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挂手雷的将军--中国军人格外需要记住的名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23:07:05
http://bbs.qianlong.com/thread-5673251-1-1.html
二十世纪是美国的战争世纪,没有哪个国家,打过美国人那么多仗,所以也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么多名将。从一战时的潘兴,到二战时的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尼米茨,再到海湾战争时的施瓦茨科普夫,可谓名将如林。
  但稍微细翻一下战史,这些名将,大都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其战功多半凭借的是美国强大的工业科技和雄厚的资源资本力量,重锤砸核桃,以强击弱而已,了无悬念。而凭借高超过人的指挥艺术,力挽狂澜,创造战场乃至战争奇迹者并不多。
  但我以为,在美军众多的名将中,有两个人的战史地位被低估了。一个是机缘巧合,代替哈尔西指挥了扭转乾坤的中途岛大海战,由此改变太平洋战局,也改变了二战进程的斯普鲁恩斯。另一位,就是本文要说的——马修·李奇微。
  比起巴顿、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这些常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来,李奇微三个字并非如雷贯耳,但却是中国军人格外需要记住的名字。因为此公是朝鲜战争中唯一给我军留下痛苦记忆的美军指挥官,也是唯一被彭德怀称为最值得重视也最值得尊重的对手。
  让心高气傲的彭大将军如此看重,此人必不同凡响。
  与大多数美国陆军将领一样,此公也是18岁进的西点军校。与大多数美国陆军将领不一样的,是此公担任过西点橄榄球队队长,并且还同时兼任校冰球队主力。再把美式橄榄球当国球的美国人眼里,这可是大出风头的角色。由此可知此公的身体素质一定一流壮硕的了得。不过,公牛般的体格虽然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玩儿命奔波提供了充分的体力和精力,却并非一个西点军校生日后成为名将的必要条件。事实也如此。李奇微并没由于这些特长在军队中得到特别的擢拔。相反,他直到四十七岁时,才做为一名准将远征欧陆,踏上二战的生死场。也大器晚成地踏上了自己的名将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中的美国陆军名将大多出自麦克阿瑟门下。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衮衮诸公,都与麦克阿瑟有这样那样的渊源。这是因为麦克阿瑟刚刚年届不惑,就当上了西点军校校长,这使他成了西点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也使他尽管与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年龄相仿或稍长几岁,却在军阶上高出这些人一大截。因为那时的马歇尔只不过是西点的一名普通教官,而艾森豪威尔则干脆就是为麦氏拎包的副官。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麦氏在美国陆军中一览众山小,如入无人之境,狂妄得不知所以。直到最后栽了大跟头,也至死没一星半点自我反省精神,还自认为自己是“老兵永远不会死”。
  与以上诸公相比,李奇微与麦氏的渊源更深,尽管他一生都不喜欢他的这位校长,不喜欢这位大人物浑身上下透出的虚荣和骄矜之气。但他却像麦氏一样,深谙一位战场指挥官的演技,甚至LOGO的重要性。所以,当他接任车祸身亡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的职务,向他的老长官麦克阿瑟报到之后,一踏上朝鲜的土地,就立刻在自己的右肩上引人注目地挂上了一枚柠檬手榴弹。以此为招牌,把自己与所有的将军,包括与喜欢叼一支玉米芯烟斗的麦克阿瑟区别开来。虽然此举看上去有点儿造作,并也确曾让时人有所非议,但此举却赢得了美国大兵们的喜欢和敬意。因为他们觉得这位司令官像是上战场来打仗的,与派头十足只擅长视察战场的麦克阿瑟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李奇微接长美第8集团军时,美韩及联合国军士气之低落,让他大吃一惊。此时的他立刻意识到,被志愿军打懵了的美军急需一针强心剂。于是他便乘坐一架双座飞机几次飞临战场上空观察战况,甚至在情况不明的地域冒险着陆。此举与其说是为了掌握敌情,不如说是为了激励士气。而这一招当真管用,确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刹住了弥漫在美国大兵中的颓败情绪。让士兵记住你,让一支部队打上指挥官个人鲜明的个性印记,这是一个成功的战场指挥官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而一个不能用自己的个性去影响一支部队的指挥官,一定不称职。
  李奇微后来的表现更证明了,他对于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来说,其作用可不仅仅是一支强心剂。有人评价说,是李奇微挽救了朝战中的美军,也顺便挽救了李承晚政权。历史地看,此话并不为过。
  随便翻翻战史,大多数所谓名将取得的胜利,都是要么靠士兵的生命,要么靠猛烈的炮火堆出来的。因为大多数将领都只会使蛮劲,很少有人靠脑子打仗。而李奇微却是个不光用脑子,更是用心打仗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李奇微彻夜不眠地翻看前任留下的战况战报,你就是把麦克阿瑟和沃克,再把后来的范弗里特加在一起,也未必会发现志愿军的作战规律——也是志愿军的软肋——“礼拜攻势”。而正是这一发现,加上他随即发明的“磁石战术”,由此把敌对双方带入了漫长的“拉锯战”,也使战争从三八线开始,又重新回到三八线上,让战争的指针复归零位。
  真正出色的战场指挥官,就是善于发现对手的弱点和行动规律,并找出办法战而胜之的人。 李奇微虽然未能战胜中国人民志愿军,但起码扭转了战争一边倒的局面。没有李奇微,美军不可能把停火线定格在北纬三十八度线,甚至还可能最终放弃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存在。而如此这般,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就将重写。
  那么,为什么是李奇微而不是其他哪个在二战中崭露头角的将军做到了这一点?这与机遇当然分不开。如果不是李奇微与他的美空降82师在诺曼底表现出色,他就不会从庞大的陆军将领群中脱颖而出,在战后越过许多同侪迅速蹿升至美国陆军副参谋长,而他也就不会在沃克将军意外身亡后进入美军参联会的视野,成为最佳接替人选。
  如果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李奇微则是个为一切可能的机遇都做好了准备的人。这从他在自己的战地指挥部墙上挂着的一副座右铭中即可看出: 一个司令官唯一不可饶恕的错误,就是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是对自己的老上司麦克阿瑟的嘲讽,也可以理解为是李氏对自己的自勉。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一个指挥官要想不犯被敌人打得措手不及的错误,就一定要随时做好准备。
  李奇微的准备是从他当参谋军官时就开始了的,而他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一位战地指挥官精通参谋业务是何等重要。 精通地图,熟悉战报,从地图和战报中寻找对手的弱点和软肋,并随之找到克敌制胜的路径和办法,这是每个出色的参谋军官都梦寐以求的目标。而这样的参谋军官一旦成为战场指挥官,他的专业素养就可能被他所获得的战场权力淋漓尽致地激发出来。
  李奇微是参谋出身的指挥官的典型。这类军官往往比纯粹带兵出身的指挥官有更敏锐的观察,更缜密的思考和更细致的分析。这类军官的弱点可能会是缺乏决断力,但一旦能够克服或者压根就没有这种弱点的话,这类军官将比其他出身的军官更能创造战场奇迹。如曼施坦因,又如华西列夫斯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为原始的后勤保障情况下,横扫三千里江山,把美韩军队从鸭绿江一路扫荡到釜山,可以说创造了现代战争的奇迹。但李奇微对志愿军强大攻势的遏止,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所有的奇迹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所有的奇迹背后都有规律。但战争规律本身的悖论却是:战争无规律。 在战争中,所有的规律几乎都是一次性的。因为战争是一种博弈,任何博弈的一方都只能也必须因敌而变。因敌而变是法则,就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法则一样,法则不是规律。 懂得法则也未必就能打胜仗,但打胜仗的必定是正确掌握了并且巧妙运用法则的将领。那些把一次胜利的经验当做规律去遵循的守株待兔者们,都将必错必败。
  中国志愿军一上来就把美军打得溃不成军,一泻千里,除了斗志高昂,气势如虹,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外,还要加上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的骄狂和轻敌。但旗开得胜也使志愿军自己变得轻敌起来,以为对手不过尔尔,结果吃苦头的就成了自己。当志愿军痛定思痛,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迅速调整自己的战法,胜利女神便又在上甘岭上开始向志愿军微笑。这就是战争规律。
  中国志愿军一上来就把美军打得溃不成军,一泻千里,除了斗志高昂,气势如虹,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外,还要加上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的骄狂和轻敌。但旗开得胜也使志愿军自己变得轻敌起来,以为对手不过尔尔,结果吃苦头的就成了自己。当志愿军痛定思痛,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迅速调整自己的战法,胜利女神便又在上甘岭上开始向志愿军微笑。这就是战争规律。
  这就是为什么李奇微会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势下撤出汉城时,在自己的办公桌的军毯上亲手写下这样一行字:“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官致敬”。这既是对对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自信。  (乔良)http://bbs.qianlong.com/thread-5673251-1-1.html
二十世纪是美国的战争世纪,没有哪个国家,打过美国人那么多仗,所以也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么多名将。从一战时的潘兴,到二战时的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尼米茨,再到海湾战争时的施瓦茨科普夫,可谓名将如林。
  但稍微细翻一下战史,这些名将,大都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其战功多半凭借的是美国强大的工业科技和雄厚的资源资本力量,重锤砸核桃,以强击弱而已,了无悬念。而凭借高超过人的指挥艺术,力挽狂澜,创造战场乃至战争奇迹者并不多。
  但我以为,在美军众多的名将中,有两个人的战史地位被低估了。一个是机缘巧合,代替哈尔西指挥了扭转乾坤的中途岛大海战,由此改变太平洋战局,也改变了二战进程的斯普鲁恩斯。另一位,就是本文要说的——马修·李奇微。
  比起巴顿、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这些常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来,李奇微三个字并非如雷贯耳,但却是中国军人格外需要记住的名字。因为此公是朝鲜战争中唯一给我军留下痛苦记忆的美军指挥官,也是唯一被彭德怀称为最值得重视也最值得尊重的对手。
  让心高气傲的彭大将军如此看重,此人必不同凡响。
  与大多数美国陆军将领一样,此公也是18岁进的西点军校。与大多数美国陆军将领不一样的,是此公担任过西点橄榄球队队长,并且还同时兼任校冰球队主力。再把美式橄榄球当国球的美国人眼里,这可是大出风头的角色。由此可知此公的身体素质一定一流壮硕的了得。不过,公牛般的体格虽然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玩儿命奔波提供了充分的体力和精力,却并非一个西点军校生日后成为名将的必要条件。事实也如此。李奇微并没由于这些特长在军队中得到特别的擢拔。相反,他直到四十七岁时,才做为一名准将远征欧陆,踏上二战的生死场。也大器晚成地踏上了自己的名将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中的美国陆军名将大多出自麦克阿瑟门下。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衮衮诸公,都与麦克阿瑟有这样那样的渊源。这是因为麦克阿瑟刚刚年届不惑,就当上了西点军校校长,这使他成了西点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也使他尽管与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年龄相仿或稍长几岁,却在军阶上高出这些人一大截。因为那时的马歇尔只不过是西点的一名普通教官,而艾森豪威尔则干脆就是为麦氏拎包的副官。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麦氏在美国陆军中一览众山小,如入无人之境,狂妄得不知所以。直到最后栽了大跟头,也至死没一星半点自我反省精神,还自认为自己是“老兵永远不会死”。
  与以上诸公相比,李奇微与麦氏的渊源更深,尽管他一生都不喜欢他的这位校长,不喜欢这位大人物浑身上下透出的虚荣和骄矜之气。但他却像麦氏一样,深谙一位战场指挥官的演技,甚至LOGO的重要性。所以,当他接任车祸身亡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的职务,向他的老长官麦克阿瑟报到之后,一踏上朝鲜的土地,就立刻在自己的右肩上引人注目地挂上了一枚柠檬手榴弹。以此为招牌,把自己与所有的将军,包括与喜欢叼一支玉米芯烟斗的麦克阿瑟区别开来。虽然此举看上去有点儿造作,并也确曾让时人有所非议,但此举却赢得了美国大兵们的喜欢和敬意。因为他们觉得这位司令官像是上战场来打仗的,与派头十足只擅长视察战场的麦克阿瑟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李奇微接长美第8集团军时,美韩及联合国军士气之低落,让他大吃一惊。此时的他立刻意识到,被志愿军打懵了的美军急需一针强心剂。于是他便乘坐一架双座飞机几次飞临战场上空观察战况,甚至在情况不明的地域冒险着陆。此举与其说是为了掌握敌情,不如说是为了激励士气。而这一招当真管用,确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刹住了弥漫在美国大兵中的颓败情绪。让士兵记住你,让一支部队打上指挥官个人鲜明的个性印记,这是一个成功的战场指挥官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而一个不能用自己的个性去影响一支部队的指挥官,一定不称职。
  李奇微后来的表现更证明了,他对于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来说,其作用可不仅仅是一支强心剂。有人评价说,是李奇微挽救了朝战中的美军,也顺便挽救了李承晚政权。历史地看,此话并不为过。
  随便翻翻战史,大多数所谓名将取得的胜利,都是要么靠士兵的生命,要么靠猛烈的炮火堆出来的。因为大多数将领都只会使蛮劲,很少有人靠脑子打仗。而李奇微却是个不光用脑子,更是用心打仗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李奇微彻夜不眠地翻看前任留下的战况战报,你就是把麦克阿瑟和沃克,再把后来的范弗里特加在一起,也未必会发现志愿军的作战规律——也是志愿军的软肋——“礼拜攻势”。而正是这一发现,加上他随即发明的“磁石战术”,由此把敌对双方带入了漫长的“拉锯战”,也使战争从三八线开始,又重新回到三八线上,让战争的指针复归零位。
  真正出色的战场指挥官,就是善于发现对手的弱点和行动规律,并找出办法战而胜之的人。 李奇微虽然未能战胜中国人民志愿军,但起码扭转了战争一边倒的局面。没有李奇微,美军不可能把停火线定格在北纬三十八度线,甚至还可能最终放弃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存在。而如此这般,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就将重写。
  那么,为什么是李奇微而不是其他哪个在二战中崭露头角的将军做到了这一点?这与机遇当然分不开。如果不是李奇微与他的美空降82师在诺曼底表现出色,他就不会从庞大的陆军将领群中脱颖而出,在战后越过许多同侪迅速蹿升至美国陆军副参谋长,而他也就不会在沃克将军意外身亡后进入美军参联会的视野,成为最佳接替人选。
  如果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李奇微则是个为一切可能的机遇都做好了准备的人。这从他在自己的战地指挥部墙上挂着的一副座右铭中即可看出: 一个司令官唯一不可饶恕的错误,就是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是对自己的老上司麦克阿瑟的嘲讽,也可以理解为是李氏对自己的自勉。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一个指挥官要想不犯被敌人打得措手不及的错误,就一定要随时做好准备。
  李奇微的准备是从他当参谋军官时就开始了的,而他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一位战地指挥官精通参谋业务是何等重要。 精通地图,熟悉战报,从地图和战报中寻找对手的弱点和软肋,并随之找到克敌制胜的路径和办法,这是每个出色的参谋军官都梦寐以求的目标。而这样的参谋军官一旦成为战场指挥官,他的专业素养就可能被他所获得的战场权力淋漓尽致地激发出来。
  李奇微是参谋出身的指挥官的典型。这类军官往往比纯粹带兵出身的指挥官有更敏锐的观察,更缜密的思考和更细致的分析。这类军官的弱点可能会是缺乏决断力,但一旦能够克服或者压根就没有这种弱点的话,这类军官将比其他出身的军官更能创造战场奇迹。如曼施坦因,又如华西列夫斯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为原始的后勤保障情况下,横扫三千里江山,把美韩军队从鸭绿江一路扫荡到釜山,可以说创造了现代战争的奇迹。但李奇微对志愿军强大攻势的遏止,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所有的奇迹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所有的奇迹背后都有规律。但战争规律本身的悖论却是:战争无规律。 在战争中,所有的规律几乎都是一次性的。因为战争是一种博弈,任何博弈的一方都只能也必须因敌而变。因敌而变是法则,就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法则一样,法则不是规律。 懂得法则也未必就能打胜仗,但打胜仗的必定是正确掌握了并且巧妙运用法则的将领。那些把一次胜利的经验当做规律去遵循的守株待兔者们,都将必错必败。
  中国志愿军一上来就把美军打得溃不成军,一泻千里,除了斗志高昂,气势如虹,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外,还要加上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的骄狂和轻敌。但旗开得胜也使志愿军自己变得轻敌起来,以为对手不过尔尔,结果吃苦头的就成了自己。当志愿军痛定思痛,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迅速调整自己的战法,胜利女神便又在上甘岭上开始向志愿军微笑。这就是战争规律。
  中国志愿军一上来就把美军打得溃不成军,一泻千里,除了斗志高昂,气势如虹,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外,还要加上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的骄狂和轻敌。但旗开得胜也使志愿军自己变得轻敌起来,以为对手不过尔尔,结果吃苦头的就成了自己。当志愿军痛定思痛,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迅速调整自己的战法,胜利女神便又在上甘岭上开始向志愿军微笑。这就是战争规律。
  这就是为什么李奇微会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势下撤出汉城时,在自己的办公桌的军毯上亲手写下这样一行字:“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官致敬”。这既是对对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自信。  (乔良)
李奇微后任北约总司令,美陆军参谋长,为人据说还不错
这就是为什么李奇微会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势下撤出汉城时,在自己的办公桌的军毯上亲手写下这样一行字:“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官致敬”。这既是对对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自信。


求证这段的真伪……
不是他本人写的,是他的勤务兵写在一件旧睡衣上的。不过确实是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了。
最后那几句有点象西点军校挂雷锋像之类的故事
不错
李奇微,厉害
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brotherluo 发表于 2010-11-2 14:22

我去过西点 没有雷锋像 。。。。。。
恶习呀
干嘛非要让赞美出自外人之口?
宋宜昌说此人空降部队出身,好勇斗狠淡一点也不笨——比只会运筹帷幄的麦帅厉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