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标记,翻翻故纸堆,聊聊汉字的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33:24


具说前前朝,有些文人,有头有脑,不敢乱动,只好埋头故纸堆,这样方可同时实现脑袋的安全和使用。

本人是理科专业,以前也曾喜欢过一段时间古汉语,觉得汉字起源很有意思。凭记忆找几个出来聊聊。(强调一下,多数是凭记忆,有的也会去google下,如有错漏欢迎指教)

汉语是个很难得的品种,起源古老,在漫长的历史中相对独立的发展,又有巨大的人口和空间范围。这在世界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相似的例子。
1.  关于古汉语的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1)肯定是用繁体字,有些教材也通篇繁体字。
2)虽然总有人意淫什么自己的方言接受古汉语,但具我所知,没有人用方言去研究古汉语。
3)由于古汉字无法简单地输入电脑,有的刊物直接发影印版的论文。
4)读音,本人对此没什么研究,但实际上多数研究也只是推测。现代发音与古音的差异到底有多大,我看不大。因为95%的唐诗仍然押韵,大多数诗经也依然押韵。反正大家都用现代音研究古汉语。

2.  汉字的起源
最古老的文字,想必都是象形文字,而且都是方块字,如果哪家老祖宗直接创造出拼音文字,那绝对是奇迹。西方人所谓汉字原始的理论,真的很佩服,分明是一脸雀斑反说别人脸太光。
所谓拼音文字就是用别人的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是文化移植的结果。象中国这样孤立强大的文化,是不可能出现移植的。

以前考古的局限,只发现甲骨文,导致很多人怀疑中国古文化的“传说”是否真实。
现在随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有刻画的陶片,那些刻画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文字。
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刻画基本上都是孤立的,不成句不成文章。和甲骨文相比,太原始了。

3. 书面语、文言文、死文字
记得很久以前,看到一个说法,在南北朝时期,文言文与生活脱离。后面就此事我请教了一位朋友,朋友的回答很简单,书面语和口语永远都是脱离的。写在载体上的甲骨文金文,不可能和口语相同。
过去西方人做学问,都用拉丁文,因为拉丁文是死文字,语法结构简洁。现在大家都用英语,一个活语言,这样的语言学起来用起来都太辛苦。几百年之后的人能不能看懂也是个问题。
由此,就知道中国几千年来为什么会有文言文。文言文也是一种死文字,不因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一千年的文章,一千年后依然可以很方便的看懂。用一个死文字来承载文化,是最不惧历史风霜的。

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来的精髓都是以文言文为载体的,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会读文言文。

4. 音、形、义
早年的时候,研究汉字的人只关心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后来有牛人发现,音与义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相同相似的音来判定字义的相同或相似。

5. 一些有趣的字
1)行
现代的“行”有两种读音,两种意思,一个是"xing",动词,走路的意思,这个是引申意。本意是"hang",道路。字形也是一个十字路口的样子。
太史公云,高山仰止,景行(hang)行(xing)止。这第一个行,就是道路的意思,和高山相对。
这个“道路”之意,日后引申出行走,行业等等意思。
而所谓双人旁,也正是行字的简化后的半边。

2)後和后
後这个字的简化算是有点失败的。当然,从方便上说,後这个常用字借用简单而不常用的后也是有道理的。
後,是现在常用字后面的“后”的本体。而后的本意是什么呢。

大概有人说了,俺知道,后就是皇后的后。OK,说对了。
但其实还是错的。后的本意和王相似,是用来指男性的王者,而不是王的老婆的。至少在夏时代,王是称为后的。

嗯。那“后”到底是指男性还是女性呢。如果是男性, 为什么后来又变成女性泥?
注意:以下属个人猜测。
猜测,后这个字的确是王的意思,但这个王,却是母系社会的女性王。当男性称王之后,就沿用了后的称号。但是后来感觉这个字还是用到女人身上好,就换了个王字,把后还给了女性。

3)年和岁
这两个字现在几乎混同了。但是从起源是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岁,就是岁星,就是木星,古人发现木星“看起来”是12年绕一个圈,就用木星的位置来纪年,所以叫岁星。
年,本体是一个麦穗,就丰收的意思,然后根据农作物的季节变化,转化为对季节的描述。

4)示
示这个字,还有“礻”这个部首也是示的变化。
上面的“一”,就是那个东西,比如一块玉,下面的“一”是个盘子,下面的“小”字是只手。
放在一起就是一只手举起一个装着玉的盘子献给祖先(神...)。
所以示这个字也就表达了“显示”的含义,所以就有了“礻”这个部首。

5)月和肉
有很月字旁的字,表达的却是肉的意思,比如膀、肋、脸、腿、脚.....
这些月字旁实际上就是月,具说是因为肉字写简单了就变成了月。所以还有“月身宝殿”之类。

<待续>

具说前前朝,有些文人,有头有脑,不敢乱动,只好埋头故纸堆,这样方可同时实现脑袋的安全和使用。

本人是理科专业,以前也曾喜欢过一段时间古汉语,觉得汉字起源很有意思。凭记忆找几个出来聊聊。(强调一下,多数是凭记忆,有的也会去google下,如有错漏欢迎指教)

汉语是个很难得的品种,起源古老,在漫长的历史中相对独立的发展,又有巨大的人口和空间范围。这在世界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相似的例子。
1.  关于古汉语的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1)肯定是用繁体字,有些教材也通篇繁体字。
2)虽然总有人意淫什么自己的方言接受古汉语,但具我所知,没有人用方言去研究古汉语。
3)由于古汉字无法简单地输入电脑,有的刊物直接发影印版的论文。
4)读音,本人对此没什么研究,但实际上多数研究也只是推测。现代发音与古音的差异到底有多大,我看不大。因为95%的唐诗仍然押韵,大多数诗经也依然押韵。反正大家都用现代音研究古汉语。

2.  汉字的起源
最古老的文字,想必都是象形文字,而且都是方块字,如果哪家老祖宗直接创造出拼音文字,那绝对是奇迹。西方人所谓汉字原始的理论,真的很佩服,分明是一脸雀斑反说别人脸太光。
所谓拼音文字就是用别人的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是文化移植的结果。象中国这样孤立强大的文化,是不可能出现移植的。

以前考古的局限,只发现甲骨文,导致很多人怀疑中国古文化的“传说”是否真实。
现在随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有刻画的陶片,那些刻画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文字。
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刻画基本上都是孤立的,不成句不成文章。和甲骨文相比,太原始了。

3. 书面语、文言文、死文字
记得很久以前,看到一个说法,在南北朝时期,文言文与生活脱离。后面就此事我请教了一位朋友,朋友的回答很简单,书面语和口语永远都是脱离的。写在载体上的甲骨文金文,不可能和口语相同。
过去西方人做学问,都用拉丁文,因为拉丁文是死文字,语法结构简洁。现在大家都用英语,一个活语言,这样的语言学起来用起来都太辛苦。几百年之后的人能不能看懂也是个问题。
由此,就知道中国几千年来为什么会有文言文。文言文也是一种死文字,不因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一千年的文章,一千年后依然可以很方便的看懂。用一个死文字来承载文化,是最不惧历史风霜的。

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来的精髓都是以文言文为载体的,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会读文言文。

4. 音、形、义
早年的时候,研究汉字的人只关心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后来有牛人发现,音与义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相同相似的音来判定字义的相同或相似。

5. 一些有趣的字
1)行
现代的“行”有两种读音,两种意思,一个是"xing",动词,走路的意思,这个是引申意。本意是"hang",道路。字形也是一个十字路口的样子。
太史公云,高山仰止,景行(hang)行(xing)止。这第一个行,就是道路的意思,和高山相对。
这个“道路”之意,日后引申出行走,行业等等意思。
而所谓双人旁,也正是行字的简化后的半边。

2)後和后
後这个字的简化算是有点失败的。当然,从方便上说,後这个常用字借用简单而不常用的后也是有道理的。
後,是现在常用字后面的“后”的本体。而后的本意是什么呢。

大概有人说了,俺知道,后就是皇后的后。OK,说对了。
但其实还是错的。后的本意和王相似,是用来指男性的王者,而不是王的老婆的。至少在夏时代,王是称为后的。

嗯。那“后”到底是指男性还是女性呢。如果是男性, 为什么后来又变成女性泥?
注意:以下属个人猜测。
猜测,后这个字的确是王的意思,但这个王,却是母系社会的女性王。当男性称王之后,就沿用了后的称号。但是后来感觉这个字还是用到女人身上好,就换了个王字,把后还给了女性。

3)年和岁
这两个字现在几乎混同了。但是从起源是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岁,就是岁星,就是木星,古人发现木星“看起来”是12年绕一个圈,就用木星的位置来纪年,所以叫岁星。
年,本体是一个麦穗,就丰收的意思,然后根据农作物的季节变化,转化为对季节的描述。

4)示
示这个字,还有“礻”这个部首也是示的变化。
上面的“一”,就是那个东西,比如一块玉,下面的“一”是个盘子,下面的“小”字是只手。
放在一起就是一只手举起一个装着玉的盘子献给祖先(神...)。
所以示这个字也就表达了“显示”的含义,所以就有了“礻”这个部首。

5)月和肉
有很月字旁的字,表达的却是肉的意思,比如膀、肋、脸、腿、脚.....
这些月字旁实际上就是月,具说是因为肉字写简单了就变成了月。所以还有“月身宝殿”之类。

<待续>
前排强行插入。俺女朋友是学汉字的,我手头有一本汉字的书正在看,大家共同进步。
等待LZ更新
:sleepy:汉字?棒子说,应该是“韩字”,汉字是由韩字演进过来的!:sleepy:
汉字的演变过程就是奇迹
要谈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应该写几笔秦始皇。
上古汉语没有x这个声母,现在所有x打头的字当时都发h。

上古汉语没有x这个声母,现在所有x打头的字当时都发h。
agora 发表于 2010-7-9 13:04


呵呵,“新”、“心”、“相”、“消”什么时候变晓母字了。
连“行”也不发h,而是h的浊音。
上古汉语没有x这个声母,现在所有x打头的字当时都发h。
agora 发表于 2010-7-9 13:04


呵呵,“新”、“心”、“相”、“消”什么时候变晓母字了。
连“行”也不发h,而是h的浊音。
上古的发音,谁也没听到过,多数停留在猜测上。多数情况还不如用现代音去读。
屠狗英雄 发表于 2010-7-9 14:44


    :D上古的发音要从粤语找!
粤语保存了某些古汉语的因素,有启发作用,但绝不能简单地对应到古汉语上去。
既然东亚是蒙古人种 上古的发音就应该从蒙古语里找 还有个说法 以前咱们华北中原土著是老挝人
agora 发表于 2010-7-9 13:04


    这个怎么证明?有相关论文吗?得到学术界承认了吗?
:L

中原和老挝就扯远了
在长江流域有一个著名的僰族,在3000年前一度占居长江下游,后来退缩到上游,这就是巴人,现代白族彝族的祖先。

在商朝中原有了成熟文字,而长江流域以南虽然有了青铜文化,但是文字还没有成熟或者干脆没有成型。详情可搜索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铜器。
风卷云 发表于 2010-7-9 15:20


    所谓蒙古人种,是因为成吉思汗给欧洲人留下映象太深刻了。并不等于蒙古人是黄种人的核心民族。更不是文化源头。

至于老挝就更远了。
乌良海 发表于 2010-7-9 15:31


以前以为中原发达,周边落后。
现在看,早年的时候中原发达,江南等周边也相当发达。
但是最终中原仍然统领的一切。周边全部归入沉没。
这种统一完成的非常完善非常到位。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面包含有“地域冲突”的意识(但不是民族冲突,楚人并不把自己和秦看成两个民族,虽然1000年前是不同的),但这种冲突并非针对秦这个民族,而是秦这个政权。
所以我们的祖先肯定有某些非常NB的地方。
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那么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甲骨文之前一定还有一种比它更原始和更古老的文字,我认为是夏朝的文字吧,只是目前没有考古发现作为支撑,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上古、中古汉语的发音,优酷上有视频的,简单搜一下就可以找到
长矛 发表于 2010-7-9 14:58


    好波
长矛 发表于 2010-7-9 14:58


    我听过那段录音,和粤语其实也不一样,当然有些词的发音确实是很接近,但说所谓粤语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我看属于典型的炒作。

这个讹传就像所谓民国的时候粤语以一票之差与国语失之交臂一样,纯属编造
回复 12# 风卷云


    那么大把岁数了,连词语都搞不清楚


楼主说的现代发音是指普通话的发音吧?

语音方面已有大量讨论,只讲一点:入声的丢失

其实现在西北、西南、东南、中部地区都有大量方言保留了入声 河北、山东部分地区有入声残留

只是普通话没有入声 语文教育里也没有提到过古代韵律里的入声 甚至在语文课本里收录的大量押入声韵的诗词 用普通话来教授 别扭无比还以为是正统

普通话不是正统 史思明等胡人起家的地方的方言怎么可能正统?他只是一个交流工具而已,所以借推普来打压方言是可笑的

其实中国东西南北很多地方的百姓每天都在发入声--这是祖宗留下来的 只是因为语文教育的刻意隐瞒使得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那种发音方式是入声 还以为和“正统”相悖 以为是土话发音 以为要改!

错了!先祖留下来的就是那样的发音 平上去入 抑扬铿锵 先祖就是遵循这样的韵律写诗赋词!

楼主说的现代发音是指普通话的发音吧?

语音方面已有大量讨论,只讲一点:入声的丢失

其实现在西北、西南、东南、中部地区都有大量方言保留了入声 河北、山东部分地区有入声残留

只是普通话没有入声 语文教育里也没有提到过古代韵律里的入声 甚至在语文课本里收录的大量押入声韵的诗词 用普通话来教授 别扭无比还以为是正统

普通话不是正统 史思明等胡人起家的地方的方言怎么可能正统?他只是一个交流工具而已,所以借推普来打压方言是可笑的

其实中国东西南北很多地方的百姓每天都在发入声--这是祖宗留下来的 只是因为语文教育的刻意隐瞒使得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那种发音方式是入声 还以为和“正统”相悖 以为是土话发音 以为要改!

错了!先祖留下来的就是那样的发音 平上去入 抑扬铿锵 先祖就是遵循这样的韵律写诗赋词!
“因为95%的唐诗仍然押韵”

只讨论押韵 普通话还不算蹩脚

要是讨论平仄韵律 普通话就是一个语音怪胎!
支持楼主做学问!
回复 23# wz123wu


    怎么个怪法?
真难以想象李白用粤语念自己的诗是什么样子


我上次发的帖子
http://lt.cjdby.net/thread-944454-1-1.html
这里有别人的研究
http://u.youku.com/user_show/id_UMTcwNzA5NjM2.html

我上次发的帖子
http://lt.cjdby.net/thread-944454-1-1.html
这里有别人的研究
http://u.youku.com/user_show/id_UMTcwNzA5NjM2.html


上次CCAV那部“汉字五千年”挺有意思
我才知道楚人、吴越、古蜀人都有自己的文字
甲骨文、金文只是古华夏文字的一种而已
原来现在的汉字就和普通话一样,
不过是官方钦定的文字和语言一个版本而已
是政权象征的一部分
这个规律其实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通行

=======这部片子里我找到了一首很好听的歌-越人歌
而电影中夜宴中的腾格尔这首现代版本的音乐唱得很好
http://www.google.cn/music/album?id=Be3f4558ee7253bca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真感叹华夏文明的震撼力,几千年过去了,
我们让能很轻松的阅读和吟诵这些老祖宗在几千年前的情歌,
那种发自内心的认同,莫名的感伤那是多么亲切。
而这首歌的来源更说明今天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存活

上次CCAV那部“汉字五千年”挺有意思
我才知道楚人、吴越、古蜀人都有自己的文字
甲骨文、金文只是古华夏文字的一种而已
原来现在的汉字就和普通话一样,
不过是官方钦定的文字和语言一个版本而已
是政权象征的一部分
这个规律其实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通行

=======这部片子里我找到了一首很好听的歌-越人歌
而电影中夜宴中的腾格尔这首现代版本的音乐唱得很好
http://www.google.cn/music/album?id=Be3f4558ee7253bca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真感叹华夏文明的震撼力,几千年过去了,
我们让能很轻松的阅读和吟诵这些老祖宗在几千年前的情歌,
那种发自内心的认同,莫名的感伤那是多么亲切。
而这首歌的来源更说明今天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存活
我觉得普通话和方言并不冲突
普通话只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言而已
皇汉史观 发表于 2010-7-9 20:43


    很多宋词是以入声押韵的,以《满江红》《念奴娇》为例,每一小节(即以句号结尾的几行)都是押入声韵,用我老家的方言都是同一韵脚,用普通话念就悲剧了,入声被发成不同声调的音。
北方人大部分说话互相能听懂
皇汉史观 发表于 2010-7-9 20:43


    我也是韵律白菜 表笑我啊~

比如最简单的 骆宾王的《鹅》

我处方言尚有入声(但韵尾丢了只有喉赛音 用?表示)

鹅      鹅      鹅
ngu      ngu      ngu
曲      项      向     天     歌
que?  xiang   xiang     ti       gu
白      毛      浮     绿     水
be?     mo        fu       lo?     shui
红      掌      拨     清     波
hong   zhang  bo?     qing    bu


韵尾均为“u”

平仄为:

平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很工整吧~

换做普通话:

鹅      鹅      鹅
e          e          e
曲      项      向     天     歌
qu     xiang   xiang     tian     ge
白      毛      浮     绿     水
bai     mao        fu       lv     shui
红      掌      拨     清     波
hong   zhang  bo     qing      bo

首先韵尾不一致

其次平仄为:

平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平

就乱了.............

当然古诗韵律没这么简单....我只是举一个例子....
回复 30# grandview


    你老家是哪,什么方言
回复 32# wz123wu


    ngu      ngu      ngu 怎么读?是汉语拼音吗?

怎么现在好多语言都有这种读不出来的拼音,我是四川的。
按照山区东夷语音遗存(徽州语) 鹅=ngao,歌=gao,波=bao。水则是 u 韵,但是弱化,读音接近su、s(无韵) 或者 f(无韵)。

沿海东夷语音依存(宁波语)则全部为 u 韵
皇汉史观 发表于 2010-7-9 22:38

ngu 你把后鼻音当声母就行了 发音时舌根抵住上面

我是皖南江淮官话区的
我们云南的方言鹅读o,歌读guo,
我以前也曾经试图在方言里寻找古音----当然----也许我见识太少-------都失败了。

方言里的古音东一块西一块,根本找不到谁比谁更正宗。而且,以我的欣赏能力,尚未发现“好听”的方言。不管是东北话河南话陕西话四川话,还是上海话广东话闽南话,都只能一个字,丑。上海话算是其中还凑合的一个,那还是现代上海话,如果去乡下听本地人讲上海人,保证吐血。

如果说哪个方言就是古语,必须用那个方言背诗,那我宁愿不背诗。

对于普通话,1400百年前的诗,现在能读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再去寻找什么古音。
传说诗经、唐诗、宋词都是唱的。

有很多人试图给诗经谱曲,但是都落入一个陷井,古曲不好听,好听不古曲。

所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也不是没原因的。
这里讨论的是汉字的起源。。好像离题了吧,都说汉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