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复仇的欲望(转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9:53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纷纭的世界,我们无法拒绝被伤害。有时,甚至眼睁睁看着智慧被夺走,成就被贬低,爱情被摧折……屡屡遭遇锱铢必较的烦腻,争奇斗巧的排斥以及阴险的谋算,我们的努力与真诚换回的可能仅是一身伤痕。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东西。于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你就用甚至几倍的伤害去重创他们。心理得以平衡之后,有一天你又被伤害,你又在报复。周而复始,终日被报复充斥,成了报复的囚徒,陷入了报复的恶性循环。苍白了信仰,空虚了精神,丢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只是伤害。
  遭遇排挤伤害时,我们不妨做一只大度的熊;残了,也要宽容地活下去。关掉自己的刺激点,宽容地忍受,轻蔑置之。甚至,连目光也不瞥过去。
  疼痛之中,问一问自己:“我凭什么就不可以被伤害?”而后,宽容地活着——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我们做到了宽恕他人的冒犯,放弃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评判,然后,我们就努力忘掉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去获取。其实,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我们对曾经有过的伤害牢记不忘。
  当我们再一次记起曾经遇到过的伤害或磨难,这等于我们又受到了一次伤害。倘若我们用积极的记忆去替代那些消极的记忆,这样的伤害就会逐渐得到治愈。
  我们要努力让那些消极的往事从记忆中消失,尽其所能地采取一些步骤,去改变这种被伤害的状况。一个攥紧的拳头是什么也不会得刭的。只有松开拳头,我们才显示出接受的态度,才会有所收获。
  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人以攻击的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的人发泄不满,这种情绪就是报复。试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仇必报”的话,社会又怎么能够平静安稳?
  不管是谁,每个人都该学会用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去衡量人的行为,这样可以减少许多不满情绪的产生,为报复心的萌生断了后路。当他人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时,应该试着回想自己是否也给别人带来过同样的伤害。如此将心比心,报复的欲念就会慢慢散去。
  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当受挫折或不愉快时,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将自己置身于对方境遇中,想想自己会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换位,也许能理解对方的许多苦衷,正确看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或不愉快,从而消除报复心理。
  当别人伤害了我们的时候,要尽量去原谅对方。多一点宽容,消除报复心理,就能够赢得更多的朋友。缔造和平的最后步骤是宽恕。通常,人在受到某种冒犯时,都会有报复的*,会觉得报复侵犯他的人是正当合理的。宽恕则意味着放弃报复的权利。要宽恕别人很不容易,然而宽恕是终止紧张关系不可或缺的办法。
  宽恕的内涵之一是决意帮助对方改变,宽恕意指爱这个人而不是爱其错误的行为。善恶不容混淆,但人与事必须分开。人是有良心的,是可以被引导而改变的,宽恕是指对这个人抱着希望而帮助他改变,但所犯的错误必须纠正。
  做人如果能够谨记宽恕,就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许多的好处和奇迹。确实,一个有智慧的人明白原谅别人不仅是为了别人好,而且也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平静。
  宽恕带给人哪些益处呢?宽恕使人得以解脱折磨自己的憎恨和敌意,一个憎恨他人的人绝不会有真正的心灵自由。仇恨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杀死自己的对手,也能杀死自己。即使一个人能约束自己不把敌意化为外在的行动,但持续的敌意也会把他内心的能量耗光。宽恕是唯一能使人从怨恨中解脱出来的道路,而怨恨是一个人心灵上的致命伤。若不能消除心中的敌意,就等于允许对方两次伤害自己,一次是因对方所犯的错,第二次是因为心中怒气所造成的长久伤害。
  有一个故事把这道理说得更明白:有个男孩被父亲心怀不满的属下恶性伤害以作为报复。男孩被砍数刀奄奄一息,但幸运地逃过死亡,逐渐恢复了健康,只是一只眼睛瞎了。致伤他的人被捕下狱。男孩长大*后去寻找那位致伤他的人,此时这个人已经出狱,并且又老又病,男孩不计前嫌殷勤地侍奉那位老人直到老人去世,他俩成了知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宽恕甚至服侍那罪犯,男孩回答说:“我必须宽恕他,我无法想象不这样宽恕他时我会怎样。”
  他明智地用宽恕把过去可怕的*事件抛在脑后,使自己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因此,他身残心不残,能自由地爱别人甚至仇人。
  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宽恕者能使当事者双方重新开始建立新的关系;这使双方能够从过错造成的负罪感中解脱出来,使双方关系出现新的可能与机会。由此可见,宽恕能够打开使彼此间沟通交流的新管道,铺平互爱的道路。这一过程的中心要素在于改变一个人想要伤害对方的态度和行为,使之转向。转向的态度和行为包括:无私、谦让、慷慨与服务。
  我们在遇到烦恼时,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体验那种特有的和谐与静谧。为什么大自然能让人产生这种感觉呢?原因之一是因为大自然毫无阻滞地按照宇宙法则运行,在各种不同层次上的互动都是协调的,呈现出无可比拟的和谐之美。
  生活中,我们常常不可避免地遭遇他人的冒犯。也许你的车被人抢道,也许你的电话被人晾在一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你。很不幸,对于他人的行为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对他人冒犯的反应。
  首先,请牢记宽恕他人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永不原谅只会使你们的关系无法修复。时过境迁,已经忘记别人所作所为的你,还是会对他们迁怒,因为你已经习惯如此了。如果你过分关注他人的错误而不是尝试去纠正他们,可能会使事情偏离正确的轨道。不要被气愤牵着鼻子走。
  此外,你需要考虑的是怪罪带来的结果。也许你认为希特勒不可饶恕,我们绝不反对。因为,人们认为对他的宽恕意味着正义的折损。但是对于那些只是对你提出粗鲁批评的人呢?你有必要记恨他们一辈子么?为它饱受压力血压升高值得吗?为何不一笑而过?你怪罪他们是合理反应,但不是最佳选择。
  很多情况下,有些人因为莫名的失态而冒犯了你,事实上他们也对你歉疚得很。或者他们都不知道冒犯了你!不要胡乱猜测了,去跟他们谈谈吧。谈谈他们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做不对,告诉他们这让你感觉很不好。如果他们是无心所为,为什么不选择宽恕?
  有些朋友你和他在一起是一种损伤,有些朋友你和他在一起是一种消耗,而有些朋友你和他在一起却是一种享受,抑或是一种长进。
  测量友谊深浅的尺度,不是看彼此畅所欲言地说了什么,而是看彼此有所顾忌地隐藏了什么。
  要善待朋友,在生活里的不同阶段,凡相遇并能相知的新、旧朋友都是命运赐给你的恩惠,友好的秘密就在于相互的关心,冷淡是毁坏友谊、葬送友情的原因。就如,一个人和朋友因一次意外的争执,由亲密到生疏,终于走向陌路。他们之间未能原谅彼此,正因为缺少了一颗宽恕的心!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宽容和友爱呢!有时候我们觉得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并不是责怪,而是相互容纳和体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些、充实些!
  真诚是交友的最佳技巧,观察力是交友的安全保障,宽容是培植友情的沃土。不管是谁,都可以这样对朋友说:亲爱的朋友,如果我曾有意无意地伤害过你,恳求你原谅我的过错。因为宽容固佳,遗忘尤美。
  恕,能如心;怒,会奴心。别人冒犯了,过后能宽恕别人;自己冒失了,过后能宽恕自己!
  因为不宽容,所以尽管他人在做好事,却偏偏说做好事者的动机有问题,不是为了想出风头,就是为了蛊惑人心、讨好他人,有时,在不宽容人的眼中,那些做好事的甚至比不做好事还要坏得多。
  因为不宽容,所以就会产生偏见,看到不如意人所做的事,都是偏的、歪的、邪的,明明优点很突出,他却视而不见,明明长处很显眼,他却充耳不闻,剩下当然是一大堆污点、缺点和脏点。
  因为不宽容,所以不满、不敬、不平、不恭之言总是一大堆,对这类人来说,这个世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他人的存在,都是为了与他“作对”,都是与他“过不去”,不宽容的人患了一种疑心病,疑这疑那,对他人的“警戒心”特高,还处处充满了挑衅和敌意。
  因为不宽容,尽管是己所不欲,还尽施于人,吃了一点亏,就耿耿于怀,以牙还牙,总想报复他人,冷不丁地找准机会算个明白。
  古人曰:“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凡成大功者,总是不小苛的。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这也看不惯,那也容不得,到处树敌,四面楚歌,哪能团结得了人,哪能成得了大业。所以凡举大业者,定是心怀坦荡,举贤不避仇、不避亲,用人之长,而且用人不疑。
  一般来说,越是愚昧无知,便越是不能忍耐,便越是狭窄。所以古人曰:“智不足,量不大。”因为知识极其有限,所以总是夜郎自大,鼠目寸光,凭自己一点可怜的知识和经验便以为自己穷尽了主义和真理。总认为真理掌握在手中,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权威自居,总喜欢将周围的人作为批判的对象。总喜欢将自己的思想、意见强加于人,越是无知的人,越不会宽容他人。
  古人曰:“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凡小人者,思想方法狭窄,妒忌心强,其感情一定是很低劣的;这类人一般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往往是一叶障目,自尊心亦过强,好斗,好报复,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对人吹毛求疵,因此这类人亦是不会宽恕的。宽容既是文明的表示,又是对文明的检验,更是显示着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纷纭的世界,我们无法拒绝被伤害。有时,甚至眼睁睁看着智慧被夺走,成就被贬低,爱情被摧折……屡屡遭遇锱铢必较的烦腻,争奇斗巧的排斥以及阴险的谋算,我们的努力与真诚换回的可能仅是一身伤痕。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东西。于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你就用甚至几倍的伤害去重创他们。心理得以平衡之后,有一天你又被伤害,你又在报复。周而复始,终日被报复充斥,成了报复的囚徒,陷入了报复的恶性循环。苍白了信仰,空虚了精神,丢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只是伤害。
  遭遇排挤伤害时,我们不妨做一只大度的熊;残了,也要宽容地活下去。关掉自己的刺激点,宽容地忍受,轻蔑置之。甚至,连目光也不瞥过去。
  疼痛之中,问一问自己:“我凭什么就不可以被伤害?”而后,宽容地活着——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我们做到了宽恕他人的冒犯,放弃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评判,然后,我们就努力忘掉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去获取。其实,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我们对曾经有过的伤害牢记不忘。
  当我们再一次记起曾经遇到过的伤害或磨难,这等于我们又受到了一次伤害。倘若我们用积极的记忆去替代那些消极的记忆,这样的伤害就会逐渐得到治愈。
  我们要努力让那些消极的往事从记忆中消失,尽其所能地采取一些步骤,去改变这种被伤害的状况。一个攥紧的拳头是什么也不会得刭的。只有松开拳头,我们才显示出接受的态度,才会有所收获。
  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人以攻击的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的人发泄不满,这种情绪就是报复。试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仇必报”的话,社会又怎么能够平静安稳?
  不管是谁,每个人都该学会用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去衡量人的行为,这样可以减少许多不满情绪的产生,为报复心的萌生断了后路。当他人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时,应该试着回想自己是否也给别人带来过同样的伤害。如此将心比心,报复的欲念就会慢慢散去。
  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当受挫折或不愉快时,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将自己置身于对方境遇中,想想自己会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换位,也许能理解对方的许多苦衷,正确看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或不愉快,从而消除报复心理。
  当别人伤害了我们的时候,要尽量去原谅对方。多一点宽容,消除报复心理,就能够赢得更多的朋友。缔造和平的最后步骤是宽恕。通常,人在受到某种冒犯时,都会有报复的*,会觉得报复侵犯他的人是正当合理的。宽恕则意味着放弃报复的权利。要宽恕别人很不容易,然而宽恕是终止紧张关系不可或缺的办法。
  宽恕的内涵之一是决意帮助对方改变,宽恕意指爱这个人而不是爱其错误的行为。善恶不容混淆,但人与事必须分开。人是有良心的,是可以被引导而改变的,宽恕是指对这个人抱着希望而帮助他改变,但所犯的错误必须纠正。
  做人如果能够谨记宽恕,就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许多的好处和奇迹。确实,一个有智慧的人明白原谅别人不仅是为了别人好,而且也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平静。
  宽恕带给人哪些益处呢?宽恕使人得以解脱折磨自己的憎恨和敌意,一个憎恨他人的人绝不会有真正的心灵自由。仇恨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杀死自己的对手,也能杀死自己。即使一个人能约束自己不把敌意化为外在的行动,但持续的敌意也会把他内心的能量耗光。宽恕是唯一能使人从怨恨中解脱出来的道路,而怨恨是一个人心灵上的致命伤。若不能消除心中的敌意,就等于允许对方两次伤害自己,一次是因对方所犯的错,第二次是因为心中怒气所造成的长久伤害。
  有一个故事把这道理说得更明白:有个男孩被父亲心怀不满的属下恶性伤害以作为报复。男孩被砍数刀奄奄一息,但幸运地逃过死亡,逐渐恢复了健康,只是一只眼睛瞎了。致伤他的人被捕下狱。男孩长大*后去寻找那位致伤他的人,此时这个人已经出狱,并且又老又病,男孩不计前嫌殷勤地侍奉那位老人直到老人去世,他俩成了知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宽恕甚至服侍那罪犯,男孩回答说:“我必须宽恕他,我无法想象不这样宽恕他时我会怎样。”
  他明智地用宽恕把过去可怕的*事件抛在脑后,使自己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因此,他身残心不残,能自由地爱别人甚至仇人。
  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宽恕者能使当事者双方重新开始建立新的关系;这使双方能够从过错造成的负罪感中解脱出来,使双方关系出现新的可能与机会。由此可见,宽恕能够打开使彼此间沟通交流的新管道,铺平互爱的道路。这一过程的中心要素在于改变一个人想要伤害对方的态度和行为,使之转向。转向的态度和行为包括:无私、谦让、慷慨与服务。
  我们在遇到烦恼时,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体验那种特有的和谐与静谧。为什么大自然能让人产生这种感觉呢?原因之一是因为大自然毫无阻滞地按照宇宙法则运行,在各种不同层次上的互动都是协调的,呈现出无可比拟的和谐之美。
  生活中,我们常常不可避免地遭遇他人的冒犯。也许你的车被人抢道,也许你的电话被人晾在一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你。很不幸,对于他人的行为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对他人冒犯的反应。
  首先,请牢记宽恕他人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永不原谅只会使你们的关系无法修复。时过境迁,已经忘记别人所作所为的你,还是会对他们迁怒,因为你已经习惯如此了。如果你过分关注他人的错误而不是尝试去纠正他们,可能会使事情偏离正确的轨道。不要被气愤牵着鼻子走。
  此外,你需要考虑的是怪罪带来的结果。也许你认为希特勒不可饶恕,我们绝不反对。因为,人们认为对他的宽恕意味着正义的折损。但是对于那些只是对你提出粗鲁批评的人呢?你有必要记恨他们一辈子么?为它饱受压力血压升高值得吗?为何不一笑而过?你怪罪他们是合理反应,但不是最佳选择。
  很多情况下,有些人因为莫名的失态而冒犯了你,事实上他们也对你歉疚得很。或者他们都不知道冒犯了你!不要胡乱猜测了,去跟他们谈谈吧。谈谈他们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做不对,告诉他们这让你感觉很不好。如果他们是无心所为,为什么不选择宽恕?
  有些朋友你和他在一起是一种损伤,有些朋友你和他在一起是一种消耗,而有些朋友你和他在一起却是一种享受,抑或是一种长进。
  测量友谊深浅的尺度,不是看彼此畅所欲言地说了什么,而是看彼此有所顾忌地隐藏了什么。
  要善待朋友,在生活里的不同阶段,凡相遇并能相知的新、旧朋友都是命运赐给你的恩惠,友好的秘密就在于相互的关心,冷淡是毁坏友谊、葬送友情的原因。就如,一个人和朋友因一次意外的争执,由亲密到生疏,终于走向陌路。他们之间未能原谅彼此,正因为缺少了一颗宽恕的心!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宽容和友爱呢!有时候我们觉得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并不是责怪,而是相互容纳和体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些、充实些!
  真诚是交友的最佳技巧,观察力是交友的安全保障,宽容是培植友情的沃土。不管是谁,都可以这样对朋友说:亲爱的朋友,如果我曾有意无意地伤害过你,恳求你原谅我的过错。因为宽容固佳,遗忘尤美。
  恕,能如心;怒,会奴心。别人冒犯了,过后能宽恕别人;自己冒失了,过后能宽恕自己!
  因为不宽容,所以尽管他人在做好事,却偏偏说做好事者的动机有问题,不是为了想出风头,就是为了蛊惑人心、讨好他人,有时,在不宽容人的眼中,那些做好事的甚至比不做好事还要坏得多。
  因为不宽容,所以就会产生偏见,看到不如意人所做的事,都是偏的、歪的、邪的,明明优点很突出,他却视而不见,明明长处很显眼,他却充耳不闻,剩下当然是一大堆污点、缺点和脏点。
  因为不宽容,所以不满、不敬、不平、不恭之言总是一大堆,对这类人来说,这个世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他人的存在,都是为了与他“作对”,都是与他“过不去”,不宽容的人患了一种疑心病,疑这疑那,对他人的“警戒心”特高,还处处充满了挑衅和敌意。
  因为不宽容,尽管是己所不欲,还尽施于人,吃了一点亏,就耿耿于怀,以牙还牙,总想报复他人,冷不丁地找准机会算个明白。
  古人曰:“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凡成大功者,总是不小苛的。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这也看不惯,那也容不得,到处树敌,四面楚歌,哪能团结得了人,哪能成得了大业。所以凡举大业者,定是心怀坦荡,举贤不避仇、不避亲,用人之长,而且用人不疑。
  一般来说,越是愚昧无知,便越是不能忍耐,便越是狭窄。所以古人曰:“智不足,量不大。”因为知识极其有限,所以总是夜郎自大,鼠目寸光,凭自己一点可怜的知识和经验便以为自己穷尽了主义和真理。总认为真理掌握在手中,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权威自居,总喜欢将周围的人作为批判的对象。总喜欢将自己的思想、意见强加于人,越是无知的人,越不会宽容他人。
  古人曰:“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凡小人者,思想方法狭窄,妒忌心强,其感情一定是很低劣的;这类人一般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往往是一叶障目,自尊心亦过强,好斗,好报复,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对人吹毛求疵,因此这类人亦是不会宽恕的。宽容既是文明的表示,又是对文明的检验,更是显示着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
难难难,真要作到,我们也是圣人神人了。
楼主要求太高,要求大家都做圣人, 所以根本就无助于解决问题.

复仇是正常的人性, 当务之急是要树立"冤有头,债有主"的思维方式.


可以宽容但并非意味着就应该或可以纵容或放任

可以宽容但并非意味着就应该或可以纵容或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