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指挥揭秘:1996年长三乙火箭发射失败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4:59:14


http://news.ifeng.com/history/mi ... /28/2658143_0.shtml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周海滨(作者系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

“人类第一个向往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是中国古代一位美丽的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位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中国访问,他自问自答说。

这句话让龙乐豪五味杂陈:探月,中国人醒的很早,但是起得太晚。

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顾问,曾任“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载人登月,很多人有不同声音。龙乐豪是载人登月的坚定倡导者和支持者,“或许今天你看不到它(载人登月)有什么意义,但是当看到它的真正意义的时候就晚了。”龙乐豪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如是说。

超大型火箭是攻关方向

中国的载人登月,龙乐豪认为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按国家现有的基础,以长五大型运载火箭为基础,再研制超大型运载火箭,时间为2025年之前;第二步是2030年至2040年之间,实现较大规模的载人登月,完成起飞重量3000吨级的重型运载。

要实现嫦娥奔月,离不开火箭技术研发。据介绍,目前,我国运载火箭还是一次性使用,而美国的航天飞机可多次重复使用。此外,我国运载能力偏小、可靠性不够高、任务周期偏长、应用领域偏窄、安全性不够好。

龙乐豪认为,“要加强和巩固航天大国地位,使我国变成航天强国,就需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探索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等。”

龙乐豪坦言,研制一个新火箭一般需6年左右,估计至少到2015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才能首飞。而到2025年前后,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届时将会插在月球上。

“我认为载人登月是一个大的发展战略。从2004年起,我就开始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如果将来要搞载人登月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长远发展。再不启动研究,对国家的战略发展史将是一个重大缺陷。”龙乐豪说。

失败曾让他“一夜白头”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龙乐豪提出的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末速调节方案至今仍在沿用,提高了导弹命中的精度和火箭入轨的精度;用一发低温推进剂火箭连续三次加注、两次泄出、六次点火试车,龙乐豪在我国火箭研制史上的这一举措,不仅为火箭研制缩短了一年左右时间,还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万元科研经费。


但是,龙乐豪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大的挫折轰然而至。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下称“长三乙”)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并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长三乙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长三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捆绑了4个助推器。“我是长三乙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们的胆子也够大了,首飞就承担发射一颗国际卫星,全世界公开广播,这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

但是,“火箭起飞22秒,就像运动员跳高,跨过一个横杆不往上飞就斜掉下去了。”

那段时光是龙乐豪刻骨铭心的疼,也让这位总设计师“一夜白头”。他说,“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说实话,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

因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国际惯例是允许失败的,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失败原因调查清楚。“改进措施是不是有效?你说了不算,要找第三方来评定。我们当时请了美、德、法、英的5个专家来,我跟他们报告了3天,他们非常认可。当时我从事火箭研究30多年了,从经验来看,火箭的总体设计方案没有问题”。

14年后,龙乐豪谈起这次失败时说,“我没有灰心,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研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失败或避免失败。”

后来,故障原因查明为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面对舆论的压力,龙乐豪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

空间太阳能电站设想

今年已73岁的龙乐豪自称还没有学会生活。在漫长的人生中,龙乐豪的家庭生活只是他生命中的弱小部分。

龙乐豪出身贫苦,他能吃苦,生活简朴,从不抽烟、不喝酒,茶水都很少喝,经常穿一个破烂背心。有一次,家里人见他穿带洞的背心,就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非得穿这个?龙乐豪答到:“这个背心不能穿吗?穿的时间长了,自然也有感情了。”

原来,节俭的龙乐豪将富余的钱拿去捐献了。女儿龙蕾说,“有一次我想去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一个学生。他马上跟我妈说咱也捐一个吧,做点好事。他老说,要不是党,我们也出不来,总感觉社会给予他的很多,老想多做一些回报。把他们过去资助的单子都放在一起,大概有10多万元。”

其实,龙乐豪并不是个不会生活的人。1972年,没钱买饭桌的龙乐豪自己做了个饭桌。“先是买点防水的木板,然后在废料堆里拣点金属片做钢锯,这就做了一个小饭桌”。

“板凳我不会做,但是我想办法一定要把它做成。我就画图,怎么设计、长多少、宽多少,怎么统筹怎么打,但是胶买不起,就用猪皮熬,后来木头买不起,到南苑附近煤场捡劈材烧的破板子,花了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做了两个凳子,现在还在用。沙发比这打的晚一点,那也是老伴买的弹簧。”

几十年来,龙乐豪加班是常事。他对工作一直乐此不疲。龙蕾回忆说:“大概是我八九岁时,我和弟弟同时生病,他该出差还是出差,那真是没办法。”

“对孩子关心太少,我平常比较严厉,没有那么多亲情给他们。”龙乐豪至今还在孩子面前检讨自己,“这和工作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成天想的都是工作的事,这是不应该的。”

工作认真执着的龙乐豪对待荣誉却非常淡然。评院士时他参加了两次,第一次因为材料准备不足,第二次组织上和专家组都比较认可和看好他,他自己却说算了吧。

家里人对龙乐豪说:“参评院士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而是代表一个领域。”在家人的劝说下,龙乐豪才同意参评,最终通过。

现在,除了登月,龙乐豪还有了一个新的愿望:“早日建成地球同步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这样既环保又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个项目跟航天、运载火箭密切相关。初步估算大概需要把5万吨的东西运到空间上。大火箭搞出来后大概发射上千次,这个产业搞成了就不愁没事干了。

“无论多么困难,总是需要有人开头去做。”龙乐豪说。<


http://news.ifeng.com/history/mi ... /28/2658143_0.shtml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周海滨(作者系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

“人类第一个向往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是中国古代一位美丽的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位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中国访问,他自问自答说。

这句话让龙乐豪五味杂陈:探月,中国人醒的很早,但是起得太晚。

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顾问,曾任“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载人登月,很多人有不同声音。龙乐豪是载人登月的坚定倡导者和支持者,“或许今天你看不到它(载人登月)有什么意义,但是当看到它的真正意义的时候就晚了。”龙乐豪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如是说。

超大型火箭是攻关方向

中国的载人登月,龙乐豪认为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按国家现有的基础,以长五大型运载火箭为基础,再研制超大型运载火箭,时间为2025年之前;第二步是2030年至2040年之间,实现较大规模的载人登月,完成起飞重量3000吨级的重型运载。

要实现嫦娥奔月,离不开火箭技术研发。据介绍,目前,我国运载火箭还是一次性使用,而美国的航天飞机可多次重复使用。此外,我国运载能力偏小、可靠性不够高、任务周期偏长、应用领域偏窄、安全性不够好。

龙乐豪认为,“要加强和巩固航天大国地位,使我国变成航天强国,就需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探索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等。”

龙乐豪坦言,研制一个新火箭一般需6年左右,估计至少到2015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才能首飞。而到2025年前后,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届时将会插在月球上。

“我认为载人登月是一个大的发展战略。从2004年起,我就开始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如果将来要搞载人登月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长远发展。再不启动研究,对国家的战略发展史将是一个重大缺陷。”龙乐豪说。

失败曾让他“一夜白头”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龙乐豪提出的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末速调节方案至今仍在沿用,提高了导弹命中的精度和火箭入轨的精度;用一发低温推进剂火箭连续三次加注、两次泄出、六次点火试车,龙乐豪在我国火箭研制史上的这一举措,不仅为火箭研制缩短了一年左右时间,还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万元科研经费。


但是,龙乐豪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大的挫折轰然而至。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下称“长三乙”)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并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长三乙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长三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捆绑了4个助推器。“我是长三乙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们的胆子也够大了,首飞就承担发射一颗国际卫星,全世界公开广播,这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

但是,“火箭起飞22秒,就像运动员跳高,跨过一个横杆不往上飞就斜掉下去了。”

那段时光是龙乐豪刻骨铭心的疼,也让这位总设计师“一夜白头”。他说,“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说实话,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

因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国际惯例是允许失败的,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失败原因调查清楚。“改进措施是不是有效?你说了不算,要找第三方来评定。我们当时请了美、德、法、英的5个专家来,我跟他们报告了3天,他们非常认可。当时我从事火箭研究30多年了,从经验来看,火箭的总体设计方案没有问题”。

14年后,龙乐豪谈起这次失败时说,“我没有灰心,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研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失败或避免失败。”

后来,故障原因查明为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面对舆论的压力,龙乐豪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

空间太阳能电站设想

今年已73岁的龙乐豪自称还没有学会生活。在漫长的人生中,龙乐豪的家庭生活只是他生命中的弱小部分。

龙乐豪出身贫苦,他能吃苦,生活简朴,从不抽烟、不喝酒,茶水都很少喝,经常穿一个破烂背心。有一次,家里人见他穿带洞的背心,就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非得穿这个?龙乐豪答到:“这个背心不能穿吗?穿的时间长了,自然也有感情了。”

原来,节俭的龙乐豪将富余的钱拿去捐献了。女儿龙蕾说,“有一次我想去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一个学生。他马上跟我妈说咱也捐一个吧,做点好事。他老说,要不是党,我们也出不来,总感觉社会给予他的很多,老想多做一些回报。把他们过去资助的单子都放在一起,大概有10多万元。”

其实,龙乐豪并不是个不会生活的人。1972年,没钱买饭桌的龙乐豪自己做了个饭桌。“先是买点防水的木板,然后在废料堆里拣点金属片做钢锯,这就做了一个小饭桌”。

“板凳我不会做,但是我想办法一定要把它做成。我就画图,怎么设计、长多少、宽多少,怎么统筹怎么打,但是胶买不起,就用猪皮熬,后来木头买不起,到南苑附近煤场捡劈材烧的破板子,花了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做了两个凳子,现在还在用。沙发比这打的晚一点,那也是老伴买的弹簧。”

几十年来,龙乐豪加班是常事。他对工作一直乐此不疲。龙蕾回忆说:“大概是我八九岁时,我和弟弟同时生病,他该出差还是出差,那真是没办法。”

“对孩子关心太少,我平常比较严厉,没有那么多亲情给他们。”龙乐豪至今还在孩子面前检讨自己,“这和工作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成天想的都是工作的事,这是不应该的。”

工作认真执着的龙乐豪对待荣誉却非常淡然。评院士时他参加了两次,第一次因为材料准备不足,第二次组织上和专家组都比较认可和看好他,他自己却说算了吧。

家里人对龙乐豪说:“参评院士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而是代表一个领域。”在家人的劝说下,龙乐豪才同意参评,最终通过。

现在,除了登月,龙乐豪还有了一个新的愿望:“早日建成地球同步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这样既环保又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个项目跟航天、运载火箭密切相关。初步估算大概需要把5万吨的东西运到空间上。大火箭搞出来后大概发射上千次,这个产业搞成了就不愁没事干了。

“无论多么困难,总是需要有人开头去做。”龙乐豪说。<
太平洋上 发表于 2010-9-28 23:40
肯定不会那么简单,这么大一个系统,因为一个电子元件失效导致这种事故太不可思议了....
windrarara 发表于 2010-9-29 00:35


    这没什么奇怪,一根头发丝都可能造成设备短路。
我记得有一次发射没上天的原因就是一个电路板上面的一个焊点有一个很微小的锡粒导致失败


长三悲剧了不少次,肯定不是元器件失效这么个问题。

长3有3次长3a有1次长3b有1次,我记得就这么多了,长征出事,长3系列占了一半吧。

长三悲剧了不少次,肯定不是元器件失效这么个问题。

长3有3次长3a有1次长3b有1次,我记得就这么多了,长征出事,长3系列占了一半吧。
“地球同步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
这要是真干成了,周边的国家估计真疯了,他们想干也没多少地方了
不过这种抢地方的事还真是得多做,看美国人的GPS轨道用得多爽,咱们还要和欧洲抢次优。
windrarara 发表于 2010-9-29 00:35


    只要作用关键,一个元件完全可以导致失败。比如惯性平台、比如姿控系统。
长三乙首发失败的原因就是新更换的惯性平台反馈控制电路失效,导致陀螺倾倒,基准信号严重偏差。信号倒了,火箭跟着信号也倒了。
而二捆紧急关机的原因是控制一二号助推器氧化剂断流阀门的程序配电器触点上有一个多余物,导致电爆管自爆,氧化剂断流
cedric 发表于 2010-9-29 03:32


    您说错了,还真是元器件失效,因为结构和机械部件失效的真不多。中国的元器件和国外有差距,后面主要靠挑。
web123lai 发表于 2010-9-29 08:23

抢的是频率不是轨道吧
bhhsy 发表于 2010-9-29 09:40
说错了,意会、意会 :D
windrarara 发表于 2010-9-29 00:35


    这有什么,挑战者还一个温度感应器失效呢?怎么不说人家机毁人亡
{:2_65:}小道消息不是说陀螺仪装反了吗?
swordgd 发表于 2010-9-29 18:08
温度感应器失效好像是阿波罗13号那次,挑战者是橡胶密封圈老化
回复 5# cedric


    长A3好象没有失败记录吧。如果有。也好象是首发东3星定点失败。应该与火箭无关吧
霍霍,其实出事故的原因真的不那么复杂,曾亲聆某总工的叹息。那会儿“创收”之风盛行,也把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工序扔到所办的“第三产业”,结果导致质量控制出现漏洞。那个点火装置,恰就是给了“第三产业”,事故就出在这里。
九十年代的火箭也有跃进之嫌,新型号太多
5万吨,发上去多少钱?
呵呵 这样的事情可以理解 但是经济和国际的影响有时候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干红辣椒 发表于 2010-9-29 20:13


    陀螺仪直接挂了,没有输出了,也就没有办法反馈控制了,属于反射后不管的情况……
sawyer1234 发表于 2010-9-29 20:29

阿波罗13号据查是一个线圈爆掉,打坏了一个氧气贮箱
真在宇宙建大型电站,我也不会考虑用它解决地面供电问题,直接发射个电炉舱,以后负责冶炼无重力材料了。
Nighthawk 发表于 2010-9-30 00:12


   
    的确是一个加热线圈把燃料箱给烧爆了,但是麻烦还真的出在温感器上了。
   
     温感器没失效,杯具的原因是温感器最大量程只有华氏180(好像是,有点记不清了),而休斯顿地面测控的手册上规定的是----燃料箱内温度不超过华氏180就是正常的,所以直到燃料箱被烧炸温感器也没有报警。。。。。
这也叫揭秘?1997年《航天》就这么说的。
可恶的标题党。
没错我们都是手工的出错难免....除非学老美基本都是柔性系统输入程序就做出来了质量有保障...可以我们买不到..做不了那系统
干红辣椒 发表于 2010-9-29 20:13
是陀螺仪倒台,是没固定好,反正这是匪夷所思的事故,没装稳的陀螺仪也能过那么多次检查。
90年代大气候如此,经费啬的要死 技术骨干流失严重 整个团队士气低落,不尊重规则新产品不经试射心存侥幸想一步到位,省了小钱毁了大局,那时基本是射2毁1,中国航天可以说是史无前列的最惨淡的时期,事后出了问题对应之策是压缩规模竟把多项预研项目都停了。政治上国防科委主任丁衡高的下台也颇让人玩味。
太平洋上 发表于 2010-10-2 08:25
地球同步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2_71:}
nov11th 发表于 2010-10-2 17:26

这个好计划,放沙漠上面,还能改善气候。
别同步轨道了,直接上戴深球
那几次失败都是直播的,我都有看。
很惨的。
有一次火箭造好了,可忘记防空气摩擦的隔热设计了,只好重新造!有一期的电视上有介绍!
cedric 发表于 2010-9-29 03:32
长二、长三、长四其实全都是源自同一个东西。

另外,阿波罗13号的失败就是一个开关故障导致氧气瓶爆炸;
挑战者的失败就是一个密封圈失效导致燃料泄露而凌空爆炸;
航天飞机另一次失败就是因为一块保温泡沫砸坏了一块防热瓦导致返回时解体;
......
一个元器件失效导致任务失效甚至灾难是航天事业最大特点和家常便饭。
科技越先进,自动控制和自动保护措施越多,因一个元器件失效导致任务失效甚至灾难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后运载火箭如果象二战时的战斗机一样就靠一个高度、速度和姿态平显,然后靠pilot用操纵杆驾驶,那样的失效率反而更低。
越简单就越可靠,这叫反朴归真!
Star war里就是这样的,哈哈!
znbcr 发表于 2010-9-30 02:25
H2SamHon 发表于 2010-10-3 19:56
acoustics 发表于 2010-10-3 20:35

不是密封圈、防热瓦这些东西不好办,而是美国人太托大了。
象我们一般做工厂的,一个零件的设计是受应用场合和储运过程的极端条件限制的。
他那个密封圈根本就不适应发射场的极端天气和应用场合的极端条件要求,他要是真正按照任务书做的话,不要说过不了型式试验的关,说实话连设计图纸那一关都过不了。
再说那个防热瓦,从第一次大气层内的自由飞开始就有问题,但就是带着问题飞了二十多年!
不要说美国人托大,实际上是他们把生命太不当一会事了!
下嘚都不敢非礼
1974年——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起飞后爆炸,载荷是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4年01月29日——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发射,三级发动机二次燃烧失败,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

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有效载荷是“澳星”模拟星和巴基斯坦小卫星,由于火箭的问题,模拟星在入轨以后失踪,但巴基斯坦卫星正常入轨,由于关键技术,特别是捆绑技术和大型整流罩技术都得到了验证,此次发射仍按成功计算;

1991年12月2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最后一颗东方红-2A 卫星,因三级发动机二次燃烧提前关机,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失败;

1992年3月22日——长二捆(CZ-2E)发射澳大利亚澳普图斯B1卫星,点火后,紧急关机,卫星无恙,因未能构成一次发射,根据国际惯例,故未计算在长征火箭发射记录内,故障原因为一助推器的一个焊点有多余铝屑物,造成助推器点火后即关机,火箭主计算机测得推力不够,实施了紧急关机;

1992年12月21日——长二捆火箭(CZ-2E)发射澳大利亚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升空45秒后,卫星发生爆炸,但火箭仍然将残骸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事后经过协商,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卫星和火箭都没问题,仍用长二捆补射一颗B3通信卫星;

1994年——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加注燃料时,不慎发生爆炸,厂房受损,有人员伤亡;

1995年01月26日——长二捆火箭(CZ-2E)发射亚太二号通信卫星,升空不久,卫星爆炸引发火箭爆炸,星箭俱毁,事后中方认定的原因是在高空切变风的情况下,整流罩的振动频率(12.7Hz)与卫星相同,从而卫星产生共振,造成卫星发动机爆炸,美方认为原因是在高空切变风的情况下,整流罩结构破坏,造成卫星发动机爆炸,双方将两种意见都写入了故障说明书,为了以后客户保险起见,中方改进加强了整流罩,并做到绝不在气象不好的情况下发射,由此可推论到澳大利亚B2通信卫星发生爆炸也是此原因;

1996年02月15日——长三乙火箭(CZ-3B)首发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号,火箭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约22秒,火箭头部着地,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全部损失,星体和箭体基本没有大的残骸。死亡6人,伤57人,爆炸地点距发射架1200米,毁伤民房80余间,故障原因后查明为惯性基准大回路里的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造成惯性基准无输出,以后长三乙四射四成;

1996年08月18日——长征三号发射中星7号,因火箭发动机第三级提前关机,此次发射失败。
陀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