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问题上美对华政策的终极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10:36
尽管近年来中美关系不断发展,但实际上,遏制中国才是美国对华长期不变的根本性战略目标,而扶植“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即是美国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筹码。“9·11”事件之后,反恐成为美国首要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并以此名义接连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获得中国在联合国的支持和道义上的合作,因此,美国从政府官员到媒体在论及对华政策时,“合作”似乎占据了上锋,特别是由于美国因为两场战争身陷泥潭,所以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了对中国的“友善”。但是,近来随着伊拉克局势的缓解以及美国大选的临近,美国政府中的一些人又开始利用对华政策大作文章,“中国威胁论”沉渣泛起。
台湾是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的筹码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并不特别重视台湾。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还在“关于台湾的政策宣传指示”中说:“台湾完全是中国政府的责任”,“美国没有承担过实际的或道义的责任或义务”,“台湾没有特别的军事重要性。”后来,杜鲁门总统在台湾问题声明中也表示:“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我们无论如何不拟在军事上在台湾岛上卷入漩涡。”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改变了对台湾的认识。在麦克阿瑟的演说中,他这样认识台湾:“我们用我们和我们的盟友所占有的从阿留申群岛到马利亚纳群岛形成的一个孤形的一条岛屿的锁链,把太平洋直到亚洲海岸加以控制。从这个岛屿的锁链,我们可以用空军控制自海参崴到新加坡的每一个亚洲的海港,并可防止任何进入太平洋的敌对行动。”台湾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水艇供应舰”,“这个永不沉没的母舰兼各式不同的飞机,并可予短程海岸潜水艇以前方作战之供应”。如果失去了对台湾的控制,美国将失去在西太平洋的屏障,“这样将把任何未来战区向东移动5000哩,达于美洲大陆的海岸”,等于把美国和友邦置于东方共产主义势力直接威胁之下。

    50年代以后,台湾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王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策略是以台制华,即通过扶植“台独”势力,使两岸维持不统不独的情况,使紧张局势得以无限继续下去,使美国成为双方都难以摆脱的“仲裁人”,从而达到美国控制这个地区的目的。

    美国政府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发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宣布承认一个中国,声明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利用《与台湾关系法》在实际运作中鼓励“台独”势力“以武拒统,以武求独”,并私下对台湾作出了包括对台军售不设期限、不与中方磋商、不修改《与台湾关系法》等所谓六项承诺。

    据不完全统计,中美建交、美台断交20余年来,美国不断提升对台军售的质量和数量,已向台湾出售了数百亿美元的高性能武器装备。就在前不久,台“行政院”刚刚编列了高达6200亿新台币的天价军购预算,向美采购潜艇、爱国者三型导弹以及反潜机。

      <B>美国不遗余力推行“遏制战略” ——政治上:利用人权问题向中国发难</B>

     冷战结束以前,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在冷战中的主要对手苏联及其盟友。当时,中国并不是美国人权关注的重点。

     冷战结束之后,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成为美国人权外交政策议事日程上的重点,美国频频利用这一问题向中国发难。一度,美国还将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

    在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同人权问题脱钩之后,克林顿政府立即宣布要用“新的途径”来实现美国的“一贯目标”,其中之一是把中国的人权问题列入国际论坛的议事日程,使它多边化、国际化。

     在一九九0年到二00四年的十五年里,除一九九一年打海湾战争、一九九八年克林顿访华、二00二年在联合国人权会改选中落选丧失提案资格、二00三年打伊拉克战争这四年未提反华提案外,美国每年都策动国际反华势力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抛出谴责中国“侵犯人权”的提案,挑起与中国的对抗。十多年来,美国国务院每年发表的《国别人权报告》均将中国作为主要攻击目标

     <B>——经济上:鼓吹中国威胁论</B>

     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及其在亚太地区地位的上升,使得美国国内一些右翼保守势力开始担心中国的强大会损害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为了给遏制中国寻找理由,美国人千方百计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这些“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们费尽心机编造种种谬论,中国穷了是“威胁”,富了同样是“威胁”。

  2001年9月美国陆军军事学院院刊登载的一篇文章称,中国的资源需求对世界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原油和粮食价格上涨,而较落后国家受到的打击将会比较严重。文章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对资源的庞大需求,“中国可能为资源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以南海为例,“中国宣称南海为中国所有的主张,不仅涉及主权,也牵涉到对天然资源的争夺”。“对原油和粮食的需求使中国越发认为世界秩序不符合其利益,因此北京可能在许多国际议题上更趋强硬。中国对外要争夺资源,就必须扩充舰队,在全球掌握战略据点,抗拒西方国家的干预,展现他们不惜与美国作对的态度,并与立场一致的国家结盟。”文章认为,若要维持目前世界秩序,就不能光靠对中国进行劝说和消极的“围堵”来化解与中国的冲突。

     <B>——军事上: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攻防体系</B>

     美国不仅通过鼓吹“中国威胁论” 为其独霸世界、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亚太新秩序制造舆论,而且通过结盟形式,将亚洲的众多国家拴在自己的战车上,加紧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攻防体系。其主要措施有:继续维持和拉紧由日本列岛、韩国、琉球群岛、台澎列岛、菲律宾群岛为核心的第一岛屿锁链;此外,加紧拉拢印度和印度尼西尼,进一步完善这条所谓“太平洋锁链”;并通过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发展不同层次的军事合作关系,企图重返东南亚;利用美日安保条约在西南方向重点保证1000海里海上通道的安全,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被划入美日防卫的区域之中;以美日为核心,构建TMD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同时,把台湾、韩国、澳大利亚等纳入这个体系之中;利用日本和韩国军事基地扩大美军装备的部署类别,重点是加强巡航导弹、远程隐形轰炸机、航空母舰、核潜艇、岸基航空反潜兵力的部署。同时,对中亚国家和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渗透也明显加强。

     同时,美国还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自2003年以来,美国有关人士多次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反对欧盟取消对华军售禁令。欧盟对华武器禁运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在华盛顿的战略家眼中,却是继续支配欧洲和遏制中国的现实工具。日前,捷克迫于美国的压力取消了向中国出售“维拉”雷达系统的计划。据报道,美国之所以阻挠这项交易,是因为美国认为这种雷达可探测到美国的隐形战斗机。国际问题专家指出,近些年来,美国以人权、“保持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平衡”等为借口,一而再、再而三地暗中阻挠中国合法合理地从其他国家采购军事装备,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中国增强国防力量的步伐,并保持其一旦武力介入台湾问题时的巨大军事优势。

                  <B>遏制中国 变量多多</B>

    苏东剧变后,在美国眼中,中国已失去了对苏冷战的战略价值。此外,中国既是剩下为数不多不认同美国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有潜力挑战美国全球战略绝对优势的大国,美国政治和传媒精英一致认定,中国是美国冷战后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尽管中国改革过程中引进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愈来愈多,并且事实上即使到21世纪中叶还是中等发展国家,美国的主流势力仍将中国当作头号潜在的对手。

  在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或“头号敌人”)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主要战略考虑是:防止中国进一步成长为与美国同等级接近的战略竞争者;防止中国在亚太地区向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利益挑战;防止中国与其他地区竞争者结成可能的联盟。

    美国提高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关注,把中国作为主要的防范对象,增强对华政策中的遏制成分,无疑会使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大大上升。但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也不会一帆风顺,面临着种种变量。

     首先,一旦中美走向完全对抗,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中美之战不会局限于两个国家之内,战火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这两个国家的领土上。整体而言,大多数亚太地区成员并不希望看到中美关系动荡不安,并认为健康的中美日三边关系是亚太地区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因此,目前亚太地区不存在遏制中国的国际环境。布什政府加大对华遏制力度并不反映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愿望,只是反映了美国单方面的考虑。同时,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日本到底能为美国作出多大贡献尚是疑问。日本的右翼势力当然希望美国对华政策趋向强硬,但日本是否做好了准备要跟美国一同遏制中国?布什政府把美日同盟的作用捧得很高,对日本寄予厚望,但日本在经济不景气、政治上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国内对日本走向存有种种分歧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发挥美国所期待的那种“战略马前卒”的作用。

     其次, 虽然遏制中国是美国的终极目标,但现实情况迫使美国必须不断调整其安全战略。日前,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指出,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五角大楼正在加紧制定美国“未来战争计划”。在这一计划中,美国不再视中国为战争对象。

      再次,中美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布什政府如何能保证在执行强硬的对华政治与安全政策的同时又不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美国是一个集团利益多元化的国家,如果布什政府只考虑军火商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利益集团,将遇到很多麻烦。(宏欣)尽管近年来中美关系不断发展,但实际上,遏制中国才是美国对华长期不变的根本性战略目标,而扶植“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即是美国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筹码。“9·11”事件之后,反恐成为美国首要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并以此名义接连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获得中国在联合国的支持和道义上的合作,因此,美国从政府官员到媒体在论及对华政策时,“合作”似乎占据了上锋,特别是由于美国因为两场战争身陷泥潭,所以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了对中国的“友善”。但是,近来随着伊拉克局势的缓解以及美国大选的临近,美国政府中的一些人又开始利用对华政策大作文章,“中国威胁论”沉渣泛起。
台湾是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的筹码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并不特别重视台湾。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还在“关于台湾的政策宣传指示”中说:“台湾完全是中国政府的责任”,“美国没有承担过实际的或道义的责任或义务”,“台湾没有特别的军事重要性。”后来,杜鲁门总统在台湾问题声明中也表示:“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我们无论如何不拟在军事上在台湾岛上卷入漩涡。”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改变了对台湾的认识。在麦克阿瑟的演说中,他这样认识台湾:“我们用我们和我们的盟友所占有的从阿留申群岛到马利亚纳群岛形成的一个孤形的一条岛屿的锁链,把太平洋直到亚洲海岸加以控制。从这个岛屿的锁链,我们可以用空军控制自海参崴到新加坡的每一个亚洲的海港,并可防止任何进入太平洋的敌对行动。”台湾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水艇供应舰”,“这个永不沉没的母舰兼各式不同的飞机,并可予短程海岸潜水艇以前方作战之供应”。如果失去了对台湾的控制,美国将失去在西太平洋的屏障,“这样将把任何未来战区向东移动5000哩,达于美洲大陆的海岸”,等于把美国和友邦置于东方共产主义势力直接威胁之下。

    50年代以后,台湾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王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策略是以台制华,即通过扶植“台独”势力,使两岸维持不统不独的情况,使紧张局势得以无限继续下去,使美国成为双方都难以摆脱的“仲裁人”,从而达到美国控制这个地区的目的。

    美国政府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发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宣布承认一个中国,声明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利用《与台湾关系法》在实际运作中鼓励“台独”势力“以武拒统,以武求独”,并私下对台湾作出了包括对台军售不设期限、不与中方磋商、不修改《与台湾关系法》等所谓六项承诺。

    据不完全统计,中美建交、美台断交20余年来,美国不断提升对台军售的质量和数量,已向台湾出售了数百亿美元的高性能武器装备。就在前不久,台“行政院”刚刚编列了高达6200亿新台币的天价军购预算,向美采购潜艇、爱国者三型导弹以及反潜机。

      <B>美国不遗余力推行“遏制战略” ——政治上:利用人权问题向中国发难</B>

     冷战结束以前,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在冷战中的主要对手苏联及其盟友。当时,中国并不是美国人权关注的重点。

     冷战结束之后,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成为美国人权外交政策议事日程上的重点,美国频频利用这一问题向中国发难。一度,美国还将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

    在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同人权问题脱钩之后,克林顿政府立即宣布要用“新的途径”来实现美国的“一贯目标”,其中之一是把中国的人权问题列入国际论坛的议事日程,使它多边化、国际化。

     在一九九0年到二00四年的十五年里,除一九九一年打海湾战争、一九九八年克林顿访华、二00二年在联合国人权会改选中落选丧失提案资格、二00三年打伊拉克战争这四年未提反华提案外,美国每年都策动国际反华势力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抛出谴责中国“侵犯人权”的提案,挑起与中国的对抗。十多年来,美国国务院每年发表的《国别人权报告》均将中国作为主要攻击目标

     <B>——经济上:鼓吹中国威胁论</B>

     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及其在亚太地区地位的上升,使得美国国内一些右翼保守势力开始担心中国的强大会损害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为了给遏制中国寻找理由,美国人千方百计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这些“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们费尽心机编造种种谬论,中国穷了是“威胁”,富了同样是“威胁”。

  2001年9月美国陆军军事学院院刊登载的一篇文章称,中国的资源需求对世界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原油和粮食价格上涨,而较落后国家受到的打击将会比较严重。文章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对资源的庞大需求,“中国可能为资源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以南海为例,“中国宣称南海为中国所有的主张,不仅涉及主权,也牵涉到对天然资源的争夺”。“对原油和粮食的需求使中国越发认为世界秩序不符合其利益,因此北京可能在许多国际议题上更趋强硬。中国对外要争夺资源,就必须扩充舰队,在全球掌握战略据点,抗拒西方国家的干预,展现他们不惜与美国作对的态度,并与立场一致的国家结盟。”文章认为,若要维持目前世界秩序,就不能光靠对中国进行劝说和消极的“围堵”来化解与中国的冲突。

     <B>——军事上: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攻防体系</B>

     美国不仅通过鼓吹“中国威胁论” 为其独霸世界、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亚太新秩序制造舆论,而且通过结盟形式,将亚洲的众多国家拴在自己的战车上,加紧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攻防体系。其主要措施有:继续维持和拉紧由日本列岛、韩国、琉球群岛、台澎列岛、菲律宾群岛为核心的第一岛屿锁链;此外,加紧拉拢印度和印度尼西尼,进一步完善这条所谓“太平洋锁链”;并通过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发展不同层次的军事合作关系,企图重返东南亚;利用美日安保条约在西南方向重点保证1000海里海上通道的安全,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被划入美日防卫的区域之中;以美日为核心,构建TMD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同时,把台湾、韩国、澳大利亚等纳入这个体系之中;利用日本和韩国军事基地扩大美军装备的部署类别,重点是加强巡航导弹、远程隐形轰炸机、航空母舰、核潜艇、岸基航空反潜兵力的部署。同时,对中亚国家和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渗透也明显加强。

     同时,美国还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自2003年以来,美国有关人士多次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反对欧盟取消对华军售禁令。欧盟对华武器禁运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在华盛顿的战略家眼中,却是继续支配欧洲和遏制中国的现实工具。日前,捷克迫于美国的压力取消了向中国出售“维拉”雷达系统的计划。据报道,美国之所以阻挠这项交易,是因为美国认为这种雷达可探测到美国的隐形战斗机。国际问题专家指出,近些年来,美国以人权、“保持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平衡”等为借口,一而再、再而三地暗中阻挠中国合法合理地从其他国家采购军事装备,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中国增强国防力量的步伐,并保持其一旦武力介入台湾问题时的巨大军事优势。

                  <B>遏制中国 变量多多</B>

    苏东剧变后,在美国眼中,中国已失去了对苏冷战的战略价值。此外,中国既是剩下为数不多不认同美国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有潜力挑战美国全球战略绝对优势的大国,美国政治和传媒精英一致认定,中国是美国冷战后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尽管中国改革过程中引进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愈来愈多,并且事实上即使到21世纪中叶还是中等发展国家,美国的主流势力仍将中国当作头号潜在的对手。

  在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或“头号敌人”)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主要战略考虑是:防止中国进一步成长为与美国同等级接近的战略竞争者;防止中国在亚太地区向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利益挑战;防止中国与其他地区竞争者结成可能的联盟。

    美国提高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关注,把中国作为主要的防范对象,增强对华政策中的遏制成分,无疑会使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大大上升。但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也不会一帆风顺,面临着种种变量。

     首先,一旦中美走向完全对抗,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中美之战不会局限于两个国家之内,战火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这两个国家的领土上。整体而言,大多数亚太地区成员并不希望看到中美关系动荡不安,并认为健康的中美日三边关系是亚太地区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因此,目前亚太地区不存在遏制中国的国际环境。布什政府加大对华遏制力度并不反映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愿望,只是反映了美国单方面的考虑。同时,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日本到底能为美国作出多大贡献尚是疑问。日本的右翼势力当然希望美国对华政策趋向强硬,但日本是否做好了准备要跟美国一同遏制中国?布什政府把美日同盟的作用捧得很高,对日本寄予厚望,但日本在经济不景气、政治上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国内对日本走向存有种种分歧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发挥美国所期待的那种“战略马前卒”的作用。

     其次, 虽然遏制中国是美国的终极目标,但现实情况迫使美国必须不断调整其安全战略。日前,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指出,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五角大楼正在加紧制定美国“未来战争计划”。在这一计划中,美国不再视中国为战争对象。

      再次,中美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布什政府如何能保证在执行强硬的对华政治与安全政策的同时又不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美国是一个集团利益多元化的国家,如果布什政府只考虑军火商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利益集团,将遇到很多麻烦。(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