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大能给科普一下苏联的SS-N-13反舰弹道导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1:38:52
最近,对我国的反舰弹道导弹炒的沸沸扬扬,据说一旦研制成功具有不亚于核武器的战略意义。据说苏联在60年代就发展了反舰弹道导弹SS-N-13,但是没有装备,不知道哪位高人能给科普一下这个弹的情况?最近,对我国的反舰弹道导弹炒的沸沸扬扬,据说一旦研制成功具有不亚于核武器的战略意义。据说苏联在60年代就发展了反舰弹道导弹SS-N-13,但是没有装备,不知道哪位高人能给科普一下这个弹的情况?
作者:汤志成 《兵器知识》2010年10期   提起反舰弹道导弹,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网上盛传的DF-21C或DF-21D,认为正是DF-21C/D开了用弹道导弹打击航母概念之先。其实早在 1969年,苏联就制成了远程(射程185~1100千米)弹道式反舰导弹SS-N-13,用于攻击航母及其它大型水面舰艇。1973年,苏联对SS- N-13导弹重新进行了试验,并计划装备于Y级核潜艇,后因故没有投入现役。好不容易开发出来的能对航母构成致命威胁的武器,为何又弃之不用呢?是技术原因?抑或有其它难言之隐?弹道导弹真的能打击航母吗?     弹道导弹可以打击活动目标     从作战运用的角度讲,弹道导弹最大的优势是突防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但在发射前,必须赋予导弹相应的射击诸元,包括打击目标的经度、纬度和高程等。这就决定了弹道导弹只适合攻击固定且标。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弹道导弹,都是以固定目标为突击对象。但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长矛”Ⅱ 型导弹却是例外。海湾战争中,“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曾在一次攻击中,击毁了200多辆想过桥的无装甲防护的车辆。“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为单级固体火箭推进的弹道导弹,有多种型号。其中,Ⅱ型最大射程140千米,携带13枚智能反装甲子弹(BAT)。该型子弹装有双模(声学/红外)导引末制导系统,其作用过程是:当子弹被抛撒滑翔至预定目标区后,声学传感器自动寻找移动装甲车队中的一个独立目标,到两者足够接近时,红外搜索器启动,引导子弹从目标车辆的顶部实施攻击。ⅡA型携带6枚改进的智能反装甲(IBAT)子弹,与Ⅱ型相比,由于有效载荷减轻,射程增加到300千米。此外,ⅡA型子弹改用毫米波,红外双模导引头,进一步减小了天气条件及目标红外特征对制导精度的影响。“长矛”Ⅱ型导弹配备带红外寻的器的末制导子弹头,也具有攻击运动中坦克的能力。  此外,美国已部署的、唯一能对洲际弹道导弹实施拦截的地基中段拦截系统(GMD)的地基拦截弹(GBI),主要由三级助推火箭和一个大气层外拦截杀伤器(EKV)组成(原拟部署于波兰的GBI使用二级助推火箭)。另据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2008年第7/8期题为“2008年中国核力量”一文提供的信息,2007年1月11日,中国曾用一枚携带拦截装置的DF-21导弹击毁了一颗废弃的“风云”1号C(FY-1C)型气象卫星。中国的DF- 21导弹自不必言,美国的GBI也是以运载火箭为载运平台的,除战斗部的毁伤机理有所不同外,其组成结构、作战运用方式与弹道导弹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可见,现役弹道导弹不仅可以打击地面上的活动目标,也具备打击太空活动目标的潜力。    使用末制导系统     何为弹道导弹?弹道导弹实际上是弹道式导弹的简称,是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由控制系统控制,关机后主要按自由抛物体弹道飞行的导弹。在无控制的情况下,火箭发动机关机时或主动段终了时的导弹速度和飞行倾角基本上就决定了导弹的落点。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航空母舰“等”在落点处,否则弹道导弹是打不着的。怎么办?让弹头跟着航空母舰“跑”起来!要让弹头具备寻的能力。换言之,欲使弹道导弹打击航空母舰这样的活动目标,就必须采用末制导系统。事实上,无论是“陆军战术导弹系统”,还是GBI,之所以能打击活动目标,其奥妙均在弹头具有末制导能力。反舰弹道导弹也不能例外。而既然是“反舰”,其制导模式亦应与反舰巡航导弹类似。  迄今为止,已经成熟或正在研制的反舰导弹的末制导技术或系统按先后顺序有波束制导、有线指令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末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半主动激光末制导、红外末制导、电视指令末制导、主动雷达/红外辅助末制导、主,被动雷达复合末制导、主动雷达/红外复合末制导、红外成像末制导、主动雷达/红外成像复合末制导、地形匹配末制导、毫米波成像雷达末制导等十余种。其中,波束制导、有线指令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末制导、半主动激光末制导均需弹外制导站向目标发射能量以形成制导指令,因此在反舰弹道导弹中使用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被排除。电视指令末制导的特点是不能全天候作战,且导引距离较近,因而也难以在反舰弹道导弹中应用。主动雷达,红外辅助末制导是以主动雷达导引头为主,在雷达受到严重干扰时,再用小型红外传感器进行挽救。其虽有某种复合制导的含义,但在结构上不是复合的,红外只起辅助作用,现仅有极少数反舰导弹采用这种制导方式。主动雷达,红外复合末制导、主动雷达,红外成像复合末制导虽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但存在结构设计问题,即在空间不大的反舰导弹头部,很难同时装设两个接收装置,在设计上也难以融为一体,故而前者已基本上不受关注,后者要进入实用阶段仍需时日。至于地形匹配末制导,由于海面起伏不大、信号特征单一,在反舰导弹中也很少采用。但印度的“萨加里卡”潜舰导弹使用了这种制导方式,由侦察机或卫星提供目标数据,将导弹导向目标。毫米波成像雷达末制导虽然抗干扰能力很强,但目前还只是一个远期设想。由此可见,现阶段适用于反舰弹道导弹的最佳末制导方式无非主动雷达末制导、红外末制导、主,被动雷达复合末制导、红外成像末制导4种。世界上第一个速度大于2马赫的反舰导弹苏联/俄罗斯的SS-N-19“舰毁”导弹和被誉为“航母杀手”的俄罗斯的SS-N-22“日炙”导弹,均采用主动雷达或被动红外末制导系统。世界上第一种在实战中击毁军舰的空舰导弹——法国的“飞鱼”AM39,法国的“飞鱼”MM40舰舰导弹和美国的亚音速反舰导弹“捕鲸叉”(美国从未装备过超音速反舰导弹)都采用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号称飞行速度达到5~7马赫的印度“布拉莫斯”Ⅱ型反舰导弹则采用主/被动雷达复合末制导系统。鉴此,若不出意外或发生技术突然性,反舰弹道导弹的末制导方式应该也是上述4种制导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  然而,与一般的反舰导弹相比,反舰弹道导弹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再入速度大。用于打击航母的远程反舰弹道导弹,再入速度至少超过“布拉莫斯”Ⅱ型的7马赫,属高超音速导弹。二是当再入大气层时,由于受到巨大的气动阻力,弹头速度会迅速减小,因而过载较大,纵向达数十个重力加速度。实施大范围寻的机动时,横向过载甚至有可能超过纵向过载。速度快,自然要求导弹的应变能力强。在相同的制导水平和干扰条件下,2马赫的超音速导弹的数据处理时间比 0.8马赫的亚音速导弹要少60%左右。因此,一旦遇到干扰或诱饵,导弹可能还没“看”清目标,就“噌”地一下子飞过去了。而且由于速度太快,错过了目标,要校正回来难度极大。很显然,用于打击航母的反舰弹道导弹的速度远大于2马赫,对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要求必定更高。过载大,对弹道导弹弹头结构强度的要求已不成问题,但末制导系统属高度精密传感器。美国海军前军官史宾塞指出,要使其适应数十个重力加速度的工作环境,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且或许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与固定目标的坐标、高程已知相比,航行中的航母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因此,弹道导弹在进行射击诸元装定时,只能将瞄准点选在航母活动范围内的某一确定点上。待导弹到达目标区域上空后,再依赖末制导系统寻找目标。而通常情况下,末制导导引头的作用距离一般为20~30千米,即使美俄最先进导引头的作用距离,也不过50~60千米。俄罗斯“宝石”超音速巡航导弹射程120~300千米,当要求最大射程时,导弹飞行至预定目标区后,弹上雷达即开机搜索目标;当进行较小射程作战时,在距离目标25千米处,弹上雷达才开机工作。AM39“飞鱼”导弹飞行至距目标10千米处时,导引头才开机搜索目标。换言之,反舰弹道导弹能否将弹头送到距航母60千米以内甚至更近区域,成为其能否捕捉并攻击航母的关键。   以SS-N-13导弹为例,若假定导弹以其最大速度4马赫飞行,则导弹抵达1 100千米最大射程处的时间约为13分钟;若再假定航母以35节的速度全速航行,在这段时间内的航行距离为14千米左右。相比航母的航行速度,弹道导弹的确飞得够快,如果筹划得当、指挥顺畅、行动得力,只要侦察系统一发现目标,就立即实施导弹发射,那么,将弹头送到其末制导系统能发挥作用的目标区上空,从时间上讲应该是来得及的。但实际上,这种假定极富理想色彩。毕竟从侦察系统发现目标到指挥机构进行作战决策需要时间,从受领任务,到发射单元占领阵地需要时间,从发射单元占领阵地到实施导弹发射也需要时间,这些时间累积起来有可能比导弹从发射到飞抵目标区的时间要长得多。因此,欲将弹头送到距航母指定范围内,反舰弹道导弹必须具有中段弹道修正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不是类似于美国“侏儒”导弹,俄罗斯“白杨”M、“伊斯坎德尔”导弹那种按制导方案实施机动的能力,而是类似于美军“战术战斧”(“战斧”Block Ⅳ)在飞行中转换攻击目标的能力。惟此才能根据航母的运动情况,调整飞行弹道,使弹头更靠近攻击目标。   从原理上讲,导弹弹头在太空中飞行,只需很小的力和力矩就可使其姿态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使用小型固体(液体)火箭发动机或冷气喷管就可对弹头飞行弹道进行有效控制。对反舰弹道导弹而言,关键是控制信息的来源问题。从现有技术水平分析,有两种方式可获取弹道修正信息,一种是“战术战斧”方式,另一种是SS-N-13导弹方式。   所谓“战术战斧”方式,即通过数据链定时或不定时地将拟攻击航母的动态信息提供给飞行中的导弹,导弹据此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机动、变轨。其过程与弹道导弹打击固定目标时进行射向变换的过程极其类似,只不过这个过程不是在导弹发射前进行而是在太空(天空)中实施且不断重复而已。SS-N-13导弹方式的大致程序是:导弹的目标探测、跟踪设备在弹道最高点(300千米)开始工作,对预定海域进行搜索,以捕获离瞄准点65千米以内的目标;捕获目标后,用工作5~15秒的固体小火箭修正导弹的飞行弹道;在与再入体分离前,重复上述过程,再次对弹道进行修正,直至飞向目标,用核战斗部摧毁敌方航母。
  
提供目标方位是前提     毫无疑问,要攻击航母,首先必须发现、跟踪它。美国《图像情报与分析网站》2009年1月一篇名为“超视距雷达与反舰弹道导弹”的文章描述了中国反舰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过程:“在天基卫星确认目标后,应用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系统可以实现早期预警,提供发射反舰弹道导弹的方位数据。”   这里所说的天基系统,主要是指海洋监视卫星。这种卫星上装备有专用于监视海洋特性的电子侦察设备,通过侦听、窃听、截获舰载雷达、通信和其它无线电信号,来判明与确定舰船的性质、位置、航速和航向等,属信号情报系统。   2002年5月,中国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1号。从2006年起,中国又陆续发射了一系列的遥感卫星。台湾《亚太防务》 2010年6月号曾刊发一篇名为“颠覆游戏规则的武器”的文章,称大陆的遥感卫星可用于反航母作战,特别是三颗一组的电子侦察卫星星座可将对中纬度地区重复探测的时间压缩到1小时,足以对大型舰艇进行初步监测。   不过也有迥然不同的观点。德国防务专家网2010年8月9日刊发的美国防务专家洛伦·汤普森的文章称,根据推算,中国要完全掌握整个南中国海的一举一动,大概需要一百多颗在三个平行轨道上运转的低轨道侦察卫星,而目前中国仅有少量这种卫星,因此很难利用卫星全程监测目标区域。事实上,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对其监测难度极大,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具备海洋监视能力,定位精度均为2千米。但相比之下,美国的能力更强、后劲更足,已具备海洋监视成像能力,拟发展的系统也均为成像情报系统。   “超视距雷达与反舰弹道导弹”一文推测,中国的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探测距离为800~3 000千米,方位角为60°,在当前部署状态下可覆盖从日本到菲律宾群岛的海面区域。   当然,若侦察机、侦察船、潜艇及其它手段具有远距离情报获取能力,且能突破航空母舰战斗群防空、反潜、反舰作战体系的话,它们在为反舰弹道导弹提供目标数据方面亦可发挥一定的作用。
  
“布拉莫斯Ⅱ型的7马赫”就使劲吹吧!
这种顶多是威慑性的不敢用的东西,不关心……
jungui 发表于 2011-9-3 14:53
与固定目标的坐标、高程已知相比,航行中的航母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因此,弹道导弹在进行射击诸元装定时,只 ...
“SS-N-13导弹方式的大致程序是:导弹的目标探测、跟踪设备在弹道最高点(300千米)开始工作,对预定海域进行搜索,以捕获离瞄准点65千米以内的目标”

看到这一句就知道是口胡了,这么生猛的雷达体积、重量都足以挤掉战斗部了;P
而且1973年那电子技术.......毛子还在用真空管吧

这个和谣传P-700什么“一枚导弹高弹道为其他导弹低弹道导航”,都够扯的
ladon 发表于 2011-9-4 11:11
“SS-N-13导弹方式的大致程序是:导弹的目标探测、跟踪设备在弹道最高点(300千米)开始工作,对预定海域进 ...
不怕,就是拿着一坨雷达砸上去也够了。:D
Lapartida 发表于 2011-9-4 12:38
不怕,就是拿着一坨雷达砸上去也够了。
一般的预警机雷达探测距离才多少呀
某期兵工科技讲过
1962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研制发射4K10(R-27)液体弹道导弹的D-5潜射系统,之后认定适宜以其为基础研制4K18(R-27K)反舰弹道导弹。与原型不同,R-27K导弹的二级助推段尺寸不大,主要用于校正轨迹,目标瞄准和指示由“传奇”海事卫星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US-P和US-A卫星)和“成功-U”航空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图-95RTS侦察机、卡-25RTS直升机)两大系统保障。由于仅有敌舰方位的初始数据显然不足以确保将其摧毁,因此R-27K导弹还配备了能接收敌舰雷达信号的无源接收系统。在飞近被攻击目标时,导弹早在外大气层时就会通过两次启动二级发动机的方式校正弹道轨迹,确保顺利消灭航母和护航军舰。R-27K导弹使用威力较强的核装药战斗部,发射重量13.25吨,长9米,直径1.5米,最大射程900公里。1970年R-27K导弹开始试验,在卡普斯京亚尔训练场进行了20次试射,其中16次成功。从1972年12月起改由605型(629A改进型)K-102号柴电潜艇试射,11次发射10次成功,最后一次是在1975年,导弹准确命中了目标船只。
  俄专家指出,苏军并没有装备R-27K反舰弹道导弹,最终放弃了这种独一无二的武器,原因有很多,主要可能有两个。一是原计划装配R-27K弹道导弹的667V型核潜艇,在外形上与667A、667AU核潜艇没有任何区别。而根据美苏1972年签署的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这些潜艇都在受限之列,苏联被迫“忍痛割爱”;二是人为因素,苏联海军司令部意识到一旦装备R-27K导弹,实际上等于否决了打造远洋舰队的庞大计划,因为如果使用潜艇发射弹道导弹就能消灭敌方航母编队的话,那还要远洋舰队干什么。性能更加优越的R-33反舰弹道导弹D-13发射系统的研制工作也随即终止。


世界上最早研制反舰弹道导弹的国家是苏联。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就率先研制出了能够有效杀伤大型水面目标和战舰编队的弹道导弹,主要是纳入潜艇武器装备D-5导弹发射系统的R-27K弹道导弹。1962年4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第386-279号决议做出了研制这种导弹系统的决定,计划把D-5系统装配到当时现役的667A型核潜艇和研制中的705B型(后来改称为687型,最后未能成功)核潜艇上,导弹和整个发射系统总体设计负责人是马科耶夫,项目代号SKB-385。新导弹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通用性,作为战斗兵器,不仅能打击地面目标,如R-27基础型弹道导弹,还有装配被动雷达制导系统的R-27K改进型弹道导弹,用于有选择性地杀伤航母编队、护航编队或战舰编队一类的敌方大型水面目标。另外,新导弹应当在工厂时就加注可长期贮存的自燃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从而大幅增加导弹在运载工具和导弹发射井中的保存期限,同时有助于改善其战斗使用性能。

  R-27为单级液体燃料导弹,携带单弹头,全焊接密封弹体由铝镁合金材料制成,重约6500千克。最初使用惯性制导系统,敏感元件设在陀螺稳定平台上,指挥和引导系统设在密封舱内,发动机由主副两个模块组成,前者推力23吨,后者推力3吨。1968年3月13日携载R-27弹道导弹的D-5导弹系统开始在苏联海军服役,仅装备到667A型核潜艇上,绰号“瓦尼亚-华盛顿”,与美国海军此前出现的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名称“乔治-华盛顿”号非常类似。





  以R-27为基础研制而成的R-27K两级液体燃料反舰弹道导弹发射质量约13。25吨,长9米,直径1。5米,整体尺寸与基础型R-27相当,最大射程900公里,苏联海军司令部认为,这种导弹足以杀伤敌方大型水面机动目标。单弹头使用被动雷达制导系统,配有弹载计算机,在飞行末端会根据移动目标的雷达辐射特征调整对弹头的引导。1974年R-27K开始在苏联海军试用,仅装配1艘核潜艇,之后未能继续发展,因为苏联海军开始重点发展更有效的反舰巡航导弹,不仅射程相当远,而且命中精确度更高,对杀伤目标的选择性更强。



世界上最早研制反舰弹道导弹的国家是苏联。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就率先研制出了能够有效杀伤大型水面目标和战舰编队的弹道导弹,主要是纳入潜艇武器装备D-5导弹发射系统的R-27K弹道导弹。1962年4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第386-279号决议做出了研制这种导弹系统的决定,计划把D-5系统装配到当时现役的667A型核潜艇和研制中的705B型(后来改称为687型,最后未能成功)核潜艇上,导弹和整个发射系统总体设计负责人是马科耶夫,项目代号SKB-385。新导弹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通用性,作为战斗兵器,不仅能打击地面目标,如R-27基础型弹道导弹,还有装配被动雷达制导系统的R-27K改进型弹道导弹,用于有选择性地杀伤航母编队、护航编队或战舰编队一类的敌方大型水面目标。另外,新导弹应当在工厂时就加注可长期贮存的自燃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从而大幅增加导弹在运载工具和导弹发射井中的保存期限,同时有助于改善其战斗使用性能。

  R-27为单级液体燃料导弹,携带单弹头,全焊接密封弹体由铝镁合金材料制成,重约6500千克。最初使用惯性制导系统,敏感元件设在陀螺稳定平台上,指挥和引导系统设在密封舱内,发动机由主副两个模块组成,前者推力23吨,后者推力3吨。1968年3月13日携载R-27弹道导弹的D-5导弹系统开始在苏联海军服役,仅装备到667A型核潜艇上,绰号“瓦尼亚-华盛顿”,与美国海军此前出现的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名称“乔治-华盛顿”号非常类似。





  以R-27为基础研制而成的R-27K两级液体燃料反舰弹道导弹发射质量约13。25吨,长9米,直径1。5米,整体尺寸与基础型R-27相当,最大射程900公里,苏联海军司令部认为,这种导弹足以杀伤敌方大型水面机动目标。单弹头使用被动雷达制导系统,配有弹载计算机,在飞行末端会根据移动目标的雷达辐射特征调整对弹头的引导。1974年R-27K开始在苏联海军试用,仅装配1艘核潜艇,之后未能继续发展,因为苏联海军开始重点发展更有效的反舰巡航导弹,不仅射程相当远,而且命中精确度更高,对杀伤目标的选择性更强。

再入阶段的黑障居然没有说…突破
ladon 发表于 2011-9-4 11:11
“SS-N-13导弹方式的大致程序是:导弹的目标探测、跟踪设备在弹道最高点(300千米)开始工作,对预定海域进 ...
不用战斗部,弹道导弹的速度,只有命中,那堆铁块和剩余燃料+加动能,砸都砸沉了它
无人MIG21之类的东西吗?
那得怎样的天顶星科技才能让弹头砸到船上啊⋯⋯这真的很困难啊
最关键的还是发现 跟踪 和 制导....
1990年的舰船知识提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