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有见地:对成飞黑四代的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57:03


一、从外观上看成飞黑丝带

  
(一)、先说黑丝带的隐身性能

  
从目前技术来看,一般按隐身要求排名依次为:“雷达波隐身”和“红外隐身”和“可见光隐身”和“声信号隐身”和“磁信号隐身”五种。

  
黑色的夜莺——f117就有可见光隐身的考虑,声隐身和磁隐身因为目前探测技术难以实现对几十公里外战斗机噪音(内噪和外噪)和磁特型进行定位捕捉,所以还处于天方夜谭的地位,当然声探测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战场——反狙击系统的主力。

  
目前飞机主要还是追求“雷达波隐身”和“红外隐身”,这两者主要防范敌方的空及面布局探测(空如敌机、面如敌舰或敌地面配置),也可以有效缩短敌人攻击手段的探测距离。比如降低雷达特性后,可以缩短敌人雷达制导武器的作战距离,降低红外特型后(尤其是机体前半球)对敌人三代红外制导对空导弹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这个“发现并不意味着摧毁”的时代里,隐身性对生存力和先敌攻击极其重要。这么说吧,隐身性能好,即便敌方用米波、肉眼防空(一般都有敌方机场侦查间谍和陆地对空侦查哨)和无源等探测手段捕捉到我方隐身战机了,敌防空导弹的火控雷达和红外定标系统都无法正常锁定我,敌防空或空空导弹的作战距离会大幅缩短,我就有机会先行发射空空或空面导弹对敌攻击,而且敌方即便发射了导弹,也不见得可以在正常距离内攻击到我。

  
目前对隐身主要有三种实现手段:“外形隐身”和“结构隐身”和“材料隐身”,

  
1、外形隐身,一般是用机体设计手段和加工手段完成,翼身融合(如b2)、反射角(最典型的就是f117)、棱边平行设计(如w形机翼后缘、v形垂尾)、设备安置角度(如机头雷达平板倾斜布局——在雷达罩内,一般看不到,但是为了隐身所以倾斜),还有就是加工要追求“光滑”,减少气阻热源。

  
2、结构隐身,则是通过结构布局设计来完成隐身的,如背驮发动机或进气道(x45和f117)、边条和机翼结构与机身过渡设计(如f22)、大肚子设备舱段内置(所有的隐身飞机,嘎嘎),还有就是抑制重大红外信号的结构设计(如b2和f117的发动机喷口设计是最典型的)。

  
3、材料隐身,一般是特殊合金、石墨材料和化学基材的蒙皮结构等(如特种纤维、特种滤波玻璃),和看街上的mm着装材料一样,要求轻、薄、漏、透,还有另外一个手段就是涂层(化学基或金属基),途在蒙皮表面,进一步提升吸波滤波性。当然,现在又有红外信号处理问题,因为空气有粘性摩擦阻力的存在,所以飞机表面越光滑越好,反之则会出现摩擦问题,比如t50的气阻铆热问题(铆钉等突出物和空气摩擦造成热效应),一般认为俄罗斯人就会采取涂料方式加以解决,但是目前木有看到。

  
说个题外话,我国神舟返回舱的外壳设计,没有采用美俄返回舱惯用的隔热瓦设计,而是有多层剥离式涂料,返回时在大气层中摩擦高热后,层层蒸发散热,完成返回舱隔热保护。此技术,个人认为是源自弹道导弹战斗部返回技术,此种涂料比隔热瓦轻不说,而且可以相对有利于在导弹战斗部内的装在特型电子设备。不知道在新世纪起点基础上的成飞黑丝带上,是否也有类似另辟蹊径的创新路子。

  
(不要再炒作动作筒(作动筒):看了好几个帖子都拿成飞黑丝带的“动作筒”说事;其实动作筒不是丝带独有,动作筒其实就是一种保持流体力学性前体下的增容积用的整流罩,任何机翼空间无法容纳的东西都需要这种埋入式整流罩出现;f22也有这类半埋入式动作筒,早期飞机都有类似的机构,并不是啥值得重点讨论的地方)

  
但是万事有度过犹不及,f22的隐身就没有过于像f117那样突出外形隐身设计,而是根据战略需要在机动性和气动力外形隐身设计上寻找最佳比例点。T50也是这个路子,咱们的黑丝带看来也是如此呀!




f117黑色也是为了可见光隐身效果




从上面所述看,成飞黑丝带对隐身的诉求很高(尤其是前视隐身),但是比f22的全向隐身要弱很多,

  
A、从外形隐身的设计修形的角度看:

  
1、光滑流畅的机体,没有明显突出的雷达回波反射物,棱边平行设计明显,但是比f22的整体性要弱;

  
2、菱形反射外形设计大量存在,不追求后部隐身,喷口圆圆,屁股愣愣,极大的破坏了后视隐身效果,这个和发动机领域不灵有关,只好战术性补救吧;

  
3、机头是上下两片的菱形,采取了一个大气泡的整体式座舱,这点比t50的隐身性要好很多;







    机头是上下两片的菱形,采取了一个大气泡的整体式座舱,这点比t50的隐身性要好很多


  
4、双垂尾外倾是为了隐身,也有双垂尾内倾用于隐身的,比如一些无人侦察机,无论内倾还是外倾,只要角度合理都可以发散雷达波;

  
5、舱盖明显采取边缘锯齿形处理,但是座舱部分因无细部照片无法看出是否有金属镀膜和锯齿状边条(看样子像有,呵呵);

  
B、从结构隐身设计角度看:

  
1、理论上说机头进气才是最高效率进气方式,直通道模式才是最佳进气方式,但是为了隐形,目前美俄2大巨头都采用了s型进气道设计,t50貌似采取垂直s型布局(如j10的浅s型类似),既进气道在发动机的前下部;f22是横向s型布局,既进气道在发动机的前侧部,成飞黑丝带更像f22的进气道结构,

  
2、咱们的DSI进气道不但在气流调压方面和机构重量方面有优势,可以提高发动机进气效率,而且其形成的进气口鼓包也能够有效降低前向进气道雷达波反射;(发动机3过程:吸气、压气和喷气,其中,吸气和喷气两个阶段是目前飞机设计过程中可以有效介入的,比如吸气的预压缩机制有DSI,而喷气时则有矢量喷口)

  
3、机体背脊不明显,过渡圆滑顺畅,当仍有j10的一点影子吧,翼身融合不足,提供的设备空间不够,且造成了一定的结构性雷达波反射率,这点明显不如f22好;(我想成飞黑丝带之所以没有采用f22那样的整流带条设计,和鸭翼布局的气动力要求有关!并非没有翼身融合整流带条的研制能力(从我国无人机发展上看,这个整流带条就是小ks)。)

  
4、鸭翼布局,前翼面形状不如菱形翼面隐身性能好,一般理论认为战斗机隐身,常规布局更佳!b2这类的轰炸机和无人飞机因对机动性要求不高,则可以首先考虑翼身融合、无尾翼、正三角、w翼缘、抬高发动机布局位置、设备舱全埋入等措施,成飞黑丝带是第一种已亮相的采取鸭翼布局的丝带飞机;

  
5、机身的整体设计上,t50明显不如成飞黑丝带,成飞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尤其是飞机底部(腹部、肚子)是一个大舱位的整体,而且过渡平滑,设备空间比t50大很多,更类似与f22的路线,显得比较整洁,无论是武器舱还是其他设备、油量舱都有充裕的布局空间,但是这样给结构重量与截面积都带来了一定麻烦。t50的设备机底部舱(腹舱段)是个局促的凹槽,所以它采取了纵列舱室布局,但是因为其底部又是凹入的,所以舱段容积较小;






无论是对于f35、t50还是成飞黑丝带来说,f22都是一座难以超越的大山!f22全向隐身和先进的电子装备、高效的发动机,使这3款飞机在设计伊始就无法比及!
  
C、从材料隐身角度上看:

  
1、应该说因为气动力外型成飞丝带在某些角度的雷达隐形效果不如f22和t50那样的常规布局好,那么我想我们肯定会在雷达隐身材料上想办法弥补布局的反射问题;

  
2、黑丝带黑色机身,真想看看近照,不知道这个涂层是啥样子的,包括座舱的新体制玻璃、金属膜、舱内吸波材料等;

  
3、t50的近照是黄皮裸照,看了不是很感冒,钉铆结构的小断面金属体拼接,看不出锻铣金属框架和大面积应力蒙皮及更多的化学基复核材料,f22坠机的照片中,最震撼的就是其框架设计和大尺寸的锻压框架,在成飞黑丝带上希望能有吧;

  
4、我国的化学基复核材料总体水平进步很快,铝基、钛基等金属基复核材料进步更是明显,比如今年曝光的大客机用的新配方铝锂材料,j11上的复合材料垂尾及钛基结构部件等,说明这类材料的量产和大构建加工及链接已经驾轻就熟了;复合材料蒙皮的延展性、表面连续性等力学特点也有助于在一定重量条件下进一步提升阻力甚至还可以降低信号特征;(化工是和冶金一样的伟大基础工业领域,日本特殊化工和机加工领域大部分不如美国,这也是造成其武器研制相对落后的因素之一)





    C919大型客机铝锂合金机身等直段部段



  
5、有人谈等离子隐身,其实目前等离子隐身只有俄罗斯半公开了2种方案,一个是机电生产、一个是化学基发生器散布法,据说在su34还是啥上验证过,而且准备用在下一代战略轰炸机上,不过从t50的照片上看不到半点痕迹,考虑到战斗机的电源持续性和化学药剂携带可行性,估计这个概念还处于扯淡阶段(或者压根就是基础理论验证);





    t50的隐身特型不如成飞黑丝带,尤其是腹部布局和座舱设计上差距明显!





    关于座舱,这点要说一下,不仅仅是玻璃舱面的整体性,还有一个玻璃舱面的本体材料、镀膜材料和结合部手段,从图片上看,玻璃舱面气泡感较强,视角相对宽大,边缘结合部有立体锯齿感,虽然未见金属膜涂层,但是结合以往报道可以推断肯定有这个技术,因为是01机而且是滑跑试验,所以不贴也可以理解,就是不知道玻璃本体材料是否是新体制材料、是否具有滤波性能(这个技术是源自雷达罩的概念,就是让座舱玻璃借鉴雷达罩材料的特点,也具备一定的雷达波段过滤性能,提升隐身性)。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成飞黑丝带的座舱段面都比t50要先进。

  
(二)、再说黑丝带的气动力布局

  
1、成飞黑丝带的整体性比t50受用,腹部舱段平滑和f22类似,可以有效提高气动力的整体升力性;

  
2、鸭翼呀鸭翼,上面说了鸭式对于隐形来说肯定不如常规布局好,且鸭翼的形状又必须是非菱形,这样对隐身能力造成了一些破坏,我想所以选择鸭式,估计和我国丝带的追求相关——就是强调气动力机动性,毕竟咱们的发动机不灵,短期内无法争锋,所以强调机体布局的高效更有助于突出高机动性能力;

  
3、无水平尾翼,机翼面积适中,单位载荷适中,没有走欧洲和印度那样追求瞬间超机动而扩大机翼面积的路子,机翼薄而有力,明显是要追求超音速性能;

  
4、垂尾是个整体的全动舵面,这个技术美国有名机yf23,俄罗斯有t50,这次能成飞黑丝带上看到了,真的很高兴!这个东西可以提高操纵效能,尤其可以提高超音速飞行时的控制性能,还可以进一步有效减小垂尾面积,可以进一步增加垂尾复核材料应用(因为是整体舵面了,所以可以用同体同抗压材料)进行减重。当然咱们这个垂尾相对t50的高大,而且位置相对靠外,肯定和大面积鸭翼与双垂尾的涡流搅动有关。毛子在米格1.44和su27后续家族上做过很多试验,既有鸭翼的也有三翼面的,大都是大垂尾+小鸭翼。毛子在t50上利用边条翼来替代鸭翼,甚至有报道说其前缘边条是可动的!这个技术既可以保留常规气动力布局,又可以替代一部分鸭翼的超音速机动优势,值得研究;

  
5、因为鸭翼湍流和隐身菱形主翼后延的问题,隐身战斗机双垂尾的气动力效应容易下降,所以一般采取向外或增高的方式,f22是就是主翼、水平尾翼、垂尾堆砌在一起,垂尾尽量向外撇,而t50则是把垂尾往高了装,成飞黑丝带貌似和t50是一个路子。

  
6、还是需要腹鳍来平衡大迎角的操作性补偿,这个不知道是否也和鸭翼相关,有的飞机虽然大迎角时垂尾本身的操纵性能不足,但是垂尾根部可以向前延伸,替代腹鳍的补偿作用,咱们增加了一对腹鳍,通过v型布局还是不会增加多少雷达波反射面积的;

  
7、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看来是因和t50一样,在追求更高速度时,都是因为发动机不灵而牺牲一点机动性;



su35等su27的后代给t50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小步慢跑、成熟一点就推一个型号,是俄罗斯圈钱的不二法则





再说个题外话,与f22对比, t50还是保留了太多3代机的制造工艺。f22的起点是80年代,而t50呢?所以,我一直怀疑t50是技术验证机,不是俄罗斯的大四代(5代),其今后列装型号应该有极大的气动力修形!再次强调一点,米格1.44和s37并非丝带机,而是技术验证机和试飞平台,比如米格1.44主要是发动机和气动力验证(后来原匹配的发动机下马了,俄罗斯也抛弃了欧洲台风战斗机那类的技术路线)。Su27身上的深度挖潜对t50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su33的三翼面设计主要追求大迎角下的机动性、缩短起降距离、降低机翼根部的负荷从而降低结构重量,su33的少量复合材料应用(实现了百公斤级减重),su33改进型上的大面积水平翼面、翼面复合材料和封闭的可动翼面设计等技术特点在t50上得到了延续和放大。我国目前没有曝光类似的技术论证手段,只是在隐身、电传、电子操控和部分气动力飞行上曝光过一些低级别的技术验证机和试飞平台(如j6、j7、j8基础上的几款)。专业的高端技术验证机中国貌似没有设计过,只是多用风洞和仿真技术解决。此次,丝带曝光就如此成熟,我相信后面的气动力力学设计团队一定超级优秀,而且肯定经过了极大量的基础性试验,绵阳的风洞群肯定功不可没!

  
(三)、总体上看感觉

  
1、成飞黑丝带在隐身和机动性权衡上,更强调机动性的因素,尤其是超音速机动性(和j10一个路子),这点与t50的路线类似,

  
2、成飞丝带明显因为动力系统的问题,放弃了后部隐身的一些重要的气动力设计,这点也和t50的思路类似,但是成飞黑丝带对隐身的总体实现上来看比t50更有追求,

  
3、这些特点都是强调迎击f22这类全向隐身战机,强调空优性能,有浓厚的国土防空色彩(f22是全球战机,突出超音速巡航和进攻时的隐身性,突入敌阵后危机可能也来自身后)。

  
二、关注发动机!

  
一般认为,飞机发动机的换代和飞机换代并不用“同代”,就是说四代飞机不一定非要用四代发动机,这点在航电操作系统上也有类似说法;目前,美俄所有对于四代(5代)机招投标的发动机方案无外乎2种:1在既有发动机上进行改进,如美国的f110和俄罗斯的117s、99m等;2全新上马,比如美国的f119和俄罗斯传说中的AL31f2和AL41f。这里,只有经过了50-70年代这近30年巨额投入、大量不成熟产品和大量工程实验的美国,才完成了真正的以f119和f120为标志的第四代发动机(美国在80年代初期一改全面扶持发动机厂商的做法,通过招投标手段整合了美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巨头竞争局面,同期美国也酝酿了卫星的制造商整合,给我国长征运载火箭早期市场化制造了麻烦,这个有机会另说)!而俄罗斯的AL41f是原计划和米格1.44技术验证机搭配,进行超音速巡航和高机动性验证的,原既定目标高,推比甚至达到了1:11,结果苏联解体,一切都稀里哗啦,在半死不活了10多年后,面临着下马,而它的技术准备型号——在AL31f(j10和su27家族的发动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17s则在t50项目的催生下获得了新生,其从早期给AL41f打工的地位,变成了逆向吸收AL41f的既有先进技术,一举成为目前土星设计局的看家宝!




米格1.44是一款不成功的气动力和发动机验证机


  
我国无论是在太行这个1:7推比基础上改,还是像珠海航展公布的新一代大推比发动机设计计划,都无法在今年实现大推比发动机装机滑跑。所以无非是两条路:

  
1、看我国大推比发动机在短期内不会形成试验飞行能力

  
个人估计此次丝带走的是L15猎鹰教练机的路子,先用低端发动机完成基本飞行(甚至前期量产都用低端机或进口机——这个要看发动机),暂时不追求超音速巡航的一步到位。比如暂时就用AL31f或太行小改款,先飞它个几年再说。俄罗斯t50也是这个路子,117s并非是未来俄罗斯战斗机的标配。

  
2、进口!而且可进口方案并非只有117s

  
俄罗斯在AL31基础上有117s和99m两个比较靠谱的型号,117s是土星设计局的型号,相对成熟;99m则是生产厂萨留特公司的型号,追求性能,外媒一直认为这两家俄罗斯目前最具实力的航空发动机企业,都是中印等国用美元养肥了的,而他们推出的这两款推比1:8,推力15吨的发动机,就是针对他们的老客户——中国和印度的下一代战斗机,其中印度已经和俄罗斯达成合资协议(一说印度引进的是小隐形,不是t50的后代)。

  
又是题外话,这类原设计局和主力生产厂之间的竞争在俄罗斯毕竟普遍,比如su27,除了苏霍伊设计局自己推出了一系列改进型,2大主力生产厂也各种推出过su27的后续型号,没辙!生产厂业务上是直接面对外国客户的,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盗用知识产权是小ks呀。都是苏联解体惹的祸!

  
3、欧洲人!

  
欧洲人的对华军售解禁已经说了19次了吧?差不多每年提一次,现在放不放手呀?放了,成飞黑丝带也不见得用!欧洲高推比的发动机不一定会卖,而且从系统整合角度来看,已经用惯了土星AL31系列的我军不会轻易再采用英国标准为基础的欧洲新一代大推比发动机。




117s发动机并非唯一选择,当然我还是期待国产发动机



ej2000——欧洲人最值得骄傲的心脏!






  
三、还有多久能装备?现在已经在试飞院飞战术值和极限值了么?

  
一般国家的战斗机研制流程是:

  
“需求论证”(j10就是因为80年代初期成飞科学家在北京给空总的空军新一代中坚力量上了一课,终点介绍了3代机,为后来成飞拿下中型机项目埋下伏笔)——

  
“技术论证”(j10的技术论证其实有很多j9下马后遗留的内容)——

  
“方案设计”(j10的方案设计大量学习西方现代战斗机设计理念,并引进了大量科研和设计的软硬件设备;此阶段往往会多次修正既有指标,我国的哈工大主持设计的几款飞机都在此阶段因朝令夕改的指标变动而下面,而俄罗斯的t50则因为技术进步和战术条件变化,在此阶段增强了隐身性诉求并降低了超音速性能诉求)——

  
“工程研制”——“设计定型”等几个阶段。

  
我认为成飞黑丝带的状态是:目前是工程研制的一个大节点阶段——滑跑,工程研制也要分阶段,不谈制造问题,就说出了飞机后应该是先有一架静力机(压板砖、拉钢索、玩sm来衡量结构力学性能强度),滑跑的一般是配重滑跑,也就是说飞机壳子和动力、操作系统基本这些东西都齐了,然后其他设备则不一定上机(如雷达),而是根据既定设计的重量和尺寸用金属物填充在机体内(宇宙飞船研制也有这么一个过程——模拟人飞行,其中第一阶段由模型人样子的配重模拟,然后才是生理模拟),一般滑跑后若干个月后会首飞。操作系统、动力系统等的完善程度也关系到飞机首飞,所以当几大基本系统都妥善了,才能进行小强度的首飞,然后逐步加码,往基准线飞,一般驻厂试飞队飞出飞机最强值的60%,极限试飞都在西安等试飞院给李中华们去飞,当然j10除外,一部分高级试飞科目是在成飞让雷强们飞的,因为我国当时对三代机的掌握还是初始阶段,在厂子里面飞部分科目,有助于现场缝缝补补。有网友说,成飞黑丝带去年就进行了什么“最大强度xx”之类的飞行,或者已经用列车拉到西安去飞啥的,我觉得不可能,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网上突破准确的话,成飞黑丝带和f22类似,00玩静应力实验,01滑跑一下,离首飞应该还有较长时间吧,而且按惯例首飞的应该不是01。





  
还有一点,近年我国新机飞的勤、飞的稳,怎么讲?fc1枭龙!全状态机是04飞的,首飞时连dsi进气道都没上,仪表更是简易的,就是求个飞行基本状态;L15猎鹰!工艺改进和设计变更及最重要的发动机因素,到现在多架已飞的原型机,在结构、操作系统、发动机上都各自不同,渐进发展!目前的成飞黑丝带是否也是走这个路子?是否会,发动机不一定、新航电不一定、外形调整不一定、结构布局不一定,等大系统不确定的情况下,先飞个半成品,然后逐步完善大系统,至于武器系统更是需要时间。。看看老美的f22,80年代初期提出需求,90年代初期正式飞,21世纪初期才服役。咱们的黑丝带如果此次真的是滑跑阶段,那么估计入役也还需要7-8年吧。在此期间,因为技术进步(如材料进步和加工手段进步)可能会对现有设计进行小修小改,然后再在后续型号上进行大范围修改(如jh7后很快就拿出了战力倍增的jh7a)。

  
四、公开曝光是好事

  
这次能公开曝光,是天大的好事情。06年底才正式公布了j10,而09年底就正式承认了有丝带的存在——空军何副司令的电视访谈(后来军方不断用j10改这个过渡型号来稀释何副司令,j10改们应该也有给黑丝带做技术研制的使命),10年在国家网络保密严打之时,还放行了黑丝带的图片(参观过一个展览,里面有对早期网络j10图片泄密后的技术处理讲解,在此次黑丝带上看来是“高抬贵手”了,模模糊糊不算泄),联系到俄罗斯推出t50(研制型号,不是入役型号)后咱们的反应,可以说明咱们在隐身飞机和三代大改上进展神速、信心十足,也有把握在18大前后和2020年科学规划前完成一系列重大国防项目的攻关!自信心提升是好事,越自信,透明率越高。当然,这个对保密来说就是提升了层面,从全面保密逐步走向重点保密,就是对数据和材料等核心问题进行全面保密。




原文链接:
bbs.tiexue.net/post2_4767279_1.html

一、从外观上看成飞黑丝带

  
(一)、先说黑丝带的隐身性能

  
从目前技术来看,一般按隐身要求排名依次为:“雷达波隐身”和“红外隐身”和“可见光隐身”和“声信号隐身”和“磁信号隐身”五种。

  
黑色的夜莺——f117就有可见光隐身的考虑,声隐身和磁隐身因为目前探测技术难以实现对几十公里外战斗机噪音(内噪和外噪)和磁特型进行定位捕捉,所以还处于天方夜谭的地位,当然声探测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战场——反狙击系统的主力。

  
目前飞机主要还是追求“雷达波隐身”和“红外隐身”,这两者主要防范敌方的空及面布局探测(空如敌机、面如敌舰或敌地面配置),也可以有效缩短敌人攻击手段的探测距离。比如降低雷达特性后,可以缩短敌人雷达制导武器的作战距离,降低红外特型后(尤其是机体前半球)对敌人三代红外制导对空导弹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这个“发现并不意味着摧毁”的时代里,隐身性对生存力和先敌攻击极其重要。这么说吧,隐身性能好,即便敌方用米波、肉眼防空(一般都有敌方机场侦查间谍和陆地对空侦查哨)和无源等探测手段捕捉到我方隐身战机了,敌防空导弹的火控雷达和红外定标系统都无法正常锁定我,敌防空或空空导弹的作战距离会大幅缩短,我就有机会先行发射空空或空面导弹对敌攻击,而且敌方即便发射了导弹,也不见得可以在正常距离内攻击到我。

  
目前对隐身主要有三种实现手段:“外形隐身”和“结构隐身”和“材料隐身”,

  
1、外形隐身,一般是用机体设计手段和加工手段完成,翼身融合(如b2)、反射角(最典型的就是f117)、棱边平行设计(如w形机翼后缘、v形垂尾)、设备安置角度(如机头雷达平板倾斜布局——在雷达罩内,一般看不到,但是为了隐身所以倾斜),还有就是加工要追求“光滑”,减少气阻热源。

  
2、结构隐身,则是通过结构布局设计来完成隐身的,如背驮发动机或进气道(x45和f117)、边条和机翼结构与机身过渡设计(如f22)、大肚子设备舱段内置(所有的隐身飞机,嘎嘎),还有就是抑制重大红外信号的结构设计(如b2和f117的发动机喷口设计是最典型的)。

  
3、材料隐身,一般是特殊合金、石墨材料和化学基材的蒙皮结构等(如特种纤维、特种滤波玻璃),和看街上的mm着装材料一样,要求轻、薄、漏、透,还有另外一个手段就是涂层(化学基或金属基),途在蒙皮表面,进一步提升吸波滤波性。当然,现在又有红外信号处理问题,因为空气有粘性摩擦阻力的存在,所以飞机表面越光滑越好,反之则会出现摩擦问题,比如t50的气阻铆热问题(铆钉等突出物和空气摩擦造成热效应),一般认为俄罗斯人就会采取涂料方式加以解决,但是目前木有看到。

  
说个题外话,我国神舟返回舱的外壳设计,没有采用美俄返回舱惯用的隔热瓦设计,而是有多层剥离式涂料,返回时在大气层中摩擦高热后,层层蒸发散热,完成返回舱隔热保护。此技术,个人认为是源自弹道导弹战斗部返回技术,此种涂料比隔热瓦轻不说,而且可以相对有利于在导弹战斗部内的装在特型电子设备。不知道在新世纪起点基础上的成飞黑丝带上,是否也有类似另辟蹊径的创新路子。

  
(不要再炒作动作筒(作动筒):看了好几个帖子都拿成飞黑丝带的“动作筒”说事;其实动作筒不是丝带独有,动作筒其实就是一种保持流体力学性前体下的增容积用的整流罩,任何机翼空间无法容纳的东西都需要这种埋入式整流罩出现;f22也有这类半埋入式动作筒,早期飞机都有类似的机构,并不是啥值得重点讨论的地方)

  
但是万事有度过犹不及,f22的隐身就没有过于像f117那样突出外形隐身设计,而是根据战略需要在机动性和气动力外形隐身设计上寻找最佳比例点。T50也是这个路子,咱们的黑丝带看来也是如此呀!




f117黑色也是为了可见光隐身效果




从上面所述看,成飞黑丝带对隐身的诉求很高(尤其是前视隐身),但是比f22的全向隐身要弱很多,

  
A、从外形隐身的设计修形的角度看:

  
1、光滑流畅的机体,没有明显突出的雷达回波反射物,棱边平行设计明显,但是比f22的整体性要弱;

  
2、菱形反射外形设计大量存在,不追求后部隐身,喷口圆圆,屁股愣愣,极大的破坏了后视隐身效果,这个和发动机领域不灵有关,只好战术性补救吧;

  
3、机头是上下两片的菱形,采取了一个大气泡的整体式座舱,这点比t50的隐身性要好很多;







    机头是上下两片的菱形,采取了一个大气泡的整体式座舱,这点比t50的隐身性要好很多


  
4、双垂尾外倾是为了隐身,也有双垂尾内倾用于隐身的,比如一些无人侦察机,无论内倾还是外倾,只要角度合理都可以发散雷达波;

  
5、舱盖明显采取边缘锯齿形处理,但是座舱部分因无细部照片无法看出是否有金属镀膜和锯齿状边条(看样子像有,呵呵);

  
B、从结构隐身设计角度看:

  
1、理论上说机头进气才是最高效率进气方式,直通道模式才是最佳进气方式,但是为了隐形,目前美俄2大巨头都采用了s型进气道设计,t50貌似采取垂直s型布局(如j10的浅s型类似),既进气道在发动机的前下部;f22是横向s型布局,既进气道在发动机的前侧部,成飞黑丝带更像f22的进气道结构,

  
2、咱们的DSI进气道不但在气流调压方面和机构重量方面有优势,可以提高发动机进气效率,而且其形成的进气口鼓包也能够有效降低前向进气道雷达波反射;(发动机3过程:吸气、压气和喷气,其中,吸气和喷气两个阶段是目前飞机设计过程中可以有效介入的,比如吸气的预压缩机制有DSI,而喷气时则有矢量喷口)

  
3、机体背脊不明显,过渡圆滑顺畅,当仍有j10的一点影子吧,翼身融合不足,提供的设备空间不够,且造成了一定的结构性雷达波反射率,这点明显不如f22好;(我想成飞黑丝带之所以没有采用f22那样的整流带条设计,和鸭翼布局的气动力要求有关!并非没有翼身融合整流带条的研制能力(从我国无人机发展上看,这个整流带条就是小ks)。)

  
4、鸭翼布局,前翼面形状不如菱形翼面隐身性能好,一般理论认为战斗机隐身,常规布局更佳!b2这类的轰炸机和无人飞机因对机动性要求不高,则可以首先考虑翼身融合、无尾翼、正三角、w翼缘、抬高发动机布局位置、设备舱全埋入等措施,成飞黑丝带是第一种已亮相的采取鸭翼布局的丝带飞机;

  
5、机身的整体设计上,t50明显不如成飞黑丝带,成飞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尤其是飞机底部(腹部、肚子)是一个大舱位的整体,而且过渡平滑,设备空间比t50大很多,更类似与f22的路线,显得比较整洁,无论是武器舱还是其他设备、油量舱都有充裕的布局空间,但是这样给结构重量与截面积都带来了一定麻烦。t50的设备机底部舱(腹舱段)是个局促的凹槽,所以它采取了纵列舱室布局,但是因为其底部又是凹入的,所以舱段容积较小;






无论是对于f35、t50还是成飞黑丝带来说,f22都是一座难以超越的大山!f22全向隐身和先进的电子装备、高效的发动机,使这3款飞机在设计伊始就无法比及!
  
C、从材料隐身角度上看:

  
1、应该说因为气动力外型成飞丝带在某些角度的雷达隐形效果不如f22和t50那样的常规布局好,那么我想我们肯定会在雷达隐身材料上想办法弥补布局的反射问题;

  
2、黑丝带黑色机身,真想看看近照,不知道这个涂层是啥样子的,包括座舱的新体制玻璃、金属膜、舱内吸波材料等;

  
3、t50的近照是黄皮裸照,看了不是很感冒,钉铆结构的小断面金属体拼接,看不出锻铣金属框架和大面积应力蒙皮及更多的化学基复核材料,f22坠机的照片中,最震撼的就是其框架设计和大尺寸的锻压框架,在成飞黑丝带上希望能有吧;

  
4、我国的化学基复核材料总体水平进步很快,铝基、钛基等金属基复核材料进步更是明显,比如今年曝光的大客机用的新配方铝锂材料,j11上的复合材料垂尾及钛基结构部件等,说明这类材料的量产和大构建加工及链接已经驾轻就熟了;复合材料蒙皮的延展性、表面连续性等力学特点也有助于在一定重量条件下进一步提升阻力甚至还可以降低信号特征;(化工是和冶金一样的伟大基础工业领域,日本特殊化工和机加工领域大部分不如美国,这也是造成其武器研制相对落后的因素之一)





    C919大型客机铝锂合金机身等直段部段



  
5、有人谈等离子隐身,其实目前等离子隐身只有俄罗斯半公开了2种方案,一个是机电生产、一个是化学基发生器散布法,据说在su34还是啥上验证过,而且准备用在下一代战略轰炸机上,不过从t50的照片上看不到半点痕迹,考虑到战斗机的电源持续性和化学药剂携带可行性,估计这个概念还处于扯淡阶段(或者压根就是基础理论验证);





    t50的隐身特型不如成飞黑丝带,尤其是腹部布局和座舱设计上差距明显!





    关于座舱,这点要说一下,不仅仅是玻璃舱面的整体性,还有一个玻璃舱面的本体材料、镀膜材料和结合部手段,从图片上看,玻璃舱面气泡感较强,视角相对宽大,边缘结合部有立体锯齿感,虽然未见金属膜涂层,但是结合以往报道可以推断肯定有这个技术,因为是01机而且是滑跑试验,所以不贴也可以理解,就是不知道玻璃本体材料是否是新体制材料、是否具有滤波性能(这个技术是源自雷达罩的概念,就是让座舱玻璃借鉴雷达罩材料的特点,也具备一定的雷达波段过滤性能,提升隐身性)。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成飞黑丝带的座舱段面都比t50要先进。

  
(二)、再说黑丝带的气动力布局

  
1、成飞黑丝带的整体性比t50受用,腹部舱段平滑和f22类似,可以有效提高气动力的整体升力性;

  
2、鸭翼呀鸭翼,上面说了鸭式对于隐形来说肯定不如常规布局好,且鸭翼的形状又必须是非菱形,这样对隐身能力造成了一些破坏,我想所以选择鸭式,估计和我国丝带的追求相关——就是强调气动力机动性,毕竟咱们的发动机不灵,短期内无法争锋,所以强调机体布局的高效更有助于突出高机动性能力;

  
3、无水平尾翼,机翼面积适中,单位载荷适中,没有走欧洲和印度那样追求瞬间超机动而扩大机翼面积的路子,机翼薄而有力,明显是要追求超音速性能;

  
4、垂尾是个整体的全动舵面,这个技术美国有名机yf23,俄罗斯有t50,这次能成飞黑丝带上看到了,真的很高兴!这个东西可以提高操纵效能,尤其可以提高超音速飞行时的控制性能,还可以进一步有效减小垂尾面积,可以进一步增加垂尾复核材料应用(因为是整体舵面了,所以可以用同体同抗压材料)进行减重。当然咱们这个垂尾相对t50的高大,而且位置相对靠外,肯定和大面积鸭翼与双垂尾的涡流搅动有关。毛子在米格1.44和su27后续家族上做过很多试验,既有鸭翼的也有三翼面的,大都是大垂尾+小鸭翼。毛子在t50上利用边条翼来替代鸭翼,甚至有报道说其前缘边条是可动的!这个技术既可以保留常规气动力布局,又可以替代一部分鸭翼的超音速机动优势,值得研究;

  
5、因为鸭翼湍流和隐身菱形主翼后延的问题,隐身战斗机双垂尾的气动力效应容易下降,所以一般采取向外或增高的方式,f22是就是主翼、水平尾翼、垂尾堆砌在一起,垂尾尽量向外撇,而t50则是把垂尾往高了装,成飞黑丝带貌似和t50是一个路子。

  
6、还是需要腹鳍来平衡大迎角的操作性补偿,这个不知道是否也和鸭翼相关,有的飞机虽然大迎角时垂尾本身的操纵性能不足,但是垂尾根部可以向前延伸,替代腹鳍的补偿作用,咱们增加了一对腹鳍,通过v型布局还是不会增加多少雷达波反射面积的;

  
7、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看来是因和t50一样,在追求更高速度时,都是因为发动机不灵而牺牲一点机动性;



su35等su27的后代给t50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小步慢跑、成熟一点就推一个型号,是俄罗斯圈钱的不二法则





再说个题外话,与f22对比, t50还是保留了太多3代机的制造工艺。f22的起点是80年代,而t50呢?所以,我一直怀疑t50是技术验证机,不是俄罗斯的大四代(5代),其今后列装型号应该有极大的气动力修形!再次强调一点,米格1.44和s37并非丝带机,而是技术验证机和试飞平台,比如米格1.44主要是发动机和气动力验证(后来原匹配的发动机下马了,俄罗斯也抛弃了欧洲台风战斗机那类的技术路线)。Su27身上的深度挖潜对t50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su33的三翼面设计主要追求大迎角下的机动性、缩短起降距离、降低机翼根部的负荷从而降低结构重量,su33的少量复合材料应用(实现了百公斤级减重),su33改进型上的大面积水平翼面、翼面复合材料和封闭的可动翼面设计等技术特点在t50上得到了延续和放大。我国目前没有曝光类似的技术论证手段,只是在隐身、电传、电子操控和部分气动力飞行上曝光过一些低级别的技术验证机和试飞平台(如j6、j7、j8基础上的几款)。专业的高端技术验证机中国貌似没有设计过,只是多用风洞和仿真技术解决。此次,丝带曝光就如此成熟,我相信后面的气动力力学设计团队一定超级优秀,而且肯定经过了极大量的基础性试验,绵阳的风洞群肯定功不可没!

  
(三)、总体上看感觉

  
1、成飞黑丝带在隐身和机动性权衡上,更强调机动性的因素,尤其是超音速机动性(和j10一个路子),这点与t50的路线类似,

  
2、成飞丝带明显因为动力系统的问题,放弃了后部隐身的一些重要的气动力设计,这点也和t50的思路类似,但是成飞黑丝带对隐身的总体实现上来看比t50更有追求,

  
3、这些特点都是强调迎击f22这类全向隐身战机,强调空优性能,有浓厚的国土防空色彩(f22是全球战机,突出超音速巡航和进攻时的隐身性,突入敌阵后危机可能也来自身后)。

  
二、关注发动机!

  
一般认为,飞机发动机的换代和飞机换代并不用“同代”,就是说四代飞机不一定非要用四代发动机,这点在航电操作系统上也有类似说法;目前,美俄所有对于四代(5代)机招投标的发动机方案无外乎2种:1在既有发动机上进行改进,如美国的f110和俄罗斯的117s、99m等;2全新上马,比如美国的f119和俄罗斯传说中的AL31f2和AL41f。这里,只有经过了50-70年代这近30年巨额投入、大量不成熟产品和大量工程实验的美国,才完成了真正的以f119和f120为标志的第四代发动机(美国在80年代初期一改全面扶持发动机厂商的做法,通过招投标手段整合了美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巨头竞争局面,同期美国也酝酿了卫星的制造商整合,给我国长征运载火箭早期市场化制造了麻烦,这个有机会另说)!而俄罗斯的AL41f是原计划和米格1.44技术验证机搭配,进行超音速巡航和高机动性验证的,原既定目标高,推比甚至达到了1:11,结果苏联解体,一切都稀里哗啦,在半死不活了10多年后,面临着下马,而它的技术准备型号——在AL31f(j10和su27家族的发动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17s则在t50项目的催生下获得了新生,其从早期给AL41f打工的地位,变成了逆向吸收AL41f的既有先进技术,一举成为目前土星设计局的看家宝!




米格1.44是一款不成功的气动力和发动机验证机


  
我国无论是在太行这个1:7推比基础上改,还是像珠海航展公布的新一代大推比发动机设计计划,都无法在今年实现大推比发动机装机滑跑。所以无非是两条路:

  
1、看我国大推比发动机在短期内不会形成试验飞行能力

  
个人估计此次丝带走的是L15猎鹰教练机的路子,先用低端发动机完成基本飞行(甚至前期量产都用低端机或进口机——这个要看发动机),暂时不追求超音速巡航的一步到位。比如暂时就用AL31f或太行小改款,先飞它个几年再说。俄罗斯t50也是这个路子,117s并非是未来俄罗斯战斗机的标配。

  
2、进口!而且可进口方案并非只有117s

  
俄罗斯在AL31基础上有117s和99m两个比较靠谱的型号,117s是土星设计局的型号,相对成熟;99m则是生产厂萨留特公司的型号,追求性能,外媒一直认为这两家俄罗斯目前最具实力的航空发动机企业,都是中印等国用美元养肥了的,而他们推出的这两款推比1:8,推力15吨的发动机,就是针对他们的老客户——中国和印度的下一代战斗机,其中印度已经和俄罗斯达成合资协议(一说印度引进的是小隐形,不是t50的后代)。

  
又是题外话,这类原设计局和主力生产厂之间的竞争在俄罗斯毕竟普遍,比如su27,除了苏霍伊设计局自己推出了一系列改进型,2大主力生产厂也各种推出过su27的后续型号,没辙!生产厂业务上是直接面对外国客户的,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盗用知识产权是小ks呀。都是苏联解体惹的祸!

  
3、欧洲人!

  
欧洲人的对华军售解禁已经说了19次了吧?差不多每年提一次,现在放不放手呀?放了,成飞黑丝带也不见得用!欧洲高推比的发动机不一定会卖,而且从系统整合角度来看,已经用惯了土星AL31系列的我军不会轻易再采用英国标准为基础的欧洲新一代大推比发动机。




117s发动机并非唯一选择,当然我还是期待国产发动机



ej2000——欧洲人最值得骄傲的心脏!






  
三、还有多久能装备?现在已经在试飞院飞战术值和极限值了么?

  
一般国家的战斗机研制流程是:

  
“需求论证”(j10就是因为80年代初期成飞科学家在北京给空总的空军新一代中坚力量上了一课,终点介绍了3代机,为后来成飞拿下中型机项目埋下伏笔)——

  
“技术论证”(j10的技术论证其实有很多j9下马后遗留的内容)——

  
“方案设计”(j10的方案设计大量学习西方现代战斗机设计理念,并引进了大量科研和设计的软硬件设备;此阶段往往会多次修正既有指标,我国的哈工大主持设计的几款飞机都在此阶段因朝令夕改的指标变动而下面,而俄罗斯的t50则因为技术进步和战术条件变化,在此阶段增强了隐身性诉求并降低了超音速性能诉求)——

  
“工程研制”——“设计定型”等几个阶段。

  
我认为成飞黑丝带的状态是:目前是工程研制的一个大节点阶段——滑跑,工程研制也要分阶段,不谈制造问题,就说出了飞机后应该是先有一架静力机(压板砖、拉钢索、玩sm来衡量结构力学性能强度),滑跑的一般是配重滑跑,也就是说飞机壳子和动力、操作系统基本这些东西都齐了,然后其他设备则不一定上机(如雷达),而是根据既定设计的重量和尺寸用金属物填充在机体内(宇宙飞船研制也有这么一个过程——模拟人飞行,其中第一阶段由模型人样子的配重模拟,然后才是生理模拟),一般滑跑后若干个月后会首飞。操作系统、动力系统等的完善程度也关系到飞机首飞,所以当几大基本系统都妥善了,才能进行小强度的首飞,然后逐步加码,往基准线飞,一般驻厂试飞队飞出飞机最强值的60%,极限试飞都在西安等试飞院给李中华们去飞,当然j10除外,一部分高级试飞科目是在成飞让雷强们飞的,因为我国当时对三代机的掌握还是初始阶段,在厂子里面飞部分科目,有助于现场缝缝补补。有网友说,成飞黑丝带去年就进行了什么“最大强度xx”之类的飞行,或者已经用列车拉到西安去飞啥的,我觉得不可能,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网上突破准确的话,成飞黑丝带和f22类似,00玩静应力实验,01滑跑一下,离首飞应该还有较长时间吧,而且按惯例首飞的应该不是01。





  
还有一点,近年我国新机飞的勤、飞的稳,怎么讲?fc1枭龙!全状态机是04飞的,首飞时连dsi进气道都没上,仪表更是简易的,就是求个飞行基本状态;L15猎鹰!工艺改进和设计变更及最重要的发动机因素,到现在多架已飞的原型机,在结构、操作系统、发动机上都各自不同,渐进发展!目前的成飞黑丝带是否也是走这个路子?是否会,发动机不一定、新航电不一定、外形调整不一定、结构布局不一定,等大系统不确定的情况下,先飞个半成品,然后逐步完善大系统,至于武器系统更是需要时间。。看看老美的f22,80年代初期提出需求,90年代初期正式飞,21世纪初期才服役。咱们的黑丝带如果此次真的是滑跑阶段,那么估计入役也还需要7-8年吧。在此期间,因为技术进步(如材料进步和加工手段进步)可能会对现有设计进行小修小改,然后再在后续型号上进行大范围修改(如jh7后很快就拿出了战力倍增的jh7a)。

  
四、公开曝光是好事

  
这次能公开曝光,是天大的好事情。06年底才正式公布了j10,而09年底就正式承认了有丝带的存在——空军何副司令的电视访谈(后来军方不断用j10改这个过渡型号来稀释何副司令,j10改们应该也有给黑丝带做技术研制的使命),10年在国家网络保密严打之时,还放行了黑丝带的图片(参观过一个展览,里面有对早期网络j10图片泄密后的技术处理讲解,在此次黑丝带上看来是“高抬贵手”了,模模糊糊不算泄),联系到俄罗斯推出t50(研制型号,不是入役型号)后咱们的反应,可以说明咱们在隐身飞机和三代大改上进展神速、信心十足,也有把握在18大前后和2020年科学规划前完成一系列重大国防项目的攻关!自信心提升是好事,越自信,透明率越高。当然,这个对保密来说就是提升了层面,从全面保密逐步走向重点保密,就是对数据和材料等核心问题进行全面保密。




原文链接:
bbs.tiexue.net/post2_4767279_1.html
讲得不错
第二顶
不错就是太长鸟
这个要顶
很有水准啊
占座再看
反应真冷淡啊……支持一下
天哪!秦孝公是哪位大神的马甲啊?让我等菜鸟好生受教!
这无论如何是一篇相当有才的科普贴。
没说的,顶!
看完,LZ分析得不错
很好,拜读了
理性的分析,有条理。
不得不佩服!
顶下LZ
这是谁的新马甲?!看得很舒服。
好文章。顶
没把握住要点…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完善…结论和实际有差距…
是一篇让人能耐心看完的好文章。
挺好,言之有物
支持!

好文
理性的分析,有条理。是一篇相当有才的科普贴。
毫无见地,丝带明显非常注重隐身和超巡,超机动依仗鸭、tvc和全动垂尾,在发动机达到ws15的水平时决不输于22罢了。鸭的位置,体现了对隐身的巨大妥协;全动小垂尾追求的也不是机动性,而是在保障偏航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面积,保证隐身,提高升力系数,利于超巡。至于为何选择鸭,乃是为在发动机水平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可采用小展弦比的主翼,来兼顾高速和机动性的中国选择。扁长的机身,也体现了对超巡的追求。至于tvc,更是考虑了实际的发动机水平,更是在超巡和隐身之间的妥协,而不是机动性,毕竟咱们承受不起二元的推力损失。
丝带用了边条鸭、升力体和全动小垂危这一高难度组合,实现了隐身、超巡和超机动的结合,其中隐身和超巡并重,特别是超巡要在推力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而机动性够用就好,没有可以追求。
比较全面
太长了,懒得看………
领教!顶!!
很有水准啊
气阻铆热是个什么玩意?两倍音速而已,米格21就搞定了的!

神舟也不是什么涂料,美俄也不是隔热瓦,隔热瓦是航天飞机在用的,中美俄的飞船用的都是热盾
我说前面的马甲们,别装得这么幼稚好不会
文章还是不错的,虽然窃以为KC偏红了点儿。
问题是怎么看都像是转帖啊,怎么还会加分?中间有些空白的部分,明显是照片没转过来呀?
孝公是秦崛起的奠基人。
“动作筒其实就是一种保持流体力学性前体下的增容积用的整流罩”,这句话有毛病的
要结合战场环境来看待和评价丝带---具有第四代特征的超级截击机

丝带露脸后,众网友议论纷纷,最大遗憾就是菊花不给力,尤其是后视隐身性能不能令人满意。其实从丝带曝光后的情况来看,丝带是按超机动、超音速巡航、隐身的顺序来设计的,本质上是一架具有第四代特征的超级截击机。
    丝带的设计思想是基于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立足于在国境内部或第一岛链范围内秒杀F35,抗击F22来设计的:
    一。由于国产发动机不给力,因此需要通过机体的超机动设计来弥补。为此,设计了极为复杂的鸭翼布局。
    二。由于F22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为了抗衡F22,达到截击目的,因此丝带必须同样具有超音速巡航性能。为此,拉长了机身,以求得超音速巡航时的低阻力。
    三。在隐身要求上,追求机头方向的隐身,而对于机尾方向的隐身,要求不高。其原因在于,在丝带服役的年限内,中国尚不具备主动出击的能力,因此不必象F22那样去踹别人的门,自然不需要全方位的隐身。由于主要承担截击任务,机头方向的隐身是必须的,否则无法抗衡F22。
    综合上述三点,就可以明白丝带设计的初衷。进而明白,丝带设计的缺限与苦衷,关键是航空动力方面的缺限制约了中国航空的装备发展。
lancer27 发表于 2011-1-5 00:08

同感,但LZ后面又把话圆了回去。说以后还要改的,你说的他是不会承认的。圆滑就是好啊,怎么都对,人才!
不错的科普,感觉读起来很容易上手。而且废话不算多
这个写的非常不错哦,呵呵
先别说观点,就楼主这种认真严谨的尽头,就要支持。
这样的文章多了,CD的水平就上去了。
文章很长,写的很下功夫。
但是有一些硬伤。欧洲根本没有军用大推,连WS10一级的都没有,发动机和欧洲拉不上关系。
菊花的问题很难说就是轴对称到底了。毕竟原则上任何发动机都能上二元或者多边形。
楼主这种认真严谨的尽头,就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