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非洲:花钱未必讨好!“中式援助”招来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3:54
近日,一起发生在非洲赞比亚的事故,让中非关系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众所周知,自万隆会议以来,凭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共同经历以及政策需要,中国对非洲各国的援助和支持从未中断,但由于实际操作中的种种不切实际,却让代价不菲的援助打下不少折扣。



通常情况下,中国与非洲国家达成援助协议后,具体将由不同政府部门履行对非承诺(包括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农业等项目等)。但由于缺乏实际调研评估,这些援助往往与受援国政府的农业或工业发展战略无法适应,而且可持续性较差。



农业生产领域的投资依然是非洲一大缺口。例如,尽管莫桑比克的农业生态条件非常好,却依然非洲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坦赞铁路贸然上马,运力不足三分之一

曾经象征中非伟大友谊的坦赞铁路自1975年试运营以来,运力长期过剩。到20世纪末,这条设计运量达200万吨的铁路每年运量只有60万至70万吨。随着非洲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种族隔离状况解除,赞比亚南部经济封锁也不复存在,坦赞铁路日益冷清,坦赞铁路实际上已经走到破产边缘,有关该铁路的美好记忆也已从普通民众的脑海中褪去。
缺乏环境评估,中垦友谊农场不适合水肥农业

1998-1999年间,中国农垦集团在赞比亚兴建占地2600公顷的中垦友谊农场,在未经过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匆匆投入70多万美元开荒,此后花费巨资从国内购买的农垦设备却无法适应当地酸性土壤,设备使用效率一降再降。结果,花大力气和大量资金开垦出来的土壤不适合水肥农业,致使农场的生产陷于困境。



由于对非洲当地实际情况认识不足,援建项目通常最终大多依靠非洲本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这些项目或与非洲当地工人或行业缺乏联系,或谈不上造福于当地的工人或行业。


尽管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到非洲打工的中国工人并不比非洲本土的工人显得“水土不服”。
友好援助请不动“懒惰”非洲人,工程建设国内雇工

由于散漫的生活方式和非洲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懒惰”的非洲人让国人难以理解。2010年中国援建安哥拉铁路,当BBC记者采访当地人为何中国人不请他们修铁路时,当地人却说他们只会打仗,不会修铁路。很多情况下,来自中国的援建方不得不从国内招聘工人,铁路修建过程也并未给当地人创造出任何实质性就业机会。
经济驰援遭遇法律瓶颈,项目建设成本增大

及其严格的劳动法也困扰着前往非洲的国人。长达70年的英国殖民统让赞比亚继承了完善的司法系统,其中包括非常健全的劳工保护法律条款。前往赞比亚的中国人甚至认为赞比亚法律过于“超前”,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下,雇工从住房补贴到交通补贴甚至丧葬补助却没有丝毫妥协余地。独立的工会组织还会经常要求中国投资者提高待遇、减少工作时长。甚至在被西方称为“人权状况糟糕”的苏丹,也有着非常严格的最低薪酬制度,一旦违规,便要受罚。



中国式投资者简单粗暴,影响援助效果

10月15日发生在赞比亚的枪击事件并非头一次出现,中国工程项目、在非洲的投资贸易往往照搬国内做法,忽视当地实际状况,发生冲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据《金融时报》报道,早在2006年,中国控股的谦比希铜矿因工资纠纷引发暴乱,6名工人遭枪击。而前一年,该铜矿的一次大规模爆炸造成46人死亡,事故原因不了了之。两起事件不仅对国际铜价造成了短暂影响,还激起了赞比亚国内对中国人的反感。
优势资源互换型援助被批“新殖民主义”

中国对于非洲援助停留于政府层级,没有中央级的对外援助部门,也没有西方多样化的NGO组织,更无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具体落实往往指定不同的部委进行。这种包括了援助、投资、贸易为一体、由中国首创的混合模式在西方的援助方式中并不常见,但由于中国早期接受西方和日本援助时,曾有过因缺乏外汇以石油煤炭等资源换取高科技产品的先例,中国在非洲也做同样的尝试:使用对方所拥有的优势作为贷款互换条件,自然资源尤为明显。

刚果的石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加纳的可可以及加蓬的铁矿砂也都成为贷款援助的偿还方式。来自中国的援助则去促进非洲国家需要的电讯、电站、道路、 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各大国企的进一步投资建设,由于投资和援助界限的模糊,招来了西方国家不少批评和非议,甚至被扣上“新殖民主义”的帽子。



对非援助一直是中国对非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特色式的援助在非洲的接受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高。相比在非洲盲目投入大量援助资金和项目,更应该仔细审视这份钱花的是否到位、值得,否则最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转自海外华人论坛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 ... gb2312-1194737.html近日,一起发生在非洲赞比亚的事故,让中非关系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众所周知,自万隆会议以来,凭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共同经历以及政策需要,中国对非洲各国的援助和支持从未中断,但由于实际操作中的种种不切实际,却让代价不菲的援助打下不少折扣。



通常情况下,中国与非洲国家达成援助协议后,具体将由不同政府部门履行对非承诺(包括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农业等项目等)。但由于缺乏实际调研评估,这些援助往往与受援国政府的农业或工业发展战略无法适应,而且可持续性较差。



农业生产领域的投资依然是非洲一大缺口。例如,尽管莫桑比克的农业生态条件非常好,却依然非洲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坦赞铁路贸然上马,运力不足三分之一

曾经象征中非伟大友谊的坦赞铁路自1975年试运营以来,运力长期过剩。到20世纪末,这条设计运量达200万吨的铁路每年运量只有60万至70万吨。随着非洲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种族隔离状况解除,赞比亚南部经济封锁也不复存在,坦赞铁路日益冷清,坦赞铁路实际上已经走到破产边缘,有关该铁路的美好记忆也已从普通民众的脑海中褪去。
缺乏环境评估,中垦友谊农场不适合水肥农业

1998-1999年间,中国农垦集团在赞比亚兴建占地2600公顷的中垦友谊农场,在未经过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匆匆投入70多万美元开荒,此后花费巨资从国内购买的农垦设备却无法适应当地酸性土壤,设备使用效率一降再降。结果,花大力气和大量资金开垦出来的土壤不适合水肥农业,致使农场的生产陷于困境。



由于对非洲当地实际情况认识不足,援建项目通常最终大多依靠非洲本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这些项目或与非洲当地工人或行业缺乏联系,或谈不上造福于当地的工人或行业。


尽管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到非洲打工的中国工人并不比非洲本土的工人显得“水土不服”。
友好援助请不动“懒惰”非洲人,工程建设国内雇工

由于散漫的生活方式和非洲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懒惰”的非洲人让国人难以理解。2010年中国援建安哥拉铁路,当BBC记者采访当地人为何中国人不请他们修铁路时,当地人却说他们只会打仗,不会修铁路。很多情况下,来自中国的援建方不得不从国内招聘工人,铁路修建过程也并未给当地人创造出任何实质性就业机会。
经济驰援遭遇法律瓶颈,项目建设成本增大

及其严格的劳动法也困扰着前往非洲的国人。长达70年的英国殖民统让赞比亚继承了完善的司法系统,其中包括非常健全的劳工保护法律条款。前往赞比亚的中国人甚至认为赞比亚法律过于“超前”,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下,雇工从住房补贴到交通补贴甚至丧葬补助却没有丝毫妥协余地。独立的工会组织还会经常要求中国投资者提高待遇、减少工作时长。甚至在被西方称为“人权状况糟糕”的苏丹,也有着非常严格的最低薪酬制度,一旦违规,便要受罚。



中国式投资者简单粗暴,影响援助效果

10月15日发生在赞比亚的枪击事件并非头一次出现,中国工程项目、在非洲的投资贸易往往照搬国内做法,忽视当地实际状况,发生冲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据《金融时报》报道,早在2006年,中国控股的谦比希铜矿因工资纠纷引发暴乱,6名工人遭枪击。而前一年,该铜矿的一次大规模爆炸造成46人死亡,事故原因不了了之。两起事件不仅对国际铜价造成了短暂影响,还激起了赞比亚国内对中国人的反感。
优势资源互换型援助被批“新殖民主义”

中国对于非洲援助停留于政府层级,没有中央级的对外援助部门,也没有西方多样化的NGO组织,更无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具体落实往往指定不同的部委进行。这种包括了援助、投资、贸易为一体、由中国首创的混合模式在西方的援助方式中并不常见,但由于中国早期接受西方和日本援助时,曾有过因缺乏外汇以石油煤炭等资源换取高科技产品的先例,中国在非洲也做同样的尝试:使用对方所拥有的优势作为贷款互换条件,自然资源尤为明显。

刚果的石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加纳的可可以及加蓬的铁矿砂也都成为贷款援助的偿还方式。来自中国的援助则去促进非洲国家需要的电讯、电站、道路、 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各大国企的进一步投资建设,由于投资和援助界限的模糊,招来了西方国家不少批评和非议,甚至被扣上“新殖民主义”的帽子。



对非援助一直是中国对非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特色式的援助在非洲的接受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高。相比在非洲盲目投入大量援助资金和项目,更应该仔细审视这份钱花的是否到位、值得,否则最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转自海外华人论坛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 ... gb2312-1194737.html
中国商人居然带着伤人的鸟枪去非洲挖煤,却忘了带上圣经
智商到哪里去了?知道吗?土老板们,我们也有圣经!


之前枪击事件,在其他坛子上多看到有大谈如何请当地政府,驻军出马搞定类似问题的,当然请人用的不是法律文件和道理,而是钞票。看来这两个经理的自行解决问题,还是比较特例的呢。

试想一下,假如一个外企来到中国,总爱走上层路线,有什么事老用行贿等非法手段,使当地政府偏袒自己,甚至来个强力解决,我们会有什么看法?

之前枪击事件,在其他坛子上多看到有大谈如何请当地政府,驻军出马搞定类似问题的,当然请人用的不是法律文件和道理,而是钞票。看来这两个经理的自行解决问题,还是比较特例的呢。

试想一下,假如一个外企来到中国,总爱走上层路线,有什么事老用行贿等非法手段,使当地政府偏袒自己,甚至来个强力解决,我们会有什么看法?
10月15日发生在赞比亚的枪击事件并非头一次出现,中国工程项目、在非洲的投资贸易往往照搬国内做法,忽视当地实际状况,发生冲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据《金融时报》报道,早在2006年,中国控股的谦比希铜矿因工资纠纷引发暴乱,6名工人遭枪击。而前一年,该铜矿的一次大规模爆炸造成46人死亡,事故原因不了了之。

第二件事倒是有国内的影子,至于第一件事,国内有公然向员工开枪的老板?
老共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居然让黑蜀黍们说英语,法语,德语,。。。
就是不说汉语阿。。。
zh020 发表于 2010-10-25 08:35


    现在在非洲孔子学院很多,人家可是说了几百年的德英法。文化是要慢慢改的。我们要让整个非洲都知道中国在非洲的存在,要他们知道如果学好汉语找工作比较容易。
文章说明了一点,中国的劳动法还没有黑蜀黍们健全
  略微了解一些,比如当年的坦赞铁路。当年我们援助修建坦赞铁路,花费巨大,且运行费用昂贵。建成以后,非但没有效益,还亏损严重。因此台湾方面屡屡抓住这条铁路来攻击大陆给非洲制造包袱。事实上,坦赞铁路也确实给坦桑尼亚赞成严重的苦难,是一个中国出钱制造麻烦的工程。
  援助一定要科学分析利弊,搞不好会出钱办坏事。
对于 非洲的部分国家的 状况 。人员素质 技术 社会环境 硬件基础都 处于 半原始的情况下 。使用 完善的劳动法 只会催生 大量的 混吃等喝的人群。效率上不去成本下不来。
参加过埃塞俄比亚,苏丹,安哥拉中国援外工程的飘过......

黑娃(我们都这样称呼的)们那是相当的懒惰,不过要深究的话,混过血的黑娃比相对较纯的黑娃要好很多,比如埃塞很多人都混过犹太,阿拉伯人的血,苏丹更不用说,这些人确实要聪明勤劳一些.

去过非洲,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种族主义同血统论者.
朋友a 发表于 2010-10-25 08:12

顾正红事件的翻版,于是很多中国人很得意地看作为我们崛起了。
whwolf 发表于 2010-10-25 08:34

有啊,1925年,在中国的日本老板开枪打死顾正红,打伤十几名工人。
起因恰恰就是跟这个煤老板一样。
这样黑人们还不满意,干脆集体离开广州好了


确实有些中资企业BC,不过我老哥在非洲呆了几年,按他的说法,就凭非洲人那个懒样,国家能富强起来才是老天的不公!

确实有些中资企业BC,不过我老哥在非洲呆了几年,按他的说法,就凭非洲人那个懒样,国家能富强起来才是老天的不公!
比如当年的坦赞铁路
=============
那个时候好象是因为南非不准黑人国家货物经过南非外运. 现在这个条件都不存在了.:L


我只想说,发展的机会是不公平的,错过了就没了。
对于还认为我们是去“援助”非洲的朋友,我想说,你们想多了。
我们是去开发非洲的,矿产资源是一次性的,开发的机会也不是总属于我们的。去当地开发就要适应当地,什么手段最有效就用什么手段。想多了就给别人赚走了。当年在中国大规模攫取资源的国家有赔钱吗?没有吧。所以不用想太多。你真心援助也不可能换来持久的真正利益,不如先保障实在的利益

我只想说,发展的机会是不公平的,错过了就没了。
对于还认为我们是去“援助”非洲的朋友,我想说,你们想多了。
我们是去开发非洲的,矿产资源是一次性的,开发的机会也不是总属于我们的。去当地开发就要适应当地,什么手段最有效就用什么手段。想多了就给别人赚走了。当年在中国大规模攫取资源的国家有赔钱吗?没有吧。所以不用想太多。你真心援助也不可能换来持久的真正利益,不如先保障实在的利益
造汽 发表于 2010-10-25 13:13

呵呵呵,就等黑飞鸿出马了。
应该检讨方式方法
国内是什么习性,到国外去也一样.
国内管理去了国外就是一个悲剧。不管是到发达国家还是到非洲。
中国人崇尚权力崇拜权力。别的地方可不吃这套。
很多出去赚钞票的人都是气哼哼的,好像不是去赚钞票,而是去当救世主,
要当救世主就别生气,有本事学特雷莎修女。
(跟以前的西方殖民者、日本纱厂的老板、到大陆开厂的台巴子一个德性)
非洲人懒,有本事别去赚钱啊?当年说不定日本大班还抱怨顾正红们懒呢,
你带着气去的,无论是去西方还是欠发达地区投资,最后都是要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