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快艇海上游击新战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01:00
不好意思,这是我当年的老贴,不知算不算转贴。

  在当前国际形势的环境下,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军事环境威胁方向主要来自海上,因此大力提高海空军力量成为了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军事建设重点,但技术上的差距使得我国与周边军事强国的海上力量拉开了明显的距离,在努力提高军事科技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向前苏联(俄罗斯)学习,通过一些新奇的战术窍门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其中我所提出的导弹快艇游击战法就是当中的一种。
  我国是世界上导弹快艇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快艇所拥有的导弹具有航程较远、威力较大的特点,在倚托岛岸作掩护的作战环境下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战斗力,但现代战争中远距离高精度打击的发展下,海上强国在没有确保有效摧毁我国海岸防卫能力的情况下其海上水面舰艇战斗群是不会靠近中国海岸线作战的,把海上战线推向远海是我国海上斗争的需要。出于对手强大的海空侦察能力和打击力量,我国大中型水面舰艇基本难以对敌构成明显的威胁,目前具有有效远海作战能力的只有潜艇和中远程海军航空兵,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军把加强轻型舰艇远海作战能力作为一种海上新战法的原因。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仅仅只是简单地把舰艇拉到外海作战效能有多大:
  目前此战法的理论依据则是希望利用轻型舰艇目标小被发现的距离较近,通过混杂在大量渔船和货船当中接近目标,而后对目标进行攻击。其实这种战法所依据的条件在高强度海战中不是很可行,因为敌国会清理战场,绝不会允许在作战海区范围内出现大量的民用船只,同时在高威胁方向上布置强大的侦察警戒力量,使我导弹艇难以接近,即使偶有漏网之鱼由于单艇的攻击力太弱,无法形成编队密集攻击也难以构成威胁,这种情况在80年代利比亚与美国间的锡德拉湾海战和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都得到了印证。如何使导弹艇接近敌水面舰艇战斗群成为了此战法的关键,针对此情况我产生了一种新的构想—导弹艇水下潜伏法。
  此方法首先得对导弹艇进行改装,改装内容主要如下:①对原有艇体结构进行密闭加强,使之在海水深约10米悬停时艇体不会进水,同时此深度不需要用到耐压艇壳;②安装潜水水箱和压缩气体排水系统,使导弹艇能顺利潜入水中,但不要求水下航行能力,避免了动力方面的改造;③在艇底前后安装由电脑控制的水平舵,使之可以动力速潜;④在艇体甲板两侧安装体积类似大型鱼雷管的非金属浮体,浮体与艇体间构成可伸缩性硬连结。这样的改装既可以满足战术技术上的要求,又可以避免由于设备过于复杂性所带来的费用剧升,费效比较佳。
  让我们看看经改装后的战术效果,首先根据卫星、超远程雷达等各种侦察工具所提供的资料,让导弹艇编队提前数天甚至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进入伏击潜伏区,而后水箱进水缓缓潜入水下约10米深度,大型非金属浮体脱离艇体浮在水面上,但为了隐蔽性考虑储备浮力不要太大,使艇体悬挂在浮体之下,保证了艇体在水下的稳定性,这时由于电磁波在海水中难以传播,只能探测到水下数米深处目标,且电磁波在海水中衰减很大,使得雷达对10米水深的小型目标探测能力几乎为零,同时采用隐身处理过的浮体雷达信号极弱,以E2C预警机为例,其对此类目标探测距离预计不会超过20公里,考虑近9000米的飞行高度和识别的难度,漏过去的概率极高。同时被动声呐也对此类目标无能为力,主动声呐探测距离较近,同时由于隐蔽性的考虑在没有发现目标的情况一般不会采用主动声呐探测搜索,由于散发的热量小,红外探测效果不好。导弹艇通过数据链被动接收指挥所发出的信息,一旦目标进入攻击范围之内,立即上浮发射导弹进行攻击,此类攻击对“八八舰队”这样空中侦察警戒打击力量不太强的舰队尤其管用。当导弹艇在水面航行遭到导弹攻击时,一方面可以释放烟雾、箔条、红外干扰弹等对导弹各类导引头进行迷茫,同时在导弹攻击的最后阶段,可操纵艇底水平舵偏转,形成一个埋头力矩,使导弹艇短时间扎入水中,使导弹丧失攻击的条件或攻击效果极差。
  这种方法的优点有:①虽然单艇战斗能力上不如潜艇,但改装费用不会太高,可充分利用现有导弹艇进行,费效比较高,同时所形成的数量优势不可小视;②隐蔽性较佳,可克服艇小自卫能力弱的缺点;
  缺点:①经改装后阻力增大,航速航程均有所下降;②攻击之后导弹艇命运九死一生。
  作者:矮脚虎
  
  2002年5月19日不好意思,这是我当年的老贴,不知算不算转贴。

  在当前国际形势的环境下,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军事环境威胁方向主要来自海上,因此大力提高海空军力量成为了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军事建设重点,但技术上的差距使得我国与周边军事强国的海上力量拉开了明显的距离,在努力提高军事科技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向前苏联(俄罗斯)学习,通过一些新奇的战术窍门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其中我所提出的导弹快艇游击战法就是当中的一种。
  我国是世界上导弹快艇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快艇所拥有的导弹具有航程较远、威力较大的特点,在倚托岛岸作掩护的作战环境下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战斗力,但现代战争中远距离高精度打击的发展下,海上强国在没有确保有效摧毁我国海岸防卫能力的情况下其海上水面舰艇战斗群是不会靠近中国海岸线作战的,把海上战线推向远海是我国海上斗争的需要。出于对手强大的海空侦察能力和打击力量,我国大中型水面舰艇基本难以对敌构成明显的威胁,目前具有有效远海作战能力的只有潜艇和中远程海军航空兵,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军把加强轻型舰艇远海作战能力作为一种海上新战法的原因。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仅仅只是简单地把舰艇拉到外海作战效能有多大:
  目前此战法的理论依据则是希望利用轻型舰艇目标小被发现的距离较近,通过混杂在大量渔船和货船当中接近目标,而后对目标进行攻击。其实这种战法所依据的条件在高强度海战中不是很可行,因为敌国会清理战场,绝不会允许在作战海区范围内出现大量的民用船只,同时在高威胁方向上布置强大的侦察警戒力量,使我导弹艇难以接近,即使偶有漏网之鱼由于单艇的攻击力太弱,无法形成编队密集攻击也难以构成威胁,这种情况在80年代利比亚与美国间的锡德拉湾海战和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都得到了印证。如何使导弹艇接近敌水面舰艇战斗群成为了此战法的关键,针对此情况我产生了一种新的构想—导弹艇水下潜伏法。
  此方法首先得对导弹艇进行改装,改装内容主要如下:①对原有艇体结构进行密闭加强,使之在海水深约10米悬停时艇体不会进水,同时此深度不需要用到耐压艇壳;②安装潜水水箱和压缩气体排水系统,使导弹艇能顺利潜入水中,但不要求水下航行能力,避免了动力方面的改造;③在艇底前后安装由电脑控制的水平舵,使之可以动力速潜;④在艇体甲板两侧安装体积类似大型鱼雷管的非金属浮体,浮体与艇体间构成可伸缩性硬连结。这样的改装既可以满足战术技术上的要求,又可以避免由于设备过于复杂性所带来的费用剧升,费效比较佳。
  让我们看看经改装后的战术效果,首先根据卫星、超远程雷达等各种侦察工具所提供的资料,让导弹艇编队提前数天甚至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进入伏击潜伏区,而后水箱进水缓缓潜入水下约10米深度,大型非金属浮体脱离艇体浮在水面上,但为了隐蔽性考虑储备浮力不要太大,使艇体悬挂在浮体之下,保证了艇体在水下的稳定性,这时由于电磁波在海水中难以传播,只能探测到水下数米深处目标,且电磁波在海水中衰减很大,使得雷达对10米水深的小型目标探测能力几乎为零,同时采用隐身处理过的浮体雷达信号极弱,以E2C预警机为例,其对此类目标探测距离预计不会超过20公里,考虑近9000米的飞行高度和识别的难度,漏过去的概率极高。同时被动声呐也对此类目标无能为力,主动声呐探测距离较近,同时由于隐蔽性的考虑在没有发现目标的情况一般不会采用主动声呐探测搜索,由于散发的热量小,红外探测效果不好。导弹艇通过数据链被动接收指挥所发出的信息,一旦目标进入攻击范围之内,立即上浮发射导弹进行攻击,此类攻击对“八八舰队”这样空中侦察警戒打击力量不太强的舰队尤其管用。当导弹艇在水面航行遭到导弹攻击时,一方面可以释放烟雾、箔条、红外干扰弹等对导弹各类导引头进行迷茫,同时在导弹攻击的最后阶段,可操纵艇底水平舵偏转,形成一个埋头力矩,使导弹艇短时间扎入水中,使导弹丧失攻击的条件或攻击效果极差。
  这种方法的优点有:①虽然单艇战斗能力上不如潜艇,但改装费用不会太高,可充分利用现有导弹艇进行,费效比较高,同时所形成的数量优势不可小视;②隐蔽性较佳,可克服艇小自卫能力弱的缺点;
  缺点:①经改装后阻力增大,航速航程均有所下降;②攻击之后导弹艇命运九死一生。
  作者:矮脚虎
  
  2002年5月19日
让导弹艇半潜,这想法真绝
航行浪+电子干扰就可以了 半潜没必要
当时我们才几架飞豹,基本上没有几架能发射YJ-8系列的空舰导弹,潜艇也不行,驱护舰也大多是老式老弹。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导弹艇是必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新世纪的游击队打伏击战,能有谁敢这样跑道中国近海。
还不如直接地道战,地雷战呢
呵呵。
我打酱油的说一句可以吗?
半潜还是容易被发现,上半身伪装成鱼船(充气),缓慢接近效果更佳。
[原创]新概念兵器征集方案之二——半潜打击舰
兵器, 新概念, 方案, 征集, 原创

新概念兵器征集方案之二——半潜打击舰

引言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精确制导远程兵器的射程和威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只要发现目标,就能摧毁目标再也不是神话传说,“发现=摧毁”这一海战公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因此海军新型水面舰艇设计出现了“隐身化”趋势,通过简洁舰面、舷侧内倾、棱角化设计,减少水面舰艇的电磁反射,通过各种遏制水面舰艇自身的物理特征值散射来提高水面舰艇的“隐身”能力,降低敌人截获概率,减少敌人的发现距离。但是,水面舰艇体积巨大,武器设备众多,很难达到理想的隐身效果,虽然船舶设计师下了很大的力气来降低水面舰艇的物理特征值散射,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法国设计建造的拉菲特隐身驱逐舰,据说采用了大量隐身设计,隐身效果相当突出,其5000吨的军舰RCS值仅相当于 500吨的小艇,但是这种程度的“隐身”,在作战中效果相当有限,不论是5000吨军舰的RCS值和500吨小艇的RCS值来雷达上的反射信号只有大小的区别,作为一种对电磁反射做过特殊处理的“隐身”军舰,其特殊的雷达反射信号反倒容易被识别,这种军舰“隐身”能力主要作用也须在缩短探测方的截获距离,但是5000吨和500吨的截获距离的差异对战斗的影响实在是有限的。所以购买“隐身”军舰的台湾军方,由于“隐身”能力不是非常理想,为了提高拉菲特级驱逐舰的生存能力,不得不在拉菲特级驱逐舰上加装防空导弹,而加装防空导弹后,防空雷达为了对空警戒,不得不不断发送电磁波扫描,这等于是利用漆黑的深夜隐蔽前进的士兵,却不断挥舞着打开的手电筒一样可笑。这种“隐身”军舰确切的说,只能算作准隐身舰。这些准隐身舰是不适应“发现即摧毁”的未来海上作战的。
对于海上雷达侦查、红外侦察、照相侦察等侦察方式来说,潜艇的隐蔽性最好,但是潜艇却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与水面舰艇相比潜艇舰体成本过于高昂,为了能够水下航行常规潜艇不得不采用柴电动力,在水面上通过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在水下采用电动机推进,因为在水下难以为热机提供足够的空气。为了承受数百米潜深的压力,降低磁场,潜艇耐压壳不得不采用大屈服度的低磁无磁特种钢材进行全封闭设计。结果导致潜艇的舰体成本远高于水面舰艇。其次,潜艇通讯困难,导致难以协同攻击,潜艇长时间在水下航行,具有优良的隐蔽性,但是海水在阻断了电磁波对水下的探测的同时,也阻断了潜艇与己方其它平台的通讯,导致潜艇一旦下潜,就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络,只能各自为战,不能形成有指挥的协同攻击。虽然,长波通讯和蓝绿激光通讯可穿透十几米深的水面,但是上浮到通气管航行深度的潜艇在战时很容易被发现。这是导致潜艇不能正面与航母编队对抗的原因之一。最后,潜艇自身难于发现远距离目标,自身缺乏远程攻击能力,目前潜艇在水下进行攻击,只能借助声纳探测目标,目前性能最好的被动声纳阵列也只能探测百公里的目标,而这个距离往往在水面舰艇装备的反潜直升机、反潜导弹的反击范围之内,而在此基础上潜艇所采用的反舰武器水下发射导弹和鱼雷的射程受到了限制,虽然苏联的O型巡航导弹核潜艇据说可以携带射程500公里的反舰导弹,但是必须在其他平台的配合下才能发动进攻,比如说熊式轰炸机为O型艇提供目标诸元,以帮助O型艇装定导弹发射初始诸元,然后通过熊式轰炸机或导弹群高弹道导弹增大搜索范围等方式进行中程制导,而且 O型艇必须在水面航行或通气管状态航行才能完成这种协同攻击,那么既然潜艇远程协同攻击必须在通气管航行下进行,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设计出一种专门以通气管航行的军舰呢?于是半潜打击舰产生了。

半潜打击舰的主体构想
本文所设计半潜打击舰与民用半潜舰是完全不同的。半潜打击舰的绝大部分舰体潜于水下,以半潜状态为主要巡航方式的一种新型军舰,半潜打击舰仅在水面上露出很小一部分通气管用于吸入空气,排出废气,与外界联络通讯。从外观上半潜打击舰很像一艘长时间通气管航行潜艇,但是与潜艇不同的是,半潜打击舰不需要发电机推进,也不需要蓄电池,它是以热机为主要推进动力,通过通气管吸入增压空气,然后再通过通气管将废气排出,他虽然也有水压舱,通过减少或增大水压舱中的海水来控制沉浮,但是它不能完全潜入水下,只能在半潜状态和水上状态之间调节,因为半潜打击舰需要在水面上露出通气管,所以其与外界通讯联络不像潜艇那样受到影响。
采用半潜设计的军舰,与水面舰艇和潜艇相比,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u
半潜打击舰绝大部分舰体在水面以下,水面上仅露出体积很小的通气管,所以隐蔽性极高,隐蔽性远高于水面舰艇和通气管航行状态下潜艇,几乎相当于水下潜航的潜艇。
u
与潜艇相比,不需要承受数百米的水压,所以不需要大屈服钢材构建耐压壳,成本低廉。
u
于潜艇相比,由于热机能够提供足够的功率,所以半潜舰的速度应大于常规潜艇速度,其最高速度可达20节以上。
u
与潜艇相比,半潜打击舰可随时接受通讯信号,可实现协同攻击。

半潜打击舰构想示意图


下载 (10.41 KB)
2008-3-12 13:30


1、通气管
2、指挥台
3、动力舱
4、进水孔
5、尾舵
6、远程导弹垂直发射舱区


7、防空导弹垂直发射舱区
8、腹水平舵
9、尾水平舵

半潜打击舰的隐身措施
半潜打击舰通过水压舱和各种舵面的调节,根据海况气候控制通气管在水面露出合适的高度,所以半潜打击舰巡航状态时,绝大部分舰体潜入水下,在水面之上仅露出直径1-2米高度2-3米(高度将根据海况调节)的通气管,因为水上部分体积很小,目标小,不容易被敌人所截获,半潜打击舰的这种新概念的设计思路完全弥补了水面舰艇体积吨位巨大而难于“隐身”的劣势,仅需要对提及很小的水上部分进行“隐身”设计,就可得到相当理想的隐身效果,隐身设计难度大大降低。
为了对付雷达侦查,通气管应呈菱形设计,使电磁波发生镜面反射,不会将雷达波反射回接收端;进气口应作特殊处理,如隐蔽设计、栅栏状或锯齿状设计,避免内部直角结构,以免电磁波在进气口内部产生多次折射,增强反射回波;进气系统应采用增压吸气装置,这样在保证热机功率的同时,通气管体积可以设计得更小,缩小了需要做隐身处理的水上部部分体积;水上部分材料尽可能使用耐海水侵蚀的复合透波材料,如必须使用金属材料时,在表面覆盖有耐海水侵蚀的吸波材料,用于吸波。
为了应付红外侦察,露出水面的通气管的废气排出口应朝向海面,同时向温度较高的废气中淋水,降低红外辐射,在通气管水上部分加装水幕喷淋系统,水幕喷淋系统可产生变形伪装效果,对于毫米波高分辨率雷达和红外遥感甚至目视侦查相当有效。
为了对付卫星照相侦查,半潜打击舰最好采用喷水推进方式,喷水推进可以大大降低尾流长度、尾流特征与噪音,避免卫星照相侦查和被动声纳定位,避免尾流制导鱼雷攻击,半潜打击舰应采用海洋迷彩涂装,通气管水上部分必要时可采用变形伪装,伪装成海面漂浮物,避免卫星照相侦查。
为了避免被动声纳定位,半潜打击舰除了采用喷水推进方式消除常规螺旋桨产生的空泡噪音以外,还应敷设消声瓦,热机置于浮动减震阀上,这样可大大降低半潜打击舰噪音,避免被动声纳远距离定位。
采用如此多的隐身措施之后,半潜舰的各种物理特征将湮没于复杂的海面杂波背景中,敌人很难在30公里以外,甚至10公里以外通过雷达、红外遥感截获我半潜舰,而对于卫星成像、电视、目视侦查也有相当好的伪装效果,即使被照相卫星截获,凭借其高机动性,不能提供实时信息传输的卫星成像也只能大略的划定半潜舰所处海域。半潜打击舰具备较低的噪音,虽然不能湮没于海洋背景噪声环境,但是却可以减少声纳定位距离,然后再通过战术弥补(后文将详细介绍)。半潜打击舰的“隐身”能力,是任何水面舰艇所不能比拟的,其隐蔽性甚至要高于通气管状态航行的潜艇,几乎相当于水下潜航的潜艇,而由于不需要水下航行,虽然半潜打击舰采用封闭设计,也有改变浮力的压水舱,但是没有发电机组,没有蓄电池,依靠热机提供动力,也不需要采用低磁高屈服特种钢材,所以成本要远低于潜艇,而且由于布设在通气管的通讯天线露出水面,解决了潜艇固有的通讯不便,难于协同等问题,这是半潜打击舰的优势所在。

半潜打击舰的侦查防御系统
半潜打击舰的生存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前所未见的隐身性能上,所以应可能地减少向外发送电磁波,作战时应尽可能地采取无线电静默,从外界被动的接受信息,非必要时不要主动向外界联络。雷达应采用毫米波等高分率低截获雷达,毫米波雷达侦查距离短,但是分辨率高,而且雷达波衰减快,不容易再远距离截获,毫米波雷达虽然不能用来搜索30公里以外的敌人目标,但是也不容易被敌人截获,暴露己方方位。而且毫米波雷达天线体积小,适合安装在通气管水上部分。半潜打击舰还应与毫米波雷达同轴安装光电侦察设备,光电侦查设备不向外发送信号,被动的接受目标信息,是半潜舰理想的侦察设备,在天气状况允许时,应尽可能使用光电设备进行侦察,只有在天气状况极为恶劣时,才使用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和光电侦察设备的主要作用是:
l
导航,对海面进行探测,引导半潜舰规避海面上诸如冰山、岛礁、船只等进行规避。
l
侦查搜索,对海、对空进行搜索,对接近到近距离的空中、海上威胁进行预警,一旦发现威胁则启动防御系统,并迅速脱离危险海域。
l
引导近程防空导弹进行防空作战。
如有可能应在通气管水上部分安装无线电定位系统,通过截获无线电波、雷达波对目标进行定位,弥补半潜舰自身侦察能力的不足。半潜打击舰应采用舰壳主动声纳对水下水雷、礁石进行探测,确定安全航线,作为毫米波雷达导航的辅助手段。
由于半潜打击舰具有良好的隐身能力和机动性,传统的反舰方式将无所作为。半潜打击舰的主要威胁是:偶然遭遇执行区域巡逻任务的反潜巡逻机或反潜直升机,这些反潜平台性能不高,很少安装干扰措施,而且往往单机出动,所以很容易被击落。半潜打击舰的只需要1-2个拦截通道的点防空能力即可,半潜打击舰安装一套垂直发射的近程防空导弹,通过装在通气管上的毫米波雷达、光电侦查设备引导,发射时半潜打击舰需要浮出水面进行发射。这套垂直发射系统还可混装反舰导弹等其他导弹。
半潜打击舰一旦被发现,可通过启动综合软防御系统增加半潜打击舰的生存能力。半潜打击舰的综合软防御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有源电磁干扰、金属箔条发射器、烟幕火箭、烟幕发生器和淋水喷雾水幕装置。有源电磁干扰针对敌方雷达波进行瞄准式干扰或全频阻塞干扰,可对敌人侦查搜索雷达、导弹制导雷达、无线电通讯进行干扰;金属箔条发射器可以发射多个箔条云,通过多个大面积金属箔条云迷惑导弹制导雷达,使导弹攻击更加明显的假目标,从而保存真目标;烟幕火箭和烟幕发生器,可在瞬间产生足够浓度的大范围热烟幕,遮蔽半潜打击舰,而淋水喷雾水幕装置,抽取海水,然后对通气管水上部分进行喷淋,形成水幕,可形成变形效果,这种对抗措施对于照相侦察、电视制导、红外侦察系统、红外成像系统十分有效。
半潜打击舰的软肋在于水下防御的薄弱,由于半潜打击舰只能近水面或水面航行,其活动范围不如潜艇,最高速度不如水面舰艇,由于水温声跃变层的影响,半潜打击舰的舰壳声纳探测能力不如可自由改变水中深度的潜艇。为了弥补此弱点,半潜打击舰可与常规潜艇一同出航执行任务,为了提高常规潜艇的水下支持力,避免频繁上浮,暴露目标,应在半潜打击舰和潜艇之间连接电缆,巡航时由半潜打击舰热机发电,提供电力,通过电缆输入至常规潜艇蓄电池,为潜艇提供充足电力,这样常规潜艇即使不采用燃料电池,与半潜打击舰共同巡航,水下自持力可超过15天以上。并且电缆可提供半潜舰与潜艇提供双工通讯,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潜艇在水下可自由改变深度,声纳探测不受水温声跃变层的影响,弥补了半潜打击舰声纳探测能力的不足,一旦遭遇敌潜艇,可马上切断电缆,常规潜艇与敌潜艇作斗争,而半潜打击舰则高速撤离。而半潜打击舰的点防空系统,可为潜艇提供防空能力,避免常规潜艇遭受水上巡逻机、反潜机、直升机的威胁。而常规潜艇与半潜打击舰实现信息共享,半潜舰可通过潜艇共享水下态势信息,可自由变换深度的潜艇相当于半潜打击舰的变深声纳。而潜艇则可通过半潜打击舰接受指挥部发送信息和空中水面态势信息,这样潜艇的通讯能力和对外界信息获取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这个方案可大大提高半潜打击舰与潜艇的综合作战能力,极为适合我国目前老式潜艇性能不高,数量众多的特点。

半潜打击舰的作战方式
从对半潜打击舰所采取的各种隐身措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敌方飞机、水面舰艇等平台只有在接近至30公里,甚至10公里才可能发现半潜打击舰,而先进潜艇发现半潜打击舰的距离保守估计应超过100公里,因此半潜打击舰距离敌方平台的距离应超过100公里。如以美国航母编队为作战目标,部署在航母编队前方120度角范围内的核潜艇往往前出300公里,那么距敌400公里应为半潜打击舰的安全临界距离,所以半潜打击舰搭载的远程攻击导弹应至少具备400公里的攻击距离。才能有效的保护半潜打击舰发射平台的安全。半潜打击舰应与对手保持一个适宜的距离,这个距离应尽可能远离敌方作战平台,但是要时刻保持自身携带远程导弹的射程应能覆盖目标,所以远射程、大威力、抗干扰、高突防的各种导弹是重中之重。导弹射程决定了半潜舰生存能力的高低。
作战时,半潜打击舰应尽可能依托海岸作战,曲折多变的海岸线不但为导弹艇隐蔽提供了良好环境,而且处于我国岸基航空兵、防空兵、舰船的防空掩护之下,而水下反潜则可由常规动力潜艇担当,在摒除水下自持力这一因素后,从费效比等战争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常规潜艇在水文环境复杂的近海作战比核潜艇更占优势,采用的战术也更加灵活。无论是岸基航空兵、防空兵、舰船防空,还是常规动力潜艇反潜,提供的都是一种依托海岸线的大范围掩护,而半潜打击舰在这个范围内将获得常规潜艇和岸基航空兵整体态势的保护。
半潜打击舰应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作战模式, “大集中”就是半潜打击舰集中在依托海岸由岸基航空兵、防空兵、舰船防空、常规动力潜艇反潜提供的防空反潜区域内,而“小分散”则是指半潜打击舰各个平台为了缩小目标,所以分散行动。半潜打击舰为了获得更好的“隐身”能力,应尽可能借助地理水文环境,比如借助岛礁、民用船队、海上漂浮物隐蔽自己。
从战术的角度考虑,在岸基航空兵和潜艇掩护下,半潜舰可前出海岸线200-800公里。如果开发出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弹道(或巡航)反舰导弹,那么距我海岸1200-1800公里之内将成为敌航母编队的死亡之海。

支撑半潜打击舰的作战系统
为了避免向外辐射电磁信号,而被电子定位,所以半潜舰本身只有不易被远距离截获的毫米波雷达和被动的光电侦查系统,但是这两系统的侦查搜索距离十分有限。这不能满足半潜打击舰远程导弹搜索和中继制导的。所以半潜打击舰是通过外界系统获取目标信息的。
外界系统的构建包括三大子系统:侦查监视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打击平台系统。半潜打击舰则是属于打击平台系统中的一种导弹发射平台。在这些子系统之间通过计算机无线电通讯网络进行无缝连通,信息在这个网络内是近实时流通。侦查系统获得目标信息,指挥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专家系统辅助下进行决策,部署,统一调动所有的打击平台进行特定攻击,发射系统则在指挥控制系统指挥下,向目标投送弹药。实现了分散部署,集中打击。
侦查监视系统的主要任务不是战斗,而是搜索发现目标,发送目标初始诸元给指挥控制中心。在其他兵力掩护下,与目标保持接触,对发射的导弹进行中继制导,引导导弹进入末制导搜索区域。如果半潜舰导弹射程 500公里,速度为2 倍音速的话,侦查监视系统与目标接触的时间应该在13-15分钟。作为侦查监视系统应该包括预警机,海洋监视卫星,侦察机,无人机,超视距雷达,像水雷一样布设在海洋各处的被动传感器。
而指挥控制系统的作用主要在于:在掌握全面信息的同时,进行决策,充分调动所有的发射平台,进行攻击。在这种平台分散,但是指挥集中的方式下,可以任意的调动我方全部力量攻击敌人进入我打击范围内的某一点。不再像传统的作战方式那样,因为导弹射程不足,不得不将发射平台突破敌人防御,靠近敌人目标,然后再发射导弹。这样一来,平台是十分危险的,而且由于平台的所处的位置,机动速度的限制,往往不能集中所有的打击力量,而造成攻击力量的薄弱。
而发射平台系统则是通过分散部署,隐蔽配置,保持无线电静默,保持自己的阵位(既能攻击到目标,目标又不能对自己造成危害的距离),等待指挥控制系统发送目标诸初始诸元,装定诸元后,发射导弹即可撤离战场。简单点说,发射平台系统的任务最简单不过——保护好自己,接到命令后发射导弹,然后迅速撤离。发射平台可以是各种水面舰艇,潜艇,陆地的导弹发射阵地,远程轰炸机,战斗机等等。当然,本文所倡导的半潜打击舰也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发射平台。

半潜打击舰作战模式简单构想之一


下载 (9.5 KB)
2008-3-12 13:30
1、
目标

2、
预警机(侦察子系统)

3、
岸基指挥所(指挥控制子系统)

4、半潜打击舰(打击平台子系统)

4、
远程巡航导弹

5、
预警机将侦查目标诸元实时报告指挥所

7、指挥所命令发射阵位游弋的半潜打击舰发起攻击
8、预警机与目标保持接触,对目标进行监视,对半潜打击舰发射的巡航导弹实施中段引导
这套系统,可大大提升战斗力,在这种模式下,导弹的射程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可以在航母编队对发射平台进行打击前,发射导弹进行攻击,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自身的攻击力。任何舰艇,任何平台只要能够容纳足够的重量和体积的导弹就可以作为导弹发射系统的载体。这套系统生存力极高。任何一个子系统遭受打击,只要有一个平台存在,能够保持整个系统的运转,就可能对敌人造成致命的打击。比如侦查监视系统,哪怕是所有的预警机,卫星,侦查机,高山雷达都被打掉了,只要有一个传感器把目标诸元发送给指挥控制中心,并提供中继制导就可以对敌人的航母编队造成致命的打击。而指挥控制中心也是如此,指挥控制中心将是多冗余的,打掉了一个其他系统一样工作。发射平台也是一样,消灭了一部分发射平台,其他的平台一样可以提供强大的攻击能力。所以说,这套系统的生存能力是强大的。

半潜打击舰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半潜打击舰设计难点在于如何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精确控制通气管的露出高度,通气管露出高度不能太低,使其不能进水,通气管露出高度又不能太高,以免增大水上部分体积,目标物理特征值增大。所以,半潜打击舰增设腹水平舵,尾水平舵,加上水压舱的控制,进行控制通气管露出水面高度,如此种类繁多、关联复杂的操纵系统很难用人力完成,所以必须研制一套计算机操纵系统进行综合控制。
半潜打击舰全封闭操作,为了提高半潜舰的人员居住舒适性,应尽可能得减少船员,提高舰船自动化程度,比如采用自动化无人值守动力舱,自动损管控制系统等。水上部分的设计、布置也是设计难点之一。
半潜打击舰的吨位,应根据半潜打击舰的风险而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装载导弹的平台,半潜打击舰的战斗力在于其上装载的导弹数量,如果导弹装载过多,半潜打击舰的吨位就很大,但是平摊到每枚导弹的成本就会很低,反之成本就会升高。但是半潜舰有被击沉的可能性,一旦在发射前被击沉,如果装载导弹数量过多,那么损失就会很大,就好像许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打翻,那么损失就会很大。所以,应该根据假想敌和半潜打击舰的生存能力作出评估,然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数学计算,计算出每艘半潜打击舰应搭载多少枚导弹为宜。导弹数量一旦被确定,那么根据导弹的体积、重量,就可推算出半潜打击舰的吨位。

结语

综上所述,半潜打击舰是一种导弹搭载平台,整合在大系统中,依靠外界系统提供信息支援,以打击水面舰艇、航母为主要作战目的的防御舰艇。半潜打击舰将舰体大部分隐藏在海水中,露出水面部分进行“隐形”设计,从而达到减少物理特征值的目的。通过隐藏自身,依托海岸作战,凭借岸基防空兵、航空兵、潜艇提供空中、水下掩护,增强自身生存能力,可能会成为未来主力作战舰艇。
[原创]论小艇作战与2208艇之战术点滴
论小艇作战与2208艇之战术点滴
1967年10月21日,在塞得港口以东的马纳湾海域,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正沿着海岸进行例行的海上巡逻。也许是受到“六日战争”胜利的鼓舞,也许是对自己的战斗力过于自信,“埃拉特”号驱逐舰依仗自己吨位大、装甲厚、火力猛,对埃及海军的小艇不屑一顾,闯入了埃及的领海,逐步向接近埃及重要军港塞得港。下午5时30分左右,“埃拉特”号驱逐舰已深入埃及领海19.3公里。在夕阳的照射下,位10公里外的塞得港已清晰可见。就在这时,早已作好准备的两艘埃及海军的“蚊子”级导弹艇突然向“埃拉特”号发射了4枚“冥河”舰对舰导弹,其中两发命中目标。被击中的“埃拉特”号舰体倾斜了。晚7时30分,埃及导弹艇又向在海面挣扎的“埃拉特”号发射了两枚“冥河”导弹,又有一发命中舰体。“埃拉特”号驱逐舰终于沉入海底,舰上202名乘员中,47人死亡,91人受伤。
在二战时期形成的海战规则,海战往往是拼火力、拼装甲,拼速度。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小吨位舰船在与大吨位舰船作战时处于劣势。但是,“埃拉特”号驱逐舰的沉沉没,粉碎了小艇不能战胜大舰的神话,向人们首次展示了导弹在现代海战中的巨大作用,并由此揭开了海战新的一页,开创了一个新的年代。
导弹艇是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艇,主要用于近海攻击和防御作战,在其他兵力的协同下,以编队或单艇对敌方大、中型水面舰艇实施导弹攻击,也可用于巡逻、警戒、反潜、布雷等。导弹艇速度快,其航速超过传统大舰的30-35节,大都超过40节,可迅速航渡进入战区,占领阵位。导弹艇攻击力大,只有数百吨甚至几十吨的小艇往往配备2-12枚反舰导弹,其反舰能力往往不亚于数千吨的护卫舰、驱逐舰,甚至是巡洋舰。导弹艇、目标小,可缩短被发现的距离,增加生存能力。而且导弹艇成本低、技术含量小、投入少、见效快、容易掌握,对于中小国家可迅速形成战斗力,所以导弹艇是中小国家进攻性海军的最爱,比如以色列。即使是对于某些防御性海军的大国,比如俄罗斯、中国,导弹艇作为海岸防御也是有利的补充力量。
导弹艇的劣势
导弹艇的劣势与优势一样突出。导弹艇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弹艇防空能力弱,由于吨位限制,所以导弹艇不可能承担面防空所需要的大型对空搜索雷达和大型防空导弹,即使是点防空导弹系统装备的寥寥可数。大部分导弹艇仅装备一门中口径甚至更小(比如76毫米)高平两用主炮和一门近程拦截防空系统。这样的防空火力很难抵抗现代空中打击,战斗机乃至于直升机都可在导弹艇的防空射程之外安全从容的进行攻击。
2、        导弹艇缺乏反潜能力。目前导弹艇大都缺乏反潜能力,虽然北欧诸国发展的导弹艇装有声纳和深水炸弹,但是这是由于北欧诸国的国情军情所决定的。而大多数国家导弹艇缺乏水下探测和反潜能力。
3、        导弹艇雷达举升高度有限,搜索距离短,由于导弹艇雷达举升高度有限,由于地球曲率影响,导弹艇对海平面目标搜索距离在40-60公里左右。当然,这不仅仅是导弹艇的弊病,这是所有海上舰船对海雷达的弊病。这也是为什么导弹艇和大中型舰船在反舰攻击能力相差不多的原因之一。
4、        导弹艇吨位小,所以传统船形的导弹艇受高海况影响大,在较高的海况下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战斗。
5、        导弹艇由于吨位有限,所以油水、食物、弹药等存储量有限,难以深入大洋作战,难以持久作战。且由于导弹艇吨位小,舰上人员生活艰苦,很难长期坚持出海,所以导弹艇的支持力极为有限。只能作为近海防御作战。
6、        电子战能力弱,导弹艇往往缺乏足够的电子战设备,包括各种有源、无源干扰设备和雷达定位设备,这导致导弹艇生存能力不高。
7、        导弹艇通讯能力不佳,不能对海平面以下导弹提供中继制导。这是导致导弹艇射程有限的有一大原因。
   虽然,导弹艇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导弹艇拥有不亚于大中型舰艇的攻击能力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所以导弹艇是某些规模有限而野心勃勃的海军的首选。以色列海军就是这样一支海军。自从 “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导弹艇击沉后,以色列海军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发展了“萨尔”级和“雷谢夫”级导弹艇,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萨尔”级和“雷谢夫”级导弹艇,成功地干扰了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发射的几十枚“冥河”式导弹,使其无一命中,使用导弹和舰炮,击沉击伤对方导弹艇12艘。
导弹艇的发展
以色列海军的导弹艇很有特色,通过巧妙地构思,在有限的吨位上安装众多设备,提高导弹艇的战斗力。以色列的导弹艇极为重视电子战能力,安装了有源干设备和各种无源箔条干扰弹。为了解决导弹艇吨位小不能安装防空导弹的弊病,在导弹艇上设置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平台,将陆军使用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扛到了导弹艇上,来增强导弹艇的防空能力。为了增强导弹艇的电子战、搜索、通信能力,以色列在不到500吨的导弹艇上搭载一架直升机,,这也算是非常具有特色的。由此,提高了导弹艇的生存能力、搜索探测能力与自卫能力。
但是,在各大国海军来看,由于导弹艇缺乏防空、反潜能力,吨位小、自持力有限,难以深入大洋作战,所以导弹艇不能脱离海岸很远,一旦脱离岸基航空兵和反潜兵力的支援则生存能力有限。虽然导弹艇拥有不亚于大中型舰艇的反舰能力,但是大洋海军的构成,都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舰载机为主要突击力量,而大中型舰船主要执行防空、反潜等防御性任务。所以,除非近岸防御,在许多进攻性海军强国往往没有导弹艇的编制,比如英美。美国最近发展了濒海战斗舰,这倒也是一种近岸作战的舰艇,不过这种新型舰是为了执行美国海军的新战略“由海向陆”的方案,在保证美国海军在大洋的制海权的前提下,加强对滨海国家的干涉能力濒海战斗舰可以装设多种战斗模块,使其执行防空、对地攻击、反潜、反舰等任务。该舰是一种快速、机动和网络化的水面舰艇。濒海战斗舰由于必须能够横跨大洋,投入战区近海,进行干涉作战,所以吨位往往很大,在2000-3000吨左右,这几乎相当于某些国家的护卫舰标准了。可以执行水雷战、反潜战、水面战和人道主义救援等多样化的任务,有助于美国海军应对不断增长的濒海或近岸威胁,为近海水域的作战空间提供进入和控制。可见,濒海战斗舰是一种可以跨越大洋,在近海作战,可通过换装模块执行多种任务的进攻性的水面舰艇,这和传统的用于近岸防御、主要用于反舰攻击的导弹艇不同。
大舰与小艇之争
如果没有外界系统支援,大中型水面舰船与导弹艇进行反舰作战时,其能力相差不多,甚至大中型水面舰船还不如导弹艇,因为导弹艇,吨位小,目标也小,更不容易被发现,而从成本上来讲导弹艇的成本更为低廉,所以正面对抗时,大中型舰船非但不能胜出,还可能局与劣势地位。所以,在70年代时,曾出现大舰消亡论、小艇替代论等极端论调。但是,大舰有大舰的优势,大舰吨位更大,虽然不能把对海搜索雷达举升的更高,但是适航性好,在高海况下,也可执行战斗任务,可深入大洋作战,更为重要的是,大舰由于吨位大,可以安装三坐标雷达、相控阵雷达、面防空导弹和点防空导弹系统,执行对空作战任务。也可以安装舰壳声纳与拖拽声纳(包括阵列、变深),对水下目标进行搜索,大舰可携带组走数量的反潜导弹、反潜鱼雷、各式深水炸弹与水雷攻击水下目标,还可携带舰载直升机执行反潜任务,扩大了反潜范围,增强了反潜效果。而大舰可以舰载直升机提供更好的维护条件,可以长时间的保持直升机的战斗力,而直升机可为舰艇提供搜索、中继制导、电子干扰等任务,大大提高了大舰的生存能力。拥有直升机的舰船,直升机可提供更远距离的搜索能力和中继制导,可以使舰船的导弹射程提高至120-250公里,可大大提供舰船本身的生存能力与攻击能力,虽然这种能力与航母编队无法比较,但是与小艇来比确实有很大优势。所以,虽然大舰与小艇相比,在反舰方面不具有压倒性优势,但是由于支持力较高,适应大洋作战环境,而防空、反潜能力较强,所以,目前的发展趋势还是以大舰为主。在某些进攻性海军强国,以争夺大洋制海权为主要目的的海军,往往放弃小艇的发展,发展以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而大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则负责进行中近距离上的防空、反潜防御,而远程的反舰、防空、反潜任务则有舰载机和核潜艇承担(关于航母对水面舰艇的优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漫谈海战模式》,这里阐述更详细一些。地址:http://bbs.tiexue.net/post_1068697_1.html
)。而对于某些防御性海军大国来说,往往海岸线漫长,小艇可以提托海岸提供防空和反潜,而小艇强大的反舰能力,则能限制对手对海岸线的靠近。
一体化作战下的小艇作战
在60-70年代,反舰导弹的发展,曾使“大舰消亡论”喧嚣一时。但在80到本世纪初,各海军强国还是以大舰发展为主,但是随着网络、通讯、现在远程侦查技术的发展,使得小艇作战又从新出现新的发展契机。那就是一体化作战。在以往,由于受到技术上的限制,不论大舰、小舰发射导弹攻击目标时,只能局限于本舰系统内部,这给带来了许多弊端。比如,在攻击一个水面机动目标时,舰艇需要用舰载对海搜索雷达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后,稳定跟踪,计算出目标诸元,输入给导弹,然后发射导弹,舰载雷达这时候要锁定目标,并通过舰载系统不断将目标诸元传递给导弹,使导弹不断的调整航向,直至最终导弹使用自身的制导系统锁定目标为止。简单的说,反舰导弹攻击目标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发现并锁定目标——为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使导弹依靠自身制导系统锁定目标并攻击。其中最后阶段是由反舰导弹自身性能决定的,一旦锁定之后,是否命中,是否摧毁是跟反舰导弹技术性能指标息息相关,舰船系统不能干涉这一阶段,而前两个阶段则是系统需要为反舰导弹所提供的。在以往,由于技术限制,对海搜索雷达,中继制导通讯系统,计算机等设备不得不安装在一艘船上,也就是说舰船不得不依靠自身内部的设备完成这一过程。但是,这会带来诸多弊端,譬如,当你用雷达搜索敌人的同时,敌人也可用电磁波定位的方法,在你发现敌人的同时,甚至在你还没有发现敌人时,敌人就可能提前预知了您的概略方位,从而采取相应动作。(具体请见)
安装在舰船上雷达举升高度低,导致对海搜索距离有限。
远洋独立作战的大舰为了获得完善的防御能力,不得不在反潜、防空系统方面努力,增加了成本、研制生产装备周期,。而一旦被某种方式击沉,则其它能力则是相当的浪费。
而一体化作战不同,一体化作战就是要把分处不同平台上,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各个相关系统,使用网络化通信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大的战斗系统,各个平台上的系统都是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能够降低成本共享资源,提高整个系统的生存力、战斗力。
一体化小艇作战就是如此,承载远程反舰导弹或巡航导弹的导弹艇仅仅是替一体化作战系统里面的导弹发射平台,由外界系统诸如预警机、海洋卫星、侦察机、战斗机、无人机、高山雷达等外部系统,为导弹艇提供目标诸元的信息支持,并为提供反舰导弹的中继制导(当然,也可由导弹群内部提供,比如“花岗岩”导弹,由一枚高弹道导弹提供大范围的搜索)。
注:一体化作战实际上是我另一套设想的更简化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个《未来海战模式漫谈——把美国人吓出一身冷汗的文章》,地址:http://bbs.tiexue.net/post_1085307_1.html
一体化小艇作战的优势
采用一体化小艇作战,其优势是巨大的。
1、        导弹艇不必局限于自身信息获取能力的不足,系统外提供的可为导弹艇提供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目标信息。
2、        导弹艇的反舰导弹射程可获得质的提高,不再受到导弹艇的雷达搜索和中继制导的限制,目前局限反舰导弹射程的因素不是重量与体积,而是发射平台所能提供的对目标搜索距离与中继制导距离。也就是说,导弹艇完全具备使用反舰导弹攻击上千公里以外的目标,可在敌舰队打击范围之外安全的攻击目标,只要系统外能够在这样的距离上能够保证搜索锁定目标,并提供中继制导。
3、        导弹艇甚至不需要外泄电磁波,仅通过被动接受信息,发射导弹就可摧毁目标,不外泄电磁波,就等于不给敌人提供利用电磁波进行定位的可能,这相应的提高了导弹艇的生存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采用各种隐身技术,可让敌人更难再远距离发现导弹艇。
由此,我们看出导弹艇在今天,乃至于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仅亚于美国重型航母编队的强大的海上作战系统。而我们的2208艇仅仅是走出了奠定基础的一步。有人质疑2208艇对海搜索能力的不足,但是从前面分析我们可看出,在一体化导弹艇作战中,导弹艇自身所能提供的对海搜索能力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十分危险。而通过外在系统为2008艇提供信息,比如说数据链,可使2208艇成为可怕的“沉默杀手”,通过数据链提供的系统外信息,可攻击1000公里以外的目标,如果多艇协同,对某一目标进行饱和攻击的话,其作战威力仅次于美国重型航母编队,将成为世界第二的海上攻击力量,并对美国航母编队造成致命威胁。而2208艇最具特色的设计在于“隐身”(如果用低可探测性应该更为恰当),虽然“隐身”能力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是却大大提高了敌人搜索探测的难度,缩短了探测的距离,这是符合未来的海战公式“发现=摧毁”的。
导弹艇作战一些战术原则和技术改进展望
虽然解决了导弹艇信息搜集问题,导弹中继制导问题,可使导弹艇反舰导弹攻击射程大大提高,但是导弹艇的防空能力弱,缺乏反潜能力,自持力差,不能适应高海况的要求等问题还是难以解决。不过,通过某些技术战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此缺陷。所以笔者在此提出导弹艇作战的一些战术原则和技术改进展望。
1、        精心构建海军一体化作战系统,从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套系统之所以能够发挥威力不是因为导弹艇变得多莫强大,而是通过构建完善的系统达到的。这个系统中,应有能够提供信息的信息收集系统,有承担指挥决策的指挥系统,还有就是承担导弹攻击任务的打击系统,而导弹艇仅仅是打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也可由此而拓展,比如陆地的导弹发射阵地、潜艇、轰炸机都可作为导弹发射平台,但是本文并不涉及,因为本文主要论述小艇作战)。而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系统构建中的信息流向问题。是否将信息全部流入指挥系统,进行处理决策,然后指挥打击系统的占领阵位攻击。或者采取信息流向导弹艇,而由导弹艇终端将各个信息收集平台收集的信息“融合”,然后自主的发动攻击。第一种方式是指挥决策者能够更好的控制战役的进程,并能够通过指挥打击平台,在决定的时间地点形成“饱和攻击”,但是缺点是,在指挥打击平台占位期间,或等待战机期间,可能遭受敌人打击,而导致系统运行中断(当然,仅仅是中断,而不是瘫痪,因为指挥系统不但生存能力很强,而且应有多个备用平台),而且在等待战机出现的过程中,敌人可能会击落摆脱信息收集系统的跟踪监视。而后者的自主攻击,虽然可获得较高的反应时间,而且可以通过“资源独占”的方式,由信息支援系统控制某一发射平台实施实时攻击,进一步提高火力反应速度,但是不容易“集中火力”,不容易打破大舰队的坚强防御,而适合攻击分散的随机出现的目标。而笔者则希望这两种系统构成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冗余,为整个系统多上一层保险。
2、        采用数据链、高频甚高频通讯、广播式通讯、承担中继通讯的无人机/有人机增强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在这套系统中,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这套系统非常依赖远距离实时通讯系统,信息收集系统、指挥系统、打击系统各个平台均是由远距离实时通讯系统连接起来的,这个大作战系统不怕各个实体平台被摧毁,就怕中断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而导致整个作战系统的瘫痪。所以应采用高频甚高频通讯增强抗干扰能力,通过无人机/ 有人机实施中继制导,信息收集系统实施广播式通讯,一旦某个平台被摧毁,还能够通过其他通讯中继平台中转。而数据链技术则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远距离实时通讯系统,但是他的缺点在于只能进行一点到一点,或一点到几点的通讯,只能实施较低程度的“协同攻击”,难以满足构建大系统的需要,但是如果在海军内部之多平台上实施通讯标准化,则可在数据链基础上发展大系统所需要的远程通讯子系统。
3、        先进的远程反舰导弹是决定攻击效果的基础。我们知道一旦系统引导反舰导弹捕捉并锁定目标,系统将不发挥作用,而是全靠导弹自身了。所以导弹制导系统的识别能力,抗干扰性,突防的高度、速度,攻击方式、战斗部的威力,射程等将决定导弹的攻击效果。所以构建大系统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发展新型的射程500-1000 公里以上的,识别能力强、抗干扰性好、突防高度更低、突防速度更快,具有末端机动突防能力,可摧毁大中型乃至于航空母舰的反舰导弹。
通过战术技术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导弹艇的隐身能力。使导弹艇能够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能够更靠近敌人,因为反舰导弹的射程越近,就越不容易遭受战斗机在中段的拦截,突防概率就越高。而成本也就越低,技术难度越低,而攻击时间短,信息收集系统所需锁定敌人目标,并为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的时间就越短,暴露在敌人火力面前的时间就越短,有利于减少损失,提高信息收集系统的生存能力。所以进一步提高2208艇的生存能力是必须的。虽然2208艇数百吨的体积,而 RCS值仅相当于30吨小艇,大大缩短了敌人发现距离,但是,这在笔者的要求下还不够,笔者曾经有更异想天开的想法——半潜舰(具体请见未来海战模式漫谈 ——把美国人吓出一身冷汗的文章》,地址:http://bbs.tiexue.net/post_1085307_1.html)。但是在2208艇本身也可采用多种方式,增加隐形效果,比如单艇活动,由于2208艇的低可探测性,所以单艇活动反倒增加了2208艇的生存能力,2208艇保护自己的方法不是依靠防空、反潜能力的强大,而是依靠另一种方式——不让敌人发现自己。所以尽可能的分散开来活动是恰当的做法,每增加一艘艇,就增加了被发现的可能,甚至和其他传统舰船混编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其他舰船会暴露2208艇的方位。而即是不幸的被发现了,也仅仅损失一艘而已,这是可承受的。导弹艇也可通过隐蔽在礁石的阴影下和不可通视区,防止被海洋卫星和机载舰载雷达发现,也可混在渔船队列中鱼目混珠。更可借助夜暗、大雾、高海况等恶劣天气出海,因为恶劣气候会削弱雷达、红外线等侦察设备的性能。
4、        单单依靠不被敌人发现来增加生存能力是不保靠的。所以,导弹艇作战的有一原则出现了,导弹艇应尽可能的不离开海岸线过远,曲折多变的海岸线不但为导弹艇隐蔽提供了良好环境,而且可在我国岸基航空兵、防空兵、舰船的防空掩护之下,而水下反潜则可由常规动力潜艇担当,无论是岸基航空兵、防空兵、舰船防空,还是常规动力潜艇反潜,提供的都是一种依托海岸线的大范围的掩护,而导弹艇在这个范围内将是安全的,配合前面的分散作战,也可被称作“大集中小分散”,大集中就是指导弹艇集中在依托海岸由岸基航空兵、防空兵、舰船防空、常规动力潜艇反潜提供的防空反潜区域内,个人认为在较强的岸基航空兵和潜艇掩护下,导弹艇可前出海岸线200-400公里。如果开发出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反舰导弹,那么我方就可对敌航母编队获得1500公里的防御纵深。
5、        提高导弹艇的自持力,发展新型战术。台湾曾发展过这样一种战术,在外海通过布置一艘大型的补给船,通过补给船在海上对导弹艇补给,提高导弹艇的自持力,使导弹艇获得一定的远洋能力,这对我军应是有益的启示,通过此办法,可使导弹艇获得一定的远洋能力,这使我在面对南海、钓鱼岛等海域的作战成为可能。而我也要提防台海军采用的战术,在登陆作战时,应侧重对海峡两侧深远纵深展开搜索,以免台海军导弹艇通过部署在外海的补给基地补给,然后从我意想不到的方向上发动反击和袭扰,也要提防台海军,利用此战术,进行反制作战,攻击我上海甚至更北的港口。
来个不算结尾的结尾吧
应该有个结尾,不过累了,而且也不是什么正式稿,写写玩的,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