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1:07:27
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常因刷牙、洗脸、讲话、吃饭等引起疼痛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和工作。三叉神经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作性剧痛,常为突然发作,似针刺、电击、刀割、烧灼样剧痛,病人非常痛苦;二是疼痛部位局限在头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即一侧疼痛,不超过头正中线和后头部;三是65%的病人,在痛区有一个或几个扳机点,触碰后会立即引起疼痛发作;四是持续时间短,疼痛发作仅数秒至几分钟,一天发作数十次至数百次;五是疼痛时常伴有血管——植物神经症状,疼痛严重的病人,患侧面部肿胀、发红、流口水等;六是疼痛反复发作,随病程延长,疼痛发作愈来愈频,愈来愈重。     解放军463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葛书翰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经验丰富,其主持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曾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记者在一次针灸学术会议期间采访了他。     谈到三叉神经痛,葛书翰主任首先讲起了三叉神经的解剖。三叉神经为人的第5对颅神经,其发自桥脑的侧腹面,在颅内形成三叉神经半月节,分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三个神经支出颅。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因胆脂瘤、桥脑角肿瘤压迫及血管病变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没有查出原因,客观检查又无阳性体征者,临床上原发性占绝大多数。临床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疼痛发作情况。     葛书翰主任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明,反复发作,难于治愈,现治疗方法虽然不少,但均不理想,目前还没有可彻底根治的疗法。我们对本病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最早时采用循经取穴的传统针刺方法,选取面部、四肢的胃经与胆经穴位,施以针刺,但收效甚微。后来又经过8年的探索,创造了通过穴位来刺激三叉神经分支的新的针刺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近期疗效。经针灸专家与神经科专家的共同鉴定,一致认为治疗方法有创新,针刺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     葛书翰主任介绍了具体治疗方法。他说,眼支痛主穴选鱼腰,配穴取头维、本神;上颌支痛主穴用四白,配穴取太阳、颧髎;下颌支痛或上颌支、下颌支痛时主穴用下关,配穴取夹承浆、颊车。在针刺主穴时要注意针法,如针刺鱼腰穴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3~0.5寸左右,有麻胀感时,捣刺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四白穴时用1~1.5寸毫针,以45度角斜向前上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下关穴时选用26号2寸毫针,直刺1.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夹承浆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留针30分钟。其他配穴均采用常规针法。每日或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因本病发作时多属实证,所以多用泻法,仅有少数虚证病人采用补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头面诸穴,强烈刺激三叉神经分支,使筋脉疏通,气血调和而疼痛停止。     葛书翰主任通过观察26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发现本疗法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还不太理想,并发现性别、年龄、疼痛部位与针刺疗效关系不大,病情、病程、受累神经支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疼痛重的收效快,病程短的收效快,上颌支或上颌支、下颌支痛较眼支痛收效快。葛主任说,我们还注意了副反应观察,仅发现少数病人在针刺下关穴后,出现轻度张口困难,但停针2~6天后自然恢复。有一个40岁的女病人,左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天发作50余次,每天需服8片卡马西平方能止痛,病人曾不堪忍受剧痛而自缢未遂。用本法针刺10次后疼痛明显减轻,22次后疼痛消失,2年随访未见复发。还有一男性病人,有10年病史,近1年来病变加重,1天发作近百次,因疼痛剧烈而不停揉搓右侧面部,右侧眉毛已被搓掉,右面部皮肤也变粗糙,服用苯妥英钠已不能缓解疼痛。针刺鱼腰、下关、四白,10次后痛减大半,24次后痛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面部恢复正常。     葛书翰主任谈到针刺体会时,强调疗效与针刺手法关系密切,针刺主穴后,须出现触电样针感,即达“气至病所”,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果刺入主穴后,仅仅局部胀痛,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般针刺后疼痛开始减轻,多在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完全消失多需治疗3个疗程。做过酒精封闭、射频或手术治疗的病人,疼痛复发时可以针刺治疗,但收效较慢,多需治疗4~5个疗程。用此法治疗应在疼痛发作期间进行,间歇期治疗无预防作用。
       (1)本病的发作常与情绪变化和疲劳有关,因此应避风寒、调情志、注意休息、忌食辛辣刺激之物。(2)气至病所是针刺镇痛的关键,下关穴是治疗该病的主穴,三叉神经第一支痛时,针刺下关穴,针尖向头部的前上方刺;第二、三支痛,针尖向头面的后下方刺,使之产生触电样传导。(3)阳明经为气多血之府,针灸取阳明经穴为主,上下配穴,以清泻阳明、活血通络、缓急止痛。(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轻者疗效较好,重者配合口服卡马西平片可增强疗效;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 三叉神经痛 -
【概述】
 
    三叉神经痛系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其临床表现为:骤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烈疼痛,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发作常无先兆,且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疼痛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并可引起同侧面部反射性抽搐。疼痛多为一侧性,常因面部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称“板机点”或“触发点”)而诱发。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文章,始见于1955年[1],文中讨论了各种刺灸之法。之后,临床报导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十馀年来,随着对针刺部位的探寻筛选和刺激方法的不断增多改进,其有效率迅速提高。目前,体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通过上千病例的观察,已超过95%。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穴位注射、电针、头针及直接深刺神经干等),效果也大致接近。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一般也较为巩固。如果复发,再次治疗也可奏效。鉴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现代医学还缺乏绝对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的应用显然为本病的攻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治疗】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配穴:太阳、阿是、风池、合谷。
    阿是穴:系指触发点(扳机点)。
    (二)治法
    药液:654-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
    每次取患侧主穴为主,酌加1~2个配穴。用5号齿科针头刺入,待有触电样感或其他形式针感时,略退针,缓慢注射654-2注射液,每穴5~10毫克。或当归液6毫升。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治疗75例,有效率达96%[3,4]。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鱼腰、四白、下关。
    配穴:夹承浆。
    (二)治法
    Ⅰ支痛,取鱼腰。针法:从鱼腰斜向下方刺入0.3~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
    Ⅱ支痛,取四白。针法: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覆提插20~50下。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20~50次。如下关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
    上述穴位,均取患侧。如未能获得所要求针感,应细心调节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到满意为止。一般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可根据情况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近期疗效判定标准:1、疼痛消失:疼痛完全消失,且3个月内未复发者;2、显效: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3、好转: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较前减少;4、无效:治疗后无变化。
    以上法治疗15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痛止815例,显效424例,好转24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99.2%。其中539例痛止者,随访1~6年,复发者237例[2]。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听宫、合谷。
    配穴:眼支加鱼腰;上颌支加颧髎;下颌支加下关、颊车。
    (二)治法
    患者仰卧位,患侧向上,选用30号2寸毫针,先闭口取穴,快速直刺患侧听宫6~8分,提插平补平泻,使酸麻胀感向面部放射。嘱患者慢慢张口,在穴位四周斜刺或平刺3~5针,每针均有酸麻胀或触电感。留针30~60分钟,间隔10分钟运1人。余穴均每穴1针,捻转泻法,留针时间及间隔运针同上。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共治疗85例,结果痊愈51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11]。

    电针
    (一)取穴
    主穴:Ⅰ支痛:鱼腰、攒竹,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颧髎 。
    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二)治法
    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配穴2穴,均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20~4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以维持重、胀、麻针感。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
    (三)疗效评价
    电针治疗66例,有效率87%~92.4%[5,6]。

    全息针
    (一)取穴
    主穴:第二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
    (二)治法
    药液:当归寄生注射液。
    取双侧穴区,先以拇指按压,在压痛最明显处,将当归寄生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注射时用5号齿科针头,沿第二掌骨近指掌关节桡侧略斜刺人,待探测到有较强的得气感后,每穴注入药液2毫升,3天注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述方法治疗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临床痊愈46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7]。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上星、3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2、前顶、百会、(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二)治法
    每次取1组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每次每穴出血1~5滴,如不出血可用两手拇、食指挤压局部出血。每周治疗2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30例,结果临床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一般而言,点刺放血治疗以某一支痛效果较好,两支以上合并疼痛效果较差;病程短者效果较好,病程超过两年者,效果较差[9]。

    拔罐
    (一)取穴
    主穴:第Ⅰ支痛:太阳、阳白;第Ⅱ支痛:颧1、四白;第Ⅲ支痛:夹承浆、禾髎 。
    配穴:风池、合谷。
    (二)治法
    根据病变的分支,每次取1~2穴。以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2~3下,以刺入皮下为度,继以闪火法或抽吸法在该部位拔罐,留罐5~10分钟,一般以每穴出血1~2毫升为宜。同时,应注意观察,拔罐处须出现红晕(但不现瘀斑)。起罐后,可针刺配穴。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1寸,使针感向头顶或前额放散;合谷穴,针尖向心,刺入1寸,使针感向肘部放射。均用强捻转手法。上述操作,隔日进行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多例,效果明显[10]。

    挑治
    (一)取穴
    主穴:下关、翳风、风池。
    配穴:三叉神经第Ⅰ支痛加鱼腰、攒竹、阳白、印堂,第Ⅱ支痛加四白、巨髎、颧髎、太阳,第Ⅲ支痛加颊车、承浆、地仓、人迎。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1个,配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取消毒三棱针1支,右手持针靠近穴区,左手食指轻轻将皮肤向针尖方向一推压,使针尖穿透皮,并作纵行挑破一0.2~0.3厘米口子,再向下把皮下白色肌纤维挑断,直至肌纤维挑尽为止。用碘酒消毒,上覆盖小方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穴挑完后再挑治第二穴。每隔7天挑治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9例,结果临床痊愈19例,有效23例,无效7例,其有效率为85.7%[8]。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较为困难,临床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解除疼痛为治疗目标,西医常采用镇静止痛之品,多暂时起效,但易复发且常有副作用及药物依赖。针灸治疗本病显示了较好的止痛作用。

  本病在中医属于“面痛”范畴,其病位在面,病因多为风邪夹寒或夹热上攻,基本病机特点是面部阳明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经脉气血的运行与心和神有关。心主血脉,神能导气,气畅脉通,百病不生,反之心失主血之功能,神不能导气畅行,则会发生病痛,故有百病之始皆本于神之说。《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不通则痛,可见疼痛的发生也与心神有关。且疼痛是一种感觉,是由神所感知,“心藏脉,脉舍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均说明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之府,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统领全身官能,各种感觉都受心的支配,疼痛的感觉是由心神所感知的,即“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另外“脑为元神之府”,说明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关,即疼痛的发生和感知与脑也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机体对疼痛程度的反应与神的感知程度还有密切关系,正所谓“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

  故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之法,既要分部近取和循经远取手足阳明经穴,以消除病因改善气血运行,又要兼以治神,“调其神,令气易行”,以神导气。欲安其神,必以静之,镇静安神以心经、心包经、督脉经穴作用最著。

  神门是心经的原穴,镇静宁心,安神定志的作用显著,是治疗心神疾患的要穴。心主血脉,凡与心有关的血液运行障碍所致的病变,均可选用本穴 ,“经脉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标幽赋》),因此,取之既可镇静安神,又可理气活血祛瘀,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火穴,心包行使心令,故劳宫清心泻热的作用很强,临床常用于治疗口疮、口臭、龈烂之类病症。心为君火,其华在面,《证治准绳》有“面痛皆属火盛”之说,故取劳宫清心泻热,镇静安神。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督脉上行入脑,脑为元神之府,取之可以调督脉,健脑醒神;加之本穴针感异常灵敏,能走向头脑,因此醒神的作用很强。此外,本穴交会于手足阳明经脉,三条阳经相交,清热消肿作用显著,而阳明经布于面,取之多用于口、齿、面、鼻的风火热毒之证。处方中常选的合谷,取之虽多释为循经取穴之义,但正因为属于多气多血的阳明经脉,理气镇静安神作用强,故更是镇痛要穴。(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常因刷牙、洗脸、讲话、吃饭等引起疼痛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和工作。三叉神经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作性剧痛,常为突然发作,似针刺、电击、刀割、烧灼样剧痛,病人非常痛苦;二是疼痛部位局限在头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即一侧疼痛,不超过头正中线和后头部;三是65%的病人,在痛区有一个或几个扳机点,触碰后会立即引起疼痛发作;四是持续时间短,疼痛发作仅数秒至几分钟,一天发作数十次至数百次;五是疼痛时常伴有血管——植物神经症状,疼痛严重的病人,患侧面部肿胀、发红、流口水等;六是疼痛反复发作,随病程延长,疼痛发作愈来愈频,愈来愈重。     解放军463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葛书翰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经验丰富,其主持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曾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记者在一次针灸学术会议期间采访了他。     谈到三叉神经痛,葛书翰主任首先讲起了三叉神经的解剖。三叉神经为人的第5对颅神经,其发自桥脑的侧腹面,在颅内形成三叉神经半月节,分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三个神经支出颅。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因胆脂瘤、桥脑角肿瘤压迫及血管病变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没有查出原因,客观检查又无阳性体征者,临床上原发性占绝大多数。临床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疼痛发作情况。     葛书翰主任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明,反复发作,难于治愈,现治疗方法虽然不少,但均不理想,目前还没有可彻底根治的疗法。我们对本病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最早时采用循经取穴的传统针刺方法,选取面部、四肢的胃经与胆经穴位,施以针刺,但收效甚微。后来又经过8年的探索,创造了通过穴位来刺激三叉神经分支的新的针刺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近期疗效。经针灸专家与神经科专家的共同鉴定,一致认为治疗方法有创新,针刺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     葛书翰主任介绍了具体治疗方法。他说,眼支痛主穴选鱼腰,配穴取头维、本神;上颌支痛主穴用四白,配穴取太阳、颧髎;下颌支痛或上颌支、下颌支痛时主穴用下关,配穴取夹承浆、颊车。在针刺主穴时要注意针法,如针刺鱼腰穴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3~0.5寸左右,有麻胀感时,捣刺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四白穴时用1~1.5寸毫针,以45度角斜向前上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下关穴时选用26号2寸毫针,直刺1.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夹承浆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留针30分钟。其他配穴均采用常规针法。每日或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因本病发作时多属实证,所以多用泻法,仅有少数虚证病人采用补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头面诸穴,强烈刺激三叉神经分支,使筋脉疏通,气血调和而疼痛停止。     葛书翰主任通过观察26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发现本疗法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还不太理想,并发现性别、年龄、疼痛部位与针刺疗效关系不大,病情、病程、受累神经支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疼痛重的收效快,病程短的收效快,上颌支或上颌支、下颌支痛较眼支痛收效快。葛主任说,我们还注意了副反应观察,仅发现少数病人在针刺下关穴后,出现轻度张口困难,但停针2~6天后自然恢复。有一个40岁的女病人,左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天发作50余次,每天需服8片卡马西平方能止痛,病人曾不堪忍受剧痛而自缢未遂。用本法针刺10次后疼痛明显减轻,22次后疼痛消失,2年随访未见复发。还有一男性病人,有10年病史,近1年来病变加重,1天发作近百次,因疼痛剧烈而不停揉搓右侧面部,右侧眉毛已被搓掉,右面部皮肤也变粗糙,服用苯妥英钠已不能缓解疼痛。针刺鱼腰、下关、四白,10次后痛减大半,24次后痛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面部恢复正常。     葛书翰主任谈到针刺体会时,强调疗效与针刺手法关系密切,针刺主穴后,须出现触电样针感,即达“气至病所”,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果刺入主穴后,仅仅局部胀痛,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般针刺后疼痛开始减轻,多在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完全消失多需治疗3个疗程。做过酒精封闭、射频或手术治疗的病人,疼痛复发时可以针刺治疗,但收效较慢,多需治疗4~5个疗程。用此法治疗应在疼痛发作期间进行,间歇期治疗无预防作用。
从教材里搬过来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常因刷牙、洗脸、讲话、吃饭等引起疼痛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和工作。三叉神经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作性剧痛,常为突然发作,似针刺、电击、刀割、烧灼样剧痛,病人非常痛苦;二是疼痛部位局限在头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即一侧疼痛,不超过头正中线和后头部;三是65%的病人,在痛区有一个或几个扳机点,触碰后会立即引起疼痛发作;四是持续时间短,疼痛发作仅数秒至几分钟,一天发作数十次至数百次;五是疼痛时常伴有血管——植物神经症状,疼痛严重的病人,患侧面部肿胀、发红、流口水等;六是疼痛反复发作,随病程延长,疼痛发作愈来愈频,愈来愈重。     解放军463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葛书翰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经验丰富,其主持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曾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记者在一次针灸学术会议期间采访了他。     谈到三叉神经痛,葛书翰主任首先讲起了三叉神经的解剖。三叉神经为人的第5对颅神经,其发自桥脑的侧腹面,在颅内形成三叉神经半月节,分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三个神经支出颅。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因胆脂瘤、桥脑角肿瘤压迫及血管病变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没有查出原因,客观检查又无阳性体征者,临床上原发性占绝大多数。临床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疼痛发作情况。     葛书翰主任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明,反复发作,难于治愈,现治疗方法虽然不少,但均不理想,目前还没有可彻底根治的疗法。我们对本病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最早时采用循经取穴的传统针刺方法,选取面部、四肢的胃经与胆经穴位,施以针刺,但收效甚微。后来又经过8年的探索,创造了通过穴位来刺激三叉神经分支的新的针刺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近期疗效。经针灸专家与神经科专家的共同鉴定,一致认为治疗方法有创新,针刺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     葛书翰主任介绍了具体治疗方法。他说,眼支痛主穴选鱼腰,配穴取头维、本神;上颌支痛主穴用四白,配穴取太阳、颧髎;下颌支痛或上颌支、下颌支痛时主穴用下关,配穴取夹承浆、颊车。在针刺主穴时要注意针法,如针刺鱼腰穴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3~0.5寸左右,有麻胀感时,捣刺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四白穴时用1~1.5寸毫针,以45度角斜向前上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下关穴时选用26号2寸毫针,直刺1.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夹承浆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留针30分钟。其他配穴均采用常规针法。每日或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因本病发作时多属实证,所以多用泻法,仅有少数虚证病人采用补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头面诸穴,强烈刺激三叉神经分支,使筋脉疏通,气血调和而疼痛停止。     葛书翰主任通过观察26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发现本疗法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还不太理想,并发现性别、年龄、疼痛部位与针刺疗效关系不大,病情、病程、受累神经支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疼痛重的收效快,病程短的收效快,上颌支或上颌支、下颌支痛较眼支痛收效快。葛主任说,我们还注意了副反应观察,仅发现少数病人在针刺下关穴后,出现轻度张口困难,但停针2~6天后自然恢复。有一个40岁的女病人,左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天发作50余次,每天需服8片卡马西平方能止痛,病人曾不堪忍受剧痛而自缢未遂。用本法针刺10次后疼痛明显减轻,22次后疼痛消失,2年随访未见复发。还有一男性病人,有10年病史,近1年来病变加重,1天发作近百次,因疼痛剧烈而不停揉搓右侧面部,右侧眉毛已被搓掉,右面部皮肤也变粗糙,服用苯妥英钠已不能缓解疼痛。针刺鱼腰、下关、四白,10次后痛减大半,24次后痛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面部恢复正常。     葛书翰主任谈到针刺体会时,强调疗效与针刺手法关系密切,针刺主穴后,须出现触电样针感,即达“气至病所”,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果刺入主穴后,仅仅局部胀痛,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般针刺后疼痛开始减轻,多在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完全消失多需治疗3个疗程。做过酒精封闭、射频或手术治疗的病人,疼痛复发时可以针刺治疗,但收效较慢,多需治疗4~5个疗程。用此法治疗应在疼痛发作期间进行,间歇期治疗无预防作用。
       (1)本病的发作常与情绪变化和疲劳有关,因此应避风寒、调情志、注意休息、忌食辛辣刺激之物。(2)气至病所是针刺镇痛的关键,下关穴是治疗该病的主穴,三叉神经第一支痛时,针刺下关穴,针尖向头部的前上方刺;第二、三支痛,针尖向头面的后下方刺,使之产生触电样传导。(3)阳明经为气多血之府,针灸取阳明经穴为主,上下配穴,以清泻阳明、活血通络、缓急止痛。(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轻者疗效较好,重者配合口服卡马西平片可增强疗效;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 三叉神经痛 -
【概述】
 
    三叉神经痛系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其临床表现为:骤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烈疼痛,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发作常无先兆,且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疼痛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并可引起同侧面部反射性抽搐。疼痛多为一侧性,常因面部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称“板机点”或“触发点”)而诱发。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文章,始见于1955年[1],文中讨论了各种刺灸之法。之后,临床报导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十馀年来,随着对针刺部位的探寻筛选和刺激方法的不断增多改进,其有效率迅速提高。目前,体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通过上千病例的观察,已超过95%。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穴位注射、电针、头针及直接深刺神经干等),效果也大致接近。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一般也较为巩固。如果复发,再次治疗也可奏效。鉴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现代医学还缺乏绝对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的应用显然为本病的攻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治疗】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配穴:太阳、阿是、风池、合谷。
    阿是穴:系指触发点(扳机点)。
    (二)治法
    药液:654-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
    每次取患侧主穴为主,酌加1~2个配穴。用5号齿科针头刺入,待有触电样感或其他形式针感时,略退针,缓慢注射654-2注射液,每穴5~10毫克。或当归液6毫升。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治疗75例,有效率达96%[3,4]。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鱼腰、四白、下关。
    配穴:夹承浆。
    (二)治法
    Ⅰ支痛,取鱼腰。针法:从鱼腰斜向下方刺入0.3~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
    Ⅱ支痛,取四白。针法: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覆提插20~50下。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20~50次。如下关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
    上述穴位,均取患侧。如未能获得所要求针感,应细心调节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到满意为止。一般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可根据情况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近期疗效判定标准:1、疼痛消失:疼痛完全消失,且3个月内未复发者;2、显效: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3、好转: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较前减少;4、无效:治疗后无变化。
    以上法治疗15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痛止815例,显效424例,好转24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99.2%。其中539例痛止者,随访1~6年,复发者237例[2]。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听宫、合谷。
    配穴:眼支加鱼腰;上颌支加颧髎;下颌支加下关、颊车。
    (二)治法
    患者仰卧位,患侧向上,选用30号2寸毫针,先闭口取穴,快速直刺患侧听宫6~8分,提插平补平泻,使酸麻胀感向面部放射。嘱患者慢慢张口,在穴位四周斜刺或平刺3~5针,每针均有酸麻胀或触电感。留针30~60分钟,间隔10分钟运1人。余穴均每穴1针,捻转泻法,留针时间及间隔运针同上。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共治疗85例,结果痊愈51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11]。

    电针
    (一)取穴
    主穴:Ⅰ支痛:鱼腰、攒竹,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颧髎 。
    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二)治法
    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配穴2穴,均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20~4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以维持重、胀、麻针感。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
    (三)疗效评价
    电针治疗66例,有效率87%~92.4%[5,6]。

    全息针
    (一)取穴
    主穴:第二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
    (二)治法
    药液:当归寄生注射液。
    取双侧穴区,先以拇指按压,在压痛最明显处,将当归寄生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注射时用5号齿科针头,沿第二掌骨近指掌关节桡侧略斜刺人,待探测到有较强的得气感后,每穴注入药液2毫升,3天注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述方法治疗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临床痊愈46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7]。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上星、3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2、前顶、百会、(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二)治法
    每次取1组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每次每穴出血1~5滴,如不出血可用两手拇、食指挤压局部出血。每周治疗2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30例,结果临床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一般而言,点刺放血治疗以某一支痛效果较好,两支以上合并疼痛效果较差;病程短者效果较好,病程超过两年者,效果较差[9]。

    拔罐
    (一)取穴
    主穴:第Ⅰ支痛:太阳、阳白;第Ⅱ支痛:颧1、四白;第Ⅲ支痛:夹承浆、禾髎 。
    配穴:风池、合谷。
    (二)治法
    根据病变的分支,每次取1~2穴。以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2~3下,以刺入皮下为度,继以闪火法或抽吸法在该部位拔罐,留罐5~10分钟,一般以每穴出血1~2毫升为宜。同时,应注意观察,拔罐处须出现红晕(但不现瘀斑)。起罐后,可针刺配穴。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1寸,使针感向头顶或前额放散;合谷穴,针尖向心,刺入1寸,使针感向肘部放射。均用强捻转手法。上述操作,隔日进行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多例,效果明显[10]。

    挑治
    (一)取穴
    主穴:下关、翳风、风池。
    配穴:三叉神经第Ⅰ支痛加鱼腰、攒竹、阳白、印堂,第Ⅱ支痛加四白、巨髎、颧髎、太阳,第Ⅲ支痛加颊车、承浆、地仓、人迎。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1个,配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取消毒三棱针1支,右手持针靠近穴区,左手食指轻轻将皮肤向针尖方向一推压,使针尖穿透皮,并作纵行挑破一0.2~0.3厘米口子,再向下把皮下白色肌纤维挑断,直至肌纤维挑尽为止。用碘酒消毒,上覆盖小方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穴挑完后再挑治第二穴。每隔7天挑治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9例,结果临床痊愈19例,有效23例,无效7例,其有效率为85.7%[8]。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较为困难,临床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解除疼痛为治疗目标,西医常采用镇静止痛之品,多暂时起效,但易复发且常有副作用及药物依赖。针灸治疗本病显示了较好的止痛作用。

  本病在中医属于“面痛”范畴,其病位在面,病因多为风邪夹寒或夹热上攻,基本病机特点是面部阳明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经脉气血的运行与心和神有关。心主血脉,神能导气,气畅脉通,百病不生,反之心失主血之功能,神不能导气畅行,则会发生病痛,故有百病之始皆本于神之说。《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不通则痛,可见疼痛的发生也与心神有关。且疼痛是一种感觉,是由神所感知,“心藏脉,脉舍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均说明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之府,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统领全身官能,各种感觉都受心的支配,疼痛的感觉是由心神所感知的,即“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另外“脑为元神之府”,说明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关,即疼痛的发生和感知与脑也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机体对疼痛程度的反应与神的感知程度还有密切关系,正所谓“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

  故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之法,既要分部近取和循经远取手足阳明经穴,以消除病因改善气血运行,又要兼以治神,“调其神,令气易行”,以神导气。欲安其神,必以静之,镇静安神以心经、心包经、督脉经穴作用最著。

  神门是心经的原穴,镇静宁心,安神定志的作用显著,是治疗心神疾患的要穴。心主血脉,凡与心有关的血液运行障碍所致的病变,均可选用本穴 ,“经脉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标幽赋》),因此,取之既可镇静安神,又可理气活血祛瘀,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火穴,心包行使心令,故劳宫清心泻热的作用很强,临床常用于治疗口疮、口臭、龈烂之类病症。心为君火,其华在面,《证治准绳》有“面痛皆属火盛”之说,故取劳宫清心泻热,镇静安神。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督脉上行入脑,脑为元神之府,取之可以调督脉,健脑醒神;加之本穴针感异常灵敏,能走向头脑,因此醒神的作用很强。此外,本穴交会于手足阳明经脉,三条阳经相交,清热消肿作用显著,而阳明经布于面,取之多用于口、齿、面、鼻的风火热毒之证。处方中常选的合谷,取之虽多释为循经取穴之义,但正因为属于多气多血的阳明经脉,理气镇静安神作用强,故更是镇痛要穴。(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常因刷牙、洗脸、讲话、吃饭等引起疼痛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和工作。三叉神经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作性剧痛,常为突然发作,似针刺、电击、刀割、烧灼样剧痛,病人非常痛苦;二是疼痛部位局限在头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即一侧疼痛,不超过头正中线和后头部;三是65%的病人,在痛区有一个或几个扳机点,触碰后会立即引起疼痛发作;四是持续时间短,疼痛发作仅数秒至几分钟,一天发作数十次至数百次;五是疼痛时常伴有血管——植物神经症状,疼痛严重的病人,患侧面部肿胀、发红、流口水等;六是疼痛反复发作,随病程延长,疼痛发作愈来愈频,愈来愈重。     解放军463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葛书翰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经验丰富,其主持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曾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记者在一次针灸学术会议期间采访了他。     谈到三叉神经痛,葛书翰主任首先讲起了三叉神经的解剖。三叉神经为人的第5对颅神经,其发自桥脑的侧腹面,在颅内形成三叉神经半月节,分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三个神经支出颅。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因胆脂瘤、桥脑角肿瘤压迫及血管病变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没有查出原因,客观检查又无阳性体征者,临床上原发性占绝大多数。临床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疼痛发作情况。     葛书翰主任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明,反复发作,难于治愈,现治疗方法虽然不少,但均不理想,目前还没有可彻底根治的疗法。我们对本病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最早时采用循经取穴的传统针刺方法,选取面部、四肢的胃经与胆经穴位,施以针刺,但收效甚微。后来又经过8年的探索,创造了通过穴位来刺激三叉神经分支的新的针刺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近期疗效。经针灸专家与神经科专家的共同鉴定,一致认为治疗方法有创新,针刺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     葛书翰主任介绍了具体治疗方法。他说,眼支痛主穴选鱼腰,配穴取头维、本神;上颌支痛主穴用四白,配穴取太阳、颧髎;下颌支痛或上颌支、下颌支痛时主穴用下关,配穴取夹承浆、颊车。在针刺主穴时要注意针法,如针刺鱼腰穴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3~0.5寸左右,有麻胀感时,捣刺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四白穴时用1~1.5寸毫针,以45度角斜向前上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下关穴时选用26号2寸毫针,直刺1.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夹承浆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留针30分钟。其他配穴均采用常规针法。每日或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因本病发作时多属实证,所以多用泻法,仅有少数虚证病人采用补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头面诸穴,强烈刺激三叉神经分支,使筋脉疏通,气血调和而疼痛停止。     葛书翰主任通过观察26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发现本疗法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还不太理想,并发现性别、年龄、疼痛部位与针刺疗效关系不大,病情、病程、受累神经支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疼痛重的收效快,病程短的收效快,上颌支或上颌支、下颌支痛较眼支痛收效快。葛主任说,我们还注意了副反应观察,仅发现少数病人在针刺下关穴后,出现轻度张口困难,但停针2~6天后自然恢复。有一个40岁的女病人,左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天发作50余次,每天需服8片卡马西平方能止痛,病人曾不堪忍受剧痛而自缢未遂。用本法针刺10次后疼痛明显减轻,22次后疼痛消失,2年随访未见复发。还有一男性病人,有10年病史,近1年来病变加重,1天发作近百次,因疼痛剧烈而不停揉搓右侧面部,右侧眉毛已被搓掉,右面部皮肤也变粗糙,服用苯妥英钠已不能缓解疼痛。针刺鱼腰、下关、四白,10次后痛减大半,24次后痛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面部恢复正常。     葛书翰主任谈到针刺体会时,强调疗效与针刺手法关系密切,针刺主穴后,须出现触电样针感,即达“气至病所”,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果刺入主穴后,仅仅局部胀痛,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般针刺后疼痛开始减轻,多在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完全消失多需治疗3个疗程。做过酒精封闭、射频或手术治疗的病人,疼痛复发时可以针刺治疗,但收效较慢,多需治疗4~5个疗程。用此法治疗应在疼痛发作期间进行,间歇期治疗无预防作用。
从教材里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