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现在是很流行么这个概念么??能讨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59:23
具说HH就是,袁腾飞是否也符合了呢


我在搜梭里里查啊,发现并没有明确的解答.
所以只好摘录/


公共知识分子是《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 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个概念,此后自2005年起“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政右经左’版公共知识分子”。其共同标准为:
  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1]
  南方人物周刊50人名单[2]
  经济学家:茅于轼、吴敬琏、温铁军、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江平、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朱学勤、秦晖、吴思、许纪霖、丁东、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徐友渔
  政治学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郑也夫、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 邵燕祥、北岛、李敖、龙应台、王朔、林达夫妇、廖冰兄、陈丹青、崔健、罗大佑、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王选、高耀洁、阮仪三、梁从诫、方舟子、袁岳
  传媒人:金庸、戴煌、卢跃刚、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杨锦麟、鄢烈山、薛涌、王怡
  另有向六位已故的公共知识分子致敬:殷海光、顾准、王若水、王小波、杨小凯、黄万里
  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政右经左版)





2005年
  艾晓明 北岛 陈丹青 陈永苗 崔健 崔卫平 崔之元 杜维明 范亚峰 甘阳 高行健 贺卫方 胡舒立 季卫东 蒋庆 康晓光 郎咸平 李敖 李昌平 李银河 梁从诫 林毓生 刘军宁 刘小枫 茅于轼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石勇 孙立平 汪晖 汪丁丁 王怡 王力雄 王思睿 王小东 温铁军 吴敬琏 吴思 谢泳 徐贲 徐友渔 许纪霖 许志永 鄢烈山 余英时 张卫星 张祖桦 朱学勤 毕淑敏 陈璧生 陈奎德 陈明 陈映真 程晓农 程映虹 戴晴 杜光 樊百华 樊纲 冯崇义 傅国涌 高全喜 汉心 何怀宏 何清涟 胡平 江平 金观涛 旷新年 李志宁 林行止 刘自立 龙应台 卢跃刚 摩罗 秋风 任剑涛 史铁生 滕彪 王开岭 王朔 吴国光 吴稼祥 萧功秦 萧瀚 笑蜀 熊培云 杨帆 于建嵘 于仲达 余杰 余华 余世存 袁伟时 张五常 赵启强 郑也夫 仲维光 周国平
  2006年
  柏扬 曹思源 陈鼓应 陈平原 陈彦 陈志武 丛日云 党治国 邓晓芒 邓正来 丁东 丁学良 董桥 范曾 冯骥才 傅正明 高尔泰 高一飞 葛红兵 巩胜利 顾肃 韩德强 何光沪 何家栋 何清涟 贺卫方 胡鞍钢 胡星斗 黄翔 黄钟 江宜桦 康正果 郎咸平 雷颐 黎鸣 李大同 李欧梵 李远哲 廖晓义 林达 林牧 林贤治 刘洪波 刘擎 刘小枫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彭志恒 浦志强 綦彦臣 钱乘旦 钱颖一 秦耕 秦晖 邱立本 任不寐 任东来 沙叶新 沈志华 盛洪 孙立平 唐德刚 陶东风 田奇庄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克勤 王蒙 王绍光 王晓华 王焱 王友琴 王元化 吴冠军 肖雪慧 谢选骏 徐友渔 阎连科 杨东平 杨炼 杨玉圣 杨支柱 姚国华 易大旗 俞可平 俞梅荪 余英时 袁伟时 昝爱宗 章立凡 张千帆 张思之 张星水 章诒和 郑义 郑永年 朱大可 资中筠 左大培
  2007年
  艾晓明 安希孟 包遵信 残雪 曹长青 查建英 陈晓律 崔卫平 戴煌 单少杰 单世联 党国英 狄马 丁抒 丁一一 多多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华 高耀洁 国亚 哈金 洪朝辉 胡发云 周瑞金 季卫东 姜戎 金恒炜 金耀基 李柏光 李凡 李劼 李零 李泽厚 李志宁 梁燕城 梁治平 林毓生 刘军宁 刘松萝 刘苏里 刘自立 卢雪松 卢周来 罗中立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摩罗 莫少平 牟传珩 潘知常 丘成桐 秋风 邵建 邵燕祥 石元康 宋永毅 孙隆基 王康 王思睿 王学泰 王怡 韦政通 吴稼祥 吴敏 吴思 晓剑 谢韬 谢有顺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许纪霖 许倬云 薛涌 杨继绳 杨奎松 杨显惠 杨锦麟 姚洋 余世存 余习广 袁剑 袁鹰 张博树 张灏 张鸣 张耀杰 章诒和 赵鼎新 仲大军 周冰心 周策纵 周瑞金 朱华祥 朱凌 朱维铮 朱学勤 朱正
  2008年
  艾未未 柏杨 北岛 曹思源 长平 陈丹青 陈奉孝 陈桂棣 陈家琪 陈奎德 陈小雅 陈彦 陈志武 程益中 程映虹 戴晴 丁学良 杜导正 杜光 冯崇义 甘阳 郭国汀 韩寒 汉心 郝劲松 何清涟 贺卫方 胡杰 胡舒立 胡星斗 贾樟柯 简光洲 郎咸平 李大同 李和平 李欧梵 李炜光 李银河 连岳 廖亦武 林达 林贤治 凌沧洲 刘晓波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莫之许 南方朔 彭志恒 浦志强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丘岳首 邱立本 冉云飞 沙叶新 沈志华 孙立平 唐德刚 滕彪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建勋 王力雄 王元化 巫宁坤 吴冠中 吴国光 吴敬琏 吴祚来 夏志清 萧雪慧 笑蜀 谢泳 徐友渔 许志永 杨国枢 杨恒均 姚监复 易富贤 于浩成 于建嵘 余杰 余光中 余英时 袁伟时 远志明 张博树 张成觉 张思之 张祖桦 章立凡 郑也夫 郑永年 周其仁 朱大可 资中筠 邹恒甫
  2009年
  艾未未 艾晓明 北村 北明 贝岭 卜大中 柴静 陈子明 程晓农 崔卫平 丁抒 杜维明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名潞 高希均 高瑜 顾肃 郭罗基 哈金 胡平 季卫东 江平 江艺平 蒋彦永 雷颐 李昌平 李凡 李方平 李劼 李劲松 李筱峰 梁文道 林希翎 林毓生 刘道玉 刘军宁 流沙河 刘晓原 龙应台 卢跃刚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孟浪 茉莉 莫少平 裴敏欣 丘成桐 秋风 任剑涛 邵建 孙文广 唐德刚 万延海 汪丁丁 王光泽 王俊秀 王人博 王绍光 王天成 王焱 王怡 吴稼祥 吴青 吴思 夏业良 萧功秦 萧瀚 谢国忠 谢韬 谢选骏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徐唯辛 徐晓 徐友渔 许纪霖 许良英 许小年 许知远 许倬云 杨东平 杨继绳 杨炼 杨鹏 杨支柱 俞可平 余世存 展江 张大军 张鸣 张千帆 周舵 周勍 周瑞金 周泽 朱立熙 朱学勤

来源  百度



<<公共知识分子>>译者: 徐昕
作者: [美] 理查德·A. 波斯纳

是本书
这本书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范围进行确定,阐述其类型、形式和风格,阐述了公共知识分子市场,并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学评论家等进行研究。

目录   ·  ·  ·  ·  ·  ·
《波纳文丛》总译序
当,还是不当,这是一个问题 (代译序)
引言
第一编 一般理论与经验主义分析
第一章 范围的确定
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
· · · · · · (更多)
《波纳文丛》总译序
当,还是不当,这是一个问题 (代译序)
引言
第一编 一般理论与经验主义分析
第一章 范围的确定
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
类型:形式和风格
第二章 公共知识分子市场
需求
供给
市场均衡
市场失灵?
第三章 关注与洞察
第四章预测与影响
无人记录
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五章 公共越多,智识越少
附录:搜索和评估程序
第二编 类型研究
第六章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学评论
第七章 政治讽刺文学
第八章 悲观主义学派
第九章 公共哲学家
第十章 公共知识分子与法律
结论 市场的改进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谁是公共知识分子?
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他们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他们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公共知识分子50人”并不是一个按照时髦路数做出的排行榜,也不自认为拥有统计学上的精准和完美。我们的标准: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等等



..................................................................................................................................具说HH就是,袁腾飞是否也符合了呢


我在搜梭里里查啊,发现并没有明确的解答.
所以只好摘录/


公共知识分子是《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 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个概念,此后自2005年起“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政右经左’版公共知识分子”。其共同标准为:
  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1]
  南方人物周刊50人名单[2]
  经济学家:茅于轼、吴敬琏、温铁军、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江平、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朱学勤、秦晖、吴思、许纪霖、丁东、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徐友渔
  政治学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郑也夫、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 邵燕祥、北岛、李敖、龙应台、王朔、林达夫妇、廖冰兄、陈丹青、崔健、罗大佑、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王选、高耀洁、阮仪三、梁从诫、方舟子、袁岳
  传媒人:金庸、戴煌、卢跃刚、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杨锦麟、鄢烈山、薛涌、王怡
  另有向六位已故的公共知识分子致敬:殷海光、顾准、王若水、王小波、杨小凯、黄万里
  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政右经左版)





2005年
  艾晓明 北岛 陈丹青 陈永苗 崔健 崔卫平 崔之元 杜维明 范亚峰 甘阳 高行健 贺卫方 胡舒立 季卫东 蒋庆 康晓光 郎咸平 李敖 李昌平 李银河 梁从诫 林毓生 刘军宁 刘小枫 茅于轼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石勇 孙立平 汪晖 汪丁丁 王怡 王力雄 王思睿 王小东 温铁军 吴敬琏 吴思 谢泳 徐贲 徐友渔 许纪霖 许志永 鄢烈山 余英时 张卫星 张祖桦 朱学勤 毕淑敏 陈璧生 陈奎德 陈明 陈映真 程晓农 程映虹 戴晴 杜光 樊百华 樊纲 冯崇义 傅国涌 高全喜 汉心 何怀宏 何清涟 胡平 江平 金观涛 旷新年 李志宁 林行止 刘自立 龙应台 卢跃刚 摩罗 秋风 任剑涛 史铁生 滕彪 王开岭 王朔 吴国光 吴稼祥 萧功秦 萧瀚 笑蜀 熊培云 杨帆 于建嵘 于仲达 余杰 余华 余世存 袁伟时 张五常 赵启强 郑也夫 仲维光 周国平
  2006年
  柏扬 曹思源 陈鼓应 陈平原 陈彦 陈志武 丛日云 党治国 邓晓芒 邓正来 丁东 丁学良 董桥 范曾 冯骥才 傅正明 高尔泰 高一飞 葛红兵 巩胜利 顾肃 韩德强 何光沪 何家栋 何清涟 贺卫方 胡鞍钢 胡星斗 黄翔 黄钟 江宜桦 康正果 郎咸平 雷颐 黎鸣 李大同 李欧梵 李远哲 廖晓义 林达 林牧 林贤治 刘洪波 刘擎 刘小枫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彭志恒 浦志强 綦彦臣 钱乘旦 钱颖一 秦耕 秦晖 邱立本 任不寐 任东来 沙叶新 沈志华 盛洪 孙立平 唐德刚 陶东风 田奇庄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克勤 王蒙 王绍光 王晓华 王焱 王友琴 王元化 吴冠军 肖雪慧 谢选骏 徐友渔 阎连科 杨东平 杨炼 杨玉圣 杨支柱 姚国华 易大旗 俞可平 俞梅荪 余英时 袁伟时 昝爱宗 章立凡 张千帆 张思之 张星水 章诒和 郑义 郑永年 朱大可 资中筠 左大培
  2007年
  艾晓明 安希孟 包遵信 残雪 曹长青 查建英 陈晓律 崔卫平 戴煌 单少杰 单世联 党国英 狄马 丁抒 丁一一 多多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华 高耀洁 国亚 哈金 洪朝辉 胡发云 周瑞金 季卫东 姜戎 金恒炜 金耀基 李柏光 李凡 李劼 李零 李泽厚 李志宁 梁燕城 梁治平 林毓生 刘军宁 刘松萝 刘苏里 刘自立 卢雪松 卢周来 罗中立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摩罗 莫少平 牟传珩 潘知常 丘成桐 秋风 邵建 邵燕祥 石元康 宋永毅 孙隆基 王康 王思睿 王学泰 王怡 韦政通 吴稼祥 吴敏 吴思 晓剑 谢韬 谢有顺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许纪霖 许倬云 薛涌 杨继绳 杨奎松 杨显惠 杨锦麟 姚洋 余世存 余习广 袁剑 袁鹰 张博树 张灏 张鸣 张耀杰 章诒和 赵鼎新 仲大军 周冰心 周策纵 周瑞金 朱华祥 朱凌 朱维铮 朱学勤 朱正
  2008年
  艾未未 柏杨 北岛 曹思源 长平 陈丹青 陈奉孝 陈桂棣 陈家琪 陈奎德 陈小雅 陈彦 陈志武 程益中 程映虹 戴晴 丁学良 杜导正 杜光 冯崇义 甘阳 郭国汀 韩寒 汉心 郝劲松 何清涟 贺卫方 胡杰 胡舒立 胡星斗 贾樟柯 简光洲 郎咸平 李大同 李和平 李欧梵 李炜光 李银河 连岳 廖亦武 林达 林贤治 凌沧洲 刘晓波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莫之许 南方朔 彭志恒 浦志强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丘岳首 邱立本 冉云飞 沙叶新 沈志华 孙立平 唐德刚 滕彪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建勋 王力雄 王元化 巫宁坤 吴冠中 吴国光 吴敬琏 吴祚来 夏志清 萧雪慧 笑蜀 谢泳 徐友渔 许志永 杨国枢 杨恒均 姚监复 易富贤 于浩成 于建嵘 余杰 余光中 余英时 袁伟时 远志明 张博树 张成觉 张思之 张祖桦 章立凡 郑也夫 郑永年 周其仁 朱大可 资中筠 邹恒甫
  2009年
  艾未未 艾晓明 北村 北明 贝岭 卜大中 柴静 陈子明 程晓农 崔卫平 丁抒 杜维明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名潞 高希均 高瑜 顾肃 郭罗基 哈金 胡平 季卫东 江平 江艺平 蒋彦永 雷颐 李昌平 李凡 李方平 李劼 李劲松 李筱峰 梁文道 林希翎 林毓生 刘道玉 刘军宁 流沙河 刘晓原 龙应台 卢跃刚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孟浪 茉莉 莫少平 裴敏欣 丘成桐 秋风 任剑涛 邵建 孙文广 唐德刚 万延海 汪丁丁 王光泽 王俊秀 王人博 王绍光 王天成 王焱 王怡 吴稼祥 吴青 吴思 夏业良 萧功秦 萧瀚 谢国忠 谢韬 谢选骏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徐唯辛 徐晓 徐友渔 许纪霖 许良英 许小年 许知远 许倬云 杨东平 杨继绳 杨炼 杨鹏 杨支柱 俞可平 余世存 展江 张大军 张鸣 张千帆 周舵 周勍 周瑞金 周泽 朱立熙 朱学勤

来源  百度



<<公共知识分子>>译者: 徐昕
作者: [美] 理查德·A. 波斯纳

是本书
这本书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范围进行确定,阐述其类型、形式和风格,阐述了公共知识分子市场,并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学评论家等进行研究。

目录   ·  ·  ·  ·  ·  ·
《波纳文丛》总译序
当,还是不当,这是一个问题 (代译序)
引言
第一编 一般理论与经验主义分析
第一章 范围的确定
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
· · · · · · (更多)
《波纳文丛》总译序
当,还是不当,这是一个问题 (代译序)
引言
第一编 一般理论与经验主义分析
第一章 范围的确定
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
类型:形式和风格
第二章 公共知识分子市场
需求
供给
市场均衡
市场失灵?
第三章 关注与洞察
第四章预测与影响
无人记录
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五章 公共越多,智识越少
附录:搜索和评估程序
第二编 类型研究
第六章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学评论
第七章 政治讽刺文学
第八章 悲观主义学派
第九章 公共哲学家
第十章 公共知识分子与法律
结论 市场的改进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谁是公共知识分子?
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他们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他们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公共知识分子50人”并不是一个按照时髦路数做出的排行榜,也不自认为拥有统计学上的精准和完美。我们的标准: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等等



..................................................................................................................................
公厕知识分子。
也是搜索出来的‘





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当代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近日,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组织广州地区的部分专家学者就“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进行了剖析。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由来与发展

  詹天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从概念到基本观点,都源于西方的知识分子理论。西方知识分子理论始于20世纪初。1894年,法国发生了躁动一时的陆军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受人诬陷事件。为伸张正义,法国一批著名知识分子在报上刊登抗议书,要求对这一事件复审。这份抗议书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宣言”,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899年,美国作家维廉·詹姆斯在论及此事件时,提出美国知识分子应保持自身独立性,保持独立于体制之外的品格的观点。后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知识分子界定为掌握文化成果并领导某一文化共同体的群体。从此,西方思想家对知识分子的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系统阐述了知识分子的特征和作用,认为知识分子应是超越本阶级的局限,“自由地漂浮”于各阶级之外,并以知识为依托,保持对历史和社会清醒的分析和判断的“漫漫长夜的守更人”。在这些思想家们看来,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掌握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能超越个人专业领域,参与自身之外的社会事务,发挥引领社会的领导性作用。

  温宪元(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研究员):20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思想家们发现,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管理高度科层化,知识分子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作用日益局限于所属狭隘领域,服从于市场原则,依附于国家体制和各种社会机构,于是提出了重构知识分子公共性的问题。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之后,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布迪厄,美国学者萨义德等进一步论述了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从而形成了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思潮。

  李江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西方不少学者将公共知识分子定义为超脱于本专业范围、面向社会发言的角色。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一位原子能科学家在研究原子物理时不是个知识分子,但是,当他在反对核武器的抗议信上签名时就是个知识分子。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从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发表的意见,符合与各层官员有着不同关系的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在曼海姆看来,知识分子超脱阶级观点,利用知识来促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达成妥协与谅解。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在儒家传统中,教育的中心目的,是鼓励、发展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对社会的参与,以及对文化事物的敏感。中国的士大夫、日本的武士和朝鲜的文武两班都不仅有义务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对齐家、治国、平天下负有责任。他们在拥有权力、地位和影响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作为社会网络的保护者的责任。他们具有一种共同信念,即人类生存条件的改造,以及世界大同与和平、繁荣的实现。 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当代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核心与内涵

  郑永廷(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所指的公共知识分子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这些学者或文化人对社会公共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于自身专业成就,而是对公众关心的社会公共领域问题提出“惊人”的见解或采取超常的行动。二是标榜以中立态度或公正的立场出现,宣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出于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身具有的社会良知,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代表着社会共同理想、普遍价值和公众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无关。三是有的“公共知识分子”,以“意见领袖”和社会 “牛虻”自居,自认为掌握着理性批判的武器,具备“为正义而献身”的勇气,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口号,宣告“挑战一切传统和权威”。

  詹天庠:“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这三个主要特征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即知识分子必须成为一个知识上自主的、独立于宗教、政治、经济或其他势力的群体,介入公共生活。曼海姆提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在利益,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则使本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超越了本阶级的利益,从而也超越了本阶级的局限,成为不依附于任何阶级利益的漂浮群体。萨义德提出,从事批评和维持批判的立场是知识分子生命的重大方面,知识分子一定要令人难堪,与社会处于对立,甚至造成不快。据此,有的知识分子提出,知识分子要重新唤起自觉意识,对体制化的学术要冲决或反抗,争取独立于国家体制和知识体制,摆脱集团利益束缚和市场操控,确立起公共知识分子的超越性的批判立场。

  由此可见,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与西方新闻观宣扬的“新闻独立”、“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的主张十分相似,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这样的知识分子观,与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论断,与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显然是不相符的。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立场与倾向

  詹天庠:20世纪80年代滥觞于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其实是对当时西方社会知识文化商品化、人文精神失落、传统道德式微,以及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丧失等异化现象的一种反抗。事实上,在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下,在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确实产生了一批干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的优秀学术著作和知识产品。但是,90年代流入我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它极力强调知识分子为超阶级的、代表社会良知的、理所当然的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对这一思潮的严重危害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其一,知识分子阶层不可能成为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社会群体。知识分子就像不能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也不可能成为任何阶级、阶层或意识形态之外的漂浮群体。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都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在从事知识工作的人的脑海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是自外于民族国家、社会阶级或阶层的独立超人。实际上,知识分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属于一种立场、一个群体和一个目标。

  其二,中外历史上持批判立场抗衡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首先对当时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阶层,要么成“悲剧”,要么成“乡愿”。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前无古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尽管目前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然而有民族意识和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也必须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是拥护还是反对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所介入的“公共生活”,究竟是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公共生活”,还是妨碍民族团结、削弱民族凝聚力、有损国家统一的“公共生活”?如果“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或政治倾向与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局并不相一致,那么,不管怎样标榜以“中立态度”或“公正立场”去批判社会,人民都会有理由对其表示反对。因为,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所谓独立性和批判性,其实质是要通过宣扬所谓的知识自主性来与我们党和国家争夺“话语权”,不利于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温宪元:“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以获取和认同这种思想观点为时尚。也有的人并不满足于在理论上介绍和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而是以这种理论介入现实,就某一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展示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郑永廷:有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获得了话语的权威性,又由于其名气和权威,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往往获得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因此,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必须予以警惕。

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与责任

  温宪元:我们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工作,高度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作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学论断,明确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专家队伍。江泽民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 “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美好精神产品的重要创作者”,多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他多次讲到知识分子和人才培养问题,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等社会成员有着一致的利益和理想,共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李江涛:我们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制定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提供根本的理论依据;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成为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提出“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政策,以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倡和鼓励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自觉同工人农民相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就是要促进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当代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近日,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组织广州地区的部分专家学者就“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进行了剖析。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由来与发展

  詹天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从概念到基本观点,都源于西方的知识分子理论。西方知识分子理论始于20世纪初。1894年,法国发生了躁动一时的陆军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受人诬陷事件。为伸张正义,法国一批著名知识分子在报上刊登抗议书,要求对这一事件复审。这份抗议书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宣言”,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899年,美国作家维廉·詹姆斯在论及此事件时,提出美国知识分子应保持自身独立性,保持独立于体制之外的品格的观点。后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知识分子界定为掌握文化成果并领导某一文化共同体的群体。从此,西方思想家对知识分子的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系统阐述了知识分子的特征和作用,认为知识分子应是超越本阶级的局限,“自由地漂浮”于各阶级之外,并以知识为依托,保持对历史和社会清醒的分析和判断的“漫漫长夜的守更人”。在这些思想家们看来,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掌握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能超越个人专业领域,参与自身之外的社会事务,发挥引领社会的领导性作用。

  温宪元(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研究员):20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思想家们发现,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管理高度科层化,知识分子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作用日益局限于所属狭隘领域,服从于市场原则,依附于国家体制和各种社会机构,于是提出了重构知识分子公共性的问题。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之后,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布迪厄,美国学者萨义德等进一步论述了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从而形成了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思潮。

  李江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西方不少学者将公共知识分子定义为超脱于本专业范围、面向社会发言的角色。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一位原子能科学家在研究原子物理时不是个知识分子,但是,当他在反对核武器的抗议信上签名时就是个知识分子。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从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发表的意见,符合与各层官员有着不同关系的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在曼海姆看来,知识分子超脱阶级观点,利用知识来促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达成妥协与谅解。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在儒家传统中,教育的中心目的,是鼓励、发展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对社会的参与,以及对文化事物的敏感。中国的士大夫、日本的武士和朝鲜的文武两班都不仅有义务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对齐家、治国、平天下负有责任。他们在拥有权力、地位和影响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作为社会网络的保护者的责任。他们具有一种共同信念,即人类生存条件的改造,以及世界大同与和平、繁荣的实现。 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当代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核心与内涵

  郑永廷(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所指的公共知识分子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这些学者或文化人对社会公共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于自身专业成就,而是对公众关心的社会公共领域问题提出“惊人”的见解或采取超常的行动。二是标榜以中立态度或公正的立场出现,宣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出于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身具有的社会良知,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代表着社会共同理想、普遍价值和公众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无关。三是有的“公共知识分子”,以“意见领袖”和社会 “牛虻”自居,自认为掌握着理性批判的武器,具备“为正义而献身”的勇气,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口号,宣告“挑战一切传统和权威”。

  詹天庠:“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这三个主要特征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即知识分子必须成为一个知识上自主的、独立于宗教、政治、经济或其他势力的群体,介入公共生活。曼海姆提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在利益,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则使本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超越了本阶级的利益,从而也超越了本阶级的局限,成为不依附于任何阶级利益的漂浮群体。萨义德提出,从事批评和维持批判的立场是知识分子生命的重大方面,知识分子一定要令人难堪,与社会处于对立,甚至造成不快。据此,有的知识分子提出,知识分子要重新唤起自觉意识,对体制化的学术要冲决或反抗,争取独立于国家体制和知识体制,摆脱集团利益束缚和市场操控,确立起公共知识分子的超越性的批判立场。

  由此可见,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与西方新闻观宣扬的“新闻独立”、“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的主张十分相似,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这样的知识分子观,与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论断,与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显然是不相符的。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立场与倾向

  詹天庠:20世纪80年代滥觞于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其实是对当时西方社会知识文化商品化、人文精神失落、传统道德式微,以及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丧失等异化现象的一种反抗。事实上,在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下,在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确实产生了一批干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的优秀学术著作和知识产品。但是,90年代流入我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它极力强调知识分子为超阶级的、代表社会良知的、理所当然的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对这一思潮的严重危害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其一,知识分子阶层不可能成为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社会群体。知识分子就像不能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也不可能成为任何阶级、阶层或意识形态之外的漂浮群体。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都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在从事知识工作的人的脑海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是自外于民族国家、社会阶级或阶层的独立超人。实际上,知识分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属于一种立场、一个群体和一个目标。

  其二,中外历史上持批判立场抗衡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首先对当时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阶层,要么成“悲剧”,要么成“乡愿”。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前无古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尽管目前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然而有民族意识和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也必须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是拥护还是反对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所介入的“公共生活”,究竟是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公共生活”,还是妨碍民族团结、削弱民族凝聚力、有损国家统一的“公共生活”?如果“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或政治倾向与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局并不相一致,那么,不管怎样标榜以“中立态度”或“公正立场”去批判社会,人民都会有理由对其表示反对。因为,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所谓独立性和批判性,其实质是要通过宣扬所谓的知识自主性来与我们党和国家争夺“话语权”,不利于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温宪元:“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以获取和认同这种思想观点为时尚。也有的人并不满足于在理论上介绍和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而是以这种理论介入现实,就某一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展示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郑永廷:有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获得了话语的权威性,又由于其名气和权威,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往往获得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因此,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必须予以警惕。

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与责任

  温宪元:我们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工作,高度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作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学论断,明确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专家队伍。江泽民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 “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美好精神产品的重要创作者”,多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他多次讲到知识分子和人才培养问题,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等社会成员有着一致的利益和理想,共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李江涛:我们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制定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提供根本的理论依据;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成为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提出“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政策,以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倡和鼓励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自觉同工人农民相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就是要促进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报批评“公共知识分子”概念
2004-12-02 09:09:00  百灵社区

  发贴人:东方硕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eelinkclub.com

  中共党报严厉批评“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指这个概念的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这篇先在11月15日发表在上海《解放日报》的文章题为〈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人民日报》在十天后转载了这篇“吉方平”发表的文章。

  “吉方平”应是取“解放日报评论”的谐音,其实是代表官方宣传部门的立场。

  广东的《南方人物周刊》在今年9月初以〈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为专题,介绍了50个人物,其中包括最近被封杀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者茅于轼、曾经写信公开批评中共青年团领导的《中国青年报》新闻中心副主任卢跃刚、上海大学历史教授朱学勤等知名人士。

  编者在前言中解释推出这个专题的原因时说:“此刻,正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转型期面临着最多问题,最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在场和发出声音的时期。我们推出这样一个专题,意在向广大的知识分子呼吁:你们是知识分子,你们也是最普通的公民,你们对国家的兴衰,对社会制度的弊端或完善,对国民的幸福或疾苦,都有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

  但“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遭到宣传部门的痛批。吉方平的文章指“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主张公共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不属于任何集团和阶级的飘浮群体,是‘独立’的意见领袖”。然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识分子的‘意见’从来是由他们的经济社会利益决定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

  对于“公共知识分子”被批判,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社会上频频发生民众闹事的“群体事件”有关。当局担心“公共知识分子”将来可能参与那些自发的“群体事件”,因此需要制造舆论,强调知识分子只能是属于“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

  官方最近在处理闹事群众的方法上已经有明显的改进,民政部门现在更多地采用疏导而不是镇压的方式来解决民众与官方的纠纷。

  但要扼杀“公共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的概念,则需要由宣传部门来操作。但宣传部门依然采用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陈旧说教来批判“公共知识分子”这类新潮的名词。

  政治分析人士将这篇文章和最近一系列出现在党报党刊批判西方思想理论的文章联系在一起,指出最近中国国内正收紧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据了解,宣传部门确实已经下达文件,发出有关信息。

  上周,《人民日报》也刊登了一篇题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的文章,阐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是“完成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的根本需要”。

  文章在主管宣传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8月份纪念邓小平100岁诞辰时提到“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的基础上指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不会减弱,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侵蚀不会止息。历史经验证明,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

  昨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何梓华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文中也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作为主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是多元的。”

  一名不愿署名的学者认为,最近这一系列的文章虽然“来头很猛,但到社会很可能会是‘软着陆’”,因为市场经济已经推行了20多年,社会已经进步,它所影响的可能就是思想界、理论界,社会其他部门不受影响。从空间上来说,这样的方式,效应会层层递减。从时间上来说,效应也会往后递减。

  他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上有没有倒退才更值得留意”。
其它的几个搜索发上来需要审合,看不到............
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

2007年03月07日 15:13:08  来源:中国记协

吉方平(凌河)

    一个泊来的名词"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s)"被接了过来,成为炒作一时的衔头。先是出现在一些出版物,进而挂在网上、见于某些报刊。因为英国的一家《前景》杂志,评出了他们的100位"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于是我们的杂志,也来效颦,推出中国的"50名公共知识分子",引出了舆论哗然。

    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按照一种漂亮的说法,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泊来者和抛出者,主张公共知识分子就应该是独立性、批判性,不属于任何集团和阶级的漂浮群体,是"独立"的意见领袖。 "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而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识分子的"意见",从来是由他们的经济社会利益决定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一部中国现当代史证明,只有当知识分子跟着共产党走、成为工人阶级组成部分、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知识分子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才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历史和现实中,出现过一些貌似"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只要认真剖析一下,他们的身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其实并不"独立",也无" 批判",这一点奥秘,今天已是路人皆知,不必一一点穿了。

    "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泊来者和抛出者,把"公共知识分子"描绘成"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同时又把我们的社会说成是"万马齐喑",广大人民群众只是"普遍失语的沉默羔羊",惟有他们才是"众醉独醒",惟有乞怜他们才能"代言"。这不仅是对当今中国社会民主进程和舆论现状的武断错判,而且是一种新的"英雄史观"、 "精英史观",在一笔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试图由几个"公共知识分子"掌握"话语霸权",造成新的"一言堂"、"一锤定音"。他们主张知识分子完全脱离自己的专业和所长,就广泛的"公共事务"发表"振聋发聩的意见",成为公众的"意见领袖",于是"公共知识分子"变为"万能知识分子",一些专家学者包打天下,在自己完全不熟悉不知道的领域中横冲直撞;另一些人则再也不甘寂寞,不屑于做学问,成为电视明星、媒体人物,"公共知识分子"又变成了 "作秀知识分子",成为与影星、歌星、体育明星比肩的时髦人物。十分明显,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论,无疑是要把知识分子引上邪路。

    类似"公共知识分子"论这样的概念,只是一点噪音和杂音,并不能影响我们社会舆论的主调,但我们也不能失之轻心。我们面对着一个多元化的态势,关键是要清醒、坚定,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在林林总总的思潮前迷失方向。

    (解放日报2004年11月15日)
韩寒,为何敢于评论一切

    * 2010-02-22 08:05:00
    * 作者:
    * 来源:网易
近日,韩寒在博客上撰文批评魔术师刘谦是带着一群托儿“忽悠”全国老百姓。刘谦随即撰文回应称韩寒不够专业,无权评论。此后,两人的文章均神秘消失。论战事件背后,凸显出韩寒等公共知识分子目前遭遇的困境。公共知识分子们一方面敢言、直言,头脑清醒,背后无利益纠葛,自然也就拥有了大量支持者,被视为社会的“良心”。但另一方面,当公共知识分子们突破自己的知识范围,去评论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事件时,则往往会露出自己“外行”的短板。韩寒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既是好事,也是悲剧。而这背后则是中国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困境。

这个时代需要“靠谱”的韩寒


韩寒因“敢言”、“另类”而受追捧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50名公共知识分子榜单,自此,公共知识分子一词不胫而走。近来,有媒体也把八零后作家韩寒归类为“公共知识分子”。韩寒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另类”,高中辍学,成为畅销小说作家和赛车手。韩寒学生学习成绩除语文外,几乎门门功课亮红灯,而这正好让其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毒害,看问题的视野更为无拘束,更为开阔。
  韩寒因另类受到追捧,辍学之后,互联网的发达为其思想的传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他以博客为阵地,对各种公众事务、新闻事件发表辛辣独到的见解。逐渐被很多人奉为精神偶像。
  学者许纪霖认为,公共知识分子中的“公共”有三个涵义:第一是面向(to)公众发言的;第二是为了(for)公众而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个人利益出发;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在当今的中国,类似韩寒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他们独立而大胆的声音在当下显得十分的稀缺,他们被民众视为“代言人”。
  在众多领域,本来很有发言权的专家们,受到各种力量的掣肘甚至压制,普遍“失声”。例如在医疗领域,医院院长们不会站出来自揭家丑;在教育领域,大学校长们也不会痛斥高招问题。这让公众转向了虽然没那么专业、但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
  受“追捧”导致评论范围扩张
  如今的媒体环境下,仗义执言之人本来就不多,能谈出有信服力观点者更是少之又少,一旦有公共知识分子脱颖而出,更多的媒体会吹捧他们,其影响力也就再度倍增,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其评论的范围也逐渐扩张。韩寒评论魔术,事实上是一个不懂魔术的“外行”评论“内行”,露馅自然在所难免。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有公共知识分子站出来评论称,地震是可以预测的,这与世界主流的地震不可预测的观点相悖,得不到有说服力的论据支撑,评论自然显得外行和苍白。
  在传播学上,有一个“沉默的螺旋”效应,当掌握话语权的公共知识分子们发出某一观点,并得到了舆论的广泛认同,即使有人持不同意见,也会因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太弱小而变沉默,甚至转而支持公共知识分子们的观点。在此效应下,公共知识分子们信心会更加膨胀,敢于评论一切。在韩寒与刘谦的PK中,若刘谦不够强势,不从专业角度作出回应,韩寒的观点,恐怕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众多知识分子仅依靠“常识”评论
  过去的知识分子多是通才,可以跨越不同的领域针对社会而发言。而如今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异常复杂,人文的因素与技术的因素掺杂在一起,假如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仅仅凭“常识”实施批判,在公共事务上,知识分子很难与技术专家竞争。无所不能的知识分子,在技术专家面前,往往是一无所能,无法让公众相信他们所说的具有足够的公信力。 而现状却是,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不敢说话,众多敢说话的知识分子因专业知识不足,靠“常识”发表观点。
  王小波曾说:“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胸中的浩然正气,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当今世界变化之快,很多问题远远超出常识的解释半径之外。即使是常识管用的地方,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他们所拥有的常识经验也不同。谁也不可能拥有对常识的最终解释权,一切只能取决于公共领域中公众之间的理性讨论。




公共知识分子们的困境

  在当前,经常“发声”的公共知识分子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不以专业见长,主要以媒体或网络为平台,就公共问题发表意见的评论家,可以称之为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如韩寒、连岳等;一类是既从事科研或教学,同时又跨界于媒体或网络发表公共意见的学者专家,可称之为学院型公共知识分子,如贺卫方、汪丁丁等;还有一类是在专业机构从事具有实际功用的研究工作,如金融财经界的首席经济家们,可称之为财经专家型公共知识分子,如郎咸平、谢国忠等。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时,他们普遍丧失了独立性。

连岳是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的另一名代表人物。

学院型公共知识分子代表贺卫方

财经专家型公共知识分子郎咸平。

  媒体型:缺乏专业知识,评论沦为“八股”
  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90年代,就有一大批杂文家活跃在媒体之上,就各类问题发表看法,这可以看作是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的前身。进入到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复杂,杂文家擅长的道德评议和文史杂论难以满意读者的认知需求,时评遂应运而生,逐渐占据了公共评论的主流地位。与杂文相比,时评往往以特定学科知识为依托,对当下进行评点。
  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或曰时评家,其长处在于熟悉新闻事实,了解现状的流变,因此对新闻价值更有体认,对大众热点也更为敏感;其弊则在于缺乏深入的专业背景,其评论常常是“一招鲜”,如某著名评论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谈经济问题,就是“更多的市场”,一谈社会问题,则离不开“法制的进步”,加上“对权力的限制”,初看尚觉新鲜,久而久之,就难免有八股之嫌,不客气地说,今日的时评,已有相当之高头讲章气息,让人敬而远之。此外,受限于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以及自身水准,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常常陷入为评论而而评论的窘况,不仅容易浮于表面,甚或强作解人,贻笑大方。
  学院型:脱离社会基层,视角过于单一
  尽管学院型知识分子具有专业背景,但其所涉及的话题却大多越出了其研究范畴,与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相比,学院型知识分子的长处在于拥有深入的专业视角,常能道人所不能道,提供这个时代所急需的洞见;其弊则在于身居象牙塔,与社会进程有所隔膜,因此易于陷入“片面的深刻”。学院型知识分子更擅长以观察者的角度,从外部观察社会现象,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而不习惯从内部进行观察,对于最新也相对细微的社会脉动缺乏体认和敏感。
  此外,学院型知识分子也容易画地为牢,对于公共话题的复杂性和利益关联有所忽略。几年前,围绕圆明园铺设水工膜引发了广泛的环保讨论,部分理工科背景的学者力证其并没有造成环境问题,但是,作为一项公共工程,不仅需要在各种并立的社会需求中作出平衡,也因其耗用大量的公共资源,而需要立项和审批上满足基本的程序要求,从工程学专业进行的论证,只应作为多重视角之一,而不能作为唯一的决定力量。
  财经专家型:与权力和资本纠缠不清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各类财经专家提供了足够的公共平台。在致富的欲望下,对各路财经专家的高论求知若渴。与媒体型知识分子或学院型知识分子关心的话题相比,财经专家们所议论的话题具有更强的利益相关性,也容易引发各类争议。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力与资本纠缠日深,攫取了经济发展的大部分红利,也造就了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与此同时,也撕裂了围绕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进程的相关言论。
  毋庸讳言的是,财经专家们与权力和资本有着较深的利益纠葛,因此,在相关公共话题的解读中,对经济改革进程有着更多的肯定,也更愿意为之辩护,相应的,也就更经常地遭到广大利益失落群体的责难。而在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型公共知识分子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民意的脉动,而在言论上主动加以主动迎合,赢得了相当的民意拥护,如时下大行其道的郎咸平和所谓的“地产三剑客”,均可归入这样的范畴。


中国知识分子普遍丧失独立性

  纵观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其共性是普遍丧失了独立性。西方在近代社会通过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强烈地发展了一种“批判的建设性”,西方知识分子非常注重其抗议精神,即坚决跟政府保持距离,不直接合作,它的自我责任是永远的批判者。
  然而,知识分子要保持批判和独立性是很难的,他们面临诸多社会困境。制度化的结构使得知识分子丧失生存空间,他们必须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组织。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被制度化切割为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种集团,所以几乎不存在越出不同利益集团的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因为公共空间被制度安排粉碎了。现代社会经过充分的制度化,已经把知识分子独立的生存空间解构。现有的各种学术组织,是让知识分子丧失独立性的最大毒瘤,知识分子不能抗议学术官僚体制所形成的控制力量,因此也不能抗议社会的控制力量,即抗议力量的削弱来源于学术知识分子管理机构本身。
  此外,公共舆论被媒体垄断,迫使知识分子与媒体妥协,媒体成为控制知识分子的力量,导致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与名人竞争,与企业合作,与政府对话,与媒体合谋,学术的自主性与公共舆论开始断开。西方非常关心怎样防止市场经济变成市场社会,因为市场经济取得舆论优势之后,很可能通过市场掌握的舆论把市场的原则变成社会的原则。现在,热衷于舆论炒作成为知识分子发挥影响的正当借口,学术的影响力被媒体淹没了,这是深刻的危机。知名学者黄万盛认为,最理想的状况是,最精深的学术引导最负责任的媒体,进而塑造健康的大众文化;现在的情况却是:最肤浅的学术,满足最急功近利的媒体,引导恶俗化的大众文化。
是闪闪吗,摸摸乃。:D

现在没有形成主流的价值观,又处在日益多元化的时期,标准都不一样。不过偶看见了名单里的李银河,高行健,哈哈

狠欢乐哈。{:3_82:}
蓝鸡集 发表于 2010-5-16 18:53


    蓝JJ啊,乃好啊,我就是来搅和的,不论五毛和美分,俺全不鸟.俺不是公共知识分子,也看不上她们,俺是在当代艺术圈和军圈里混的,哈哈
操,袁岳也能算?
公共知识分子就是知识的公共汽车驾驶员,不是谁的私人司机,谁买票就可以上 (别想歪了!)
是公用的就是?{:yi:}
连岳不是那个《上海一周》每礼拜安慰性事困扰女性的编辑吗?{:yi:}
还好,本人从没想做公共知识分子,等以后在圈里混大了,是不是也被绑架成公共知识分子啊:D
造汽 发表于 2010-5-16 19:06


    哈,狠形象,各入各的教,各拜各的庙,有信徒就成啊。:D
造汽 发表于 2010-5-16 19:06


    是混娱乐圈的啊,老大解释的很到位.
一部知识分子史,就是知识分子永远在不得不依附于一个阶级的现实和希望独立的理想之间的
斗争史,所以大部分知识分子是私人的司机,帮帮忙,有时帮帮闲。
痛苦啊,所以无论在且介亭里,还是在塞塞梯歪什么讲坛里,总是十分的悲情。好在现在,就跟满街的做生意的,只要一低头都有机会可以捡,
所以出炉了一种叫公共知识分子的新品种,这种品种,也就是free lancer,人为五斗米折腰,心要
独立,肚子不让,劈柴...三一三十一...没办法,咕咕。所以他们开始了公共服务,极少数极少数人,做起了
书寓,条件不错,能上D校、上塞塞梯歪出出局,甚至可以卖知识不卖灵魂,不过这是少数。
有的做了长三或者幺二,虽不如书寓,但至少有一个什么师范学院可以住住,挂挂红的绿的蓝的
幌子,有点像上海福州路的西端那种地方,每月有红票子或者绿票子的固定进账。
但是也有混得稍差或道行不够的,牙口不足的,只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当野鸡,开开改装的
赛车以保持自己的青春姿色,不过世道和谐,繁荣C盛,生意还真不错,
或者几个合伙“不高兴”不高兴一下,写几本畅销书攒点以后从良的私房钱,
靠思维正常的80后的小冶客群体包养一下,不过冶客稍微有点BT的行为,马上骂人家是贱民,
不小心会变成钉棚,只能公共于低政治收入者的政治生理发泄了。

公共知识分子与私独知识分子的区别,可能就是更加零售化,更加可获取化,
只要买票,任何人都可以上,在他们的驾驶下,在知识的旅程上XXXX一番。
哦,这样!..那支持公共知识分子.
N等P民 发表于 2010-5-16 19:34


    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和西方比还差的远,往畸型路上发展的不少
老鼠过街人人挨打,这些公众知识分子中间的老鼠,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而让我等
这种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工程师知识分子上街就挨打。
造汽 发表于 2010-5-16 19:31


    哈哈,您老很透澈,不愧是留洋回来的
看看萧瀚的大名又出现了!
说的好无奈哦,泥沙俱下啊很少找的到 深具人文情怀的大家了哦。






{:3_94:}
小号五毛大号一块 卫生纸自带
卫生纸一块的不都送?
那我也算是
;P

知识分子——自诩而已!现在大专以上学历者多如牛毛,研究生以上也不稀缺,博士以上并不罕见,还知识分子场知识分子短呢?

公共——自诩而已!自己说自己是公共知识分子,别人是说不得的,不需要别人评价的,于是这种为ZD、DT张胆的“知识分子”也可以叫做“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自诩的平方而已!这就是结论!
难道有私人知识分子?
别跟我说 公共知识份子!
这年头只有看门的土狗和吃里爬外的杂种狗!
我讨厌卖弄和自夸。
这是个躁动的年代,所谓的特定人群的知识份子在我看来就是looser!。
当今的中国,有能耐的都忙着在自己的岗位干事业,毫无快感的去实现理想,因为他们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当自己能管理一方,创造一方,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团队、公司、部门时,这个社会才会改变!
受不了罪、没有耐心的、干不了事的,去喷吧。
蓝鸡集 发表于 2010-5-16 19:46


    研究历史的,再也看不到吕斯勉,陈寅恪,钱穆,现在都是有"良心",发明家
是人是鬼都被搅和到一起了
有点意思。
一般来说实际上是公公知识分子
gzxzl 发表于 2010-5-16 20:41

也就是受特定个人和集团雇用的知识分子,比如
资本家的乏走狗,领卢布的,美元的,德国老马克的,
有固定工资,要上班,要出产品,有编制,有工作证或门卡的。
有点象陈白露。
回复 36# 造汽


    那上面的很多人都是领美分的
公共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另外一个叫法,这年头媒体也是要走时尚路线的,比如说几年前叫超级女声,现在就叫快乐女生了,其实还是一帮子女生上去唱歌。
那些人和艾未未在一起是不是会感到荣幸呢?
我觉得绝大部分都是自带干粮的吧,而好像李大眼这类,就是为了出名挣干粮的。有的WG进过牛棚的老先生,比如袁伟时这种,意识形态本来就很偏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