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运力不足注定二战中日本进攻印度是不可能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6:23:31
自从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以来,日本的船舶运力每况愈下,根据《大东亚补给战》统计“1942年日本运力只有1940年的一半,1937年的三分之一,已经是江河日下了,继续扩大进攻范围已经不可能了”。
根据史料,1941年底日本开战时,船舶总吨位为610万吨(其中日本全国一共36万吨油船,只占日本船舶总吨位百分之六),年产量为40万吨。
在开战前,日本官方为了解决船舶运力问题,曾进行专门研究,一方面尽全力提高船舶产量,经研究,如果确保“海军统一管理造船作业,确保充足劳动力,保证所有需要的钢材,铜及其他物资,所有机械锻造能力全部供造船使用”,船舶产量可以提高到60万吨每年。另一方面,尽全力动员机帆船和500吨以下小船的运力,在此情况下,民用船舶也必须保持300万吨以上,否则无法保证国内生产必须的物资供应,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船舶运量,日本多年经营,在进攻前将相关物资、兵员、武器装备给养都事先送到海南岛和台湾岛,从两岛出发进攻东南亚,以节约船舶运力。
尽管如此,进攻东南亚,陆海军仍然征用370万吨,海军还额外征用了27万吨油船,一共390多万吨,只给国内留下了220万吨,日本的国内经济立即陷入困境。而且,这390万吨对日本军队的进攻来说,也是捉襟见肘。日本旧陆军在进攻马来西亚时,为了增加哥打巴鲁为登陆点,需要运兵船,但是一艘船都没有,为此不得不从打菲律宾的14军调了船过来,结果立即影响了菲律宾作战。而这已经是对船舶运力竭泽而渔,对国内经济杀鸡取卵给日军凑出的390万吨船,在事先做好一切准备,将出击基地放在离东南亚最近的海南岛和台湾岛前提下,才勉强应付得下来。而开战一开始的2个月,日本就损失了13万吨船(两个月就损失去年全面船只产量的三分之一),为了继续进攻缅甸,陆军在使用100万吨船的基础上,还在国内仅剩的220万吨船舶中额外征用了30万吨。可以说,从战争一开始,日本的船舶运力就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
横滨到马尼拉航线1750海里,马尼拉到新加坡是1340海里,新加坡到仰光是1120海里,仰光到加尔各答是780海里,仰光到科伦坡是1250海里,科伦坡到加尔各答是1240海里。由此,日本补给船从日本往返菲律宾一次需要3500海里里程,往返新加坡一次需要6180海里里程,往返一次仰光需要8420海里里程,往返一次锡兰需要10920海里,通过锡兰为跳板向印度大陆运输军用物资往返一次需要13400海里里程,是往返菲律宾一次的将近4倍。日军进攻缅甸需要130万吨船,而英属印度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是缅甸的6-7倍,驻印度军的数量又是驻缅甸军的3-4倍。1942年中,为了派3.6万名士兵进攻距离日本本土3000海里的瓜岛,日军在原来征用船只基础上,又新征运输船62万吨(陆军37万吨、海军25万吨),而派出几十万军队到6700海里外的印度作战,又需要多少船。参照以上三条史实,等比例估算一下,就知道将战线拓展到印度和斯里兰卡,补给线白白延长几千海里,靠日本民用余量是无论如何承受不了的。
同时,制约海运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港口的调度能力和吞吐量上,日军也无法保障(同样,在诺曼底登陆中,美军也遇到同样问题,由于港口吞吐量小,不得不长期依靠从英国来的海底运输管道和2个人工港来卸载物资。德国也一样,在北非作战中,许多人指责德国没有占领马耳他影响船运,其实在1941年损失最大的5月,发往非洲的补给品在海运途中也只损失了百分之九;根本原因是隆美尔指定的托布鲁克每天卸载物资能力才600吨,补给船不得不到每月吞吐能力45000吨的的黎波里港卸载,然后通过陆运运到托布鲁克,由于陆运本身需要燃油且陆上遇到敌机袭击,只有40%燃油能送到前线)。日本军方的运输统筹能力极差,一般市场化的运作,应该是日本派船运送补给物资到东南亚,再装运回来最为合算。但现实上,日本大本营经常有运补给船到南洋后空船返回,另外派空船到南洋运资源这种事,大大消耗了已经竭泽而渔的船舶运力。
另一方面,日本船舶运力的不足又无法用陆运来弥补。汽车运输不如船运好,一是自己也在消耗汽油,二是磨损零件,三是运输量小,而且大量使用汽车的前提是有车有油油完善公路。可现实是日本一没庞大汽车制造业二缺油三东南亚无好公路。日本主要的后勤保障运输不得不靠海运。后勤跟不上,军队打败仗,这是战场上的公理,已经无数次被实践证明了。日本旧陆军牟田口中将号称“日本是食草民族,在丛林中不可能饿死,需要武器可以从敌军手中夺取”,因而在英帕尔战役中一点不考虑后勤,结果遭到严重惨败,3个师团几乎全灭丧失战斗力,缅甸战线几乎崩盘,而且日军大多数损失是由于饥饿和给养断绝造成的,已经是鲜明的战例了。自从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以来,日本的船舶运力每况愈下,根据《大东亚补给战》统计“1942年日本运力只有1940年的一半,1937年的三分之一,已经是江河日下了,继续扩大进攻范围已经不可能了”。
根据史料,1941年底日本开战时,船舶总吨位为610万吨(其中日本全国一共36万吨油船,只占日本船舶总吨位百分之六),年产量为40万吨。
在开战前,日本官方为了解决船舶运力问题,曾进行专门研究,一方面尽全力提高船舶产量,经研究,如果确保“海军统一管理造船作业,确保充足劳动力,保证所有需要的钢材,铜及其他物资,所有机械锻造能力全部供造船使用”,船舶产量可以提高到60万吨每年。另一方面,尽全力动员机帆船和500吨以下小船的运力,在此情况下,民用船舶也必须保持300万吨以上,否则无法保证国内生产必须的物资供应,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船舶运量,日本多年经营,在进攻前将相关物资、兵员、武器装备给养都事先送到海南岛和台湾岛,从两岛出发进攻东南亚,以节约船舶运力。
尽管如此,进攻东南亚,陆海军仍然征用370万吨,海军还额外征用了27万吨油船,一共390多万吨,只给国内留下了220万吨,日本的国内经济立即陷入困境。而且,这390万吨对日本军队的进攻来说,也是捉襟见肘。日本旧陆军在进攻马来西亚时,为了增加哥打巴鲁为登陆点,需要运兵船,但是一艘船都没有,为此不得不从打菲律宾的14军调了船过来,结果立即影响了菲律宾作战。而这已经是对船舶运力竭泽而渔,对国内经济杀鸡取卵给日军凑出的390万吨船,在事先做好一切准备,将出击基地放在离东南亚最近的海南岛和台湾岛前提下,才勉强应付得下来。而开战一开始的2个月,日本就损失了13万吨船(两个月就损失去年全面船只产量的三分之一),为了继续进攻缅甸,陆军在使用100万吨船的基础上,还在国内仅剩的220万吨船舶中额外征用了30万吨。可以说,从战争一开始,日本的船舶运力就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
横滨到马尼拉航线1750海里,马尼拉到新加坡是1340海里,新加坡到仰光是1120海里,仰光到加尔各答是780海里,仰光到科伦坡是1250海里,科伦坡到加尔各答是1240海里。由此,日本补给船从日本往返菲律宾一次需要3500海里里程,往返新加坡一次需要6180海里里程,往返一次仰光需要8420海里里程,往返一次锡兰需要10920海里,通过锡兰为跳板向印度大陆运输军用物资往返一次需要13400海里里程,是往返菲律宾一次的将近4倍。日军进攻缅甸需要130万吨船,而英属印度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是缅甸的6-7倍,驻印度军的数量又是驻缅甸军的3-4倍。1942年中,为了派3.6万名士兵进攻距离日本本土3000海里的瓜岛,日军在原来征用船只基础上,又新征运输船62万吨(陆军37万吨、海军25万吨),而派出几十万军队到6700海里外的印度作战,又需要多少船。参照以上三条史实,等比例估算一下,就知道将战线拓展到印度和斯里兰卡,补给线白白延长几千海里,靠日本民用余量是无论如何承受不了的。
同时,制约海运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港口的调度能力和吞吐量上,日军也无法保障(同样,在诺曼底登陆中,美军也遇到同样问题,由于港口吞吐量小,不得不长期依靠从英国来的海底运输管道和2个人工港来卸载物资。德国也一样,在北非作战中,许多人指责德国没有占领马耳他影响船运,其实在1941年损失最大的5月,发往非洲的补给品在海运途中也只损失了百分之九;根本原因是隆美尔指定的托布鲁克每天卸载物资能力才600吨,补给船不得不到每月吞吐能力45000吨的的黎波里港卸载,然后通过陆运运到托布鲁克,由于陆运本身需要燃油且陆上遇到敌机袭击,只有40%燃油能送到前线)。日本军方的运输统筹能力极差,一般市场化的运作,应该是日本派船运送补给物资到东南亚,再装运回来最为合算。但现实上,日本大本营经常有运补给船到南洋后空船返回,另外派空船到南洋运资源这种事,大大消耗了已经竭泽而渔的船舶运力。
另一方面,日本船舶运力的不足又无法用陆运来弥补。汽车运输不如船运好,一是自己也在消耗汽油,二是磨损零件,三是运输量小,而且大量使用汽车的前提是有车有油油完善公路。可现实是日本一没庞大汽车制造业二缺油三东南亚无好公路。日本主要的后勤保障运输不得不靠海运。后勤跟不上,军队打败仗,这是战场上的公理,已经无数次被实践证明了。日本旧陆军牟田口中将号称“日本是食草民族,在丛林中不可能饿死,需要武器可以从敌军手中夺取”,因而在英帕尔战役中一点不考虑后勤,结果遭到严重惨败,3个师团几乎全灭丧失战斗力,缅甸战线几乎崩盘,而且日军大多数损失是由于饥饿和给养断绝造成的,已经是鲜明的战例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理名言。
山石SZ 发表于 2014-7-11 22:17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理名言。
是的,某种程度来说,后勤是制约战争发展的第一因素
跑空船固然是自作孽不可活,42年后被美国佬的潜艇封锁的也够呛。

我记得以前看的资料,战争中后期现在印尼一带海量的橡胶囤积在仓库里运不回去,80%以上收获的橡胶都没抢送回倭国的地盘上,哪怕是当时占领的台湾。

朝鲜对马海峡、辽宁黄海的海运还算通畅,这里美国潜艇的活动相对较少。
运力足也没用。。。美国在,日本不可能有制海权,多少船也是靶子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7-11 23:57
跑空船固然是自作孽不可活,42年后被美国佬的潜艇封锁的也够呛。

我记得以前看的资料,战争中后期现在印 ...
到44、45年,由于美国航空兵压制,连朝鲜的大米都无法海运日本了,日本因此普遍粮荒
角度很独特,值得细读。


日本人去打缅甸到底是看中了缅甸的什么资源?仅仅是为了切断滇缅公路么?

日本人去打缅甸到底是看中了缅甸的什么资源?仅仅是为了切断滇缅公路么?
zuicai 发表于 2014-7-12 18:44
日本人去打缅甸到底是看中了缅甸的什么资源?仅仅是为了切断滇缅公路么?
本意是掩护印支三国和马来亚的领地,本来只准备占领仰光一线

后来打顺利了,胃口就大了,要多征用20万吨船舶打下缅甸全部
zuicai 发表于 2014-7-12 18:44
日本人去打缅甸到底是看中了缅甸的什么资源?仅仅是为了切断滇缅公路么?
断了常公的后路,比他学汪精卫,之后就可以权利搞美国、英国等国家了。
zuicai 发表于 2014-7-12 18:44
日本人去打缅甸到底是看中了缅甸的什么资源?仅仅是为了切断滇缅公路么?
掐常公,威胁英属印度,巩固日泰亲善
典型的日本陆军高级参谋制订的作战计划
一厢情愿地认为日军战术远优于英印军和助战国军
丝毫没料到国力对比的失衡最终使日本先取得战术胜利,再惨败于战略崩盘
的确如此,从地理角度上来讲,进攻印度对于日本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有山脉阻隔。如果海运跟不上,在崇山峻岭中补给实在是太困难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1 22:31
是的,某种程度来说,后勤是制约战争发展的第一因素


看太战中日本人根本就没把后勤认真的当回事,活该完蛋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1 22:31
是的,某种程度来说,后勤是制约战争发展的第一因素


看太战中日本人根本就没把后勤认真的当回事,活该完蛋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4-7-14 12:45
的确如此,从地理角度上来讲,进攻印度对于日本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有山脉 ...
英帕尔死这么惨...其实不仅仅是山脉阻隔,连绵的热带雨林和一系列热带病更是致命的威胁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7-13 21:19
掐常公,威胁英属印度,巩固日泰亲善
典型的日本陆军高级参谋制订的作战计划
一厢情愿地认为日军战术远 ...
日本人考虑很多事情都缺乏长远的大局考虑,整个战争中战术胜利战略失败的事太多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2 10:08
到44、45年,由于美国航空兵压制,连朝鲜的大米都无法海运日本了,日本因此普遍粮荒
到了45年中,日本本土四岛之间的海运都被切了
SSN19 发表于 2014-7-14 19:23
看太战中日本人根本就没把后勤认真的当回事,活该完蛋
确实如此,后勤一塌糊涂

关键日本军内还有“辎重兵也能算兵”的说法,后勤极度被轻视
SSN19 发表于 2014-7-14 19:27
到了45年中,日本本土四岛之间的海运都被切了
是的,海运基本瘫痪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4 20:40
确实如此,后勤一塌糊涂

关键日本军内还有“辎重兵也能算兵”的说法,后勤极度被轻视
打鬼畜也是只盯着主力作战舰艇,根本不重视破坏对手的运输舰
SSN19 发表于 2014-7-15 05:55
打鬼畜也是只盯着主力作战舰艇,根本不重视破坏对手的运输舰
是的,日本人一锤子买卖的思路非常顽固,总希望一次给予对方很大打击,迫使对方求和

如果对方无论损失多大都不求和,日本就抓瞎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5 06:55
是的,日本人一锤子买卖的思路非常顽固,总希望一次给予对方很大打击,迫使对方求和

如果对方无论损失 ...
他们的后备实力做不起两锤子买卖,大清和毛子都被一闷棍敲晕了,米国鬼畜可敲不晕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7-13 21:19
掐常公,威胁英属印度,巩固日泰亲善
典型的日本陆军高级参谋制订的作战计划
一厢情愿地认为日军战术远 ...
整个太平洋战争自始至终都没有个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连什么算胜利都不知道的战争能打赢真是见鬼了
SSN19 发表于 2014-7-15 18:53
他们的后备实力做不起两锤子买卖,大清和毛子都被一闷棍敲晕了,米国鬼畜可敲不晕
确实如此,真因为一锤子买卖,才不重视后勤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5 06:55
是的,日本人一锤子买卖的思路非常顽固,总希望一次给予对方很大打击,迫使对方求和

如果对方无论损失 ...
倭国特有的岛国思维。

沙俄一次,满清一次,然后就形成思维定势,搞起了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其实甲午战争大家都是差一口气,多挺一秒就是胜利。只不过看看中国这边是慈禧+李鸿章,嗯。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7-15 21:40
倭国特有的岛国思维。

沙俄一次,满清一次,然后就形成思维定势,搞起了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
日俄战争陆战其实日本打得非常惨了,只不过沙皇急于解决国内问题了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7-15 21:40
倭国特有的岛国思维。

沙俄一次,满清一次,然后就形成思维定势,搞起了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
是的,日本打不起持久战
SSN19 发表于 2014-7-16 05:58
日俄战争陆战其实日本打得非常惨了,只不过沙皇急于解决国内问题了
事不过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赚了,第三次太平洋战争就过不去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6 06:02
是的,日本打不起持久战
毕竟缺乏资源和后继的工业能力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6 06:02
事不过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赚了,第三次太平洋战争就过不去了
赌的太大终于输光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6 06:02
事不过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赚了,第三次太平洋战争就过不去了
两次赌赢让日本产生了思维定势,以为鬼畜也和大清毛子好捏,用以前的经验去对付这个变态异常的对手
SSN19 发表于 2014-7-16 06:30
两次赌赢让日本产生了思维定势,以为鬼畜也和大清毛子好捏,用以前的经验去对付这个变态异常的对手
是的,56想珍珠港打一下迫使美国求和,不也是这种思路?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1 22:31
是的,某种程度来说,后勤是制约战争发展的第一因素
所谓的战争谋略,很大程度上就是制订计划,并且保证将后勤物资给达前线。
那些不能绕过的战略要点,大多数时候是指无法保证后勤物资通过时不受威胁,而不是指战斗人员不能通行。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4 20:40
确实如此,后勤一塌糊涂

关键日本军内还有“辎重兵也能算兵”的说法,后勤极度被轻视
如果日本人真的重视后勤的话,说不定还真能占领重庆,甚至成都。从快速占领东南亚来看,武汉会战之后日本仍然有空闲的兵力,也还有足够的物资。但为什么没能再在大陆取得重大成果?个人认为是日本的后勤已经跟不上了,当然,海运能力还行,只是日本缺少汽车,以及中国内陆道路情况不好,使得日本很在大陆难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了。
SSN19 发表于 2014-7-16 05:58
日俄战争陆战其实日本打得非常惨了,只不过沙皇急于解决国内问题了
问题是东乡平八郎打赢了对马海战,俄国陆军想多撑一会也没那个机会了……

甲午的陆战不存在这个问题,朝鲜的陆军可以后撤待援,未必要直接认输。

夏风 发表于 2014-7-16 17:58
如果日本人真的重视后勤的话,说不定还真能占领重庆,甚至成都。从快速占领东南亚来看,武汉会战之后日本 ...
是的,旧日本陆军是出了名的“打仗不要兵站”,英帕尔的牟田口更是集大成者
英帕尔死这么惨...其实不仅仅是山脉阻隔,连绵的热带雨林和一系列热带病更是致命的威胁
医疗,药品,伤病员输送,还是补给运输的问题,鬼子悲催的后勤在哪里不是坑人?
问题是东乡平八郎打赢了对马海战,俄国陆军想多撑一会也没那个机会了……

甲午的陆战不存在这个问题, ...
远东铁路,北满铁路被你吃了?俄国陆军还要靠海军养活?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7-16 08:19
是的,56想珍珠港打一下迫使美国求和,不也是这种思路?
没想到米蒂根本没有被一棍子敲晕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7-16 18:13
问题是东乡平八郎打赢了对马海战,俄国陆军想多撑一会也没那个机会了……

甲午的陆战不存在这个问题, ...
如果真是这样日本人也不用说明石元二郎才是大功臣这样的话了,海军虽然完蛋但陆军还是能够通过铁路支援远东战场,但国内的动 乱让沙皇没有能力再折腾了
SSN19 发表于 2014-7-17 06:02
没想到米蒂根本没有被一棍子敲晕
是的,日本一锤子买卖失败后就制定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