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崩溃?实事求是评价文革时期经济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39:29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史学苑 > 正文 2010年11月01日 09:47 当代中国研究所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2960990_0.shtml1966年至197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各个领域造成了严重混乱,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应当看到,“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了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发展。对此,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通行的说法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这最早见于1978年2月26日华国锋在第五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从1974年到1976年……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种说法以后被不少著作和文章沿用,并发展为“文革”时期的10年“从总体上看,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的评价(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第349、352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而且至今仍有人使用。美国学者麦克法夸尔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甚至用“经济的崩溃”作为标题来述说“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

另一种说法是:整个“文革”10年,经济是有发展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只是指动乱最严重的1967、1968年。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指出:“综观1966至1970年这五年乃至1966至1975年这10年的情况,经济还是有所发展的。”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革”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

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差异显然是较大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然谈不上发展,并且涉及到“文革”10年经济建设的基本状况。因此,在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今天,有必要根据准确的历史事实做出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文摘自《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作者:陈东林,原题:《实事求是地评价“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首先,必须搞清楚,“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革”是一场严重错误的政治运动,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文革”时期,是这场运动发生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这一时期既发生了种种严重错误,也存在制抵和纠正这些错误的斗争,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困难条件下努力进行的经济建设。因此,彻底否定“文革”并不等于要否定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全部历史。同样,肯定“文革”时期经济、外交方面的发展,也不等于要肯定“文革”本身的错误。胡绳同志很早就指出,要把“文革”和“文革”时期区别开来。(见《真理的追求》1990年第4期第11页。)应当说,这是我们正确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阶段历史的基本准则。

从“文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上看,“文革”时期的经济取得了发展,是明显的事实。关于年平均增长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关于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关于生产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57、50、33、444—447、36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提出“文革”时期的这些统计数字是否准确,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同志的文章回答说:“现在公布的十年内乱期间的数字,尽管有若干估算成分,但数字来之有据,又经过反复核对,可以说是基本可靠的。”(李成瑞:《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兼论这一期间统计数字的可靠性》,《经济研究》1984年第1期。)

从各个经济部门情况看,10年中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工业交通方面,1965年开始并持续到70年代末期的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五年”计划,投资2050亿元,使国家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得到了长足进展,建立起攀枝花钢铁公司、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机器制造、能源、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基地和成昆、湘黔、川黔等重要铁路干线,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工业交通和科研水平低下的布局不合理状况,形成有较大规模、门类齐全、有较高科研和生产能力的战略后方体系,促进了内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到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建设前的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增长2.46倍。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3.92倍。1972年以后,以毛、周批准的“四三方案”为中心,投资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了26个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北京石化总厂、上海石化总厂、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等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基本满足了国家对这些部门的需要,并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文革”时期,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陆续开发和兴建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大型油田,克拉玛依和吉林扶余油田生产能力也得到大的提高,还先后在四川、江汉、陕甘宁组织了三个大石油勘探会战,探明和建成辽河、任丘、江汉、长庆油田。从1966年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使中国由“贫油国”跃居世界第8产油大国,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

农业方面,除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外,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建国以来成就最大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1976年与1965年相比,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5.7倍和65倍,农业用电增长4.7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增长4.9倍,农用化肥每亩施用量增长2.1倍。1977年和1965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41%,全国机电排灌面积和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355.58%和643%;1975年全国机井数比1965年增长935.89%。(水利电力部编:《中国农田水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3页。)抗自然灾害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1976年与1965年相比,成灾面积由53.9%下降到26.9%。(国家统计局编:《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74页。)这些农田灌溉和排涝条件的较大改善,为以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经营方式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尤其是80年代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资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是70年代的投资在发挥效益。

科学技术方面,这一时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突破。1966年5月9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1973年8月26日,第一台每秒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5年11月28日,第一次回收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后第三个能回收卫星的国家;1975年10月20日, 由科学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经过推广后一般能提高产量20%,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果为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准备了物质基础和保障。正如邓1988年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文选》,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那么,又如何看待“文革”时期的巨大经济损失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政治动乱冲击和破坏生产建设,造成了直接的巨大物质损失。如大串连、“停产闹革命”使铁路运输中断、停工停产;武斗、造反、打砸抢毁坏大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设施等等。这些有形的损失,虽然无法计算总量,却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在应有发展速度下取得大的成就。这一时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速度和“文革”之前的14年(1953年至1966年)和之后的6年(1977年至1982年)平均速度相比,是比较缓慢的。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6.8%分别低于前者的8.2%和后者的8.9%,国民收入年增长率4.9%分别低于前者的6.2%和后者的7.5%。如果能够持续“文革”前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这10年国民收入应该多增长2793亿元。(有的著作认为“如果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10年间国民收入损失达5000亿元”。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百元应增效益还要受到基数、部门构成等影响,不可简单比较。如90年代上述效益比“文革”时期就有下降,决不能说90年代比“文革”时期损失更大。)此外,从计划指标本身看,“文革”时期的“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虽然得到完成,但确定的指标并不算高,“三五”计划本可以提前两年完成,“四五”计划原定指标较高,后来也大大压缩。

再次,是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十年中,国民经济总量虽然有增加,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破坏也使经济效益降低,消耗增大,浪费严重。许多重大项目的完成是靠多投资、“大会战”和多消耗取得的,时间也大为延长。大中型建设项目周期,“一五”时期为6.5年,“三五”和“四五”时期分别延长到8.8年和10.7年。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也由“一五”时期的15.5%下降到“三五”、“四五”时期的11.5%和9.4%。

最后,是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下降,只在1971年对少部分人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造成了严重欠账。“文革”前经过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城市居民供应的商品本来已经有不少取消了配给票证,“文革”时期又不得不恢复甚至增加。

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文革”的动乱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我们常说,如果没有“文革”,我们将取得更大的经济建设成就。这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也是我们估算“文革”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主要出发点。

以1966年开始的第3个5年计划为例,由于全国人民发挥了极高的建设热情,计划实行不久,就显现了巨大的成效。1966年4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向中央汇报指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原设想的第3个5年计划,有可能提前两年实现。就建设来说,大小三线的许多重大项目,现在看,可以提前一年或两年建成。其中,攀枝花铁矿,酒泉镜铁山铁矿,贵州六枝、盘县、水城三大煤矿区,刘家峡水电站,成都-昆明铁路,四川天然气等重点1968年可以提前2年基本建成或达到原计划生产水平。就生产来说,1970年的主要生产指标,大部分在1968年可以完成,有些明年就可以完成。其中,钢、棉纱、石油、棉花1967年就可以达到或超过1970年的计划指标;煤炭、发电量、有色金属、机床、化肥、粮食等1968年可以完成1970年的计划指标。

面对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国家计划委员会向中央提出修改第3个5年计划草案的设想:大幅度增加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电力、石油、铁路的生产建设指标,把农业机械化搞上去,努力增加集体经济的积累来源。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建设在10年中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1个月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个设想未能实现。

关于“文革”对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程度,不少著作常常引用一个数字:如果按照正常年份每100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10年间国民收入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败掉了1949年至1979年全部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的同样一份家当。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损失”实际是指少增长,而以同样方法而根据不同的数据推算得出的“少增长”数字差异颇大。例如:以“文革”时期国民收入年增长率4.9%与1953年至1966年的14年每年增长率6.2%相比较,应当得出的10年少增长收入是2793亿元。但是,这些计算毕竟都是建立在推算基础上的,并不能说明“文革”时期的实际经济状况是“整体上濒临崩溃的边缘”。“少增长”仍然是增长,“少增长”与实际“败掉了”“一份家当”毕竟不是一回事。显然,评价“文革”时期的整个国民经济状况,以这些不够准确的数字是不能得出结论的。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应当看到“文革”带来的损失,确实是巨大的。同时也应指出,除去“文革”本身造成的物质破坏外,这种损失主要是指应当达到的宏伟经济指标未能完全达到。显然,这是在正值基础上增长与应该增长更多的比较,而不是在“经济濒临崩溃”负值基础上与正值的比较。

由此可见,从总体上看,整个10年国民经济还是有一定发展的。国家的经济建设仍在进行,主要趋势仍然与“文革”前是延续的,第3和第4个5年计划得到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仍有7.1%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并不算太慢。如果与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时期相比较,“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明显和前者不同。以195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为100,1962年的指数173.1比1958年的指数221.9下降了22%;而1976年的指数626.6比1966年的314.7增长了99%,10年中翻了将近1倍。这说明,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相比,“文革”对经济领域的冲击相对而言较小。如果说国内现在一般还不用“经济崩溃”来评价“大跃进”造成的经济状况的话,那么评价“文革”时期经济,用“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也是不太准确的,而认为有所发展,则比较符合事实此外,还有些因素是我们正确看待“文革”时期经济建设时应该考虑进去的。

一、为实现工业化目标而预付的代价。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此,在投资中必须优先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然后才考虑农业和轻工业;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必须保证提高积累率来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适当考虑提高人民生活的消费需要。这个原则既是中国工业落后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的共同道路。“一五”计划即是照此安排的。但由于“大跃进”冲掉了“二五”计划,造成了经济困难局面,不得不暂时停止工业化进程,降低积累率,优先解决吃穿用问题。经过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1966年至1975年执行的“三五”、“四五”计划,实际即承担了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后两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到1978年,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已经从1952年的43.1:56.9,变为75.2:24.8(国家统计局:《奋进的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可以说初步实行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因此,“文革”时期经济建设投资积累率高、消费率低,重工业投资大、农业轻工业投资少,生产性项目多、生活性项目少,投资效益低、见效慢,实际上是实现工业化目标中进行基础建设阶段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为以后发展预付的代价,和单纯的损失是不同的。如前面所说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的例子,常常被用来说明“文革”经济的“崩溃”。实际上,即使在人口失控增长较快的“文革”时期,粮食也是持续增长的,全国人均占有量从1965年的544斤提高到1976年的615斤。至于人均消费量降低,是当时“备战备荒”政策的需要,和经济无直接关系。

二、在特殊国际环境下保证自身安全必付的代价。60年代前期,中国周边形势十分严峻。美国继续对中国进行“半月形”封锁,1961年至1968年在台湾海峡先后举行了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三次核战争演习,而且在越南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北部的苏联也陈兵百万,把核导弹瞄准中国。1964年和1969年,美国和苏联都曾向中国发出使用核打击的战争威胁。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三线建设,加强国防建设是必须的,决不能用大规模战争至今没有爆发的事后估计,来判断当时的战备是否有必要,更不能用通常情况下的价值准则来判断三线建设和发展国防建设是否“合算”。有些人批评当时只发展核武器,不发展核电站,这是脱离历史条件的不负责任的指责。事实上,正是当年的这些建设,为我国以后的和平发展赢得了保证。正如江泽民同志最近所指出:如果没有毛主席、周总理当年在非常困难条件下搞成的原子弹、氢弹,我们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同样,这一时期的外援,也带有改善自身环境、扼止霸权主义扩张的作用。如援越抗美战争,中国付出了200亿美元,大多数是在“文革”时期提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革”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包含有为维护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所付出的牺牲。

三、调整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所付出的代价。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交通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地基础十分薄弱。这是国家经济建设中迟早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下决心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原因。1964年,毛泽东在作出三线建设决策时就指出: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一个阵地,以一二线的生产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就是沿海支援内地,使内地逐步赶上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针对有些人认为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的看法,他说:“他们的看法也是有些道理的,我们本来就是做两手准备的。”(毛泽东:《在打仗问题上要有两手准备》,《党的文献》1995年3期。)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当年三线建设改善了内地的工业交通和科技状况,我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要提高中西部的经济水平,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所以江泽民同志1991年4月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时说: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 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至于这一方面的浪费和经济效益损失,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特别关注这样的见解:三线工业建设即使从经济学观点看的效率与效益损失,也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为预防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而设置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不妨把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三线建设带来的因资源配置不经济而产生的效率与效益损失,计入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成本中。这一部分成本属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支出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扣除,何况从经济发展的后续性看,落后地区的开发一旦进入收获期,原来的投入将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里得到补偿。在这一点上,三线建设中的一部分效率、效益损失是暂时性的,与纯粹为预防灾害而垫付的那一部分成本又是不同的,同纯粹的军费开支也是不同的。(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第3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发展,并为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这并不是要肯定“文革”本身,而是要对党和国家、全国人民在困难条件下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进行的建设给予足够的估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来持续进行的经济建设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予全面的、正确的评价。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史学苑 > 正文 2010年11月01日 09:47 当代中国研究所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2960990_0.shtml1966年至197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各个领域造成了严重混乱,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应当看到,“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了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发展。对此,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通行的说法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这最早见于1978年2月26日华国锋在第五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从1974年到1976年……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种说法以后被不少著作和文章沿用,并发展为“文革”时期的10年“从总体上看,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的评价(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第349、352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而且至今仍有人使用。美国学者麦克法夸尔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甚至用“经济的崩溃”作为标题来述说“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

另一种说法是:整个“文革”10年,经济是有发展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只是指动乱最严重的1967、1968年。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指出:“综观1966至1970年这五年乃至1966至1975年这10年的情况,经济还是有所发展的。”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革”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

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差异显然是较大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然谈不上发展,并且涉及到“文革”10年经济建设的基本状况。因此,在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今天,有必要根据准确的历史事实做出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文摘自《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作者:陈东林,原题:《实事求是地评价“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首先,必须搞清楚,“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革”是一场严重错误的政治运动,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文革”时期,是这场运动发生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这一时期既发生了种种严重错误,也存在制抵和纠正这些错误的斗争,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困难条件下努力进行的经济建设。因此,彻底否定“文革”并不等于要否定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全部历史。同样,肯定“文革”时期经济、外交方面的发展,也不等于要肯定“文革”本身的错误。胡绳同志很早就指出,要把“文革”和“文革”时期区别开来。(见《真理的追求》1990年第4期第11页。)应当说,这是我们正确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阶段历史的基本准则。

从“文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上看,“文革”时期的经济取得了发展,是明显的事实。关于年平均增长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关于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关于生产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57、50、33、444—447、36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提出“文革”时期的这些统计数字是否准确,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同志的文章回答说:“现在公布的十年内乱期间的数字,尽管有若干估算成分,但数字来之有据,又经过反复核对,可以说是基本可靠的。”(李成瑞:《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兼论这一期间统计数字的可靠性》,《经济研究》1984年第1期。)

从各个经济部门情况看,10年中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工业交通方面,1965年开始并持续到70年代末期的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五年”计划,投资2050亿元,使国家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得到了长足进展,建立起攀枝花钢铁公司、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机器制造、能源、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基地和成昆、湘黔、川黔等重要铁路干线,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工业交通和科研水平低下的布局不合理状况,形成有较大规模、门类齐全、有较高科研和生产能力的战略后方体系,促进了内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到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建设前的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增长2.46倍。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3.92倍。1972年以后,以毛、周批准的“四三方案”为中心,投资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了26个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北京石化总厂、上海石化总厂、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等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基本满足了国家对这些部门的需要,并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文革”时期,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陆续开发和兴建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大型油田,克拉玛依和吉林扶余油田生产能力也得到大的提高,还先后在四川、江汉、陕甘宁组织了三个大石油勘探会战,探明和建成辽河、任丘、江汉、长庆油田。从1966年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使中国由“贫油国”跃居世界第8产油大国,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

农业方面,除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外,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建国以来成就最大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1976年与1965年相比,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5.7倍和65倍,农业用电增长4.7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增长4.9倍,农用化肥每亩施用量增长2.1倍。1977年和1965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41%,全国机电排灌面积和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355.58%和643%;1975年全国机井数比1965年增长935.89%。(水利电力部编:《中国农田水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3页。)抗自然灾害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1976年与1965年相比,成灾面积由53.9%下降到26.9%。(国家统计局编:《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74页。)这些农田灌溉和排涝条件的较大改善,为以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经营方式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尤其是80年代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资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是70年代的投资在发挥效益。

科学技术方面,这一时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突破。1966年5月9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1973年8月26日,第一台每秒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5年11月28日,第一次回收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后第三个能回收卫星的国家;1975年10月20日, 由科学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经过推广后一般能提高产量20%,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果为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准备了物质基础和保障。正如邓1988年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文选》,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那么,又如何看待“文革”时期的巨大经济损失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政治动乱冲击和破坏生产建设,造成了直接的巨大物质损失。如大串连、“停产闹革命”使铁路运输中断、停工停产;武斗、造反、打砸抢毁坏大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设施等等。这些有形的损失,虽然无法计算总量,却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在应有发展速度下取得大的成就。这一时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速度和“文革”之前的14年(1953年至1966年)和之后的6年(1977年至1982年)平均速度相比,是比较缓慢的。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6.8%分别低于前者的8.2%和后者的8.9%,国民收入年增长率4.9%分别低于前者的6.2%和后者的7.5%。如果能够持续“文革”前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这10年国民收入应该多增长2793亿元。(有的著作认为“如果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10年间国民收入损失达5000亿元”。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百元应增效益还要受到基数、部门构成等影响,不可简单比较。如90年代上述效益比“文革”时期就有下降,决不能说90年代比“文革”时期损失更大。)此外,从计划指标本身看,“文革”时期的“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虽然得到完成,但确定的指标并不算高,“三五”计划本可以提前两年完成,“四五”计划原定指标较高,后来也大大压缩。

再次,是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十年中,国民经济总量虽然有增加,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破坏也使经济效益降低,消耗增大,浪费严重。许多重大项目的完成是靠多投资、“大会战”和多消耗取得的,时间也大为延长。大中型建设项目周期,“一五”时期为6.5年,“三五”和“四五”时期分别延长到8.8年和10.7年。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也由“一五”时期的15.5%下降到“三五”、“四五”时期的11.5%和9.4%。

最后,是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下降,只在1971年对少部分人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造成了严重欠账。“文革”前经过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城市居民供应的商品本来已经有不少取消了配给票证,“文革”时期又不得不恢复甚至增加。

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文革”的动乱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我们常说,如果没有“文革”,我们将取得更大的经济建设成就。这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也是我们估算“文革”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主要出发点。

以1966年开始的第3个5年计划为例,由于全国人民发挥了极高的建设热情,计划实行不久,就显现了巨大的成效。1966年4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向中央汇报指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原设想的第3个5年计划,有可能提前两年实现。就建设来说,大小三线的许多重大项目,现在看,可以提前一年或两年建成。其中,攀枝花铁矿,酒泉镜铁山铁矿,贵州六枝、盘县、水城三大煤矿区,刘家峡水电站,成都-昆明铁路,四川天然气等重点1968年可以提前2年基本建成或达到原计划生产水平。就生产来说,1970年的主要生产指标,大部分在1968年可以完成,有些明年就可以完成。其中,钢、棉纱、石油、棉花1967年就可以达到或超过1970年的计划指标;煤炭、发电量、有色金属、机床、化肥、粮食等1968年可以完成1970年的计划指标。

面对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国家计划委员会向中央提出修改第3个5年计划草案的设想:大幅度增加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电力、石油、铁路的生产建设指标,把农业机械化搞上去,努力增加集体经济的积累来源。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建设在10年中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1个月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个设想未能实现。

关于“文革”对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程度,不少著作常常引用一个数字:如果按照正常年份每100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10年间国民收入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败掉了1949年至1979年全部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的同样一份家当。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损失”实际是指少增长,而以同样方法而根据不同的数据推算得出的“少增长”数字差异颇大。例如:以“文革”时期国民收入年增长率4.9%与1953年至1966年的14年每年增长率6.2%相比较,应当得出的10年少增长收入是2793亿元。但是,这些计算毕竟都是建立在推算基础上的,并不能说明“文革”时期的实际经济状况是“整体上濒临崩溃的边缘”。“少增长”仍然是增长,“少增长”与实际“败掉了”“一份家当”毕竟不是一回事。显然,评价“文革”时期的整个国民经济状况,以这些不够准确的数字是不能得出结论的。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应当看到“文革”带来的损失,确实是巨大的。同时也应指出,除去“文革”本身造成的物质破坏外,这种损失主要是指应当达到的宏伟经济指标未能完全达到。显然,这是在正值基础上增长与应该增长更多的比较,而不是在“经济濒临崩溃”负值基础上与正值的比较。

由此可见,从总体上看,整个10年国民经济还是有一定发展的。国家的经济建设仍在进行,主要趋势仍然与“文革”前是延续的,第3和第4个5年计划得到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仍有7.1%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并不算太慢。如果与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时期相比较,“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明显和前者不同。以195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为100,1962年的指数173.1比1958年的指数221.9下降了22%;而1976年的指数626.6比1966年的314.7增长了99%,10年中翻了将近1倍。这说明,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相比,“文革”对经济领域的冲击相对而言较小。如果说国内现在一般还不用“经济崩溃”来评价“大跃进”造成的经济状况的话,那么评价“文革”时期经济,用“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也是不太准确的,而认为有所发展,则比较符合事实此外,还有些因素是我们正确看待“文革”时期经济建设时应该考虑进去的。

一、为实现工业化目标而预付的代价。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此,在投资中必须优先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然后才考虑农业和轻工业;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必须保证提高积累率来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适当考虑提高人民生活的消费需要。这个原则既是中国工业落后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的共同道路。“一五”计划即是照此安排的。但由于“大跃进”冲掉了“二五”计划,造成了经济困难局面,不得不暂时停止工业化进程,降低积累率,优先解决吃穿用问题。经过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1966年至1975年执行的“三五”、“四五”计划,实际即承担了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后两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到1978年,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已经从1952年的43.1:56.9,变为75.2:24.8(国家统计局:《奋进的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可以说初步实行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因此,“文革”时期经济建设投资积累率高、消费率低,重工业投资大、农业轻工业投资少,生产性项目多、生活性项目少,投资效益低、见效慢,实际上是实现工业化目标中进行基础建设阶段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为以后发展预付的代价,和单纯的损失是不同的。如前面所说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的例子,常常被用来说明“文革”经济的“崩溃”。实际上,即使在人口失控增长较快的“文革”时期,粮食也是持续增长的,全国人均占有量从1965年的544斤提高到1976年的615斤。至于人均消费量降低,是当时“备战备荒”政策的需要,和经济无直接关系。

二、在特殊国际环境下保证自身安全必付的代价。60年代前期,中国周边形势十分严峻。美国继续对中国进行“半月形”封锁,1961年至1968年在台湾海峡先后举行了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三次核战争演习,而且在越南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北部的苏联也陈兵百万,把核导弹瞄准中国。1964年和1969年,美国和苏联都曾向中国发出使用核打击的战争威胁。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三线建设,加强国防建设是必须的,决不能用大规模战争至今没有爆发的事后估计,来判断当时的战备是否有必要,更不能用通常情况下的价值准则来判断三线建设和发展国防建设是否“合算”。有些人批评当时只发展核武器,不发展核电站,这是脱离历史条件的不负责任的指责。事实上,正是当年的这些建设,为我国以后的和平发展赢得了保证。正如江泽民同志最近所指出:如果没有毛主席、周总理当年在非常困难条件下搞成的原子弹、氢弹,我们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同样,这一时期的外援,也带有改善自身环境、扼止霸权主义扩张的作用。如援越抗美战争,中国付出了200亿美元,大多数是在“文革”时期提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革”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包含有为维护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所付出的牺牲。

三、调整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所付出的代价。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交通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地基础十分薄弱。这是国家经济建设中迟早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下决心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原因。1964年,毛泽东在作出三线建设决策时就指出: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一个阵地,以一二线的生产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就是沿海支援内地,使内地逐步赶上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针对有些人认为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的看法,他说:“他们的看法也是有些道理的,我们本来就是做两手准备的。”(毛泽东:《在打仗问题上要有两手准备》,《党的文献》1995年3期。)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当年三线建设改善了内地的工业交通和科技状况,我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要提高中西部的经济水平,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所以江泽民同志1991年4月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时说: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 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至于这一方面的浪费和经济效益损失,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特别关注这样的见解:三线工业建设即使从经济学观点看的效率与效益损失,也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为预防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而设置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不妨把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三线建设带来的因资源配置不经济而产生的效率与效益损失,计入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成本中。这一部分成本属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支出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扣除,何况从经济发展的后续性看,落后地区的开发一旦进入收获期,原来的投入将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里得到补偿。在这一点上,三线建设中的一部分效率、效益损失是暂时性的,与纯粹为预防灾害而垫付的那一部分成本又是不同的,同纯粹的军费开支也是不同的。(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第3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发展,并为以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这并不是要肯定“文革”本身,而是要对党和国家、全国人民在困难条件下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进行的建设给予足够的估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来持续进行的经济建设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予全面的、正确的评价。
请大家讨论时注意分寸,理性说话。
回复 2# 土鳖不是屎壳郎


    嗯~明白,版主这回这么早就来打预防针了{:3_94:}
支持三线建设
如果能有更多三线建设的记录和图片就更好了。不少东西应该申报个工业遗产。保护起来。
不这么说,怎么能体现二代目的功绩呢
机器设备如果不保养维修的话很快就会是一堆废铁
这算比较公正的评价了。

其实那样说是为了否定二代,因为那时华国锋说的,而二代在文革中后期主管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经济,而华国锋只管了最后一小段。
回复 1# wxever

数据说话,好 :D
70年代在江西 的一些见闻
69-74年下放在江西农村,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很怀念,甚至在潜意识把她当成家乡。
刚开始几年 还小,没有什么印象,主要是72年以后。
这是一个丘陵地带的村子,但也算不上山村。有40多户人家,大多姓张,这个村子也就是一个生产队,8.9个这样的生产队组成一个大队,8.9个这样的大队组成一个人民公社。
村子有300多亩水田,以及一些旱田,还有一些山林。
家里就住在大队长家的空余的房子。生产队长是个非常和气的强壮汉子,大队长是个50多岁的非常精明的老农。
每家都有半亩左右的自留地,主要种植蔬菜,喜欢抽烟的还会种一些烟叶自己抽。当地的蔬菜品种还是很不丰富,我家从省城带回许多蔬菜种子极大丰富了村里的餐桌。
每家都要养两头猪,有的更多,一头过年杀,多余的交合作社收购。
村里的主要作物就是水稻,旱地种红薯和花生棉花。
各个生产队都是独立核算,在这样环境里面其实养不了懒人,一是少上一天工少一天的工分,再有村干部和邻里督促,想偷懒也做不到。村里也见不到懒人。
到了年底,就是分配收获的季节,生产队的村干部就贴出全村各家的的出工情况工分数目,以及按人头的口粮和其他农产实物。最令人关心的是每各工(10个工分)的价值。每个工每年都在1元以上。减去口粮和其他实物分配,剩下的就是各家能够得到的现金。自留地出产和养猪收入等不在这个范围,谁做的多谁得的多。
村里婚俗
村里年轻人都是和外村人婚配,因为本村多数是一个姓。年轻人即使两情相悦也得有媒婆才可以谈婚论嫁,就像房屋买卖要中介一样。结婚的人家要做很多衣服,男家给新娘做,女家给新郎做,还要给全家做,新娘新郎是夏冬内外各三套,家里其他人就是一套。结婚的人家要请裁缝在家做三天。出售棉花除了得到钱还有布票。
大队有小学,和初中,公社有高中。高中的老师水平不错,都是正规专科以上学历,即使现在,许多农村的高中可以和城里中学抗衡。
赶集
赶集是农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家里的日常品要在赶集时候买齐全,家里的手工业品自留地出产要在赶集时出售,年轻人要趁赶集表达心意。小孩子要在赶集时候凑热闹。赶集有时候还有公社及村庄的文艺表演。
农村先进比的就是各村的工分值,至于先进事迹报告自然是公社县里的笔杆子的事情。
回复 10# mcw


    问下问题啊?mcw是写自己的情况么?那如果是的话,69年、下放。。。

   看贴不仔细,少校原来是60末,70初的一代。
mcw 发表于 2010-11-3 21:14



谈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美好时光

一九四零年,我刚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

跟我同时来到的还有成百上千的人,男女老幼都有。大家都愁眉苦脸的。但我可是一下火车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围绕着集中营的那圈亮晶晶的漂亮的铁丝网。透过铁丝网望去是一大片灰褐色的色调庄重巍然高耸的美丽建筑。最显眼的是面对大门的一栋高大宏伟的楼房,上面用各国文字赫然写着“浴室”两个大字。旁边竖立着一个高耸云天的巨大烟囱。楼房前面是一片修剪得很整齐的草坪,周围长满了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鲜花。好客的德国人甚至还安排了一个乐队在“浴室”旁为大家演奏轻音乐。许多犹太人一进大门就被热情的党卫队请进了“浴室”。

我也很想先到“浴室”去洗个澡,不过却被带到了一个叫做“消毒站”的小地方,在那里洗了澡。待人亲切的集中营看守给我们每个人理了头,帮我们把所有的私人物品都妥善地统一管理起来,还给我们发了一件漂亮的“囚衣”。对大家照顾得非常的体贴入微。

然后又给我们安排了住处。几十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多么热闹!

这可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万万没想到,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一小撮阴险的反德反纳敌对分子别有用心地歪曲历史污蔑攻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一个“巨大的杀人工厂”。捏造谣言说在这里曾害死了四百多万人。并以此为由诋毁伟大领袖希特勒元首,诋毁纳粹党,诋毁德国。

这都是谎言,无耻的谎言!!!

当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确是饿死了一些人,但只是少数,极少数!

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属于“非正常死亡”,什么是“非正常死亡”?就是说,例如那些吃得太饱而被撑死的,或者是吃得太好消化不良导致各种肠胃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而死的,而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已经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本来就已经到了正常死亡的年龄,这些疾病只是加速了他们的正常死亡。应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正常死亡”。

还有一些是因为集中营里的生活过于幸福安宁而导致一些神经不健全的人产生极度的空虚无聊而跳楼上吊割腕触电自杀而死的。

还有一些是怀着对伟大领袖希特勒元首对纳粹党对德意志帝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怀着大干快干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的革命热情,拼命干活以至于劳累而死的。

而那些被饿死的人,也完全是因为苏联美英等同盟国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所造成的。这是同盟国对德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至于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捏造谣言说有许多人因为一句话或者是一件小事的缘故就被打成反纳粹罪,并被处决,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确实是有一些人被判为反纳粹罪,但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首先犯了极为严重的刑事罪行,比如说,在集中营的食堂偷东西吃,与同室犯人吵嘴打架,与集中营看守顶嘴,或者是把铁丝网弄破了个大洞。这些犯罪活动严重地危害到了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他们才被判为反纳粹盗窃罪,反纳粹杀人罪,反纳粹破坏罪等等等等。

即便是这样,被判为反纳粹罪是一回事,由党卫队正式逮捕,以反纳粹罪判处死刑则是另一回事,这二者是不同的。

只有极少数死不悔改的极端反动分子,如犹太分子,布尔什维克,美英战犯,游击队员,法国抵抗组织成员等等,才被正义的党卫队迫不得已地处以死刑。

为了保卫新生的德意志人民政权,为了跑步进入国家社会主义,坚决地镇压掉这些犹太寄生虫,美英特务和布尔什维克暴徒,我认为是完全有必要的!

所谓的奥斯维辛大屠杀,纯粹就是谎言,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

即使退一万步来说,假设真的死了四百多万人,这个数字在当时欧洲的几亿人口中,在当时全世界几十亿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当低的嘛!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没有感觉出来嘛!

再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安然地度过奥斯维辛的集中营生活,不想被处决,那也是很容易的。只要你不是参加了苏美英侵略军,抵抗组织,游击队,反党集团,不是布尔什维克分子,不是犹太人(不过,你要是一生下来就已经是犹太人了,那就没办法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你活该!),你就一定能够安全地度过集中营生活。

你完全可以没事坐在墙根下晒晒太阳,抓抓虱子,或者去挖挖野菜吃。

这是多么富于生活情趣的日子啊!

那时侯,夜晚是那样的静谧安宁,探照灯耀眼的光柱不时地扫过群星璀璨的夜空,为夜色凭添了几分神秘感。远处传来野兽的嚎叫声,隐隐约约的枪声,夜风刮过铁丝网的呼啸声。还有大皮靴踩在干硬土地上的沙沙作响声,刺刀枪械的碰撞声,那是我们勇敢可敬的党卫队员们在克尽职守地站岗巡逻,是他们保卫了我们的安全,保卫了集中营的幸福平安。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丝不和谐的声音了。(不象现在,满大街都是歌舞声,叫卖声,嬉笑声,那么嘈杂!)

我们在这优美的集中营交响曲的旋律伴奏下安然地沉入了甜蜜的梦乡。

那时侯,天空是那样的湛蓝清朗,偶尔会有一架盟军的轰炸机如山鹰般轻盈优雅地从天空掠过,然后尖厉刺耳的警报声激动人心地响了起来,高射炮向着天空猛烈地喷吐着火舌,飞机被我们英勇的德国士兵击中了,拖着长长的白烟向远方坠落下去,并在坠毁之前匆匆忙忙的将几颗失去了目标的炸弹投在了营区里面,刹那间,火光冲天,轰声如雷,所有的人都兴奋得大喊大叫,四处奔跑,然后目睹飞机伴着一声巨响猛然栽落在远方的山丘上,腾起一团烟火。

此情此景,何等壮美!

你会发现,在集中营的生活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而现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一遍又一遍地用文学语言描述当年集中营生活的惨状,努力把那个时期的集中营生活描黑,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甚至攻击伟大领袖希特勒元首是“杀人魔王”!

这些诋毁伟大领袖希特勒元首的都是一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利益受损者,对历史无知者,反动的布尔什维克分子,见利忘义的犹太猪,别有用心的反德反纳敌对分子,美英特务,雅利安血统不纯的对德意志祖国母亲心怀不满的德国内奸(也就是“德奸”)……

有一个叫做雅可夫斯基的布尔什维克分子,因为我经常都担忧他吃不了那么多食物,怕他象其他人那样消化不良而死,所以我经常都好心地帮他吃掉一些食物,没想到,却因此而招致他对我大为不满,怀恨在心。并把这种仇恨扩大到了对整个集中营对纳粹党对德国甚至对伟大领袖希特勒元首的身上。

这个该死的家伙,当时为什么没有把他处决掉,让他成为漏网之鱼活到现在,以至于他现在有机会来造谣中伤伟大领袖希特勒元首,污蔑攻击纳粹党。

由此也可以看出纳粹党是多么地宽厚仁慈!

我认为,所有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生活过的人实际上都是喜欢集中营生活的!

比如说,我就经常亲眼目睹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人,因为干活偷懒或者是偷吃东西,违犯了营规,但仁慈的党卫队员只是对他们处以很轻的刑罚,比如,打二十五鞭。而被处罚的犯人根本就若无其事,满不在乎。一边挨打一边还自己报数,非常轻松自在的样子。处罚完了之后,他们都会感激地对党卫队长说:“长官先生,XXX号犯人衷心感谢挨了二十五鞭!”对于党对他们的帮助教育由衷地感谢,没有半点怨恨之情。

而有的时候,仁慈的党卫队员甚至都不忍心亲自下手打犯人,而是由一些犯人中间的入党积极分子来代劳。比如说,我就曾经接受过这样的光荣使命,我不会象党卫队员那样对这些坏分子手下留情,看着那些以前趾高气扬的犹太阔佬现在在我面前低声下气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就开心极了!每次我抽打他们的时候,我就充满了一种复仇的快感!

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时光啊!

因为集中营外面时常有野狼出没,更危险的是还不时有一些凶残的波兰游击队在附近从事骚扰破坏活动。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集中营内居住者的安全,切实有效地保证集中营生产生活正常有序地进行,集中营管理部门在集中营周围修建了长长的一圈铁丝网。并善意地告诫大家千万不要跑出去。

但还是有一些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偷偷地弄破了铁丝网溜到外面去。

有一次,我就亲眼看见几个人偷偷跑出去以后,党卫队长万分担忧地亲自带着军犬去寻找他们。不幸的是,把他们找回来以后他们已经死了。我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尸体上留下的被野狼咬过的牙印和游击队给他们留下的的弹痕!真是太可怕了!!!

还是呆在集中营里安全得多!

我很庆幸经历了奥斯维辛的集中营生活。首先,我经历了一个没有妓女的社会,(原来有几个妓女,后来她们都被调到集中营总部去了)这一点希特勒元首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德国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时期,从今往后也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时期了。

与之相应的是我经历了一个没有性病的社会,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些人说集中营中有性交易,但我认为即使有一定也非常地少,不然怎么会没有性病?

我也经历了一个没有吸毒贩毒的社会,一个没有拐卖妇女儿童的社会,没有绑票案的社会。

我相信,这样的社会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出现,所以这是我的幸运。

哦!对了,说到吸毒,集中营里倒是有一个毒气室,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叫做“浴室”的地方。因为当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挤到里面去洗澡的时候,常常由于空气流通不畅而导致许多人窒息而死。所以“浴室”又别称为“毒气室”。当然了,你是不可能真正的到毒气室去反复吸毒的。

由于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毒气室意外地死亡,所以毒气室旁边的焚尸炉工作量很大,经常都有许多不能及时处理掉的尸体,为了避免尸体腐烂发臭,于是就把它们在铁丝网后面就地掩埋。这个工作常常就由我们这些入党积极分子来完成。

每次当我掩埋完尸体以后,闲暇之际,我都会躺在铁丝网下,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悠闲的望着焚尸炉那巨大的烟囱冒出的一股股袅袅白烟,看着那白烟渐渐飘散在蓝天里。

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说起这个焚尸炉,我对它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

因为我一贯的工作表现出色,还有我的出身也比较好,既不是反党分子,也不是布尔什维克,也不是犹太人(当然,我还不是完全纯正的日尔曼血统,这也是我还要到这里来接受劳动改造再教育的原因之一)。所以集中营党组织把打扫毒气室和焚尸炉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我的工作就是在毒气室那些意外死亡者的尸体上和焚尸炉的骨灰中寻找一些贵重物品,比如,金牙,金戒,钻戒,项链等等等等。还有他们的牙齿和头发。这些可都是建设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所急需的宝贵战略物资!

有的时候,当集中营的仓库一时存放不了这么多的东西时,我也会很有责任心的临时决定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存放在我的箱子里。有一些一直保存到现在。当然了,根据我平时的辛勤工作,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在那里一直干了整整四年!那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四年啊!

但是,历史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在国内外反德反纳敌对势力的阴谋破坏下,国家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重大的挫折。罪恶的苏联红军攻占了奥斯维辛,攻占了柏林,希特勒元首以身殉国,许多忠诚的纳粹党员被残酷地杀害,集中营里的动摇分子纷纷叛变投敌,犹太分子和布尔什维克复辟了!新生的德意志人民政权被颠覆了!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了低潮。

我也被迫离开了奥斯维辛。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和我的儿孙们幸福地生活在阿根廷的一个偏僻小镇上,过着安详宁静的日子。

每当落日西沉,群鸟归巢的时候,我都会抱着我的小孙子,坐在我家的前廊上,抽着烟斗,眺望着天边,给他讲我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那些有趣的故事。

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深情地想起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那些难忘的岁月,深情地想起那些可敬可爱的盖世老太保,党卫队小鬼们,还有那个胖胖的和蔼可亲的焚尸炉操作工师傅。不知道他们现在都在哪里?他们过得还好吗?

那是一段多么令人怀念的美好时光啊!
幽灵滚一边去,你那句话是你亲眼所见,除了道听途说还有什么。
文革时代有发展,但怎么不问问这个发展的功劳是算在谁的头上?
以为是挖坟帖,居然CD还有LZ这样的左左。
农村见闻续
养蜂人
每年油菜花开放的时候,养蜂人都要来到村里, 。养蜂人都是浙江人,他们追寻花信,走南闯北。小孩子非常高兴, 可以喝到蜜糖水了。 油菜花是最主要蜜源,其次是红花草,但质量比较差,密都成褐色。红花草是种绿肥,长好了深翻到土里当肥料。还有荞麦蜜,但数量比较少。养蜂人最难过的是连续阴雨天,蜜蜂不能够采蜜,还要把蔗糖化水喂养蜜蜂。
打铁人
乡下手艺人除了裁缝木匠就是铁匠最多了,铁匠带着家什在各村巡回,来到村里,村民都把用秃的锄头刀具送去修理,当然最优先的是修理村里集体的大农具。经常来的铁匠不用说,最拉风的是那个徒弟,打着赤膊抡起大铁锤,浑身腱子肉来回窜动。最奇的是他没有耳朵,听别人是原来他出生后非常体弱多病,家里决定弃婴,在大雪天他爷爷将他双耳割掉弃在野外。割耳是为了婴儿投胎不要回来,因为让婴儿魂灵怕了自己就回去别人家投胎。
奶奶后来偷偷去看,发现婴儿居然没有死,就抱回家。以后就不用多说了。
算术奇人
那个算术奇人就是大队长,没有上过学,但进过扫盲班,当农村基层干部多年,能够读书看报了。最奇特的是他对数字的记忆能力和心算,他的大脑简直就是账本的副本,他在一旁听,村干部报账本数字,会计在用算盘算,这个时候他都能够发现会计算错了。交公粮卖余粮的时候都是四位数的乘法,,他也是心算出来答案。
mcw 发表于 2010-11-3 23:08


呵呵,开玩笑而已

文革时,把文革夸得美成一朵花儿

文革结束后,真相大白,原来是干屎橛

文革结束后三十年,再对着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一代把文革夸得美成一朵花儿

只是觉得这样做的人有点欺负人家小孩子没见过世面:D


票据-板凳票.jpg

票据-副食1.jpg

票据-副食2.jpg

票据-月经带.jpg

票据-粪票.jpg

票证-尿票01.jpg

票证-尿票02.jpg
我的理解是这样,mcw 并没有对那段历史进行美化。每个人处的地点不一样,所经历的可能也不同。他不过在说他所经历的事,目前没有牵涉到政治。
没有化费的时代,人粪尿是非常好的肥料,一直到80年代,农民都会到城里掏粪,城里的各个单位的公共厕所都划分了各村的势力范围,我们中学的公厕产量大,觊觎的村子多,还见过农民群殴,主要武器就是粪团,围观的学生有的靠的太近遭池鱼之灾。
进入70年代,县里有了小化肥厂,产品就是氨水,使用氨水那个味道!后来就是碳铵,硫胺等化肥,尿素比较少,主要是日本进口,尿素包装袋是很结实的布料,农民就那它做衣服。进入80年代,进口的成套尿素设备达产,尿素成为最主要的化肥。
农村肥料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猪粪,从猪圈里清理的猪粪垫草等堆积成覆斗型, 生产队丈量后折算成工分。
至于幽灵所展示的尿票,我是没有见过,但也不能否认没有,但我想,有这些尿票,至少免除为了粪尿而发生的粪便战争。
至于实物票据,在商品短缺的时候更是无可厚非,现在不过是把这些票据的功能整合到了钞票里面去了,东西一少,谁的钞票多谁得到。

呵呵,开玩笑而已

文革时,把文革夸得美成一朵花儿

文革结束后,真相大白,原来是干屎橛

文 ...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0-11-4 12:54


一个时代生活艰苦,并不等于这个时代是罪恶的。因为以前更苦。
时代在进步,
以今天的生活水平指责以前是不对的。要看基础和条件的。不看基础和条件的话,GDP达不到摩纳哥水平的国家是不是都是罪恶的国家。

另外这个帖子中更适合贴批斗人的照片,这样才给力
呵呵,开玩笑而已

文革时,把文革夸得美成一朵花儿

文革结束后,真相大白,原来是干屎橛

文 ...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0-11-4 12:54


一个时代生活艰苦,并不等于这个时代是罪恶的。因为以前更苦。
时代在进步,
以今天的生活水平指责以前是不对的。要看基础和条件的。不看基础和条件的话,GDP达不到摩纳哥水平的国家是不是都是罪恶的国家。

另外这个帖子中更适合贴批斗人的照片,这样才给力

至于实物票据,在商品短缺的时候更是无可厚非,现在不过是把这些票据的功能整合到了钞票里面去了,东西一少,谁的钞票多谁得到。
mcw 发表于 2010-11-4 14:08


消费品票证是计划时代商品严重不足的见证

同时由于文革带来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以及林彪事件之后那种理想破灭感带来的全民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走后门”、“不正之风”等在文革之前没有、或者微乎其微的现象,也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至于实物票据,在商品短缺的时候更是无可厚非,现在不过是把这些票据的功能整合到了钞票里面去了,东西一少,谁的钞票多谁得到。
mcw 发表于 2010-11-4 14:08


消费品票证是计划时代商品严重不足的见证

同时由于文革带来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以及林彪事件之后那种理想破灭感带来的全民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走后门”、“不正之风”等在文革之前没有、或者微乎其微的现象,也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歌幽,你从哪里搞到的这些照片,这还真是第一次见到,除了那张板凳票。因为我母亲讲我的第一个板凳就是凭票买的。
是时候发这个了?08年还收到指示:不得FANAN,一切以《某决定》为准。
上面就有人迫不及待跳出来了。

一个时代生活艰苦,并不等于这个时代是罪恶的。因为以前更苦。
时代在进步,
以今天的生活水平指责以 ...
kkgodygah 发表于 2010-11-4 18:46



    文革的存在绝对是一极大罪恶,是中华文明史的耻辱。

   请注意讨论氛围。
一个时代生活艰苦,并不等于这个时代是罪恶的。因为以前更苦。
时代在进步,
以今天的生活水平指责以 ...
kkgodygah 发表于 2010-11-4 18:46



    文革的存在绝对是一极大罪恶,是中华文明史的耻辱。

   请注意讨论氛围。
消费品票证是计划时代商品严重不足的见证

同时由于文革带来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以及林彪事件之后那种全民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在文革之前没有、或者微乎其微的“走后门”、“不正之风”现象,也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现在的治病难、买房难、腐败问题是否也能解释为嗡嗡嗡遗毒?
wxever 发表于 2010-11-4 21:50

有专门收藏和陈列票证的地方。
短缺经济根本就是生产效率的问题。
在3.40年前的农村,平常鲜肉是比较难吃到的,赶集才可以买到。大家舍不得多买。荤腥主要是小鱼小虾,还有鸡鸭,但过年又太充分了,大约2 家分一头猪过年,大部分腌成腊肉,其余都要在过年干掉。
养一头猪几乎要花一年的时间,买来一两个月龄的小猪,养上9个多月,也就是150-180斤。0.45元/斤毛重。可以进账70-80元。
养猪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猪食要煮熟了才给猪吃,要经常给猪舍换土换草(为了积肥)。
现在专业户养猪,养个3个月就可以了一年可以出栏3-4茬,配合好了的商品饲料往猪槽一倒,猪舍也不垫土垫草,用水一冲就干净了。一人可以同时养好几十头,出栏的猪都是2-3百斤。养猪效率提高40倍还不止。
幽灵等从来没有见识真实的社会,也没有真正的独立思考。
回复 27# mcw


  
2 家分一头猪过年
,你那农村日子很不错,340前都如此了,俺 们那块都80年代了还没达到这水准。
猪食要煮熟了才给猪吃
。可以把小麦的麦麸直接加温开水冲就行。
在农村的几年,没有见到村里的男人打架,女人之间吵架到时常见到,但很快就被她们的男人拉回家,怕丢脸,大家乡里乡亲沾亲带故。后来分田,村里是男人打架,女人拉,怕出人命。
水田耕作因为分田而种植效率质量大为下降,过去有队里最出色农夫来把关,例如浸种,水肥调节,特别是水的调节,各个田块需求不一致,而无论灌排都要经过邻里的田,矛盾很大。要是没有化肥和新良种,恐怕连自己的口粮也难保。

短缺经济根本就是生产效率的问题。
在3.40年前的农村,平常鲜肉是比较难吃到的,赶集才可以买到。大家舍不得多买。荤腥主要是小鱼小虾,还有鸡鸭,但过年又太充分了,大约2 家分一头猪过年,大部分腌成腊肉,其余都要在过年干掉。
养一头猪几乎要花一年的时间,买来一两个月龄的小猪,养上9个多月,也就是150-180斤。0.45元/斤毛重。可以进账70-80元。
养猪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猪食要煮熟了才给猪吃,要经常给猪舍换土换草(为了积肥)。
现在专业户养猪,养个3个月就可以了一年可以出栏3-4茬,配合好了的商品饲料往猪槽一倒,猪舍也不垫土垫草,用水一冲就干净了。一人可以同时养好几十头,出栏的猪都是2-3百斤。养猪效率提高40倍还不止。
幽灵等从来没有见识真实的社会,也没有真正的独立思考。
mcw 发表于 2010-11-4 22:59


那是因为思考罪也是罪:D 此外虽然我没亲历过,但是听许多长辈讲过许多他们的亲历

另,别看我是毛黑,但有一点挺佩服他的

当年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布《571工程纪要》全文,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

你看前一阵的那啥啥啥啥,放开手让全国人民发动大讨论、大批判了么;P

现在捡现成坐江山的远远没有当年亲手打江山的有气魄


mcw大叔的几个帖子也是很难得的口述历史史料了,本人一向喜欢抬历史的杠,不要生气,呵呵,送花[:a15:] [:a15:]
短缺经济根本就是生产效率的问题。
在3.40年前的农村,平常鲜肉是比较难吃到的,赶集才可以买到。大家舍不得多买。荤腥主要是小鱼小虾,还有鸡鸭,但过年又太充分了,大约2 家分一头猪过年,大部分腌成腊肉,其余都要在过年干掉。
养一头猪几乎要花一年的时间,买来一两个月龄的小猪,养上9个多月,也就是150-180斤。0.45元/斤毛重。可以进账70-80元。
养猪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猪食要煮熟了才给猪吃,要经常给猪舍换土换草(为了积肥)。
现在专业户养猪,养个3个月就可以了一年可以出栏3-4茬,配合好了的商品饲料往猪槽一倒,猪舍也不垫土垫草,用水一冲就干净了。一人可以同时养好几十头,出栏的猪都是2-3百斤。养猪效率提高40倍还不止。
幽灵等从来没有见识真实的社会,也没有真正的独立思考。
mcw 发表于 2010-11-4 22:59


那是因为思考罪也是罪:D 此外虽然我没亲历过,但是听许多长辈讲过许多他们的亲历

另,别看我是毛黑,但有一点挺佩服他的

当年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布《571工程纪要》全文,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

你看前一阵的那啥啥啥啥,放开手让全国人民发动大讨论、大批判了么;P

现在捡现成坐江山的远远没有当年亲手打江山的有气魄


mcw大叔的几个帖子也是很难得的口述历史史料了,本人一向喜欢抬历史的杠,不要生气,呵呵,送花[:a15:] [:a15:]
mcw 发表于 2010-11-4 22:59
短缺经济根本就是生产效率的问题,那么还搞什么无产阶级革命,大家都去搞泰罗制好了

放在文革期间就是典型的白专道路,以生产为名打压革命
当年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布《571工程纪要》全文,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
我觉得这可能是毛年老一时疏忽,没有意识到571工程纪要的危害与当年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是一样的。结果就是75年再搞反击右倾翻案风时,除了几个愚忠就剩不下几个还有精神头了。
前些天讨论保姆的帖子里不是还说,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就是文革革出来的吗?

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情,民国时期不是还有北大学子跳未名湖吗,你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吗?

胡适他们不都倡议要彻底抛弃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华文明,引进西方字母文字和文化吗!

等你面对无数的阻力修修补补,中国现在估计还在和印度比谁更古老吧!
mcw 发表于 2010-11-4 22:59


    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出去巡查,都是用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