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亲身感受子母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01:36
摄影记者:亲身感受子母弹
2010年06月03日   来源:《解放军生活》




集束炸弹的子炸弹

    “弹!尚导,子母弹!”我左后侧的士官刘正平突然冲我大声喊道。     我迅速地回头:“在哪?”“你脚下!”     刘正平指着我的脚下紧张地回答,“那。”我屈膝低头定睛一看,一枚子母弹在我的左脚后跟不到5厘米的位置微微地露着一点脑袋。好险啊!我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身冷汗。 《解放军生活》杂志2010年4月刊(总第302期)文/尚昌仪     近日,我看到了“冰雹袭击黎巴嫩,引爆数百枚集束炸弹”这样一篇报道,报道称: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干旱,胡桃大小的冰雹袭击了黎巴嫩南部村庄,竟然引爆了几百枚当年黎(黎巴嫩)以(以色列)冲突期间投下但没有爆炸的集束炸弹。这则报道勾引起我在黎巴嫩南部拍摄时对集束炸弹的亲身感受……    望着草丛中我从未见过的集束炸弹的子炸弹,暗自庆幸我们逃过一难,可这仅仅是一个危险的序幕……     2006年8月14日,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历时34天的黎以冲突终于停火。然而,刚刚摆脱战火威胁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官兵们紧接着又担负起更加危险的未爆弹排除任务。     这一天,我们摄制组跟随执行搜排未爆弹任务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官兵们穿行在黎巴嫩南部地区。车队在一片长满杂草的坡地前停了下来,维和官兵们今天的任务是搜排这片草地里的未爆弹,因为昨天当地老百姓在这里放牧时有两只羊被炸死了,据此判断这片草地里有集束炸弹。车刚停稳,摄像杨栋梁便迅速拿起摄像机下车拍摄,就在右脚沾地的一刹那,他惊呼一声:“子母弹!”     我和工兵营营长罗富强赶紧下车,走近一看,罗营长肯定地说:“是子母弹!”     真悬啊!刚才我们的车轮如果稍向右偏移10厘米,就正好轧上;刚才杨栋梁如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踩上。集束炸弹的子炸弹内所装的炸药是一种高爆性能的炸药,也就是说比我们常见的TNT炸药爆炸时威力要大得多,一枚子炸弹爆炸以后,它的杀伤半径为4米左右。望着草丛中我从未见过的只有一号电池大小的集束炸弹的子炸弹,暗自庆幸我们逃过一难,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此次拍摄任务中所遇危险的一个序幕。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官兵排除集束炸弹

    子母弹你们不熟悉,但地雷你们熟悉,落地未爆的子母弹的杀伤力丝毫不亚于地雷。所以,今天你们走进的是暗藏杀机的生死场……     罗营长在官兵们开始执行任务前做了一个简短的讲话:“刚才大家都看到了,我们的面前可以说是危险四伏,但是,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我们任务就是化险为夷。在今天作业之前,就安全问题,我向大家再强调一下。昨天,MACC(联合国驻黎巴嫩地雷行动协调控制中心)通报,目前在黎巴嫩南部地区,因为未爆弹和地雷,已经造成33人死亡,135人受伤。我们中国维和工兵营在前段时期排除各种未爆弹和地雷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大家明白了吗?”     中国维和官兵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明白!”     罗营长对我说:“这些静静躺在草丛中的子母弹,随时都会对生命构成威胁。为了安全,你们就在警戒线外拍摄……”     “在警戒外面怎么拍啊!”杨栋梁打断了罗营长的话,和罗营长“理论”起来。     警戒线离维和官兵们作业现场至少20米,不深入现场,拍摄效果可想而知。这一点罗营长当然明白,可是,确保我们摄制组的安全是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给罗营长下达的命令;此外,非作业人员禁止进入现场这也是联黎团(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简称)不可违反的规定。既要保证摄制组战友们的安全,又要拍摄到理想的镜头,此时此刻,作为摄制组的领队和导演,我也陷入两难的境地。     看着正在穿防护装备的官兵们,我对罗营长说:“罗营长,穿戴防护服进入现场拍摄行不行?”     罗营长犹豫了一下,说道:“这倒是个办法,但是……”     “营长,您就别‘但是’了。”摄像吴英杰知道罗营长要说的“但是”是指联黎团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排爆现场的规定,便对罗营长说:“这样吧,派个观察哨,发现联黎团MACC的人来了,我们就撤到警戒线外。”    维和官兵们穿戴好防护装备后,面向搜排区域一字排开,在草丛中小心翼翼地寻找子母弹。在对集束炸弹的排除方法上,我们中国维和军人和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的所有维和军人一样,并没有什么更高明的手段。尤其是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任何现代化的排爆工具都难以发挥作用,只有凭借人们的肉眼在草丛中搜寻。就在我们穿戴好防护装备准备进入作业现场时,罗营长带着3名士兵走到我们面前说:“我给你们每人配1名战士跟着你们,他们的责任是盯着你们的脚下。”     我们3人感激地对罗营长和士兵们连声道谢。“我能想到的、做到的安全措施就这些了,尽管你们穿着防护服,可一旦踩到子母弹,你们也知道,作战靴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再说,你们的身体有许多部位,比如脸颊、手部都没有防护。子母弹你们不熟悉,但地雷你们熟悉,落地未爆的子母弹的杀伤力丝毫不亚于地雷。所以,今天你们走进的是暗藏杀机的生死场!咱们都是军人,这些常识大家都知道,我重复这些,强调这些,只是希望你们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带着罗营长的千叮咛万嘱咐,我们走向警戒线。可就在即将进入警戒线的一刹那,我突然有一种难以表述的心绪,既要完成好拍摄任务,又要保证战友的生命安全,此时此刻,我复杂而又沉重的心情,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我对摄像吴英杰和杨栋梁说:“我们不是专业的工兵,没有一点对付子母弹的经验。另外,对于维和官兵们来说,他们是一心一意地搜寻子母弹,而你们俩既要注意脚下,又要顾及拍摄,是一心二用。所以,兄弟们,咱们可千万要小心呀!”      我们在小心谨慎中开始了拍摄。也正是因为有了罗营长的时时提醒和3名士兵寸步不离的步步紧盯,我们摄制组平安无事地拍摄了一个又一个镜头,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我屈膝低头定睛一看,一枚子母弹在我的左脚后跟不到5厘米的位置微微地露着一点脑袋。好险啊!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身冷汗……     这天,我们摄制组与维和官兵们来到了一片果园的香蕉林之中,在进入搜排子母弹现场拍摄之前我采访一位名叫亚瑟的黎巴嫩老百姓。亚瑟对我说:“你也看见了,这片果园中的香蕉成熟了,可是因为里面有好多的子母弹,我们不敢进。我们盼望着联合国维和部队能够把子母弹清除,我们好跟战前一样放心地进入这个果园干活。”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在搜寻子母弹

    采访完亚瑟,我又倾听了中国维和官兵们的诉说。     排长林振义:“根据联黎司令部通报,近段时间来由于下雨等原因,有些子母弹被泥土埋住,其他维和部队在搜排子母弹时,出现了伤人的事故。今天是我们到这个香蕉林来的第二天,昨天到现场一看林中到处是弹坑,我就觉得这个地方情况很复杂,行动很不方便,排弹作业的危险性很大。”     士官刘正平:“这香蕉林里面的子母弹情况可以说十分复杂,一是枯叶遍地,子母弹被覆盖在香蕉叶子下面了;二是雨水冲刷,子母弹有可能被泥土掩埋。这样,就给我们的搜排工作带来了难度和危险。”     排长林振义:“在这种环境中搜寻子母弹,没有什么高招,只有凭借眼力,一步一步小心地、轻轻地往前挪动脚步,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慢慢地拿、认真地看、仔细地找。”     士官李虎:“被香蕉叶子盖住的子母弹我们看不见,哪片叶子下有子母弹你根本无法预知,可一旦不小心碰炸了,就是血的代价甚至要付出生命。所以,每脚踩下去,都很紧张,特别是每次当我伸手去拿一片香蕉叶的时候,我的心就怦怦地跳,十分紧张。拿起来,没事,松了口气,再去拿下一片叶子时,心又悬起来。就这样不断地重复着。“     排长林振义:“作为工兵,我们都知道子母弹的杀伤力。尽管我比战士们年长几岁,但其实我现在的心情跟战士们是一样的,很紧张!另一方面,黎巴嫩老百姓正眼巴巴地等待着早点把炸弹排除,好早一天在这片土地上平安地劳作。作为排长,压力大啊!”     身临其境的我,深知维和官兵们还没有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披露出来,面对摄像机镜头,他们也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况且有些经历和感受又是用语言无法表述的。     和维和官兵们一样,我在拍摄他们搜排子母弹的那段日子里,内心世界也是难以用言语表述的。可以说,每一天我都经受着焦虑和不安的折磨:清晨出发,我内心祈盼和战友们能够平安地度过一天;作业现场,我悬心吊胆地挪动着脚步,担惊受怕地指挥着拍摄;黄昏归来,只有进了营地的大门才敢说今天是安全的;夜晚休息,尽管紧张、劳累了一天却难以入睡,寻思着今天安全无事,明天又会如何?     现场采访完维和官兵,对讲机中传来:“5号报告,5号报告,发现子母弹一枚。”我对摄像杨栋梁说:“走,咱俩过去拍摄。”     我领着摄像杨栋梁小心地穿走在香蕉林中,一步步接近发现子母弹的现场。     “弹!尚导,子母弹!”我左后侧的士官刘正平突然冲我大声喊道。我迅速地回头:“在哪?”     “你脚下!”刘正平指着我的脚下紧张地回答,“那。”     我屈膝低头定睛一看,一枚子母弹在我的左脚后跟不到5厘米的位置微微地露着一点脑袋。好险啊!我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身冷汗。     很明显,这枚子母弹是因下雨冲刷,大部分被泥土埋没了,只稍稍露出了弹体的引爆部分,又因露出部分已经锈蚀,很难发现。幸运的是只差不到5厘米我没有踩中,更为幸运地是,在士官刘正平大声喊叫时我一下子定格在那里,回头的时候脚步一点点都没有挪动。如果稍微向后挪动一点就触碰上这枚子母弹,其后果不堪设想。     待我们几位缓过神来,摄像杨栋梁对刘正平说:“小伙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不能这样大喊大叫。刚才假如尚导演回头时本能地挪了一下脚步,还不踩上了。”     我笑着说:“他这也是本能反应,换了我也这样。如果刚才是你杨栋梁看见了子母弹,很难说你不像他一样地喊叫。”     集束炸弹 俗称子母弹,是一种通过扩大杀伤面积来提高杀伤效能的子母炸弹,母弹炸开后可释放出数十枚甚至数百枚的子炸弹,子炸弹要经撞击、触动引爆装置才能爆炸。由于地面情况的多种多样,比如投落到草地等较松软的地面时,子炸弹就无法正常引爆,成为了未爆弹,只有再遭触动才会爆炸。一枚集束炸弹会对几十平方米乃至数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命构成威胁。未爆炸的集束炸弹造成的后果和地雷相似,尤其是在战争结束后给人们带来了长期的危险。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伊始,这样或那样的集束炸弹就在全球的各种战争冲突中被广泛使用。鉴于集束炸弹的危害性,2000年9月5日,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呼吁:必须禁止对人口稠密地区的军事目标使用集束炸弹及其他形式的子母弹。     中国第一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共排除集束炸弹的子炸弹6069枚,并且做到了无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成就,受到联合国秘书长等高级官员的一致好评。营长罗富强先后受到联合国两任秘书长安南和潘基文的接见。营长罗富强离任时被联合国在《指挥官履职鉴定》中鉴定为最高等级--“杰出等级”,并成为至今唯一一位获得黎巴嫩政府授予“军中勇士”勋章的维和部队指挥官。
摄影记者:亲身感受子母弹
2010年06月03日   来源:《解放军生活》



集束炸弹的子炸弹

    “弹!尚导,子母弹!”我左后侧的士官刘正平突然冲我大声喊道。     我迅速地回头:“在哪?”“你脚下!”     刘正平指着我的脚下紧张地回答,“那。”我屈膝低头定睛一看,一枚子母弹在我的左脚后跟不到5厘米的位置微微地露着一点脑袋。好险啊!我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身冷汗。 《解放军生活》杂志2010年4月刊(总第302期)文/尚昌仪     近日,我看到了“冰雹袭击黎巴嫩,引爆数百枚集束炸弹”这样一篇报道,报道称: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干旱,胡桃大小的冰雹袭击了黎巴嫩南部村庄,竟然引爆了几百枚当年黎(黎巴嫩)以(以色列)冲突期间投下但没有爆炸的集束炸弹。这则报道勾引起我在黎巴嫩南部拍摄时对集束炸弹的亲身感受……    望着草丛中我从未见过的集束炸弹的子炸弹,暗自庆幸我们逃过一难,可这仅仅是一个危险的序幕……     2006年8月14日,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历时34天的黎以冲突终于停火。然而,刚刚摆脱战火威胁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官兵们紧接着又担负起更加危险的未爆弹排除任务。     这一天,我们摄制组跟随执行搜排未爆弹任务的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官兵们穿行在黎巴嫩南部地区。车队在一片长满杂草的坡地前停了下来,维和官兵们今天的任务是搜排这片草地里的未爆弹,因为昨天当地老百姓在这里放牧时有两只羊被炸死了,据此判断这片草地里有集束炸弹。车刚停稳,摄像杨栋梁便迅速拿起摄像机下车拍摄,就在右脚沾地的一刹那,他惊呼一声:“子母弹!”     我和工兵营营长罗富强赶紧下车,走近一看,罗营长肯定地说:“是子母弹!”     真悬啊!刚才我们的车轮如果稍向右偏移10厘米,就正好轧上;刚才杨栋梁如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踩上。集束炸弹的子炸弹内所装的炸药是一种高爆性能的炸药,也就是说比我们常见的TNT炸药爆炸时威力要大得多,一枚子炸弹爆炸以后,它的杀伤半径为4米左右。望着草丛中我从未见过的只有一号电池大小的集束炸弹的子炸弹,暗自庆幸我们逃过一难,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此次拍摄任务中所遇危险的一个序幕。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官兵排除集束炸弹

    子母弹你们不熟悉,但地雷你们熟悉,落地未爆的子母弹的杀伤力丝毫不亚于地雷。所以,今天你们走进的是暗藏杀机的生死场……     罗营长在官兵们开始执行任务前做了一个简短的讲话:“刚才大家都看到了,我们的面前可以说是危险四伏,但是,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我们任务就是化险为夷。在今天作业之前,就安全问题,我向大家再强调一下。昨天,MACC(联合国驻黎巴嫩地雷行动协调控制中心)通报,目前在黎巴嫩南部地区,因为未爆弹和地雷,已经造成33人死亡,135人受伤。我们中国维和工兵营在前段时期排除各种未爆弹和地雷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大家明白了吗?”     中国维和官兵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明白!”     罗营长对我说:“这些静静躺在草丛中的子母弹,随时都会对生命构成威胁。为了安全,你们就在警戒线外拍摄……”     “在警戒外面怎么拍啊!”杨栋梁打断了罗营长的话,和罗营长“理论”起来。     警戒线离维和官兵们作业现场至少20米,不深入现场,拍摄效果可想而知。这一点罗营长当然明白,可是,确保我们摄制组的安全是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给罗营长下达的命令;此外,非作业人员禁止进入现场这也是联黎团(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简称)不可违反的规定。既要保证摄制组战友们的安全,又要拍摄到理想的镜头,此时此刻,作为摄制组的领队和导演,我也陷入两难的境地。     看着正在穿防护装备的官兵们,我对罗营长说:“罗营长,穿戴防护服进入现场拍摄行不行?”     罗营长犹豫了一下,说道:“这倒是个办法,但是……”     “营长,您就别‘但是’了。”摄像吴英杰知道罗营长要说的“但是”是指联黎团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排爆现场的规定,便对罗营长说:“这样吧,派个观察哨,发现联黎团MACC的人来了,我们就撤到警戒线外。”    维和官兵们穿戴好防护装备后,面向搜排区域一字排开,在草丛中小心翼翼地寻找子母弹。在对集束炸弹的排除方法上,我们中国维和军人和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的所有维和军人一样,并没有什么更高明的手段。尤其是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任何现代化的排爆工具都难以发挥作用,只有凭借人们的肉眼在草丛中搜寻。就在我们穿戴好防护装备准备进入作业现场时,罗营长带着3名士兵走到我们面前说:“我给你们每人配1名战士跟着你们,他们的责任是盯着你们的脚下。”     我们3人感激地对罗营长和士兵们连声道谢。“我能想到的、做到的安全措施就这些了,尽管你们穿着防护服,可一旦踩到子母弹,你们也知道,作战靴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再说,你们的身体有许多部位,比如脸颊、手部都没有防护。子母弹你们不熟悉,但地雷你们熟悉,落地未爆的子母弹的杀伤力丝毫不亚于地雷。所以,今天你们走进的是暗藏杀机的生死场!咱们都是军人,这些常识大家都知道,我重复这些,强调这些,只是希望你们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带着罗营长的千叮咛万嘱咐,我们走向警戒线。可就在即将进入警戒线的一刹那,我突然有一种难以表述的心绪,既要完成好拍摄任务,又要保证战友的生命安全,此时此刻,我复杂而又沉重的心情,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我对摄像吴英杰和杨栋梁说:“我们不是专业的工兵,没有一点对付子母弹的经验。另外,对于维和官兵们来说,他们是一心一意地搜寻子母弹,而你们俩既要注意脚下,又要顾及拍摄,是一心二用。所以,兄弟们,咱们可千万要小心呀!”      我们在小心谨慎中开始了拍摄。也正是因为有了罗营长的时时提醒和3名士兵寸步不离的步步紧盯,我们摄制组平安无事地拍摄了一个又一个镜头,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我屈膝低头定睛一看,一枚子母弹在我的左脚后跟不到5厘米的位置微微地露着一点脑袋。好险啊!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身冷汗……     这天,我们摄制组与维和官兵们来到了一片果园的香蕉林之中,在进入搜排子母弹现场拍摄之前我采访一位名叫亚瑟的黎巴嫩老百姓。亚瑟对我说:“你也看见了,这片果园中的香蕉成熟了,可是因为里面有好多的子母弹,我们不敢进。我们盼望着联合国维和部队能够把子母弹清除,我们好跟战前一样放心地进入这个果园干活。”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在搜寻子母弹

    采访完亚瑟,我又倾听了中国维和官兵们的诉说。     排长林振义:“根据联黎司令部通报,近段时间来由于下雨等原因,有些子母弹被泥土埋住,其他维和部队在搜排子母弹时,出现了伤人的事故。今天是我们到这个香蕉林来的第二天,昨天到现场一看林中到处是弹坑,我就觉得这个地方情况很复杂,行动很不方便,排弹作业的危险性很大。”     士官刘正平:“这香蕉林里面的子母弹情况可以说十分复杂,一是枯叶遍地,子母弹被覆盖在香蕉叶子下面了;二是雨水冲刷,子母弹有可能被泥土掩埋。这样,就给我们的搜排工作带来了难度和危险。”     排长林振义:“在这种环境中搜寻子母弹,没有什么高招,只有凭借眼力,一步一步小心地、轻轻地往前挪动脚步,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慢慢地拿、认真地看、仔细地找。”     士官李虎:“被香蕉叶子盖住的子母弹我们看不见,哪片叶子下有子母弹你根本无法预知,可一旦不小心碰炸了,就是血的代价甚至要付出生命。所以,每脚踩下去,都很紧张,特别是每次当我伸手去拿一片香蕉叶的时候,我的心就怦怦地跳,十分紧张。拿起来,没事,松了口气,再去拿下一片叶子时,心又悬起来。就这样不断地重复着。“     排长林振义:“作为工兵,我们都知道子母弹的杀伤力。尽管我比战士们年长几岁,但其实我现在的心情跟战士们是一样的,很紧张!另一方面,黎巴嫩老百姓正眼巴巴地等待着早点把炸弹排除,好早一天在这片土地上平安地劳作。作为排长,压力大啊!”     身临其境的我,深知维和官兵们还没有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披露出来,面对摄像机镜头,他们也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况且有些经历和感受又是用语言无法表述的。     和维和官兵们一样,我在拍摄他们搜排子母弹的那段日子里,内心世界也是难以用言语表述的。可以说,每一天我都经受着焦虑和不安的折磨:清晨出发,我内心祈盼和战友们能够平安地度过一天;作业现场,我悬心吊胆地挪动着脚步,担惊受怕地指挥着拍摄;黄昏归来,只有进了营地的大门才敢说今天是安全的;夜晚休息,尽管紧张、劳累了一天却难以入睡,寻思着今天安全无事,明天又会如何?     现场采访完维和官兵,对讲机中传来:“5号报告,5号报告,发现子母弹一枚。”我对摄像杨栋梁说:“走,咱俩过去拍摄。”     我领着摄像杨栋梁小心地穿走在香蕉林中,一步步接近发现子母弹的现场。     “弹!尚导,子母弹!”我左后侧的士官刘正平突然冲我大声喊道。我迅速地回头:“在哪?”     “你脚下!”刘正平指着我的脚下紧张地回答,“那。”     我屈膝低头定睛一看,一枚子母弹在我的左脚后跟不到5厘米的位置微微地露着一点脑袋。好险啊!我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身冷汗。     很明显,这枚子母弹是因下雨冲刷,大部分被泥土埋没了,只稍稍露出了弹体的引爆部分,又因露出部分已经锈蚀,很难发现。幸运的是只差不到5厘米我没有踩中,更为幸运地是,在士官刘正平大声喊叫时我一下子定格在那里,回头的时候脚步一点点都没有挪动。如果稍微向后挪动一点就触碰上这枚子母弹,其后果不堪设想。     待我们几位缓过神来,摄像杨栋梁对刘正平说:“小伙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不能这样大喊大叫。刚才假如尚导演回头时本能地挪了一下脚步,还不踩上了。”     我笑着说:“他这也是本能反应,换了我也这样。如果刚才是你杨栋梁看见了子母弹,很难说你不像他一样地喊叫。”     集束炸弹 俗称子母弹,是一种通过扩大杀伤面积来提高杀伤效能的子母炸弹,母弹炸开后可释放出数十枚甚至数百枚的子炸弹,子炸弹要经撞击、触动引爆装置才能爆炸。由于地面情况的多种多样,比如投落到草地等较松软的地面时,子炸弹就无法正常引爆,成为了未爆弹,只有再遭触动才会爆炸。一枚集束炸弹会对几十平方米乃至数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命构成威胁。未爆炸的集束炸弹造成的后果和地雷相似,尤其是在战争结束后给人们带来了长期的危险。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伊始,这样或那样的集束炸弹就在全球的各种战争冲突中被广泛使用。鉴于集束炸弹的危害性,2000年9月5日,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呼吁:必须禁止对人口稠密地区的军事目标使用集束炸弹及其他形式的子母弹。     中国第一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共排除集束炸弹的子炸弹6069枚,并且做到了无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成就,受到联合国秘书长等高级官员的一致好评。营长罗富强先后受到联合国两任秘书长安南和潘基文的接见。营长罗富强离任时被联合国在《指挥官履职鉴定》中鉴定为最高等级--“杰出等级”,并成为至今唯一一位获得黎巴嫩政府授予“军中勇士”勋章的维和部队指挥官。
MD扔炸弹,TG去排除炸弹,真Tm讽刺啊,,,话说提供两台机器就好了,让我们的子弟兵在他国冒这么大的风险,太不值了,,,
就该谁扔的谁去捡回来...
这东西以前是对抗集群的机械化部队的性价比很高的东西
冷战后战场模式改变后不足就显出来了

1是释放子弹的高度精确度不足,最终散布面积不稳定
2是子弹散布模式没法控制

个人觉得既然反装甲的需求降低,为解决未爆弹问题,这东西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和燃料空气炸弹结合。。
以后就全扔blu108了?鬼信,JSOWA上还不是只有BLU97,JSOWB取消了
这东西确实凶险啊。
TG出去多是下苦力的!
为啥不用排爆机器人?
中国禁了么?
这个··
怎么说呢··
以前干猴子的 时候·
TG也 不 造孽了?
不过我 还想TG再造次孽
弄 死 猴子
怎么能说是造孽呢?战争就是播撒死亡。很多情况下无法控制空间和时间。
为什么还用人工排爆?国内的效率太低下,这么多上电视新闻的机器人,都是政绩明星,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悲剧了。
应该让排爆机器人来接受实战考验,要给予战士最大限度的保障
a12315430 发表于 2010-6-4 11:23

支持,等哪一天再跟越南干起来的话,全国工业部门全力生产,然后咱们给越北地区全都埋上各式地雷,使用飞机火箭炮等各种手段给越北制造个十万平方公里的地雷区{:jian:}
qin1985 发表于 2010-6-3 23:33

明明是犹太人扔的炸弹。

你没看清这是在黎巴嫩维和么?
为统一而奋斗 发表于 2010-6-4 11:23

没记错的话,我军全面向美军看齐,不禁{:jian:}
Leibowivz 发表于 2010-6-4 12:09


    楼上正确
好小啊!
记住,那个条约是禁止生产使用集束炸弹的,我们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的小白兔怎么可能生产那种东西呢?....我们生产的是子母弹.....{:jian:}
排爆机器人也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还要人上啊
下贱活!
以色列拉屎让我们去擦屁股,中国维和就知道派工兵去做全世界都没人做的挖雷,下次谁再派工兵出去给洋大人擦屁股,应该让他第一个上前线挖雷去。
现在都TMD独身子女牺牲了、残疾了你能给几个钱给家人?
Leibowivz 发表于 2010-6-4 12:09


    五大流氓也不知道签了几个?反正地雷我们是没签的。这个懒得查,偶估计也没签,因为危害太小,才跟地雷一样嘛!
小弟们表示很可怕,签了。
大流氓位表示虽痛不伤,不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