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学生许延滨:追忆恩师华罗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30:57
1.jpg

2.jpg
                   1958年毛主席与华罗庚握手

3.jpg
                   毛主席给华罗庚的信

4.jpg
        1984年4月华罗庚参加美国科学院院士会议并签名

5.jpg
                  华罗庚与小朋友在一起

6.jpg
                  华罗庚与他的学生

        华罗庚教授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因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中毕业后辍学,通过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的努力,自学成才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元复变数函数论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1950年华罗庚教授响应祖国召唤,舍弃美国高等学府优厚待遇,冲破阻挠回到北京,积极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成为发展中国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事业的元勋。他将数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现在是庚寅年清明节的深夜了。头脑中仍然萦绕的思绪让我难以安睡,这思绪不只是因为近日来按惯例对祖先和长辈、亲人、导师安息之地的遍扫,更多的是因为今年这个让我割舍不下、魂牵梦绕的年份——我的恩师华罗庚教授百年诞辰和仙逝25周年。

        恍惚间,追忆往昔,恩师的其人其志再次敲打着我心中那些最脆弱、最容易怅惘、最容易爆发的神经……

一、追缘

      当我在芝加哥学术博物馆看到当今世界上88位数学伟人之一的恩师华老时,不禁流泪,想到美国著名科学家贝特曼曾著文说:“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了。”更是百感交加。我有缘结识华老、跟在他身边工作过一段时光,非常宝贵。他的启迪让我后来的戎马生涯中充满了活力,并由此建立了科学的人生观。

      记得有一年华老出差,他看到我在看孙子兵法,笑着说:“这有什么好看,孙子兵法只看懂‘九变第八’就可以了,其它是术。此与军事辩证法有关。”他给我讲了一个他12岁时的故事。当年,他在金坛县立初中,老师出了一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说这是《孙子算经》中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华老说老师出题之时,“我已算出结果是23。”“当年我并不知道《孙子算经》中的答案。我学数学永远不跟出题的思路走,我是对‘数’求‘数’。正如你们搞军事的人一样,军事指挥员跟着对手出的招术走,再按孙子兵法布阵你不败才怪。你要对‘事’求‘事’,求你要的‘结果’,用你的智慧去走捷径,去借力打力,去借船出海,见风使舵。”

     华老说,他1963年给《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写过一个小序:“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听了他的这些讲解,我对兵法有了新的体会。

      华老强调学术的实用主义,他将学术应用到各种实际情况,这是对我教育最大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曾跟首长到现场。后来见到华老时告诉他一些情况,特别是车辆和人员堵在公路上。他说:“你们缺乏统筹学和运筹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过去战争环境没条件,打敌人有时用人海战术,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集中优势的提法对,但应用缺辩证法。现在和平时期你们可以人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必然是堵住了。看电影院着火大家往外跑,指挥者的水平和平时的训练方式与人员的素质就决定了人员伤亡的数量。”我将此例和华老曾反复讲的阿波罗登月工程的运筹学概念融会贯通后,在当时部队首先推出了学习统筹学以提高军事指挥能力,取得一定效果并被上级大范围推广。接着推出了自动化指挥系统、模拟训练系统等等,这些都是在华老启发下完成的。

      华老对西方哲学的认识有着相当深度,他常引用恩格斯的说法:“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哲学角度进入,将数学应用到军事领域的思考是一次偶然机会。1974年跟华老在丹东出差,饭桌上他拿了6根火柴给我,让用它们摆出4个正三角形。师兄们看着笑,我知道他们早知道答案。华老常用游戏在不同场合带学生,他其实在思考更深刻的问题。他看我答不出就问我:“从丹东到北京天安门有几条路。”我答:“无数条。”他点下头:“你用这种思路想刚才的问题。”我的思路一下由二维跳到三维,得出答案是个立体的4个正三角形。

        那次出差中,华老叫我到他的房间,给我讲了另一个故事:1953年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访,团长钱三强教授,团员有他和赵九章教授等人。“在飞机上出了一个对联‘三强韩赵魏’,请各位对下联。半天大家都对不出,我就解了谜底‘九章勾股弦’。”我没听懂,他说这是数学、文学和历史与音律的组合联。“你知道吗?远在北宋就有人以‘三光日月星’求对,苏东坡以‘四诗风雅颂’破题;清代有人以‘三绝诗书画’和郑板桥叫板,郑板桥则以‘一官归去来’应对;乾隆在西湖边见西湖薄雾如烟的场景脱口‘金木水火土’叫板众大臣,而纪晓岚以‘烟锁池塘柳’对答,成为历代军政文学大家的佳话。军事学中数学、文学、历史、艺术的底蕴程度决定军事艺术的高低。”华老的话让我突然回想起父亲早年说的,“阅兵正步是要在军乐节奏中训练出来的。不是带队的口令‘一二一’训出来的。合成战斗指挥员如同大交响乐的指挥一样。”多年后,我把音乐、哲学、历史等一起运用到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中,受益颇丰。

       华老在给学生讲课时经常跳出原有的问题而问周围不懂数学的人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说他的跳跃式思维简直天马行空,常人根本跟不上,根本不敢回答他的提问。他却说训练思维方法的游戏就要敢于面对。我们说:“那么高深的问题怎么敢跟您说?”他却说:“我多次告诉你们,中国很多名言是害人的。什么班门弄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只要主意真、铁杵磨成针……我说弄斧就要到班门,耍刀就去找关云长练,三个臭皮匠充其量从修草鞋到修皮鞋,合金钢你给我磨磨看……”华老的话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辩证法,他的点滴教诲使我们身边的人终身受益。

       在华老的教导下,我培养起了与各种权威对话的勇气。我最早在托夫勒来华讲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来华讲学时都与他们直接对话。有一次,接待西点军校一位副校长,他是美军联勤将军,参加过越战。开始他很神气,座谈时,我告诉他,我参加过什么战斗,任过什么职。他马上用很平和的口气回答了我的提问。我再次体会到军事指挥员心理素质是要靠导师培养和身教言传的,体会到那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军中戏言的合理性。

二、情缘

        思绪飘回公元1985年6月的徐州。

        天气闷热,刚过完父亲6月3日的祭日,心情特别差。年年如此,这个“情感湾”可能会伴我一生了。6月13日上午,通讯员送来一份日本拍出的电报:“华老今晨过世。”署名是师兄计雷教授。我当即让通讯科用民线直拨,向对方询问。这段让我终身思则痛楚的过程是这样带走我的恩师的:12日下午3点半在东京大学,华老演讲“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他用中文讲,而非专业的译员翻不出专用词汇,听众们听得一头雾水,华老见状改为直接用英文讲授,顿时掌声雷动。老人家激情而侃,妙语连篇。听过讲演的人后来回忆说:“精彩的是让人享受数学之美、科学之美。”演讲中华老兴奋地脱去了西装外套,大家的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当5时15分结束他的精彩讲演时,台下再次掌声雷动。主席站起来鼓掌,上前握手拥抱,青年们把鲜花送上,而他老人家却倒下了……当晚10时9分许,华老因突发性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无效而辞世。

        噩耗袭来,对恩师的深情让我忘记了理智,我当即吼道:“一群狗屁弟子跟随恩师东渡却送他老西行?你们怎么不顶上去……”对方也激动了,抽泣着说:“你没有在现场,老人家的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况且谁能顶上去啊?”“……哦!”我一下无语了……华老出访,有关方因经费原因没派专业翻译,也有些特殊时代特殊人物占了那关键的名额,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遗憾和损失。

       我越想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绪。想到在华老身边工作的日日夜夜,想到最后一次送他时,在徐州火车站的站台上,他对我说:“我从日本讲学回来,你陪我去西南边境。我要完成叶帅交给我的任务,给部队做两个课题。你给我出的题目咱们回来做,给部队做个实事!”一个从事理论工作的军人能直接得到世界顶级科学家的亲自指点,我的兴奋可想而知了,为此我着手准备了很多资料和数据。更何况,我从小就常听彭德怀元帅和父亲他们那一代华老的粉丝常说“要向华罗庚教授学习,他很了不起,他是大科学家!”但是,他的突然离世一下子让我的全部热情和期望破灭了。我拒绝吃中午饭,以最原始的方式表示对恩师的哀悼。我把自己关在了办公室,让副手去关照一切。

         当时的我有一种莫名的烦躁,长时间平静不下来,信手翻着为跟随华老准备的资料和一页页的数据,竟鬼使神差地拿起打火机付之一炬。在熊熊火焰旁,我突然又有些后悔了,觉得对不起远在东瀛的师兄弟们。那个时代华老弟子们怎么可能顶替华老呢?在那种场合,就是王元、陈景润也不一定胜任吧。后来我向师兄弟们道歉。我看着纸灰,感到一个重装集团的军事主官如此冲动,感情如此脆弱!实在不应该。自己为此反省一两个月,想了很多很多,同时也记下了很多很多的文字,也对“情”字有了更深些认识。后来,赵朴老辞世我在五台山上,季羡林老去世我在圣母大学,尽管我都很悲痛,但都控制住了情绪。

三、思缘

      最近,我应多家媒体之约为华老写一篇文字,为了追寻他的足迹,我第三次去金坛,第二次去美国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活动大厅里,我好像走进古希腊雅典的那个大广场,满墙各种社团或是个人的启示、申明、广告……五花八门,真是觉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群人都在其中一样。在耶鲁那个酷似教堂的大餐厅里,内外布满了哥特式的装饰和雕塑像。引起我遐想的是餐桌旁面对面坐着的老人和学子,一望便知是高龄师长和学生。老者一手翻着笔记本,一手拿着三明治,面对学生,侃侃而谈。学生一手端着咖啡杯,一手在笔记本电脑上跳跃。如此的学习氛围使我嫉妒、羡慕,想起了我的恩师华老,酸楚充满了心中……

        到了大雪纷飞的晚间,我又来到圣母大学的餐厅里用晚餐。与各种肤色的青年男女交融在欢笑之中,真像国内嘉年华的游乐场。宽松、包容、穿着短衣裤社团服装的青年们在大门口的雪中向来往人们募集慈善基金……不知他们“冷”还是我“热”?复杂的心绪难于言表。正当兴奋之余,手机接到北京挚友告之“季羡林教授当天辞世”的消息。我茫然了,当晚写下一些文字。文中开头写道:在芝加哥大学看到墙上挂着的从这所校园走出去的47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幅照片,想了太多太多的“为什么”。在杨振宁、李政道像前站了许久许久,当时心情和我在普林斯顿华老英文传记报前一样伤感。不知是在泪中?还是在雪中?脑中浮现出的是爱因斯坦、华罗庚、钱学森……一批又一批熟悉的大家的名字。

      在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的校园中,对新一代学子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读一堆书、学几门专门知识、学几种技能,最最重要的是在那里找到种子发芽的土壤、气候和遇到影响他们一生的“导师”,这才是真正可称得起“大学”的学府,拥有“可读的导师”的场所!

       我读过很多大家们的传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闻到过不少我崇敬一生的、我认为是“导师”们的气息。我不看不听他们说了什么“至理名言”、“豪言壮语”,不看他们“多高位”、“多富有”、“多才艺”。有人告诉我:“不会做人就做不成大事。”我问他:“培根、贝多芬……事做的如何?”自认为是大家的对方不吭声了。其实,做人做事是两个范畴里的界定!我认定的“导师”是看他一生的人生轨迹,看他的骨气,看他的风范,看他的智慧,看能否感动我的灵魂。“导师”是超乎各种概念,超乎所有习惯性的攀缘之上的普通人,不是神。不论是西南联大,还是延安抗大,导师、大家的一生成为他们生长历史阶段中的一部“文明史”。让我感慨的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开国元勋们走了,中国的老一代科学家、学者们走了,知名不知名的千百万的烈士们、大家们对今天的青年们来说越来越变成一个个“符号”、“名词”和“概念”。

        1950年,华老从美国返回中国途经香港,他发表了长达万言、感人肺腑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发自心底地呼唤:“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至今读他老人家这封信,仍让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或许,扯的太远了些,“思缘”就是思了。海阔天空,天马行空吧。

        我之所以如此看重“导师”二字,因为华老这位导师对我人生、对我灵魂的影响深远而无法撼动。华老毕生的成就华氏定理、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变式、怀依—华不等式等一批顶级学术成果,对于我们来说都难以碰及。我问他:“您老为何不撞诺贝尔奖?”他笑答:“人家不要数学家。”我问为什么?“因为数学家与化学家的情人有关。诺贝尔也是人嘛,哈哈!”华老的大度、幽默,真使人望而仰之,后来读书读多了,才发现他老人家所说的笑话都有出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洒脱的人格魅力在他的一生中时时展露,让追随者难以忘怀。

      今天白天扫墓归来,心绪忧烦仍不能寐。想到从八宝山后山下来脑子里想到的几句话:

     中国大地多墓园,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孤仙眠塚上,夜归不知涕阑珊。

       就以这几句话结束我的思绪吧,就以这几句话祭奠我的恩师和他的思想吧。人生讲究机缘,我的一生将深深被华老之缘缚住,我想这是值得庆幸的。人的一生,有如此之缘来洗涤思想,坚定灵魂,幸甚幸甚!

    难忘恩师!

(作者系华罗庚的学生、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罗庚说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1.jpg

2.jpg
                   1958年毛主席与华罗庚握手

3.jpg
                   毛主席给华罗庚的信

4.jpg
        1984年4月华罗庚参加美国科学院院士会议并签名

5.jpg
                  华罗庚与小朋友在一起

6.jpg
                  华罗庚与他的学生

        华罗庚教授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因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中毕业后辍学,通过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的努力,自学成才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元复变数函数论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1950年华罗庚教授响应祖国召唤,舍弃美国高等学府优厚待遇,冲破阻挠回到北京,积极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成为发展中国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事业的元勋。他将数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现在是庚寅年清明节的深夜了。头脑中仍然萦绕的思绪让我难以安睡,这思绪不只是因为近日来按惯例对祖先和长辈、亲人、导师安息之地的遍扫,更多的是因为今年这个让我割舍不下、魂牵梦绕的年份——我的恩师华罗庚教授百年诞辰和仙逝25周年。

        恍惚间,追忆往昔,恩师的其人其志再次敲打着我心中那些最脆弱、最容易怅惘、最容易爆发的神经……

一、追缘

      当我在芝加哥学术博物馆看到当今世界上88位数学伟人之一的恩师华老时,不禁流泪,想到美国著名科学家贝特曼曾著文说:“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了。”更是百感交加。我有缘结识华老、跟在他身边工作过一段时光,非常宝贵。他的启迪让我后来的戎马生涯中充满了活力,并由此建立了科学的人生观。

      记得有一年华老出差,他看到我在看孙子兵法,笑着说:“这有什么好看,孙子兵法只看懂‘九变第八’就可以了,其它是术。此与军事辩证法有关。”他给我讲了一个他12岁时的故事。当年,他在金坛县立初中,老师出了一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说这是《孙子算经》中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华老说老师出题之时,“我已算出结果是23。”“当年我并不知道《孙子算经》中的答案。我学数学永远不跟出题的思路走,我是对‘数’求‘数’。正如你们搞军事的人一样,军事指挥员跟着对手出的招术走,再按孙子兵法布阵你不败才怪。你要对‘事’求‘事’,求你要的‘结果’,用你的智慧去走捷径,去借力打力,去借船出海,见风使舵。”

     华老说,他1963年给《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写过一个小序:“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听了他的这些讲解,我对兵法有了新的体会。

      华老强调学术的实用主义,他将学术应用到各种实际情况,这是对我教育最大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曾跟首长到现场。后来见到华老时告诉他一些情况,特别是车辆和人员堵在公路上。他说:“你们缺乏统筹学和运筹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过去战争环境没条件,打敌人有时用人海战术,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集中优势的提法对,但应用缺辩证法。现在和平时期你们可以人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必然是堵住了。看电影院着火大家往外跑,指挥者的水平和平时的训练方式与人员的素质就决定了人员伤亡的数量。”我将此例和华老曾反复讲的阿波罗登月工程的运筹学概念融会贯通后,在当时部队首先推出了学习统筹学以提高军事指挥能力,取得一定效果并被上级大范围推广。接着推出了自动化指挥系统、模拟训练系统等等,这些都是在华老启发下完成的。

      华老对西方哲学的认识有着相当深度,他常引用恩格斯的说法:“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哲学角度进入,将数学应用到军事领域的思考是一次偶然机会。1974年跟华老在丹东出差,饭桌上他拿了6根火柴给我,让用它们摆出4个正三角形。师兄们看着笑,我知道他们早知道答案。华老常用游戏在不同场合带学生,他其实在思考更深刻的问题。他看我答不出就问我:“从丹东到北京天安门有几条路。”我答:“无数条。”他点下头:“你用这种思路想刚才的问题。”我的思路一下由二维跳到三维,得出答案是个立体的4个正三角形。

        那次出差中,华老叫我到他的房间,给我讲了另一个故事:1953年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访,团长钱三强教授,团员有他和赵九章教授等人。“在飞机上出了一个对联‘三强韩赵魏’,请各位对下联。半天大家都对不出,我就解了谜底‘九章勾股弦’。”我没听懂,他说这是数学、文学和历史与音律的组合联。“你知道吗?远在北宋就有人以‘三光日月星’求对,苏东坡以‘四诗风雅颂’破题;清代有人以‘三绝诗书画’和郑板桥叫板,郑板桥则以‘一官归去来’应对;乾隆在西湖边见西湖薄雾如烟的场景脱口‘金木水火土’叫板众大臣,而纪晓岚以‘烟锁池塘柳’对答,成为历代军政文学大家的佳话。军事学中数学、文学、历史、艺术的底蕴程度决定军事艺术的高低。”华老的话让我突然回想起父亲早年说的,“阅兵正步是要在军乐节奏中训练出来的。不是带队的口令‘一二一’训出来的。合成战斗指挥员如同大交响乐的指挥一样。”多年后,我把音乐、哲学、历史等一起运用到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中,受益颇丰。

       华老在给学生讲课时经常跳出原有的问题而问周围不懂数学的人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说他的跳跃式思维简直天马行空,常人根本跟不上,根本不敢回答他的提问。他却说训练思维方法的游戏就要敢于面对。我们说:“那么高深的问题怎么敢跟您说?”他却说:“我多次告诉你们,中国很多名言是害人的。什么班门弄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只要主意真、铁杵磨成针……我说弄斧就要到班门,耍刀就去找关云长练,三个臭皮匠充其量从修草鞋到修皮鞋,合金钢你给我磨磨看……”华老的话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辩证法,他的点滴教诲使我们身边的人终身受益。

       在华老的教导下,我培养起了与各种权威对话的勇气。我最早在托夫勒来华讲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来华讲学时都与他们直接对话。有一次,接待西点军校一位副校长,他是美军联勤将军,参加过越战。开始他很神气,座谈时,我告诉他,我参加过什么战斗,任过什么职。他马上用很平和的口气回答了我的提问。我再次体会到军事指挥员心理素质是要靠导师培养和身教言传的,体会到那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军中戏言的合理性。

二、情缘

        思绪飘回公元1985年6月的徐州。

        天气闷热,刚过完父亲6月3日的祭日,心情特别差。年年如此,这个“情感湾”可能会伴我一生了。6月13日上午,通讯员送来一份日本拍出的电报:“华老今晨过世。”署名是师兄计雷教授。我当即让通讯科用民线直拨,向对方询问。这段让我终身思则痛楚的过程是这样带走我的恩师的:12日下午3点半在东京大学,华老演讲“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他用中文讲,而非专业的译员翻不出专用词汇,听众们听得一头雾水,华老见状改为直接用英文讲授,顿时掌声雷动。老人家激情而侃,妙语连篇。听过讲演的人后来回忆说:“精彩的是让人享受数学之美、科学之美。”演讲中华老兴奋地脱去了西装外套,大家的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当5时15分结束他的精彩讲演时,台下再次掌声雷动。主席站起来鼓掌,上前握手拥抱,青年们把鲜花送上,而他老人家却倒下了……当晚10时9分许,华老因突发性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无效而辞世。

        噩耗袭来,对恩师的深情让我忘记了理智,我当即吼道:“一群狗屁弟子跟随恩师东渡却送他老西行?你们怎么不顶上去……”对方也激动了,抽泣着说:“你没有在现场,老人家的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况且谁能顶上去啊?”“……哦!”我一下无语了……华老出访,有关方因经费原因没派专业翻译,也有些特殊时代特殊人物占了那关键的名额,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遗憾和损失。

       我越想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绪。想到在华老身边工作的日日夜夜,想到最后一次送他时,在徐州火车站的站台上,他对我说:“我从日本讲学回来,你陪我去西南边境。我要完成叶帅交给我的任务,给部队做两个课题。你给我出的题目咱们回来做,给部队做个实事!”一个从事理论工作的军人能直接得到世界顶级科学家的亲自指点,我的兴奋可想而知了,为此我着手准备了很多资料和数据。更何况,我从小就常听彭德怀元帅和父亲他们那一代华老的粉丝常说“要向华罗庚教授学习,他很了不起,他是大科学家!”但是,他的突然离世一下子让我的全部热情和期望破灭了。我拒绝吃中午饭,以最原始的方式表示对恩师的哀悼。我把自己关在了办公室,让副手去关照一切。

         当时的我有一种莫名的烦躁,长时间平静不下来,信手翻着为跟随华老准备的资料和一页页的数据,竟鬼使神差地拿起打火机付之一炬。在熊熊火焰旁,我突然又有些后悔了,觉得对不起远在东瀛的师兄弟们。那个时代华老弟子们怎么可能顶替华老呢?在那种场合,就是王元、陈景润也不一定胜任吧。后来我向师兄弟们道歉。我看着纸灰,感到一个重装集团的军事主官如此冲动,感情如此脆弱!实在不应该。自己为此反省一两个月,想了很多很多,同时也记下了很多很多的文字,也对“情”字有了更深些认识。后来,赵朴老辞世我在五台山上,季羡林老去世我在圣母大学,尽管我都很悲痛,但都控制住了情绪。

三、思缘

      最近,我应多家媒体之约为华老写一篇文字,为了追寻他的足迹,我第三次去金坛,第二次去美国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活动大厅里,我好像走进古希腊雅典的那个大广场,满墙各种社团或是个人的启示、申明、广告……五花八门,真是觉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群人都在其中一样。在耶鲁那个酷似教堂的大餐厅里,内外布满了哥特式的装饰和雕塑像。引起我遐想的是餐桌旁面对面坐着的老人和学子,一望便知是高龄师长和学生。老者一手翻着笔记本,一手拿着三明治,面对学生,侃侃而谈。学生一手端着咖啡杯,一手在笔记本电脑上跳跃。如此的学习氛围使我嫉妒、羡慕,想起了我的恩师华老,酸楚充满了心中……

        到了大雪纷飞的晚间,我又来到圣母大学的餐厅里用晚餐。与各种肤色的青年男女交融在欢笑之中,真像国内嘉年华的游乐场。宽松、包容、穿着短衣裤社团服装的青年们在大门口的雪中向来往人们募集慈善基金……不知他们“冷”还是我“热”?复杂的心绪难于言表。正当兴奋之余,手机接到北京挚友告之“季羡林教授当天辞世”的消息。我茫然了,当晚写下一些文字。文中开头写道:在芝加哥大学看到墙上挂着的从这所校园走出去的47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幅照片,想了太多太多的“为什么”。在杨振宁、李政道像前站了许久许久,当时心情和我在普林斯顿华老英文传记报前一样伤感。不知是在泪中?还是在雪中?脑中浮现出的是爱因斯坦、华罗庚、钱学森……一批又一批熟悉的大家的名字。

      在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的校园中,对新一代学子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读一堆书、学几门专门知识、学几种技能,最最重要的是在那里找到种子发芽的土壤、气候和遇到影响他们一生的“导师”,这才是真正可称得起“大学”的学府,拥有“可读的导师”的场所!

       我读过很多大家们的传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闻到过不少我崇敬一生的、我认为是“导师”们的气息。我不看不听他们说了什么“至理名言”、“豪言壮语”,不看他们“多高位”、“多富有”、“多才艺”。有人告诉我:“不会做人就做不成大事。”我问他:“培根、贝多芬……事做的如何?”自认为是大家的对方不吭声了。其实,做人做事是两个范畴里的界定!我认定的“导师”是看他一生的人生轨迹,看他的骨气,看他的风范,看他的智慧,看能否感动我的灵魂。“导师”是超乎各种概念,超乎所有习惯性的攀缘之上的普通人,不是神。不论是西南联大,还是延安抗大,导师、大家的一生成为他们生长历史阶段中的一部“文明史”。让我感慨的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开国元勋们走了,中国的老一代科学家、学者们走了,知名不知名的千百万的烈士们、大家们对今天的青年们来说越来越变成一个个“符号”、“名词”和“概念”。

        1950年,华老从美国返回中国途经香港,他发表了长达万言、感人肺腑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发自心底地呼唤:“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至今读他老人家这封信,仍让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或许,扯的太远了些,“思缘”就是思了。海阔天空,天马行空吧。

        我之所以如此看重“导师”二字,因为华老这位导师对我人生、对我灵魂的影响深远而无法撼动。华老毕生的成就华氏定理、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变式、怀依—华不等式等一批顶级学术成果,对于我们来说都难以碰及。我问他:“您老为何不撞诺贝尔奖?”他笑答:“人家不要数学家。”我问为什么?“因为数学家与化学家的情人有关。诺贝尔也是人嘛,哈哈!”华老的大度、幽默,真使人望而仰之,后来读书读多了,才发现他老人家所说的笑话都有出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洒脱的人格魅力在他的一生中时时展露,让追随者难以忘怀。

      今天白天扫墓归来,心绪忧烦仍不能寐。想到从八宝山后山下来脑子里想到的几句话:

     中国大地多墓园,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孤仙眠塚上,夜归不知涕阑珊。

       就以这几句话结束我的思绪吧,就以这几句话祭奠我的恩师和他的思想吧。人生讲究机缘,我的一生将深深被华老之缘缚住,我想这是值得庆幸的。人的一生,有如此之缘来洗涤思想,坚定灵魂,幸甚幸甚!

    难忘恩师!

(作者系华罗庚的学生、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罗庚说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补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40142-1.shtm
华罗庚是二十世纪领袖级的数学家 。
                                      ———— 美国人语

粘!{:wu:}

著名数学家劳埃尔·熊飞儿德说“他的研究范围之广,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受到他直接影响的人也许比受历史上任何数学家直接影响的人都多”,  “华罗庚的存在堪比任何一位大数学家卓越的价值。”

哈贝斯坦:“华罗庚是他这个时代的领袖数学家之一。”

美国数论学家莱麦尔说:“华罗庚有抓住别人最好的工作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并能准确地指出这些结果可以改进的方法。他有自己的技巧,他广泛阅读并掌握了20世纪数论的所有制高点,他的主要兴趣是改进整个领域,他试图推广他所遇到的每一个结果。”

王元先生说,从数学领域来说,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分析,一个是代数。绝大多数的数学家一般只在其中一个领域里做出贡献,比如我自己,就是在分析方面;但华罗庚却在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数学又分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华罗庚也是同时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大贡献。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中国基础数学到现在还是落后,叹息一声
一两个人改变不了制度的悲哀!
aksobhya 发表于 2010-11-15 14:43


    体制党V5
aksobhya 发表于 2010-11-15 14:43


    谁说改变不了的,不就是缺2个人嘛,你姓陈还是吴?
貌似 华罗庚的几个弟子都不合!
aksobhya 发表于 2010-11-15 14:43

天才的出现是随机的,和制度无关。牛顿和爱因斯坦最初最有成果的时候都没得到什么制度的好。
说也是全世界的悲哀。因为在华罗庚之后到现在,中外还都没有人在数学领域能超越他的成就。

天才的出现是随机的,和制度无关。牛顿和爱因斯坦最初最有成果的时候都没得到什么制度的好。
说也是全 ...
超级邮箱 发表于 2010-11-15 15:00



    这话也对、也不对,天才的出现是随机的,那就应该是机会均等的,但是事实上好的制度下天才被发现的几率更高,否则世界上1/6的天才应该都是中国人才对。
天才的出现是随机的,和制度无关。牛顿和爱因斯坦最初最有成果的时候都没得到什么制度的好。
说也是全 ...
超级邮箱 发表于 2010-11-15 15:00



    这话也对、也不对,天才的出现是随机的,那就应该是机会均等的,但是事实上好的制度下天才被发现的几率更高,否则世界上1/6的天才应该都是中国人才对。
meee 发表于 2010-11-16 03:06

错,随机的天才也跟环境有关,比如,原始部落里,出了个天才,发现有些植物可以种植,来年收获,可这种天才,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发现了最基本的农业知识,当然不能跟现在的农业专家比,可不可否认,他还是天才
超级邮箱 发表于 2010-11-15 15:00


    这是这个世界体制的问题
coolhihi 发表于 2010-11-16 04:07


    制度难道不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难道你不承认不同制度的国家的人文和政治环境有巨大的不同?再说了,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就达到1亿7千万了,当时的中国的环境也不算差吧?至少比日本强吧?怎么不到100年就连日本都干不过了?这人才都哪去了?
回复 13# meee

- -!民国到建国初期的时候顶级人才多吧,都是大师级的,现在没这么多大师级的了吧,那现在强还是当时强呢?印度人口都已经12亿了,是不是应该比日本牛多了?唉...看来是印度的制度不好,应该再去找个皇帝...那些张口闭口制度的人,就是没有看到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制度跟人才的产生完全没有关系,而是跟人才受到任用有很大关系,中国现在人才很多,有卖菜的人才,工地的人才,种田的人才,至于在数学方面的落后,是长期欠下的基础债,要是真的人才跟制度有关,那么对数学人才最有利的肯定是苏联的制度,人家这么点人口,数学NB大发了!!!

回复  meee

...那些张口闭口制度的人,就是没有看到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制度跟人才的产生完全没有关系,而是跟人才受到任用有很大关系...
coolhihi 发表于 2010-11-16 10:50


谁告诉你用人方式不是制度?人才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用人制度和教育制度。

要说比国外基础差那咱们不和国外比(实际上为啥咱“环境”落后了暂且不说),就拿国内不同时期来比,咱可是49年就解放了,到69年该出国产人才了吧?不行到79年该出了吧?为啥到近几年才出国产人才?解放初为啥自己培养不出人才?文革为啥自己培养不出人才?为啥两弹一星功臣大多是海归?为啥那时候一出国就都成了人才?留在国内的都TM的成了官才?
回复  meee

...那些张口闭口制度的人,就是没有看到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制度跟人才的产生完全没有关系,而是跟人才受到任用有很大关系...
coolhihi 发表于 2010-11-16 10:50


谁告诉你用人方式不是制度?人才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用人制度和教育制度。

要说比国外基础差那咱们不和国外比(实际上为啥咱“环境”落后了暂且不说),就拿国内不同时期来比,咱可是49年就解放了,到69年该出国产人才了吧?不行到79年该出了吧?为啥到近几年才出国产人才?解放初为啥自己培养不出人才?文革为啥自己培养不出人才?为啥两弹一星功臣大多是海归?为啥那时候一出国就都成了人才?留在国内的都TM的成了官才?
meee 发表于 2010-11-16 11:11

- -!NC到这个地步了,我说:’制度跟人才的产生完全没有关系,而是跟人才受到任用有很大关系‘
你说:’谁告诉你用人方式不是制度?‘
对于您这样的外国友人,还是先去学中文吧,注意,点头yes摇头no
coolhihi 发表于 2010-11-16 11:52


    人才靠什么产生?凭什么任用?凭你一张嘴?
meee 发表于 2010-11-16 11:58

难不成靠你的嘴?
coolhihi 发表于 2010-11-16 12:14


    俺没你那么大本事。:D
meee 发表于 2010-11-16 12:16

要说本事还是你大,一开口,就是体制V5,一切解决,偶是啥办法都没有啊...
呵呵 现在弄基础学科研究的能赚钱买房么?
本文作者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许延滨教授。1939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许光达大将之子。1953年毕业于北京荣臻小学(后改名八一小学)1959年毕业北京一O一中学,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顾问。

  是中国科学院中国优选法统筹法经济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统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运筹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知识经济研究所高级军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七研究生导师,华罗庚教授学生。2001年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特约高级研究员。1975-1976年间,参加了核试验。作为装甲兵部队指挥员,率先乘战车进入爆心,取得重要数据,以此修改了坦克部队条例中关于封闭核突破口条文,受到上级嘉奖。1978-1979年,参加了边境作战,任总参装甲兵部队前线指挥组作战参谋,闪带电台直接保障前线最高指挥员与一线部队的联络,并在战场通信全部中断的情况下,及时向北京总部通报战况而荣立二等功;在战斗中光荣负伤,被人民日报等多种媒体作为爱国土义教育的典型予以报导。1983-1988年,任陆军坦克二师师长。建立了我陆军第一个师一级应川计算机的军事训练中心,并建立了全军第一个等级战备转换程序。总参作战部为此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对“数字化技术”跟踪近十年,参加了装甲兵数字化试验部队基本系统研究项目的领导与研究。“研制开发了我军第一个数字化试验部队基本系统”“总体上技术先进,属国内首创”、“为我军数字化部队进行了开拓性工作,探索了可行的技术途径,积累了宝贵经验”。多年来在信息科学、军事科学、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下做了专门研究,在东西方传统的结合部上取得一定成果,正式发表的论文近60余篇,其中有八篇论文在军区以上单位获奖。(1999年,第168期)华东科技杂志《建立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体系的哲学思考》;(1999年,第12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的哲学基础》;(1999年,第94期)浦尔开发杂志发表《塑造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在国家“21世纪国防与经济”征文中以《信息战的深层是哲学战》一文提纲获二等奖(1997年2月11日解放军报报导),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关注,并于1997年为军委首长提供研究成果;2月为总部领导机关、我军高级指挥机关讲授高科技发展创新理论和战争、人文、哲学等诸学科的有关知识,被社会誉为信息战专家和未来学专家。《面对未来战争的哲学思考》2000年8月刊于中国首卷将军文选,第一卷战略篇。2002年《对历史反思的哲学思考》一文被选为党的十六大参考论文,被数十家评为金奖。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前后,在多种媒体、报刊上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个人业绩被收入《湖南名人志》(湖南社科院编撰)、《中国专家人辞典》(国家人事部主编)。《湖南古今将帅名典》(香港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同年他撰写的《三个代表的哲学思考》一文被收入《全国学习与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论文汇编》中。2003年《为了不忘却的纪念》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汇编中,文字数据收入《当代中华优秀儿女人物卷》。2003年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社会出版社二OO三年十一月出版)。2004年《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的哲学基础》一文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评选为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本人被聘为特约研究员。2005年退休。2006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顾问。
华罗庚死的可惜,8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了。
回复 24# worker2006


    华老不是去日本讲学的时候去世的吗?
nnd,好好一个追忆帖,又被变成体制帖了
要吵自己开帖子去吵去
还是低调点吧~华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方舟子拿来“拍打”“拍打”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制度跟人才的产生完全没有关系",你最好把眼給我睁大点。
看看现在高校里面,全是搞的应用数学。

没人喜欢去搞这些基础的东西了。包括被阉割的哲学!!
meee 发表于 2010-11-17 01:55

是你YY吧,我说人才主要跟环境有关,某人就亟不可待得跳出来说,环境也是体制的一部分大婶,您又要开始转进了?
coolhihi 发表于 2010-11-17 02:32

16楼这帖子是我Y出来的?
Capture.JPG
meee 发表于 2010-11-17 04:13

你先去证明下人才的产生跟制度有啥关系吧...
coolhihi 发表于 2010-11-17 04:53


    说的很清楚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都和制度有关。
Stop! 各位长官给个面子!虽然说天才出于勤奋!可是大评论家也要睡觉啊!具体字眼就别抠了。
meee 发表于 2010-11-17 05:40

从产生就转进到‘培养和选拔’了?

Stop! 各位长官给个面子!虽然说天才出于勤奋!可是大评论家也要睡觉啊!具体字眼就别抠了。
超级邮箱 发表于 2010-11-17 05:47


其实偶就是想早点挂到少尉,你就没发现,偶一开始都是在驳他那个‘天才产生的机会是均等的’,可别人误会了,以为偶打‘体制党’脸呐,偶又刚好无聊,就逗逗他,省的到处去找捞分帖
Stop! 各位长官给个面子!虽然说天才出于勤奋!可是大评论家也要睡觉啊!具体字眼就别抠了。
超级邮箱 发表于 2010-11-17 05:47


其实偶就是想早点挂到少尉,你就没发现,偶一开始都是在驳他那个‘天才产生的机会是均等的’,可别人误会了,以为偶打‘体制党’脸呐,偶又刚好无聊,就逗逗他,省的到处去找捞分帖
coolhihi 发表于 2010-11-17 06:16


    没有"培养和选拔"就“产生”了?那叫“生产”!“生产”出来后是婴儿,"婴儿"距离"人才"有多远你懂吗?
我是7145871 发表于 2010-11-16 17:40 在cd钱老都是被拍打的对象,所以cd某位大神跳出来拍打华老请不要太感震惊
超级大牛人,大师中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