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轻兵器工业遭遇瓶颈”的思考和联想、武器研制流程分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43:43


说明:本篇文章编写耗费了近乎半年多时间,但是限于鄙人的知识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里面内容涉及到了许多人关系的榴弹发射器(OICW)、变频射击、抛壳方向快速可变等内容。

   由于内容过长,欢迎各位移步到本人博客来过目!
  
   谢谢各位前来捧场。

   

   
   http://blog.sina.com.cn/tsqzs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c145e0100h4yz.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c145e0100h4z0.html




目    录
一、        轻兵器工业遭遇瓶颈了吗?        4
1.1齐射专题研究及其影响和指导的系列项目        4
1.1.1齐射理论        4
1.1.2 美国特种用途单兵武器(SPIW)项目        5
1.1.3 受美国陆军赞助的私人项目“锥膛齐射弹”(SSB)        5
1.1.4 美国“未来步兵系统”(FRS)        5
1.1.5美国先进战斗步枪(ACR)项目        6
1.2美国理想作战武器项目        6
1.3无壳弹项目        7
1.4 原苏联提出提高步兵武器命中率的项目(阿巴甘)        7
1.5 其他一些提高枪械效能的改进        8
1.6 轻武器发展是碰到了问题        8
二、        近年来步兵作战武器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        9
2.1瞄具光学化和信息化        9
2.2武器模块化和轻量化        9
2.3单兵防护装备加强        9
2.4手持榴弹发射器的智能化和远程化        10
2.5机械化和城市战斗引起了武器的短小化        10
三、        众说纷纭的步兵作战武器发展方向        10
3.1 关于理想单兵作战武器研制方面的观点        10
3.2 关于控制射弹散布研制方面的观点        11
3.3 关于单管发射“霰、榴弹”甚至“枪、霰、榴弹”观点        12
3.4 在模块化武器系统方面的观点        12
四、        步兵作战武器发展之我见        12
4.1 齐射理论依然具有生命力,但“有效射程”受到了挑战        13
4.2 步榴合一仍然是研究发展的方向        13
4.3 需要提高枪弹的作战威力        13
4.4 模块化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思路而不是发展方向        14
4.5 单管发射多种弹药面临不少问题        14
4.6 轻武器的信息化进入了实质阶段        15
4.7 要继续缩短努力轻武器的长度        16
4.8 应该继续努力减轻武器系统重量        16
4.9以弹药突破为核心,抓住“轻、巧”做文章—塑料壳埋头弹或许能够带来武器设计方面革命性的改变        16
五、        两个设想        18
5.1 发射塑料壳埋头弹的变射频无托枪        18
5.1.1结构        18
5.1.2高速两发点射实现        20
5.1.3变频无托枪的优势        21
5.1.4 优势原因分析        22
5.2 重量轻体积小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        22
5.2.1对现在OICW设计理念的探讨        22
5.2.2 OICW的定位和设计指标        24
5.2.3 重量轻体积小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        25
5.2.4 设想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的优点        30

说明:本篇文章编写耗费了近乎半年多时间,但是限于鄙人的知识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里面内容涉及到了许多人关系的榴弹发射器(OICW)、变频射击、抛壳方向快速可变等内容。

   由于内容过长,欢迎各位移步到本人博客来过目!
  
   谢谢各位前来捧场。

   

   
   http://blog.sina.com.cn/tsqzs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c145e0100h4yz.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c145e0100h4z0.html




目    录
一、        轻兵器工业遭遇瓶颈了吗?        4
1.1齐射专题研究及其影响和指导的系列项目        4
1.1.1齐射理论        4
1.1.2 美国特种用途单兵武器(SPIW)项目        5
1.1.3 受美国陆军赞助的私人项目“锥膛齐射弹”(SSB)        5
1.1.4 美国“未来步兵系统”(FRS)        5
1.1.5美国先进战斗步枪(ACR)项目        6
1.2美国理想作战武器项目        6
1.3无壳弹项目        7
1.4 原苏联提出提高步兵武器命中率的项目(阿巴甘)        7
1.5 其他一些提高枪械效能的改进        8
1.6 轻武器发展是碰到了问题        8
二、        近年来步兵作战武器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        9
2.1瞄具光学化和信息化        9
2.2武器模块化和轻量化        9
2.3单兵防护装备加强        9
2.4手持榴弹发射器的智能化和远程化        10
2.5机械化和城市战斗引起了武器的短小化        10
三、        众说纷纭的步兵作战武器发展方向        10
3.1 关于理想单兵作战武器研制方面的观点        10
3.2 关于控制射弹散布研制方面的观点        11
3.3 关于单管发射“霰、榴弹”甚至“枪、霰、榴弹”观点        12
3.4 在模块化武器系统方面的观点        12
四、        步兵作战武器发展之我见        12
4.1 齐射理论依然具有生命力,但“有效射程”受到了挑战        13
4.2 步榴合一仍然是研究发展的方向        13
4.3 需要提高枪弹的作战威力        13
4.4 模块化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思路而不是发展方向        14
4.5 单管发射多种弹药面临不少问题        14
4.6 轻武器的信息化进入了实质阶段        15
4.7 要继续缩短努力轻武器的长度        16
4.8 应该继续努力减轻武器系统重量        16
4.9以弹药突破为核心,抓住“轻、巧”做文章—塑料壳埋头弹或许能够带来武器设计方面革命性的改变        16
五、        两个设想        18
5.1 发射塑料壳埋头弹的变射频无托枪        18
5.1.1结构        18
5.1.2高速两发点射实现        20
5.1.3变频无托枪的优势        21
5.1.4 优势原因分析        22
5.2 重量轻体积小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        22
5.2.1对现在OICW设计理念的探讨        22
5.2.2 OICW的定位和设计指标        24
5.2.3 重量轻体积小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        25
5.2.4 设想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的优点        30
上几个图片吧。
2.JPG
3.JPG
5.JPG
6.JPG
4.JPG
7.JPG
8.JPG


拜托大家转载是引用我的博客。

拜托大家转载是引用我的博客。
看来还是俺自己贴过来吧,好让大家更方便。

《轻兵器》2008年7月上刊登了《停滞不前——遭遇瓶颈的轻武器工业》一文,该文是编译2008-2009《简氏步兵武器年鉴》的前言。《简氏》认为:“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军用领域轻武器及其弹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现有技术的极限。至于现在热门的模块化和轻量化,严格说只是一种技术完善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下一代的轻武器和弹药的突破性进展仍未现身”。
那么,轻兵器工业是否遭遇到了瓶颈,未来的发展究竟如何?本文将注意力放在步兵作战武器即突击步枪和手持榴弹发射器这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        轻兵器工业遭遇瓶颈了吗?
当《简氏》感叹轻兵器工业遭遇瓶颈时,其背后则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一系列努力的成功率不高或者说更多的是失败。下面就简单回顾一下人们在轻兵器方面进行过的项目。在这一些列项目中,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进行的项目占了绝大多数。具体项目如下:
1.1齐射专题研究及其影响和指导的系列项目
1.1.1齐射理论
1952-1962年,美国陆军发起了齐射专题研究。齐射研究是从提高轻武器/弹药系统的效能出发,提出来一系列具有信服力的论点和建议:
1、建议将人/步枪系统视力瞄准射击的最大有效射程规定为400码(国内通常定为400米)。这个结论是在研究了大量实战资料后发现步枪实际作战距离往往在300米以内,很少超过400米。
2、建议采用多枚弹丸齐射构成规则散布来抵消射击误差,提高命中率。这是研究了实战射击中非瞄准射击和瞄准射击误差造成命中率不高后给出的建议。
3、建议采用高速轻弹丸。这是研究了许多战争的轻武器总体命中率,发现命中一次要消耗10000-50000发弹药,效费比不高,发射更轻的枪弹更有效,更经济。
这项研究影响深远,一些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譬如现代突击步枪常见的有效射程是400米,高速轻弹丸促成了小口径枪弹的研制和装备。
齐射专题导致了一系列轻武器弹药的设计概念,包括不同口径的自旋稳定式双弹头或三弹头,以及以尾翼稳定式的单发、集束和霰弹式箭形弹等等。根据使用的弹的不同,出现了许多项目:
1.1.2 美国特种用途单兵武器(SPIW)项目
SPIW项目起始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终止了。SPIW项目采用了特别的箭弹,由于箭弹的重量很小,枪口初速高,但枪口冲量很低,可以通过控制点射来实现所谓“齐射”来提高命中率。另外,SPIW下还加挂榴弹发射器。
多家公司参与了竞争,但项目没有成功。先是箭弹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后来试验过程中的样品枪的问题也很多,而且弹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最终项目被终止。
不过,有意思的是,箭弹在八十年代美国先进战斗步枪(ACR)再次出现,不过结果是再次失败。
1.1.3 受美国陆军赞助的私人项目“锥膛齐射弹”(SSB)
1948年,新西兰人鲁赛尔.S.罗宾逊提出锥膛齐射概念,在1961年美国加州私人公司RICA开始研制,在1967年曾经在越南战争中试用过。
锥膛齐射所采用的弹是多头弹,枪管内部是锥形的,枪弹在枪管内运动时被挤压,截面积缩小到开始时的几分之一,然后飞出枪外,比较理想的达到了齐射专题所提出的有效杀伤距离、弹着密度、射击精度和小面积的规则散布综合要求。
当然,锥形齐射弹现在并没有大量装备,毫无疑问这个项目已经被放弃了。
1.1.4 美国“未来步兵系统”(FRS)
该项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在七十年代后期终止。FRS项目中继续受齐射理论的影响,所提出方案有:
(1)连续发射系统:采用可控短点射来发射数枚常规弹丸或者小箭弹。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方案是“双循环自动步枪”,该方案采用的多个弹膛供弹,但只有一个枪管来实现射击。“双循环自动步枪”最终也未能成功,甚至在实现上就有许多问题。
(2)多头次口径弹丸系统:用半自动或者全自动方式发射多头次口径箭弹。该方案中弹药制造麻烦,如何控制多弹头散布也比较困难。
1.1.5美国先进战斗步枪(ACR)项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陆军继续提出了先进战斗步枪,这次参选的厂商中,奥地利斯太尔公司采用了埋头塑料壳箭弹,美国AAI公司采用了传统弹壳箭弹,他们依然是期望通过降低后座来提高射击的可控性来提高命中率;柯尔特公司采用了双弹头弹,是典型的一次发射多枚弹头的“齐射”策略;德国HK公司采用了无壳弹,靠枪的高射频实现三发点射,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齐射”。
最后参选的步枪都没有达到战斗性能比M16A2提高一倍,士兵命中机会增加100%的招标要求,项目被终止。
1.2美国理想作战武器项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ACR项目终止后,美国在包括各种非传统的弹药(箭弹、多弹头弹)和相关的枪等上的各种研究告一段落。开始寻找在“齐射”理论以外的其他提高士兵作战效能的方法,其结果就是理想作战武器。
1994年,理想作战武器作为一个涵盖多种武器在内的项目开始研制。理想作战武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理想单兵作战武器(OICW),OICW放弃了通过改进现有枪弹和新原理枪械来提高步枪的命中率,而是采用面杀伤武器榴弹来达到提高远程命中率的要求。采用所谓“步榴合一”的方式来达到提高作战效率的目的,OICW在后期获得了一个近似成功的命名:XM29。
众所周知,OICW研制中碰到了许多难题:重量重、体积大、小口径榴弹空爆研制困难、需要复杂的火控系统、环境适应能力不强,难以维护等,另外在采购价格上也太贵。最终,由于许多问题不好解决,在2002年OICW被一分为二,分别成为半自动的榴弹发射器XM25和XM8枪族。后来XM8竞争美国特种作战步枪(SCAR)项目时失败,XM25能否装备部队也成变数,更别提XM29的装备。
其他国家受美国的影响,也开展了自己的理想作战武器,比较有名的有法国的单兵双口径武器(PAPOP),澳大利亚的先进单兵作战武器(AICW)。其中,澳大利亚的AICW采用了曾经在兵器领域名噪一时金属风暴原理发射榴弹。不过,随着美国的OICW的停滞,这些项目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3无壳弹项目
早在二战时期德国就提出了无壳弹的设想,其背景主要是二战中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节省弹壳也显得很有必要。无壳弹省去了弹壳,在降低系统整体重量和提高作战效率上效果突出,故无壳弹理念出现后世界许多国家都进行了这方面研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不过,世界各国在面临这些困难时都先后放弃,唯一达到近乎能够装备部队的就是西德HK公司研制的G11无壳枪弹系统。众所周知最后两德合并后需要大量资金,苏联解体华约消失对军事需求的大大缩减,然后就是G11项目的下马乃至HK濒临破产,至此无壳弹系统从世界各国研制序列中消失。不过,2004年开始的美国轻武器轻量化技术计划(LSAT),重新提出了采用无壳弹来降低枪弹系统的重量。
当我们反思无壳弹项目时,不得不对其耗费20年之长而感叹,西德从1970年开始提出该项目,一直到1990年才判断能够达到装备水平,这其中虽然有各种原因造成了研制时间的拖长,但一个轻武器项目需要20年来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足以说明技术的难度和对这个技术到底有多大实用性的质疑。因为即便复杂的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前后也不过十来年时间,而战斗机的复杂程度则是轻武器无法比拟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无壳弹即便在今后投入实用的可能性也不大。或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轻武器方面的研制,在没有外界干扰下,凡是超过十年的项目基本就可以断定这个研制的实用性堪忧。
1.4 原苏联提出提高步兵武器命中率的项目(阿巴甘)
阿富汗战争后,原苏联深感AK-74远距离命中率不佳,在1981年提出了研制新一代突击步枪的要求。众所周知这个项目的结果是研制出了变射频的AN-94突击步枪。AN-94是1994年定型,从时间上来讲,其研制时间超过了前面所谈的十年。但是,1991年原苏联解体,在如此大的政治影响下,武器项目的研制无疑也会受到干扰,所以研制稍有拖延不足为奇。
AN-94的研制成功无疑说明高射频和延迟后坐来实现“齐射”的理论的可行性,也是一次“齐射”理论的极佳实践,其成功引发了许多轻武器研制者在关于提高步枪射击性能方面的热烈讨论和高度评价。
当然,AN-94为此也付出了代价,结构复杂,重量稍重,价格较AK-74高,故虽然定型但没有大量装备部队。
1.5 其他一些提高枪械效能的改进
除了上述项目种出现的众多非传统弹药外,一直有一种意见认为5.56×42mm小口径枪弹性能不足,需要研制新的口径的传统枪弹,即所谓的理想口径问题。民间对理想口径研制很积极,但军方似乎并不热心,美国经过调研后还认为现在的5.56mm枪弹是好的枪弹。
1.6 轻武器发展是碰到了问题
上面回顾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的这些轻武器研制项目后,对于这么多项目的不成功以及今天仍然使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枪和弹,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叹轻武器发展是如此困难,那么《简氏》所感叹的“轻武器工业遭遇瓶颈”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轻兵器工业遭遇瓶颈?是指导的理念还是实际的能力达不到呢?拟或真的轻武器的发展就是到了一个极限,再怎么改进都无法突破了?难道真的轻武器发展就没有一些明显的进展吗,答案显然是:有进展。下面我们看看近年来轻武器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
二、        近年来步兵作战武器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
2.1瞄具光学化和信息化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多种光学瞄具的出现,提高了光学瞄具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了光学瞄具快速瞄准等使用问题,使得光学瞄具不再是少数狙击手或战士的专用,呈现出普及化装备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的发展,轻武器上出现了原来只有复杂的飞机、军舰等大型设备上才用的火控系统。
在这方面,《简氏》认为“光学瞄准器材的飞速发展和大量装备,射手捕获目标的有效距离已经延伸到600m甚至更远”。
2.2武器模块化和轻量化
光学瞄具和其他辅助作战装备的出现(譬如手电筒、红点指示等)对武器模块化提出了要求,步枪模块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枪管组成了不同的用途的枪,如精确射击型、近战型号、机枪型号;通过更换枪管和枪机等组件可以改变枪的口径;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加挂榴弹发射器等。
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让武器变得更轻,通过新材料和新的设计技术的应用(譬如新的自动原理和塑料壳埋头弹),从而大大降低了武器的重量。
虽然《简氏》上对模块化和轻量化的评价不是很高,但模块化和轻量化的确为提高轻武器的作战效能做出了贡献,模块化轻量化将成为今后设计武器的最基本的要求。
2.3单兵防护装备加强
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防护技术从简单的头盔发展到了覆盖身体躯干的防弹衣。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防弹衣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配置,并在战场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现在的防弹衣可以抵御7.62×39mm枪弹的设计,减少了许多伤亡(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
正如有了矛就有盾一样,单兵防护技术的发展,使得武器研制必须得考虑如何提高杀伤力的问题。
2.4手持榴弹发射器的智能化和远程化
虽然手持榴弹发射器早在越南战争时期就开始广泛采用,但随着近年来电子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手持榴弹发射器越来越智能化,包括引信的智能化来实现空爆杀伤,还可以通过复杂的火控系统实现所谓“窗口”攻击模式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速榴弹的出现,手持榴弹发射器的射程也从400米延伸到800米。
2.5机械化和城市战斗引起了武器的短小化
由于机械化乘车作战要求武器短小,同时短小的武器更适合城市作战,近年来士兵的主要作战武器突击步枪的一个显著趋势是短小化,许多国家纷纷装备了短的突击步枪,譬如美国在伊拉克战场上用M4替换M16;更有不少国家研制和装备无托枪,因为无托枪可以在保持枪的威力情况下缩短枪的体积。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中国的95、法国的Famas、英国的S80、奥地利的AUG、新加坡的SAR、南非的CAR、比利时FN公司新研制的F2000等都是无托枪。


重复,删除。

重复,删除。
三、        众说纷纭的步兵作战武器发展方向
关于未来轻武器该如何发展,我们且不谈国外的看法,单纯国内的看法就有很多种,下面根据历年来关于《轻兵器》杂志总结出来的国内在这方面的观点:
3.1 关于理想单兵作战武器研制方面的观点
在美国开始推出理想作战武器项目后,其远近结合的作战威力自然也大大吸引了国人的注意,许多人建议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在《轻兵器》2000年第7期《单兵战斗武器研究方向探讨》(作者:李引、王光华)中,分析了当时世界上三种研究方向:G11无壳枪弹、AN-94和美国的OICW。在结论中,提出的设计指标是:“在20~1000m范围内对目标实现面杀伤能力和400m内对点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并在单兵对抗中赢得优势,以满足未来我国可能面对的各种作战模式,这是对单兵战斗武器提出的性能指标。”这个指标无疑与美国的理想作战武器是相似的。
在《轻兵器》2000年第12期《单兵战斗武器射程与功能的发展》(作者:徐卫魁、马伟宏)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发展下一代单兵战斗武器,步榴合一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种武器能以一代多,可以在功能不减少的情况下减少武器品种。在射程方面,动能弹以现有步枪为基础,小榴弹的射程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轻兵器》2001年第6期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未来的必然选择》(作者:李树军)中,直接提出了“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是"革命性的战斗武器",它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当然,对于OICW也有不少不同意见的,在《轻兵器》2001年第1期《并不理想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作者:荆小斌)一文中,作者就不太看好OICW的发展。
3.2 关于控制射弹散布研制方面的观点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朵英贤院士,朵院士在《轻兵器》2002年第1期《“轻”轻武器不“轻”——兼论步枪设计及其发展》中提到,“……演变到这种程度,就要严肃地提一系列问题,小口径枪族化以后的换代产品将是什么?是点面结合单兵武器?提高步枪射击效能的观念是否已经过时?大幅度提高射击效能是否不再可能? ”
另外,在2002年第7集《返璞归真——由OICW引起的思考》,朵院士的看法是:“……美国人掉转方向去搞OICW,也“热”了一大片。在我看来,“变频”这条途径还有很大的空间,控制射弹散布的途径也是多多。我们在热一头的时候,别冷了另一头。”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2002年正是世界范围内OICW很热的时候,自然国内也有相应的相应,朵院士对于OICW的有不少质疑,认为应该进行类似AN-94控制射弹散布方面的研制。
实际上,在《轻兵器》1999年第6期的《关于我国轻武器发展的思考》(作者:任青)中,分析了OICW和AN-94两种轻武器,对于未来轻武器的发展,倾向于提高射击命中率即类似AN-94的研制,同时认为OICW没有将步枪的射击效果提升是个遗憾。
3.3 关于单管发射“霰、榴弹”甚至“枪、霰、榴弹”观点
“霰榴合一”
在《轻兵器》2003年第2期《轻武器发展方向之我见》(作者:刘铭),作者不建议走美国“步榴合一”,因为需要两个枪管和两套自动机,也不主张AN-94的发展道路,因为AN-94太复杂。作者主张“我们应当采用榴弹枪与霰弹枪相结合的形式。设想研制一种口径18mm以下的自动步枪,既能发射榴弹又能发射霰弹,以面杀伤来提高命中概率。榴弹有效射程在300~400m,最大射程可达到800~1000m;霰弹有效射程在50~100m,开火迅速,火力密集,携行方便。”
“步霰榴合一”
在《轻兵器》2003年第9期《步霰榴合一武器显奇效》(作者:刘宪清、卢大斌)中,提出了设想是:“步霰榴合一武器是霰弹枪、轻型自动榴弹发射器与常规步枪的有机结合,在一根枪管里可同时发射3种作战效能的弹药,真正实现了点面杀伤与反轻型装甲一体化,形成地面火力的有效梯次分布。”
3.4 在模块化武器系统方面的观点
在《轻兵器》2006年第5期上《踏遍青山人未老》是对81枪族设计师王志军的访谈,在访谈中王老的的意见是“模块化武器系统如XM8可能是发展方向,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和作战地域,其可更改为发射不同口径枪弹的自动武器,通过部件的更换可有多种型号,如基本型、狙击型、突击型和班用机枪型。”
四、        步兵作战武器发展之我见
前面在回顾了多个轻武器的研制项目,给人的感觉是屡屡碰壁而不得其所,而对于未来发展是众说纷纭。那么未来轻武器究竟该如何发展,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4.1 齐射理论依然具有生命力,但“有效射程”受到了挑战
齐射理论是基于大量的过去战争统计和作战行为分析的结果得出的结论,由于采用步枪作战的方式没有根本上的改变,齐射理论依然具有生命力,AN-94这种近乎实现齐射理论概念的武器体现出了作战效能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而言,提高射击命中率仍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虽然齐射理论依然具有生命力,但齐射理论的“有效射程”则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前面看到的轻武器发展趋势中,光学瞄具的普及让“射手捕获目标的距离延伸到600m”,如果武器的有效射程还设定在400米,就无法实现“发现即消灭”的作战要求。
4.2 步榴合一仍然是研究发展的方向
步兵兼顾点面杀伤是实战中提出的需求,目前在突击步枪下挂榴弹发射器几乎成为一种标准的做法,所以提高这方面的作战能力显然会增加步兵的作战效能。这个方向的努力仍然是值得的。OICW在一开始提出的目标就是替代M16+M203组合,OICW在说服美国国会来拨款时也是用OICW的作战效能与M16+M203来做对比的,这都说明步榴合一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来自实战的需求。
另外,前面提出了识别目标距离延伸到600米,依靠发射现有枪弹的突击步枪来消灭600米外的目标几乎不可能,如果能将榴弹射程延伸到600米,消灭600米目标的可能性就会有极大的提高,当前出现的射程达到800米的中速榴弹说明了对榴弹发射器的要求。
4.3 需要提高枪弹的作战威力
“矛”与“盾”总是在冲突中螺旋发展前进的,随着防弹材料的快速发展,单兵防护水平上升的很快,而枪弹的更新换代远远落后于防弹设备的发展,所以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北约部队出现了大量的受伤而死亡较少的现象。随着防弹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武器的威力,否则不能射杀敌人的武器是无法打击敌人的。
在具体提高武器的威力上,首当其冲是要提高枪弹的威力,所以现在出现了许多新口径枪弹,美国、俄罗斯都有许多这方面的产品问世,但尚未用来替代主流的5.56×42mm和5.45×39mm枪弹。
4.4 模块化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思路而不是发展方向
在轻兵器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模块化并不是模块化的全新武器,大多数还是对原有产品的模块化。虽然现在出现了F2000和SCAR这样的模块化武器,但其武器工作原理与现有武器差别不大,模块化并没有带来整体作战性能比M16+M203的本质上的大大提高,是难以与OICW和AN-94对轻武器作战效能提高来比较,其提高的主要是在人际功效和可靠性方面的提高。这就让模块化更像是一种发展思路而不是一种发展方向。
4.5 单管发射多种弹药面临不少问题
单管发射多种弹药(枪、霰、榴弹)简化了武器结构,比OICW减少了一套枪管和自动机,带来了三方面问题:
1、武器的口径问题:
霰弹口径一般小于20mm,榴弹一般大于20mm,小口径步兵枪弹小于6mm,要两者合一或者三者合一,就必须折中。前面看到折中的口径是小于18mm,18mm口径让榴弹的引信设计变得很困难,而且18mm榴弹的杀伤半径不会很大,难以用来替代现有的30-40mm榴弹。如果枪弹采用18mm口径,如果是单弹头那么枪弹会太重,采用多弹头则增加了枪弹的复杂性,曾经测试过的多个箭弹并没有体现出比小口径枪弹的优势;目前有种方案是采用环形多弹头弹,在一定基础上还能达到前面所提的齐射效果,不过仍然需要实践的检验。环形多弹头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口径选择问题,但也限制了武器的使用范围,譬如需要考虑城市战中单发射击需要时就非常难以处理。
2、发射器管采用滑膛还是线膛?
传统霰弹发射多个小弹头,所以要采用滑膛来确保一定的散布,为了增加射程有的采用了吼缩。传统枪弹和榴弹多采用线膛,这样能够保证射程。同时能够发射不同要求的枪弹的发射管到底采用滑膛还是线膛是个问题,尤其是线膛枪发射霰弹会因为多个小弹头过早的散开造成散步过大的问题。目前有一种方案是将通过二次发射来解决问题,即将霰弹装入大弹头中,大弹头飞出一定距离后再二次发射小弹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但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能在一定距离上保持散布,距离远了散布大,距离近了更危险,因为尚未实现二次发射时弹头可能会碰撞反弹,二次发射就非常不可控了。
3、实战时如何切换选择弹药?
只采用一个发射管意味着通常采用一种供弹具,就面临在实战时选择更换弹药的操作问题:在未上膛前是选择如何装弹药的问题,当装上弹药后则面临着褪膛后再装弹的问题。虽然一个发射管简化了武器,操作上的麻烦则让作战容易延误战机。
当然也可以采用安装两个供弹具或者三个供弹具和双路或多路供弹,同时结合开膛待击的方法来实现弹种的快速更换,但手持式武器发射大威力枪弹时开膛待击的首发命中率会降低,在操作上也未必简化,结构上推弹选择的变化也造成一些问题。
单管发射多种弹药比较适合车载使用而非手持使用
单管发射两种弹药比较适合车载使用,当前也有现成的产品,譬如德国Mk20RH202式20mm 机关炮、新加坡的CIS 50 HM 12.7mm重机枪就是双路供弹,可选弹种,满足一种发射管发射多种弹药的期望,实现打击多种目标,同时车载对重量和后坐力不敏感。但这种结构用在手持武器上就不是很合适。
4.6 轻武器的信息化进入了实质阶段
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和芯片体积越来越小,满足在轻武器上装备的体积小和重量轻的要求,让轻武器的信息化从概念阶段进入了实质阶段。世界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的未来士兵系统反映了这方面的进展。
在轻武器信息化方面,对于武器本身而言,瞄具系统的火控化和榴弹引信的智能化能够提高武器的命中率和作战效率,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4.7 要继续缩短努力轻武器的长度
在无托枪装备部队时,出现了许多反对意见,因为无托枪的人机工效方面难以完全达到有托枪的程度。但在实际的战场上,对于武器的短小化提出了实实在在的要求:
《轻兵器》2004年第8期《来自烽火一线的讯息 美军单兵装备实战测评》提到的是美军对在伊拉克战场上对轻武器的评价,其中提到:“对于普遍的共识是每个步枪手都愿意要M4/M4A1,而不要M16A2。对M4/M4A1最有争议的是它的射程。在沙漠中,士兵们有时需要在开阔地带射击500m以外的建筑物,而M4在这个射程上不能提供有效火力。第82空降师的士兵希望能像第             101空降师那样在班组中配备M14  7.62mm自动步枪。”
另外还有报道提出,在伊拉克战场上出现了美军用AK-47从装甲车上向外射击的现象,原因是M16太长了。
这些东西都说明了减少武器长度是值得继续努力。
4.8 应该继续努力减轻武器系统重量
小口径枪弹的采用大大减轻了轻武器系统的重量,但在减轻武器系统重量上还应该继续努力。虽然无壳弹研制时间长且尚难完全实用,但借鉴无壳弹的研究成果搞出来的塑料壳埋头弹也能够大幅度减轻武器系统重量,同时比无壳弹更容易实用化。2004年美国轻武器轻量化技术(LSAT)中的塑料壳埋头弹能够将弹药重量减轻35%,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4.9以弹药突破为核心,抓住“轻、巧”做文章—塑料壳埋头弹或许能够带来武器设计方面革命性的改变
轻武器发展可选的途径看似很多,但真正能行得通的并不多。正如朵英贤院士在《“轻”轻武器不“轻”——兼论步枪设计及其发展》发展中所言的:“轻武器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设计起来,要在‘巧’字上狠下功夫,才能满足许多相互矛盾的要求。所谓‘巧’,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殊结果。武器设计最忌华而不实,标新立异往往没有好结果,提倡的应是简单实惠。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拙里藏巧。”
概括来说,轻武器的设计要抓住“轻”和“巧”两个字做文章,但要实现全面突破,还得以弹药突破为核心,弹药的变化会促成整个武器设计发展的变化。
具体在“轻、巧”上做文章,就要用“轻、巧”的理念来考察现有的研制项目来识别那些是有前途的项目。
从在“轻”的方面来看这些年的轻武器研制项目,真正符合“轻”的发展不多,在笔者看来,塑料壳埋头弹符合“轻”的要求,其他的如箭弹则难以确保远射程精度要求,也难以实现多种功能的要求(如曳光弹),无壳弹虽然减重效果明显但对环境适应性太差。
在“巧”方面来看,传统枪弹发展已经到达非常成熟的程度,已经难以继续提高,而塑料壳埋头弹看似简单的圆柱状外壳,则会给武器设计带来许多“巧”方面的变化:
1、简单圆柱状外形带来了减少了进弹和抛壳方面的限制
圆柱状外形使得进弹方向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这就让进弹设计非常灵活,不再局限在传统的从后向前一个方向;同时,抛壳也不再像传统枪弹几乎只能向后拉抛壳,可以选择采用许多灵活的抛壳方式;进弹和抛壳的灵活性使得武器设计的限制更少,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性设计。
2、塑料壳埋头弹的较小长度对提高武器作战效能创造了条件
枪弹长度的缩短让武器使得自动机行程、后坐距离等一系列自动武器设计参数发生了变化,进而使得在减轻武器重量、后坐力控制、武器射击速度等方面有了更为宽广的外在条件,可以在这方面取得一些突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圆柱外形带来了进弹和抛壳的灵活性,但在特定情况下依然是圆锥形状的外形在运动时具有更好的优势,所以,如果进弹是从前向后进弹,抛壳是从后向前抛壳,那么锥形外形完全适合,而且具有进抛壳方面的优势。
下面提出发射塑料壳埋头弹的武器,展现塑料壳埋头弹可能带来的革命性的改变。另外对OICW的设计提出一些构想。
五、        两个设想
5.1 发射塑料壳埋头弹的变射频无托枪
5.1.1结构
概述:
发射塑料壳埋头弹的变频枪采用浮动结构、导气式原理、类似转轮手枪的旋转弹膛结构、向前抛壳、50发容量的螺旋弹筒供弹。

浮动结构和导气式原理:
浮动结构能够降低后坐力或延迟后坐,故G11和AN-94都采用了浮动结构,笔者设想的枪也采用浮动结构。对于步枪而言,导气式原理久经考验,故采用导气式原理。
转轮旋转弹膛结构和向前侧抛壳:
采用弹膛数量为3个的转轮旋转弹膛结构,成120度均匀分布。转轮从后部向前看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供弹时将塑料壳埋头弹壳从前向后推入左边弹膛,然后旋转与枪管对准发射,发射后弹膛旋转离开枪管到枪管右边,将弹壳从后向前推,然后在斜面的导引下抛出枪外。
螺旋弹筒:
螺旋弹筒容弹量大,高度小,安装在发射器上体积小。子弹在弹筒内成单层螺旋排列,出弹时是逐发出弹,出弹口类似95弹鼓稍偏一边,容易对准旋转弹膛实现供弹。

锥形外形的塑料壳埋头弹:
采用前面所述的锥形外形塑料壳埋头弹,与传统弹壳不同的是,是弹壳底部小而弹壳口部大,以适应从前向后进弹和向前抛壳。同时,锥形外形有利于螺旋弹筒的设计。
自动机结构
自动机采用活塞长行程系统,活塞与后面自动机连接成整体。自动机左边部分实现供弹,有推弹杆,在自动机后坐过程中实现推弹入膛;自动机中间实现压倒击锤和复进时转动弹膛对准枪管;自动机右边有抛壳推杆,自动机复进时将弹壳抛出枪外。
发射机
发射机可采用类似AN-94类似的快慢机和击发机构,也可以采用更适合实际需求的结构,其主要功能是确保2发高速点射和连发时的低理论射击频率。具体结构设计可以有多种方法,这里就不详谈。
整体结构
整个结构成无托枪布置,整个枪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浮动的基础外壳,里面布置有导轨和缓冲弹簧,上面有瞄具导轨可以安装瞄具,下面有小握把和扳机快慢机等机构,螺旋弹筒水平安装在枪托下;另一部分是由枪管、导气管、转膛、发射机等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在外壳里面的导轨上运动实现浮动。分解结合时可以直接通过一个固定销钉将两者分成两大部分,然后再进行进一步分解。


5.1.2高速两发点射实现
2006年8月《系统仿真学报》中的《高射频浮动自动步枪动力学仿真研究》和2007年9月的《弹道学报》中的《自动步枪变射频发射技术研究》文章中,提高射频都是靠提早导气,减少复进距离,提高自动机运动速度来提高射速,同时也需要能够在高射频时能够实现浮动后坐时的供弹。在这些方面,发射塑料壳埋头弹的枪具有天然的优势:
(1)、导气时间提前,开锁时间晚
传统导气式在后坐过程中实现开锁,这要求导气不能太早,要确保开锁时膛压已经降低到安全值一下。笔者设想的枪的自动机在复进时才开锁,故导气早于统结构,从而减少自动射击循环时间。
(2)、自动机行程小,自动机重量可降低,运动速度可适当提高
塑料壳埋头弹的长度小于传统枪弹,在供弹时采用了直接对准弹膛的方法,自动机行程可以大大缩短,埋头弹的长度是45mm时,自动机行程85mm可确保自动循环过程中的供弹。转膛结构自动机消耗能量小,自动机的运动速度可以适当提高,从而进一步缩小自动射击的时间。
(3)、供弹方式可以确保在浮动过程中供弹
AN-94为了实现在高速2发点射时需要带一个枪弹一起后坐,同时为了减小供弹行程,采用了复杂的滑轮和钢索结构。塑料壳埋头弹基本上是圆柱形,笔者设想的枪在自动机后坐过程中能够推着一发弹一起向后运动并供弹,无需复杂的滑轮和钢索结构,很自然的实现了2发高速点射中的供弹问题。
(4)需要设置高效率的反后坐力装置
由于要确保整个自动循环过程的供弹可靠性,供弹距离就有所限制,枪弹的自由行程不能超过枪弹的长度,即浮动缓冲的距离要在30mm一下较好,故需要高效的反后坐力装置减少后坐能量从而缩短后坐距离。
5.1.3变频无托枪的优势
1、结构较简单,重量与传统枪相当
结构比AN-94简单,比传统枪械也不复杂多少;自动机循环过程消耗能量小,运动过程中受力较小,可用轻质材料甚至非金属材料来制作大部分,能够减轻自动机重量,从而减轻整体重量。
2、提高了首发命中率
通过高速2发点射,能够实现类似“齐射”的效果,提高了点射时的首发命中率。
3、提高了火力持续性
50发螺旋弹筒容弹量大,减少了更换弹筒的次数,能够提高战斗射速。采用三个弹膛的转膛结构,射击中每个弹膛的温度上升速度减小,有利于提高战斗射速。
4、便于在狭小空间作战和使用
采用无托结构便于在狭小空间作战,前抛壳让左右手都可以操作,从而便于使用。
5、在发射枪榴弹时后坐力能够降低
在使用枪口发射的枪榴弹时,由于采用了浮动结构,故插在枪口的枪榴弹在后坐时是将力直接传递给枪管和机匣,从而降低发射枪榴弹时的后坐力。
5.1.4 优势原因分析
从前面结构设计上可以看出,塑料壳埋头弹使得供弹不局限在从后向前,也可以从前向后,这就使得提高射速和浮动技术运用时的供弹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得采用浮动技术付出的结构复杂代价不高。另外,由于枪弹长度的缩短,自动机行程缩短,使得即便在采用浮动技术情况下射击速度的提高仍然成为可能。
传统上武器重量、射击速度和后坐力之间是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对于大口径枪械和小口径速射炮更是如此。采用塑料壳埋头弹,结合降低后坐力的浮动技术,可以让武器在重量、射击速度和后坐力方面取得新的平衡,可望出现重量更轻、射击速度更高而后坐力更小的速射自动武器。
5.2 重量轻体积小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
5.2.1对现在OICW设计理念的探讨
OICW在上世纪90年代风光中开场,而在十多年后近乎在暗淡中收尾让人唏嘘不已,究竟是什么导致了OICW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在笔者看来,OICW有以下问题:
首先,在武器结构设计上,OICW实际上并没有提出足够创新结构来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尤其是重量和体积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OICW中的榴弹发射器和步枪,在结构上都是传统结构,只是为了减轻重量采用了轻材料技术,在结构上的创新不够。对于手持试武器,结构创新在某种情况下是决定性的,许多轻武器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结构上的合理性和创新性上。实际上,在某些时候材料上的减轻重量远比不上在结构上创新减重效果明显,而在体积减小方面,使用轻质材料作用更不明显。
其次,OICW的1000米射程是否有必要,能够带6发榴弹是否有必要。这个高难度要求带来了成本的高昂,而复杂的火控系统环境适用能力不高。
许多专家都质疑是否需要如此远的射程,作战上要识别1000米外的目标并不容易,加上手持武器要稳定射击1000米外目标也不容易,为什么不降低到800米或者600米。正是由于1000米的射程,如果榴弹口径大则后坐力大人体无法承受,就选择了20mm口径,由于20mm口径有点小,杀伤力不够,所以选择了空爆的方式来增加威力,而为了实现空爆,则必须有复杂的火控系统和引信系统。这一切混合在一起,增添了许多研制难度,更重要的是榴弹和火控系统的采购价格很高,让整个武器的价格高达1万美元,是M16的十几倍,任何一个国家在进行这样的装备时都得掂量掂量是否值得。由于面对步兵所处作战环境远比那些重型武器内的装备环境要恶劣,这也让人对火控系统不能象重型武器那样有足够的空间和设备来对火控系统提供保护和温度、湿度控制,OICW上的火控系统能否在各种恶劣自然环境下使用一直存有疑问。
通常打仗时当然希望弹药是多多益善,但6发榴弹意味着体积和重量都不轻,6发20mm榴弹的体积尚可接受,6发30mm口径的榴弹就远远大于弹匣了,作为单兵武器就很不现实了,这也是美国OICW选择20mm口径的原因之一。但是,带这么多弹药意味着重量增加,直接影响了整个武器的重量。
最后,是步榴合一的OICW在作战时如何使用。
作为步榴合一的前身即突击步枪上挂榴弹发射器来说,主战武器是步枪是没有争议的,榴弹是作为面杀伤武器来对突击步枪进行补充的。OICW中,难以分清步枪还是榴弹发射器是主战武器:如果榴弹发射器是主战武器,那么武器选择按钮是否就应该选择在榴弹发射器上,这显然在战场上显得比较危险,因为近距离的威胁比远程要求更快的反映速度,显然榴弹发射器不适合这样的要求。如果将武器选择按钮放在步枪上,那么由此肯定步枪是主战武器,但是在OICW的整个重量分布上,步枪却占的比例不如榴弹发射器,这又造成了新的矛盾。原则上,应该将武器选择按钮放置在步枪上,而榴弹发射器作为远程的打击武器和面目标武器,其地位可以提高,但在具体使用时,由于距离作战目标远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补充弹药,故应该减少其武器上的弹药携带量来降低其在整个武器重量中的比例。
5.2.2 OICW的定位和设计指标
在笔者看来,OICW要能够实用,首先是武器的定位和如何使用,这与作战需求有关。现代步兵作战几乎没有二战时大规模冲突的模式,而是以小股部队活动为主,这对机动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但同时对于火力要求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想会出现大量的集团目标让步兵武器来消灭,所以,突击步枪是无法消失的,OICW不能替代突击步枪,OICW部分主要还是以火力支援为主,用于替代原有的突击步枪下挂榴弹发射器比较合适,但射程应该延伸。
当OICW的定位清楚后,在设计指标上就好确定了。
OICW的榴弹发射器是辅助武器,所以其发射器上的容弹量就可以不需要美国OICW提出的6发这样的容量,3-4发就可以,可以满足一次对一个远距离面目标的集中攻击。在射程上,光学瞄具让射手捕捉目标距离可以达到600米,榴弹发射器的射程应该达到这个距离,同时这个距离也是大多数班用机枪的有效射程,榴弹发射器达到600米射程可以用于消灭班用机枪等目标。考虑到未来发展,可通过火箭增程等方式将射程增加到800米。
当OICW的榴弹发射器射程确定后,初速就确定了,榴弹发射器的口径就容易确定了。很显然40mm榴弹口径偏大,20mm口径偏小,30mm口径可以能够在射程和提供更大容积容纳多种引信之间获得平衡,故选择30mm口径比较合适。30mm口径也是法国PAPOP后来选择的口径,同时30mm口径可以采用成熟的碰炸引信而不必采用复杂的空炸系统,从而缩减成本,同时增加武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降低了采购价格。
对于动能武器即枪的部分,可以继续采用目前小口径枪弹技术,但是枪管的长度要保证。现代小口径枪弹杀伤是靠高速产生的翻滚杀伤,必须确保枪管长度让子弹产生足够的初速。美国的OICW中步枪部分的枪管长度不到400mm,使得步枪子弹的初速降低,有效杀伤范围降低到200米一下,这使得动能武器的200米有效射程与20mm榴弹的500米以上有效射程中间竟然出现了一些空白。鉴于此,应该确保步枪的枪管长度达到400mm。
5.2.3 重量轻体积小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
除去价格因素外,影响OICW能否实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体积重量问题和榴弹发射器后坐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巧”上下功夫。
降低榴弹发射器后坐力的处理方法
根据2002年9月的《弹道学报》(第14卷第3期)中《OICW 发射时人枪作用数值仿真研究》的计算,非管退自动方式比管退自动方式的“最大冲击力(峰值)约为管退缓冲系统方案的50倍”。所以美国的OICW采用的是身管长后坐方式来降低后坐力。但是,如果采用该结构,要想大幅度减轻OICW的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采用其他结构。
除了身管长后坐方式来降低后坐力外,浮动结构也可以降低后坐力。同时浮动结构也为减轻重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但要真正实现减轻重量和体积则需要进行整体综合设计。
通过整体综合设计来减轻重量和体积
美国的OICW可以分开成榴弹发射器和枪两部分来使用,这是优势但更大的是缺点,因为这意味这榴弹发射器和枪并没有很好的综合。榴弹发射器与枪进行综合设计可以降低榴弹OICW的体积和重量。
综合设计有多个层面的选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共用固定部件和共用运动部件。共用固定部件主要是指共用机匣;共用运动部件有多个层面的选择,包括共用扳机系统,共用缓冲系统,共用自动机配重(即将枪和榴弹发射器的自动机中共同的自动机部分独立出来做成共同的配重来降低质量),进一步还可以实现共用导气系统(譬如类似可调导气量大小原理的旋转选择导气孔的办法来选择枪或榴弹发射器),甚至可以选择共用击发机(自动机是直动型,通过旋转来选择击发枪货榴弹发射器)。
从重量角度来看,共用部件越多越有利于减轻重量,但相应的增加了复杂性,相互之间的影响也较大,所以虽然有可能实现共用自动机配重、导气系统和击发机,但平白增加了榴弹发射器与枪自动循环过程的相互影响,结构复杂化,故障处理难,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在笔者看来榴弹发射器和枪共用机匣、共用扳机、快慢机、缓冲器是比较好的选择,可以尽可能降低重量,同时对结构复杂性增加尚可接受,排故相对较容易。
通过榴弹发射器和枪共用机匣,榴弹发射器和枪都采用浮动结构。考虑到枪的机匣较小,可让榴弹发射器的发射管来来充当枪的机匣(反过来却不合适),所以采用榴弹发射器在上枪在下的布局。
OICW动能武器(枪)的方案
由于采用共用机匣结构和浮动技术来降低后坐力,动能武器也要满足浮动的要求,笔者前面设想的塑料壳埋头弹变频枪就是浮动结构,可以拿过来使用。不过结构上要稍做变动:供弹方式依然采用螺旋弹筒,从前向后供弹,只是螺旋弹筒的安装位置发生了变化,枪不再是无托结构而是有托结构。枪同样能够实现高速两发点射。
OICW榴弹发射器方案
榴弹发射器采用传统低速榴弹结构,不采用塑料壳埋头弹,因为塑料壳埋头弹的进弹和抛壳比传统枪械需要更大的横向尺寸,不适合做OICW榴弹发射器的弹药。
(1)、榴弹发射器设计要求
(a)、人机工效问题
设想的OICW榴弹发射器是无托结构,无托结构的扳机距离枪托底部通常较长,使得武器操作不方便。榴弹发射器的弹匣宽度长度超过100mm,超过步枪弹匣宽度(60mm左右)近40mm,采用传统结构必然造成人机工效不佳。
(b)、进一步减重问题
榴弹发射器与步枪共用机匣可以减轻部分重量,但榴弹发射器自身还得继续减轻重量来满足使用要求。
(2)、榴弹发射器自动原理和减轻设计
榴弹发射器进一步减轻可以靠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还应该继续考虑新结构来减轻重量。在结构上,发射管上能够减轻重量的余地有限,相反自动机减重却大有可为。
众所周知,自动机运动过程中的工作是非线性的,即有几个显著的阶段性点,确切来说主要是抽壳和推弹入膛,为了能够克服这两个过程中较大的阻力,传统的解决办法是给自动机一定的重量和速度,使得自动机具有足够的动能来克服阻力实现自动过程,这就使得自动机获得的能量通常会超过最小需要能量,这是因为要确保可靠性必须按照最恶劣的情况来考虑,相应的自动机的重量就相当可观。
为了降低自动机的重量并能确保自动循环过程的实现,通过改变自动机储能方式和能量释放方式就可以降低自动机重量。在此笔者提出采用较大容量气缸储存发射药燃气和活塞长后坐的原理:榴弹发射经过导气孔后,燃气进入储气装置,储气装置推动枪机长后坐到位后气缸中的高压燃气才排放到大气,即不再依靠枪机自身重量来增加后坐能量,而是利用高压燃气充当了后坐能量。
在结构上,考虑无托结构和拉机柄的布置,采用了活塞在枪管上而气缸在枪机上结构,在气缸外安装拉机柄,示意图如下:

(3)、可左右抛壳的设计
榴弹发射器采用无托结构,需要考虑能够实现左右抛壳来方便使用。具体设想如下:
在结构上,闭锁机头上设置左右两个拉壳钩、活动的抛壳挺,可左右推动的抛壳切换结构和推开拉壳钩的凸起。具体解释如是实现左右快速抛壳切换:

向右抛壳:抛壳切换结构推到右侧,此时抛壳挺在左边向内伸出能够与弹壳底缘接触,左边的推开拉壳钩凸起能够与拉壳钩接触推开拉壳钩。在榴弹击发后,枪机开锁后通过拉壳钩带着弹壳后坐,在后坐的合适距离时,左边的推开拉壳钩的凸起将左边拉壳钩从弹壳的拉壳钩槽中推出,同时抛壳挺从左边给弹壳底部一个阻止运动的力,从而将弹壳向右抛出。
向左抛壳:抛壳切换结构推到左侧,此时抛壳挺在右边向内伸出能够与弹壳底缘接触,右边的推开拉壳钩凸起能够与拉壳钩接触推开拉壳钩。后续的自动过程与前面类似,不再赘述。
考虑到闭锁机头上需要设置两个拉壳钩,而且拉壳钩要外露与推开拉壳钩的凸起能够接触,在枪击框和枪机的设计上不同于传统常见结构。传统枪机结构后部是直径较小圆柱体插入到枪机框的一个圆孔中,这种情况下拉壳钩同常不外露或者不完全外露,无法满足左右切换的需要。设想的枪机后部直径不缩小,而是在机头中间开孔,枪机框前部有直径较小的圆柱机头的孔中。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拉壳钩完全外露,方便实现左右抛壳。

设想的OICW示意图
根据前述内容,设想的OICW示意图如下:

内部采用共用机匣来降低重量,通过浮动机构降低后坐力。下面为示意图:

5.2.4 设想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的优点
1、重量轻、体积小,更有可能投入实用:
通过整体综合设计,使得榴弹发射器充当枪的机匣,从而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减小了体积,降低了重量。在空枪重量的估算上,参照俄罗斯AN-94,设想的OICW相当于在浮动机构上增加了一个低膛压的枪挂榴弹发射;塑料壳埋头弹枪不需要像AN-94搞复杂的供弹结构,其重量低于AN-94;半自动榴弹发射器重量比传统枪挂榴弹发射器重量高,将动能武器与榴弹发射器合在一起后,重量与AN-94下挂枪挂榴弹发射器重量相当。通过优化还有可能降低,将其降低到与传统步枪挂榴弹发射器重量相当的程度,譬如与M16+M203的重量相当。
2、动能武器(枪)的有效作战距离远,仍可实现高速2发点射,威力大:
动能武器发射的是塑料壳埋头弹,自动机行程短,整个机匣纵向尺寸缩短,同样长度下可以为动能武器提供400mm以上的发射管长度,可以确保动能武器有在400m范围的杀伤力。结构上仍然可以方便实现高速2发点射,整个动能武器部分的作战威力大于国外目前的方案。
3、榴弹发射器可以方便左右抛壳
    通过一个简单的推动按钮,就可以实现左右抛壳快速切换,从而方便左右撇子使用。
呜呼,第二章和第五章怎么也贴不过来,大家还是辛苦去博客看吧。
中国缺的是工业基础,而不是设计!再好的设计如果不是建立在已有的工业基础之上,那么设计出来的东西都很悲剧!其实中国的很多东西可以踏踏实实的跟在发达国家屁股后头走路,比如说我们的警用冲锋枪完全可以山寨MP5就可以了!非要显示自己的特色高些新奇的东西,奇思妙想的设计出滚筒冲和四排的弹夹!结果自己的塑料强度不够,滚筒还得用金属的,别的一些可以靠材料和工艺解决的问题,我们却没办法解决!其实大家都想当发明家,当设计师,谁也不想当工人!还没有听说谁喜欢当工艺大师的!如果我们能够去多想想怎么样提高我们工业加工制造的工艺水平,那么中国才有希望成为一个制造业的强国!再说一遍我们国家从来不缺设计师,包括领袖都有设计师的头衔,我们很多枪械和其他的工业设计,听设计师说出来无不透露出奇巧自豪的味道,但是真的制造出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为什么呢?设计师都把责任推给了制造,说设计的出造不出!事实上优秀的设计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熟悉制造工艺的工程人员。纸上谈兵谁都可以谈!楼主可以写书,可以登杂志,可以畅想,但是想要入行,最好先了解清楚枪械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中国的怎么造的,外国的怎么造的?如果有决心最好出国,去德国或者美国,考个枪械制造的专业的学位在外国造两年枪,估计到时候,想回来进军工就好说了!最好回来的时候带点美国枪械现在普遍用的塑料的工艺配方和M16用的航空铝材的工艺配方!{:3_87:}
不要把工业基础当成一个框,啥都往里面装。
私以为轻武器问题在于,部队跟设计师们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飞机大炮中国跟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有点差距肯承认,轻武器研制水平绝对没几个人肯承认,认为几杆破枪谁还搞不定,水平能牛过谁。
出于这样一种轻易地自负,无论是部队还是设计师,大部分人基本上就是自己的世界里封闭跟独立的发展轻武器理论跟技术,并且对人家的理念跟技术指标不屑一顾或者不会产生交流学习的想法。这种想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的国家实在是一个悲剧,人家路都给你趟出来了,你居然去看看人家那条路的想法都木有。哦也{:2_70:}
丛林之心2005 发表于 2010-3-27 02:31


    其实,部队高层对于中外工艺差异极为了解。。。。。但是他们无力解决,只好靠吹牛来掩盖事实了

中国缺的是工业基础,而不是设计!再好的设计如果不是建立在已有的工业基础之上,那么设计出来的东西都很悲 ...
q1692009 发表于 2010-3-27 01:35



    说的非常棒,其实还有责任心方面的问题。

   关于设计,许多人错误的认为设计就是把东西设想好就行,那多半会成为空中楼阁。其实设计应该包含材料选用、工艺实现等许多环节在内。如果不这样,许多东西最终都会打折扣。

   对于四排弹匣和弹筒,是因为研制指标中的50发供弹要求。目前除了四排弹匣和弹筒外,几乎没有别的供弹方法可以满足要求,这点上倒是有点冤枉了研制者。

   如果是由武器研制者研制的话,我倒觉得研制者更愿意提30发弹匣的。因为长度可以接受,可靠性经过检验,结构非常成熟,会减少很多麻烦。

   出国对于我现在来说有点晚,因为年龄大了。当然到今天为止自己还是愿意追逐梦想而已。

   你说得非常对,其实我有在国企的经历,轻兵器行业也不例外:许多人根本就不喜欢这个行业,又没有太多能力能够离开,许多时候只是混日子而已。这就是目前体制的问题——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责。

   我目前只是尝试,能去最好,不能去也罢,权当民间多一些爱好和思考而已。
中国缺的是工业基础,而不是设计!再好的设计如果不是建立在已有的工业基础之上,那么设计出来的东西都很悲 ...
q1692009 发表于 2010-3-27 01:35



    说的非常棒,其实还有责任心方面的问题。

   关于设计,许多人错误的认为设计就是把东西设想好就行,那多半会成为空中楼阁。其实设计应该包含材料选用、工艺实现等许多环节在内。如果不这样,许多东西最终都会打折扣。

   对于四排弹匣和弹筒,是因为研制指标中的50发供弹要求。目前除了四排弹匣和弹筒外,几乎没有别的供弹方法可以满足要求,这点上倒是有点冤枉了研制者。

   如果是由武器研制者研制的话,我倒觉得研制者更愿意提30发弹匣的。因为长度可以接受,可靠性经过检验,结构非常成熟,会减少很多麻烦。

   出国对于我现在来说有点晚,因为年龄大了。当然到今天为止自己还是愿意追逐梦想而已。

   你说得非常对,其实我有在国企的经历,轻兵器行业也不例外:许多人根本就不喜欢这个行业,又没有太多能力能够离开,许多时候只是混日子而已。这就是目前体制的问题——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责。

   我目前只是尝试,能去最好,不能去也罢,权当民间多一些爱好和思考而已。
LZ犯了常识错误。5.56的弹壳长度是45mm,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些主流步枪弹:
5.45*39,
5.8*42,
5.56*45
各位,帮个忙!
《轻兵器》杂志似乎在2009年搞了一次关于轻兵器未来发展的征文,据说要汇编成特稿,最后谁见到这个特稿了。
多谢!
ef22000 发表于 2010-3-27 12:42

在什么地方俺讲到了5.56mm是别的长度?
或者是大家产生了误会,5.56mm埋头弹的弹壳长度与5.56mm弹的长度不是一回事。
5.56×42mm和5.45×39mm枪弹
ef22000 发表于 2010-3-27 13:09

哦,是俺犯了错。

估计是没有仔细的缘故。
我粗看了一下,觉得高压燃气限压簧片的设计在实用性上存在可靠性问题:瞬间冲击可能较大;而燃气残渣污染此结构的可能性更大,几乎100%;残渣的侵蚀作用也不能忽视,我感觉这是个难点。
我觉得简化版的枪榴合一也有可行性,比如楼主以前提的2发供弹式,这种技术难度低很多,也更现实。
PRSOV 发表于 2010-3-27 23:07


    这个只是初步的思路,是最简单的办法,关于冲击方面考虑的不多,你讲的或许更有道理。
PRSOV 发表于 2010-3-27 23:10


    我也觉得2发快速发射更容易实现,效果也不错。不过距离压制效果一般。

  现在在构思另外一种班组用武器,稍后贴上来。


班组火力压制武器构想:班组榴弹迫击发射器

一、关于班组榴弹火力现状
《对“轻兵器工业遭遇瓶颈”的思考和联想》贴出来后又再次回顾了当时写文章时思考过的东西,说句实在话,许多东西考虑的也不周全。
后来给杂志写文章时,重新对作战环境有了一个思考:很显然当前不会有大规模的轻武器对持作战场面了,那种许多步兵排成散线向前冲击只能在反映上世纪的电影电视剧里找了。现代战争中步兵作战,尤其是用轻武器作战都是小规模的,这样对武器的要求就有了不同。
在这里讨论这个变化,不是为了再讨论枪如何,因为枪如何变化需要从弹方面突破,这里想讨论的是榴弹类或者炮类武器,尤其是班组使用的榴弹类或者炮类武器。
在讨论班组榴弹类武器和炮类武器时,当今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的经验就非常值得注意了,因为这两地都有大量的步兵作战活动,试验了包括南非榴弹发射器、新研制的XM25发射器和轻型迫击炮。根据国外网站零散消息,似乎对南非榴弹发射的反馈不错,XM25方面没有得到多少消息,据新闻报道,美国计划在2012年装备XM25,也算是OICW众多项目中修成正果的一个吧,但究竟如何还有待考验。对于迫击炮,具凤凰网的报道,美军在阿富汗利用小型迫击炮效果很不错。具体报道可参见如下链接:
http://news.ifeng.com/mil/4/201003/0325_342_1586174.shtml
也许正是认识到轻型迫击炮的作用,世界各国都还是发展了可单人携带的轻型迫击炮或者类似的发射器,譬如英国有L9A1式51mm迫击炮,炮重6.275公斤。比利时则研制了榴弹弹射器。我们国家也很重视这些,研制了QLT89 式50mm榴弹弹射器,重量为4.1公斤。不过,这些轻型迫击炮武器都是配备给排一级的,还没有到班一级。

二、研制班组级别迫击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我们知道,班组的榴弹类武器主要是枪挂榴弹发射器,这类武器射程较近(很难超过1000米),远距离精度不够(手持发射,稳定性欠佳,想想手持相机和在三角架上相机照相的不同)。虽然当前榴弹发射器如南非的六管转轮发射器射程最大可大800米,美国XM25可达700米,但毕竟是手持发射,精度有待考验。另外,榴弹发射器发射的榴弹威力上普遍还是偏小,多数榴弹重量在100-200克左右。而迫击炮和榴弹弹射器则不然,射程比榴弹发射器大,远距离发射采用抵地发射,稳定性的好所以精度较好。发射的榴弹重量基本都超过500克,远比200g左右的40mm榴弹大很多。从作战效果来讲,班组有迫击炮比没有迫击炮的火力强度要大不少,所以有一定研制的必要性。
(2)、可行性
虽然有班组迫击炮研制的必要性,那么到底是否可行呢?这个关键的问题还在于重量,如果重量可以接受,那么未必不可。
前面信息可知,目前排一级用的迫击炮和榴弹弹射器,是可以单人携带,比南非的六管转轮发射器和美国XM25的重量相比并不重多少。其实,俄罗斯GP-25枪挂式榴弹发射器就可以看做是一种类似迫击发射原理的武器,只不过弹的重量小而已。
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再减轻榴弹重量,譬如将榴弹的重量降低到400-500克,那么迫击炮或者榴弹弹射器的重量,可以降低到3公斤甚至2公斤多,这完全是班组武器可以携带的。

三、可以抵肩直射和抵地曲射的榴弹迫击发射器
前面论述了现状、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什么样的发射器是最合适的呢?
我们知道班组的作战时要快速机动,许多时候需要直射火力,而迫击炮和榴弹弹射器多数是曲射武器,虽然具有一定直射功能,但由于后坐力太大,不好用于抵肩直射。所以,如果班组要装备迫击类别的发射器,则一定要有很强的直射能力,而且武器后坐力在直射时要能够降低到人体可承受。
基于上述要求,鄙人提出了可抵肩直射和抵地曲射的榴弹迫击发射器,其主要结构特点是通过一个可活动的底部组件来实现直射和远距离曲射的变化,设想的实现原理图如下:

2.JPG
如上图所示,将发射器的弹膛底部做成前后移动的,当直射时,将抵地组件部分收入弹膛,形成前冲击发结构,抵地部分收拢后形成一个抵肩枪托,用于抵肩。由于缩短了发射器有效管长,所以榴弹出口速度降低,有利于降低后坐力。另外采用了前冲击发原理(较重的击锤),可以抵消和平衡部分后坐力。在抵地部分收起进入发射器管后,形成一个降低后坐力缓冲的结构,再次降低后坐力。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后坐力。
在曲射时,把收入到发射管内的结构展开,同时弹膛底部向后移动,增加发射管有效长度,提高榴弹速度,增加射程。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抵肩直射和抵地曲射的切换,从而满足班组作战需要。

设想的这类武器口径是40-50mm,重量2.5kg,长度为600mm左右,带两脚架和光学瞄具(两脚架可充当曲射时的支架),榴弹重量在400-500克。
抵肩发射距离:30-200米,抵地发射:100-1000米。
这样的武器,自身重量小,发射弹丸重量大,其从发射弹药与武器自身重量比上,更体现出武器的效率。
在具体作战时,无论是抵肩发射打击近距离目标,还是抵地发射打击远距离目标,其威力和精度都超过当前班组可用的榴弹发射器。

或许这个会可抵肩直射和抵地迫击发射器成为班组榴弹类压制武器的一个方向。

班组火力压制武器构想:班组榴弹迫击发射器

一、关于班组榴弹火力现状
《对“轻兵器工业遭遇瓶颈”的思考和联想》贴出来后又再次回顾了当时写文章时思考过的东西,说句实在话,许多东西考虑的也不周全。
后来给杂志写文章时,重新对作战环境有了一个思考:很显然当前不会有大规模的轻武器对持作战场面了,那种许多步兵排成散线向前冲击只能在反映上世纪的电影电视剧里找了。现代战争中步兵作战,尤其是用轻武器作战都是小规模的,这样对武器的要求就有了不同。
在这里讨论这个变化,不是为了再讨论枪如何,因为枪如何变化需要从弹方面突破,这里想讨论的是榴弹类或者炮类武器,尤其是班组使用的榴弹类或者炮类武器。
在讨论班组榴弹类武器和炮类武器时,当今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的经验就非常值得注意了,因为这两地都有大量的步兵作战活动,试验了包括南非榴弹发射器、新研制的XM25发射器和轻型迫击炮。根据国外网站零散消息,似乎对南非榴弹发射的反馈不错,XM25方面没有得到多少消息,据新闻报道,美国计划在2012年装备XM25,也算是OICW众多项目中修成正果的一个吧,但究竟如何还有待考验。对于迫击炮,具凤凰网的报道,美军在阿富汗利用小型迫击炮效果很不错。具体报道可参见如下链接:
http://news.ifeng.com/mil/4/201003/0325_342_1586174.shtml
也许正是认识到轻型迫击炮的作用,世界各国都还是发展了可单人携带的轻型迫击炮或者类似的发射器,譬如英国有L9A1式51mm迫击炮,炮重6.275公斤。比利时则研制了榴弹弹射器。我们国家也很重视这些,研制了QLT89 式50mm榴弹弹射器,重量为4.1公斤。不过,这些轻型迫击炮武器都是配备给排一级的,还没有到班一级。

二、研制班组级别迫击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我们知道,班组的榴弹类武器主要是枪挂榴弹发射器,这类武器射程较近(很难超过1000米),远距离精度不够(手持发射,稳定性欠佳,想想手持相机和在三角架上相机照相的不同)。虽然当前榴弹发射器如南非的六管转轮发射器射程最大可大800米,美国XM25可达700米,但毕竟是手持发射,精度有待考验。另外,榴弹发射器发射的榴弹威力上普遍还是偏小,多数榴弹重量在100-200克左右。而迫击炮和榴弹弹射器则不然,射程比榴弹发射器大,远距离发射采用抵地发射,稳定性的好所以精度较好。发射的榴弹重量基本都超过500克,远比200g左右的40mm榴弹大很多。从作战效果来讲,班组有迫击炮比没有迫击炮的火力强度要大不少,所以有一定研制的必要性。
(2)、可行性
虽然有班组迫击炮研制的必要性,那么到底是否可行呢?这个关键的问题还在于重量,如果重量可以接受,那么未必不可。
前面信息可知,目前排一级用的迫击炮和榴弹弹射器,是可以单人携带,比南非的六管转轮发射器和美国XM25的重量相比并不重多少。其实,俄罗斯GP-25枪挂式榴弹发射器就可以看做是一种类似迫击发射原理的武器,只不过弹的重量小而已。
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再减轻榴弹重量,譬如将榴弹的重量降低到400-500克,那么迫击炮或者榴弹弹射器的重量,可以降低到3公斤甚至2公斤多,这完全是班组武器可以携带的。

三、可以抵肩直射和抵地曲射的榴弹迫击发射器
前面论述了现状、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什么样的发射器是最合适的呢?
我们知道班组的作战时要快速机动,许多时候需要直射火力,而迫击炮和榴弹弹射器多数是曲射武器,虽然具有一定直射功能,但由于后坐力太大,不好用于抵肩直射。所以,如果班组要装备迫击类别的发射器,则一定要有很强的直射能力,而且武器后坐力在直射时要能够降低到人体可承受。
基于上述要求,鄙人提出了可抵肩直射和抵地曲射的榴弹迫击发射器,其主要结构特点是通过一个可活动的底部组件来实现直射和远距离曲射的变化,设想的实现原理图如下:

2.JPG
如上图所示,将发射器的弹膛底部做成前后移动的,当直射时,将抵地组件部分收入弹膛,形成前冲击发结构,抵地部分收拢后形成一个抵肩枪托,用于抵肩。由于缩短了发射器有效管长,所以榴弹出口速度降低,有利于降低后坐力。另外采用了前冲击发原理(较重的击锤),可以抵消和平衡部分后坐力。在抵地部分收起进入发射器管后,形成一个降低后坐力缓冲的结构,再次降低后坐力。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后坐力。
在曲射时,把收入到发射管内的结构展开,同时弹膛底部向后移动,增加发射管有效长度,提高榴弹速度,增加射程。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抵肩直射和抵地曲射的切换,从而满足班组作战需要。

设想的这类武器口径是40-50mm,重量2.5kg,长度为600mm左右,带两脚架和光学瞄具(两脚架可充当曲射时的支架),榴弹重量在400-500克。
抵肩发射距离:30-200米,抵地发射:100-1000米。
这样的武器,自身重量小,发射弹丸重量大,其从发射弹药与武器自身重量比上,更体现出武器的效率。
在具体作战时,无论是抵肩发射打击近距离目标,还是抵地发射打击远距离目标,其威力和精度都超过当前班组可用的榴弹发射器。

或许这个会可抵肩直射和抵地迫击发射器成为班组榴弹类压制武器的一个方向。
TSQ 发表于 2010-3-28 01:42
      我没怎么关心原理,从两种射击模式来说,的确很先进,相当于扩展迫击炮或者小钢炮的能耐。不过,我觉得1000米的最大射程可能没啥意义,班组哪里需要考虑那么远的目标。而且,与你的设计接近的三无发射器其实瞄准性能和稳定性太差,用来打击远距离目标经常都只是设计师的一厢情愿而已。更精准的打击任务,交给连队里的60迫击炮炮排或者炮班就行了。
    现在装备三无发射器的军队还不多,说明这种武器本身都存在争议。我的意见是:如果部队需要普通单兵榴弹(包括枪榴弹和枪挂榴弹),那么最好就不要三无发射器,可以想办法提高现有普通枪挂榴弹的战术性能和火控水平。一个步兵班就那么几个人,武器塞多了也是麻烦。
好文,mark
PRSOV 发表于 2010-3-28 20:20


    嗯,说得有道理。 俺这也是临时想起来的一个思路,也没有更多思考。
  对于榴弹发射器射程,原来美国OICW的射程规划是1000米,这也算是我提出1000米的一个理由。
  我的设想是增加两脚架,不是手扶发射,这样可以确保较远射程的精度,加上弹的作战半径,可以弥补部分瞄准误差。
  对于目前三无发射器,个人觉得没有选择脚架是个失误之处,如果有脚架,在瞄具上有所改进,对威力就有较大帮助,而且发射速度更快。
   从火力投放角度来讲,这种武器远距离优势明显,近距离反而发射速度偏慢了。但近距离有突击步枪、机枪和枪挂榴弹发射器,配置这样的武器或许是个比较平衡的班组火力配置。
更新一下“以抵肩直射和抵地曲射的榴弹迫击发射器”
前面结构虽然看上去很好,但太过复杂,操作也不是很便利,所以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采用变成不再调整弹膛底部位置,而是通过调整发射器是否有缓冲簧和缓冲距离的方式来实现抵肩和抵地的变化。
抵肩方式:发射器可以向后后坐一段距离,中间有弹簧缓冲,从而降低后坐力(有点接近管退原理),这个时候后坐力人体可承受,但发射器需要回位,装填速度慢,发射速度慢。
抵地方式:将发射器抵肩部位旋转后可以抵地,打开两脚架来支撑发射。发射器不再有后坐距离,采用迫击发射方法,发射器没有回位过程,装填速度快,迫击发射过程快。

如下图:

3.JPG
设想一下采用可抵肩和抵地发射器的作战场景:

800-1000米:敌我双方同时发现目标对方,如果采用这种发射器,找个合适位置,将枪托后部转动,两脚架打开,瞄准后快速向发射两发榴弹,其威力是相当可观的。

600-800米:同时发现,地方有榴弹发射器(譬如美XM25或者南非转轮),那么会有一定劣势,反映速度不够快。不过对方发射器这么远距离的射击精度有影响,同时尽量让突击步枪发射,虽然射击精度不够,但对方见到开枪也不会明目张胆暴露,然后找到合适位置快速打开脚架,进行曲射。

400-600米:突击步枪火力压制,发射器找地方发射,但对方对我方威胁大大增加,因为进入了榴弹发射器有效射程了。应急情况下,设想的可直射和曲射武器可以采用抵肩曲射方式发射,增加火力打击力度。

200-400米:突击步枪火力压制,普通枪挂榴弹发射器发射,设想的可直射和曲射武器可以采用抵肩曲射方式发射,增加火力打击力度。如果在对持阶段,可以采用抵地曲射方式发射。

30-200米,抵肩直射,目标越近采用概率瞄准,距离远采用瞄具瞄准。



从火力覆盖范围来讲,相对传统配置榴弹发射器的作战方式,是有一定的弱点,但也不是特别弱。远距离优势较为明显。
上面分析过于简单,实际作战会比较复杂,建议将现有用于训练用的作战系统用于验证武器研制:
首先,对于是否研制某种武器,通过较严格的论证,确保基本可行,然后做出相同重量、体积的模拟产品,同时就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测试,然后在多种作战模拟环境中进行作战实验,实验所得数据用来验证相关武器效能,从而得出某种武器是否有研制的必要性。

这种通过近乎实战检验的方法,对于武器研制和装备成功有很大帮助。早期由于缺少声光电和测量等手段,无法做到今日效果,但在今日举办技术条件下,是可以实现这些具有实战性质的模拟测试的。
有关国内武器研制的标准程序和当前武器研制不尽人意,鄙人做了一个简单分析,由于标准流程具体内容俺贴的是图片,所以感兴趣的各位请到鄙人博客查看具体内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c145e0100h6k8.html

下面贴一个国内武器研制流程图
1.JPG
好长 好长留名再看
《装备与生存》中提到03和95对比,可以再对比的更深入一些,搞个对抗看看如何,估计这是所有军迷都很关心的事。

其实,如果能在03和95之前搞一个类似模拟对抗演练,就对选择究竟是有托还是无托更有意义了,这也就是俺在30楼和31楼提出的建议设想的东西。

如果在武器研制早期能够做这种通过模拟实现近似实战的战术技术要求测试,这样会大大减少武器装备部队发觉不是很好用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而言,无壳弹即便在今后投入实用的可能性也不大。

--------此言差矣!无壳弹才是轻武器提高杀伤力的唯一正确途径,只是现在的
设计思路有问题。
有人认真的征求过当兵的意见没有,有人按照当兵的意见对现有的装备在进一步改进过吗,不要动不动就是创新,领先,开拓。勃朗宁系列手枪100年了还有很多忠实的追随者,为什么,实用,好用,耐用,科技含量高吗,高,高在设计出大家用着顺手都想用的枪,不是大家要迁就着用的枪。好好扎根基层了解一下基层需要什么装备,用你掌握的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给搞出来,如果普通材料.普通工艺就可以那更好了。
shshj 发表于 2010-3-30 20:43


    无壳弹制造方法多年来想了不少,包括可燃尽弹壳等等之类的,但是目前还是看不到其前途。
楼主,佩服!
榴弹采用泵动装弹也可以的,一来弹药少,二是射速要求不高
榴弹采用泵动装弹也可以的,一来弹药少,二是射速要求不高
类似泵动的方案: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92735
对于无壳弹,我比较推崇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