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中日本飞机制造的贴(是转载有话好说板砖的不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4:43:34
主要来自冰冷雨天(瑜天任)的博客自己加了些东西,有些事想问问大家。
   每一个民族是有其独特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在制造业中也会反映出来。日本人有一种手艺人或手工匠的天性,做事特别认真精细,比如日本刀明明是战争武器属于易消耗品但非要精工细作打造的像工艺品一样,好看是好看但是肯定装备量不会太大。日本人的信条就是:“既然动手做这件事了,就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敬业”。到了现代工业这种基本上忽视或抹杀个人特性的时代,日本人的这种认真精细的民族性还是很顽固地要表现出来,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经手的工件带上自己的印记。
这种性格对于现代制造业的影响不好一概而论,现代制造业确实是否认甚至抹杀个性的,在现代制造业中过分讲究个性或者精雕细作是违背大规模成批量生产这个现代制造业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战前或战时的日本制造业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这一点上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日本败战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当时的日本工业无法成批大量地生产进行战争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当时的日本人能够自行生产绝大多数武器装备,并在太平洋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本人的武器性能并不落后于美国,但日本人无法大量生产这些武器装备,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一方面有硬件生产力落后的一面,另一方面就是软件,生产组织能力上的落后。
美国人发明了生产线,能够大量地生产出同样的零件然后装配成成品。日本人知道这种生产技术,也派人去发明这种生产方式的福特汽车公司实地考察过,实际上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要求生产厂家推广和应用这种生产方式来提高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这种要求被日本产业界所拒绝了。
日本产业界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对工匠们的侮辱,日本人喜欢莫名其妙地崇拜一些东西,像本来应该是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技能却超过了生产本身而成为了崇拜的对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无法生产出所需要的数量出来。虽然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的零式战斗机每一架都可以说是完美的工艺品,但是首先日本的生产能力就无法弥补上作战所产生的损耗,加上开战以后大批熟练工人被抓丁上了战场,来填补劳力缺口的妇女和儿童们没有那种长期工作而锻炼出来的技能,因此产品质量急剧下降,而美国在劳动力方面虽然有和日本相同的问题,但美国在生产组织方面不依赖于劳动者的个性,所以不会出现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
当时日本人在战场上缴获美国的P-40战斗机以后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P-40的引擎居然很干燥,没有漏油的现象,而日本的所有飞机引擎都是这里那儿滴滴答答的在漏油,到处黏糊糊的不能伸手去摸。
当时日本在生产飞机引擎时不知道如何控制大量同一零件的精度和质量。像里面封装有高温高压气体的引擎气缸活塞居然要工人用锉刀进行调整以后才能放入滑动面里面去,这种操作需要高度的技能,非老师傅不能完成。这种生产方式换了新手进行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日本产飞机引擎的活塞的滑动面损耗是美国产品的十倍以上,很快就丧失了精度。
这样的生产方式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缺点,就是零件之间没有互换性,飞机也好,坦克也好,损坏了的零件无法只用简单的更换方法来修理,因为所有的零件都要有经验的修理整备兵进行手工调整以后才能安装上去,还需要进行试运行来再次调整,而且损坏了的产品上的未损坏零件也不能简单地拆下来进行再利用,太平洋战争末期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的拉包儿被包围起来了的日军仅仅只组装出来了三架飞机就是证明,实际上当时日军所损失损伤的飞机的零件收集起来原本可以组装更多的飞机,就是因为零件之间的互换性太低以及更换零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要求太高的缘故。
实际上是在朝鲜战开始以后,日本的机械工业开始帮助美军修理战场上损坏的军械,这时才在美军的指导下学到了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因此可以说是韩战的经验才帮助日本人真正建立了现代化工业,而这时候打了败仗的日本人已经没有了抵抗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力量了,这时候大规模生产线才被日本人接受下来。
问大家几个问题1: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的军事产品以零式战斗机,爱知B7A"流星"舰载攻击机 ,中岛B5N 97式舰载攻击机 ,中岛B6N"天山"舰载攻击机, 空技厂D4Y"彗星"舰载俯冲轰炸机这几款飞机为例。它们在战争初期和战争中后期的制造维护使用差别有何不同?
2:在日本本土被美军大规模轰炸时对于截击机比如三菱 J4M 闪电(震电)有简化设计吗?
3:日本是否有像蚊式那种木制战斗机?如有那么产量多少?使用情况如何?战纪如何?
4:日本战斗机飞机型号众多其零件维修工具的管理配送工作如何进行的?日本会给每个维修小组配发每一款战斗机的维护保养手册吗?
5:日本战时飞机制造有质量控制办公室(质量控制中心)质监抽查如何进行?主要来自冰冷雨天(瑜天任)的博客自己加了些东西,有些事想问问大家。
   每一个民族是有其独特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在制造业中也会反映出来。日本人有一种手艺人或手工匠的天性,做事特别认真精细,比如日本刀明明是战争武器属于易消耗品但非要精工细作打造的像工艺品一样,好看是好看但是肯定装备量不会太大。日本人的信条就是:“既然动手做这件事了,就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敬业”。到了现代工业这种基本上忽视或抹杀个人特性的时代,日本人的这种认真精细的民族性还是很顽固地要表现出来,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经手的工件带上自己的印记。
这种性格对于现代制造业的影响不好一概而论,现代制造业确实是否认甚至抹杀个性的,在现代制造业中过分讲究个性或者精雕细作是违背大规模成批量生产这个现代制造业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战前或战时的日本制造业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这一点上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日本败战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当时的日本工业无法成批大量地生产进行战争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当时的日本人能够自行生产绝大多数武器装备,并在太平洋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本人的武器性能并不落后于美国,但日本人无法大量生产这些武器装备,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一方面有硬件生产力落后的一面,另一方面就是软件,生产组织能力上的落后。
美国人发明了生产线,能够大量地生产出同样的零件然后装配成成品。日本人知道这种生产技术,也派人去发明这种生产方式的福特汽车公司实地考察过,实际上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要求生产厂家推广和应用这种生产方式来提高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这种要求被日本产业界所拒绝了。
日本产业界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对工匠们的侮辱,日本人喜欢莫名其妙地崇拜一些东西,像本来应该是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技能却超过了生产本身而成为了崇拜的对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无法生产出所需要的数量出来。虽然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的零式战斗机每一架都可以说是完美的工艺品,但是首先日本的生产能力就无法弥补上作战所产生的损耗,加上开战以后大批熟练工人被抓丁上了战场,来填补劳力缺口的妇女和儿童们没有那种长期工作而锻炼出来的技能,因此产品质量急剧下降,而美国在劳动力方面虽然有和日本相同的问题,但美国在生产组织方面不依赖于劳动者的个性,所以不会出现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
当时日本人在战场上缴获美国的P-40战斗机以后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P-40的引擎居然很干燥,没有漏油的现象,而日本的所有飞机引擎都是这里那儿滴滴答答的在漏油,到处黏糊糊的不能伸手去摸。
当时日本在生产飞机引擎时不知道如何控制大量同一零件的精度和质量。像里面封装有高温高压气体的引擎气缸活塞居然要工人用锉刀进行调整以后才能放入滑动面里面去,这种操作需要高度的技能,非老师傅不能完成。这种生产方式换了新手进行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日本产飞机引擎的活塞的滑动面损耗是美国产品的十倍以上,很快就丧失了精度。
这样的生产方式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缺点,就是零件之间没有互换性,飞机也好,坦克也好,损坏了的零件无法只用简单的更换方法来修理,因为所有的零件都要有经验的修理整备兵进行手工调整以后才能安装上去,还需要进行试运行来再次调整,而且损坏了的产品上的未损坏零件也不能简单地拆下来进行再利用,太平洋战争末期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的拉包儿被包围起来了的日军仅仅只组装出来了三架飞机就是证明,实际上当时日军所损失损伤的飞机的零件收集起来原本可以组装更多的飞机,就是因为零件之间的互换性太低以及更换零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要求太高的缘故。
实际上是在朝鲜战开始以后,日本的机械工业开始帮助美军修理战场上损坏的军械,这时才在美军的指导下学到了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因此可以说是韩战的经验才帮助日本人真正建立了现代化工业,而这时候打了败仗的日本人已经没有了抵抗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力量了,这时候大规模生产线才被日本人接受下来。
问大家几个问题1: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的军事产品以零式战斗机,爱知B7A"流星"舰载攻击机 ,中岛B5N 97式舰载攻击机 ,中岛B6N"天山"舰载攻击机, 空技厂D4Y"彗星"舰载俯冲轰炸机这几款飞机为例。它们在战争初期和战争中后期的制造维护使用差别有何不同?
2:在日本本土被美军大规模轰炸时对于截击机比如三菱 J4M 闪电(震电)有简化设计吗?
3:日本是否有像蚊式那种木制战斗机?如有那么产量多少?使用情况如何?战纪如何?
4:日本战斗机飞机型号众多其零件维修工具的管理配送工作如何进行的?日本会给每个维修小组配发每一款战斗机的维护保养手册吗?
5:日本战时飞机制造有质量控制办公室(质量控制中心)质监抽查如何进行?
还有日本在二战末的喷气式飞机的设计制造有资料吗?谢谢。
日本人的一大强项就是精加工,尤其是模具方面。虽然TG这两年通过引进尖端机器,加工水平赶上来不少,可和日本还是有差距。
;P那么请问日本的地勤们是怎样维护飞机的呢,难道说连一根油管都要打磨吗?
;P外挂油箱是不是还要矬一下才能挂到别的同类机上?
我只晓得日本在二战末期的一些局地截击机性能一点也不输美军的野马和闪电,甚至比他们还快,比如彩云舰帧。这些机型大概是日本人用在最后的本土决战中的。
到了末期他们还管什么质量吗?能凑出飞机来升空作战或者去"神风"就已经烧高香了~!
gundamzaku 发表于 2010-6-1 14:16
原文的意思是,二战时期日本生产方式 难以保持质量稳定性和不便于大规模生产,不是说日机质量不好要每天敲。
楼主你是某专业研究员吧?您来错了地方。这里是业余军迷夸夸奇谈的地方,不是专业论坛……好心提醒,免耗生命。
二战鬼子的飞机以空中打火机为主吧。。
都用全工业化生产了,产量上去了,那原材料怎么办啊!所以一定不能用流水线生产飞机,不然。。。。。。
打酱油的路过
三菱J4M 闪电(震电)截击机的实战情况如何?有谁有资料啊?谢谢。
红色水银 发表于 2010-6-2 12:12


J4M项目在绘图板阶段被取消
1、零战全系列的可维护性一直不坏,毕竟是战前的设计,技术成熟可靠性不错,地勤人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战中开发的新机型如陆军的飞燕、疾风,海军的紫电、银河、雷电都是问题宝宝。这其中既有地勤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也有日本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更有战争中后期缺乏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的问题。
2、三菱J4M闪电在开发阶段就下马了,当然更从来没有进入过实战。
3、日本有开发木质作战飞机的想法,没有进入实用化。不过日本不采用木质飞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在炎热的南太平洋战场,木质飞机肯定是大杯具。
4、不知道
5、没听说有这样的机构存在。
LUDA 发表于 2010-6-2 12:51
5,好像有一个驻厂监察官的设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