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号”圆满完成印度洋科考首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6:26


2010年5月29日,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建造的我国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实验1号”航行7900海哩,经48天海上调查,圆满完成2010年4月首次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胜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

本航次于2010年4月12日从广州母港起锚,主要调查印度洋及南海西部海区,在两个航段首席科学家王东晓研究员、陈荣裕研究员的带领下,31名考察队员与“实验1号”林国旭船长等全体船员通力合作、昼夜奋战,克服印度洋西南季风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调整站位作业计划,充分利用海况条件较好的时间抓紧作业,针对新发现的科学问题及时进行现场补充观测。在有关部门大力协调下,科考船在斯里兰卡成功补给,出色完成了航次预期任务。

科调队分为环境、地质、生物三个分队,各分队长认真负责、指挥妥当:环境分队完成26个站位CTD、全程走航ADCP、全程表层CT、全程辐射通量观测和自动气象站与全程二氧化碳分压观测,投放150个站次XBT,布放133个GPS探空气球、12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和15个Argo深水浮筒浮标。从CTD采样记录中发现,在10°N断面、赤道断面和南纬地区水团特征差别性较大,三个水团与南海水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地质分队采沉积物表层样6次、沉积物短柱状样8次、微生物表层样13次、有孔虫拖网16次、硅质拖网14次、海底热流探测9次,获有孔虫样品46个、硅质拖网样品38个、空气微粒样品41个、空气花粉样品41个、海水样品210个;生物分队开展了新生产力、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微微型浮游生物等的调查研究,获生物样品717个。

南海海洋所首个印度洋综合科学航次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获得了较全面的孟加拉湾-赤道东印度洋实测海洋学数据,结合南海多年来积累的数据集,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深入探讨南海与周边海域的联系;二通过物理海洋、海洋生态、海洋地质和海洋气象走航与站位观测,对热带印度洋的区域海洋学有了初步了解,为以后的海洋科学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W020100608502919643606.jpg
W020100608502919778952.jpg

2010年5月29日,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建造的我国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实验1号”航行7900海哩,经48天海上调查,圆满完成2010年4月首次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胜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

本航次于2010年4月12日从广州母港起锚,主要调查印度洋及南海西部海区,在两个航段首席科学家王东晓研究员、陈荣裕研究员的带领下,31名考察队员与“实验1号”林国旭船长等全体船员通力合作、昼夜奋战,克服印度洋西南季风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调整站位作业计划,充分利用海况条件较好的时间抓紧作业,针对新发现的科学问题及时进行现场补充观测。在有关部门大力协调下,科考船在斯里兰卡成功补给,出色完成了航次预期任务。

科调队分为环境、地质、生物三个分队,各分队长认真负责、指挥妥当:环境分队完成26个站位CTD、全程走航ADCP、全程表层CT、全程辐射通量观测和自动气象站与全程二氧化碳分压观测,投放150个站次XBT,布放133个GPS探空气球、12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和15个Argo深水浮筒浮标。从CTD采样记录中发现,在10°N断面、赤道断面和南纬地区水团特征差别性较大,三个水团与南海水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地质分队采沉积物表层样6次、沉积物短柱状样8次、微生物表层样13次、有孔虫拖网16次、硅质拖网14次、海底热流探测9次,获有孔虫样品46个、硅质拖网样品38个、空气微粒样品41个、空气花粉样品41个、海水样品210个;生物分队开展了新生产力、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微微型浮游生物等的调查研究,获生物样品717个。

南海海洋所首个印度洋综合科学航次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获得了较全面的孟加拉湾-赤道东印度洋实测海洋学数据,结合南海多年来积累的数据集,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深入探讨南海与周边海域的联系;二通过物理海洋、海洋生态、海洋地质和海洋气象走航与站位观测,对热带印度洋的区域海洋学有了初步了解,为以后的海洋科学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W020100608502919643606.jpg
W020100608502919778952.jpg
2009年5月9日下午3时许,中国科学院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1”号在海南三亚举行盛大首航仪式,全国人大常任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强等为“实验1”号首航剪彩。

“实验1”号为中国目前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一艘2000吨级以上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也是中国第一艘小水线面综合科考船。“小水线面”是业内通用说法,通俗的说法即船体与水面接触面积很小。

“实验1”号能满足除冰区外的无限航区航行要求,并具有优异的耐波性、良好的安静性、动力定位、低速拖曳、较大的实验室与甲板面积以及较好的经济性等特点,其配备有先进设备,可为多学科的科学考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综合考察平台,为海上科研活动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船体主色调为上白下绿的“实验1”号全长60米、宽26米、满载排水量2560吨,钢质全焊接结构,续航力8000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自持力40天、最大航速15节、6级海况可正常作业,可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

“实验1”号综合科考船由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建设,由中船重工702所设计、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



全长60米,宽26米,钢质全焊接结构,采用变频调速电力推进系统,以其耐波性和安静性好等特点而适合多学科海洋科学考察与实验,可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科学考察。该船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建设,由中船重工702所进行设计,由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造。

http://tech.sina.com.cn/d/2009-06-11/19053171623.shtml
http://news.tech110.net/html/n_383039.html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5/0510_17_1147457.shtml

W020090722542509855725.jpg
W020090722542509896792.jpg
W020090722542509932313.jpg
“实验1”号先进的动力定位实时显示屏
W020090924691091957073.jpg
B4ABA3D93AFD4DD6B11FE0581B1DF2B0.jpg

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中国科学院“实验1”号,近日在海南三亚凤凰岛码头启程首航。

“实验1”号科考船是我国第一艘2000吨级以上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小水线面即船体与水面接触面积很小,这一设计可使船体的抗波浪性能优异,在7-8级风浪下仍能正常作业。同时,该船推进系统采用电力,具有良好的低噪声效果;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动力定位技术,海上定点作业时,船体不会漂移。这一系列特性,为多学科的科学考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综合考察平台。据了解,“实验1”号科考船由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联合设计建造。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实验1”号综合科考船首航三亚,其被各大媒体报道,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那么,这条船作为海洋科学家期冀已久的实验平台,究竟有哪些先进的性能和突出特点呢?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科考船建造办公室。办公室副主任刘宏伟向记者介绍了这条颇具神秘色彩的船。



——五大优势——

风浪中航行不晕船

“实验1”号是我国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考船。从整体外观看,它显得“方方正正”,不像常规船那样呈细长流线型,给人的感觉是庄严、巍峨,甚至几分神秘。而在这方正、简洁的外表下所包裹的是先进的设备和非同一般的性能。

小水线面双体船,也称SWATH船。这种船的船体与水面交界处的截面积非常小,并普遍采用双体线型,具有较好的耐波性和稳定性。

“实验1”号船下部是两个细长的椭圆型潜体,内部划分为各种液舱、设备舱,尾部是推进螺旋桨和舵。潜体上部与两段狭窄的支柱相连,在两段支柱上搭起26米宽的大平台。船水交界的地方,只有两段狭窄而细长的支柱部位,水线面非常小,主要靠潜体提供整个船的浮力。

对常规船来说,当波浪涌起时,因船的水线面很大,被水一托,船体就容易随水起伏。“实验1”号的潜体在距水面6米附近,狭窄而细长的支柱将波浪对船体的作用降低许多。因此,在风浪中作业时,平稳性非常突出,让人不容易晕船,这是小水线面船的最大优点。

恶劣海况下能作业

普通的船在较大的波浪中(四级海况以上),就很难正常开展科考与实验工作。

比如,科考中常见的各种投放、打捞作业,若海浪比较大(比如四级海况),在一般船上就很难实施了,因为设备有可能和船相撞,损坏了设备,也可能撞坏了船。

又比如,目前海洋科考中普遍采用声学设备进行水下声遥感和遥测,其中有的设备安装于船底,有的设备以拖曳方式远离本船的噪声干扰来工作。如果作为安装和拖曳平台的船舶航行平稳,则接收信号的质量就比较好;如果船舶摇摆、起伏,则这些设备无法保持稳定的姿态和位置,接收信号质量就会变差,甚至无法工作。

而对于“实验1”号科考船,要求其可以在六级海况下能够正常作业,这种抗恶劣海况的能力可明显增加其在海上航行和作业的时间。

活动面积宽敞舒适

“实验1”号长60.9米,宽26米,活动面积很大。

由于采用双体船型,船体较宽,在实验室布置方面较为方便,可以布置通用干实验室、湿实验室和专用实验室等10余个,兼顾了海洋声学、海洋物理、海洋地质、生物和大气环境等多个学科和专业,最多可容纳45名科研人员同时开展工作。

另外船上也可装置集装箱实验室。在船后部,宽敞的主甲板以及上甲板可以容纳更多的仪器和设备,方便装配和调试,从而可以在一个航次中安排多学科综合性考察,或进行较大规模的实验。

减振降噪全船很安静

一提到船,人们容易联想到隆隆作响的主机、微微震颤的甲板。过大的噪声和振动不仅影响船员和科考人员的工作与休息环境,甚至伤害他们的身体,而且干扰科考设备的使用。为此,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实验1”号注重对船进行减振降噪,如采用柴电交流变频推进系统,取消了齿轮箱和长的轴系;对柴电机组等振动源采用了减振浮筏双层隔振措施;对部分舱室壁面进行了隔声、隔振处理。这些措施使得“实验1”号的安静性较好,有利于科学家安心开展实验工作,有利于科考设备的使用。

巡航耗油具有较好经济性

通常,科考船的最大航速似乎不算很高,这除了科考与试验往往并不要求过高的航速这一原因外,更多的是来自经济原因。国际上科考船的巡航速度一般都在10节左右,最大航速一般约15节,SWATH船的最大航速由于其固有的水动力特点往往低于15节。

我国已有3000吨级科考船的24小时巡航耗油量往往接近20吨,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造得起、用不起”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船舶的经济性在规划和建设中受到普遍重视。“实验1”号船的巡航速度10节,最大航速达到15节,具有1—15节无级变速能力,续航力达8000海里,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强大功能——

打造海洋研究的综合平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曾在“实验1”号首航仪式上说,海洋不仅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也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资源、环境息息相关。正如天文学研究离不开望远镜、高能物理研究离不开加速器,海洋研究也离不开科考船。

“实验1”号是名副其实的综合科学考察船,可以把各种先进技术用在海洋科考上。譬如水声技术,电磁波在水下无法传播,声波是水中远距离传播的唯一形式,利用水声技术可以实现遥感遥测水温、水深、水流变化、海底地形地貌等各种信息,并具有测试速度快、覆盖面积大的优点。声学探测手段在海洋科考中不可或缺。随着各学科发展相互融合,水声科考与海洋考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实验1”号可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科学考察。根据不同专业的科考研究,“实验1”号可以在各实验室搭载各种专门的仪器设备,如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可以搭载他们的水下机器人设备,以集装箱方式安装到船上,很方便。

目前科学考察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倾向于全球联合,数据共享。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很多问题不是在某个国家某个区域内就能研究明白,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全球进行同步监测。有了科考船这个先进的载体,我们能够更方便地开展研究。
涂装还是80年代的土鳖风格:D
2009年4月27日,我国第一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考船“实验1号”在广州珠江新洲码头靠岸,标志着该科考船正式入列。中科院广州分院系统有关单位的代表,共同拥有“实验1号”的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的代表等出席了“实验1号”的入列仪式。

南海海洋所主持党委工作的副书记、副所长黄良民宣布入列仪式开始,广州分院科技处处长侯红明、南海海洋所副所长张偲先后发表讲话,对“实验1”号的顺利入列表示祝贺。
4月15日,“实验1”号在葫芦岛市渤海船舶重工公司码头顺利交付。这艘综合科学考察船由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建造,中船重工702所设计,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建造,在国内船舶界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我国第一艘3000吨级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也是我国第一艘小水线面综合科考船。其小水线面双体的船型、交流变频电力推进的动力系统、全船减振降噪、全船自动化、动力定位等功能,无论是在船舶设计还是在船舶建造方面,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和技术引领作用。该科考船还具有优异的耐波性、良好的安静性、出色的操纵性、宽敞的实验室与甲板面积等诸多适合科学考察的特点,因而成为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学考察船。可在近海及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科学考察。


W020091102667234033155.jpg
che 发表于 2010-9-24 19:22

过去的好象是蓝底的吧
这涂装真是穿越了。
tjhk3 发表于 2010-9-24 19:24


    老客轮的风格。
{:jian:}这年头流行怀旧~~
复古风~
利益边疆的开拓者
che 发表于 2010-9-24 19:54
但南方老科考的好象是蓝底
亚丁湾去过没有? 那里的护航编队需要详细的海图...
把三哥那边的地图去画了?海洋里的。。。土鳖很腹黑 尽是俏俏的做完事情 才公布新闻。
这个好,什么时候大西洋也考察一下才好。
吨位再大点,朝着无暇号那个标准走
好船
好啊。需要多到印度洋去转转。。。。。
不错,以后可以做护卫舰
这是不是就是武汉造的那艘北调?
酸菜鱼 发表于 2010-9-24 21:42
不是,那艘北调小很多;这是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
真是的明明是科学考察好吧~来,大家跟我念:“是科考,不是【哔~~~】”
弱弱地问一句:第一张图长长的那根是什么东西,有何用?
真是实验啊  连船体都是  名字起的好
双体船能经得起大浪吗?如果可以的话,放大点做成护卫舰可能是不错的平台。
再多造几条8000吨以上的。。。这个有点小,,
去远洋验证小水面线双体船啊。顺便摸摸三哥的PP;P
早晚都是要做的,
应该多去溜达溜达
b52b 发表于 2010-9-25 03:41
小水线面双体船最大的优点就是抗波性、稳定性好。记得某期JCZS介绍过,10级风浪中可以做到啤酒杯里的酒不会洒出来。
多多益善啊
考证出印度洋及南海西部海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
话说TB的武器涂装是不是哪个领导一拍脑瓜子就决定了的?
尼米兹 发表于 2010-9-25 10:10


    小水线面船的耐波性虽然很不错,但是不可能达到10级大风浪中安如泰山的境界,某人估计又在海吹胡吹的干活
就是应该走出去,把战线向外推移
TG的潜艇要去印度洋啦?{:se:}
印度洋是要多了解了解,3000吨的小水线双体+电力推进代表土鳖的进步啊
整个一MD无暇级的TG版本,连功能都差不多
涂装很难看啊
什么时候去加勒比海
又把阿三嚇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