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朝皇帝和皇室成员说的是什么语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28:21
是满语还是汉语?从顺治开始算吧,顺治之前应该是满语吧是满语还是汉语?从顺治开始算吧,顺治之前应该是满语吧
汉语和满语都要学习
皇帝的很多敕令和口谕是要用满语来表达的
日常君臣之间的礼节更是用满语为主
我从来没听过满语,

哪里有链接的来听听吗~~~
顺治朝以后满人之间交流用汉语。
我从不知道满语咋念的.....电影电视剧全都没有{:3_79:}
~溥儀等人講的國語與北京方言都不一樣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0-4-2 19:11


   
从顺治开始大规模的使用(小的在大衙门时代就有了)~~~

直到乾隆中后期才占绝对主流~~~

民族融和的速度不象我们一般人想的那么快~~
清朝皇室成员,早期应该是说满语的。

后来日常都说汉语了。
银子弹 发表于 2010-4-2 18:40

网上可以找到。
路过了解。。。
明如日月 发表于 2010-4-2 19:44

北京这种移民城市 以什么作为标准 南北城都不一样 出城三十里完全变样
银子弹 发表于 2010-4-2 18:40

就听锡伯语好了 锡伯人丢掉了自己的语言 通行满语 锡伯人的满语和满人的满语 差距非常之小

锡伯语有电视台的
zhepro 发表于 2010-4-3 17:59
偶们有一次洗澡,俺边上是一个北京籍来自哈工大的哥们。
这时候外面有两个北航的学生说笑着进来,我那哥们笑着问道:
“听口音,你俩是北航的吧?”:D
我和那俩学生彻底晕倒......那哥们还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北京的外地学生都有混杂性口音......
后期基本上都说汉语了。
雍正自己都说了:至于我朝之于明,则邻国耳!!!!
俺就是想弱弱地问一句,满人之间讲汉语,是不是也是操着一口东北口音?想想要是皇帝开口就说唉呀妈呀,那多有喜感
flynow 发表于 2010-4-3 22:19


    东北话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汉语主要来自河北与山东闯关东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满语,蒙古语的影响;形成东北话。东北话有独特的口音和大量地方性词汇。东北话保存有大量满语词汇和少量古汉语词汇,并且少量吸收了日本,朝鲜和俄罗斯语的词汇。
东北话发音的形成就跟美国英语发音的形成一样不可思议。
背嵬军 发表于 2010-4-3 21:06

你就当他是DL好了
回复 12# zhepro


    我怎么听着锡伯语有点想蒙语
听地道的北京话好像都有的舌头短一节的感觉
东北满族要到光绪年间才通行汉语,而之前迁过去的汉人(逃荒\经商\流放的)通行满语.

这个和人口比例有关系.
ewenbo2004 发表于 2010-4-4 12:25


   

满语本来就和蒙语差不多~~
yankee 发表于 2010-4-3 18:05

这个强


除了清初,到康熙之后,基本上满清皇族之间,也都说汉语写汉字,至少也是满汉并用。朝廷公文,更是清一色汉语。套用现代的话来讲,康熙之后清朝的“官方语言”就是汉语,其情况类似于印度小巴等国虽各有本民族语言,但官方语言却是英语。

除了清初,到康熙之后,基本上满清皇族之间,也都说汉语写汉字,至少也是满汉并用。朝廷公文,更是清一色汉语。套用现代的话来讲,康熙之后清朝的“官方语言”就是汉语,其情况类似于印度小巴等国虽各有本民族语言,但官方语言却是英语。
乾隆曾搞过一次满族官员的满语四级考试。结果基本不及格,乾隆那叫一个怒。更要命的是满人连自己的姓都忘了。比如和珅和大人,你可以这么叫,但是和珅不姓和。汉人以为和珅姓和倒也罢了,如果满人甚至自己(和珅只是例子,历史上和珅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也如此那就可怕了。更可怕的是父子名字的第一个字相同:比如阿桂,姓章佳,父亲叫阿克敦。于是就容易被人误认为姓阿(当然历史上的阿桂也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于是乾隆爷下令以后不得如此。结果汉人又以为满人父子不同姓。
据说有一次光绪向慈禧问安:“亲爸爸,您早上好(满语亲爸爸是妈妈之意)。”慈禧正没好气:“什么亲爸爸干爸爸的!”
雍正以前应该说满语,以后满汉兼顾

东北话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汉语主要来自河北与山东闯关东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 ...
leelek 发表于 2010-4-3 22:48



先说词汇
现在东北话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满语和俄罗斯词汇了,凤毛麟角,都没有代表性

像“布拉吉”是俄罗斯外来词汇,已经消失好几代人了,还有东北人使用吗?

嘎拉哈:部分动物身上的一块腿骨
卡巴拉:叉状物连接处
哈拉巴:肩胛骨
嘎肌窝:腋窝
卡布裆:裤裆
萨其马:一种民间食品
额邻:痕迹 动词
达撒:吃,收拾
撒目:到处看
勒勒:唠叨
掰察:辩论
布愣:摆弄
搁击:令人发笑的触摸(开玩笑的一种方式)
细应:痒
扎孤:治疗
勃棱盖儿:膝盖
嘎拉哈:部分动物身上的一块腿骨
以上大部分正在消失的满语词汇,相信很多东北人都没听过,80后以前的人小时候有可能略懂几个

打扮:化装
急眼:暴怒
耷拉:下垂
帅:英俊
墨迹:慢吞吞
个应:讨厌
咋呼:瞎喊
利索:又好又快
叮当:穷
罗索:话说得烦琐
别扭:不顺心
豁愣:搅和
集合:聚会一处
喝护:照顾,照管
掏腾:挪来挪去
哈腰:弯腰
秃鲁:断开,分开 形容词
埋汰:脏 磕趁:丑
特勒:衣冠不整
稀罕:喜欢,合意
得瑟:出风头
屿捉:满意,舒服
拉忽:疏忽大意
急眼:暴怒
耷拉:下垂
以上满语词汇在东北日常用语中常见,其中像“帅”,“打扮”,“别扭”等等满语词汇,由于东北人的推广,全国其他方言也有采用

事实上,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日本词汇,但这些好像不止东北专属,很多已经是现代汉语的词汇
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再说音调
闯关东的祖先的口音是山东、河北方言,后代清一色东北口音,变化是十分神奇的
东北方言是什么?如果细分,现代东北方言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

1.辽南与胶州半岛口音差不多,完全不说东北话,说胶辽口音。应该算是最早一代原汁原味山东闯关东口音

2.辽西地区接近河北方言,但有有所不同,与明朝以前的在东北的汉人的方言最接近。是东北地区唯一遗留的最古老的方言,当然也不排除后期部分关内河北移民的成分。

3.辽北与吉林东南部的口音比较接近,类似于大家印象中的电视上赵本山那种东北口音。即“新辽东”口音,虽然出现的年代较晚,但目前在全国范围影响最大,被认为是最“标准”的典型东北方言,是闯关东后裔长期融合后的东北口音。

4.而长春、哈尔滨通行的长哈小片,以及辽宁阜新地区的语言,则非常类似于现代普通话。奇怪的是操着普通话口音的这些城市周边农村的口音却非常乡土,特点是语速极快,翘舌严重,像吃嘴里黄豆一样

5.黑龙江北大荒东部地区,乌苏里江流域,原黑龙江农垦建设兵团,则不同于清末闯关东那个时期的那批人,更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很多南方人,比如: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安徽的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口音,最近几十年大家才融合后形成虽然还是东北口音,但已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有自己的特点。


就口音来讲,满语口音与现代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口音无直接联系,纯正满语的语音特点是清淡、短促,与蒙古语区别都很大,与近代融合形成的声音浑厚、憨重的闯关东汉人的口音区别更大

比如,很多电视上放清宫戏都说“喳”(zha),其实纯正满语发音应该是轻声略拉长音(zhe)。另外现在会说满语的满族人,其实很难说出老北京的那种儿化音,满语短促、平舌并不是那种舌头能绕圈的儿化音。所以关于满语的印象大家都被误导了。

以上所总结,再结合如果清朝皇帝说汉语,第一如果他从小说满语,则他很难说出儿化音。第二“唉呀妈呀”这种词汇,他也不会说。第三他的口音更类似于辽西,是最有可能的,不可能像在民国时期才逐渐形成的东北口音。
东北话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汉语主要来自河北与山东闯关东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 ...
leelek 发表于 2010-4-3 22:48



先说词汇
现在东北话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满语和俄罗斯词汇了,凤毛麟角,都没有代表性

像“布拉吉”是俄罗斯外来词汇,已经消失好几代人了,还有东北人使用吗?

嘎拉哈:部分动物身上的一块腿骨
卡巴拉:叉状物连接处
哈拉巴:肩胛骨
嘎肌窝:腋窝
卡布裆:裤裆
萨其马:一种民间食品
额邻:痕迹 动词
达撒:吃,收拾
撒目:到处看
勒勒:唠叨
掰察:辩论
布愣:摆弄
搁击:令人发笑的触摸(开玩笑的一种方式)
细应:痒
扎孤:治疗
勃棱盖儿:膝盖
嘎拉哈:部分动物身上的一块腿骨
以上大部分正在消失的满语词汇,相信很多东北人都没听过,80后以前的人小时候有可能略懂几个

打扮:化装
急眼:暴怒
耷拉:下垂
帅:英俊
墨迹:慢吞吞
个应:讨厌
咋呼:瞎喊
利索:又好又快
叮当:穷
罗索:话说得烦琐
别扭:不顺心
豁愣:搅和
集合:聚会一处
喝护:照顾,照管
掏腾:挪来挪去
哈腰:弯腰
秃鲁:断开,分开 形容词
埋汰:脏 磕趁:丑
特勒:衣冠不整
稀罕:喜欢,合意
得瑟:出风头
屿捉:满意,舒服
拉忽:疏忽大意
急眼:暴怒
耷拉:下垂
以上满语词汇在东北日常用语中常见,其中像“帅”,“打扮”,“别扭”等等满语词汇,由于东北人的推广,全国其他方言也有采用

事实上,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日本词汇,但这些好像不止东北专属,很多已经是现代汉语的词汇
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再说音调
闯关东的祖先的口音是山东、河北方言,后代清一色东北口音,变化是十分神奇的
东北方言是什么?如果细分,现代东北方言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

1.辽南与胶州半岛口音差不多,完全不说东北话,说胶辽口音。应该算是最早一代原汁原味山东闯关东口音

2.辽西地区接近河北方言,但有有所不同,与明朝以前的在东北的汉人的方言最接近。是东北地区唯一遗留的最古老的方言,当然也不排除后期部分关内河北移民的成分。

3.辽北与吉林东南部的口音比较接近,类似于大家印象中的电视上赵本山那种东北口音。即“新辽东”口音,虽然出现的年代较晚,但目前在全国范围影响最大,被认为是最“标准”的典型东北方言,是闯关东后裔长期融合后的东北口音。

4.而长春、哈尔滨通行的长哈小片,以及辽宁阜新地区的语言,则非常类似于现代普通话。奇怪的是操着普通话口音的这些城市周边农村的口音却非常乡土,特点是语速极快,翘舌严重,像吃嘴里黄豆一样

5.黑龙江北大荒东部地区,乌苏里江流域,原黑龙江农垦建设兵团,则不同于清末闯关东那个时期的那批人,更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很多南方人,比如: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安徽的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口音,最近几十年大家才融合后形成虽然还是东北口音,但已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有自己的特点。


就口音来讲,满语口音与现代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口音无直接联系,纯正满语的语音特点是清淡、短促,与蒙古语区别都很大,与近代融合形成的声音浑厚、憨重的闯关东汉人的口音区别更大

比如,很多电视上放清宫戏都说“喳”(zha),其实纯正满语发音应该是轻声略拉长音(zhe)。另外现在会说满语的满族人,其实很难说出老北京的那种儿化音,满语短促、平舌并不是那种舌头能绕圈的儿化音。所以关于满语的印象大家都被误导了。

以上所总结,再结合如果清朝皇帝说汉语,第一如果他从小说满语,则他很难说出儿化音。第二“唉呀妈呀”这种词汇,他也不会说。第三他的口音更类似于辽西,是最有可能的,不可能像在民国时期才逐渐形成的东北口音。
SeaBrown 发表于 2010-4-6 20:53


哈哈,这个太搞笑了
儿化音大约与蒙古语有关巴。

满语对“r”音发不出来,一律读成“l”,早期汉语也是如此。比如喀喇昆仑、哈拉和林(其实是一个词汇,就是天山或者天城),拉丁字母拼写实 khara khulum.
回复 29# nero000


    汗,本人承德的,所说的消失的满语词汇,在农村40岁以上的还基本都在说。
嘎拉哈,在北京地区称为羊拐,当然东北的有猪和牛的。还有的常用词‘哈喇’之油脂变质的味道,也是地道的满语。
回复 29# nero000
我觉得你的词里有几个用字不太对,和原词发音差的比较远,我得读几遍才能想起来,离家十几年,太长时间不说了
皇家大内话
nero000 发表于 2010-6-8 06:01


    不好意思,我全懂,而且你的注音也不是很标准!!
满语很好听
知道了。。
tomlos 发表于 2010-6-8 14:45


  {:3_84:}
大量的日语词汇就是汉字释义的

而满语词汇则纯粹是音译的,完全用那个汉字表示准确的读音,确实不可太精确,效果肯定不一样啦

上面有些确实不够标准,以下我可以改改:
“打撒”可以改称“达嫂”,“嘞嘞”可以改“了了”,“掰察”可以改成“掰车”,“搏楞盖”可以改成“铂棱盖”,“嘎啦哈”可以改成“噶拉哈”,接近现实了吧,筒子?{:3_83:}

那比如说“得瑟”的de,“撒目”的sa,“布楞”的bu,你说能找到什么汉字来准确的表示读音?
满语有很多强调语气色彩用语,但多余了就是繁琐笨拙,比如“压根”,我们感觉随口就说成为习惯了
还是用古汉语言简意赅,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要讲究各种礼仪,同义不同场合区分的名词太多...

"他压根不就想过去,你到底行不行啊?"

“彼本不欲往,汝意可否?"
——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