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鸭翼上反,再说两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0:03:01


很多人发帖子说到鸭翼上反,是为了抑制横滚,保持飞行的稳定性。这是不对的。抑制横滚,主要是用在主翼上反,而不是靠鸭翼。鸭翼是控制面,而不是升力的主要产生地。
    在巡航过程中,鸭翼产生的升力一般占到总升力的10%不到。再加上主翼升力中心距离机身纵轴的距离比鸭翼升力中心距离机身纵轴的距离大3倍。那鸭翼的滚转力矩系数不到主翼的1/30。所谓靠鸭翼上反来纠正横滚基本都不可能。
    如果鸭翼有足够大的横滚力矩,那么它也将产生巨大的副效果,也就是产生偏航力矩,是机身左掉头或者右掉头。在飞行过程中,鸭翼在飞控的控制下,不断偏转。靠鸭翼来纠正横滚的趋势是很难的。

    鸭翼上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鸭翼的翼尖处于主翼的上方,这样翼尖的脱体涡能够卷到主翼的上表面上。按照巡航飞行的特点,大概能增升5%左右,粗略的换算,也就是获得更多5%的转场航程(不是作战半径)。
    设计师为什么这样设计鸭翼上反,其实是一种折中。没有J-10那样整个鸭翼在主翼的前上方。鸭翼的翼根满足隐身的约束条件,与机身边条(进气道上表面)重合;而鸭翼的翼梢不与主翼共面。
    这样折中的结果就是,隐身比J-10好,但是没有全隐;涡升力有,但是没有J-10那么强。

    而我的建议是,还是期望鸭翼和主翼共面,并且各条轮廓线严格保持与主翼的平行约束。这样最大可能的获得隐身。因为隐身是未来空战生存的基础,没有这个生存的基础,升力大5%没有意义。
    况且,在大机动动作时,由于攻角的增大,鸭翼也“相对”处于主翼的高位,其涡流增升的效果也不弱,也不必靠鸭翼上反。
    对于鸭翼不上反,造成的巡航升阻比降低。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补充。例如,让翼身融合处更具升力的翼型,产生升力。F-22 就是例子。进气口上表面有一定的升力效果,更接近升力体的设计。来获得更好的亚音速巡航升阻比,而不是靠鸭翼上反。

很多人发帖子说到鸭翼上反,是为了抑制横滚,保持飞行的稳定性。这是不对的。抑制横滚,主要是用在主翼上反,而不是靠鸭翼。鸭翼是控制面,而不是升力的主要产生地。
    在巡航过程中,鸭翼产生的升力一般占到总升力的10%不到。再加上主翼升力中心距离机身纵轴的距离比鸭翼升力中心距离机身纵轴的距离大3倍。那鸭翼的滚转力矩系数不到主翼的1/30。所谓靠鸭翼上反来纠正横滚基本都不可能。
    如果鸭翼有足够大的横滚力矩,那么它也将产生巨大的副效果,也就是产生偏航力矩,是机身左掉头或者右掉头。在飞行过程中,鸭翼在飞控的控制下,不断偏转。靠鸭翼来纠正横滚的趋势是很难的。

    鸭翼上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鸭翼的翼尖处于主翼的上方,这样翼尖的脱体涡能够卷到主翼的上表面上。按照巡航飞行的特点,大概能增升5%左右,粗略的换算,也就是获得更多5%的转场航程(不是作战半径)。
    设计师为什么这样设计鸭翼上反,其实是一种折中。没有J-10那样整个鸭翼在主翼的前上方。鸭翼的翼根满足隐身的约束条件,与机身边条(进气道上表面)重合;而鸭翼的翼梢不与主翼共面。
    这样折中的结果就是,隐身比J-10好,但是没有全隐;涡升力有,但是没有J-10那么强。

    而我的建议是,还是期望鸭翼和主翼共面,并且各条轮廓线严格保持与主翼的平行约束。这样最大可能的获得隐身。因为隐身是未来空战生存的基础,没有这个生存的基础,升力大5%没有意义。
    况且,在大机动动作时,由于攻角的增大,鸭翼也“相对”处于主翼的高位,其涡流增升的效果也不弱,也不必靠鸭翼上反。
    对于鸭翼不上反,造成的巡航升阻比降低。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补充。例如,让翼身融合处更具升力的翼型,产生升力。F-22 就是例子。进气口上表面有一定的升力效果,更接近升力体的设计。来获得更好的亚音速巡航升阻比,而不是靠鸭翼上反。
同感。这个顶一下,我也觉得鸭翼上反的收益可以从其他地方找。但是隐身的措施是一个都不嫌少,最好最终定型版本鸭翼和主翼共面,还有就是去掉腹鳍。。。
学习了。目前看来,四代的进气道升力效果不会比F-22好,另外听晨枫的分析说丝带进气道可调,不知此论从何而来。
问题会如此简单?
halfudsun 发表于 2011-1-3 22:04

超巡机如果进气不能调节,那是不可想象的。
F-22是通过放气门来调节,J-20用鼓包的大小。
ertert 发表于 2011-1-3 22:09


    不知道ERTERT兄对毛子的可动边条翼如何看,毛子的可动边条翼和鸭翼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ncxgj 发表于 2011-1-3 22:19
首先,每个人对其定义不同。
我觉得称为可动前缘(或可动边条)还是合适的。
可动边条作用和鸭翼类似的地方,最简单的作用都是提供升力,形成三翼面布局,从而保证最大可能性的正升力,提高升力系数。
其升力调节能力肯定不如鸭翼。而且T-50可动边条直接把接缝横向的展现出来,其正面隐身受到很大削弱,除非象F-35那样。用柔型材料将平尾与机身结合处密封(也许在T-50的服役版上,俄国人会做到)。
ertert 发表于 2011-1-3 22:28


    如此看来,重四还是选择与主翼共面的鸭翼最好。
ertert 发表于 2011-1-3 21:38


    "涡升力有,但是没有J-10那么强。"这话不全对 鸭翼边上是边条翼 边条翼又产生增升 升力体又增升 这样总的、整体的增升效益 就高过J10了
ncxgj 发表于 2011-1-3 22:19


    毛子的可动边条翼不如鸭翼  增升不如 而且作为气动面控制飞行更加不如

"涡升力有,但是没有J-10那么强。"这话不全对 鸭翼边上是边条翼 边条翼又产生增升 升力体又增升  ...
yes413a 发表于 2011-1-3 22:36

我指的是两者的鸭翼涡比较。J-10就没边条,也谈不上边条涡的比较。
"涡升力有,但是没有J-10那么强。"这话不全对 鸭翼边上是边条翼 边条翼又产生增升 升力体又增升  ...
yes413a 发表于 2011-1-3 22:36

我指的是两者的鸭翼涡比较。J-10就没边条,也谈不上边条涡的比较。
yes413a 发表于 2011-1-3 22:36


    如果考虑隐身性能更好的话,个人认为如ERTERT兄所言,鸭翼与主翼共面更好些。
yes413a 发表于 3/1/2011 14:37


    而且比鸭翼多一条不平行接缝。。。隐身也悲剧
鸭子后面有大边条呢,如果还不如棍子那是不可想象的,上反也必须有,不然大迎角性能肯定会下降。
T-50.就座舱和机翼隐身是个问题.


我们的J20究竟有边条吗?

我们的J20究竟有边条吗?
青之六 发表于 2011-1-3 22:45
就那么小的鸭翼和几度的上反角,对低速大迎角下偏航稳定性,没啥帮助。
主要还是靠腹鳍和垂尾。
上反很cool啊
根据宋总论文的说法,鸭翼涡左右耦合是很重要的特性,使得飞机的大部分升力由机身和内翼段提供。
产生了展弦比越小亚音速升阻比越高的奇特现象。
这些问题在量产机上应该都不是问题.腹鳍在量产时十有八九会去掉.
弄这些,大概是为了保险.
ertert 发表于 2011-1-3 22:51


    除了那个鸭边共同体的作用在于推迟主翼的失速,这才是重点。
楼主观点有新颖地方
肯定有一定的折中关系,但非同一平面的隐身处理结果不必如此,要考虑雷达波的角度
666908 发表于 2011-1-3 22:48


   还有T50的直通进气道、无锯齿设计的起落架舱盖、球型的光电雷达和可动边条下的超大动作筒。
  另外外表也很粗糙,各种天线密布。
下反一般就是要加强横向的静不安定性吧? 不对待科普.
方宝瑞书中有一段对鸭面上下反的影响描述:
方宝瑞鸭翼上下反影响.JPG
同感。这个顶一下

同感。这个顶一下,我也觉得鸭翼上反的收益可以从其他地方找。但是隐身的措施是一个都不嫌少,最好最终定型 ...
zhuang3900 发表于 2011-1-3 22:04

同意
但进气道的话,DSI的超巡效果肯定不如CARET的好,后者也可以实现同等隐身效果,但结构和制作会复杂不少。
至于尾喷口的隐身处理,即使不用二元推力适量发动机,也照样可以做好隐身,F35就是例子。

还有T50的直通进气道、无锯齿设计的起落架舱盖、球型的光电雷达和可动边条下的超大动作筒。
  另 ...
cczoz 发表于 2011-1-3 23:12

毛子的那个就是个验证机,即使老美自己YF35和F35的外形精致程度还是差距巨大


同感。这个顶一下,我也觉得鸭翼上反的收益可以从其他地方找。但是隐身的措施是一个都不嫌少,最好最终定型 ...
zhuang3900 发表于 2011-1-3 22:04

同意
但进气道的话,DSI的超巡效果肯定不如CARET的好,后者也可以实现同等隐身效果,但结构和制作会复杂不少。
至于尾喷口的隐身处理,即使不用二元推力适量发动机,也照样可以做好隐身,F35就是例子。

还有T50的直通进气道、无锯齿设计的起落架舱盖、球型的光电雷达和可动边条下的超大动作筒。
  另 ...
cczoz 发表于 2011-1-3 23:12

毛子的那个就是个验证机,即使老美自己YF35和F35的外形精致程度还是差距巨大

davidxtb 发表于 3/1/2011 17:21

DSI超巡效果不一定就差。。。
设计DSI鼓包和进气道的原则就是要定一个最优化速度

说DSI最高速不如CARET还行但说超巡不给力我不相信
在说了DSI高速下进气可以用内可调进气道来调节
鸭翼如果使用复合材料,并且涂覆隐身涂料的话,雷达反射应该会降低很多吧,如果这样那气动优化就是优先考虑的问题了……


大家被LZ忽悠了吧,有那么简单么?鸭翼上反主要是为了避免脱体涡撞到主翼前缘,干扰主翼,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LZ所说的那5%的升力。
LZ这帖子验证了个道理:这年头撒谎要十句话里面九句是真的,掺一句假的,那么假的也就是真的了。

大家被LZ忽悠了吧,有那么简单么?鸭翼上反主要是为了避免脱体涡撞到主翼前缘,干扰主翼,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LZ所说的那5%的升力。
LZ这帖子验证了个道理:这年头撒谎要十句话里面九句是真的,掺一句假的,那么假的也就是真的了。

下反一般就是要加强横向的静不安定性吧? 不对待科普.
方宝瑞书中有一段对鸭面上下反的影响描述:
zhang3wood 发表于 2011-1-3 23:25


你这个资料说的是鸭翼和主翼翼根不在同一平面吧,情况大不相同。翼根在同一平面,鸭翼是不能下反的,下反脱体涡就从主翼下表面掠过,不但不产生升力,还有反效果。由此推断,你的资料是说的鸭翼翼根在主翼平面之上的情况。和四代不具备可比性。
下反一般就是要加强横向的静不安定性吧? 不对待科普.
方宝瑞书中有一段对鸭面上下反的影响描述:
zhang3wood 发表于 2011-1-3 23:25


你这个资料说的是鸭翼和主翼翼根不在同一平面吧,情况大不相同。翼根在同一平面,鸭翼是不能下反的,下反脱体涡就从主翼下表面掠过,不但不产生升力,还有反效果。由此推断,你的资料是说的鸭翼翼根在主翼平面之上的情况。和四代不具备可比性。
ncxgj 发表于 2011-1-3 22:40


如果    鸭翼与主翼共面的话,涡升效应就基本丧失了。主翼下反角,鸭翼上反角的原因在此
不是611的人头脑太简单,就是LZ头脑太简单
宋总文章有写的,而且鸭翼的增升效果不差,文章上面写了能达到鸭翼面积的三倍到五倍。绝对不止5%那么少。
此外黑丝采用了升力体,这可能是这种特殊的鸭翼处理方式的另外一个原因。要知道之前的鸭翼设计很难运用到完全的升力体,
增升5%?去把宋的那篇论文再看一遍吧
LZ如果都能对的话 宋总的院士让你算了 或者取代611的伟哥..
我想说的是 这么专业的细节问题 我们军迷应该有自知之明 提出问题可以 自己主观出结论就比较可笑了
技术帖子。就是文科生看不明白
davidxtb 发表于 2011-1-4 01:21
大家都是固定进气道,凭什么你就认为DSI的超巡效果肯定不如CARET的好?你有论文可以证明?
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气动方面的东西,我等小白就只能学习再学习
谋阳崽 发表于 2011-1-4 08:55
你是什么逻辑。
我说对了的话,就是院士?我说不对,又怎么?
什么叫“这么专业的细节问题”?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1-1-4 07:13
你想发表什么意见,你贴出来啊。别扯宋总当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