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坎之战中苏日军队兵器大比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50:00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世界史 > 正文 2010年09月25日 03:47 军事世界画刊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25/2618249_0.shtml
核心提示:不仅是反坦克炮,日军对于各种武器的射击精度都有很高要求。《步兵操典》就强调射击在士兵动作中特别重要,因此要进行详尽周到的训练。日军拼刺和夜战的能力,给对手留下的印象同样深刻。过硬的训练质量,也成为日本将军们狂妄自信的主要资本。

但不管经过“猛练”的日本士兵枪炮打得多准,刺刀使用得多么纯熟,多么善于夜战,在钢铁和火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苏联陆军面前,差距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然而日本人对这种差距并没有准确的评估。

本文摘自:《军事世界画刊》2007年第6期,原题:《诺门坎》

日本陆军对于自身逐渐落后于世界的现实,并非全无认识。侵华战争前后,根据所谓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大量新武器陆续登场:1936年96式序列的轻机枪、150-240毫米榴弹炮、中重型追击炮、高射炮牵引车、双发轻型轰炸机。随后又研制出97式序列的坦克和57毫米反坦克炮等等。

日本人也意识到传统的四单位师团(下属2个步兵旅团,总计4个步兵联队),兵员多达20000-25000人,马5000~8000匹,过分庞大落后,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势。于是在1937年9月30日,由原关东军第14独立混成旅团改编的第26师团,开始采取新式的三单位编制,并力图提高机动力。步兵大队下属4个步兵队(每个中队193人),1个机枪中队(176人,通常有8挺重机枪)。

在师团直属方面,第26师团没有旧编制的骑兵联队或大队,而增设了1个搜索队(304人),包括一个装甲车中队(12辆机动车)和1个骑兵中队。辎重联队拥有36辆机动车。野战炮兵联队也比旧编制人员少,只有1745人,编成3个大队,每个大队下属1个榴弹炮中队,2个野炮中队。



日军的步兵炮(来源: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诺门坎战役的日方主角,1938年初编成的第23师团,也采取了三单位编制。

虽然日本人想跟上潮流,坦克依然底气不足。首先是财政匮乏的老问题。虽然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陆军预算膨胀了3倍以上,但仅1937年的动员军人就达到909026人,同样增加了3倍以上。新增军费,很快就被激增的兵员和侵华战费吞了个干干净净。

同时,作为后起的亚洲国家,日本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陆军相关工业,在当时还相当薄弱。从设计能力,到制造精度、钢材质量、弹头强度等等,几乎全面落后于欧美。连小口径反坦克炮,也只能达到每个月30门的平均产量,其工业规模委实小得可怜。

在众多限制下,全面浸华战争前后的日军技术改进,还是成效寥寥。就拿上述三单位师团来说,和苏联步兵师相比,目军新师团的兵员略多一些(14072:13060),各大队(营)拥有的步兵总数依然大大超过苏军(8613:5400)。机动力方面,区区71辆车,放在苏联步兵师471辆汽车、71辆拖拉机、几十辆坦克装甲车的规模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

1935型苏联步兵师编制:全师13060人、步兵师下属3个步兵团。每团2485人,编成3个步兵营,36挺重机枪。团属支援火力为9门76毫米团炮。每营600人,配有2门45毫米反坦克炮和2门82迫击炮。

师直属单位:通信营(330人),工兵营(499人),独立坦克营(349人,30辆轻型坦克),侦察营(406人。2挺重机枪,10辆轻型坦克,9辆装甲汽车),高射炮营(335人,12门37毫来高射炮,6挺高射机枪),炮兵团(2491人,24门76毫米火炮,12门122毫米榴弹炮,12门152毫米榴弹炮)。

火力方面,日军步兵能直接依靠的重武器,主要是92式步兵炮。这种炮口径70毫米,重204千克,射程2800米。另外就是类似于轻型迫击炮的89式50毫米掷弹筒(射程650米)。

而苏联的1913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7000米;1927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8500米。苏联步兵还可以得到82毫米迫击炮的支援。相比之下,日本人的装备显得相当寒酸。
更高配置火力上,日本人也毫无优势可言。苏军的1933型76毫米师炮,射程达14000米。日军38式75毫米野炮,却只有8350米(改进型10700米)。只有机械化牵引的90式75毫米野炮,射程达到14000米。日苏两军120(122)-150(152)毫米炮的射程,多数要差出5000米左右。

苏军122-152毫米师属榴弹炮,射程在9000-10000米。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射程达到17230米。

日军38式120-150毫米榴弹炮。射程只有5650-5900米。96式150毫米榴弹炮(实际口径149.1毫米),射程11900米。

但在侵华前后,日薄西山军装甲力量的提升值得关注的。日本人引进国外坦克以及自身生产装甲车辆的历史并不算短。20年代到30年代初的几次侵华作战中,日军装甲车辆一直都相当活跃。尤其是1933年热河作战,日军组成了所谓“川原挺身队”,由步兵16旅团长川原侃少将指挥一个汽车搭载步联队,1个装甲车。通过此上述行动。日军装甲部队取得了一定战果,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坦克、汽车和步兵作战协调的经验。



日军坦克(来源:资料图)

89式坦克,得11.8-22.1吨,装备1门57毫米火炮,装甲厚度10-17毫米,最大时速25千米。

95式轻型坦克,重7.4吨,1门37毫米火炮,装甲6~12毫米,时速40千米。

92式重型装甲车,重3.22吨,1门13毫米机关炮。装甲6毫米,时速40千米。

94式轻型装甲车。重2.65吨(一说3.2吨),1门挺7.7毫米机枪,装甲4~12毫米,时速40千米。

到30年代中期,日奉陆军已经拥有了包括89式中型坦克在内的一批坦克和装甲车辆。重量在3~12吨左右,速度25-40千米米/小时,重要部位防护装甲6-17毫米。按照日本方面的评估,6~13毫米装甲可以抵御77毫米枪弹,此毫米装甲可以抵御37毫米步兵炮。因为日本陆军赋予装甲车主要的任务是配合步兵,越过障碍,突破阵地,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装甲车多数配备短管火炮和机枪,反坦克能力不强。

在1937年7月,日军又正式决定装备新式的97式中型坦克,并于1938年制造了25辆,同年开始配属部队。1939年又制造202辆。
和只有12吨左右的89式坦克一样,重14.3吨的97式,按照国际标准,也只能算作轻型坦克。但对日本陆军来说,却是一次技术飞跃。因此被日本人吹嘘为“快心之作”。

97式的最大时速38千米,接近日本装甲车的水平。其车体前部和侧面上部装甲25毫米,侧面下部和后部20毫米,防护厚度比89式有了很大提高。装甲材质为表面渗碳钢。按照一些日本人的评估,这种装甲因为材料和焊接技术的缺陷,质量并不算高。但97式的25毫米装甲,毕竟在150米距离上经受住了自家37毫米反坦克炮的打击,抗弹性能应该还能对付得过去。

97式装备57毫米火炮,身管只有184倍口径。威力比89式坦克的57毫米炮略有提高,初速由350米,秒增为42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日本人认为其可以在100米距离击穿25毫米装甲(一说2-22毫米),500米距离击穿20毫米(一说17毫米)。发射速度每分钟10发,熟练的炮手据说可以达到15发。虽然性能有所提高,但这种短管火炮依然偏重于步兵支援,算不上优秀的反坦克武器。

以日本陆军常用的94式37毫米速射炮为例。这种火炮射程6700米,通说可以在1000米上击穿20毫米装甲,350米上击穿30毫米装甲。但在1939年4月,日军技术本部进行了实验射击。实验对象是150米外的25毫米垂直装甲板。结果,94式37毫米炮仅打出了一个直径30毫米,深12毫米的坑。而日军俘获的德制PAK36型37毫米炮(原中国军队装备)却顺利地击穿了这块装甲。因此有观点认为,94式37毫米炮,实际穿甲能力只有20毫米。

在很多人心目中,“袖珍”的日本装甲车,在诞生过T-34、KV、“斯大林”系列的苏联装甲战斗车辆家族面前,根本是一些脆弱的鸡蛋壳。但在30年代中后期,双方的差距还不是那么巨大。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苏联战车研制也处于探索阶段,性能远没有后来那么夸张。远东苏军的坦克装备似乎还要逊色于其整体水平。诺门坎实战中,基本也是T-26和BT系列之类的轻型坦克参与作战。

苏军T-26型坦克(33型),重9.4吨,装备1门32型45毫米火炮。时速28千米,装甲厚度6-15毫米。

BT-5,重11.5吨,1门32型45毫米炮,时速72千米,车体装甲6-13毫米,炮塔15毫米。

BT-7,重13.8吨,1门45毫米炮,履带行进,时速53千米,车轮行进最高时速86千米/小时,装甲6-13毫米(部分增强为22毫米),采用15毫米炮塔。

BA-6型装甲汽车,5吨多重,1门45毫米火炮。时速43千米,装甲4-8毫米。BA-10性能有所提高,装甲厚达15毫米。

上述这几种苏联战车,装甲也都相当薄弱。重点防护部位只有13-15毫米(不考虑倾斜效力)。单纯考虑其厚度,甚至比日本中型坦克(17-25毫米)还脆弱,也是地道的“鸡蛋壳”。而日本反坦克武器虽然性能值得,怀疑,但打击20毫米以下的装甲目标,问题还不大。苏联方面基于西班牙内战的经验,也承认其轻型坦克的装甲对于反坦克炮基本不起作用。因此有部分BT-7坦克车体正面增强为22毫米。日本人的炮啃这些战车比较费力。

不过苏联坦克对日军依然拥有优势,尤其是机动和火力方面:BT战车无论是轮式还是履带行进,其高速都是日本装甲车所望尘莫及的,另一方面,苏军普遍配备的45毫米坦克炮,可以在100米距离击穿51毫米装甲,500米距离击穿38毫米,也比日本人高出一大截。日方曾有评估:以97式和苏联BT坦克对抗,苏军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日本装甲(25毫米),日军则只能在500米击穿俄国坦克的侧面(13毫米)。但对日本人来说,有一点很幸运: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坦克在1000米以上距离射击,命中率通常不高。苏军坦克炮的优势因此也要打上折扣。提到坦克射击精度,日军经过严格训练后达到的7K平的确很高。日方喧称,1944年,其第9坦克联队,曾在1200米距离训练射击时速10千米的运动目标,命中率50%以上。对于采用2倍率直接瞄准具,实战距离500米左右的日本坦克来说,这个精度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

国内一篇据称根据原国军士兵回忆写成的文章也记载,日军曾于夜间,在600米距离上狙击中国军队的坦克(T-26坦克1辆,意大利坦克1辆),命中22发,彻底击毁!

不仅是反坦克炮,日军对于各种武器的射击精度都有很高要求。《步兵操典》就强调射击在士兵动作中特别重要,因此要进行详尽周到的训练。日军拼刺和夜战的能力,给对手留下的印象同样深刻。过硬的训练质量,也成为日本将军们狂妄自信的主要资本。

但不管经过“猛练”的日本士兵枪炮打得多准,刺刀使用得多么纯熟,多么善于夜战,在钢铁和火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苏联陆军面前,差距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然而日本人对这种差距并没有准确的评估。

于是,在疯狂和混乱支配的30年代后期,在漫长的远东边境线上,灾难之门正渐渐向日本人敞开。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世界史 > 正文 2010年09月25日 03:47 军事世界画刊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25/2618249_0.shtml
核心提示:不仅是反坦克炮,日军对于各种武器的射击精度都有很高要求。《步兵操典》就强调射击在士兵动作中特别重要,因此要进行详尽周到的训练。日军拼刺和夜战的能力,给对手留下的印象同样深刻。过硬的训练质量,也成为日本将军们狂妄自信的主要资本。

但不管经过“猛练”的日本士兵枪炮打得多准,刺刀使用得多么纯熟,多么善于夜战,在钢铁和火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苏联陆军面前,差距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然而日本人对这种差距并没有准确的评估。

本文摘自:《军事世界画刊》2007年第6期,原题:《诺门坎》

日本陆军对于自身逐渐落后于世界的现实,并非全无认识。侵华战争前后,根据所谓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大量新武器陆续登场:1936年96式序列的轻机枪、150-240毫米榴弹炮、中重型追击炮、高射炮牵引车、双发轻型轰炸机。随后又研制出97式序列的坦克和57毫米反坦克炮等等。

日本人也意识到传统的四单位师团(下属2个步兵旅团,总计4个步兵联队),兵员多达20000-25000人,马5000~8000匹,过分庞大落后,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势。于是在1937年9月30日,由原关东军第14独立混成旅团改编的第26师团,开始采取新式的三单位编制,并力图提高机动力。步兵大队下属4个步兵队(每个中队193人),1个机枪中队(176人,通常有8挺重机枪)。

在师团直属方面,第26师团没有旧编制的骑兵联队或大队,而增设了1个搜索队(304人),包括一个装甲车中队(12辆机动车)和1个骑兵中队。辎重联队拥有36辆机动车。野战炮兵联队也比旧编制人员少,只有1745人,编成3个大队,每个大队下属1个榴弹炮中队,2个野炮中队。



日军的步兵炮(来源: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诺门坎战役的日方主角,1938年初编成的第23师团,也采取了三单位编制。

虽然日本人想跟上潮流,坦克依然底气不足。首先是财政匮乏的老问题。虽然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陆军预算膨胀了3倍以上,但仅1937年的动员军人就达到909026人,同样增加了3倍以上。新增军费,很快就被激增的兵员和侵华战费吞了个干干净净。

同时,作为后起的亚洲国家,日本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陆军相关工业,在当时还相当薄弱。从设计能力,到制造精度、钢材质量、弹头强度等等,几乎全面落后于欧美。连小口径反坦克炮,也只能达到每个月30门的平均产量,其工业规模委实小得可怜。

在众多限制下,全面浸华战争前后的日军技术改进,还是成效寥寥。就拿上述三单位师团来说,和苏联步兵师相比,目军新师团的兵员略多一些(14072:13060),各大队(营)拥有的步兵总数依然大大超过苏军(8613:5400)。机动力方面,区区71辆车,放在苏联步兵师471辆汽车、71辆拖拉机、几十辆坦克装甲车的规模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

1935型苏联步兵师编制:全师13060人、步兵师下属3个步兵团。每团2485人,编成3个步兵营,36挺重机枪。团属支援火力为9门76毫米团炮。每营600人,配有2门45毫米反坦克炮和2门82迫击炮。

师直属单位:通信营(330人),工兵营(499人),独立坦克营(349人,30辆轻型坦克),侦察营(406人。2挺重机枪,10辆轻型坦克,9辆装甲汽车),高射炮营(335人,12门37毫来高射炮,6挺高射机枪),炮兵团(2491人,24门76毫米火炮,12门122毫米榴弹炮,12门152毫米榴弹炮)。

火力方面,日军步兵能直接依靠的重武器,主要是92式步兵炮。这种炮口径70毫米,重204千克,射程2800米。另外就是类似于轻型迫击炮的89式50毫米掷弹筒(射程650米)。

而苏联的1913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7000米;1927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8500米。苏联步兵还可以得到82毫米迫击炮的支援。相比之下,日本人的装备显得相当寒酸。
更高配置火力上,日本人也毫无优势可言。苏军的1933型76毫米师炮,射程达14000米。日军38式75毫米野炮,却只有8350米(改进型10700米)。只有机械化牵引的90式75毫米野炮,射程达到14000米。日苏两军120(122)-150(152)毫米炮的射程,多数要差出5000米左右。

苏军122-152毫米师属榴弹炮,射程在9000-10000米。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射程达到17230米。

日军38式120-150毫米榴弹炮。射程只有5650-5900米。96式150毫米榴弹炮(实际口径149.1毫米),射程11900米。

但在侵华前后,日薄西山军装甲力量的提升值得关注的。日本人引进国外坦克以及自身生产装甲车辆的历史并不算短。20年代到30年代初的几次侵华作战中,日军装甲车辆一直都相当活跃。尤其是1933年热河作战,日军组成了所谓“川原挺身队”,由步兵16旅团长川原侃少将指挥一个汽车搭载步联队,1个装甲车。通过此上述行动。日军装甲部队取得了一定战果,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坦克、汽车和步兵作战协调的经验。



日军坦克(来源:资料图)

89式坦克,得11.8-22.1吨,装备1门57毫米火炮,装甲厚度10-17毫米,最大时速25千米。

95式轻型坦克,重7.4吨,1门37毫米火炮,装甲6~12毫米,时速40千米。

92式重型装甲车,重3.22吨,1门13毫米机关炮。装甲6毫米,时速40千米。

94式轻型装甲车。重2.65吨(一说3.2吨),1门挺7.7毫米机枪,装甲4~12毫米,时速40千米。

到30年代中期,日奉陆军已经拥有了包括89式中型坦克在内的一批坦克和装甲车辆。重量在3~12吨左右,速度25-40千米米/小时,重要部位防护装甲6-17毫米。按照日本方面的评估,6~13毫米装甲可以抵御77毫米枪弹,此毫米装甲可以抵御37毫米步兵炮。因为日本陆军赋予装甲车主要的任务是配合步兵,越过障碍,突破阵地,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装甲车多数配备短管火炮和机枪,反坦克能力不强。

在1937年7月,日军又正式决定装备新式的97式中型坦克,并于1938年制造了25辆,同年开始配属部队。1939年又制造202辆。
和只有12吨左右的89式坦克一样,重14.3吨的97式,按照国际标准,也只能算作轻型坦克。但对日本陆军来说,却是一次技术飞跃。因此被日本人吹嘘为“快心之作”。

97式的最大时速38千米,接近日本装甲车的水平。其车体前部和侧面上部装甲25毫米,侧面下部和后部20毫米,防护厚度比89式有了很大提高。装甲材质为表面渗碳钢。按照一些日本人的评估,这种装甲因为材料和焊接技术的缺陷,质量并不算高。但97式的25毫米装甲,毕竟在150米距离上经受住了自家37毫米反坦克炮的打击,抗弹性能应该还能对付得过去。

97式装备57毫米火炮,身管只有184倍口径。威力比89式坦克的57毫米炮略有提高,初速由350米,秒增为42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日本人认为其可以在100米距离击穿25毫米装甲(一说2-22毫米),500米距离击穿20毫米(一说17毫米)。发射速度每分钟10发,熟练的炮手据说可以达到15发。虽然性能有所提高,但这种短管火炮依然偏重于步兵支援,算不上优秀的反坦克武器。

以日本陆军常用的94式37毫米速射炮为例。这种火炮射程6700米,通说可以在1000米上击穿20毫米装甲,350米上击穿30毫米装甲。但在1939年4月,日军技术本部进行了实验射击。实验对象是150米外的25毫米垂直装甲板。结果,94式37毫米炮仅打出了一个直径30毫米,深12毫米的坑。而日军俘获的德制PAK36型37毫米炮(原中国军队装备)却顺利地击穿了这块装甲。因此有观点认为,94式37毫米炮,实际穿甲能力只有20毫米。

在很多人心目中,“袖珍”的日本装甲车,在诞生过T-34、KV、“斯大林”系列的苏联装甲战斗车辆家族面前,根本是一些脆弱的鸡蛋壳。但在30年代中后期,双方的差距还不是那么巨大。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苏联战车研制也处于探索阶段,性能远没有后来那么夸张。远东苏军的坦克装备似乎还要逊色于其整体水平。诺门坎实战中,基本也是T-26和BT系列之类的轻型坦克参与作战。

苏军T-26型坦克(33型),重9.4吨,装备1门32型45毫米火炮。时速28千米,装甲厚度6-15毫米。

BT-5,重11.5吨,1门32型45毫米炮,时速72千米,车体装甲6-13毫米,炮塔15毫米。

BT-7,重13.8吨,1门45毫米炮,履带行进,时速53千米,车轮行进最高时速86千米/小时,装甲6-13毫米(部分增强为22毫米),采用15毫米炮塔。

BA-6型装甲汽车,5吨多重,1门45毫米火炮。时速43千米,装甲4-8毫米。BA-10性能有所提高,装甲厚达15毫米。

上述这几种苏联战车,装甲也都相当薄弱。重点防护部位只有13-15毫米(不考虑倾斜效力)。单纯考虑其厚度,甚至比日本中型坦克(17-25毫米)还脆弱,也是地道的“鸡蛋壳”。而日本反坦克武器虽然性能值得,怀疑,但打击20毫米以下的装甲目标,问题还不大。苏联方面基于西班牙内战的经验,也承认其轻型坦克的装甲对于反坦克炮基本不起作用。因此有部分BT-7坦克车体正面增强为22毫米。日本人的炮啃这些战车比较费力。

不过苏联坦克对日军依然拥有优势,尤其是机动和火力方面:BT战车无论是轮式还是履带行进,其高速都是日本装甲车所望尘莫及的,另一方面,苏军普遍配备的45毫米坦克炮,可以在100米距离击穿51毫米装甲,500米距离击穿38毫米,也比日本人高出一大截。日方曾有评估:以97式和苏联BT坦克对抗,苏军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日本装甲(25毫米),日军则只能在500米击穿俄国坦克的侧面(13毫米)。但对日本人来说,有一点很幸运: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坦克在1000米以上距离射击,命中率通常不高。苏军坦克炮的优势因此也要打上折扣。提到坦克射击精度,日军经过严格训练后达到的7K平的确很高。日方喧称,1944年,其第9坦克联队,曾在1200米距离训练射击时速10千米的运动目标,命中率50%以上。对于采用2倍率直接瞄准具,实战距离500米左右的日本坦克来说,这个精度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

国内一篇据称根据原国军士兵回忆写成的文章也记载,日军曾于夜间,在600米距离上狙击中国军队的坦克(T-26坦克1辆,意大利坦克1辆),命中22发,彻底击毁!

不仅是反坦克炮,日军对于各种武器的射击精度都有很高要求。《步兵操典》就强调射击在士兵动作中特别重要,因此要进行详尽周到的训练。日军拼刺和夜战的能力,给对手留下的印象同样深刻。过硬的训练质量,也成为日本将军们狂妄自信的主要资本。

但不管经过“猛练”的日本士兵枪炮打得多准,刺刀使用得多么纯熟,多么善于夜战,在钢铁和火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苏联陆军面前,差距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然而日本人对这种差距并没有准确的评估。

于是,在疯狂和混乱支配的30年代后期,在漫长的远东边境线上,灾难之门正渐渐向日本人敞开。
记号.....................
好文,学习
诺门坎的日军指挥官们是心智有问题者,鉴定完毕……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10-4 12:31


    第23师团长以前还是驻苏武官,日本有名的“苏联通”;P
日本人陆军航空兵貌似还奇袭苏联机场,导致直到后期苏联人才慢慢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不过从德国人入侵苏联看,苏联人明显没有领到教训
Mark
知道了。。。
记号
回复 1# wxever


    感谢
97式装备57毫米火炮,身管只有  !!! 184 !!!  倍口径。

这个似乎有笔误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10-4 12:31


    当时日本上下都充满了狂热偏执,困兽孤岛几千年,生活在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阴影下,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利用对手处于衰落期取得了胜利。

但自古缺乏战略眼光的日本人,看不到自己的胜利有太多的运气成分,只是认为来源于自己,把胜利归功于神、天皇、武士道精神、高等民族等等。在震中狂热的氛围中任何清醒的人都被认为是懦夫,连发动918的石原莞尔,都因为不同意挑衅俄美,在没消化完东北之前不要扩大侵华而受到排挤。可见其偏执狭隘狂热。

其实我们也应该暗自警醒,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当时日本基本上就集体发疯了,不要说苏联,美国都敢打!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