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通用机枪需要怎样的改进或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24:34
目前通用机枪的地位仍然比较稳固,不过各国针对这种火力中坚的改进却接近停滞。我个人认为,通用机枪仍然有提高的潜力和需求。在这里,我所提倡的改进重点暂时不放在口径方面,而某种小口径通用机枪也不在我的讨论范畴。
      首先我觉得通用机枪的携行长度需要进一步缩短。放眼看去,班用步枪和机枪几乎都能折叠或者无托化,美国人也装备了枪托可以调短的狙击步枪,并且对新一代狙击步枪提出了缩短长度的需求,也就是说,当代步兵的常用单兵枪械都能够缩短以满足随车作战和携带的需要,唯独通用机枪的长度没啥大的动静,主要是以缩短枪管为主, 只有南非的SS-77能够折叠枪托,美军7.62的米尼米也只办到了不彻底的缩短长度。
      缩短长度的通用机枪更能满足乘车作战的需要、空降兵的需要和各种狭窄区域作战的需要,这些也是值得考虑的。因为通用机枪的核心优势在于能上能下,从班级到连营一级的活都能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然目前它们的携行能力与班用枪支甚至狙击步枪仍然有差距,那么我们不妨继续让这个差距缩小,甚至相当。缩短通用机枪,扩展了通用机枪的携行能力,其实就是扩展了它们本身的作战能力,它们的使用将更加灵活方便。
      实际上目前一些先进企业研制的新型速燃发射药也为缩短枪管长度做出了贡献。假如一支通用机枪在速燃发射药的帮助下能够缩短哪怕仅仅6厘米的枪管长度,那么结合折叠枪托,通用机枪的携行长度将短得十分可观,重量会有所下降。如果使用速燃药而不缩短枪管,也会获得枪口初速提高和枪口焰减小的收益。
因为采用开膛待击为主,所以通用机枪采用无壳弹具有先天优势,整枪的长度还可能继续缩短。不过无壳弹最核心的好处在于减轻弹药重量,限于技术十分复杂,在此不做细致讨论。我们可以稍微假设一下,如果用无壳的7.62机枪弹取代现在的7.62NATO和7.62X54,使单发弹重降低到7.62X39的水平,这也是很不错的成就了。
接下来讨论通用机枪的第二个改进要点:连发散布特性。这里我举个M249的例子:“据试验,使用液压气动枪机缓冲器可以显著提高M249在中长距离上的着靶能力。原来的米尼米在300m的命中概率为75%,同时在重复命中约20%;在相同的距离上,使用PIP M249机枪射击,命中概率约为100%,并伴有3-8发的重复命中约65%。在500m距离时,射击10~12发的点射,PIP M249可以100%重复命中,平均每个点射中有2~5.5发击中(这个值是7.62mm中型机枪的最好结果的2倍)”。有研究指出,机枪的散布偏大反而会获得更好的命中概率,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是瞄准和击发不准确的情况下随机散布的补偿作用,通用机枪通过三脚架获得的更密集命中效果显然还没人会拒绝。
      现在的情况是:通用机枪在以单兵携带武器出现的情况下,如果使用两脚架射击,散布特性一般都不如班用机枪,而士兵们往往会舍弃或者丢失三脚架,偏偏小口径班用机枪也在跟7.62的通用机枪抢饭碗,那么通用机枪通过提高两脚架状态的散布特性,也就是为其保持或提高了竞争能力。简单的说就是:通用机枪目前应该提高其在两脚架状态下的连发散布性能,使这个性能与M249之类的班用机枪相当或者尽量接近,以尽量克服缺乏三脚架时的不便。用两脚架的通用机枪一旦实现了与班用机枪一个档次的散布特性,那么它们在火力支援、压制中的能量优势将更加明显。
      通用机枪要想实现更好的连发散布并非简单的事情,不过米尼米家族的上述改进效果说明,提高缓冲器的效能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措施。高效的缓冲,相对较长的缓冲行程对突击步枪和班用机枪是不利的,因为尽量紧凑短小是很重要的需求,而缓冲行程对通用机枪就没那么严重了,不可折叠的枪托为配备高效的,体积较大的,比如油气缓冲器创造了良好条件。
      有人肯定会问,又要枪变短把枪托折叠,还要枪托内的高效缓冲器,这怎么调和在一起?我认为,这两个要求可以同时办到,我在这里提出的恰好是借鉴PIP M249的设计演变来的改进。这个方案说来其实也简单:将缓冲器包容在折叠枪托内,枪托打开时缓冲器就可以与枪机保持接触,只要枪托折叠,缓冲器也就离开原来位置,脱离与枪机的接触。这样,折叠枪托后,通用机枪的机匣后面就空荡荡的,长度的减少显然比带油气缓冲器的短管M249还彻底。
      下面的图是我利用现代典型通用机枪PKM进行缩短的改进示意图。
pkm2.jpg
      目前采用喇叭口消焰器的PKM机枪长度数据不明,我估测是比原型PK型短6厘米,所以按1113毫米计算。按照上图的办法缩短60毫米枪管和枪托后,此机枪的折叠长度约等于:1113-60-250=803毫米,这个长度仅仅比当代主流突击步枪折叠后平均长40毫米而已,如果将该机枪看作标准枪管,而不是短枪管机枪的话,这就意味着通用机枪的长度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新的档次,几乎无可挑剔的携行长度。
      将高效缓冲器放进枪托内并且随枪托折叠,必然会给作战时的操作带来一些麻烦,甚至有人会觉得完全无法接受。这个问题在我的观点看来其实无所谓,还有特别的好处:
第一:折叠枪托适合在狭窄区域携行或者空运、空降时采用,战时是需要一直打开的。通用机枪即使进入班组,也未必是第一快速反应火力,班用机枪和步枪必须承担自己的任务,所以可以允许随车作战期间通用机枪进入作战时稍慢(实际上可以在准备阶段就打开枪托,这就不存在慢了),而退出作战时稍提前(总让通用机枪手抱着机枪断后不太仗义吧?)。
第二:能折叠总比不折叠好点,这是争论有和无的问题,我宁可选择有。有的话枪就可以变短,选择无的话根本谈不上变短。
第三:折叠枪托后用通用机枪射击几乎没有意义,即使是端着机枪扫射,很多人也喜欢夹着枪托,7.62机枪弹的连发后坐力可不是吃素的,没枪托还要腰间射击,恐怕一后坐机匣就要挂士兵的肚皮了。
第四:使用折叠枪托后,一般缩短250毫米左右,研制新型或者改进通用机枪的携行长度时更容易满足军方指标,这时连枪管也可以不用缩短了。
第五:折叠状态的通用机枪即使安装消音器,整枪长度也与不折叠状态不带消音器的长度相当,这个优势对特种部队是特别有吸引力的。
第六:枪托折叠后,全枪重心靠前,用手握提把来提枪会比原来更舒服些。
第七:我改进PKM的方式一般要经历打开-旋转-锁定三个阶段(与图上画的不太一致,我懒得改图了),看似麻烦,实际上美军的MK46的伸缩型号也还是差不多:旋转-后拉,只少了一个程序而已。


      以下供参考:FN MAG58(M240)机枪、一些PK/PKM机枪、M249SAW、MINIMI7.62版、的枪机后坐缓冲器位于机匣外,枪托内。
      上面是关于对通用机枪改进的两个方面,现在谈剩下的。就现在而言,对通用机枪的减重需要十分的谨慎,否则容易造成持续射击能力下降和连发散布恶化,甚至枪身太脆弱,不耐用。第二,现役的通用机枪几乎全部采用翻盖机匣,瞄准镜的稳固是有天生不足的,这个现状是否能得到改善?我不敢说绝对需要改善,毕竟这种现状已经存在很久,而且通用机枪以连发为主,除了每次抠扳机射击时的首发瞄准,后面都无所谓瞄准有多精确。目前我只知道为美军研制的塑料壳班用弹链机枪LSAT样枪,其供弹原理比较新颖,供弹机构后面是相当长一段固定在机匣上的导轨,这种布局布置光瞄是很稳固的。所以,我觉得对光瞄的稳固还是值得开展研究。第三,美军现在喜欢在机枪前面装个握把,方便握持和端枪扫射,我一直觉得这是很实在的设计,应该尽量予以推广。第四,通用机枪采用强制气冷来避免更换枪管或者采用固定枪管还很不可靠。大家都知道液冷效果远优于气冷,只不过最稳当的还是换枪管。现在的作战条件下,减轻通用机枪的低重量或许还有其它路子。比如,备份枪管为持续射击能力更强的重枪管,而正常时采用较轻的枪管,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外观差别,但是弹道性能应尽量趋于一致。
      M60系列,我认为它们的固有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改进的需要,这个家族除了固有设计缺陷外,我觉得它最大的毛病是不适合挂弹箱。现在通用机枪已经无法稳坐火力支柱的位置了,需要以高机动能力来适应战争需要,拖着弹链让士兵机动是很麻烦的。不过,此枪长度特性和重量分布均衡的优点值得借鉴。目前通用机枪的地位仍然比较稳固,不过各国针对这种火力中坚的改进却接近停滞。我个人认为,通用机枪仍然有提高的潜力和需求。在这里,我所提倡的改进重点暂时不放在口径方面,而某种小口径通用机枪也不在我的讨论范畴。
      首先我觉得通用机枪的携行长度需要进一步缩短。放眼看去,班用步枪和机枪几乎都能折叠或者无托化,美国人也装备了枪托可以调短的狙击步枪,并且对新一代狙击步枪提出了缩短长度的需求,也就是说,当代步兵的常用单兵枪械都能够缩短以满足随车作战和携带的需要,唯独通用机枪的长度没啥大的动静,主要是以缩短枪管为主, 只有南非的SS-77能够折叠枪托,美军7.62的米尼米也只办到了不彻底的缩短长度。
      缩短长度的通用机枪更能满足乘车作战的需要、空降兵的需要和各种狭窄区域作战的需要,这些也是值得考虑的。因为通用机枪的核心优势在于能上能下,从班级到连营一级的活都能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然目前它们的携行能力与班用枪支甚至狙击步枪仍然有差距,那么我们不妨继续让这个差距缩小,甚至相当。缩短通用机枪,扩展了通用机枪的携行能力,其实就是扩展了它们本身的作战能力,它们的使用将更加灵活方便。
      实际上目前一些先进企业研制的新型速燃发射药也为缩短枪管长度做出了贡献。假如一支通用机枪在速燃发射药的帮助下能够缩短哪怕仅仅6厘米的枪管长度,那么结合折叠枪托,通用机枪的携行长度将短得十分可观,重量会有所下降。如果使用速燃药而不缩短枪管,也会获得枪口初速提高和枪口焰减小的收益。
因为采用开膛待击为主,所以通用机枪采用无壳弹具有先天优势,整枪的长度还可能继续缩短。不过无壳弹最核心的好处在于减轻弹药重量,限于技术十分复杂,在此不做细致讨论。我们可以稍微假设一下,如果用无壳的7.62机枪弹取代现在的7.62NATO和7.62X54,使单发弹重降低到7.62X39的水平,这也是很不错的成就了。
接下来讨论通用机枪的第二个改进要点:连发散布特性。这里我举个M249的例子:“据试验,使用液压气动枪机缓冲器可以显著提高M249在中长距离上的着靶能力。原来的米尼米在300m的命中概率为75%,同时在重复命中约20%;在相同的距离上,使用PIP M249机枪射击,命中概率约为100%,并伴有3-8发的重复命中约65%。在500m距离时,射击10~12发的点射,PIP M249可以100%重复命中,平均每个点射中有2~5.5发击中(这个值是7.62mm中型机枪的最好结果的2倍)”。有研究指出,机枪的散布偏大反而会获得更好的命中概率,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是瞄准和击发不准确的情况下随机散布的补偿作用,通用机枪通过三脚架获得的更密集命中效果显然还没人会拒绝。
      现在的情况是:通用机枪在以单兵携带武器出现的情况下,如果使用两脚架射击,散布特性一般都不如班用机枪,而士兵们往往会舍弃或者丢失三脚架,偏偏小口径班用机枪也在跟7.62的通用机枪抢饭碗,那么通用机枪通过提高两脚架状态的散布特性,也就是为其保持或提高了竞争能力。简单的说就是:通用机枪目前应该提高其在两脚架状态下的连发散布性能,使这个性能与M249之类的班用机枪相当或者尽量接近,以尽量克服缺乏三脚架时的不便。用两脚架的通用机枪一旦实现了与班用机枪一个档次的散布特性,那么它们在火力支援、压制中的能量优势将更加明显。
      通用机枪要想实现更好的连发散布并非简单的事情,不过米尼米家族的上述改进效果说明,提高缓冲器的效能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措施。高效的缓冲,相对较长的缓冲行程对突击步枪和班用机枪是不利的,因为尽量紧凑短小是很重要的需求,而缓冲行程对通用机枪就没那么严重了,不可折叠的枪托为配备高效的,体积较大的,比如油气缓冲器创造了良好条件。
      有人肯定会问,又要枪变短把枪托折叠,还要枪托内的高效缓冲器,这怎么调和在一起?我认为,这两个要求可以同时办到,我在这里提出的恰好是借鉴PIP M249的设计演变来的改进。这个方案说来其实也简单:将缓冲器包容在折叠枪托内,枪托打开时缓冲器就可以与枪机保持接触,只要枪托折叠,缓冲器也就离开原来位置,脱离与枪机的接触。这样,折叠枪托后,通用机枪的机匣后面就空荡荡的,长度的减少显然比带油气缓冲器的短管M249还彻底。
      下面的图是我利用现代典型通用机枪PKM进行缩短的改进示意图。
pkm2.jpg
      目前采用喇叭口消焰器的PKM机枪长度数据不明,我估测是比原型PK型短6厘米,所以按1113毫米计算。按照上图的办法缩短60毫米枪管和枪托后,此机枪的折叠长度约等于:1113-60-250=803毫米,这个长度仅仅比当代主流突击步枪折叠后平均长40毫米而已,如果将该机枪看作标准枪管,而不是短枪管机枪的话,这就意味着通用机枪的长度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新的档次,几乎无可挑剔的携行长度。
      将高效缓冲器放进枪托内并且随枪托折叠,必然会给作战时的操作带来一些麻烦,甚至有人会觉得完全无法接受。这个问题在我的观点看来其实无所谓,还有特别的好处:
第一:折叠枪托适合在狭窄区域携行或者空运、空降时采用,战时是需要一直打开的。通用机枪即使进入班组,也未必是第一快速反应火力,班用机枪和步枪必须承担自己的任务,所以可以允许随车作战期间通用机枪进入作战时稍慢(实际上可以在准备阶段就打开枪托,这就不存在慢了),而退出作战时稍提前(总让通用机枪手抱着机枪断后不太仗义吧?)。
第二:能折叠总比不折叠好点,这是争论有和无的问题,我宁可选择有。有的话枪就可以变短,选择无的话根本谈不上变短。
第三:折叠枪托后用通用机枪射击几乎没有意义,即使是端着机枪扫射,很多人也喜欢夹着枪托,7.62机枪弹的连发后坐力可不是吃素的,没枪托还要腰间射击,恐怕一后坐机匣就要挂士兵的肚皮了。
第四:使用折叠枪托后,一般缩短250毫米左右,研制新型或者改进通用机枪的携行长度时更容易满足军方指标,这时连枪管也可以不用缩短了。
第五:折叠状态的通用机枪即使安装消音器,整枪长度也与不折叠状态不带消音器的长度相当,这个优势对特种部队是特别有吸引力的。
第六:枪托折叠后,全枪重心靠前,用手握提把来提枪会比原来更舒服些。
第七:我改进PKM的方式一般要经历打开-旋转-锁定三个阶段(与图上画的不太一致,我懒得改图了),看似麻烦,实际上美军的MK46的伸缩型号也还是差不多:旋转-后拉,只少了一个程序而已。


      以下供参考:FN MAG58(M240)机枪、一些PK/PKM机枪、M249SAW、MINIMI7.62版、的枪机后坐缓冲器位于机匣外,枪托内。
      上面是关于对通用机枪改进的两个方面,现在谈剩下的。就现在而言,对通用机枪的减重需要十分的谨慎,否则容易造成持续射击能力下降和连发散布恶化,甚至枪身太脆弱,不耐用。第二,现役的通用机枪几乎全部采用翻盖机匣,瞄准镜的稳固是有天生不足的,这个现状是否能得到改善?我不敢说绝对需要改善,毕竟这种现状已经存在很久,而且通用机枪以连发为主,除了每次抠扳机射击时的首发瞄准,后面都无所谓瞄准有多精确。目前我只知道为美军研制的塑料壳班用弹链机枪LSAT样枪,其供弹原理比较新颖,供弹机构后面是相当长一段固定在机匣上的导轨,这种布局布置光瞄是很稳固的。所以,我觉得对光瞄的稳固还是值得开展研究。第三,美军现在喜欢在机枪前面装个握把,方便握持和端枪扫射,我一直觉得这是很实在的设计,应该尽量予以推广。第四,通用机枪采用强制气冷来避免更换枪管或者采用固定枪管还很不可靠。大家都知道液冷效果远优于气冷,只不过最稳当的还是换枪管。现在的作战条件下,减轻通用机枪的低重量或许还有其它路子。比如,备份枪管为持续射击能力更强的重枪管,而正常时采用较轻的枪管,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外观差别,但是弹道性能应尽量趋于一致。
      M60系列,我认为它们的固有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改进的需要,这个家族除了固有设计缺陷外,我觉得它最大的毛病是不适合挂弹箱。现在通用机枪已经无法稳坐火力支柱的位置了,需要以高机动能力来适应战争需要,拖着弹链让士兵机动是很麻烦的。不过,此枪长度特性和重量分布均衡的优点值得借鉴。
老美为了减重,连钛合金都上了
不太明白,无壳弹可以开膛待击吗?这样如何解决气密性
我们的88通机太长了点
回复 3# lixiaoyong
我觉得无壳弹与开膛待击没有绝对联系,而是如何关注进弹射击的问题。G11的旋转弹膛虽然是闭膛待击,实际上圆柱形回转弹膛对正枪管时,前方比普通枪械还多了一个漏气缝隙,后方依然也有间隙。
回复 2# 很懒
M240的机匣是偏长的,而且很厚实,估计采用常规冲压钢板的机匣效果不好,所以美国人研究用减轻材料来减重。
我们的88通机也太长了些把
可见一切的一切之关键,在于弹药,尤其是速燃发射药的发展。
回复 8# alex182
这倒未必,现在把通用机枪的枪管截短一小节还是可以满足战术指标和性能的,而速燃药虽然很好,还是得慎重对待,毕竟通用机枪的枪管要求很高,连发时工作环境十分恶劣,速燃药的膛压过高对枪管是起负面作用的。
我觉得目前能将通用机枪折叠得够短相对更重要。
4个人伺候1挺机枪也没啥,带上重型三脚架和3倍瞄准镜,其效能可弥补人力的损失。
回复 10# 闪击英雄001
现在需要多少人操作重型状态的通用机枪,倒不是我讨论改进措施的重点。我更关心通用机枪以轻型状态出现时的各项性能,甚至包括单人操作时的性能。


俺提几点:
1、更换弹药口径:
    变7.62mm口径为6.8mm~7.0mm,弹头加长、加大弹尖弧度半径且标配长尾椎。适当降低弹头质量和提高初速,保证800米内威力不变,而后坐力和弹道高度有所降低。
   花费太高,不太现实。

2、增加膛口制退器
   缩短枪管,加装左右三排孔的膛口制退器。将这部分放弃的燃气能量用于枪口制退器,显著降低发射后坐力,提高连射精度。
   该制退器无防跳功能,以尽量消除对弹道的消极影响。
   枪口焰会明显加大,容易暴露。好在作战距离较近,无论下放的通机枪口焰大与小,对方都清楚地知道你在哪里开火。
   该枪管最适合用于通用机枪以轻机枪状态下放的情况,枪管无法缩短,仅能提高操控性。

3、强制风冷的简化版
    俺觉得仅仅使用引射强制风冷前半部分的效果就不错,可以明显降低枪管温度和延缓更换枪管时机。
    俺记得看过一张枪管打红的照片,似乎是枪口附近的枪管最红呢。

    枪管表面切削细螺纹的做法也可以保留,但不用像老毛子那样夸张。有点凹弧表面的毛刺就行,散热面积大增而重量增加微乎其微。

俺提几点:
1、更换弹药口径:
    变7.62mm口径为6.8mm~7.0mm,弹头加长、加大弹尖弧度半径且标配长尾椎。适当降低弹头质量和提高初速,保证800米内威力不变,而后坐力和弹道高度有所降低。
   花费太高,不太现实。

2、增加膛口制退器
   缩短枪管,加装左右三排孔的膛口制退器。将这部分放弃的燃气能量用于枪口制退器,显著降低发射后坐力,提高连射精度。
   该制退器无防跳功能,以尽量消除对弹道的消极影响。
   枪口焰会明显加大,容易暴露。好在作战距离较近,无论下放的通机枪口焰大与小,对方都清楚地知道你在哪里开火。
   该枪管最适合用于通用机枪以轻机枪状态下放的情况,枪管无法缩短,仅能提高操控性。

3、强制风冷的简化版
    俺觉得仅仅使用引射强制风冷前半部分的效果就不错,可以明显降低枪管温度和延缓更换枪管时机。
    俺记得看过一张枪管打红的照片,似乎是枪口附近的枪管最红呢。

    枪管表面切削细螺纹的做法也可以保留,但不用像老毛子那样夸张。有点凹弧表面的毛刺就行,散热面积大增而重量增加微乎其微。


4、短枪管的多余燃气引流利用
    在导气孔的对面,增加一个导气孔,并为其配备超大死容量的汽缸、活塞(大质量)、弹簧和套筒。
    当导气孔开始导气时,新增导气孔也将更多的燃气导入新汽缸(枪管上方),驱动重型新活塞向前运动。重型活塞前移一定距离后,其尾部切断导气孔的燃气输入;重型活塞离开汽缸的有效做功区后,多余的大量燃气通过泄流孔向后喷出,类似制退器的效果。由于这部分燃气的作用点在枪管轴线上方,所以有一定的抑制枪管上跳作用。当枪机框后座到达机匣尾部前,向前运动的重型活塞的尾部法兰向前撞击与枪管粗端刚性连接的套筒,抵消部分后座动量。之后,重型活塞在复位簧的作用下去复位。
    该枪管的安装方式与传统枪管完全相同,完全通用。

    好处在于可以利用短枪管的多余燃气能量做功以降低后座动量,短管的剧烈枪口焰可以得到有效衰减,不会像制退器那样加大枪口焰;坏处在于会先增加部分后座动量,结构较复杂,重量有所增加。
    当然,这只是一种短枪管的多余燃气引流利用原理的一种应用方式,未必是最佳方式。给多余燃气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而已。
    或者像坦克炮抽烟装置那样,积蓄部分燃气能量,然后让燃气能量向枪口方向引射,排烟、散热兼提高膛口制退器的工作时间也可以。

4、短枪管的多余燃气引流利用
    在导气孔的对面,增加一个导气孔,并为其配备超大死容量的汽缸、活塞(大质量)、弹簧和套筒。
    当导气孔开始导气时,新增导气孔也将更多的燃气导入新汽缸(枪管上方),驱动重型新活塞向前运动。重型活塞前移一定距离后,其尾部切断导气孔的燃气输入;重型活塞离开汽缸的有效做功区后,多余的大量燃气通过泄流孔向后喷出,类似制退器的效果。由于这部分燃气的作用点在枪管轴线上方,所以有一定的抑制枪管上跳作用。当枪机框后座到达机匣尾部前,向前运动的重型活塞的尾部法兰向前撞击与枪管粗端刚性连接的套筒,抵消部分后座动量。之后,重型活塞在复位簧的作用下去复位。
    该枪管的安装方式与传统枪管完全相同,完全通用。

    好处在于可以利用短枪管的多余燃气能量做功以降低后座动量,短管的剧烈枪口焰可以得到有效衰减,不会像制退器那样加大枪口焰;坏处在于会先增加部分后座动量,结构较复杂,重量有所增加。
    当然,这只是一种短枪管的多余燃气引流利用原理的一种应用方式,未必是最佳方式。给多余燃气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而已。
    或者像坦克炮抽烟装置那样,积蓄部分燃气能量,然后让燃气能量向枪口方向引射,排烟、散热兼提高膛口制退器的工作时间也可以。
回复 12# pizzaaa
对口径和弹药的改进,应该说6.8毫米左右的还是有希望的。
膛口制退器的可行性值得认真研究,目前采用冲击式和反流式(其实都是涡轮原理的原始表现)膛口制退器的通用机枪还比较少。
强制风冷枪管,减轻的是通用机枪的系统重量,对实战操作时的持枪重量是往往增重的,到底哪样划算?这也值得研制方认真考虑。我觉得我无法判定优劣,只能暂时觉得多枪管配置比较稳当。
配平气缸加活塞系统,目前毛子在AK100系列上使用的是基于同一个气缸/动力源来进行动力分配,弹头初速损失有点明显,而分别独立的气缸系统,协调性则有待研究,弹头初速的损失更值得关注。
我目前只敢认定一点:枪机后坐缓冲器的优化还是很有潜力的。这是提高散布精度的一个重要措施。
LZ能不能说说咱们的88通怎么才能缩短一点啊
实在是太长了
回复 14# PRSOV


   俺设想的另外增加的独立汽缸系统,与原汽缸无任何联系。只要在枪机后座到位前向前撞击即可,无需协调,结构较简单。
   引射强制风冷只用前半截,重量增加较少,而效果显著。车载机枪手、特战部队和空降部队也许更喜欢。
    枪机后座液压缓冲器不但可以安装在枪托内,也能安装在机匣左右两侧。虽然不会因为折叠枪托而发生缓冲效果变化,但是只是从一个大家伙变成了两个小家伙毕竟不爽。

    在不大幅度改变原枪架构的前提下改进提高,很难有较大突破。而大改架构显然更不现实。
回复 15# leixiangjie321
国产88式机枪,其实严格说来只能算轻型机枪,能以三脚架的方式发射而已。不过要想缩短该枪最少可以借鉴MINIMI的结构,或者考虑我在本帖提出的方案。{:wu:}
leixiangjie321 发表于 2010-7-12 22:10

    88通长是因为其枪管长,改短枪管而不损失性能只有一法———速燃发射药
另外,老毛子的引射强制风冷通机用的是加重枪管,重量自然大增。
俺的引射强制风冷简化版/半截版应用于普通枪管,重量增加很小。
pizzaaa 发表于 2010-7-12 22:25
实话说你的方案很具有想象力,不过,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在保守方案的基础下进行改进,我觉得一些看似简单的原理创新,其中的细节想做好并不那么简单。
如果枪机后坐缓冲的确有效,是否可以考虑让通机发射威力更大些的弹药?
回复 21# 莫谈国是
我觉得没有必要考虑比7.62X54和7.62X51威力更大的通机弹药,现在即把.338弹药给通机使用,也不能保证一定击穿防弹衣和插板。而且,只要不是采用轻量级大威力弹药,比如塑料壳弹和无壳弹,那么常规结构下的大威力弹药,比如.338弹,就会比7.62弹更重,这对通用机枪的持续火力和后勤都有负面影响。
回复 10# 闪击英雄001


    日本鬼子的掷弹筒就专门伺候重机枪的


回复 20# PRSOV

遵循恒定后座原理的Ultimax 100轻机枪,曾在美海军陆战队的比试中轻松战胜了M249家族(可能也包括用液压缓冲器的那主儿):
“在试验中,重量较轻的Ultimax 100式MK4型比重量较大的FN M249 SAW和MK46 MOD 0/1的命中率高出三倍,此外弹鼓供弹的Ultimax机枪比起弹链供弹的M249在战斗中能更快和更容易地装填,尤其在边移动边射击的模拟试验中,Ultimax机枪容易装填的优势就极为明显,就像突击步枪一样方便。”

下放状态的通机如果对上改用7.62mmNATO的Ultimax 轻机枪,估计会很被动。超长火力持续能力对上更精确、机动性更好但火力持续时间较短(60~100发),未必能占上风。
尽量加长枪机后座行程,向恒定后座原理靠拢,也许是条结构最简单的出路。只是机匣要加长,重量也会有所提高。

回复 20# PRSOV

遵循恒定后座原理的Ultimax 100轻机枪,曾在美海军陆战队的比试中轻松战胜了M249家族(可能也包括用液压缓冲器的那主儿):
“在试验中,重量较轻的Ultimax 100式MK4型比重量较大的FN M249 SAW和MK46 MOD 0/1的命中率高出三倍,此外弹鼓供弹的Ultimax机枪比起弹链供弹的M249在战斗中能更快和更容易地装填,尤其在边移动边射击的模拟试验中,Ultimax机枪容易装填的优势就极为明显,就像突击步枪一样方便。”

下放状态的通机如果对上改用7.62mmNATO的Ultimax 轻机枪,估计会很被动。超长火力持续能力对上更精确、机动性更好但火力持续时间较短(60~100发),未必能占上风。
尽量加长枪机后座行程,向恒定后座原理靠拢,也许是条结构最简单的出路。只是机匣要加长,重量也会有所提高。
回复 24# pizzaaa
如果用恒定后坐,这基本需要设计新的机枪,而不是改进现有产品了。当然,这个方案值得一提,缺点是射速偏低,机匣偏长。由于弹链机枪的枪机偏重,想必需要的恒定后坐行程更长,对机匣的长度有些考验。
另外,弹匣和弹鼓供弹属于一次进弹,机构相对比双程进弹的弹链简单得多,对连发状态的干扰也小,所以Ultimax的“命中率高出三倍”的说法并不能看作恒定后坐全部的功劳。
我很久没有认真关注了,可是我还基本记得油气缓冲器在很多领域都是顶尖的吸能和缓冲装置,用来改进现有的通用机枪还是值得尝试的。
我也初步揣摩了一下,如果采用与枪托一起折叠的附加机匣方案,还是可能缓解恒定后坐与长度的矛盾。
pizzaaa 发表于 2010-7-13 18:33

全威力用恒定后作有先例么?
railgun 发表于 2010-7-13 22:27

不知道,除非詹姆斯·沙利文自己搞过。
恒定后座的原理用于全威力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稳定的推力相应增大,不存在突变的撞击力。能顶住全威力弹通机的人,自然能顶住冲击几乎没有的恒定后座原理通机。

无敌100是新加坡委托詹姆斯·沙利文为CIS公司设计的轻机枪。产品定位决定了其使用5.56mmNATO。
回复 25# PRSOV

俺猜测:改用双簧串联式复进簧、在机匣尾部内腔加装非线性杠杆式液压/弹簧缓冲器也许可以改善恒定后座原理的机匣过长和理论射速偏低的问题,也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当前通机基本架构的前提下,使其向恒定后座原理方向靠拢。
回复 28# pizzaaa
杠杆式缓冲器,我觉得还不彻底,因为枪机后坐触碰缓冲器瞬间,杠杆支点应该还是承受了刚性撞击的,或者这么类比:这种杠杆式布置结构象飞机起落架构造中的全摇臂式与支柱套筒式的区别,两者都有油气缓冲,但是后者缓冲效果更好。
杠杆式可能还有一个缺点,如果是油气缓冲,这个圆筒状部件一般位于发射机组件的位置,会干扰发射机的设计和布置。
非线性的缓冲器我觉得是可行的。如果是线性,恐怕反而不好,我觉得缓冲距离极短的缓冲器较适合非线性工作:随缓冲行程加大,缓冲力增加更快。
算了,油气缓冲器我觉得还是不用深入讨论了,这种玩意本身设计就很复杂,有很多类别,我们能借M249 SAW的那种来说明问题就足够了。


以下说明基于初中物理力学原理:

恒定后座原理是以线性弹簧来完全吸收枪机的后座动量/动能,机匣过长和理论射速偏低是其不可避免的硬伤。
俺所谓的“紧凑版恒定后座模式”是以非线性弹簧系统(串联式复进簧、弹性(储能式,非耗能式)直动式缓冲器和弹性杠杆式缓冲器等)来尽量/完全吸收枪机的后座动量/动能。
其缓冲效果接近恒定后座原理,明显好于枪机碰撞(硬碰、软碰、缓冲)结构。其机匣长度可以做到与枪机碰撞式相同/相近,而理论射速介于恒定后座原理与枪机碰撞结构之间。

以下说明基于初中物理力学原理:

恒定后座原理是以线性弹簧来完全吸收枪机的后座动量/动能,机匣过长和理论射速偏低是其不可避免的硬伤。
俺所谓的“紧凑版恒定后座模式”是以非线性弹簧系统(串联式复进簧、弹性(储能式,非耗能式)直动式缓冲器和弹性杠杆式缓冲器等)来尽量/完全吸收枪机的后座动量/动能。
其缓冲效果接近恒定后座原理,明显好于枪机碰撞(硬碰、软碰、缓冲)结构。其机匣长度可以做到与枪机碰撞式相同/相近,而理论射速介于恒定后座原理与枪机碰撞结构之间。


回复 30# pizzaaa
我觉得你设想的都可能成为现实,不过,串联或者并联最后段的复进簧方案貌似常规枪械行业采用得不多,航空机枪较多,我不知道这是否与减少复进到位的冲击有关。
以前有专文介绍枪机后坐缓冲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用的是组件之间互相摩擦或者弹性变型发热来吸收碰撞动能的,这些类别的缓冲器应用比较多,特点是缓冲器本身反馈给枪机的动能相对较少,不会让枪机复进时过猛,也确实吸收了部分后坐动能,还起到影响射速的作用。
相比之下弹簧很多时候属于储能装置,反馈的能量较多,属于缓冲器,但是吸能作用不佳。我总觉得并联或者串联弹簧应用有限,事实上也是这样,恐怕设计师们还是顾忌附加弹簧带来的副作用。
详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请参考金云凤所撰相关文章。

回复 30# pizzaaa
我觉得你设想的都可能成为现实,不过,串联或者并联最后段的复进簧方案貌似常规枪械行业采用得不多,航空机枪较多,我不知道这是否与减少复进到位的冲击有关。
以前有专文介绍枪机后坐缓冲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用的是组件之间互相摩擦或者弹性变型发热来吸收碰撞动能的,这些类别的缓冲器应用比较多,特点是缓冲器本身反馈给枪机的动能相对较少,不会让枪机复进时过猛,也确实吸收了部分后坐动能,还起到影响射速的作用。
相比之下弹簧很多时候属于储能装置,反馈的能量较多,属于缓冲器,但是吸能作用不佳。我总觉得并联或者串联弹簧应用有限,事实上也是这样,恐怕设计师们还是顾忌附加弹簧带来的副作用。
详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请参考金云凤所撰相关文章。


回复 31# PRSOV

谢谢鼓励!
俺只是业余时间瞎寻思而已,连三维模型都懒得做。外行人的眼光和想法而已。
现在不再在为TG的武蛮怪癖而生气,只想向前看,倒是很为那些干活的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从汽车非线性弹簧推测出双簧串联式复进簧(工艺和结构性可行性大)的可能后,俺到处寻找枪械分解图来看看有没有先例,居然还真让俺找到了一个:Masada步枪。


回复 31# PRSOV

谢谢鼓励!
俺只是业余时间瞎寻思而已,连三维模型都懒得做。外行人的眼光和想法而已。
现在不再在为TG的武蛮怪癖而生气,只想向前看,倒是很为那些干活的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从汽车非线性弹簧推测出双簧串联式复进簧(工艺和结构性可行性大)的可能后,俺到处寻找枪械分解图来看看有没有先例,居然还真让俺找到了一个:Masada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