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单兵榴弹技术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1:37:54


这个帖子算是我预先的未雨绸缪,因为以后的帖子中我将推出自己观点下的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及其总成的示意图。帖子很长,为方便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我将文字颜色进行了处理。
       先进单兵榴弹之所以冠以“先进”二字,是因为其特殊而高效的战场威力。现有的步兵连队发射榴弹只能飞进掩体内碰炸,或者只能无奈地飞过,抑或靠碰炸附近来制造杀伤界,达到不理想的杀伤概率。上述三种杀伤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缺点不用多说。既然榴弹的“工作原理”是不变的,那么就只能寻找其它手段来提高榴弹的杀伤概率。很自然地,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控制榴弹在最好的位置才发生爆炸,于是,苏联人研制了跳炸的30毫米单兵榴弹,这种榴弹只能缓解上述三种问题,而且其过于弯曲的弹道严重限制了其弹跳之前的合理位置。所以,最终解决方案就是研制先进单兵榴弹和先进高速榴弹。最明显的特点是它们可以在人为控制下在射程内的几乎任何距离上爆炸,对躲避在工事、掩体或者其它障碍物后面的敌人有生目标具有相当强大的杀伤能力。对于先进单兵榴弹而言,除了可控制的爆炸时机之外,与先进高速榴弹的要求一致,也必须拥有相对平直的弹道,所以,先进单兵榴弹必须具有比老式产品更高的出膛速度。如果让先进单兵榴弹进入排级或者班级作战单位,简单说是提高杀伤能力,往远点说这意味着有很多时候可以无需其它单位或者武器的支援就实现“看不到,却炸得到”的效果,其效能足以让传统的步兵交战发生阶梯性的变化。虽然先进单兵榴弹的命中精度还不能做到很好,不能保证命中敌人设置的射击孔,但是榴弹飞到射击孔前一米距离甚至几十公分再爆炸,也足以让敌人为之恐惧,因为总会有那么几颗弹片会飞进去。      
        正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可控空炸榴弹的技术突破,以前无法实现的将变成现实,所以很多军事强国纷纷开始研究先进单兵榴弹和先进高速榴弹,甚至已经进入实战测试(美军的XM25)。与之相应的,相关的技术问题和实用性问题也开始出现。      
        首先是系统重量问题。这个指标是最大的障碍,目前的情况是力图控制在空重7KG之内,使之成为机动和携行能力与班用机枪相当的武器。没什么可说的,我觉得这个指标很现实,因为这些先进单兵榴弹的发射器都是以半自动或者栓动方式来实现多发连续射击,系统比过去的M203和GP30复杂多了,想轻是没那么容易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全新的先进单兵榴弹,若是沿用老式的单发装填模式,其实控制重量就会容易很多,系统的复杂性、维护性、成本性能也会好很多,研制成本也较低,更可能兼容老式“笨弹”,这未尝不是一种相当划算的可行方式。      
        其次是口径选择。之前我已经发帖讨论过,所以这里不再重复,我只是又“算计”到一个30毫米口径的优点:这个口径发射老式的“笨弹”的话,比25口径要可靠些,因为膀大腰圆嘛!虽然30毫米比老式的40毫米还是偏小,但是适当放长弹头长度,增加破片面积总量还是可以弥补的(如苏/俄式30毫米高速榴弹,弹头很长)。
      然后是系统是否需要集成传统枪支的问题。对于前面我论述的简化版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发射器简单,但是火控必须是先进的)来说,不集成枪支显然是很难被接受的,没人愿意端着一杆只能单发装填的圆筒去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难点在于可实现多发连续装填射击的榴弹发射器,这类产品本身体积够大,也占去很大重量,再装杆枪上去是有很大困难。但是我是持支持态度的,哪怕只能装上小口径的PDW。我还补充一点:在复杂电磁条件下和炮火的损伤下的作战,如果电子系统损毁,那么即使是半自动的榴弹发射器也会降低很多效能。如果榴弹发射器坏得连发射“笨弹”都不行了,那么集成在系统上的枪支还能快速接替任务,或者掩护榴弹手自己。
       接下来我主要叙述其它方面的技术要求。大致归纳了几条出来。
      
       第一,系统如何选择集成的枪支。现在实际上已经有美国的OICW为实证,他们目前选择的是超轻型5.56模块,模块重量有望达到1.5KG左右。但是我觉得,其实选择小口径冲锋枪,也就是新型PDW倒也不错。此类武器需要的枪管更细,机匣更短,枪机更轻,弹药和弹匣也更轻巧,想达到1.5KG甚至以内的空重是很容易的,还可以满足最低射程要求。HK甚至自己也为OICW考虑了安装MP7的方案,瑞典发起,多家参与的班组支援武器也圈定了5.7毫米的PDW。选用PDW虽然会带来弹药后勤上的问题,但是弹药本身的轻量性还为射手多带榴弹发挥作用。现举例说明:美军5.56毫米M855弹全重:12.35克,比利时5.7毫米SS190弹全重:6.4克,两种弹药均以100发计算总重,可以得出:每100发SS190弹要比100发M855弹轻595克。现在典型40毫米SR榴弹单枚重量是277克,这就等于榴弹手即使携带200发冲锋枪弹,还可以额外携带4枚40毫米榴弹,总净重还略小于200发5.56毫米步枪弹的重量!如果把较重的40毫米榴弹算成轻量级的25毫米榴弹,那么可以多携带25榴弹达9枚以上!这笔帐还真有不少油水可榨。     
       第二,集成冲锋枪之后带来的后勤问题。集成了冲锋枪弹药之后,班组内的弹药供给显然比之前更麻烦一些。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小口径冲锋枪弹在军队内的地位问题。现在一些军队已经将MP7正式装备,这无疑为其进入班组支援武器打好了铺垫。据说美军现在也在考虑进行单兵PDW的招标,所以美军未来的OICW说不定也会变个样子。解决后勤问题的关键之二在于转换现有的补给模式。现有的弹药补给模式是不同弹药各顾个的,能把一个弹族内的不同品种凑在一起打包发给一线已经算好的了。所以,把小口径冲锋枪弹与先进单兵榴弹分开供给,那当然后勤的环节就麻烦许多,何止这些,老式的低速榴弹和连排级的高速榴弹,甚至12.7机枪都在给后勤找麻烦。既然后勤麻烦了,那怎么办?简单!转换思维模式,将小口径冲锋枪弹按照合适比例与先进单兵榴弹混装,再打包发放就行了。这些小子弹就那么点体积和分量,比榴弹省太多重量和体积,混装是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的。即使小口径冲锋枪弹用不完也没关系,因为便宜,扔掉也比丢步枪弹划算。如果未来先进单兵榴弹弹族全面替代老式低速榴弹,那么后勤就更不是问题了。
       第三:系统的火控。美国的OICW现在好不容易将火控系统降低到了1KG左右,但是功能依然十分强大,全天候作战和信息化,甚至将目标排序都弄进去了。我懒得去理会这套设备的成本,因为这些装置是要在枪林弹雨中沐浴的,也许简单点反倒是个好事情,把握住榴弹编程和设定就是基本要求了。简单一点的火控,对降低系统全重也是有帮助的。无论现在的XM25也好,OICW也好,都证明了控制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的重量犹如向极限挑战,连复合材料枪管和机匣也用上了,系统火控若再减少0.5KG重量,我觉得都该给设计师发一大笔奖金。此外,各国搞的班组支援武器系统的火控目前看样子都集成了两套身管武器的需要,还要考虑两者能独立使用,这里面是有难度的,还有成本,甚至还有更麻烦的事情:榴弹发射器的机匣上同时安装了火控设备与枪支,等于说后两者之间还存在榴弹机匣这个媒介,这就给枪支的固定带来挑战,否则枪支的固定稍有松动,系统的火控就对枪支没办法了,鬼知道子弹飞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通过精密的定位还是可以解决,但是也有别的解决方案可以绕开,我以后会另外发帖说明。
       第四,操作性与前后重心。现在在研制和已经研制出来的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都没有设计两脚架,这表明设计思想就是没什么时间也不能给榴弹手提供最精细瞄准,榴弹手的角色较接近步枪手。但是,好歹也是5KG以上的空重,如果遇到无依托瞄准,那么采用传统的有托设计,就很考验射手的瞄准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无托结构就占据一些好处,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正在研制的的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都是无托的。因为整枪重心离主握把较近,主手负责承担重量,副手需要承担的重量不大,负责进行精细的调节。不过,无托式的榴弹发射器是建立在枪榴合一的基础上的,如果要求榴弹发射器完全单列出来,那么采用有托结构也可以做到合适。
       第五,集成枪支之后的系统重心。这个问题可以算是新问题,采用两者有托设计且左右并列的方法,美国在OICW计划中已经尝试,代价是系统过于宽大,难以操持,其实我觉得他们还有一点没说:两套身管武器处于系统前方,后方只有枪托,还没有两脚架,明显是头重脚轻,榴弹手单靠一支手去托住,实在是与抱着通用机枪无依托射击没区别,这样对细致瞄准十分不利。所以,研制先进班组支援武器的各国,几乎毫无例外地把目光转向前面第一条所述的无托式榴弹模块布局。这样一来,系统的前后重心容易设计得很合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两套身管武器上下并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系统的高度变大,操作性必然有所下降,这样还带来整体重心上移。至今为止,还没有多少实际列装的单人操作枪支是这个样子(实际接近的是过去的G11步枪,人端着它就象抱着一块木料。通用机枪虽然重,算是双人操作武器,实际上下方挂了弹盒之后,重心也会降低)。事实上,这种局面是无法彻底改善的,算是上下并列的一个天生弱点,但是先进武器也必须具备良好的操作性呀,否则在实战时士兵会很厌恶的。减重只是一个间接改进的方法。我认为,如果强调系统的良好操作性和人机工效,就必须在构型上继续探讨,方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其中一个现实方案就是将系统的枪械部分从下方转移到榴弹发射器之上而且偏前的位置。这样的构型在美国OICW的最初猜想图里就有,我后来才发现。关于此种构型的优缺点,我以后会继续撰文说明。在此我只强调一点:这种布局可以保证相对较低的瞄准基线高度,无论何种模式下使用,均可以保证榴弹手尽量降低身体和头部暴露的面积。      
       第六,系统的瞄准基线高度。有人会说,降低瞄准基线的高度有那么必要吗?我的回答是:绝对必要!这不仅降低士兵被子弹爆头的几率,也降低了被弹片伤害的几率。各种榴弹触地炸的时候,沿地面最低处总有些角度是没有弹片的,士兵躲炮弹要趴在地上还要低头,是100%的战场存活金律,而且除了头盔设计时采用的标准破片以外,还有更无人性的非标准破片,既然躲不过这类傻大粗,那么降低头部高度总还是可以吧?别的不说,不支持瞄准基线降低好处论的可以去看看记者们和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实战图片,我可以说,只要有依托和掩体,没人愿意过多暴露自己的面积,步枪的前护木,甚至暴露在外的枪管,总是被压在墙头、铁桶、土堆、和窗台上饱受蹂躏,不为别的,第一目的就是达到降低瞄准基线的高度,第二目的就是降低了自己的暴露面积,这可以说是作战需要,甚至是人的本能。回过头来我们看使用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的士兵,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班组火力的另一个核心,而作战时通常需要“丈量尺寸”后再“开工”,露头的时间较长,所以若是轻易挂掉,无疑比较可惜。作为普通士兵,这是与机枪手同级的被“关注”热点,更没人有资格去要求人家坦然地接受高得离谱的瞄准基线:兄弟,看在这光荣的岗位份上,你就从了吧(机枪手还可以收回脚架继续射击,榴弹手呢?)按我的观点,现在瑞典正在搞的班组支援武器SSW中,就有一个怪胎:STK的SSW,目测估计瞄准镜到榴弹发射管的垂直距离足有15公分以上!距离5.7枪管的距离则达到20公分,有望达到25公分!这样的武器作战时榴弹手的伤亡概率可想而知。值得补充的是,现有的枪挂榴弹发射器看起来瞄准基线很高,实际上因为弹道弯曲,所以一般都需要较大的仰角才能瞄准击发,这时候瞄准基线实际上往往可以降低,甚至比步枪本身还低。反过来,速度较高的单兵榴弹初速可能接近手枪弹,榴弹发射器的火线仰角不会抬高,所以瞄准基线的问题必须予以一定关注。美军现在搞的XM25,看得出来为降低瞄准基线是做了不少努力的,估算瞄准高度在10公分左右,而几年前,OICW计划里的5.56模块也被迫做了修改,把导气管都撤到旁边去了,进一步降低了发射枪弹时的危险界。      
        第七,系统的备份问题。毫无疑问,只要是电子产品,随时随地都可能歇菜,不会象纯机械产品那样还可以叽叽嘎嘎凑合着用。所以,先进单兵榴弹必须具备备份的碰炸或者延时炸功能,或者同时装备廉价的传统“笨弹”。至于像OICW和SSW那样的二合一类型,则必须考虑快速分离和完全独立的使用能力,理由在此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

这个帖子算是我预先的未雨绸缪,因为以后的帖子中我将推出自己观点下的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及其总成的示意图。帖子很长,为方便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我将文字颜色进行了处理。
       先进单兵榴弹之所以冠以“先进”二字,是因为其特殊而高效的战场威力。现有的步兵连队发射榴弹只能飞进掩体内碰炸,或者只能无奈地飞过,抑或靠碰炸附近来制造杀伤界,达到不理想的杀伤概率。上述三种杀伤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缺点不用多说。既然榴弹的“工作原理”是不变的,那么就只能寻找其它手段来提高榴弹的杀伤概率。很自然地,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控制榴弹在最好的位置才发生爆炸,于是,苏联人研制了跳炸的30毫米单兵榴弹,这种榴弹只能缓解上述三种问题,而且其过于弯曲的弹道严重限制了其弹跳之前的合理位置。所以,最终解决方案就是研制先进单兵榴弹和先进高速榴弹。最明显的特点是它们可以在人为控制下在射程内的几乎任何距离上爆炸,对躲避在工事、掩体或者其它障碍物后面的敌人有生目标具有相当强大的杀伤能力。对于先进单兵榴弹而言,除了可控制的爆炸时机之外,与先进高速榴弹的要求一致,也必须拥有相对平直的弹道,所以,先进单兵榴弹必须具有比老式产品更高的出膛速度。如果让先进单兵榴弹进入排级或者班级作战单位,简单说是提高杀伤能力,往远点说这意味着有很多时候可以无需其它单位或者武器的支援就实现“看不到,却炸得到”的效果,其效能足以让传统的步兵交战发生阶梯性的变化。虽然先进单兵榴弹的命中精度还不能做到很好,不能保证命中敌人设置的射击孔,但是榴弹飞到射击孔前一米距离甚至几十公分再爆炸,也足以让敌人为之恐惧,因为总会有那么几颗弹片会飞进去。      
        正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可控空炸榴弹的技术突破,以前无法实现的将变成现实,所以很多军事强国纷纷开始研究先进单兵榴弹和先进高速榴弹,甚至已经进入实战测试(美军的XM25)。与之相应的,相关的技术问题和实用性问题也开始出现。      
        首先是系统重量问题。这个指标是最大的障碍,目前的情况是力图控制在空重7KG之内,使之成为机动和携行能力与班用机枪相当的武器。没什么可说的,我觉得这个指标很现实,因为这些先进单兵榴弹的发射器都是以半自动或者栓动方式来实现多发连续射击,系统比过去的M203和GP30复杂多了,想轻是没那么容易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全新的先进单兵榴弹,若是沿用老式的单发装填模式,其实控制重量就会容易很多,系统的复杂性、维护性、成本性能也会好很多,研制成本也较低,更可能兼容老式“笨弹”,这未尝不是一种相当划算的可行方式。      
        其次是口径选择。之前我已经发帖讨论过,所以这里不再重复,我只是又“算计”到一个30毫米口径的优点:这个口径发射老式的“笨弹”的话,比25口径要可靠些,因为膀大腰圆嘛!虽然30毫米比老式的40毫米还是偏小,但是适当放长弹头长度,增加破片面积总量还是可以弥补的(如苏/俄式30毫米高速榴弹,弹头很长)。
      然后是系统是否需要集成传统枪支的问题。对于前面我论述的简化版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发射器简单,但是火控必须是先进的)来说,不集成枪支显然是很难被接受的,没人愿意端着一杆只能单发装填的圆筒去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难点在于可实现多发连续装填射击的榴弹发射器,这类产品本身体积够大,也占去很大重量,再装杆枪上去是有很大困难。但是我是持支持态度的,哪怕只能装上小口径的PDW。我还补充一点:在复杂电磁条件下和炮火的损伤下的作战,如果电子系统损毁,那么即使是半自动的榴弹发射器也会降低很多效能。如果榴弹发射器坏得连发射“笨弹”都不行了,那么集成在系统上的枪支还能快速接替任务,或者掩护榴弹手自己。
       接下来我主要叙述其它方面的技术要求。大致归纳了几条出来。
      
       第一,系统如何选择集成的枪支。现在实际上已经有美国的OICW为实证,他们目前选择的是超轻型5.56模块,模块重量有望达到1.5KG左右。但是我觉得,其实选择小口径冲锋枪,也就是新型PDW倒也不错。此类武器需要的枪管更细,机匣更短,枪机更轻,弹药和弹匣也更轻巧,想达到1.5KG甚至以内的空重是很容易的,还可以满足最低射程要求。HK甚至自己也为OICW考虑了安装MP7的方案,瑞典发起,多家参与的班组支援武器也圈定了5.7毫米的PDW。选用PDW虽然会带来弹药后勤上的问题,但是弹药本身的轻量性还为射手多带榴弹发挥作用。现举例说明:美军5.56毫米M855弹全重:12.35克,比利时5.7毫米SS190弹全重:6.4克,两种弹药均以100发计算总重,可以得出:每100发SS190弹要比100发M855弹轻595克。现在典型40毫米SR榴弹单枚重量是277克,这就等于榴弹手即使携带200发冲锋枪弹,还可以额外携带4枚40毫米榴弹,总净重还略小于200发5.56毫米步枪弹的重量!如果把较重的40毫米榴弹算成轻量级的25毫米榴弹,那么可以多携带25榴弹达9枚以上!这笔帐还真有不少油水可榨。     
       第二,集成冲锋枪之后带来的后勤问题。集成了冲锋枪弹药之后,班组内的弹药供给显然比之前更麻烦一些。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小口径冲锋枪弹在军队内的地位问题。现在一些军队已经将MP7正式装备,这无疑为其进入班组支援武器打好了铺垫。据说美军现在也在考虑进行单兵PDW的招标,所以美军未来的OICW说不定也会变个样子。解决后勤问题的关键之二在于转换现有的补给模式。现有的弹药补给模式是不同弹药各顾个的,能把一个弹族内的不同品种凑在一起打包发给一线已经算好的了。所以,把小口径冲锋枪弹与先进单兵榴弹分开供给,那当然后勤的环节就麻烦许多,何止这些,老式的低速榴弹和连排级的高速榴弹,甚至12.7机枪都在给后勤找麻烦。既然后勤麻烦了,那怎么办?简单!转换思维模式,将小口径冲锋枪弹按照合适比例与先进单兵榴弹混装,再打包发放就行了。这些小子弹就那么点体积和分量,比榴弹省太多重量和体积,混装是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的。即使小口径冲锋枪弹用不完也没关系,因为便宜,扔掉也比丢步枪弹划算。如果未来先进单兵榴弹弹族全面替代老式低速榴弹,那么后勤就更不是问题了。
       第三:系统的火控。美国的OICW现在好不容易将火控系统降低到了1KG左右,但是功能依然十分强大,全天候作战和信息化,甚至将目标排序都弄进去了。我懒得去理会这套设备的成本,因为这些装置是要在枪林弹雨中沐浴的,也许简单点反倒是个好事情,把握住榴弹编程和设定就是基本要求了。简单一点的火控,对降低系统全重也是有帮助的。无论现在的XM25也好,OICW也好,都证明了控制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的重量犹如向极限挑战,连复合材料枪管和机匣也用上了,系统火控若再减少0.5KG重量,我觉得都该给设计师发一大笔奖金。此外,各国搞的班组支援武器系统的火控目前看样子都集成了两套身管武器的需要,还要考虑两者能独立使用,这里面是有难度的,还有成本,甚至还有更麻烦的事情:榴弹发射器的机匣上同时安装了火控设备与枪支,等于说后两者之间还存在榴弹机匣这个媒介,这就给枪支的固定带来挑战,否则枪支的固定稍有松动,系统的火控就对枪支没办法了,鬼知道子弹飞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通过精密的定位还是可以解决,但是也有别的解决方案可以绕开,我以后会另外发帖说明。
       第四,操作性与前后重心。现在在研制和已经研制出来的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都没有设计两脚架,这表明设计思想就是没什么时间也不能给榴弹手提供最精细瞄准,榴弹手的角色较接近步枪手。但是,好歹也是5KG以上的空重,如果遇到无依托瞄准,那么采用传统的有托设计,就很考验射手的瞄准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无托结构就占据一些好处,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正在研制的的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都是无托的。因为整枪重心离主握把较近,主手负责承担重量,副手需要承担的重量不大,负责进行精细的调节。不过,无托式的榴弹发射器是建立在枪榴合一的基础上的,如果要求榴弹发射器完全单列出来,那么采用有托结构也可以做到合适。
       第五,集成枪支之后的系统重心。这个问题可以算是新问题,采用两者有托设计且左右并列的方法,美国在OICW计划中已经尝试,代价是系统过于宽大,难以操持,其实我觉得他们还有一点没说:两套身管武器处于系统前方,后方只有枪托,还没有两脚架,明显是头重脚轻,榴弹手单靠一支手去托住,实在是与抱着通用机枪无依托射击没区别,这样对细致瞄准十分不利。所以,研制先进班组支援武器的各国,几乎毫无例外地把目光转向前面第一条所述的无托式榴弹模块布局。这样一来,系统的前后重心容易设计得很合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两套身管武器上下并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系统的高度变大,操作性必然有所下降,这样还带来整体重心上移。至今为止,还没有多少实际列装的单人操作枪支是这个样子(实际接近的是过去的G11步枪,人端着它就象抱着一块木料。通用机枪虽然重,算是双人操作武器,实际上下方挂了弹盒之后,重心也会降低)。事实上,这种局面是无法彻底改善的,算是上下并列的一个天生弱点,但是先进武器也必须具备良好的操作性呀,否则在实战时士兵会很厌恶的。减重只是一个间接改进的方法。我认为,如果强调系统的良好操作性和人机工效,就必须在构型上继续探讨,方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其中一个现实方案就是将系统的枪械部分从下方转移到榴弹发射器之上而且偏前的位置。这样的构型在美国OICW的最初猜想图里就有,我后来才发现。关于此种构型的优缺点,我以后会继续撰文说明。在此我只强调一点:这种布局可以保证相对较低的瞄准基线高度,无论何种模式下使用,均可以保证榴弹手尽量降低身体和头部暴露的面积。      
       第六,系统的瞄准基线高度。有人会说,降低瞄准基线的高度有那么必要吗?我的回答是:绝对必要!这不仅降低士兵被子弹爆头的几率,也降低了被弹片伤害的几率。各种榴弹触地炸的时候,沿地面最低处总有些角度是没有弹片的,士兵躲炮弹要趴在地上还要低头,是100%的战场存活金律,而且除了头盔设计时采用的标准破片以外,还有更无人性的非标准破片,既然躲不过这类傻大粗,那么降低头部高度总还是可以吧?别的不说,不支持瞄准基线降低好处论的可以去看看记者们和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实战图片,我可以说,只要有依托和掩体,没人愿意过多暴露自己的面积,步枪的前护木,甚至暴露在外的枪管,总是被压在墙头、铁桶、土堆、和窗台上饱受蹂躏,不为别的,第一目的就是达到降低瞄准基线的高度,第二目的就是降低了自己的暴露面积,这可以说是作战需要,甚至是人的本能。回过头来我们看使用先进单兵榴弹发射器的士兵,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班组火力的另一个核心,而作战时通常需要“丈量尺寸”后再“开工”,露头的时间较长,所以若是轻易挂掉,无疑比较可惜。作为普通士兵,这是与机枪手同级的被“关注”热点,更没人有资格去要求人家坦然地接受高得离谱的瞄准基线:兄弟,看在这光荣的岗位份上,你就从了吧(机枪手还可以收回脚架继续射击,榴弹手呢?)按我的观点,现在瑞典正在搞的班组支援武器SSW中,就有一个怪胎:STK的SSW,目测估计瞄准镜到榴弹发射管的垂直距离足有15公分以上!距离5.7枪管的距离则达到20公分,有望达到25公分!这样的武器作战时榴弹手的伤亡概率可想而知。值得补充的是,现有的枪挂榴弹发射器看起来瞄准基线很高,实际上因为弹道弯曲,所以一般都需要较大的仰角才能瞄准击发,这时候瞄准基线实际上往往可以降低,甚至比步枪本身还低。反过来,速度较高的单兵榴弹初速可能接近手枪弹,榴弹发射器的火线仰角不会抬高,所以瞄准基线的问题必须予以一定关注。美军现在搞的XM25,看得出来为降低瞄准基线是做了不少努力的,估算瞄准高度在10公分左右,而几年前,OICW计划里的5.56模块也被迫做了修改,把导气管都撤到旁边去了,进一步降低了发射枪弹时的危险界。      
        第七,系统的备份问题。毫无疑问,只要是电子产品,随时随地都可能歇菜,不会象纯机械产品那样还可以叽叽嘎嘎凑合着用。所以,先进单兵榴弹必须具备备份的碰炸或者延时炸功能,或者同时装备廉价的传统“笨弹”。至于像OICW和SSW那样的二合一类型,则必须考虑快速分离和完全独立的使用能力,理由在此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
回来俺一定好好看,游泳回来探讨……
第二,集成冲锋枪之后带来的后勤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美军现在班组里面除了步枪外 还有每人一把的M9 就算手枪消耗再少 后勤一样得安排两种弹药运送 不过是多和少的分配的问题 所以为了后勤考虑 9mm手枪弹必须淘汰掉 换成小口径手枪弹 这样才能保障好榴弹手的子弹供应 10人每人带40发手枪弹 一个班就有400发 榴弹手除了使用自己的弹药外 还能从战友那里得到不少子弹 本来手枪弹只能给人自杀所用 现在因为班组里多了两把复合榴弹枪 反倒是能充分利用这些子弹了
其中一个现实方案就是将系统的枪械部分从下方转移到榴弹发射器之上而且偏前的位置。这样的构型在美国OICW的最初猜想图里就有,我后来才发现。关于此种构型的优缺点,我以后会继续撰文说明。
这样虽然解决了火线高的问题 但上方的枪弹匣并不好安排 因为PDW很短 不像榴弹可以把弹匣放到握把之后
目前对于这个布置 只有采用侧装滚筒或P90式弹匣才能解决 而侧装弹匣带来的中心问题 也很简单 另一面加装一只战术灯不就平衡了么。。。。
iamsb 发表于 2010-3-16 19:18
侧装弹匣或者弹筒,我也考虑过,只是难以被接受,也确实有操作性和干扰的问题。我现在推出的方案与之不同。
iamsb 发表于 2010-3-16 19:04
我的方案并不干扰选择手枪弹,目的纯粹就是简化后勤难度,而其它只需要PDW弹药的部队部门则进行弹药专供。
话说回来很多军队里的保守势力拿后勤问题就能把小口径PDW弹药拒之门外,军队上下更不愿意放弃久经考验的传统手枪弹,所以我提供的方案是走“曲线救国”。
第六,系统的瞄准基线高度。
上面解决了步枪的火线高问题 但由于榴弹需要高射角 所以榴弹管子和瞄准镜之间的距离问题就需要多加考虑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瞄准镜偏置 因为瞄准镜本身是偏置的 那么降低高度的话 视线和同样在左边的弹匣会冲突
这样的话 弹匣就放到正中顶上 那么还顺便解决了弹匣的重量平衡问题 上面说的弹匣左置 平衡性会受弹匣剩余弹量影响 而瞄准镜左偏的话 只需调整火控单元本身的平衡性即可 左边是镜子 右边放电池 刚好平衡  不过这样的话 枪的宽度会大增 最大宽度可达100毫米以上 不过想想95机枪的弹鼓和249的弹箱 那就不算什么了 还是值得付出这个代价的

第六,系统的瞄准基线高度。
上面解决了步枪的火线高问题 但由于榴弹需要高射角 所以榴弹管子和瞄准镜之间 ...
iamsb 发表于 2010-3-16 19:37

你的看法很实在,与我的差不多了。不过我之前画图时发现,画个草图容易,真正要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操作性和可达性,还真不容易,画了几天,改了很多,其中一些地方设计起来很勉强。还好,我发现枪械模块可以改进的和可选的方案较多,甚至直接取下来就可以瞄准开火。
第六,系统的瞄准基线高度。
上面解决了步枪的火线高问题 但由于榴弹需要高射角 所以榴弹管子和瞄准镜之间 ...
iamsb 发表于 2010-3-16 19:37

你的看法很实在,与我的差不多了。不过我之前画图时发现,画个草图容易,真正要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操作性和可达性,还真不容易,画了几天,改了很多,其中一些地方设计起来很勉强。还好,我发现枪械模块可以改进的和可选的方案较多,甚至直接取下来就可以瞄准开火。
PRSOV 发表于 2010-3-16 19:37

tg很好 很有前瞻性 选择了5.7的手枪弹 直接秒杀了这个问题 呵呵
关于枪械模块,我觉得还没有必要考虑太多附件,比如电筒。因为现在的XM25和尚未死绝的OICW的重量控制已经让研制方头疼不已。我觉得整个系统最优先的附件可以考虑轻型两脚架,或者多用途握把。
这个东西,俺曾经写过大约有30页的文字,其中关于OICW中的部分由10页左右,探讨了多方面问题。
当前不方便透露,给个图,可以通过结合设计的方式来缩小体积和减轻重量。

OICW.JPG
在榴弹口径选择方面,俺也选择的是30mm。

这个东西,俺曾经写过大约有30页的文字,其中关于OICW中的部分由10页左右,探讨了多方面问题。
当前不方便 ...
TSQ 发表于 2010-3-16 21:01

共用机匣确实是个很创新的主意,不过我个人看你的图示,我觉得只是将两个机匣连接在一起,并不能省多少重量。而事实上,机匣,击发机构等已经可以做得很轻,唯独枪机框,枪机体以及发射管,枪管的重量则不好减下来。
共用机匣不符合独立使用的原则,也不能快速分离与结合。美国人搞OICW,考虑得很多,我也是这个观点。况且,如果列装后发生严重问题,或者由于技术问题变得相当不实用,那么战时至少还可以取其一或者分开对待,避免了全盘皆输的局面。当然,这属于风险控制的范畴。因为在OICW领域,人的使用反馈和切入的视角与技术经常是很矛盾的。
这个东西,俺曾经写过大约有30页的文字,其中关于OICW中的部分由10页左右,探讨了多方面问题。
当前不方便 ...
TSQ 发表于 2010-3-16 21:01

共用机匣确实是个很创新的主意,不过我个人看你的图示,我觉得只是将两个机匣连接在一起,并不能省多少重量。而事实上,机匣,击发机构等已经可以做得很轻,唯独枪机框,枪机体以及发射管,枪管的重量则不好减下来。
共用机匣不符合独立使用的原则,也不能快速分离与结合。美国人搞OICW,考虑得很多,我也是这个观点。况且,如果列装后发生严重问题,或者由于技术问题变得相当不实用,那么战时至少还可以取其一或者分开对待,避免了全盘皆输的局面。当然,这属于风险控制的范畴。因为在OICW领域,人的使用反馈和切入的视角与技术经常是很矛盾的。
TSQ 发表于 2010-3-16 21:04
不知道您选择30毫米的理由是怎么样的?
我再仔细看你的图,发现机匣合一,或者说可分解的机匣组合也有好处,就是发射榴弹时将全系统的重量都绑在一起为缓冲后座而努力。
我始终不明白高速榴弹的意义。对于简单掩体而言,可控空炸的曲射低速榴弹与高速榴弹相比有什么缺点?不够精确?100米-200米距离上精度差别不会很大吧?而且低速榴弹完全可以依靠更大威力掩盖这点精度差别。
30mm要比25mm优越很多~
高低压发射的弹可以进行无声轰炸,m25则不行……


气死我了,刚才打了一堆全没了……
从作战角度来看,步榴合一是逆时代潮流的……
spinup 发表于 2010-3-16 23:10
速度较高,弹道就不会过分弯曲,更容易计算和预存,命中点更容易把握,空炸位置的精度也就越高。所以现在即使继续沿用40毫米体系的研究厂商和军队都不约而同选择高速40毫米榴弹作为研究方向。
从长远看,步兵的防护只会越来越强,面积越来越大,榴弹破片要想产生足够杀伤效果,也最好是挨近了炸,这时候就体现精度的重要性了。
呵呵!战争公约可没规定不能拿榴弹炸人。{:wu:}
PRSOV 发表于 2010-3-16 23:58

40mm和25mm可大大不一样……  采用高低压发射的40mm速度一致性远优于25mm的高压弹,所以空炸精度也更高……
总之,我觉得美国25mm弹药选择的很失败……
PRSOV 发表于 2010-3-16 23:58
用12.7mm子弹估计人体可接受的后座力大小,弹头质量25克以上,初速800m/s以上。一般狙击手还是加了枪口制退器在卧姿时射击。

而40mm榴弹弹头一般在200克以上,是12.7mm弹头的8倍,所以动量相当的话人可以接受100m/s的初速......虽然弹头在身管中运动时间多几倍,但是考虑到制退器和立姿卧姿的区别,100m/s的初速对榴弹发射者的要求已经不比12.7枪弹低了。

要40mm榴弹200米以上初速,射手的身体要非常壮实才行.....
云裂 发表于 2010-3-17 00:17

网上看了一些资料,发现25mm高速榴弹是要打500米以上甚至2000米.....这是40mm榴弹不可能做到的。

问题是我们真需要单兵打这么远射程的榴弹吗?一个小组专门从事这个工作还差不多。

共用机匣确实是个很创新的主意,不过我个人看你的图示,我觉得只是将两个机匣连接在一起,并不能省多少重 ...
PRSOV 发表于 2010-3-16 21:30



    在战场上,有几个人会将武器分解单独携带,所以可分解设计没有什么意义。
   记得“云裂”曾经讲过OICW的一个很没必要的功能就是指这个功能,取消这个功能,可以简化结构、缩小体积和减轻重量。
   共用机匣不是只简单连接那么简单,俺下面的枪也比较特殊,是发射塑料壳埋头弹的枪。共用机匣可以采用整体浮动技术,减少榴弹后坐力,自动原理上可以采用导气式原理而不是管退原理等,这些都有助于减轻重量。
共用机匣确实是个很创新的主意,不过我个人看你的图示,我觉得只是将两个机匣连接在一起,并不能省多少重 ...
PRSOV 发表于 2010-3-16 21:30



    在战场上,有几个人会将武器分解单独携带,所以可分解设计没有什么意义。
   记得“云裂”曾经讲过OICW的一个很没必要的功能就是指这个功能,取消这个功能,可以简化结构、缩小体积和减轻重量。
   共用机匣不是只简单连接那么简单,俺下面的枪也比较特殊,是发射塑料壳埋头弹的枪。共用机匣可以采用整体浮动技术,减少榴弹后坐力,自动原理上可以采用导气式原理而不是管退原理等,这些都有助于减轻重量。

不知道您选择30毫米的理由是怎么样的?
我再仔细看你的图,发现机匣合一,或者说可分解的机匣组合也有好 ...
PRSOV 发表于 2010-3-16 21:36



    实际上还是单兵作战距离和威力的平衡。单兵手持榴弹发射器的射程,超过1000米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想想看,手持比较重的东西,发射速度并不高的弹丸,空中飞行3-4秒钟,即便是榴弹,又有多大命中概率。另外,超过1000米的射程,目标识别都成问题,需要至少四倍以上的望远镜才行。而常用射程为600米,基本上是轻机枪和狙击步枪的常见射程,所以600米基本够用,最大达到800米就行。

美国采用25mm榴弹,是想把射程扩展到1000米,考虑到威力不够,采用了空炸引信,这使得引信设计、发射控制、弹道计算和火控都比较复杂,所以迟迟不能投入实用。40mm榴弹体积和重量有点大,单兵发射半自动时的重量就有点太重了。30mm口径的截面积比25mm大不少,整体体积和重量能够大50%左右,便于安装引信和增加威力。另外采用半自动发射,带3-4发榴弹,满足打击1-2个目标的需要。

可以说,30mm口径选择时在射程、制造、武器携带使用等多方面平衡的结果。最后说一下,法国的双口径作战武器,最后选择的也是30mm口径。
不知道您选择30毫米的理由是怎么样的?
我再仔细看你的图,发现机匣合一,或者说可分解的机匣组合也有好 ...
PRSOV 发表于 2010-3-16 21:36



    实际上还是单兵作战距离和威力的平衡。单兵手持榴弹发射器的射程,超过1000米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想想看,手持比较重的东西,发射速度并不高的弹丸,空中飞行3-4秒钟,即便是榴弹,又有多大命中概率。另外,超过1000米的射程,目标识别都成问题,需要至少四倍以上的望远镜才行。而常用射程为600米,基本上是轻机枪和狙击步枪的常见射程,所以600米基本够用,最大达到800米就行。

美国采用25mm榴弹,是想把射程扩展到1000米,考虑到威力不够,采用了空炸引信,这使得引信设计、发射控制、弹道计算和火控都比较复杂,所以迟迟不能投入实用。40mm榴弹体积和重量有点大,单兵发射半自动时的重量就有点太重了。30mm口径的截面积比25mm大不少,整体体积和重量能够大50%左右,便于安装引信和增加威力。另外采用半自动发射,带3-4发榴弹,满足打击1-2个目标的需要。

可以说,30mm口径选择时在射程、制造、武器携带使用等多方面平衡的结果。最后说一下,法国的双口径作战武器,最后选择的也是30mm口径。
spinup 发表于 2010-3-17 01:13

那说的是ocsw的25毫米弹药~ 初速400多……   能打2600米……  这个不是本帖讨论的东西吧……
spinup 发表于 2010-3-17 01:04

可是有不少超多100速的榴弹都能端着打啊…… mgl打低速的40就跟打气枪似的……
云裂 发表于 2010-3-16 18:59


    大冷天云裂冬泳吗?
减低后坐力探讨:
那个,这样的单兵榴弹后坐力估计是个问题~不是打不了,26楼也说了,很多打这个的,但正如21楼所说射手的身体要非常壮实才行(这个首先一条就是体重得够,敏捷型的就架不住了。)~这个,亚洲人像欧美、老毛子那样的傻壮男还是不多的,这个对兵员不就有了限制?
上面有个共用共用机匣的创新主意,楼上的也对他的优缺讲的很清楚了~咱再讲个办法(个人看法,有小白的地方多包涵。):
那个榴弹攻远,近距的其实就是个自卫的了~防弹衣大甩卖后,现有步枪小口径蛋杀伤威力严重不足。
那么咱现在榴弹(发射管)下挂个mp7~可快速对付100~150内目标(150m内好像可以保证mp7的威力足够吧?),自动方式采用管退式,就是发射榴弹时将榴弹发射管和他下挂的mp7的重量都绑在一起为缓冲后座而努力。mp7就可当成个配重的,用mp7的时候直接用就是了(当然还有很多别的细节问题,现且不计)
这个可行么?

40mm和25mm可大大不一样……  采用高低压发射的40mm速度一致性远优于25mm的高压弹,所以空炸精度也更高 ...
云裂 发表于 2010-3-17 00:14

准确的说,美军MK19发射的是初速达到240米/秒的40榴弹,那么优于现有的25单兵榴弹显然是正常的,而现在研制中的所谓高速单兵榴弹其实是中速榴弹,速度是100米/秒的样子。算我没说清楚。[:a1:]
40mm和25mm可大大不一样……  采用高低压发射的40mm速度一致性远优于25mm的高压弹,所以空炸精度也更高 ...
云裂 发表于 2010-3-17 00:14

准确的说,美军MK19发射的是初速达到240米/秒的40榴弹,那么优于现有的25单兵榴弹显然是正常的,而现在研制中的所谓高速单兵榴弹其实是中速榴弹,速度是100米/秒的样子。算我没说清楚。[:a1:]

在战场上,有几个人会将武器分解单独携带,所以可分解设计没有什么意义。
   记得“云裂”曾经讲 ...
TSQ 发表于 2010-3-17 07:27

美军设想的分解后单独携带,从我的观点来看推测是二合一系统坏了一个之后的应急措施,这对维修也很方便。
塑料壳埋头弹能减少的重量和枪械尺寸还是有限,我觉得暂时可以不讨论先进子弹,因为现在还有足够轻便的小口径冲锋枪弹药可以拿来应付,解决有无的问题是首要任务。
另外我一直觉得您设计的组合武器是让两套身管武器一起参与榴弹模块的后座吧?如果果真如此,那么美军现在的OICW都已经基本实现你的设想了:5.56模块是安装在榴弹模块的机匣上面的,就是不知道还用了附加的后坐缓冲装置没有;假设您设想的是枪械模块的一部分参与榴弹后坐,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就较多了:因为榴弹系统工作膛压不够高,捆绑的后坐质量过大,是否会影响自动系统的工作可靠性?类似的例子是军用半自动霰弹枪的膛压。
现在的XM25已经采用导气式原理了,看样子好像还混合了身管后坐原理。
在战场上,有几个人会将武器分解单独携带,所以可分解设计没有什么意义。
   记得“云裂”曾经讲 ...
TSQ 发表于 2010-3-17 07:27

美军设想的分解后单独携带,从我的观点来看推测是二合一系统坏了一个之后的应急措施,这对维修也很方便。
塑料壳埋头弹能减少的重量和枪械尺寸还是有限,我觉得暂时可以不讨论先进子弹,因为现在还有足够轻便的小口径冲锋枪弹药可以拿来应付,解决有无的问题是首要任务。
另外我一直觉得您设计的组合武器是让两套身管武器一起参与榴弹模块的后座吧?如果果真如此,那么美军现在的OICW都已经基本实现你的设想了:5.56模块是安装在榴弹模块的机匣上面的,就是不知道还用了附加的后坐缓冲装置没有;假设您设想的是枪械模块的一部分参与榴弹后坐,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就较多了:因为榴弹系统工作膛压不够高,捆绑的后坐质量过大,是否会影响自动系统的工作可靠性?类似的例子是军用半自动霰弹枪的膛压。
现在的XM25已经采用导气式原理了,看样子好像还混合了身管后坐原理。

实际上还是单兵作战距离和威力的平衡。单兵手持榴弹发射器的射程,超过1000米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
TSQ 发表于 2010-3-17 07:42

最新资料介绍单兵25榴弹的最大面杀伤射程约700米,最大点目标杀伤射程约500米。我取30口径的理由与你基本一致,希望值是分别达到600米与400米。但是对于弹头重量我没有什么要求,希望不增加多少(为降低后坐力),只希望弹头表面积增大,形状更短粗,达到增加破片数量和更合理的破片分布。
实际上还是单兵作战距离和威力的平衡。单兵手持榴弹发射器的射程,超过1000米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
TSQ 发表于 2010-3-17 07:42

最新资料介绍单兵25榴弹的最大面杀伤射程约700米,最大点目标杀伤射程约500米。我取30口径的理由与你基本一致,希望值是分别达到600米与400米。但是对于弹头重量我没有什么要求,希望不增加多少(为降低后坐力),只希望弹头表面积增大,形状更短粗,达到增加破片数量和更合理的破片分布。
百年老枪1911 发表于 2010-3-17 09:36
美军现在仍然在研制中的OICW,貌似HK公司就给了个加挂MP7的方案。
百年老枪1911 发表于 2010-3-17 09:36


    单独讨论这个武器本身没有多大问题,可以这样设计,但是对于团队作战,多一种口径就多一种弹药补给,非常麻烦。尤其是那位拿榴弹发射器的老兄,自己子弹打完了,拿着榴弹发射器,碰到近战几乎只有投降了。
   另外,OICW这种东西,到底是榴弹是主要的还是动能武器是主要的,这两者之间需要好好平衡,考虑到其设计。
   还有,如果把MP7绑上然后用管退,基本上是不可行的,主要是这个武器多数是在榴弹发射器下面,通常这儿是护木,想想一个护木可动的东西,多半人是无法抓握的。 俺的那个一体化机匣前后可以浮动,是考虑了这些特点,所以没有这方面问题。如果MP7之类的要这样搞,必须在供弹方面需要做一些考虑。
PRSOV 发表于 2010-3-17 10:18


    看来我说的不够细,一起后坐并非是为了实现自动,而是为了降低后坐力。自动原理都是导气式的,对于榴弹发射器也是导气式的。
   俺的那个塑料壳埋头弹并非是为了OICW来设计的,而是俺塑料壳埋头弹枪是向后供弹,前抛壳,同时可以实现浮动和变射频,正好和榴弹发射器浮动降低后坐力的需求吻合,这样两者正好结合,实现整体浮动,机匣做成一体,不考虑其中的链接结构,整体强度好,所以可以减轻结构重量,缩小体积,从而更好的满足携带要求。另外,步枪部分可以采用螺旋弹匣,故整体高度尺寸较低。
    至于你讲的那个OICW,把枪放在上面,也未尝不可,但是榴弹发射器的榴弹部分整体高度较高,同时榴弹发射器自身运动空间较长,所以整体长度太长,重心过于靠前,对作战不利。建议还是榴弹发射器在上,动能武器在下的结构布局。

最新资料介绍单兵25榴弹的最大面杀伤射程约700米,最大点目标杀伤射程约500米。我取30口径的理由与你基本 ...
PRSOV 发表于 2010-3-17 10:42



    其实,在2000年左右,国内外,尤其是国外许多人都质疑OICW作战1000米是否有必要,因为1000米的确很难打,有太多问题。但是当时的指标如此,而OICW为了满足这部分要求,榴弹发射器选择了人体可承受的后坐力,口径就选择了20mm,而且即便是20mm,射程够了,但精度和威力成了问题,就搞空炸,难度很大,最后实现不了只能放弃。另外,由于这个要求,OICW搞了个非常复杂的火控系统,对于步兵手持武器,价格高,环境适应能力差,国会不批准,士兵也不愿意携带,所以无法投入实用。
   后来降低难度,降低了射程,将口径增大,搞了个25mm单独的榴弹发射器,以弥补瞄准精度和威力方面的问题,在瞄具系统方面也降低了要求,所以比较快的出了成果。但是鄙人觉得还是改的还是不彻底。
   其实,老美搞这个25mm单独的手持榴弹发射器,还真不如南非的六转轮榴弹发射器,可以将射程增加到600-800米,似乎使用了液压缓冲枪托,40mm口径,榴弹威力足够大,城市战效果不错。类似的还有俄罗斯的46mm榴弹发射器,不过是手动抛壳和供弹,有点类似霰弹枪,当然在射速方面受点影响,这点我不是很赞同。
   关于榴弹发射器,枪挂的也可以改进,譬如俺曾经构思过的两孔旋转榴弹发射器,基本也可以满足作战要求,一发不中快速补一发,然后也能快速装填,安装在枪上时设计上液压缓冲,总体重量上增加一些,但采用30mm口径,也还可以接受。
   总之,作为武器设计,最好还是调查调查士兵的需求,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最好收集收集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战对轻武器的要求,这对我们自身研究什么样的轻武器非常重要。
   顺便多讲一点,俺还是比较欣赏F2000的设计,尤其是榴弹发射器和枪的一体化设计,非常棒。不过F2000的结构太复杂,俺有比F2000结构更简单的前抛壳方案,与在本论坛上以前俺贴的旋转枪机不同的方案,这个方案更具有可实施性,几乎不存在太大问题,结构也更紧凑,可靠性也更高一些。
   总之,关键还是看需求,设计上的办法还是很多的。
最新资料介绍单兵25榴弹的最大面杀伤射程约700米,最大点目标杀伤射程约500米。我取30口径的理由与你基本 ...
PRSOV 发表于 2010-3-17 10:42



    其实,在2000年左右,国内外,尤其是国外许多人都质疑OICW作战1000米是否有必要,因为1000米的确很难打,有太多问题。但是当时的指标如此,而OICW为了满足这部分要求,榴弹发射器选择了人体可承受的后坐力,口径就选择了20mm,而且即便是20mm,射程够了,但精度和威力成了问题,就搞空炸,难度很大,最后实现不了只能放弃。另外,由于这个要求,OICW搞了个非常复杂的火控系统,对于步兵手持武器,价格高,环境适应能力差,国会不批准,士兵也不愿意携带,所以无法投入实用。
   后来降低难度,降低了射程,将口径增大,搞了个25mm单独的榴弹发射器,以弥补瞄准精度和威力方面的问题,在瞄具系统方面也降低了要求,所以比较快的出了成果。但是鄙人觉得还是改的还是不彻底。
   其实,老美搞这个25mm单独的手持榴弹发射器,还真不如南非的六转轮榴弹发射器,可以将射程增加到600-800米,似乎使用了液压缓冲枪托,40mm口径,榴弹威力足够大,城市战效果不错。类似的还有俄罗斯的46mm榴弹发射器,不过是手动抛壳和供弹,有点类似霰弹枪,当然在射速方面受点影响,这点我不是很赞同。
   关于榴弹发射器,枪挂的也可以改进,譬如俺曾经构思过的两孔旋转榴弹发射器,基本也可以满足作战要求,一发不中快速补一发,然后也能快速装填,安装在枪上时设计上液压缓冲,总体重量上增加一些,但采用30mm口径,也还可以接受。
   总之,作为武器设计,最好还是调查调查士兵的需求,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最好收集收集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战对轻武器的要求,这对我们自身研究什么样的轻武器非常重要。
   顺便多讲一点,俺还是比较欣赏F2000的设计,尤其是榴弹发射器和枪的一体化设计,非常棒。不过F2000的结构太复杂,俺有比F2000结构更简单的前抛壳方案,与在本论坛上以前俺贴的旋转枪机不同的方案,这个方案更具有可实施性,几乎不存在太大问题,结构也更紧凑,可靠性也更高一些。
   总之,关键还是看需求,设计上的办法还是很多的。
TSQ 发表于 2010-3-17 11:25
您说的我大概明白了,枪械采用高速点射,AN94或者G11那样的,但是这个在这里不是探讨的主要范围,况且优先考虑的是榴弹发射时的后坐,5KG以上的组合重量对枪械射击来说连发控制和点射控制基本不成问题。
您也提到了关于枪械射击的后坐缓冲,属于最终形式的,我的理解是抵肩板与枪身本体之间的缓冲,对吧?这个对于一般形式的自动枪支而言好象目前采用的也就是柔软有弹性的抵肩材料或者镂空的抵肩板(猎枪型)。暂时不讨论也罢,我觉得如何缓冲榴弹发射的后坐才是重点。


我的图还没有画完,这里先把已经定型的部分拿出来探讨。
先进班组支援武器构型简图.JPG

我的图还没有画完,这里先把已经定型的部分拿出来探讨。
先进班组支援武器构型简图.JPG
20mm榴弹,感觉跟霰弹枪榴弹差不多了,我也觉得30mm是榴弹有空炸威力的下限了
不过我还是更倾向于榴霰合一,要是真有做出来的话偶就改签名档:D:D

您说的我大概明白了,枪械采用高速点射,AN94或者G11那样的,但是这个在这里不是探讨的主要范围,况且优先 ...
PRSOV 发表于 2010-3-17 11:52



    建议了解了解浮动原理。俺这里有许多枪械方面的教材。枪械浮动主要的好处是增加整体后坐重量,从而降低后坐能量,降低后坐力。这个实现方式和增加个橡胶垫的结果差距非常大,不可同日而语。
   采用AN94或者G11那样,并非是想这样才采用的,而是这样正好符合整体要求,所以一并采用,反而有好处。
您说的我大概明白了,枪械采用高速点射,AN94或者G11那样的,但是这个在这里不是探讨的主要范围,况且优先 ...
PRSOV 发表于 2010-3-17 11:52



    建议了解了解浮动原理。俺这里有许多枪械方面的教材。枪械浮动主要的好处是增加整体后坐重量,从而降低后坐能量,降低后坐力。这个实现方式和增加个橡胶垫的结果差距非常大,不可同日而语。
   采用AN94或者G11那样,并非是想这样才采用的,而是这样正好符合整体要求,所以一并采用,反而有好处。
PRSOV 发表于 2010-3-17 11:54


    总体尺寸太大,枪的部分弹匣更换不方便。你的这样构思的相当部分原因在于考虑到枪的威力和整体长度,但内部结构布置太难。
   俺的枪的部分采用类似左轮结构,弹从前向后进弹膛,向前抛壳,所以枪管长度足够。另外,在结构上也较容易实现了左右抛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