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观F-2——日本F-2支援战斗机发展经历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57:48
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国的严格监控下及刻意破坏下,几乎完全丧失了自主研发现代化战斗机的技术能力和工业基础。尽管由于后来东西方的对抗的产生和铁幕的完全展开,美国为了阻击前苏联在远东的军事蔓延及对天朝的扼制,放弃了彻底将日本解除武装的既定政策而将日本等一些“盟国”进行了武装,但由于日本的奸诈残忍给美国人留下了太坏的印象,美国始终不敢放开手脚让日本肆意发展军备,总是或紧或松地牵着套在日本脖子上的那根绳索,尤其像航空工业这些有着较高技术含量同时又蕴含着巨大战争能量的产业,美国的把关极其严格:可以提供给你最先进的战机,但绝不容许你拥有最先进的航空技术。于是,整个日本航空自卫队的装备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美国的援助史,尽管有着-T-2/F-1这样的“自研”飞机,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美国技术援助的痕迹。日本人曾不无得意地夸耀自己的电子产品,甚至厚颜无耻地宣称连美国的导弹也需要日本的电路板才能飞起来,但制.造战斗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不会因为某一项技术的突出就可以弥补其他技术的欠缺,所以尽管日本有着著名的电子制.造产业,但它充其量只能以子系统承包商的面貌出现在航空领域,而无法以主导者的身份发展一款先进的战机,因为会飞的电路板和飞机还是有差别的。FS-X计划的提出或许是日本摆脱宿命的契机,但随着FS-X的最终产物——F-2的“研制”成功,历史又一次捉弄了日本人。  


    先行者——T-2/F-1教练/战斗机

    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航空业发展可谓“顺风顺水”,日本几乎毫不费力就可以获得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如果有必要也会很快获得生产授权,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的航空工业看似异军突起,风光无限,但却失去了成为航空强国的一个先决条件——深厚的技术积累。航空技术并不是一促而可就的,也不是金钱就能买来的,缺乏技术积累的日本航空企业尽管可以在生产线上摆弄出一架架成品机,但那耀眼成就的背后却是“来料加工”的苦涩与不甘。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为了重塑本国的航空工业,日本在70年代初通过引进相关成品及一定的自研开发,制.造出了较先进的T-2/F-1教练/战斗机(T-2只是掩饰其战斗机计划的幌子,日本人更看中的是F-1这个编号,和“支援战斗机”这个名词倒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T-2/F-1的研制成功让日本航空工业初步掌握了超音速飞机的设计技术,使日本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化战机的设计经验,也为今后发展更先进的战斗机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可是当T-2/F-1入役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航空大国率先跨入了三代机的时代。日本人不甘人后,在经由T-2/F-1的研制而带来了电子,材料,气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之后,也妄图以此为基础,制.造出更先进的战机,进一步缩短与航空大国的差距,但日本人明显低估了所面临的技术难度。(二代机与三代机之间有着巨大的技术鸿沟,技术跨度也远较一,二代机之间大,新的控制技术,大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新型制.造材料,这些都是各国航空技术人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天朝在生产出了J-6,J-7这样的一,二代机甚至二代半的J-8后却在三代机门口徘徊十数年而不入,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瓶颈。反观日本同样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其生产的F-1较之F-4EJ还远不如,想要自行完成三代机的研制谈何容易,最后的产物注定只能是仿制品。)


(图片说明:日本的F-1战斗机,尽管打上了自研的旗号,但从后机身设计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浓浓的"鬼怪"风格)


  FS-X计划

    与天朝在当年那个特定时期的浮躁不同,日本人从骨子里透着一股轻狂,而没有实力的张狂只能以摔得鼻青脸肿来作为终结。T-2/F-1的轻易成功蒙蔽了日本人的耳目,不顾T-2/F-1在研制时大量引进成品和相关技术的事实和T-2/F-1本身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日本的航空界自认为凭着先前的技术积累,日本具备了发展更高技术水平战斗机的实力。于是在F-1投入现役仅仅三年以后,日本就开始了相关后继机的研制。1984年日本防卫厅初步讨论并确定了T-2/F-1后继机(FS-X)的设计要求,提出FS-X以对海攻击为主,在执行反舰任务时最多要能携带4枚反舰导弹,同时作战半径不能低于800公里;在执行空优任务时,要能携带2-4枚中距空空导弹;FS-X必须具备完善的航电设备,能在夜间及恶劣气候条件下执行相关任务的能力等。从这些技术要求看,由于F-15J不具备对海(地)攻击能力以及F-4EJ退役后出现的对面攻击能力的空白,日本对FS-X提出了较大的航程和和载弹量以及较宽泛的任务范围,以期能发展出一款先进的多用途战斗机(“支援战斗机”只是用来混淆视听,显得该计划没有什么攻击性),仅从这点说,至少也要一架中型战斗机才能满足这些要求,但FS-X计划的最终选型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而在细想之下又在情理之中。

    选型

    一款战斗机的选型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经济上的,有技术上的,也有政治上的。而本国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而需要从国外引进战斗机的国家在战机选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往往更大,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选择权很多时候并不在买家手里。

    日本基于发展本国航空工业的目的,曾由三菱重工提出过完全独立研制本土战斗机的设想,而三菱重工也在1985年早些时候拿出了JF210战斗机的方案。从早期的设想图我们可以看到JF210共有三个不同的备选方案,而这三个方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采用了双发双垂尾鸭式气动布局(只是进气道的位置安排和技术细节上有所差距)。从JF210的设计方案来看,当年的日本航空科研人员较好的把握了当时战斗机的发展潮流,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日本人在FS-X计划中对于高新技术的追求,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日本可能是在试图摆脱美国的设计传统而采用了这一欧洲风格强烈的设计方案,其妄图降低对美国军事依赖的念头已初露端倪。但愿望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从造型来说,JF210无疑是先进和前卫的,但仅凭当年T-2/F-1的设计所带来的简单经验和薄弱的航空工业基础,要想完成这一标新立异的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至少是在FS-X的计划进度表中是无法有效完成的),JF210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善于漫画创作的日本人只能在图纸上尽情的YY。JF210方案在提出仅仅半年后,日本人就发现了该计划的不可行,巨大的技术风险,天文数字般的资金缺口让日本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同时美国人也對日本自研战机计划表示了自己的不满,而美国人一但拒绝提供JF210所需的F404发动机或是其他的一些重要核心技术,JF210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于是在技术,经济和政治的多重压力下,日本不得不放弃JF210,当初雄心勃勃的自研战机计划也不得不又一次沦为国外战机的引进计划。

    确定了引进国外成品战斗机路线方针后,剩下的就是从备选机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飞机了。以日本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可供其选择的机型很多,主要包括F-15,F-16,F/A-18和狂风IDS。F-15是当时日本装备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处于对抗前苏联的目的,美国在70年代末(当时美国也才装备没几年)就将F-15出口到了日本。如果在当时日本装备的F-15J的基础上增加对海(地)攻击能力或直接引进F-15E的技术无疑是所有方案中效果最佳的,在可以获得空前强大的攻击能力的同时,也不需要引入新的后勤保障体系,大大降低了地勤投入(毕竟日本已经有了十多年保障维F-15的经验和一套完整的维护方法)。而在对F-15J的飞行员稍加相应的训练也能很快的形成战斗力,缩短了装备的入役准备时间。可以说引入F-15的对地攻击型从技术和实战角度讲都是最好的选择。但装备数量如此众多的重型战斗机對日本来说经济上是很难承受的,再者,美国始终對日本怀有浓重的戒心,将类似于F-15E这种攻击性极强的战斗机出口到日本很难得到美国**及军方的同意(所以至今F-15J也不具备完善的对地攻击能力),所以F-15的攻击型方案很快就被放弃,甚至没有进入实际的对比操作阶段,以至于很多资料在介绍FS-X计划的备选方案时都没有提到F-15。


(图片说明:日本的F-15J战斗机,由于美国的刻意限制,F-15J并不具备完整的对面攻击能力,图中的这架尽管涂上了对地攻击的迷彩,但这只是日本人的一相情愿)


    F/A-18在空军选型失败后,摇身一变,成了美国海军的主力机种,在恶劣的海上环境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可靠性和技术上的先进性,是一款性能优良的三代战斗机。从早期的评估看,F/A-18在挂载了四枚反舰导弹后航程上无法满足要求。为了能达到设计指标,麦道拿出了在F/A-18基础上改进开发的“大黄蜂”2000战斗机,并进一步改进优化,以适应日本的FS-X计划,同时麦道也作出了技术专让的承诺。从技术性能上看,麦道提出的改进型方案与日本日本提出的技术要求是最为贴切的(F-15E對日本人来说火力过剩了),但F/A-18作为美国海军最先进的多用途,起其出口日本的计划最终没能得到美国**的同意(很可能是海军从中作梗,想想两国海军历史上的宿怨,估计是不想将一款有上舰潜力的飞机出口给日本),于是F/A-18改进方案流产,而“大黄蜂”2000的改进项目美国也没有终止,最后发展成了F/A-18E/F“超级大黄蜂”。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国的严格监控下及刻意破坏下,几乎完全丧失了自主研发现代化战斗机的技术能力和工业基础。尽管由于后来东西方的对抗的产生和铁幕的完全展开,美国为了阻击前苏联在远东的军事蔓延及对天朝的扼制,放弃了彻底将日本解除武装的既定政策而将日本等一些“盟国”进行了武装,但由于日本的奸诈残忍给美国人留下了太坏的印象,美国始终不敢放开手脚让日本肆意发展军备,总是或紧或松地牵着套在日本脖子上的那根绳索,尤其像航空工业这些有着较高技术含量同时又蕴含着巨大战争能量的产业,美国的把关极其严格:可以提供给你最先进的战机,但绝不容许你拥有最先进的航空技术。于是,整个日本航空自卫队的装备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美国的援助史,尽管有着-T-2/F-1这样的“自研”飞机,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美国技术援助的痕迹。日本人曾不无得意地夸耀自己的电子产品,甚至厚颜无耻地宣称连美国的导弹也需要日本的电路板才能飞起来,但制.造战斗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不会因为某一项技术的突出就可以弥补其他技术的欠缺,所以尽管日本有着著名的电子制.造产业,但它充其量只能以子系统承包商的面貌出现在航空领域,而无法以主导者的身份发展一款先进的战机,因为会飞的电路板和飞机还是有差别的。FS-X计划的提出或许是日本摆脱宿命的契机,但随着FS-X的最终产物——F-2的“研制”成功,历史又一次捉弄了日本人。  


    先行者——T-2/F-1教练/战斗机

    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航空业发展可谓“顺风顺水”,日本几乎毫不费力就可以获得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如果有必要也会很快获得生产授权,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的航空工业看似异军突起,风光无限,但却失去了成为航空强国的一个先决条件——深厚的技术积累。航空技术并不是一促而可就的,也不是金钱就能买来的,缺乏技术积累的日本航空企业尽管可以在生产线上摆弄出一架架成品机,但那耀眼成就的背后却是“来料加工”的苦涩与不甘。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为了重塑本国的航空工业,日本在70年代初通过引进相关成品及一定的自研开发,制.造出了较先进的T-2/F-1教练/战斗机(T-2只是掩饰其战斗机计划的幌子,日本人更看中的是F-1这个编号,和“支援战斗机”这个名词倒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T-2/F-1的研制成功让日本航空工业初步掌握了超音速飞机的设计技术,使日本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化战机的设计经验,也为今后发展更先进的战斗机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可是当T-2/F-1入役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航空大国率先跨入了三代机的时代。日本人不甘人后,在经由T-2/F-1的研制而带来了电子,材料,气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之后,也妄图以此为基础,制.造出更先进的战机,进一步缩短与航空大国的差距,但日本人明显低估了所面临的技术难度。(二代机与三代机之间有着巨大的技术鸿沟,技术跨度也远较一,二代机之间大,新的控制技术,大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新型制.造材料,这些都是各国航空技术人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天朝在生产出了J-6,J-7这样的一,二代机甚至二代半的J-8后却在三代机门口徘徊十数年而不入,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瓶颈。反观日本同样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其生产的F-1较之F-4EJ还远不如,想要自行完成三代机的研制谈何容易,最后的产物注定只能是仿制品。)


(图片说明:日本的F-1战斗机,尽管打上了自研的旗号,但从后机身设计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浓浓的"鬼怪"风格)


  FS-X计划

    与天朝在当年那个特定时期的浮躁不同,日本人从骨子里透着一股轻狂,而没有实力的张狂只能以摔得鼻青脸肿来作为终结。T-2/F-1的轻易成功蒙蔽了日本人的耳目,不顾T-2/F-1在研制时大量引进成品和相关技术的事实和T-2/F-1本身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日本的航空界自认为凭着先前的技术积累,日本具备了发展更高技术水平战斗机的实力。于是在F-1投入现役仅仅三年以后,日本就开始了相关后继机的研制。1984年日本防卫厅初步讨论并确定了T-2/F-1后继机(FS-X)的设计要求,提出FS-X以对海攻击为主,在执行反舰任务时最多要能携带4枚反舰导弹,同时作战半径不能低于800公里;在执行空优任务时,要能携带2-4枚中距空空导弹;FS-X必须具备完善的航电设备,能在夜间及恶劣气候条件下执行相关任务的能力等。从这些技术要求看,由于F-15J不具备对海(地)攻击能力以及F-4EJ退役后出现的对面攻击能力的空白,日本对FS-X提出了较大的航程和和载弹量以及较宽泛的任务范围,以期能发展出一款先进的多用途战斗机(“支援战斗机”只是用来混淆视听,显得该计划没有什么攻击性),仅从这点说,至少也要一架中型战斗机才能满足这些要求,但FS-X计划的最终选型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而在细想之下又在情理之中。

    选型

    一款战斗机的选型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经济上的,有技术上的,也有政治上的。而本国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而需要从国外引进战斗机的国家在战机选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往往更大,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选择权很多时候并不在买家手里。

    日本基于发展本国航空工业的目的,曾由三菱重工提出过完全独立研制本土战斗机的设想,而三菱重工也在1985年早些时候拿出了JF210战斗机的方案。从早期的设想图我们可以看到JF210共有三个不同的备选方案,而这三个方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采用了双发双垂尾鸭式气动布局(只是进气道的位置安排和技术细节上有所差距)。从JF210的设计方案来看,当年的日本航空科研人员较好的把握了当时战斗机的发展潮流,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日本人在FS-X计划中对于高新技术的追求,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日本可能是在试图摆脱美国的设计传统而采用了这一欧洲风格强烈的设计方案,其妄图降低对美国军事依赖的念头已初露端倪。但愿望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从造型来说,JF210无疑是先进和前卫的,但仅凭当年T-2/F-1的设计所带来的简单经验和薄弱的航空工业基础,要想完成这一标新立异的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至少是在FS-X的计划进度表中是无法有效完成的),JF210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善于漫画创作的日本人只能在图纸上尽情的YY。JF210方案在提出仅仅半年后,日本人就发现了该计划的不可行,巨大的技术风险,天文数字般的资金缺口让日本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同时美国人也對日本自研战机计划表示了自己的不满,而美国人一但拒绝提供JF210所需的F404发动机或是其他的一些重要核心技术,JF210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于是在技术,经济和政治的多重压力下,日本不得不放弃JF210,当初雄心勃勃的自研战机计划也不得不又一次沦为国外战机的引进计划。

    确定了引进国外成品战斗机路线方针后,剩下的就是从备选机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飞机了。以日本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可供其选择的机型很多,主要包括F-15,F-16,F/A-18和狂风IDS。F-15是当时日本装备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处于对抗前苏联的目的,美国在70年代末(当时美国也才装备没几年)就将F-15出口到了日本。如果在当时日本装备的F-15J的基础上增加对海(地)攻击能力或直接引进F-15E的技术无疑是所有方案中效果最佳的,在可以获得空前强大的攻击能力的同时,也不需要引入新的后勤保障体系,大大降低了地勤投入(毕竟日本已经有了十多年保障维F-15的经验和一套完整的维护方法)。而在对F-15J的飞行员稍加相应的训练也能很快的形成战斗力,缩短了装备的入役准备时间。可以说引入F-15的对地攻击型从技术和实战角度讲都是最好的选择。但装备数量如此众多的重型战斗机對日本来说经济上是很难承受的,再者,美国始终對日本怀有浓重的戒心,将类似于F-15E这种攻击性极强的战斗机出口到日本很难得到美国**及军方的同意(所以至今F-15J也不具备完善的对地攻击能力),所以F-15的攻击型方案很快就被放弃,甚至没有进入实际的对比操作阶段,以至于很多资料在介绍FS-X计划的备选方案时都没有提到F-15。


(图片说明:日本的F-15J战斗机,由于美国的刻意限制,F-15J并不具备完整的对面攻击能力,图中的这架尽管涂上了对地攻击的迷彩,但这只是日本人的一相情愿)


    F/A-18在空军选型失败后,摇身一变,成了美国海军的主力机种,在恶劣的海上环境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可靠性和技术上的先进性,是一款性能优良的三代战斗机。从早期的评估看,F/A-18在挂载了四枚反舰导弹后航程上无法满足要求。为了能达到设计指标,麦道拿出了在F/A-18基础上改进开发的“大黄蜂”2000战斗机,并进一步改进优化,以适应日本的FS-X计划,同时麦道也作出了技术专让的承诺。从技术性能上看,麦道提出的改进型方案与日本日本提出的技术要求是最为贴切的(F-15E對日本人来说火力过剩了),但F/A-18作为美国海军最先进的多用途,起其出口日本的计划最终没能得到美国**的同意(很可能是海军从中作梗,想想两国海军历史上的宿怨,估计是不想将一款有上舰潜力的飞机出口给日本),于是F/A-18改进方案流产,而“大黄蜂”2000的改进项目美国也没有终止,最后发展成了F/A-18E/F“超级大黄蜂”。
对于狂风IDS,在对海任务中能够完全达到日本的设计要求,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日方的战绩指标,只是在对空作战中有一些技术欠缺,但也是可以克服的。如果当年日本引进狂风IDS的话,日本将有可能在东亚建立起一支有较强纵深打击能力的空中力量,而且还能获得一条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军事装备采购渠道,而这些恰恰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在美国的强力干涉下,狂风IDS很快就被放弃了。欧洲的战斗机制.造商在这场选型中显然低估了美日同盟带来的影响和美国掌控日本的决心,参选的狂风IDS注定只能扮演一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在多年后韩国的F-X计划中欧洲人再一次犯下了同样的错误,为了推销自己的战斗机不遗余力,但最终却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图片说明:欧洲的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其实从选型的一开始,狂风就注定无法中标)


    于是在所有的参选战斗机中只剩下F-16了,有资料宣称通用曾提出过用F-16XL作为FS-X计划的参考机型,而实际情况是美国**连F-16XL都不愿意提供日本(F-16XL曾与F-15E一起参与过美国多用途战斗机的竞争,其先进性自不待言),甚至连增加保形油箱的F-16ES当时都没有提供给日本,而是将改进F-16C机动性为目标的“敏捷隼”设计方案拿给了日本(应该说“敏捷隼”计划本身和日本的战斗机计划简直有背道而驰的味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整个选型过程都在美国的掌握之中,作为技术上的施舍者和日本军备发展的领导者,美国有着足够的能力同时在技术和政治层面對日本施压,迫使日本屈从于自己的淫威,而日本也只能在美国的压力下不断退让和和妥协,连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最终只能屈辱地接受美国的安排。美国在整个FS-X计划的参与过程中恰倒好处地把握了日本人的心态,一方面日本迫切想要发展自己的航空技术,另一方面日本又缺乏足够的技术实力来通过研制战机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不得不寻求外界的帮助,作为航空领域的领跑者,美国自然可以在日本人面前奇货可居,摆出主人的脸色,也不怕它日本敢不听话。而美国让日本在现役的F-16C基础上改进设计FS-X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采用美国的军机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日本出口其FS-X计划产物的可能,其次美国可以轻易通过限制技术的输出从而达到控制FS-X性能的目的,再者美国通过这次合作可以实惠地用70年代的过时技术套取日本在航空领域的最新进展,了解日本航空工业的发展动态,可以说是一石三鸟的好计策,充分体现了美国对待日本的真实心态。总的来说,FS-X的选型结果是所有参选机型中得分最低的选择,纯粹是美国人强加在日本人头上的选择,套用日本人的话,F-2是被强奸后的产物(日本人的“幽默”再一次体现了日本当之无愧的SQ大国的称号,如果日本人将拍A片的敬业精神用在制.造战斗机上,或许也不会是今天这个结果,不过话说回来日本人拍A片确实有一套,笑一个)
后面还有么~~具体F2比F16有啥改进?
lz请注明转载出处~~
好看,等着出下文
寻找天使的海豚 发表于 2010-5-3 13:30


    加了承重挂架···
苦涩的研制经历

    如果说选型的过程是日本人经历的一段屈辱,那其后的研制过程则证明这不过是一个开端。
    FS-X以美国生产的F-16C为基础平台,溶入先前“敏捷隼”的一些技术成果,再以此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放大以满足日本对于航程与酬载的要求。F-16作为美国空军装备序列中的低档产品只是作为高性能战机的一个补充,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只能用来进行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段这类任务,无法满足大航程的需求,而其相对小巧的机身也限制了其所携带彈藥的尺寸,所以很难执行纵深打击或是日本所要求的反舰等一系列任务。日本在被迫选择了F-16C后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来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进,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导致后来F-2采购价格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美日两国签定的合同中规定,在整个改进计划中40%的工作量由美国完成,剩下的由日本自己一力承担,而且还规定合作双方必须进行毫无保留的技术交流(正是这一条规定让日本在其后的研制过程中吃了大亏,使日本航空企业成了被进行技术盘剥的对象)。我们都知道F-16C是美国70年代后期技术的产物,其本身已经没有多少先进性可言,在美国所承担的40%的研制任务中,绝大部分就是向日本进行诸如机身设计这方面过时技术的转让,对于美国而言只是技术资料室里的废物再利用,并不需要多少成本投入。而日本则不同,在日本承担的60%的工作量中主要是对飞行控制、复合材料的制.造、复合材料的一体化成型技术以及相控阵雷达制.造技术的开发,几乎都是新课题,也是日本多年来投入大量人力、资金苦心研究的成果,拿这些技术和美国进行技术交换本身就是不对等的。而在协议中还规定美国可以将在FS-X研制计划中获得的日本技术运用在美国其他型号的飞机上,而日本却不能将获得的美国技术运用在其他航空产品中,也就是说日本与美国签定的根本是一纸“不平等条约”。美国在研制过程中通过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可以在战机制.造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生产工艺,同时通过技术交流,充分吸收日本在材料、工艺、电子等方面的设计生产经验,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日本苦心孤诣琢磨出的技术;而日本只能获得F-16C这个已经过时的技术平台,还不能将消化吸收的成果进行实际运用,做了一件愚蠢的交易。作为原本应由美国自己完成的“敏捷隼”计划,现在却找了一个“自愿”出钱出力的买家来完成这这项工程,美国人大大赚了一把。但更要命的是,日本为了早日完成这项计划,其国内的航空企业可以说可以说倾尽全力,拿出了自家看家底的东西运用在设计制.造中;反观美国,并没有承担起一个合格合作者应尽的责任,整个合作过程中竟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对于FS-X在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美国人不但不予以帮助,甚至连一点关注都没有表达,甚至是有意忽略。当F-2在后期试验和装备过程中出现大量诸如结构、材料、电子等方面的技术缺陷几乎让FS-X计划无以为继的的情况下,美国企业漠然的注视着忙得团团转的自卫队和三菱重工而没有表达出应有的关心,而实际情况是在吸收了大量日本技术并结合本国自身的技术研究后,美国完全有能力化解这方面的问题。美国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确切地告诉日本一条狗所能获得的待遇。


    技术亮点和尴尬

    尽管F-2有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研制过程中也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但作为日本数十年来航空技术的“集大成”者,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注目的地方。


    共固化整体复合材料机翼技术

    日本在F-2应用的共固化整体复合材料机翼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和许多人的想象不一样,日本在这一项技术上具备的优势并不是在材料本身上的突破,而是在生产工艺上所获得的成功。日本所开发的纤维和树脂材料并不比美国的同类产品有多先进,但日本在合成材料的加工工艺上却达到了美国所没有达到的技术高度(日本科研体系非常重视生产中的加工工艺问题,一个负责研究的科研单位可以用十多年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加工工艺的开发工作,而且在立项后决不轻易动摇,所以日本的生产技术在战后6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日本在开发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技术时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大量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而是以实际实验手段来获取研究结果(日本人在这一点上很务实),计算机模拟只是作为开发过程中的辅助技术。虽然实际实验手段显得较为原始和笨拙,其技术开发周期也较长,所需资金也较多,但在技术成熟度和与实际生产的联系紧密度上要比依靠计算机模拟获得的技术要高。同时日本在模具的生产中也有着较高的水平,使得复合材料成品的合格率保持在一个另人满意的数字上。例如,美国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复合材料的废品率约在2~3%,而日本在完成此类部件时的次品率仅为0.4%,几乎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但新技术的运用往往会带来可靠性的问题,F-2也不例外,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制.造的F-2在首飞仅仅一年后,其机翼的复合材料部件就在高速度机动的高压和高扭距条件下产生了结构裂纹。复合材料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是在技术投入运用前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同时飞机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但在已完成飞机设计的情况下这类问题的解决显得很麻烦,不得已,航空自卫队只能通过采用限制飞机边界条件和飞行状态的手段来缓解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再看看美国,当年作为美国允许和帮助日本研制FS-X的条件,日本在研制过程中将复合材料制.造技术转让给了美国,洛马公司在得到日本转交的工艺文件和模具设计方法后,迅速消化吸收并掌握了该技术,并在此后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将日本抛在了身后。所以当日本还在为机身裂纹而烦恼时,美国很快就将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技术运用在了新一代的战斗机上,而且效果很好,并没有出现日本人遇到的问题,日本人看后也只能哀叹一声。


    主动相控阵雷达

    日本在电子技术方面同样有着很高的发展成就,尤其在电子元件小型化和低成本生产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日本为F-2研制的主动相控阵雷达是当时最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之一,几乎可以和F-22A上的AN/APG-77雷达相媲美。而与当时世界同类产品相比,日本在砷化镓微波集成模块的制.造成本和加工工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雷达T/R组件的成品率和模块的稳定性都非常出色。但日本在雷达制.造中所体现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硬件制.造上,在同样重要的软件编制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缺陷,而这一缺陷又不是硬件设施所能弥补的,从而导致了雷达整体性能的低下,使得为F-2开发的雷达系统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整体设计水平甚至还不如F-16C上所采用的AN/APG-68火控雷达。最近有消息称,F-2所装备的FCR(J/APG-1)雷达有效探测距离不到设计指标的1/3,而且在目标显示上还存在严重的虚影和丢失目标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原本应该性能先进的雷达最后成了一块难以处理的鸡肋,也够日本人郁闷一番的了。


(图片说明:FS-X计划的最终产物——F-2支援战斗机。大量高新技术的堆砌使得日本人指望能研制出一款超越F-16的三代半战斗机,但F-2却给日本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评价
    FS-X作为日本的自研战机计划,原本是日本**为了提升自身航空技术水平和摆脱美国军事限制的而做的一次尝试,但美国却没有让日本人得逞,有人说这是美国霸权Z義在其盟友身上的体现,但深究起来,两国科技及经济实力的差距才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尽管日本在材料、电子技术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很高的设计制.造水平,但日本在航空发展中技术积累的欠缺导致了其整体航空设计能力和系统综合水平的低下。所以日本即使有了可以和世界最高水平战斗机一较高下的部件也难以拼凑出一架先进的战斗机,一加一等于二的法则在航空发展史中有时并不适用,也就是说大量先进技术的堆砌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值得所有航空设计人员去反思,而这或许就是F-2存在于这个世上的唯一理由。
不错的帖子,支持一下
没仔细看完
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某教主马上就要像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出现了.........先潜水看文章......
F2的改进就是把机翼和尾翼的后掠角度变小,然后导致翼载变低了。其他没多少改变。话说书店看到一本介绍F2的书,可以贵了点。没买
F2的性能要差于F16XL,日本重要的是学习了飞机设计的经验,但世界上能独立设计制造飞机的只有美、俄、法,因此也不必难过。
LS习惯了杂志八股文的文风?----- 一切内容必须透视TB。
我觉得某教主来了
我现在怀疑12L是不是教主?
不管怎么说,日本在战斗机上还是获得了宝贵的研发经验,这点应该重视。
F-2其实就是那个敏捷隼方案的延续,机翼是大了,不过也比F16也增重不少,用的却还是跟50批一样的发动机,空战还不如90年代后到处卖的50/52批石榴,价格更是杯具,直追F22。
小日本还是学到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