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永通宝——倭寇经济侵略的罪证!(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46:32
<P></P>
<P>宽永,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年号。公元1624年——1644年。</P>
<P>日本是最早开始仿铸中国方孔圆钱的国家。据一些专家研究,日本在公元708年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元年(公元708年,相当于我国唐中宗景龙二年)开始仿效中国唐朝铸币,铸行“和同开珍”方孔圆钱。到19世纪60年代,共铸行方孔圆钱32种,其中的“宽永通宝”是铸行量最大的一种。
我国明代施行钞、银、铜钱并行制度,但铜钱的铸行严重不足,在明代的十七帝中,只有九代帝王铸过币(如明宣宗时自宣德年后的几十年间没铸过币),于是便允许唐、宋旧铜钱入流,这便为民间的私铸钱和流入中国的日本仿制钱的流通提供了条件。
日本于“宽永”二年(公元1625年,相当于明熹宗天启五年)开始铸造“宽永通宝”铜钱,历经天明天皇至孝明天皇等十个皇朝,到1867年(相当于我国的清同治六年)止,长达242年之久。所以,“宽永通宝”流通到莱芜的时间,最早也应在明末清初之时。
日本的“宽永通宝”钱在中国民间流通了多年,直到清乾隆初年,才被官府知道,怀疑是私铸钱,还另用“年号”,这无异于谋反。于是,乾隆皇帝谕令江、浙、闽各总督、巡抚穷治开炉造卖之人。幸亏江苏巡抚庄有恭的幕僚见多识广,道出来历。于是,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庄有恭“会衔上疏”,讲出来龙去脉,乾隆皇帝才又谕令严禁商船携带倭钱;民间使用的,官为收买。至此,事情才算了结。
自清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清王朝为筹措鸦片战争赔款和镇压太平军的军费,开始铸造“当十”、“当五十”、“当百”、“当千”的虚价大钱,结果造成钱价大跌,交易混乱。外国的轻钱也乘机而入,纷纷流入中国。如朝鲜的“常平通宝”钱、安南的“光中”钱、“景盛”钱等,而日本的“宽永通宝”钱更是借机大行其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修“泰莱高速路”时,在方下至杨庄路段曾出土过部分清代铜钱,多数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号的红铜质铜钱,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日本和安南铜钱掺杂其中。
《新元史·食货志七·钞法》中就有“……至元十四年,……日本遣商人赐金来易铜钱,许之”的记载。日本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国取得铜后,制造轻质铜钱,然后再输出到中国换取重质铜钱,运回国熔化后再铸造更多的轻质铜钱,再输出到中国换取更多的铜钱或铜材,如此往复,财富便越聚越多。所以,利用本国所铸铜钱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也是日本的一大创举。而数百年后,当其发动侵华战争时,更是直接采用了取之于华、用之于华的“以战养战”的强盗政策。
据《山东省志》第54卷所载: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时,由于银贱铜贵,外国人乘机大量收购中国制钱,在破坏中国钱币制度的同时,为本国积累战略物资(铜材),日本人更是首当其冲。1915年以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作为战略物资的铜材价格暴涨,在中国国内毁钱取铜之风大盛。日本人为从中国购铜转往他国牟利,无视中国法律,雇佣中国人在山东内地大肆收买、贩运、熔毁制钱为铜块后报关出口。仅1916和1917两年间,每年就出口60余万担,值关平银900万两。当时,日本售给俄国的铜块,有三分之一系中国制钱,直接导致了直、鲁、豫三省制钱日减。
1920年前后,国内各省军阀纷纷滥铸铜元之时,山东的钱价较高,而银价较低,日本人便乘机盗铸中国铜元,低价售给中国商人,分运内地,成为导致各地发行虚价铜元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莱芜、章丘、宁阳、聊城等十三县流通的部分“当四十文”的铜元,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1928年8月、9月间,山东即有重量不等的由铜元熔化的铜块运往日本。其定期开往日本的泰山丸、日光丸等每次装运的铜块就不下三四千块,每块约重七、八公斤。
1935年11月,国内实行“法币”制度,政府限期回收铜元,日本人又乘机大量收购。仅1936年12月,“胶海关”就从开往大连的日本轮船会宁丸上就查出铜元3汽车。
1938年到1945年期间,日伪政权在其占领区内大肆搜刮铜制品,除利用商人到农村公开收买外,还按户、按人头强行征收,民间积蓄的铜元、制钱,几乎被搜刮净尽。莱芜地区也曾一度成为日本人的占领区,自然也难免其祸。
</P>
<P>作者:赵承恩</P>
<P>楼主注:由于该种铜钱在日本使用历史相当悠久,所以市场上较为常见!每件报价不过40元,有收藏的兄弟可千万别当成什么值钱的宝贝啊!嘿嘿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7 14:30:34编辑过]
<P></P>
<P>宽永,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年号。公元1624年——1644年。</P>
<P>日本是最早开始仿铸中国方孔圆钱的国家。据一些专家研究,日本在公元708年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元年(公元708年,相当于我国唐中宗景龙二年)开始仿效中国唐朝铸币,铸行“和同开珍”方孔圆钱。到19世纪60年代,共铸行方孔圆钱32种,其中的“宽永通宝”是铸行量最大的一种。
我国明代施行钞、银、铜钱并行制度,但铜钱的铸行严重不足,在明代的十七帝中,只有九代帝王铸过币(如明宣宗时自宣德年后的几十年间没铸过币),于是便允许唐、宋旧铜钱入流,这便为民间的私铸钱和流入中国的日本仿制钱的流通提供了条件。
日本于“宽永”二年(公元1625年,相当于明熹宗天启五年)开始铸造“宽永通宝”铜钱,历经天明天皇至孝明天皇等十个皇朝,到1867年(相当于我国的清同治六年)止,长达242年之久。所以,“宽永通宝”流通到莱芜的时间,最早也应在明末清初之时。
日本的“宽永通宝”钱在中国民间流通了多年,直到清乾隆初年,才被官府知道,怀疑是私铸钱,还另用“年号”,这无异于谋反。于是,乾隆皇帝谕令江、浙、闽各总督、巡抚穷治开炉造卖之人。幸亏江苏巡抚庄有恭的幕僚见多识广,道出来历。于是,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庄有恭“会衔上疏”,讲出来龙去脉,乾隆皇帝才又谕令严禁商船携带倭钱;民间使用的,官为收买。至此,事情才算了结。
自清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清王朝为筹措鸦片战争赔款和镇压太平军的军费,开始铸造“当十”、“当五十”、“当百”、“当千”的虚价大钱,结果造成钱价大跌,交易混乱。外国的轻钱也乘机而入,纷纷流入中国。如朝鲜的“常平通宝”钱、安南的“光中”钱、“景盛”钱等,而日本的“宽永通宝”钱更是借机大行其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修“泰莱高速路”时,在方下至杨庄路段曾出土过部分清代铜钱,多数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号的红铜质铜钱,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日本和安南铜钱掺杂其中。
《新元史·食货志七·钞法》中就有“……至元十四年,……日本遣商人赐金来易铜钱,许之”的记载。日本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国取得铜后,制造轻质铜钱,然后再输出到中国换取重质铜钱,运回国熔化后再铸造更多的轻质铜钱,再输出到中国换取更多的铜钱或铜材,如此往复,财富便越聚越多。所以,利用本国所铸铜钱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也是日本的一大创举。而数百年后,当其发动侵华战争时,更是直接采用了取之于华、用之于华的“以战养战”的强盗政策。
据《山东省志》第54卷所载: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时,由于银贱铜贵,外国人乘机大量收购中国制钱,在破坏中国钱币制度的同时,为本国积累战略物资(铜材),日本人更是首当其冲。1915年以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作为战略物资的铜材价格暴涨,在中国国内毁钱取铜之风大盛。日本人为从中国购铜转往他国牟利,无视中国法律,雇佣中国人在山东内地大肆收买、贩运、熔毁制钱为铜块后报关出口。仅1916和1917两年间,每年就出口60余万担,值关平银900万两。当时,日本售给俄国的铜块,有三分之一系中国制钱,直接导致了直、鲁、豫三省制钱日减。
1920年前后,国内各省军阀纷纷滥铸铜元之时,山东的钱价较高,而银价较低,日本人便乘机盗铸中国铜元,低价售给中国商人,分运内地,成为导致各地发行虚价铜元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莱芜、章丘、宁阳、聊城等十三县流通的部分“当四十文”的铜元,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1928年8月、9月间,山东即有重量不等的由铜元熔化的铜块运往日本。其定期开往日本的泰山丸、日光丸等每次装运的铜块就不下三四千块,每块约重七、八公斤。
1935年11月,国内实行“法币”制度,政府限期回收铜元,日本人又乘机大量收购。仅1936年12月,“胶海关”就从开往大连的日本轮船会宁丸上就查出铜元3汽车。
1938年到1945年期间,日伪政权在其占领区内大肆搜刮铜制品,除利用商人到农村公开收买外,还按户、按人头强行征收,民间积蓄的铜元、制钱,几乎被搜刮净尽。莱芜地区也曾一度成为日本人的占领区,自然也难免其祸。
</P>
<P>作者:赵承恩</P>
<P>楼主注:由于该种铜钱在日本使用历史相当悠久,所以市场上较为常见!每件报价不过40元,有收藏的兄弟可千万别当成什么值钱的宝贝啊!嘿嘿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7 14:30:34编辑过]
顶!
晕哦,我上初中的时候钥匙环上还别着一枚宽永通宝呢,后来搞丢了,我还以为是什么稀有钱呢(字典上查不到这个年号),后来知道是日本钱,现在才知道真正的来历。
<P>我有一枚,学校组织开荒种花生时挖出来的</P>[em02]
我有四五枚呢,  宽永钱制造的年份很长,式样也很多,有几种还是值些个钱的。此钱和汉五铢、朝鲜的长平钱号称东亚三大钱币。[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