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laser看来还是蛮牛的,转载一个八股老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40:47


按“科学”、“技术”和“工程”3个类别,由本刊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最终由有关专家学者投票推选出2009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
。① 2009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发现纳米孪晶铜的极值强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应,β-arrestin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钠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应用诱骗态量子密码技术建立安全通信网络的实际应用测试,禽流感病毒PA亚基N端晶体结构解析揭示其内切酶活性位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超级杂交水稻LYP9及其亲本的转录组学分析研究,鸟类起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使纳米管形成网状结构并与聚合物链分子耦合增强复合材料强度,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② 2009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国内首列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运行试验,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研制成功建成世界上最大口径大视场光学天文望远镜,首座世界最先进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新支线客机ARJ21-700完成首次城际飞行,首套年产千万吨级煤矿综采装备下线,完成世界上最清晰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不知道和md最新公布月球图那个的更清晰),研制成功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成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首台自主研发2.0 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设计完成;
③ 2009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 神 华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试车成功,中国首个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探月一期工程圆满结束,世界上最长的隧道在 辽宁全线贯通,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完成,中国大陆首条自主设计海底隧道全线贯通,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库通过国家验收,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成功试运行,世界上跨径最大的双层公路斜拉桥——上海闵浦大桥通车。




2 2009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

2.1 国内首列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运行试验

  6月15日, 国内首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下线后完成列车调试,开始进行线路运行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产业化制造能 力。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项目是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与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共同开展的磁悬浮技术工程化应用研发项 目,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该列磁悬浮列车采用铝合金车体、宽幅车身,供电电压由直流750V提高到1500V,噪音低、无辐射、运行安全可靠,爬坡能力达到7%的水平,运行时速为100~120km,是舒适、安全、快捷、环保的绿色轨道交通工具,在各种交通方式中具有独特的优势[49]。

2.2 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研制成功

  3月20日,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2007年12月,许祖彦院士领衔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立项,旨在利用中国科学院在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技术研究领域国际领先地位的优势,研制7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创/领先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重大科研装备,建立深紫外科学仪器研制基地,取得从材料到器件、应用的全面优势,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科学与技术水平位居国际领先地位,推动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命、资环等领域创建新的科技前沿。此次研制成功的纳秒脉冲177.3nm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优化倍频系统和KBBF先进热管理技术,激光输出功率获重大突破,相比2006年提高了20倍,稳定输出功率4mW,最大输出功率34.7mW[50]。2.3 建成世界上最大口径大视场光学天文望远镜

  6月4日,建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极大口径望远镜自主研制能力的国家之一。LAMOST超级望远镜由口径3.6m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m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有4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可实时记录数据的光谱仪。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h,最多可获得4000条天体光谱,是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实现了若干个世界第一次:首次在一块大镜面上同时应用薄变形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首次实现六角形的主动可变形镜;首次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首次应用4000根光纤定位技术[51]。

2.4 首座世界最先进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想不到这个也是最先进的!)
  6月28日,首座世界上最先进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Sevan Driller建成。Sevan Driller是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为挪威Sevan Marine公司建造的第六代半潜式平台,造价6亿美元,平台总高135m,直径84m,甲板可变载荷15000t,拥有15万桶原油的存储能力;设计水深3810m,钻井深度12192m,通过8台推进器进行定位,配置有全球最先进的DP-3动态定位系统和系泊系统,可以适应英国北海零下20 ℃的恶劣海况,属于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探平台中技术水平最高、作业能力最强的高端领先产品[52]。

2.5 新支线客机ARJ21-700完成首次城际飞行

  7月15日,中国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扇支线喷气客机ARJ21-700飞机继2008年11月上海首飞成功并经历数次检查飞行后,首次成功实施转场城际飞行。这表明,ARJ21-700飞机在经过上海地区的检查飞行后,已初步验证其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并达到预期的稳定运行状态,可以满足长距离航线飞行的要求。ARJ21-700新支线飞机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中短航程涡扇支线飞机,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负责研制,其标准型航程为2225km,座级为78~90座,具有适应性、舒适性、共通性、经济性、系列化等特点。首次成功实施转场城际飞行标志着ARJ21-700飞机已全面进入试飞取证阶段,为其下一步适航取证、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3]。

2.6 首套年产千万吨级煤矿综采装备下线

  9月28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内首套年产千万吨级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成功下线,并进行了下井前地面联合试运转。这套装备由太重煤机集团、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平阳重工集团、中国煤科总院开采分院、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制,装机功率超过2200kW,最大采高6.3m,牵引速度25m/min,生产能力3500t/h,其关键技术已申报专利52项,授权专利9项。该重大项目的研制成功,将形成全部国产化的长臂、短臂矿井综采成套装备与技术,使我国综采装备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将摆脱年产千万吨以上矿井主要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54]。

2.7 完成世界上最清晰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

  9月28日,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通过专家评审。这幅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为“嫦娥”一号研制的三线阵CCD推扫相机获取的影像数据,经三线阵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制作而成,地形图采用均地极轴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月球半径为1737.4km的正球体表面,空间分辨率为500m,平面中误差192m,高程中误差120m, 是目前国际上覆盖全月球、平面与高程的分辨率最高、数据精度最高的月球三维地形数据,将为促进月表形貌的特征、规律与成因的研究,推动月球构造与区划的科 学厘定,深化对月球地质及其演化历史的认识,以及为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设计、有效载荷配置、关键技术要求和工程保障条件等奠定重要基础[55]。

2.8 研制成功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

  10月16日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上海市电力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容量为650A?h的 钠硫储能单体电池,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大容量钠硫单体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家。钠硫电池是一种以金属钠为负极、硫为正极、陶瓷管为电解质隔 膜的二次电池,具有容量大、体积小、能量储存和转换效率高、寿命长、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是目前最经济实用的储能方法之一。目前,钠硫储能电池技术已走在 储能技术的前沿,其应用前景广阔,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降低碳的排放[56]。

2.9 成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

  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该超级计算机系统突破了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体系结构、高速率可扩展互连通信、基于隔离的安全控制、多层次的大规模系统容错、系统能耗综合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系统峰值性能达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内存总容量98 TB,点点通信带宽40Gb/s,共享磁盘容量1PB, 具有高性能、高能效、高安全和易使用等特点,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天河一号”的诞生,是我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 创新成果,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能力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57]。

2.10 首台自主研发2.0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设计完成

  11月18日,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MW永 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由力德风电公司与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设计完成。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最大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标志着我国永磁直驱风 力发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项技术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气候条件和风资源状况,进行了抗台风、抗低温、抗沙尘等设计;同时在结构优化、电磁计算、温度场设 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型设计,可以达到微风启动,低风速并网发电的效果,从而更充分地利用了风能资源。在同等条件下,单机的年发电量比从国外引进的永磁直 驱发电机提高了约15%。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采用全功率变流器,并网后对电网的冲击小,且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强等优点,目前这种发电机装机约占中国风电装机总量的10%[58]。


。3.5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并投入使用

  4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竣工并对国内外用户开放共享。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坐落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工程主体建筑由3大加速器组成:一台15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能在0.5s内把电子束能量从150MeV提升到3.5GeV的全能量增强器,一台周长432m的3.5GeV高性能电子储存环。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不仅为中国科学界和工业界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同步的大科学实验平台,带动中国科技创新和相关工业的发展,同时也表明中国在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科学实验装置方面具备了高水平的技术集成和创新能力[63]。

3.6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完成

  7月17日,中国“十五”重大科学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简称BEPCII)通过国家竣工验收,BEPCII的直线加速器、储存环、同步辐射专用模式、北京谱仪III(BESIII)的主要性能参量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该工程2004年1月开工建设;2008年7月,BEPCII/BESIII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观测到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第一批ψ(2S)事例;2009年5月,对撞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亮度在1.89GeV能量下达到3.01×1 032 cm-2s-1,是改造前的32倍以上,达到设计指标。BEPCII采用最先进的双环交叉对撞技术,创造性地克服了储存环隧道狭窄、对撞区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设施,设计对撞亮度较原来提高了30~100倍,并实现了“一机两用”(即高能物理和同步辐射两用),使BEPCII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64]。
  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592
复制代码


按“科学”、“技术”和“工程”3个类别,由本刊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最终由有关专家学者投票推选出2009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
。① 2009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发现纳米孪晶铜的极值强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应,β-arrestin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钠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应用诱骗态量子密码技术建立安全通信网络的实际应用测试,禽流感病毒PA亚基N端晶体结构解析揭示其内切酶活性位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超级杂交水稻LYP9及其亲本的转录组学分析研究,鸟类起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使纳米管形成网状结构并与聚合物链分子耦合增强复合材料强度,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② 2009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国内首列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运行试验,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研制成功建成世界上最大口径大视场光学天文望远镜,首座世界最先进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新支线客机ARJ21-700完成首次城际飞行,首套年产千万吨级煤矿综采装备下线,完成世界上最清晰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不知道和md最新公布月球图那个的更清晰),研制成功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成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首台自主研发2.0 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设计完成;
③ 2009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 神 华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试车成功,中国首个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探月一期工程圆满结束,世界上最长的隧道在 辽宁全线贯通,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完成,中国大陆首条自主设计海底隧道全线贯通,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库通过国家验收,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成功试运行,世界上跨径最大的双层公路斜拉桥——上海闵浦大桥通车。




2 2009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

2.1 国内首列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运行试验

  6月15日, 国内首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下线后完成列车调试,开始进行线路运行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产业化制造能 力。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项目是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与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共同开展的磁悬浮技术工程化应用研发项 目,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该列磁悬浮列车采用铝合金车体、宽幅车身,供电电压由直流750V提高到1500V,噪音低、无辐射、运行安全可靠,爬坡能力达到7%的水平,运行时速为100~120km,是舒适、安全、快捷、环保的绿色轨道交通工具,在各种交通方式中具有独特的优势[49]。

2.2 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研制成功

  3月20日,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2007年12月,许祖彦院士领衔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立项,旨在利用中国科学院在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技术研究领域国际领先地位的优势,研制7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创/领先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重大科研装备,建立深紫外科学仪器研制基地,取得从材料到器件、应用的全面优势,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科学与技术水平位居国际领先地位,推动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命、资环等领域创建新的科技前沿。此次研制成功的纳秒脉冲177.3nm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优化倍频系统和KBBF先进热管理技术,激光输出功率获重大突破,相比2006年提高了20倍,稳定输出功率4mW,最大输出功率34.7mW[50]。2.3 建成世界上最大口径大视场光学天文望远镜

  6月4日,建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极大口径望远镜自主研制能力的国家之一。LAMOST超级望远镜由口径3.6m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m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有4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可实时记录数据的光谱仪。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h,最多可获得4000条天体光谱,是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实现了若干个世界第一次:首次在一块大镜面上同时应用薄变形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首次实现六角形的主动可变形镜;首次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首次应用4000根光纤定位技术[51]。

2.4 首座世界最先进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想不到这个也是最先进的!)
  6月28日,首座世界上最先进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Sevan Driller建成。Sevan Driller是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为挪威Sevan Marine公司建造的第六代半潜式平台,造价6亿美元,平台总高135m,直径84m,甲板可变载荷15000t,拥有15万桶原油的存储能力;设计水深3810m,钻井深度12192m,通过8台推进器进行定位,配置有全球最先进的DP-3动态定位系统和系泊系统,可以适应英国北海零下20 ℃的恶劣海况,属于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探平台中技术水平最高、作业能力最强的高端领先产品[52]。

2.5 新支线客机ARJ21-700完成首次城际飞行

  7月15日,中国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扇支线喷气客机ARJ21-700飞机继2008年11月上海首飞成功并经历数次检查飞行后,首次成功实施转场城际飞行。这表明,ARJ21-700飞机在经过上海地区的检查飞行后,已初步验证其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并达到预期的稳定运行状态,可以满足长距离航线飞行的要求。ARJ21-700新支线飞机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中短航程涡扇支线飞机,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负责研制,其标准型航程为2225km,座级为78~90座,具有适应性、舒适性、共通性、经济性、系列化等特点。首次成功实施转场城际飞行标志着ARJ21-700飞机已全面进入试飞取证阶段,为其下一步适航取证、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3]。

2.6 首套年产千万吨级煤矿综采装备下线

  9月28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内首套年产千万吨级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成功下线,并进行了下井前地面联合试运转。这套装备由太重煤机集团、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平阳重工集团、中国煤科总院开采分院、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制,装机功率超过2200kW,最大采高6.3m,牵引速度25m/min,生产能力3500t/h,其关键技术已申报专利52项,授权专利9项。该重大项目的研制成功,将形成全部国产化的长臂、短臂矿井综采成套装备与技术,使我国综采装备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将摆脱年产千万吨以上矿井主要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54]。

2.7 完成世界上最清晰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

  9月28日,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通过专家评审。这幅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为“嫦娥”一号研制的三线阵CCD推扫相机获取的影像数据,经三线阵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制作而成,地形图采用均地极轴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月球半径为1737.4km的正球体表面,空间分辨率为500m,平面中误差192m,高程中误差120m, 是目前国际上覆盖全月球、平面与高程的分辨率最高、数据精度最高的月球三维地形数据,将为促进月表形貌的特征、规律与成因的研究,推动月球构造与区划的科 学厘定,深化对月球地质及其演化历史的认识,以及为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设计、有效载荷配置、关键技术要求和工程保障条件等奠定重要基础[55]。

2.8 研制成功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

  10月16日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上海市电力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容量为650A?h的 钠硫储能单体电池,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大容量钠硫单体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家。钠硫电池是一种以金属钠为负极、硫为正极、陶瓷管为电解质隔 膜的二次电池,具有容量大、体积小、能量储存和转换效率高、寿命长、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是目前最经济实用的储能方法之一。目前,钠硫储能电池技术已走在 储能技术的前沿,其应用前景广阔,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降低碳的排放[56]。

2.9 成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

  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该超级计算机系统突破了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体系结构、高速率可扩展互连通信、基于隔离的安全控制、多层次的大规模系统容错、系统能耗综合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系统峰值性能达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内存总容量98 TB,点点通信带宽40Gb/s,共享磁盘容量1PB, 具有高性能、高能效、高安全和易使用等特点,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天河一号”的诞生,是我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 创新成果,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能力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57]。

2.10 首台自主研发2.0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设计完成

  11月18日,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MW永 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由力德风电公司与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设计完成。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最大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标志着我国永磁直驱风 力发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项技术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气候条件和风资源状况,进行了抗台风、抗低温、抗沙尘等设计;同时在结构优化、电磁计算、温度场设 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型设计,可以达到微风启动,低风速并网发电的效果,从而更充分地利用了风能资源。在同等条件下,单机的年发电量比从国外引进的永磁直 驱发电机提高了约15%。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采用全功率变流器,并网后对电网的冲击小,且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强等优点,目前这种发电机装机约占中国风电装机总量的10%[58]。


。3.5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并投入使用

  4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竣工并对国内外用户开放共享。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坐落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工程主体建筑由3大加速器组成:一台15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能在0.5s内把电子束能量从150MeV提升到3.5GeV的全能量增强器,一台周长432m的3.5GeV高性能电子储存环。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不仅为中国科学界和工业界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同步的大科学实验平台,带动中国科技创新和相关工业的发展,同时也表明中国在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科学实验装置方面具备了高水平的技术集成和创新能力[63]。

3.6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完成

  7月17日,中国“十五”重大科学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简称BEPCII)通过国家竣工验收,BEPCII的直线加速器、储存环、同步辐射专用模式、北京谱仪III(BESIII)的主要性能参量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该工程2004年1月开工建设;2008年7月,BEPCII/BESIII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观测到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第一批ψ(2S)事例;2009年5月,对撞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亮度在1.89GeV能量下达到3.01×1 032 cm-2s-1,是改造前的32倍以上,达到设计指标。BEPCII采用最先进的双环交叉对撞技术,创造性地克服了储存环隧道狭窄、对撞区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设施,设计对撞亮度较原来提高了30~100倍,并实现了“一机两用”(即高能物理和同步辐射两用),使BEPCII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64]。
  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592
复制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