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东海油田的一个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55:28
我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 排骨二号 ] 于:2010-09-21 10:03:48 复:3080221
老冰可是做过这方面采访的,我也和他讨论过,我赞同他的观点。

首先,为什么说共同开发有利,老冰说过理由,我再说明一下。

看一下地图:

在东海开发上,目前没有找到什么石油,主要是天然气。石油的话可以用船装走,天然气的话只能用管道或LNG船,中日中间线靠日本一方有一条冲绳海沟,铺设管道的困难很大,看看第二张图帝国石油的许可开采位置,离日本本土就更远了。想绕过冲绳海沟铺设管道要绕一个大圈,还只能到九州地区。而日本主要使用天然气的地方是大阪和东京圈,还要再从九州运过去,成本太高。

用LNG船的话就要在附近盖液化工厂,这个成本也不低,如果产量达不到要求一样亏本,用LNG船运输同样要运到大阪或东京才能有市场。

反之,中国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大陆架延伸过去很平缓,很适合铺设管道,而且最近的地方正好是江浙经济区,最需要用天然气的地方,市场也可以保证。

为什么说共同开发有利,就是因为在这里开发出来的天然气可以很方面的运到中国,但运到日本就很困难了,而且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共同开发出来的天然气要是真能卖到日本还能大赚一笔。

事实上东海这里到底有多少石油和天然气还不知道。石油现在是没有发现,天然气也只开了几个地方,原本是中海油、中石化、优尼科、壳牌四家公司合作,04年两家外国公司就退出了。估计很可能是感觉这里油水不多,商业价值不大。

共同开发到底是谁提出的我不知道,但至少双方达成协议很快,这时候中国的春晓天然气田已经开采了三年了,达成了共同开发之后也没有日本公司表示有兴趣,其实一直都是中国在开发,所以老冰采访日本石油开采专家猪间明俊的时候猪间明俊认为,很可能是中国自己也感觉到至少在中间线中国一方没有什么太多的价值,通过共同开发即可以掌握中间线日本一方的资源情况,又可以让日本当冤大头代替原本的2个外国公司出钱出技术,反正因为地理原因开采出来也只能运到中国。

在东海问题上,中国早就掌握了当地的水文地理情况,日本自己愚蠢耽误了几十年。所以我一直认为共同开发其实是一个套,让日本来钻。春晓是不是已经停产我不知道,但我想如果真的停产的话肯定不是因为日方压力。为了东海的资源中国已经努力了十几年了。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080441我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 排骨二号 ] 于:2010-09-21 10:03:48 复:3080221
老冰可是做过这方面采访的,我也和他讨论过,我赞同他的观点。

首先,为什么说共同开发有利,老冰说过理由,我再说明一下。

看一下地图:

在东海开发上,目前没有找到什么石油,主要是天然气。石油的话可以用船装走,天然气的话只能用管道或LNG船,中日中间线靠日本一方有一条冲绳海沟,铺设管道的困难很大,看看第二张图帝国石油的许可开采位置,离日本本土就更远了。想绕过冲绳海沟铺设管道要绕一个大圈,还只能到九州地区。而日本主要使用天然气的地方是大阪和东京圈,还要再从九州运过去,成本太高。

用LNG船的话就要在附近盖液化工厂,这个成本也不低,如果产量达不到要求一样亏本,用LNG船运输同样要运到大阪或东京才能有市场。

反之,中国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大陆架延伸过去很平缓,很适合铺设管道,而且最近的地方正好是江浙经济区,最需要用天然气的地方,市场也可以保证。

为什么说共同开发有利,就是因为在这里开发出来的天然气可以很方面的运到中国,但运到日本就很困难了,而且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共同开发出来的天然气要是真能卖到日本还能大赚一笔。

事实上东海这里到底有多少石油和天然气还不知道。石油现在是没有发现,天然气也只开了几个地方,原本是中海油、中石化、优尼科、壳牌四家公司合作,04年两家外国公司就退出了。估计很可能是感觉这里油水不多,商业价值不大。

共同开发到底是谁提出的我不知道,但至少双方达成协议很快,这时候中国的春晓天然气田已经开采了三年了,达成了共同开发之后也没有日本公司表示有兴趣,其实一直都是中国在开发,所以老冰采访日本石油开采专家猪间明俊的时候猪间明俊认为,很可能是中国自己也感觉到至少在中间线中国一方没有什么太多的价值,通过共同开发即可以掌握中间线日本一方的资源情况,又可以让日本当冤大头代替原本的2个外国公司出钱出技术,反正因为地理原因开采出来也只能运到中国。

在东海问题上,中国早就掌握了当地的水文地理情况,日本自己愚蠢耽误了几十年。所以我一直认为共同开发其实是一个套,让日本来钻。春晓是不是已经停产我不知道,但我想如果真的停产的话肯定不是因为日方压力。为了东海的资源中国已经努力了十几年了。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08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