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弹道导弹打航母.....2004年的技术贴,小心鼻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7:50


此贴为搜索弹道导弹打航母,小弟搜到的(原帖发表于 2004-8-18 00:50),感觉好多贵宾都在,营养不小,小弟不才,转帖整理了一下。(非常感谢网友ycy_huang3开贴,原帖地址:http://lt.cjdby.net/thread-111737-1-1.html

文中作者为:驭风,shh,tuzhua,大秦猛士,JCFERRET,游民等诸位贵宾(排名按回复时间排列,本意不分先后),以及网友dxbd

驭风贵宾

对弹道导弹末制导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绝大多数弹道导弹都没有采用末制导.弹道导弹的弹道特点决定了最佳制导方式是惯导,因此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在改进惯导系统精度上下功夫.
但也有极少数弹道导弹采用了末制导技术.比如美国著名的中程弹道导弹潘星2式就在惯导基础上加装了地形匹配雷达,其原理是雷达在目标上空开机,探测到目标区的地形数据,并与弹内事先储存的地形数据进行对比,据此调姿校正前段飞行误差.这使其CEP精度达到二十多米的惊人水平.目前披露的资料显示,俄国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
二,那么地形匹配雷达是怎样解决楼主说的黑障问题呢?其实根本没解决,只是回避了而已!
我看到过有资料显示,白杨M的地形匹配雷达是在目标上空120公里高度开机的,注意此时是在大气层外,根本没有黑障问题,导弹可以从容地进行最后探测和调姿.只有在弹头再入大气层,也就是距目标30-50公里高度时,才会因与大气剧烈磨擦而遇到黑障问题,我认为此时地形匹配雷达是无法正常工作的,也不再需要工作了.也就是说,这种地形匹配雷达末制导并不能一直"末"到命中目标,但经过修正后,导弹上的惯导系统已足以保证它经过最后几十公里"盲飞"飞后保持极高的CEP精度.
另一种回避黑障的办法就是再入大气层后减速拉平.我手头没有潘星2式的雷达开机高度数据和弹道剖面图,但我估计它就是采用后一种办法.我不能相信美国人在二十多年前能解决了黑障问题.
现在也有少数战术弹道导弹采用末制导,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飞行速度相对较慢,特别是在加装弹翼做机动的情况下.国外现有的技术已基本上能解决6马赫以内导弹的雷达信号穿越黑障问题.
三,但请注意,目前这种不减速的末制导技术只能保证高精度命中固定目标,尚不能用来打航空母舰之类的移动目标!
原因很简单,这最后的几十秒盲飞过程中,一艘航速30节的航母很可能会做出数百米的位移,足以令导弹失的.再说地形匹配雷达在茫茫大海上也找不到河流/山川/建筑等明显参照物进行对比.
四,所以我在二楼贴中说,弹道导弹在不减速的情况能否用雷达末制导要看你用什么雷达和打什么目标.
根据上述原理,地形匹配雷达能用,反幅射雷达和现代反舰导弹上的雷达等需要"末"到最后命中目标的制导雷达就不好用了.打固定目标没问题,打移动目标尚不行.
五,如果楼主是想用弹道导弹打航母,我认为可考虑从以下途径寻求突破:
首先是你说的减速也是个办法.可让导弹在再入段减速到6马赫以内,当然这会使对方更易拦截.可考虑抛出多弹头,并采用假弹头和干扰技术来增加对方的拦截难度.
另一个办法是不减速,采用适合在50公里以上高度探测军舰目标的末制导雷达进行最后调姿,同时弹上计算机解算敌舰航行方向和速度, 调姿时加入提前量.这样导弹有了明亮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即使最后做二十多秒的盲飞也有可能命中三百多米长的航母.这和坦克炮的火控原理相似.我觉得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导弹速度,即能缩短盲飞时间,又能增加敌防空导弹的拦截难度.
但无论你采用哪种方式,都有一些技术难点要突破.以现有的技术让弹道导弹打航母目前还是很难的
.当然,我上述所有分析都是建立在现在技术基础上,保不齐哪天出现技术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黑障中的信号传输问题.
以上不太成熟的看法,欢迎方家斧正.

我觉得未必会退出.而且弹道导弹打航母的难度很大,黑障不是唯一的技术瓶颈,其它环节的麻烦也不少.
一,首先你得解决看得见的问题.现在航母机群作战半径这么大,超视距空空导弹越打越远,你想用E3或E8之类的机载雷达发现,跟踪和制导是靠不住的.陆基雷达又够不着.因此只能靠卫星,而且不是一般的侦察卫星,它的雷达和光学探测设备得对海面目标有清晰的分辩率和精确定位能力,昼夜都能用,关键是它得具备实时图像传输能力(整体返回式或弹回胶卷舱的都绝对不行),几分钟以前的图像对打击移动目标于事无补.在轨工作时间要长,运行轨道要低(所以不可能在同步轨道),因此你得打上去N颗,才能保证指挥部对敌航母群具备一天24小时实时监控和锁定.
光这一条,弹道导弹打航母的门槛就很高了,除了航天大国,中小国基本上就别痴心妄想了.
二,打得着.打航母之类的移动目标,不用末制导是不行的.现有的末制导手段虽多,但都有黑障问题.近期内恐怕除了减速没什么更可行的办法.
三,突得破.美国的海基TMD正在日益成熟之中,你如搞高速饱和攻击尚能一逞.但你现在不得不在人家门口减速拉平,就很容易被拦截.人家的探测手段也不限于舰队本身,还是TMD系统的卫星配合,弹道导弹一起飞就可能已被发现了,难以达成突然性,只能靠硬闯了.宙斯盾加块向上的阵面消除上部盲区不过是举手之劳.
末段机动飞行当然会给敌方增加拦截难度,但这样给自己命中带来的麻烦也不小.美国一直不喜欢超音速反舰弹的理由之一就是这样高速下弹上计算机刷新数据较慢,命中率恐怕会受影响,而且速度越高机动性就越差.现在我们把突防速度从现在俄式反舰巡航弹又提高了数倍,上述难度就更大了.
总之,世上一物降一物,没有一劳永逸的兵器.我觉得即使我们突破了弹道导弹打航母,美军也会想出更好的破解办法.航母还是不会消失的,但它会因此而发生些变化.正如反坦克弹和巡航式反舰弹并没让坦克和航母消失是一个道理.

星光制导是一种中段制导手段,不能用于再入大气层后的末段制导。
GPS制导一样需要接收导航卫星的定位信号,如果存在黑障问题的话,恐怕是用不了的。

我们常说,当美国人用密集阵这样的最后手段拦截俄国的日灸这样的重型超音速巡航式反舰导弹时,即使命中,残骸也行给舰只造成一定杀伤。但当标准3这样的导弹拦截弹道导弹时,命中距离应该很远,残骸不可能在这么长距离保持大致原来方向。标准3的弹头威力也比密集阵的碎片大得多,足以摧毁来袭弹头而不仅仅是破坏它的电气元件。而且掠海飞行的导弹是打一条线,只要挡在前面的舰只都会捎上,但自上而上来袭弹道导弹是打一个点,偏一点就没戏了。所以对弹道导弹来说,残骸破坏舰只这种点目标的可能性较小。当然当它打城市这样的面目标时,残骸造成破坏的例子很多。
“黑障"后雷达连开机瞬间定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但黑障出现前确实是可以做开机定位,就像新白杨那样。在此后不到半分钟时间里,航母确实跑不出太远,但别忘了导弹本身还有命中误差,加在一起还是可能造成脱靶。

对弹道导弹来说,白光或红外成像制导恐怕比雷达还难。这是因为白光或红外制导不能像雷达制导的导弹那样采用抗高温的陶瓷材料做弹头,必须用透光玻璃做弹头罩。虽然一些先进的空空导弹用蓝宝石之类的低阻弹头罩可达4马赫的速度(这个速度对雷达制导导弹来说甚至不足以产生黑障),但实际上加速到这个速度只是个很短的过程,后段是减速的过程,命中时导弹自身的速度比这低得多,而目标飞机的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流或机身高速飞行产生的磨擦热量都比军舰散发的红外信号幅射强烈得多。
弹道导弹再入时的速度显然要大得多,弹头经受的温度能达到数千摄氏度,即使你能解决在数千度高温下不融化不变形的玻璃材料,想透过眼前几千度的炽热背景来识别几十公里外一个热幅射只有几十度的小点可能性也太小了吧。
速度太高当然会给舵机控制增加一些难度,但我觉得这对弹道导弹来说问题不大。这是因为我们打得是几乎静止的低速目标,所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姿态微调即可。除非你为躲避拦截弹而在极高的速度下作出猛烈机动,此时极大过载考验的不只是操纵系统和制导系统,如果你不加强弹体强度甚至有解体之虞。

弹道导弹再入后近似于垂直下落,如果离航母有100公里,此时还在大气层之外,还不会形成黑障的。你当然可以随便定位,并计算提前量,我前面也设想过这种可能,毕竟比不定位的精度提高很多,但实际上这段盲飞的误差恐怕还会大到脱靶的地步,没能根本解决问题。
等真出现黑障后,接收机连你所需要的“一两个脉冲”都收不到,所以无法定位。
海杂波会对雷达有些干扰,但不难排除,现在很多先进雷达都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无非精度稍异。而黑障问题比这难得多。

诚如大秦猛士兄所言,物理学规律是不会随时间自然消失的。目前为止,黑障带来的末制导技术障碍尚未看到有人突破,有的只是回避而已,所以大家正在讨论采取何种方法回避代价更小些。 你让大家参考快鹰和轨道轰炸机怎么解决黑障难题,事实上它们都没解决: 一、快鹰巡航速度只有4M左右,而最后俯冲突防时更是下降到1220米/秒,根本就不会遇到黑障问题,更谈不上解决它了。 另外,快鹰的制导用的是INS /GPS,只能打固定目标,打不了航母的。美国人后来考虑过加别的末制导来对付移动目标。但基本型都夭折了,更别提发展型了。 二、轨道轰炸机其实就是走了一段卫星轨道的洲际弹道导弹而已,主要区别是它中间抄了近道,再入时与弹道导弹并无二致。它也属于对付固定的面目标的战略武器,没看到任何资料显示它有对付移动目标的末制导。 你说的用弹道导弹投放巡航导弹,这肯定有不只一国在研究。记得前面有兄弟曾提到过,其利弊也分析过了。此方案其实与潘兴II一样,都是通过再入时减速来回避黑障问题,就像你说的“3.5M以上”的速度,当然不会遇到黑障,但它的突防能力肯定比不减速的损失很多。

这个我还真算过,结论是直接命中不可能,但如果采用足够多的分弹头则可以命中,但只有约30公斤左右的分弹头落到航母上,不可能造成什么像样的损伤。 每个弹头3000个合金穿甲弹不大可能。假设战斗部重750公斤左右,每枚穿甲弹2.5公斤,也就300枚的样子。如果3000枚,每枚只有0.25公斤,对皮糙肉厚的航母就像下场毛毛雨,伞都不用打。

tuzhua贵宾

对付黑障有三种办法
1,提高工作频率,一般认为 至少要达到10千兆赫以上
2,从飞行器表面向等离子体鞘注入亲电子液态物质,比如水,氟氯烷等,降低电子密度。
3,采用低导热亲电子材料作飞行器防热层。比如四氟乙烯。

shh贵宾

不错。就是具体实现上还有不少难度。美国在一些载人飞船上实验过方法2,获取了一些资料。
方法1里面,如果只是10GHz以上,那在通信上可能已经可以一试了,通信卫星已经可以工作在Ka波段(>30GHz)。

1. 驭风兄,潘星2正是采用兄所猜测的拉平减速的方式(甚至有可能还有上升,有点记不清楚了)。减速也为做机动提供了时间。
2. M6的话,应该不足以“热”到形成“黑障”吧。但是气动加热问题还是很严重,给红外制导带来麻烦。
3. 纯惯导也可以达到CEP100m以下,一般认为MX的CEP为90m,当然价格很昂贵。而且惯导的精度是距离的函数,因为误差随时间积累。所以不同射程的导弹很难比较精度。
4. 诱洱的方法可能在大气层内应用效果没有大气层外理想。由于空气的作用,假弹头要完全模拟真弹头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游民贵宾

俄国的48N6E防空导弹速度6马赫,采用雷达制导,所以6马赫应该对制导没有影响。减速拉平后的弹道导弹也相当于美国在研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速度,突防能力不比他低。那么所考虑的只有导弹的价格,如果能控制在600万美元以下,以十枚击沉一艘航母计算,也比派航空兵出击合算得多。只是不知这种方式是否需要卫星提供持续跟踪,天波超视距雷达能否满足导弹发射要求。

大秦猛士贵宾

首先是发现目标,对于在1000公里以外的航母,陆基侦察系统或者无法发现,或者是精度太差,抗干扰能力太弱(比如天波雷达);空基和海面侦察系统无法在航母防御空间内连续工作;水下侦察系统为了保持隐蔽性,无法和高速机动的航母编队保持接触;天基系统又受制于侦察范围小和重复频率低的弱点。
其次是作战组织,因为发现目标的能力有限,所以无法事先大概确定作战的时间,一切只能临时确定。这样,只能让导弹随时保持待命状态——这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最后才是具体的末端制导问题。

以下是引用翻天在2005-4-1 20:25:00的发言: 2-3颗卫星编组,第一颗发现航母后,导弹升空,第二、甚至第三颗卫星提供接力目标监视。不需要24小时监视的。
这些卫星如果在同一轨道上均匀分布,就意味着两颗卫星的监视时间之间,存在7小时以上的空白;如果不均匀分布,则意味在某些时间段存在更长时间的空白。
如果在不同轨道上,除了有同样的问题外,还存在变轨需要的时间。

JCFERRET贵宾

不均匀分布,那就意味着没有战术灵活性可言。谁都不能保证必要时能获取目标信息。
天顶攻击就不要指望了,俯冲角度近于垂直,怎么解决多路径效应造成的目标闪烁?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目标过载能力能有多大?能有20个G,就算有,拦截弹需要的过载就一定要比目标大么?没有这种必然的关系。迎头拦截又不是围追攻击。

少校dxbdl

1、再入式弹头要像反舰导弹一样进行机动和达到相同的命中精度其难度比超音速反舰导弹难得多得多。
2、弹上雷达在那种苛刻的环境下对移动目标实施实时跟踪,还要有比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技术水平要多高?体积和重量有多大?
3、飞行控制系统难度和体积也小不了。
4、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剩多少有效载荷?
5、由上可知,其研制难度和成本恐怕远远超过可将其击落的防空导弹。因为再入式弹头在防空导弹面前是很明显的目标。航母编队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在与再入弹头的对抗中显然占据绝对优势。

此贴为搜索弹道导弹打航母,小弟搜到的(原帖发表于 2004-8-18 00:50),感觉好多贵宾都在,营养不小,小弟不才,转帖整理了一下。(非常感谢网友ycy_huang3开贴,原帖地址:http://lt.cjdby.net/thread-111737-1-1.html)

文中作者为:驭风,shh,tuzhua,大秦猛士,JCFERRET,游民等诸位贵宾(排名按回复时间排列,本意不分先后),以及网友dxbd

驭风贵宾

对弹道导弹末制导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绝大多数弹道导弹都没有采用末制导.弹道导弹的弹道特点决定了最佳制导方式是惯导,因此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在改进惯导系统精度上下功夫.
但也有极少数弹道导弹采用了末制导技术.比如美国著名的中程弹道导弹潘星2式就在惯导基础上加装了地形匹配雷达,其原理是雷达在目标上空开机,探测到目标区的地形数据,并与弹内事先储存的地形数据进行对比,据此调姿校正前段飞行误差.这使其CEP精度达到二十多米的惊人水平.目前披露的资料显示,俄国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
二,那么地形匹配雷达是怎样解决楼主说的黑障问题呢?其实根本没解决,只是回避了而已!
我看到过有资料显示,白杨M的地形匹配雷达是在目标上空120公里高度开机的,注意此时是在大气层外,根本没有黑障问题,导弹可以从容地进行最后探测和调姿.只有在弹头再入大气层,也就是距目标30-50公里高度时,才会因与大气剧烈磨擦而遇到黑障问题,我认为此时地形匹配雷达是无法正常工作的,也不再需要工作了.也就是说,这种地形匹配雷达末制导并不能一直"末"到命中目标,但经过修正后,导弹上的惯导系统已足以保证它经过最后几十公里"盲飞"飞后保持极高的CEP精度.
另一种回避黑障的办法就是再入大气层后减速拉平.我手头没有潘星2式的雷达开机高度数据和弹道剖面图,但我估计它就是采用后一种办法.我不能相信美国人在二十多年前能解决了黑障问题.
现在也有少数战术弹道导弹采用末制导,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飞行速度相对较慢,特别是在加装弹翼做机动的情况下.国外现有的技术已基本上能解决6马赫以内导弹的雷达信号穿越黑障问题.
三,但请注意,目前这种不减速的末制导技术只能保证高精度命中固定目标,尚不能用来打航空母舰之类的移动目标!
原因很简单,这最后的几十秒盲飞过程中,一艘航速30节的航母很可能会做出数百米的位移,足以令导弹失的.再说地形匹配雷达在茫茫大海上也找不到河流/山川/建筑等明显参照物进行对比.
四,所以我在二楼贴中说,弹道导弹在不减速的情况能否用雷达末制导要看你用什么雷达和打什么目标.
根据上述原理,地形匹配雷达能用,反幅射雷达和现代反舰导弹上的雷达等需要"末"到最后命中目标的制导雷达就不好用了.打固定目标没问题,打移动目标尚不行.
五,如果楼主是想用弹道导弹打航母,我认为可考虑从以下途径寻求突破:
首先是你说的减速也是个办法.可让导弹在再入段减速到6马赫以内,当然这会使对方更易拦截.可考虑抛出多弹头,并采用假弹头和干扰技术来增加对方的拦截难度.
另一个办法是不减速,采用适合在50公里以上高度探测军舰目标的末制导雷达进行最后调姿,同时弹上计算机解算敌舰航行方向和速度, 调姿时加入提前量.这样导弹有了明亮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即使最后做二十多秒的盲飞也有可能命中三百多米长的航母.这和坦克炮的火控原理相似.我觉得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导弹速度,即能缩短盲飞时间,又能增加敌防空导弹的拦截难度.
但无论你采用哪种方式,都有一些技术难点要突破.以现有的技术让弹道导弹打航母目前还是很难的
.当然,我上述所有分析都是建立在现在技术基础上,保不齐哪天出现技术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黑障中的信号传输问题.
以上不太成熟的看法,欢迎方家斧正.

我觉得未必会退出.而且弹道导弹打航母的难度很大,黑障不是唯一的技术瓶颈,其它环节的麻烦也不少.
一,首先你得解决看得见的问题.现在航母机群作战半径这么大,超视距空空导弹越打越远,你想用E3或E8之类的机载雷达发现,跟踪和制导是靠不住的.陆基雷达又够不着.因此只能靠卫星,而且不是一般的侦察卫星,它的雷达和光学探测设备得对海面目标有清晰的分辩率和精确定位能力,昼夜都能用,关键是它得具备实时图像传输能力(整体返回式或弹回胶卷舱的都绝对不行),几分钟以前的图像对打击移动目标于事无补.在轨工作时间要长,运行轨道要低(所以不可能在同步轨道),因此你得打上去N颗,才能保证指挥部对敌航母群具备一天24小时实时监控和锁定.
光这一条,弹道导弹打航母的门槛就很高了,除了航天大国,中小国基本上就别痴心妄想了.
二,打得着.打航母之类的移动目标,不用末制导是不行的.现有的末制导手段虽多,但都有黑障问题.近期内恐怕除了减速没什么更可行的办法.
三,突得破.美国的海基TMD正在日益成熟之中,你如搞高速饱和攻击尚能一逞.但你现在不得不在人家门口减速拉平,就很容易被拦截.人家的探测手段也不限于舰队本身,还是TMD系统的卫星配合,弹道导弹一起飞就可能已被发现了,难以达成突然性,只能靠硬闯了.宙斯盾加块向上的阵面消除上部盲区不过是举手之劳.
末段机动飞行当然会给敌方增加拦截难度,但这样给自己命中带来的麻烦也不小.美国一直不喜欢超音速反舰弹的理由之一就是这样高速下弹上计算机刷新数据较慢,命中率恐怕会受影响,而且速度越高机动性就越差.现在我们把突防速度从现在俄式反舰巡航弹又提高了数倍,上述难度就更大了.
总之,世上一物降一物,没有一劳永逸的兵器.我觉得即使我们突破了弹道导弹打航母,美军也会想出更好的破解办法.航母还是不会消失的,但它会因此而发生些变化.正如反坦克弹和巡航式反舰弹并没让坦克和航母消失是一个道理.

星光制导是一种中段制导手段,不能用于再入大气层后的末段制导。
GPS制导一样需要接收导航卫星的定位信号,如果存在黑障问题的话,恐怕是用不了的。

我们常说,当美国人用密集阵这样的最后手段拦截俄国的日灸这样的重型超音速巡航式反舰导弹时,即使命中,残骸也行给舰只造成一定杀伤。但当标准3这样的导弹拦截弹道导弹时,命中距离应该很远,残骸不可能在这么长距离保持大致原来方向。标准3的弹头威力也比密集阵的碎片大得多,足以摧毁来袭弹头而不仅仅是破坏它的电气元件。而且掠海飞行的导弹是打一条线,只要挡在前面的舰只都会捎上,但自上而上来袭弹道导弹是打一个点,偏一点就没戏了。所以对弹道导弹来说,残骸破坏舰只这种点目标的可能性较小。当然当它打城市这样的面目标时,残骸造成破坏的例子很多。
“黑障"后雷达连开机瞬间定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但黑障出现前确实是可以做开机定位,就像新白杨那样。在此后不到半分钟时间里,航母确实跑不出太远,但别忘了导弹本身还有命中误差,加在一起还是可能造成脱靶。

对弹道导弹来说,白光或红外成像制导恐怕比雷达还难。这是因为白光或红外制导不能像雷达制导的导弹那样采用抗高温的陶瓷材料做弹头,必须用透光玻璃做弹头罩。虽然一些先进的空空导弹用蓝宝石之类的低阻弹头罩可达4马赫的速度(这个速度对雷达制导导弹来说甚至不足以产生黑障),但实际上加速到这个速度只是个很短的过程,后段是减速的过程,命中时导弹自身的速度比这低得多,而目标飞机的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流或机身高速飞行产生的磨擦热量都比军舰散发的红外信号幅射强烈得多。
弹道导弹再入时的速度显然要大得多,弹头经受的温度能达到数千摄氏度,即使你能解决在数千度高温下不融化不变形的玻璃材料,想透过眼前几千度的炽热背景来识别几十公里外一个热幅射只有几十度的小点可能性也太小了吧。
速度太高当然会给舵机控制增加一些难度,但我觉得这对弹道导弹来说问题不大。这是因为我们打得是几乎静止的低速目标,所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姿态微调即可。除非你为躲避拦截弹而在极高的速度下作出猛烈机动,此时极大过载考验的不只是操纵系统和制导系统,如果你不加强弹体强度甚至有解体之虞。

弹道导弹再入后近似于垂直下落,如果离航母有100公里,此时还在大气层之外,还不会形成黑障的。你当然可以随便定位,并计算提前量,我前面也设想过这种可能,毕竟比不定位的精度提高很多,但实际上这段盲飞的误差恐怕还会大到脱靶的地步,没能根本解决问题。
等真出现黑障后,接收机连你所需要的“一两个脉冲”都收不到,所以无法定位。
海杂波会对雷达有些干扰,但不难排除,现在很多先进雷达都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无非精度稍异。而黑障问题比这难得多。

诚如大秦猛士兄所言,物理学规律是不会随时间自然消失的。目前为止,黑障带来的末制导技术障碍尚未看到有人突破,有的只是回避而已,所以大家正在讨论采取何种方法回避代价更小些。 你让大家参考快鹰和轨道轰炸机怎么解决黑障难题,事实上它们都没解决: 一、快鹰巡航速度只有4M左右,而最后俯冲突防时更是下降到1220米/秒,根本就不会遇到黑障问题,更谈不上解决它了。 另外,快鹰的制导用的是INS /GPS,只能打固定目标,打不了航母的。美国人后来考虑过加别的末制导来对付移动目标。但基本型都夭折了,更别提发展型了。 二、轨道轰炸机其实就是走了一段卫星轨道的洲际弹道导弹而已,主要区别是它中间抄了近道,再入时与弹道导弹并无二致。它也属于对付固定的面目标的战略武器,没看到任何资料显示它有对付移动目标的末制导。 你说的用弹道导弹投放巡航导弹,这肯定有不只一国在研究。记得前面有兄弟曾提到过,其利弊也分析过了。此方案其实与潘兴II一样,都是通过再入时减速来回避黑障问题,就像你说的“3.5M以上”的速度,当然不会遇到黑障,但它的突防能力肯定比不减速的损失很多。

这个我还真算过,结论是直接命中不可能,但如果采用足够多的分弹头则可以命中,但只有约30公斤左右的分弹头落到航母上,不可能造成什么像样的损伤。 每个弹头3000个合金穿甲弹不大可能。假设战斗部重750公斤左右,每枚穿甲弹2.5公斤,也就300枚的样子。如果3000枚,每枚只有0.25公斤,对皮糙肉厚的航母就像下场毛毛雨,伞都不用打。

tuzhua贵宾

对付黑障有三种办法
1,提高工作频率,一般认为 至少要达到10千兆赫以上
2,从飞行器表面向等离子体鞘注入亲电子液态物质,比如水,氟氯烷等,降低电子密度。
3,采用低导热亲电子材料作飞行器防热层。比如四氟乙烯。

shh贵宾

不错。就是具体实现上还有不少难度。美国在一些载人飞船上实验过方法2,获取了一些资料。
方法1里面,如果只是10GHz以上,那在通信上可能已经可以一试了,通信卫星已经可以工作在Ka波段(>30GHz)。

1. 驭风兄,潘星2正是采用兄所猜测的拉平减速的方式(甚至有可能还有上升,有点记不清楚了)。减速也为做机动提供了时间。
2. M6的话,应该不足以“热”到形成“黑障”吧。但是气动加热问题还是很严重,给红外制导带来麻烦。
3. 纯惯导也可以达到CEP100m以下,一般认为MX的CEP为90m,当然价格很昂贵。而且惯导的精度是距离的函数,因为误差随时间积累。所以不同射程的导弹很难比较精度。
4. 诱洱的方法可能在大气层内应用效果没有大气层外理想。由于空气的作用,假弹头要完全模拟真弹头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游民贵宾

俄国的48N6E防空导弹速度6马赫,采用雷达制导,所以6马赫应该对制导没有影响。减速拉平后的弹道导弹也相当于美国在研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速度,突防能力不比他低。那么所考虑的只有导弹的价格,如果能控制在600万美元以下,以十枚击沉一艘航母计算,也比派航空兵出击合算得多。只是不知这种方式是否需要卫星提供持续跟踪,天波超视距雷达能否满足导弹发射要求。

大秦猛士贵宾

首先是发现目标,对于在1000公里以外的航母,陆基侦察系统或者无法发现,或者是精度太差,抗干扰能力太弱(比如天波雷达);空基和海面侦察系统无法在航母防御空间内连续工作;水下侦察系统为了保持隐蔽性,无法和高速机动的航母编队保持接触;天基系统又受制于侦察范围小和重复频率低的弱点。
其次是作战组织,因为发现目标的能力有限,所以无法事先大概确定作战的时间,一切只能临时确定。这样,只能让导弹随时保持待命状态——这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最后才是具体的末端制导问题。

以下是引用翻天在2005-4-1 20:25:00的发言: 2-3颗卫星编组,第一颗发现航母后,导弹升空,第二、甚至第三颗卫星提供接力目标监视。不需要24小时监视的。
这些卫星如果在同一轨道上均匀分布,就意味着两颗卫星的监视时间之间,存在7小时以上的空白;如果不均匀分布,则意味在某些时间段存在更长时间的空白。
如果在不同轨道上,除了有同样的问题外,还存在变轨需要的时间。

JCFERRET贵宾

不均匀分布,那就意味着没有战术灵活性可言。谁都不能保证必要时能获取目标信息。
天顶攻击就不要指望了,俯冲角度近于垂直,怎么解决多路径效应造成的目标闪烁?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目标过载能力能有多大?能有20个G,就算有,拦截弹需要的过载就一定要比目标大么?没有这种必然的关系。迎头拦截又不是围追攻击。

少校dxbdl

1、再入式弹头要像反舰导弹一样进行机动和达到相同的命中精度其难度比超音速反舰导弹难得多得多。
2、弹上雷达在那种苛刻的环境下对移动目标实施实时跟踪,还要有比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技术水平要多高?体积和重量有多大?
3、飞行控制系统难度和体积也小不了。
4、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剩多少有效载荷?
5、由上可知,其研制难度和成本恐怕远远超过可将其击落的防空导弹。因为再入式弹头在防空导弹面前是很明显的目标。航母编队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在与再入弹头的对抗中显然占据绝对优势。
看看大佬们的经典
2004年的技术贴{:se:}
bbsyh1 发表于 2010-8-19 19:36


    {:se:}是啊,让我这个小菜鸟也流鼻血了
xuceisnice 发表于 2010-8-19 19:34


    同看同看{:se:}
狂晕 这么早的都找来了
围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