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内忧外患夹击 中国制造到底还能走多远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21:35
中国虽是备受青睐的制造大国,但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另一种呼声正在崛起:该为“中国制造?警醒了。话题在3月1日上海的”中国制造与自主品牌?研讨会上展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率先对“中国制造?提出质疑,这在翁史烈、郭重庆、孙晋良、郁铭芳、周翔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中引起强烈反响。

刘瑞旗认为,“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它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它是强大中国的一种策略,中国应该努力打造成经营大国。他说,没有一种技术可以支撑一辈子,但一个好品牌可以支撑几代人。

刘瑞旗很尖锐地指出,“在很多人眼里,似乎中国有一些”领带大王?、“打火机大王?、”彩电大王?,就可以做世界工厂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基地?应该是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相当份额,拥有相当多创新产品,同时还有一大批在世界同类产业中的”排头兵?企业。

中国真的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了吗?中国离世界制造中心还有多远?专家们列出的数据让我们大吃一惊。2001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仅上榜11家,还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2002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1.2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仅占全球GDP的3.7%,是美国的11.5%,日本的20%.也就是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刘瑞旗说,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所以中国制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为其做OEM定牌生产,只给自己创造了1%~2%的利润!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我国企业只游荡在中低端。

郭重庆院士列举了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披露的一个故事:在美国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名牌衬衫,价值120美元,渠道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占到30%,而中国的制造商只得了区区10%,现在我们的企业还在为抢夺份额不惜报出总价值8%的低价。世界畅销的芭比娃娃也都是”中国制造?的,他感叹,我们的打工仔、打工妹日夜辛勤劳作,却只分得如此小的利润份额!

OEM(定牌加工)的困惑又岂止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郭重庆拿出中国微波炉第一大户格兰仕的例子:为了保证稳定的订单,他们自身的收益薄到3~5%,华虹、中芯国际也是如此。沃尔玛、GE等手中握着大订单的国际巨头在对中国企业压价时都毫不留情。郭重庆院士发问说,“U?字型价值链中我们的企业到底处在哪端?

内忧外患夹击,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刘瑞旗说,当中国巨大的内需并没有很快由潜在变为现实时,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中国正悄悄失去“世界制造基地的光彩,他坦率地道出“三忧?。内忧?之一是投资中国的成本看涨。成本低廉向来是中国持有的王牌,但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的供不应求,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同时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签订经济合同、执行合同等交易成本非常高。

“内忧?之二是中国遵循了一个无奈的成长定式:引进了新设备制造新产品,数月内,无数中国制造商也开始仿制,价格随之下跌,于是外国公司或者开始寻找新市场,或者从此不再向中国输出高端技术。

“内忧?之三是目前中国制造的多数产业和企业还处于依靠比较优势阶段,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弱、品牌建设不足、物流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缺乏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等劣势。

专家们认为,跃跃欲试的远亲近邻成了主要“外患?。新加坡正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其邻国廉价劳动力,作为跨国公司投资的另一种选择。人口庞大,平均工资较低,原材料价格便宜,这些因素使”印度制造?的竞争力正在悄然崛起。

眼前世界关注的焦点也许是中国,但今天他们可以把工厂搬来,明天或许就会从中国搬到印度去了。

在经历了“美国制造?、”日本制造?时代之后,“中国制造?时代是否水到渠成?”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明智抉择吗,它还能走多远?

当然,院士们并没有完全否认“中国制造?。翁史烈院士说,中国可以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但不能作为“加工基地?,作为别人的加工基地的中国制造只能永远处于落后,因为”制造?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从设计、制造、销售,我们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中国去年半导体产业的销售超过200亿元,但利润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一家的销售就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为什么?他们掌握着核心技术。所以中国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强化自己的研发体系。而目前的中国制造很多还处于是加工层面上的制造。

中国制造是策略,中国经营才是战略

未来中国的发展,究竟应成为制造大国,还是经营大国?

专家们认为,“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薄,它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制造是中国踏上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它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制造不可能造出强大的中国。

周翔院士表示,我们要强化经营策略,增强营销能力,在不断创新机制上下功夫。

专家们呼吁:“我们不仅要有在中国组装汽车的能力,更要有在中国自己制造汽车的能力,还要有把制造的汽车经营到国外去的能力!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终点。制造是中国策略的一部分,是解决中国目前现有的一些问题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刘瑞旗说,一项技术和一项发明不能支持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永远,但是一个品牌却对一个产业有长久的支撑。肯德基、可口可乐,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为什么它可以打遍全世界?它靠的是品牌是经营。中国缺的不是创造能力,中国缺少的是经营,缺少将它发挥出更大经济价值而已。如果我们继续无休止地埋头加工产品,无视经营,最终只能把我们仅有的家底全部拱手相送,中国理应成为世界经营中心的一部分,只有中国经营才会强大中国
我个人的看法:朋友们,我们不要过分乐观了,应该把我们的心收一收,把精力放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上去,现在印度经济部长已经放出话来"2008年之前制造工厂会转移到中国,2008年之后这些工厂会转移到印度去."如果我们再不反思自己的弱点,很快我们就会丧失"世界工厂"这个令我们自豪的头衔!中国虽是备受青睐的制造大国,但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另一种呼声正在崛起:该为“中国制造?警醒了。话题在3月1日上海的”中国制造与自主品牌?研讨会上展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率先对“中国制造?提出质疑,这在翁史烈、郭重庆、孙晋良、郁铭芳、周翔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中引起强烈反响。

刘瑞旗认为,“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它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它是强大中国的一种策略,中国应该努力打造成经营大国。他说,没有一种技术可以支撑一辈子,但一个好品牌可以支撑几代人。

刘瑞旗很尖锐地指出,“在很多人眼里,似乎中国有一些”领带大王?、“打火机大王?、”彩电大王?,就可以做世界工厂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基地?应该是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相当份额,拥有相当多创新产品,同时还有一大批在世界同类产业中的”排头兵?企业。

中国真的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了吗?中国离世界制造中心还有多远?专家们列出的数据让我们大吃一惊。2001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仅上榜11家,还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2002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1.2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仅占全球GDP的3.7%,是美国的11.5%,日本的20%.也就是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刘瑞旗说,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所以中国制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为其做OEM定牌生产,只给自己创造了1%~2%的利润!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我国企业只游荡在中低端。

郭重庆院士列举了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披露的一个故事:在美国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名牌衬衫,价值120美元,渠道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占到30%,而中国的制造商只得了区区10%,现在我们的企业还在为抢夺份额不惜报出总价值8%的低价。世界畅销的芭比娃娃也都是”中国制造?的,他感叹,我们的打工仔、打工妹日夜辛勤劳作,却只分得如此小的利润份额!

OEM(定牌加工)的困惑又岂止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郭重庆拿出中国微波炉第一大户格兰仕的例子:为了保证稳定的订单,他们自身的收益薄到3~5%,华虹、中芯国际也是如此。沃尔玛、GE等手中握着大订单的国际巨头在对中国企业压价时都毫不留情。郭重庆院士发问说,“U?字型价值链中我们的企业到底处在哪端?

内忧外患夹击,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刘瑞旗说,当中国巨大的内需并没有很快由潜在变为现实时,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中国正悄悄失去“世界制造基地的光彩,他坦率地道出“三忧?。内忧?之一是投资中国的成本看涨。成本低廉向来是中国持有的王牌,但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的供不应求,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同时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签订经济合同、执行合同等交易成本非常高。

“内忧?之二是中国遵循了一个无奈的成长定式:引进了新设备制造新产品,数月内,无数中国制造商也开始仿制,价格随之下跌,于是外国公司或者开始寻找新市场,或者从此不再向中国输出高端技术。

“内忧?之三是目前中国制造的多数产业和企业还处于依靠比较优势阶段,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弱、品牌建设不足、物流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缺乏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等劣势。

专家们认为,跃跃欲试的远亲近邻成了主要“外患?。新加坡正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其邻国廉价劳动力,作为跨国公司投资的另一种选择。人口庞大,平均工资较低,原材料价格便宜,这些因素使”印度制造?的竞争力正在悄然崛起。

眼前世界关注的焦点也许是中国,但今天他们可以把工厂搬来,明天或许就会从中国搬到印度去了。

在经历了“美国制造?、”日本制造?时代之后,“中国制造?时代是否水到渠成?”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明智抉择吗,它还能走多远?

当然,院士们并没有完全否认“中国制造?。翁史烈院士说,中国可以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但不能作为“加工基地?,作为别人的加工基地的中国制造只能永远处于落后,因为”制造?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从设计、制造、销售,我们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中国去年半导体产业的销售超过200亿元,但利润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一家的销售就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为什么?他们掌握着核心技术。所以中国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强化自己的研发体系。而目前的中国制造很多还处于是加工层面上的制造。

中国制造是策略,中国经营才是战略

未来中国的发展,究竟应成为制造大国,还是经营大国?

专家们认为,“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薄,它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制造是中国踏上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它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制造不可能造出强大的中国。

周翔院士表示,我们要强化经营策略,增强营销能力,在不断创新机制上下功夫。

专家们呼吁:“我们不仅要有在中国组装汽车的能力,更要有在中国自己制造汽车的能力,还要有把制造的汽车经营到国外去的能力!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终点。制造是中国策略的一部分,是解决中国目前现有的一些问题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刘瑞旗说,一项技术和一项发明不能支持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永远,但是一个品牌却对一个产业有长久的支撑。肯德基、可口可乐,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为什么它可以打遍全世界?它靠的是品牌是经营。中国缺的不是创造能力,中国缺少的是经营,缺少将它发挥出更大经济价值而已。如果我们继续无休止地埋头加工产品,无视经营,最终只能把我们仅有的家底全部拱手相送,中国理应成为世界经营中心的一部分,只有中国经营才会强大中国
我个人的看法:朋友们,我们不要过分乐观了,应该把我们的心收一收,把精力放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上去,现在印度经济部长已经放出话来"2008年之前制造工厂会转移到中国,2008年之后这些工厂会转移到印度去."如果我们再不反思自己的弱点,很快我们就会丧失"世界工厂"这个令我们自豪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