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今视角看甲午海战之败(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38:48
以今日视角审中国甲午海战之败     
  1894-1895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迄至当时为止规模最大的蒸汽军舰主力决战和要塞防御战。这场战争在毁灭了北洋水师菁华的同时,也进一步把中国拖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历史的悲剧在于:洋务派官员们一方面在大张旗鼓地推行海军近代化,从而一度建设成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另一方面,深植于文化心理深处的海洋观却没有变化,国家战略中并没有增添海洋意识,从而注定了海军近代化的失败命运。10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读那段历史,或许能增添更多的现实意义。《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对此作了详细的描绘。

  以今天的眼光看待1894年黄海海战的失利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五条:

  丁汝昌指挥无能 丁汝昌领兵15年,始终未能认真学习海军业务。近代海军是个技术性很高的专业军种,指挥军官需要多年的专门培训。丁汝昌以陆军将领来统率这样一支新式舰队,主要凭资历治军。他的悲剧还在于,他从不觉得自己需要有精深的海军知识。不懂海战指挥和在海战开始后中断了对舰队的控制,使得舰队完全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最后陷入一片混乱。

  编队变阵的错误 以散漫的单横编队迎战日本单纵队进攻,是丁汝昌始料未及的,说明北洋海军的军事素质存在很大问题,造成了后来交战中的一系列波动。北洋海军由五叠小队变为夹缝雁行的双横队,并不是旗舰的临时措置,而是早有预案的。那么,这一战术动作怎么会失败呢?“定远”大副战后认为,关键在于将领之勇怯不同。“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他问道:“致败之由,能勿咎此乎?”这个责问是切中要害的。

  济远、广甲等舰临阵脱逃 1894年9月17日下午3时30分以前,中国舰队与日本舰队鏖战时,双方在舰艇数量和吨位总数上很接近。3点30分,“致远”沉没,“济远”、“广甲”相继逃离战场,造成军心动摇,接着其他军舰也陆续退出,舰队左翼完全瓦解,使得正面海战场上仅剩“定”、“镇”两舰,顶住5艘日舰的轮番进攻。

  军舰速慢 弹药不足 在黄海大战中,日舰在航速和速射炮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北洋舰队航速最快的巡洋舰为“致远”和”靖远”,时速为18节,其余各舰皆在14至15节之间。日本除了航速高达23节的“吉野”外,第一游击队其他各舰的航速亦在18至19节,从而取得机动灵活的有利条件。日舰装备了大量先进的速射炮,而中国舰队速射炮却极少。弹药不足的问题在战前就已存在,但到海战爆发时仍未解决,洋员马吉芬战后回忆,到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305毫米口径主炮的爆破弹全部打完。“‘定远’的情况也是如此”。“敌方炮弹则绰绰有余,直到最后还一直猛烈射击”。

  训练和保养水平低下 在这场海上大决战中,中国舰队没能击沉一艘敌舰,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暴露出北洋海军训练水平极为差劲。“致远”因水密门橡胶封条失修,导致军舰中弹后迅速沉没,以及邓世昌在舰上蓄养宠物犬,都使人们对于这支舰队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产生联想和思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演习时做一些诸如预定靶位的“手脚”,以及克扣军晌和维修费用。这种情况到了战场上怎能指望产生克敌制胜的奇迹?

  以往在讨论海战失败的原因时,一些论者仅从装备上寻找原因,其实,倘若将日本舰队的装备与北洋海军交换一下,谁能获胜呢?如果我们进一步注意到“吉野”是1893年9月底在英国竣工的军舰,“桥立”是1894年6月26日在日本竣工的军舰,能够那么快地将其编入现役并形成作战能力,日本海军的训练和管理能力不值得引人深思吗?


   [em03][em03]以今日视角审中国甲午海战之败     
  1894-1895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迄至当时为止规模最大的蒸汽军舰主力决战和要塞防御战。这场战争在毁灭了北洋水师菁华的同时,也进一步把中国拖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历史的悲剧在于:洋务派官员们一方面在大张旗鼓地推行海军近代化,从而一度建设成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另一方面,深植于文化心理深处的海洋观却没有变化,国家战略中并没有增添海洋意识,从而注定了海军近代化的失败命运。10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读那段历史,或许能增添更多的现实意义。《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对此作了详细的描绘。

  以今天的眼光看待1894年黄海海战的失利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五条:

  丁汝昌指挥无能 丁汝昌领兵15年,始终未能认真学习海军业务。近代海军是个技术性很高的专业军种,指挥军官需要多年的专门培训。丁汝昌以陆军将领来统率这样一支新式舰队,主要凭资历治军。他的悲剧还在于,他从不觉得自己需要有精深的海军知识。不懂海战指挥和在海战开始后中断了对舰队的控制,使得舰队完全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最后陷入一片混乱。

  编队变阵的错误 以散漫的单横编队迎战日本单纵队进攻,是丁汝昌始料未及的,说明北洋海军的军事素质存在很大问题,造成了后来交战中的一系列波动。北洋海军由五叠小队变为夹缝雁行的双横队,并不是旗舰的临时措置,而是早有预案的。那么,这一战术动作怎么会失败呢?“定远”大副战后认为,关键在于将领之勇怯不同。“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他问道:“致败之由,能勿咎此乎?”这个责问是切中要害的。

  济远、广甲等舰临阵脱逃 1894年9月17日下午3时30分以前,中国舰队与日本舰队鏖战时,双方在舰艇数量和吨位总数上很接近。3点30分,“致远”沉没,“济远”、“广甲”相继逃离战场,造成军心动摇,接着其他军舰也陆续退出,舰队左翼完全瓦解,使得正面海战场上仅剩“定”、“镇”两舰,顶住5艘日舰的轮番进攻。

  军舰速慢 弹药不足 在黄海大战中,日舰在航速和速射炮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北洋舰队航速最快的巡洋舰为“致远”和”靖远”,时速为18节,其余各舰皆在14至15节之间。日本除了航速高达23节的“吉野”外,第一游击队其他各舰的航速亦在18至19节,从而取得机动灵活的有利条件。日舰装备了大量先进的速射炮,而中国舰队速射炮却极少。弹药不足的问题在战前就已存在,但到海战爆发时仍未解决,洋员马吉芬战后回忆,到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305毫米口径主炮的爆破弹全部打完。“‘定远’的情况也是如此”。“敌方炮弹则绰绰有余,直到最后还一直猛烈射击”。

  训练和保养水平低下 在这场海上大决战中,中国舰队没能击沉一艘敌舰,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暴露出北洋海军训练水平极为差劲。“致远”因水密门橡胶封条失修,导致军舰中弹后迅速沉没,以及邓世昌在舰上蓄养宠物犬,都使人们对于这支舰队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产生联想和思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演习时做一些诸如预定靶位的“手脚”,以及克扣军晌和维修费用。这种情况到了战场上怎能指望产生克敌制胜的奇迹?

  以往在讨论海战失败的原因时,一些论者仅从装备上寻找原因,其实,倘若将日本舰队的装备与北洋海军交换一下,谁能获胜呢?如果我们进一步注意到“吉野”是1893年9月底在英国竣工的军舰,“桥立”是1894年6月26日在日本竣工的军舰,能够那么快地将其编入现役并形成作战能力,日本海军的训练和管理能力不值得引人深思吗?


   [em03][em03]
很寒心,甲午海战110周年忌--2004.7.25居然每人知道(包括我在内),现补发以为纪念。国人当自强。
复制代码<P>  日本侵略者先把大批军队开到朝鲜,占领了仁川和汉城。到6月底,日本派到朝鲜的兵力已达1万名左右。接着攻入朝鲜王宫,劫虏国王李熙,另立全宏集傀儡政权。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牙山口外偷袭中国"高升"号运兵船(后附对比表),日本侵略我国的战争从此爆发。</P><P>  日本侵略者从陆海两面进攻中国军队。日军第5师团首先到达朝鲜,其先遣部队大岛旅团由汉城北上,9月攻占平壤;接着第3师团开到,两个师团编成第1军,在大军阀山县有朋指挥下击破鸭绿江附近的中国军队,向中国东北境内进犯。9月17日,中日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烈的海战。中国海军的一些将领和广大士兵英勇地同日军作战。海战中,中国损失"致远"、"经远"号等四艘军舰,主力尚存。日本海军也遭到沉重打击。当时掌握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妥协退让。以保存实力为名,命令北洋舰队躲藏在威海卫港内,不许出战。10月下旬,日军分兵两路侵入我国东北。一路是山县有白洋淀指挥的第1军,由朝鲜渡过鸭绿江,攻占安东(今丹东)、九连城、凤凰城、海城等重要城镇。一路是大山岩指挥的第2军,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攻占旅顺、大连等地。日军在旅顺进行了野蛮的血腥大屠杀,使旅顺1万多居民几乎全遭残杀,幸存者仅36人。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阿伦在《旅顺落难记》一书中,记录了日军大屠杀的种种惨状。他写道:"日军进城后,满路都是被杀者的尸体,竟辨不清路来。在一个池塘边,站满了日军,赶着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见水里有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边爬来,日本兵就用刺刀对准她当心扎了对穿,第二个就刺那个小孩,只见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枪头上。在另一个地方,10个日军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中国人,把辫子联在一起,当枪靶子打。有的斩了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斩断一只脚,有的砍头"。1895年在旅顺建立的"万忠墓"碑文记下了日军的这场暴行:"光绪甲午十月(1894年11月)日本败盟,旅顺不守,官当商民男妇被难者计一万八百余名,忠骸火化,骨灰丛葬于此。"</P><P>  中国清朝政策由于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的政策,终于招致了战争的失败。 </P>
败不在敌,在自己,只有自己打败自己。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4-8-1 3:47:00的发言:</B>
  很寒心,甲午海战110周年忌--2004.7.25居然每人知道(包括我在内),现补发以为纪念。国人当自强。

<P>7.25?丰岛海战?为什么选这个日子?</P>
<B>以现今视角看甲午海战之败(zt)</B>
  
以今日视角审中国甲午海战之败     
  1894-1895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迄至当时为止规模最大的蒸汽军舰主力决战和要塞防御战。这场战争在毁灭了北洋水师菁华的同时,也进一步把中国拖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历史的悲剧在于:洋务派官员们一方面在大张旗鼓地推行海军近代化,从而一度建设成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另一方面,深植于文化心理深处的海洋观却没有变化,国家战略中并没有增添海洋意识,从而注定了海军近代化的失败命运。10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读那段历史,或许能增添更多的现实意义。《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姜鸣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对此作了详细的描绘。

  以今天的眼光看待1894年黄海海战的失利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五条:

  丁汝昌指挥无能 丁汝昌领兵15年,始终未能认真学习海军业务。近代海军是个技术性很高的专业军种,指挥军官需要多年的专门培训。丁汝昌以陆军将领来统率这样一支新式舰队,主要凭资历治军。他的悲剧还在于,他从不觉得自己需要有精深的海军知识。不懂海战指挥和在海战开始后中断了对舰队的控制,使得舰队完全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最后陷入一片混乱。

  编队变阵的错误 以散漫的单横编队迎战日本单纵队进攻,是丁汝昌始料未及的,说明北洋海军的军事素质存在很大问题,造成了后来交战中的一系列波动。北洋海军由五叠小队变为夹缝雁行的双横队,并不是旗舰的临时措置,而是早有预案的。那么,这一战术动作怎么会失败呢?“定远”大副战后认为,关键在于将领之勇怯不同。“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他问道:“致败之由,能勿咎此乎?”这个责问是切中要害的。

  济远、广甲等舰临阵脱逃 1894年9月17日下午3时30分以前,中国舰队与日本舰队鏖战时,双方在舰艇数量和吨位总数上很接近。3点30分,“致远”沉没,“济远”、“广甲”相继逃离战场,造成军心动摇,接着其他军舰也陆续退出,舰队左翼完全瓦解,使得正面海战场上仅剩“定”、“镇”两舰,顶住5艘日舰的轮番进攻。

  军舰速慢 弹药不足 在黄海大战中,日舰在航速和速射炮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北洋舰队航速最快的巡洋舰为“致远”和”靖远”,时速为18节,其余各舰皆在14至15节之间。日本除了航速高达23节的“吉野”外,第一游击队其他各舰的航速亦在18至19节,从而取得机动灵活的有利条件。日舰装备了大量先进的速射炮,而中国舰队速射炮却极少。弹药不足的问题在战前就已存在,但到海战爆发时仍未解决,洋员马吉芬战后回忆,到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305毫米口径主炮的爆破弹全部打完。“‘定远’的情况也是如此”。“敌方炮弹则绰绰有余,直到最后还一直猛烈射击”。

  训练和保养水平低下 在这场海上大决战中,中国舰队没能击沉一艘敌舰,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暴露出北洋海军训练水平极为差劲。“致远”因水密门橡胶封条失修,导致军舰中弹后迅速沉没,以及邓世昌在舰上蓄养宠物犬,都使人们对于这支舰队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产生联想和思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演习时做一些诸如预定靶位的“手脚”,以及克扣军晌和维修费用。这种情况到了战场上怎能指望产生克敌制胜的奇迹?

  以往在讨论海战失败的原因时,一些论者仅从装备上寻找原因,其实,倘若将日本舰队的装备与北洋海军交换一下,谁能获胜呢?如果我们进一步注意到“吉野”是1893年9月底在英国竣工的军舰,“桥立”是1894年6月26日在日本竣工的军舰,能够那么快地将其编入现役并形成作战能力,日本海军的训练和管理能力不值得引人深思吗?
<P>ka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