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之争快成闹剧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07:51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30/2498831.shtml

曹操墓之争快成闹剧了
2010年08月30日 09:57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曹操墓”真假已成近期“学术”热点,在曹操墓几乎已经被认定为“周老虎第二”的时候,倒曹派的23名“专家”名单曝光、考古队要告上法庭等等新信息又让局势几乎逆转,而倒曹派所谓“三国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闫沛东手中的铁证”,又被闫说成 “没有在论坛上说我手里有证明曹操墓造假的‘铁证’。我只是在学术上,把我了解的真相和内幕和盘托出。”……

  闫沛东的表态无疑令倒曹人士失望。细数此次横飞的口水,挺曹派在论证之前先肯定了曹操墓为真,而倒曹派则是在咬定曹操墓为假的情况下质疑。这样“主题现行”的辩论,带来的问题就是会选择性地无视某些对自己判断不利的证据,从而让争论偏离“事实”的方向,成为纯为驳倒对方而存在的诡辩式游戏。在类似论争中,主题先行式的学术,往往成为不亚于论争议题的话题,因立场而表态度,无论“挺曹”还是“倒曹”,广受质疑实属正常。

  从“曹操墓”被发现并公布以来,许多学者站在了“挺”与“倒”的两端论战,但令人遗憾的是:“挺曹派”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急于断定“曹操墓”为真,并急不可耐地拿出了旅游开发方案;而“倒曹派”也没有更为科学合理的、能从学术上完全推翻“曹操墓骗局”的依据,便武断地认定“曹操墓”为假。两边吵得沸沸扬扬,但引起人们更多关注的,却是两边所陷入的利益立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因为到目前为止,这场论争看上去还停留在动机阶段。

  这符合近年来在类似争议问题上的专家形象。闫沛东说:“不应该事先形成一个立场,为了反对安阳曹操墓而搞活动。这样也有悖学术道德。”而这正是近年来各地在争夺“文化遗产”上,相关专家的“学术”常态。常常是主题先行,然后围绕主题所确定的结论展开“学术论证”,相关地方也组织专家进行反驳,所争者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是非,而是各自的利益立场。从多地的“故里”之争到文化遗产的真假之辩,莫不如是。

  主题先行、立场决定态度的学术论争,严重危害了学术研讨本身,也严重损害了学者的学术形象,专家成为 “砖家”,很大程度上就是缘于专家们未能秉持真正的学术立场,而是以利益立场说话。失去了探求本源的学术道德,任何的“挺”与“倒”,都让人们觉得,这不过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四川 廖德凯)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30/2498831.shtml

曹操墓之争快成闹剧了
2010年08月30日 09:57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曹操墓”真假已成近期“学术”热点,在曹操墓几乎已经被认定为“周老虎第二”的时候,倒曹派的23名“专家”名单曝光、考古队要告上法庭等等新信息又让局势几乎逆转,而倒曹派所谓“三国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闫沛东手中的铁证”,又被闫说成 “没有在论坛上说我手里有证明曹操墓造假的‘铁证’。我只是在学术上,把我了解的真相和内幕和盘托出。”……

  闫沛东的表态无疑令倒曹人士失望。细数此次横飞的口水,挺曹派在论证之前先肯定了曹操墓为真,而倒曹派则是在咬定曹操墓为假的情况下质疑。这样“主题现行”的辩论,带来的问题就是会选择性地无视某些对自己判断不利的证据,从而让争论偏离“事实”的方向,成为纯为驳倒对方而存在的诡辩式游戏。在类似论争中,主题先行式的学术,往往成为不亚于论争议题的话题,因立场而表态度,无论“挺曹”还是“倒曹”,广受质疑实属正常。

  从“曹操墓”被发现并公布以来,许多学者站在了“挺”与“倒”的两端论战,但令人遗憾的是:“挺曹派”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急于断定“曹操墓”为真,并急不可耐地拿出了旅游开发方案;而“倒曹派”也没有更为科学合理的、能从学术上完全推翻“曹操墓骗局”的依据,便武断地认定“曹操墓”为假。两边吵得沸沸扬扬,但引起人们更多关注的,却是两边所陷入的利益立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因为到目前为止,这场论争看上去还停留在动机阶段。

  这符合近年来在类似争议问题上的专家形象。闫沛东说:“不应该事先形成一个立场,为了反对安阳曹操墓而搞活动。这样也有悖学术道德。”而这正是近年来各地在争夺“文化遗产”上,相关专家的“学术”常态。常常是主题先行,然后围绕主题所确定的结论展开“学术论证”,相关地方也组织专家进行反驳,所争者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是非,而是各自的利益立场。从多地的“故里”之争到文化遗产的真假之辩,莫不如是。

  主题先行、立场决定态度的学术论争,严重危害了学术研讨本身,也严重损害了学者的学术形象,专家成为 “砖家”,很大程度上就是缘于专家们未能秉持真正的学术立场,而是以利益立场说话。失去了探求本源的学术道德,任何的“挺”与“倒”,都让人们觉得,这不过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四川 廖德凯)
评:“曹操墓”真伪之争,公共舆论不该越俎代庖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30/2498842.shtml
评:“曹操墓”真伪之争,公共舆论不该越俎代庖
2010年08月30日 10:0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去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墓在河南安阳被确认以来,曹操墓的真伪之争几乎没有停息过。新的一轮争议缘于今年8月21日的“苏州会议”,23位专家学者齐声称假,认为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和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其中有《北京晨报》等媒体报道称,河北籍学者闫沛东扔出重磅炸弹,声称自己掌握证据,可以揭露曹操墓造假全过程。

  数以百计的媒体报道了苏州会议和“主攻手”闫沛东提供的“证据”,不少媒体甚至绘声绘色:在曹操墓考古发掘时,闫沛东就到西高穴村做了长期暗访,他手里掌握着能足够证明曹操墓造假的铁证。其中包括闫沛东手里有河南考古队去年在南阳地下造假窝点几次伪造石牌部分模具,闫沛东根据线索追踪到来自南阳的“假文物贩子”,可订制和“曹操墓”挖掘出来的刻有“魏武王”字样的一模一样的石牌,售价只需170元人民币……

  但苏州会议的学术性和权威性随即被闫沛东本人5天后的一番表白颠覆。26日,闫沛东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面对面”采访时表示:“我现在想声明一点:我连苏州‘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都没有参加,更没有在论坛上说我手里有证明曹操墓造假的‘铁证’。我只是在学术上,把我了解的真相和内幕和盘托出。”

  眼下以苏州会议为代表的“学术争议”,实在是一团乱象。首先,闫沛东的身份让人生疑——联合国世界新经济(中国)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文化发展内参》执行总编、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北京龙腾盛世旅游文化信息咨询中心主任、民间考古爱好者——“学者”和“学术性”如何已经昭然。其余20余位“学者”中也难觅考古学家。

  “曹操墓” 的发掘和真伪之争,本属十分专业的学术范畴,话语权应在考古专业人士一方,公共舆论、地方官员不该越俎代庖。但这半年多来针对曹操墓持续不息的质疑与力挺,却有太多的非学术元素,地方利益及其他利益之争隐含其后。在众多媒体的争论中,也看不出学术争议的氛围,口水战之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

  国家文物局已经再次表态,将再派专家到河南安阳实地考察,给大家一个心服口服的交代。但愿有关“曹操墓”真假的论战从此回归本源。

  万润龙
曹操墓事件越来越复杂 学者:学术问题不该社会化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30/2498824.shtml

曹操墓事件越来越复杂 学者:学术问题不该社会化
2010年08月30日 09: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曹操墓事件之所以越来越复杂,从单纯的学术问题演变成如今的打假事件,这与地方政府的参与有着很大的关系。专家也是社会成员,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政治和学术立场。发展到现在这个局面,现在必须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既不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又有足够的学术权威的机构,对曹操墓进行再一次鉴定,将结果公布于众,可能才会打消人们的疑虑。

  ■“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发掘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学风不正等现象

  曹操生性多疑,传说中,他为了防止自己的坟墓被盗,专门采取了“疑冢”的措施。要求在安葬遗体的那一天,让人抬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出城,并将这些棺木安葬在72座陵墓之中。也正是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程,为真正的曹操墓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千百年来,各地的盗墓者趋之若鹜,然而,谁也没能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直到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布,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并将其视为200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可自从安阳“曹操墓”被发现以来,质疑声就此起彼伏,从未间断。8月21日,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在苏州召开。会上,相关专家彻底否定了安阳曹操墓。这无疑像是一颗重磅炸弹,顿时引起一片哗然。

  据了解,该论坛是由河北邯郸古邺文化研究会、安徽亳州三曹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共有来自国内、海外学者23人参加,此次论坛的目的就是要对“安阳曹操墓”进行研讨论证。

  该论坛的组织、发起者,中国盗墓史研究学者倪方六,于8月23日在博客上发表了名为《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共识》的博文:凭现有考古发现资料,不能证明、也无法确证安阳西高穴古墓葬的主人是东汉魏王曹操;“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发掘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学风不正等现象,如人为策划、人为操作、故意造假、作伪证等。本次论坛强烈谴责这种造假行为。

  倪方六告诉《北京科技报》,这个结论并非空穴来风。与会的各方专家们已经出示了证据。他告诉记者,自己对这件事的关注一开始并不因曹操墓的真伪争论,反倒是想证明曹操墓的真实而参与研究的。可在研究中,他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考古中,只有发现唯一指向墓主的文物,比如墓志、印章、印记、文字等,才能证明墓主的身份,而这些物品也往往是伴随墓主的陪葬品。拿印章来说,在古代,一般做官的人生前都有印章,古人认为,用印章陪葬,这是阳间身份与阴间身份转换的凭证,印章就相当于自己的阴间身份证。因此,对于考古学者来说,“见物如见人”,一旦在墓穴中发现这些物品,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墓主的身份。可“曹操墓”中并没有发现能够确定曹操身份的文物。

  另外,在“曹操墓”出土的石碑中有“魏武王”的称谓。可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在世的时候,下人都尊称他为武帝,并没有加上本国的姓,魏武王的称呼都是后人加称的,所以石碑中显示这样的称呼让人觉得很可疑。

  倪方六说:“我亲自去了一趟安阳,进行实地考察,结果更加证实了自己的质疑。首先,根据古人选墓的习俗,所谓曹操墓的所在地,风水并不好。在古代,从秦汉时期开始,特别是君王,在选择自己墓穴的时候都很讲究风水。例如,这个‘曹操墓’面东,相关专家解释,是墓主人希望面对自己出生的故乡。可是,按照当时的律历规定和做法习惯,统治者是非常看重‘面南而治’而不是面对自己诞生故乡去治天下的。因此,这个墓的风水并不好,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代君王,是不会把坟墓建在这里的。”

  其次,当初这个墓穴被认为是曹操墓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规模。根据相关资料,该墓地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墓地通过一个39.5米长的斜坡墓道,直接通到墓室门口,距离地面15米。而这种规格的墓葬,其墓主一定身份显赫,很可能是帝王墓穴。

  “可我调查对比后发现,这个墓其实并不算大,只是墓道很宽。我实地考察了很多其他的墓穴,其中在洛阳发现的曹休,也就是曹操的族子,他的墓穴面积和曹操墓的规模一样。但作为曹操的后代,其墓穴规模是不可能超越长辈的,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我也对墓主人是曹操持疑。”倪方六说。

  再次,在证实“曹操墓”过程中,曾经有资料指出曹操的嘴里含着一颗夜明珠。曹操所处的东汉时代,根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君主遗体嘴中所含的一般都是玉蝉,也就是玉知了,并非夜明珠。另外,在“曹操墓”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三具头骨,有一具为男性,60岁左右,另有两具为女性,分别为20多岁和40多岁。当时,研究者称这与史书上记载曹操终年66岁(65周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但随后调查中发现,这具男性的头骨的面部被砍了一刀,并且这枚头骨是在墓的前门找到的,位置贴在门边。根据这枚头骨的大小可以推算出,头骨的主人身高应有1.8米左右,可根据史料记载,曹操的身高只有1.6米左右,并且如果墓的主人真是曹操,他也不可能在门边以这样的姿态被安葬。

  ■曹操墓挖掘到鉴定结束,历时一年左右的时间,不符合考古规律

  此外,开封市文联历史学者林奎成告诉记者,从曹操墓挖掘到鉴定结束,历时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重大的定论,是非常不科学的,这也是不符合考古规律的,比如长沙马王堆,经历了17年的时间,反复论证,才向社会公布。曹操墓中本来就没有直接的证据令人信服,再加上发掘和研究的时间如此之短,因此就会使人产生怀疑。

  对从安阳曹操墓中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震云也提出了质疑。黄震云告诉记者,他自己就著有《汉代神话史》一书,其中有两章专门研究论证了帛画和石刻。他认为,根据自己的研究,“曹操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仿照山东嘉祥的汉代画像石“水陆攻战”所作的,但工艺太差,明显出自现代民间制作。而根据百年以来的考古资料,目前已经出土的数万块画像石,没有一块是从二千石以上官员(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墓地出土的,也就是说王侯墓地根本就不用画像石装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锐也是质疑“曹操墓”的学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此次他们所拿出的证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属于学术内证,比如断定曹操下葬时不可能有“魏武王”的称呼。关于曹操的称呼,应该严格区分为生前、死时与死后三个阶段。曹操生前被封为魏公,升格为魏王,死时得到“武王”的美谥,这都发生在汉朝,均没有“魏武王”的称呼;死后被追尊为武皇帝,发生在魏朝。后代史官追述往事,当然可以称为魏武王,也可以称为魏武帝。根据文献,曹操生前和死时都没有“魏武王”的称呼。而且墓中“武”字的写法可疑。

  根据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李路平的介绍,考古人员最初之所以认定河南安阳这个墓为曹操墓是参照了《鲁潜墓志》的记载。鲁潜,是后赵时期的一位正三品官员,他的墓志于1998年4月出土于河南安阳,这个墓志详细指出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

  但是,李路平认为,《鲁潜墓志》本身的真伪就存在争议。研究发现,《鲁潜墓志》中有一个“年”字,写法和现在的写法几乎一致,不符合当时的隶书书写规范。其中的“岁”字也很可疑,他说,北朝时期的人写“岁”字,通常上半部分应该写成“止”,而不是 “山”。《鲁潜墓志》的“岁”字上半部分恰恰是“山”,同样不符合当时正确的写法。而本身就存在争议的《鲁潜墓志》不足以作为判定“曹操墓”的证据。

  李路平告诉记者,同样受质疑的还有三块出土于曹操墓的“文物”,“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和“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前两件“文物”上的“武”字与《鲁潜墓志》中第二个“武”字写法一样,错把“止”部写为“山”。“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石牌中“武”与《鲁潜墓志》中第一个“武”字同样“止”下横出头太长,错写为“之”部,因此李路平认为,这三件“文物”与《鲁潜墓志》为同一人操刀,属于人为造假。

  ■曹操墓的争论焦点已经从是不是曹操墓的问题,上升到是否为真墓的问题了

  面对“反曹派”的种种“证据”,“挺曹派”的专家也做出了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告诉记者:“对于曹操墓的争辩,目前的争论焦点已经从是不是曹操墓的问题,上升到是否为真墓的问题了,如果不是真墓,那么就是人为地刻意造假。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所以如果有人有相关的外部证据,完全可以拿出来,要是证实曹操墓有假,可以去上诉,通过法律手段去告安阳考古所和国家文物局。”

  刘庆柱说,考古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而要想精通此行,需要涉猎各个学科,凭借自己常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出合理的推断。可这些质疑的专家名单中,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做考古的,术业有专攻,这会影响他们对考古界所做出的判断。

  另外,对于他们所出示的一些学术证据,刘庆柱认为,这其实是研究方法问题。质疑者提出的证据并非使用了自然科学的手段,比如用显微镜等进行科学考量获得的数据,而是主观认为,以前记载没有的,就当是假的,这样的断定方式太过武断。因为考古界很多都是新发现,以前没有的,自己不知道的,不能作为认定造假的理由。例如,“魏武王”的称号,其实南朝历史书上就曾提到过“魏武王”,这个称号确实是有的。

  刘庆柱说,现在他们判定这个古墓是属于东汉时期的,如果这个古墓是造出来的,那么它的时代就是现代的,而里面的每一块砖头等都应该是现代的,可质疑者并没有拿出相关证据。

  而关于研究时间过短的质疑,刘庆柱认为,考古主要是基于研究者的经验,当初考古人员一看到墓穴,根据以往经验就已经可以判定它属于东汉时期,再加上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很快就认定是曹操墓也并不稀奇。

  对于把“武”字“止”部错写为“山”一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告诉记者,在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碑别字特别多。据《碑别字新编》记载:“每个字头下有多达几十种甚至百余种不同的结构的字形。”这主要是书写人用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刘庆柱表示,对于考古来说,它有一套专业的科学认定方法。首先,要从已知的蛛丝马迹中寻找未知,这就需要专家通过遗址中所留下的物品,寻找同一时期的物件,进行对比,从做工手法、年代等给予类比,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个时代。拿墓穴来说,不同的墓穴规模就代表着主人的不同级别,这些都是证据。

  其次是进行纵横的比较,把考古发现中同一级别和时代的其他物品进行对比,再把它放到历史上其他时期的出土文物作比较,直至最后确定它的身份。

  再次,就是对于一些头骨或者骨骸,利用自然科学方法来判别,比如进行头像的复原等。

  一位文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考古发掘有行政和科学研究两个过程,行政过程指的就是每次发掘要申报挖掘执照,必须要经过文物主管部门的批准之后才能进行挖掘,等挖掘结果出来以后要写科研报告呈给上级。

  而科研过程指的就是要先进行野外的挖掘,整理现场,然后把出土的文物拿到室内进行整理,研究它的科研价值,这段时间需要花费得久一些,之后就可以采取若干种方式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在判定文物身份的时候,除了一些科技手段之外,主要是靠研究者头脑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判定。

  ■曹操墓的争论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和权力大于学术,政绩高于学术的问题

  正反两方争论不休,究竟谁是谁非?

  著名青年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告诉《北京科技报》,从曹操墓这场争论来说,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现在的人们总是抱有质疑一切的态度,不论曹操墓是不是真实的,人们都会质疑。这其实是人们的一种心态,正所谓造假的太多了,所以才使人们有这种戒备心。

  其次,现在我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即权力大于学术,政绩高于学术,这是社会急功近利、浮躁的一种表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术领域也不甘寂寞,专家附庸权力,因此在公众心目中,专家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胡星斗认为,想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学术机构非行政化,学者们要不受行政当局的干扰,不需要为了行政当局的某一个指示而去做论证,不再为论证而论证,而是出于学术的目的进行研究。另外,还要对专家建立一种声誉机制,一旦发现有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就会威信扫地,影响日后的声誉,有了这样一个评估机制,就能够更好地约束专家,学术风气也会转正。此外,还要相对提高学者的收入水平,这样就不会再有学者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去做挡箭牌。

  在国外,专家的威望并不是看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要靠同行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评价,如果他们评价高,那么学者的收入水平就高,这是一种外部监督的手段。虽然这也不能完全杜绝学术造假,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陆益龙教授也表示,曹操墓事件之所以越来越复杂,从单纯的学术问题演变成如今的打假事件,这与地方政府的参与有着很大的关系。专家也是社会成员,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政治和学术立场。发展到现在这个局面,现在必须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既不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又有足够的学术权威的机构,对曹操墓进行再一次鉴定,将结果公布于众,可能才会打消人们的疑虑。

  陆益龙说,“曹操墓”这个学术问题本不应该地方化、社会化、政策化,如果仅仅是学术讨论,各方专家都有权发表自己的学术看法,真理越辩越明,可如果将学术问题引向歧途,不仅丧失了公信力,公众也会对此缺乏兴趣。

  ■文/李金金
前两天CCAV专访了国家文物局的一位资深专家,人家从各个方面给予了解答,特别是反曹派所提出的武字问题,人家给出了细致的解答,对于这位专家和他所作出的解答我还是比较信服的,虽然我也反对这么匆忙的认定西高穴为曹操墓有些欠妥,但是我同样对目前反曹派感到很可笑!
立法,学术造假的杀无赦{:3_84:}

参与炒作的媒体 封无赦
“另外,在“曹操墓”出土的石碑中有“魏武王”的称谓。可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在世的时候,下人都尊称他为武帝,并没有加上本国的姓,魏武王的称呼都是后人加称的,所以石碑中显示这样的称呼让人觉得很可疑。”

看到这段,我就已经崩溃了。
回复 4# 东风强劲


    被媒体利用了,以及和媒体互相利用。质疑无可厚非,但先否定结果,再围绕结果豪无专业素养质疑就不伦不类了。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0-8-30 10:10


    有链接吗?现在能找到的认真回应质疑的报道几乎就没有。记者报道的选择性太强了,专挑吸引眼球的题材。
xbill 发表于 2010-8-30 10:21

多数质疑在考古学者的眼里根本就上不了台面,根本不屑于回应

要不是媒体围绕着所谓质疑炒来炒去,哪来今天的乌烟瘴气
xbill 发表于 2010-8-30 10:21


    当时是CCAV新闻频道的整点新闻,我也是无意中翻台时看到的,记得那个专家说东汉末至魏晋是汉字逐渐向楷书演化的阶段,他还拿出了不少这一时期各种不太规范的汉字写法,记得又一个魏字就有五六种写法。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0-8-30 10:34


    有几种写法其实很常见,汉字异体字本来就很多,但是异体字一般出现的频率也不会太低。对此质疑的人提出的说法是,这种写法,“只”存在于鲁潜墓志和曹操墓中的石牌上。如果真的“只”有这两样东西上出现这个写法,那么这个的确是个硬伤,需要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毕竟单纯从概率上来讲,出现这个情况的概率低得很夸张。

有几种写法其实很常见,汉字异体字本来就很多,但是异体字一般出现的频率也不会太低。对此质疑的 ...
xbill 发表于 2010-8-30 10:39


这个问题我在几天前的讨论里已经回应过了,武、年、岁那几个字的写法都能找出同时代或稍早的其他证据,根本不是什么只存在于这两个石牌和墓志上。

http://lt.cjdby.net/thread-974106-1-9.html

1、“武”字的写法。汉《张迁碑》中“孝武时有张骞”的“武”字,下面的“止”正写作“山”。“武”字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临过基本的几种汉碑,或是查查书法字典就能知道。这一点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发现了,根本不需要专家出面。质疑者所谓“遍查几十种碑帖”,不知道查的都是什么贴。

2、“年”字的写法。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王浚妻華芳墓誌,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寶山骨灰堂西出土,文末“永嘉元年”中年字写法就与现在的楷书几乎完全一样。其实魏晋至北朝,隶书年字写法有好几种,类似现在楷书的写法比比皆是。

3、“岁”字的写法。  西晉元康5年(295年)荀岳墓誌,河南省偃師縣出土,其中“永安元年,岁在甲子”,“岁”字上面正写作“山”。

以上两墓志拓片,均系国家图书馆网站“碑帖菁华”栏目下搜到,时代略早于鲁潜,证明在北朝之前已有这些写法。
有几种写法其实很常见,汉字异体字本来就很多,但是异体字一般出现的频率也不会太低。对此质疑的 ...
xbill 发表于 2010-8-30 10:39


这个问题我在几天前的讨论里已经回应过了,武、年、岁那几个字的写法都能找出同时代或稍早的其他证据,根本不是什么只存在于这两个石牌和墓志上。

http://lt.cjdby.net/thread-974106-1-9.html

1、“武”字的写法。汉《张迁碑》中“孝武时有张骞”的“武”字,下面的“止”正写作“山”。“武”字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临过基本的几种汉碑,或是查查书法字典就能知道。这一点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发现了,根本不需要专家出面。质疑者所谓“遍查几十种碑帖”,不知道查的都是什么贴。

2、“年”字的写法。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王浚妻華芳墓誌,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寶山骨灰堂西出土,文末“永嘉元年”中年字写法就与现在的楷书几乎完全一样。其实魏晋至北朝,隶书年字写法有好几种,类似现在楷书的写法比比皆是。

3、“岁”字的写法。  西晉元康5年(295年)荀岳墓誌,河南省偃師縣出土,其中“永安元年,岁在甲子”,“岁”字上面正写作“山”。

以上两墓志拓片,均系国家图书馆网站“碑帖菁华”栏目下搜到,时代略早于鲁潜,证明在北朝之前已有这些写法。
本来就是闹剧,应该好好保护的不是拆了做商品房高速公路、水库、就是被盗掘。而没有什么价值的当做宝
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这个话题就够吵一阵子了。
agora 发表于 2010-8-30 10:54


    这样就有力多了。可悲的是居然没有一个门户登出这样的文章。
回复 6# Criticer


   
“另外,在“曹操墓”出土的石碑中有“魏武王”的称谓。可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在世的时候,下人都尊称他为武帝,并没有加上本国的姓,魏武王的称呼都是后人加称的,所以石碑中显示这样的称呼让人觉得很可疑。”

这倒曹派还真缺乏历史常识,看到这段我也崩溃了
“刘庆柱说,现在他们判定这个古墓是属于东汉时期的,如果这个古墓是造出来的,那么它的时代就是现代的,而里面的每一块砖头等都应该是现代的,可质疑者并没有拿出相关证据。
”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专家有故意转移焦点,有 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虽然我很希望这个墓是曹操的,但是我总觉得不太靠谱
留名。看到过一些河南网友贴的证据。
吴宇上校 发表于 2010-8-31 02:01


    给个链接
今年8月份的《考古》杂志,第35-45页是安阳高陵发掘报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先去看看报告吧,不要跟着媒体瞎起哄了。
Criticer 发表于 2010-8-30 10:16

就这种历史水准也敢舔着脸倒曹,难怪考古队不屑一顾。

给个链接
随风飘 发表于 2010-8-31 02:15

王立群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1db900100kvdc.html
还有一个有关武字的。不过没有原始链接。
http://bbs.dahe.cn/bbs/thread-2810881-1-2.html
给个链接
随风飘 发表于 2010-8-31 02:15

王立群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1db900100kvdc.html
还有一个有关武字的。不过没有原始链接。
http://bbs.dahe.cn/bbs/thread-2810881-1-2.html
呵呵!在王老师博客上看到的,这位看来是真不懂!
截图1283297404.jpg

魏武王是曹操的谥号,铭牌是曹操下葬的冥器,常所用指的是曹操生前经常使用的格虎大戟,他死了,。没有用真家伙陪葬而用石牌来代替,这位这点都弄不明白还出来讨论个P?
几个石牌也是什么了不得的大制作?古代工匠三五天就能刻出一堆来,这位的质疑真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