办学”的亲身经历者,马布波还在北京周边某部队度过了一段与中国军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我还曾因为想多要两个口袋而向部队领导反映过情况呢,后来才知道当时中国军官和战士服装的区别就是军官有‘四个口袋’,而士兵只有‘两个口袋’。”除了“口袋风波”,马布波对中国军人的军事技能记忆犹新,赞不绝口。在他的印象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

  提起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布波将军情不自禁地喊出了“雷锋”这个名字。他说,中国军人不是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口头上,而是真正落实在行动中。“我在与解放军的接触中不仅提高了军事技能,而且还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过硬的专业素质,马布波1980年被孟政府任命为首任驻华武官,开始了与中国、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又一段交往历程。这期间,他为两军关系从无到有、逐渐加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返回本国后,马布波出任孟陆军参谋长,并晋升为当时孟军惟一的中将。能够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孟陆军头号人物,能够从当年的“留学生”成长为中孟两军友谊的见证者,除了自身的努力,用马布波自己的话说,中国和中国军队的培养和影响功不可没。

  随着中孟两国两军关系的日益发展,双方高层互访越来越频繁。1996年,马布波将军率军事代表团访问中国。“我没有想到会受到那么高规格的接待。”回忆当年,马布波非常兴奋,“我见到了中国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和总参谋长傅全有,我告诉他们,我是第一任驻华武官,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以来给予孟加拉国军队的无私帮助,我和孟加拉国人民会永远铭记在心。”那次中国之行的高潮是马布波受到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这是我一辈子的荣耀,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江主席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马布波拿出当年的照片一张张给我们看,十几年前的那次访问跃然眼前。

  “虽然现在我退役了,但是我的心永远和孟加拉国军队在一起,永远和我的第二故乡中国在一起。”在忙于国内政治的同时,马布波还积极投身中孟友好事业,目前仍在孟中友好协会担任重要职务,继续为两国友谊的进一步加深发挥自己的余热。

  一个下午的时间远不够说完马布波将军和中国的渊源,这些记忆将在两国友好的史册中永久留存。临别时,将军拉着我的手用汉语深情地说:“中国和孟加拉国永远是好朋友,中孟友谊万岁!”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1-01/1428098.html
22.jpg

 2008年5月28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一军用机场,总统府首席参谋官介绍救援物资的种类。当天,一架孟加拉国空军的C-130运输机从达卡起飞,向中国四川地震灾区运送一批救援物资。本报资料图片

  想必是深厚友谊的长期浸润,在孟加拉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无论城市还是山庄,无论林区还是水乡,当地人民对中国朋友都是格外的热情和亲切。正因为如此,虽然我们身处异国他乡,但感觉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2010年7月,中孟两国建交35周年之际,我专程拜访了中孟两军友谊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孟前陆军参谋长、首任驻华武官马布波退役中将。这次会面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两国之间真挚友好的浓浓情缘。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大约2点左右我们如约来到马布波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住处。虽然已是72岁的高龄,但马布波将军依旧神采飞扬,精神矍铄。“为人民服务”、“开门办学”、“军民鱼水情”、“中孟友谊万岁”……令我颇感意外的是,刚刚在客厅落座,将军口中就接连说出这些熟悉的字句,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回到几十年前,带回到了一位孟加拉军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6年,37岁的马布波前往北京学习汉语,他是第一批到中国留学的孟加拉国学生之一。作为“开门办学”的亲身经历者,马布波还在北京周边某部队度过了一段与中国军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我还曾因为想多要两个口袋而向部队领导反映过情况呢,后来才知道当时中国军官和战士服装的区别就是军官有‘四个口袋’,而士兵只有‘两个口袋’。”除了“口袋风波”,马布波对中国军人的军事技能记忆犹新,赞不绝口。在他的印象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

  提起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布波将军情不自禁地喊出了“雷锋”这个名字。他说,中国军人不是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口头上,而是真正落实在行动中。“我在与解放军的接触中不仅提高了军事技能,而且还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过硬的专业素质,马布波1980年被孟政府任命为首任驻华武官,开始了与中国、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又一段交往历程。这期间,他为两军关系从无到有、逐渐加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返回本国后,马布波出任孟陆军参谋长,并晋升为当时孟军惟一的中将。能够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孟陆军头号人物,能够从当年的“留学生”成长为中孟两军友谊的见证者,除了自身的努力,用马布波自己的话说,中国和中国军队的培养和影响功不可没。

  随着中孟两国两军关系的日益发展,双方高层互访越来越频繁。1996年,马布波将军率军事代表团访问中国。“我没有想到会受到那么高规格的接待。”回忆当年,马布波非常兴奋,“我见到了中国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和总参谋长傅全有,我告诉他们,我是第一任驻华武官,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以来给予孟加拉国军队的无私帮助,我和孟加拉国人民会永远铭记在心。”那次中国之行的高潮是马布波受到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这是我一辈子的荣耀,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江主席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马布波拿出当年的照片一张张给我们看,十几年前的那次访问跃然眼前。

  “虽然现在我退役了,但是我的心永远和孟加拉国军队在一起,永远和我的第二故乡中国在一起。”在忙于国内政治的同时,马布波还积极投身中孟友好事业,目前仍在孟中友好协会担任重要职务,继续为两国友谊的进一步加深发挥自己的余热。

  一个下午的时间远不够说完马布波将军和中国的渊源,这些记忆将在两国友好的史册中永久留存。临别时,将军拉着我的手用汉语深情地说:“中国和孟加拉国永远是好朋友,中孟友谊万岁!”
这也是毛zx留下的遗产之一啊
中孟友谊万岁
{:3_80:}好文章!
朋友多了是好事
现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怎么样?
TG绝对是滥交。晕菜。
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港口用用啊,继续把中孟友谊发扬光大!
如果把到这里后还感觉是在他家的话,我们的几十年的发展也完蛋了~搞了几十年的开放结果和孟加拉一样啊
如果把孟加拉经营的想巴铁一样,印度就惨了。。。
我觉得很有希望,很有潜力!
我们需要朋友。


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巴基斯坦被肢解,西巴基斯坦作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东巴基斯坦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对中国有着天然的好感,也在情理之中。PS:接受了大量中国军事装备和技战术援助,剿灭了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斯里兰卡(原来叫锡兰),跟印度也有隔阂。阿三就是个棒槌。
---------------------
感谢dm982211同志帮我纠正错误!

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巴基斯坦被肢解,西巴基斯坦作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东巴基斯坦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对中国有着天然的好感,也在情理之中。PS:接受了大量中国军事装备和技战术援助,剿灭了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斯里兰卡(原来叫锡兰),跟印度也有隔阂。阿三就是个棒槌。
---------------------
感谢dm982211同志帮我纠正错误!
回复 13# 赤龙之吼

东巴独立成为孟加拉国是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本来东巴和西巴就有很大的隔阂。东巴独立阿三可是功不可没,悲剧的是孟加拉国独立没几年,就不认阿三了,现在孟加拉国和阿三还有不少边界和水资源问题没解决,双方时不时在边界给对面来两枪。
大林 发表于 2011-1-15 12:02 很好,巴的J6给孟用几年
很好很好 出门靠朋友啊
中孟友谊万岁
这人是东巴独立不久就来华了,也算军方的元老了
回复 2# fdbiology


    太祖时根本都没承认孟加拉国吧。还是叫东巴
诶, 让他们买小巴产的装备吧, 反正在兔子的支援下, 小巴海陆空三军的主力装备都基本可以自产了。
最好是从开始就培养他们的自立意思, 别整个跟北棒一样的包袱出来。 当然,发展经济的话, 兔子倒是可以帮下忙。
有潜力
好,好,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中国强大了,印度该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