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各表 论战的背景 两岸关系 隐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07:16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0315002126

  中评社香港3月15日电/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谢大宁在《中国评论》三月号发表专文《从联合报“一中各表论”看两岸关系的隐忧》。作者强调:“从‘一中各表论’之中,却赫然发现联合报已经送给了民进党一份大礼,但是却会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带来一个大灾难”; “在台湾的两岸论述中,存在着一个神话,那就是有人认为可能在那么多的矛盾挤压中,而可以‘维持现状’。如果真有人可以办得到,那他的平衡感一定是超乎常人的。坦白说,联合报的‘一中各表论’就是这么一个‘想当超人’的例子,而当这个想法也正是国民党的想法时,我们就不能不为底下的两岸危局而忧心了。”文章内容如下:

  今年元旦期间,联合报连续以六篇社论,非常聚焦地讨论了一个攸关两岸未来发展的问题,并强烈主张大陆应慎重考虑接受一中各表的论述,以彻底化解两岸因台独所带来的危局。换言之,联合报有意图希望能以这样的论述为两岸未来可能展开的政治谈判定调。

  针对联合报的这一看法,两岸统合学会认为其中事实上埋伏了许多论述上的盲点与危险,为此,乃由张亚中、谢大宁、黄光国三位教授联名,于《旺报》发表了〈六问联合报〉。随后双方又针对彼此的论点发表了几轮回应。

  从这次的讨论来看,它也许是近年来蓝营内部最重要,也最具意义的一次路线论战。关心此一议题的朋友,已经可以在《旺报》与《中评网》上看到我们辩论的内容,但是可能并不十分清楚我们之所以要发起此次论战的缘由与影响。因此,两岸统合学会特别请笔者将此一重大论战撰文分析,交代有关此次论战的背景,以便让这次论战的脉络,以及它未来可能的影响能够更为清晰,也协助读者瞭解其中的关窍。


  联合报的“一中各表”论

  “一中各表”这个说法出台大约也有十几年了,刚开始只是媒体的概括性用语,用以描述1992年海基海协两会所达成的共识。当时的共识乃是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不讨论一个中国的内涵。基于这样的共识,两会乃能展开底下的事务性协商。

  换言之,“一中各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作为一个不精确的描述语,也许也没多大问题,可是当它从媒体标题,变成为一个政治概念时,其性质就开始改变了。

  它最大的改变,从1993年李登辉将“一个中国”去政治与法律化开始,把“一个中国”定义成“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中国”。随后在 1995年李登辉的访问康乃尔大学上,李登辉充分运用了语言的不确定表意空间,把“一中各表”的重点转置到了“各表”之上,从而将这个描述性的用语,转成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从此,“各表”的定义权与诠释权便都变成了李登辉的专利。而也从此开始,两岸陷入了长达十二年的“独与反独”的冲突之中。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大家想必都记忆犹新,我们也就不再多所赘述了。

  随着2000年国民党的下野,李登辉也被清算出去。但是在长达八年的在野过程中,国民党并未改变从李登辉开始确立的“一中各表”说法。换言之,李登辉成功地藉助将“一中各表”四个字概念化,而持续支配着国民党两岸论述的基本框架,只是在诠释上,也许不像李登辉那么“自由心证”就是了。

  依照国民党后来使用的诠释来看,“一中各表”大致维持着国统纲领的架构,也就是“一中”是指“中华民国”,现在两岸处于分治的状态下,由于 “中华民国”已经结束了动员戡乱时期,所以视大陆为在中共有效治理下的一区,于是两岸就成为了“一国两区”,这一国对台湾而言是“中华民国”,对大陆而言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年,连战就是带着这样的说法,敲开了国共再度合作的大门,并开始以“九二共识”来模糊化处理这一表述。


  这也就是说,国民党虽仍继续使用“一中各表”这个概念,但因为诠释上的小心翼翼,让大陆认为国民党又回到了一中原则之上。因此,虽然这和九二年双方达成的默契并不完全一致,国民党也尽可能不再说出“坚持一中原则”这几个字,双方还是可以用“搁置争议”的方式,来维持交往的势头。

  国民党的这种表述,在扁政府时代,无疑是一个阶段性的“聪明”策略。藉此,国民党有效区隔了与民进党的路线差别,也给出了两岸许多想像空间,又不必在劣势状态下,挑起内部的路线之争,在深蓝与本土派之间,不必自己先厮杀一场,也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民进党“爱台湾”的民粹攻势,因为它可以坚称并没有松动“中华民国”的主权立场。

  到了2008年,在扁政府贪渎声中,马政府成立,马英九也顺理成章接收了这样的诠释。由于马原本就参与过国统纲领的起草工作,由他来做诠释,也似乎更有了临场感。然而很不幸的一点是,当年的国统纲领乃是一个国民党内主流与非主流妥协的产物,表面上它叫做“国统纲领”,实际上则是可以成为不统一的纲领,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设计从中程阶段转至远程阶段的转换机制,也将民主、自由、均富这些没有完整定义的概念做为统一的条件,于是这个纲领实际上只能够把“中华民国”迈向统一的进程,锁死在近程或中程阶段,这后遗症当然就会在马执政后出现。怎么说呢?

  在国统纲领里,它把近程阶段定在所谓的“互不否认对方为政治实体”,这样的“互不否认”对于两岸处理事务性问题,是没有影响的。所以,从 2008年开始,中断十年的两会协商重新点燃,两岸关系快速解冻,在先经后政(只经不政)的指导原则下,彼此的交流如水银泻地般展开。

  我们都看得到,大陆在这一年多来,各项惠台政策的出炉,其“要五毛给一块”的做法,当然有特定的指向,也就是希望两岸能在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能够迈向政治问题的处理。然而一旦要跨入政治协商,也就要开始触及国统纲领里从近程跨向中程阶段的问题了,那么还能不能不把“互不否认”或“政治实体”的内涵讲清楚呢?这问题不讲清楚,它恐怕连近程到中程的阶段都会卡住,更不要说进入中程或远程的阶段了。

  也许有人说,即使在马上台后,国统纲领不是实际上还是遭到搁置吗?为什么还要讨论这一段呢?说国统纲领遭到马的搁置,这当然也是事实,但他只是不再提,也不重组国统会而已,国统纲领的“思维”对马还是有相当拘束力的,所以我们当然得把这其中的奥妙讲清楚。讲清楚这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唯有瞭解了其中奥妙,才能看清楚联合报何以要在此时以如此篇幅慎重处理一中各表的原因。


  说穿了,这就是联合报已经清楚感受到了,两岸逐渐开始有了必须进入政治对话的压力。虽然联合报否认他们的讲法和马政府有关,但敏感的人恐怕都会感受到这其中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视联合报这系列的文章,乃是为马政府借箸代筹,替两岸进入政治对话在预作准备,而其中心思想就定位在“一中各表”这个“概念”上。

  联合报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定位,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国民党这些年来已经完全把自己卡在了这样的表述之中,它已经没什么回旋空间了,而且它可能也觉得这几年来,它不断地讲,也没看到大陆有什么正面的拒斥动作,所以它会觉得也许还真可以试试看,说不定可以成呢!

  那么联合报的定位,也就是它所说的“一中各表论”,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在我们连续几问的追问下,联合报终于从其一开始有些模糊的说法里,清出了几个基本的内涵,首先它确认是依据一中宪法,其次则是以“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对等的方式出现,第三是中国的主权不容分割。对这些内涵,联合报将之表述为“新新三句”,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一部分的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关于联合报这样的“一中各表论”,我们在文章中已然指出了它的基本问题。简单说,联合报的这个最后表述,其逻辑性已经比较完整,也比它社论一开始时,整个论述“中华民国”主权范围游移不定的状况,要明确多了。可是这样的表述也许适用于国统纲领刚订定时的状况,或者最多适用于两岸非政治性交往的阶段,彼此以模糊方式相互对待时的各说各话状态。可是当两岸要进入政治性协商时,“主权”与“一个中国”的问题是不可能回避,两岸未来的和平协定不太可能是一个“各说各话”的协定,这一点我们也在回应联合报时说得很清楚。

  另一方面,民进党最大的可能性至多就是接受一个主权限缩了的“中华民国”,如果马政府接受一个限缩主权的“中华民国”,北京也不可能接受。因此,在两岸关系上,可能会造成中国主权分裂的论述,自然无法成为一个有效的论述。关于这点,在我们的文章中叙述已多,此处不拟重述。就本文言,我们更关注的则是联合报这样的表述所可能为两岸和平发展带来的隐忧。

  从“一中各表论”所反映的偏安意识

  联合报在我们连续的六问之后,曾以略带愤慨的口吻,指责我们为他们扣上了一顶“独台偏安”的帽子。的确,这顶帽子是有些沉重,尤其联合报在一般的印象中,大概是台湾最能保持中国意识的媒体了,所以台湾的独派人士每每以联合报为所谓的统派媒体之代表,而我们今天为联合报主张做如是之定位,当然让他们有些受不了。可是事实真相是如何呢?

  我们之所以要说联合报乃是独台偏安,其原因就在它所说的“中华民国”,其实质的意涵已经改变了。在法律用语上,“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概念,它的主权涵盖全中国,而目前的治权则限缩在台澎金马。就这点言,联合报在和我们几度攻防之后,终于接受了我们的说法,而言必称“宪法一中”。可是法律用语的层面是一回事,但联合报乃至国民党今天之所以要坚持“一中各表”的想法,却是基于政治上无以对抗从李登辉到民进党在论述上的压迫所致。这只要从其用语上,始终要强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与“台湾的前途必须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便可以看得出来。

  说“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句话孤立来看,当然不能算错,但这里讲的“主权独立”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从其原本的意思,应该是指独立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但这其他国家就是不应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才对。可是就所有他们表述的语意来看,所谓的主权独立,那独立的区隔对象,却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

  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两蒋时代有谁会强调“中华民国”乃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呢?那个时代,台湾总是说“王业不偏安”,“中华民国”就是中国。所以在面对大陆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有主权独不独立的问题,而只有制度的问题,然而现在为什么不再强调制度问题,却要说主权独立的问题呢?这不就是王维说的“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也就是“中华民国”避秦来台,现在要一去不还了吗?

  在这样的语意中,请问“中华民国”还有没有回到中国的雄心壮志?民进党在其台湾前途决议文中说“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它现在的名字叫做中华民国”,而联合报与国民党就只会模仿而说“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样诡辩式的语意,除了拾人牙慧之外,不是一种偏安的心态是什么?

  至于说“台湾的前途必须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这句话,当然是一句民粹式的语言。这句话从某种角度看,也有其不可反对的地方。就台湾现在的政治运作言,有哪一项不是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的?可是这句话的问题不能如此简单看,我们得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就治权的角度说,今天两岸治权是分立的,这连大陆也承认,所以才会要有那么多的事务性协商,这些协商事实上就是互相肯定彼此在其管辖范围内的治权的明证。以此而言,台湾行使治权,的确只需要两千三百万人决定,同样的,大陆也不需要在行使其治权时,来征询台湾的民意。
  
  可是若是就主权的层次说呢?这恐怕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如果从宪法上说,“中华民国”的主权是涵盖全中国的,现在假设台湾同意把澎湖卖给日本,这买卖可不可以成立?大陆的人民可不可以管这件事?或者反过来说,大陆现在若决定要卖澎湖,大陆可不可以说这是大陆民意同意的,台湾不可以管?

  当联合报以及包括马英九在内的政治人物,言必称“台湾的前途必须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时,有为我们做这样的区分吗?而我们若仔细推究其语意,当他们在说“台湾前途”这个词汇时,究竟是指治权的层次多,还是主权的层次多?这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我们当然也可以说,假设有一天两岸达成了某种政治协议,这样的协议恐怕不可免于交付台湾民意复决,若是如此方式的决定台湾前途,则也无可反对;但是这是政治人物在讲“台湾前途”这词汇时的主要意思吗?

  联合报当然可以认为我们的指述乃是某种政治污蔑,也可以指责我们不知道台湾政治环境的险恶,或者认为我们不知道心照不宣、忍辱负重的道理,这些评语我们都可以接受,可是我们也必须说明,我们指出这些重点,只是要描绘一个趋势。正是这个趋势,已经引导着马英九必须天天表态“以台湾为主,要台湾优先”了,现在又进一步要让联合报和国民党必须选择“一中各表”作为其基本论述,那么当这些话说上一千遍一万遍时,还有谁会再去管“中华民国”与中国联结的问题呢?

  有谁能否认,偏安已经是台湾一个不可遏抑的趋势了呢?然则联合报在抗议我们的指陈时,有否考虑到他们曾为遏止这个趋势做过什么努力吗?还是顺着这个趋势而随波逐流了呢?

  而这里更重要的问题是,台湾的偏安趋势,将会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数?底下我们就想提出一个可能带来的重大问题,而这问题也正是两岸统合学会甘冒大不讳,要起而发动这场论战的主因所在。


  “一中各表论”将成为民进党的护身符

  前年,民进党被彻底击溃,其主要因素与其说是因为马英九的魅力,不如说纯然是因为陈水扁的失败。陈水扁把“激进台独”玩完了,这是连民进党都承认的事。于是几乎所有论者都说,台湾民众被陈水扁爆冲式的作风给吓坏了,因此如果民进党无法改变论述与做法的话,它将永远无法重返执政之路。

  这样的判断,我们基本上是同意的,但是许多论者说民进党一定要往“中间”靠拢,我们却对“中间”这两个字颇感疑惑,到底什么才是中间呢?现在我们从“一中各表论”之中,却赫然发现联合报已经送给了民进党一份大礼,但是却会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带来一个大灾难,怎么说呢?

  民进党这一年来,的确有许多“有识之士”在思考其出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所谓的“稳健台独论”,或是“柔性台独论”。这样的论点,其特色是一致的,就是寄托在“中华民国”的壳子内,用委屈周折,以拖待变的方式,来争取时势的变化,从而有一天可以终于等到台独。这样的说法,严格来说,还不能构成一个论述,充其量只是一种方向而已,其可操作性是不明确的。然而现在联合报却奉送一个可操作性给了这些说法。

  我们且来想像一下,联合报说,民进党可不可以用接受“中华民国”体制,来做为送给“中华民国”百岁大寿的贺礼?现在民进党如果够聪明的话,它只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宣布接受“中华民国”,并向国民党发出一项质疑,要国民党说清楚“中华民国的主权到底涵不涵盖全中国,还是只是限缩在台澎金马”,它就可以等着收割战果了。为什么呢?

  第一,当民进党宣布接受“中华民国”时,国民党要不要表示欢迎?而当民进党接受的是第二共和的体制时,国民党要不要接受这样的诠释?国民党若接受了,是不是表示国民党接受了“中华民国”主权已经限缩?那国民党需不需要担心两岸关系可能生变?若国民党不接受,民进党马上扣帽子,说国民党讲“爱台湾”都是假的,这时国民党受得了受不了?到时国民党若被迫说出来,“中华民国”主权涵盖全中国,这样的论述在台湾的言论市场上,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嘲笑?尤其当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已经朝偏安的方向走时,有多少国民党的高官与学者还能理直气壮地和民进党争辩?


  我们从国民党近年的惯性,几乎可以想见,它也只好向第二共和的论述靠拢,以便“争取中间选票”,至于会不会导致两岸关系的变局,那就只好见招拆招了,反正先稳住政权再说,大陆如果要发脾气,也只好嘻皮笑脸一番,再去跟大陆说我是选票考量,让我当选总比民进党好嘛之类的说词。这样,民进党就可以躲在国民党的背后,来坐收渔利了。而且民进党还可以挖苦国民党一下,说民进党还是有智慧可以捍卫台湾主权,同时稳住两岸关系。而若大陆真生气了,那反正国民党和民进党一起遭殃,那时民进党只要把责任往国民党身上推,并且号召民众起而捍卫台湾,届时国民党会不会变成猪八戒?

  第二,当民进党做上述的“转型”之后,大陆又该如何应对?大陆说两岸现在的和平发展,乃是大陆在和平崛起过程中的历史机遇期,那么大陆是要对民进党的转型隐忍、接受这样的“独台”论述呢?还是跟它翻脸?有国民党挡在中间,北京要翻脸又怎么翻法?民进党对大陆的翻脸,早已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北京的翻脸有用吗?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翻脸与国民党的连动关系是很大的。如果国民党为了两岸关系,而选择放弃第二共和论,那它就有可能因为论述的无法说服民意而再度下野,这时大陆怎么办?而若国民党迫于形势,接受了民进党独台的说法,大陆又该怎么办?放弃大陆的发展,而与整个台湾展开剧烈斗争吗?届时,大陆是不是也会落入深不是浅不是得尴尬处境?

  这样的分析,当然有些预测成分在内,可是却是很可能发生的场面,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迹象,民进党确实很有可能选择这样一条路,到那时,联合报这样的主意,会不会搬砖头砸了自己的脚?可是很不幸的是,联合报乃至国民党至今对此似乎都没有警觉,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今天,我们两岸统合学会就好像那个说国王没穿衣服的小孩,我们是说出了我们的忧心,也预见了一场两岸可能的灾难,但“大人们”却似乎嫌我们太吵了,怎么办呢?难道谋国者真要让卡珊卓拉的预言成真吗?还是我们要不要开个赌盘,来对赌一下民进党会不会真的拿一中各表来当护身符?


  结语:不要让2012年成为一场“显性独台vs.隐性独台”的大选

  我们一直觉得,在台湾的两岸论述中,存在着一个神话,那就是有人认为可能在那么多的矛盾挤压中,而可以“维持现状”。如果真有人可以办得到,那他的平衡感一定是超乎常人的。坦白说,联合报的“一中各表论”就是这么一个“想当超人”的例子,而当这个想法也正是国民党的想法时,我们就不能不为底下的两岸危局而忧心了。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从“一中各表论”,我们已经看到了台湾在国家定位上,国民两党在这里的差别已经越来越不清晰,民进党即将放弃激进台独路线,但它最多也只能转向“独台”路线;而国民党如果说它也是独台,这帽子也许过于沉重,但坦白说,也差不到哪里去了。目前的情形是,民进党是一个可以大声说出“中华民国”主权限缩在台湾的“显性独台”论者,可是国民党却有可能是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明的主张“一中宪法”,暗的发表“主权限缩”的言词。如果国民党走到这一步(其实现在已经是这样了),那就是另一种“隐性独台”。

  相较于2008年在两岸论述上是一场“激进台独”与“一中各表”的战役,2012年的大选有可能是“隐性独台”与“显性独台”的较量,那么不管谁赢谁输,“独台”将成为台湾的主流。然则这样一来,两岸关系将带入一个极不确定的状态。因此,我们以为千万别小看联合报这次“一中各表论”的影响!这也许不是联合报的初衷,但是其结果极有可能如此。

  两岸统合学会努力的目标,就是不要让2012年的大选成为“显性独台”与“隐性独台”的汇流,我们希望国民党能够清楚地标示出“一中同表”的立场,脱离“隐性独台”的论述,不再含混地处理两岸政治定位,如此才能够与民进党在2012年的大选中有效区隔彼此在两岸定位上的论述,也才有助于胜选并为两岸和平发展厚实基础。

101242198.jpg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0315002126

  中评社香港3月15日电/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谢大宁在《中国评论》三月号发表专文《从联合报“一中各表论”看两岸关系的隐忧》。作者强调:“从‘一中各表论’之中,却赫然发现联合报已经送给了民进党一份大礼,但是却会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带来一个大灾难”; “在台湾的两岸论述中,存在着一个神话,那就是有人认为可能在那么多的矛盾挤压中,而可以‘维持现状’。如果真有人可以办得到,那他的平衡感一定是超乎常人的。坦白说,联合报的‘一中各表论’就是这么一个‘想当超人’的例子,而当这个想法也正是国民党的想法时,我们就不能不为底下的两岸危局而忧心了。”文章内容如下:

  今年元旦期间,联合报连续以六篇社论,非常聚焦地讨论了一个攸关两岸未来发展的问题,并强烈主张大陆应慎重考虑接受一中各表的论述,以彻底化解两岸因台独所带来的危局。换言之,联合报有意图希望能以这样的论述为两岸未来可能展开的政治谈判定调。

  针对联合报的这一看法,两岸统合学会认为其中事实上埋伏了许多论述上的盲点与危险,为此,乃由张亚中、谢大宁、黄光国三位教授联名,于《旺报》发表了〈六问联合报〉。随后双方又针对彼此的论点发表了几轮回应。

  从这次的讨论来看,它也许是近年来蓝营内部最重要,也最具意义的一次路线论战。关心此一议题的朋友,已经可以在《旺报》与《中评网》上看到我们辩论的内容,但是可能并不十分清楚我们之所以要发起此次论战的缘由与影响。因此,两岸统合学会特别请笔者将此一重大论战撰文分析,交代有关此次论战的背景,以便让这次论战的脉络,以及它未来可能的影响能够更为清晰,也协助读者瞭解其中的关窍。


  联合报的“一中各表”论

  “一中各表”这个说法出台大约也有十几年了,刚开始只是媒体的概括性用语,用以描述1992年海基海协两会所达成的共识。当时的共识乃是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不讨论一个中国的内涵。基于这样的共识,两会乃能展开底下的事务性协商。

  换言之,“一中各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作为一个不精确的描述语,也许也没多大问题,可是当它从媒体标题,变成为一个政治概念时,其性质就开始改变了。

  它最大的改变,从1993年李登辉将“一个中国”去政治与法律化开始,把“一个中国”定义成“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中国”。随后在 1995年李登辉的访问康乃尔大学上,李登辉充分运用了语言的不确定表意空间,把“一中各表”的重点转置到了“各表”之上,从而将这个描述性的用语,转成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从此,“各表”的定义权与诠释权便都变成了李登辉的专利。而也从此开始,两岸陷入了长达十二年的“独与反独”的冲突之中。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大家想必都记忆犹新,我们也就不再多所赘述了。

  随着2000年国民党的下野,李登辉也被清算出去。但是在长达八年的在野过程中,国民党并未改变从李登辉开始确立的“一中各表”说法。换言之,李登辉成功地藉助将“一中各表”四个字概念化,而持续支配着国民党两岸论述的基本框架,只是在诠释上,也许不像李登辉那么“自由心证”就是了。

  依照国民党后来使用的诠释来看,“一中各表”大致维持着国统纲领的架构,也就是“一中”是指“中华民国”,现在两岸处于分治的状态下,由于 “中华民国”已经结束了动员戡乱时期,所以视大陆为在中共有效治理下的一区,于是两岸就成为了“一国两区”,这一国对台湾而言是“中华民国”,对大陆而言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年,连战就是带着这样的说法,敲开了国共再度合作的大门,并开始以“九二共识”来模糊化处理这一表述。


  这也就是说,国民党虽仍继续使用“一中各表”这个概念,但因为诠释上的小心翼翼,让大陆认为国民党又回到了一中原则之上。因此,虽然这和九二年双方达成的默契并不完全一致,国民党也尽可能不再说出“坚持一中原则”这几个字,双方还是可以用“搁置争议”的方式,来维持交往的势头。

  国民党的这种表述,在扁政府时代,无疑是一个阶段性的“聪明”策略。藉此,国民党有效区隔了与民进党的路线差别,也给出了两岸许多想像空间,又不必在劣势状态下,挑起内部的路线之争,在深蓝与本土派之间,不必自己先厮杀一场,也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民进党“爱台湾”的民粹攻势,因为它可以坚称并没有松动“中华民国”的主权立场。

  到了2008年,在扁政府贪渎声中,马政府成立,马英九也顺理成章接收了这样的诠释。由于马原本就参与过国统纲领的起草工作,由他来做诠释,也似乎更有了临场感。然而很不幸的一点是,当年的国统纲领乃是一个国民党内主流与非主流妥协的产物,表面上它叫做“国统纲领”,实际上则是可以成为不统一的纲领,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设计从中程阶段转至远程阶段的转换机制,也将民主、自由、均富这些没有完整定义的概念做为统一的条件,于是这个纲领实际上只能够把“中华民国”迈向统一的进程,锁死在近程或中程阶段,这后遗症当然就会在马执政后出现。怎么说呢?

  在国统纲领里,它把近程阶段定在所谓的“互不否认对方为政治实体”,这样的“互不否认”对于两岸处理事务性问题,是没有影响的。所以,从 2008年开始,中断十年的两会协商重新点燃,两岸关系快速解冻,在先经后政(只经不政)的指导原则下,彼此的交流如水银泻地般展开。

  我们都看得到,大陆在这一年多来,各项惠台政策的出炉,其“要五毛给一块”的做法,当然有特定的指向,也就是希望两岸能在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能够迈向政治问题的处理。然而一旦要跨入政治协商,也就要开始触及国统纲领里从近程跨向中程阶段的问题了,那么还能不能不把“互不否认”或“政治实体”的内涵讲清楚呢?这问题不讲清楚,它恐怕连近程到中程的阶段都会卡住,更不要说进入中程或远程的阶段了。

  也许有人说,即使在马上台后,国统纲领不是实际上还是遭到搁置吗?为什么还要讨论这一段呢?说国统纲领遭到马的搁置,这当然也是事实,但他只是不再提,也不重组国统会而已,国统纲领的“思维”对马还是有相当拘束力的,所以我们当然得把这其中的奥妙讲清楚。讲清楚这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唯有瞭解了其中奥妙,才能看清楚联合报何以要在此时以如此篇幅慎重处理一中各表的原因。


  说穿了,这就是联合报已经清楚感受到了,两岸逐渐开始有了必须进入政治对话的压力。虽然联合报否认他们的讲法和马政府有关,但敏感的人恐怕都会感受到这其中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视联合报这系列的文章,乃是为马政府借箸代筹,替两岸进入政治对话在预作准备,而其中心思想就定位在“一中各表”这个“概念”上。

  联合报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定位,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国民党这些年来已经完全把自己卡在了这样的表述之中,它已经没什么回旋空间了,而且它可能也觉得这几年来,它不断地讲,也没看到大陆有什么正面的拒斥动作,所以它会觉得也许还真可以试试看,说不定可以成呢!

  那么联合报的定位,也就是它所说的“一中各表论”,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在我们连续几问的追问下,联合报终于从其一开始有些模糊的说法里,清出了几个基本的内涵,首先它确认是依据一中宪法,其次则是以“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对等的方式出现,第三是中国的主权不容分割。对这些内涵,联合报将之表述为“新新三句”,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一部分的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关于联合报这样的“一中各表论”,我们在文章中已然指出了它的基本问题。简单说,联合报的这个最后表述,其逻辑性已经比较完整,也比它社论一开始时,整个论述“中华民国”主权范围游移不定的状况,要明确多了。可是这样的表述也许适用于国统纲领刚订定时的状况,或者最多适用于两岸非政治性交往的阶段,彼此以模糊方式相互对待时的各说各话状态。可是当两岸要进入政治性协商时,“主权”与“一个中国”的问题是不可能回避,两岸未来的和平协定不太可能是一个“各说各话”的协定,这一点我们也在回应联合报时说得很清楚。

  另一方面,民进党最大的可能性至多就是接受一个主权限缩了的“中华民国”,如果马政府接受一个限缩主权的“中华民国”,北京也不可能接受。因此,在两岸关系上,可能会造成中国主权分裂的论述,自然无法成为一个有效的论述。关于这点,在我们的文章中叙述已多,此处不拟重述。就本文言,我们更关注的则是联合报这样的表述所可能为两岸和平发展带来的隐忧。

  从“一中各表论”所反映的偏安意识

  联合报在我们连续的六问之后,曾以略带愤慨的口吻,指责我们为他们扣上了一顶“独台偏安”的帽子。的确,这顶帽子是有些沉重,尤其联合报在一般的印象中,大概是台湾最能保持中国意识的媒体了,所以台湾的独派人士每每以联合报为所谓的统派媒体之代表,而我们今天为联合报主张做如是之定位,当然让他们有些受不了。可是事实真相是如何呢?

  我们之所以要说联合报乃是独台偏安,其原因就在它所说的“中华民国”,其实质的意涵已经改变了。在法律用语上,“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概念,它的主权涵盖全中国,而目前的治权则限缩在台澎金马。就这点言,联合报在和我们几度攻防之后,终于接受了我们的说法,而言必称“宪法一中”。可是法律用语的层面是一回事,但联合报乃至国民党今天之所以要坚持“一中各表”的想法,却是基于政治上无以对抗从李登辉到民进党在论述上的压迫所致。这只要从其用语上,始终要强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与“台湾的前途必须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便可以看得出来。

  说“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句话孤立来看,当然不能算错,但这里讲的“主权独立”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从其原本的意思,应该是指独立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但这其他国家就是不应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才对。可是就所有他们表述的语意来看,所谓的主权独立,那独立的区隔对象,却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

  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两蒋时代有谁会强调“中华民国”乃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呢?那个时代,台湾总是说“王业不偏安”,“中华民国”就是中国。所以在面对大陆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有主权独不独立的问题,而只有制度的问题,然而现在为什么不再强调制度问题,却要说主权独立的问题呢?这不就是王维说的“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也就是“中华民国”避秦来台,现在要一去不还了吗?

  在这样的语意中,请问“中华民国”还有没有回到中国的雄心壮志?民进党在其台湾前途决议文中说“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它现在的名字叫做中华民国”,而联合报与国民党就只会模仿而说“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样诡辩式的语意,除了拾人牙慧之外,不是一种偏安的心态是什么?

  至于说“台湾的前途必须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这句话,当然是一句民粹式的语言。这句话从某种角度看,也有其不可反对的地方。就台湾现在的政治运作言,有哪一项不是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的?可是这句话的问题不能如此简单看,我们得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就治权的角度说,今天两岸治权是分立的,这连大陆也承认,所以才会要有那么多的事务性协商,这些协商事实上就是互相肯定彼此在其管辖范围内的治权的明证。以此而言,台湾行使治权,的确只需要两千三百万人决定,同样的,大陆也不需要在行使其治权时,来征询台湾的民意。
  
  可是若是就主权的层次说呢?这恐怕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如果从宪法上说,“中华民国”的主权是涵盖全中国的,现在假设台湾同意把澎湖卖给日本,这买卖可不可以成立?大陆的人民可不可以管这件事?或者反过来说,大陆现在若决定要卖澎湖,大陆可不可以说这是大陆民意同意的,台湾不可以管?

  当联合报以及包括马英九在内的政治人物,言必称“台湾的前途必须由两千三百万人决定”时,有为我们做这样的区分吗?而我们若仔细推究其语意,当他们在说“台湾前途”这个词汇时,究竟是指治权的层次多,还是主权的层次多?这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我们当然也可以说,假设有一天两岸达成了某种政治协议,这样的协议恐怕不可免于交付台湾民意复决,若是如此方式的决定台湾前途,则也无可反对;但是这是政治人物在讲“台湾前途”这词汇时的主要意思吗?

  联合报当然可以认为我们的指述乃是某种政治污蔑,也可以指责我们不知道台湾政治环境的险恶,或者认为我们不知道心照不宣、忍辱负重的道理,这些评语我们都可以接受,可是我们也必须说明,我们指出这些重点,只是要描绘一个趋势。正是这个趋势,已经引导着马英九必须天天表态“以台湾为主,要台湾优先”了,现在又进一步要让联合报和国民党必须选择“一中各表”作为其基本论述,那么当这些话说上一千遍一万遍时,还有谁会再去管“中华民国”与中国联结的问题呢?

  有谁能否认,偏安已经是台湾一个不可遏抑的趋势了呢?然则联合报在抗议我们的指陈时,有否考虑到他们曾为遏止这个趋势做过什么努力吗?还是顺着这个趋势而随波逐流了呢?

  而这里更重要的问题是,台湾的偏安趋势,将会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数?底下我们就想提出一个可能带来的重大问题,而这问题也正是两岸统合学会甘冒大不讳,要起而发动这场论战的主因所在。


  “一中各表论”将成为民进党的护身符

  前年,民进党被彻底击溃,其主要因素与其说是因为马英九的魅力,不如说纯然是因为陈水扁的失败。陈水扁把“激进台独”玩完了,这是连民进党都承认的事。于是几乎所有论者都说,台湾民众被陈水扁爆冲式的作风给吓坏了,因此如果民进党无法改变论述与做法的话,它将永远无法重返执政之路。

  这样的判断,我们基本上是同意的,但是许多论者说民进党一定要往“中间”靠拢,我们却对“中间”这两个字颇感疑惑,到底什么才是中间呢?现在我们从“一中各表论”之中,却赫然发现联合报已经送给了民进党一份大礼,但是却会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带来一个大灾难,怎么说呢?

  民进党这一年来,的确有许多“有识之士”在思考其出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所谓的“稳健台独论”,或是“柔性台独论”。这样的论点,其特色是一致的,就是寄托在“中华民国”的壳子内,用委屈周折,以拖待变的方式,来争取时势的变化,从而有一天可以终于等到台独。这样的说法,严格来说,还不能构成一个论述,充其量只是一种方向而已,其可操作性是不明确的。然而现在联合报却奉送一个可操作性给了这些说法。

  我们且来想像一下,联合报说,民进党可不可以用接受“中华民国”体制,来做为送给“中华民国”百岁大寿的贺礼?现在民进党如果够聪明的话,它只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宣布接受“中华民国”,并向国民党发出一项质疑,要国民党说清楚“中华民国的主权到底涵不涵盖全中国,还是只是限缩在台澎金马”,它就可以等着收割战果了。为什么呢?

  第一,当民进党宣布接受“中华民国”时,国民党要不要表示欢迎?而当民进党接受的是第二共和的体制时,国民党要不要接受这样的诠释?国民党若接受了,是不是表示国民党接受了“中华民国”主权已经限缩?那国民党需不需要担心两岸关系可能生变?若国民党不接受,民进党马上扣帽子,说国民党讲“爱台湾”都是假的,这时国民党受得了受不了?到时国民党若被迫说出来,“中华民国”主权涵盖全中国,这样的论述在台湾的言论市场上,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嘲笑?尤其当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已经朝偏安的方向走时,有多少国民党的高官与学者还能理直气壮地和民进党争辩?


  我们从国民党近年的惯性,几乎可以想见,它也只好向第二共和的论述靠拢,以便“争取中间选票”,至于会不会导致两岸关系的变局,那就只好见招拆招了,反正先稳住政权再说,大陆如果要发脾气,也只好嘻皮笑脸一番,再去跟大陆说我是选票考量,让我当选总比民进党好嘛之类的说词。这样,民进党就可以躲在国民党的背后,来坐收渔利了。而且民进党还可以挖苦国民党一下,说民进党还是有智慧可以捍卫台湾主权,同时稳住两岸关系。而若大陆真生气了,那反正国民党和民进党一起遭殃,那时民进党只要把责任往国民党身上推,并且号召民众起而捍卫台湾,届时国民党会不会变成猪八戒?

  第二,当民进党做上述的“转型”之后,大陆又该如何应对?大陆说两岸现在的和平发展,乃是大陆在和平崛起过程中的历史机遇期,那么大陆是要对民进党的转型隐忍、接受这样的“独台”论述呢?还是跟它翻脸?有国民党挡在中间,北京要翻脸又怎么翻法?民进党对大陆的翻脸,早已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北京的翻脸有用吗?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翻脸与国民党的连动关系是很大的。如果国民党为了两岸关系,而选择放弃第二共和论,那它就有可能因为论述的无法说服民意而再度下野,这时大陆怎么办?而若国民党迫于形势,接受了民进党独台的说法,大陆又该怎么办?放弃大陆的发展,而与整个台湾展开剧烈斗争吗?届时,大陆是不是也会落入深不是浅不是得尴尬处境?

  这样的分析,当然有些预测成分在内,可是却是很可能发生的场面,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迹象,民进党确实很有可能选择这样一条路,到那时,联合报这样的主意,会不会搬砖头砸了自己的脚?可是很不幸的是,联合报乃至国民党至今对此似乎都没有警觉,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今天,我们两岸统合学会就好像那个说国王没穿衣服的小孩,我们是说出了我们的忧心,也预见了一场两岸可能的灾难,但“大人们”却似乎嫌我们太吵了,怎么办呢?难道谋国者真要让卡珊卓拉的预言成真吗?还是我们要不要开个赌盘,来对赌一下民进党会不会真的拿一中各表来当护身符?


  结语:不要让2012年成为一场“显性独台vs.隐性独台”的大选

  我们一直觉得,在台湾的两岸论述中,存在着一个神话,那就是有人认为可能在那么多的矛盾挤压中,而可以“维持现状”。如果真有人可以办得到,那他的平衡感一定是超乎常人的。坦白说,联合报的“一中各表论”就是这么一个“想当超人”的例子,而当这个想法也正是国民党的想法时,我们就不能不为底下的两岸危局而忧心了。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从“一中各表论”,我们已经看到了台湾在国家定位上,国民两党在这里的差别已经越来越不清晰,民进党即将放弃激进台独路线,但它最多也只能转向“独台”路线;而国民党如果说它也是独台,这帽子也许过于沉重,但坦白说,也差不到哪里去了。目前的情形是,民进党是一个可以大声说出“中华民国”主权限缩在台湾的“显性独台”论者,可是国民党却有可能是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明的主张“一中宪法”,暗的发表“主权限缩”的言词。如果国民党走到这一步(其实现在已经是这样了),那就是另一种“隐性独台”。

  相较于2008年在两岸论述上是一场“激进台独”与“一中各表”的战役,2012年的大选有可能是“隐性独台”与“显性独台”的较量,那么不管谁赢谁输,“独台”将成为台湾的主流。然则这样一来,两岸关系将带入一个极不确定的状态。因此,我们以为千万别小看联合报这次“一中各表论”的影响!这也许不是联合报的初衷,但是其结果极有可能如此。

  两岸统合学会努力的目标,就是不要让2012年的大选成为“显性独台”与“隐性独台”的汇流,我们希望国民党能够清楚地标示出“一中同表”的立场,脱离“隐性独台”的论述,不再含混地处理两岸政治定位,如此才能够与民进党在2012年的大选中有效区隔彼此在两岸定位上的论述,也才有助于胜选并为两岸和平发展厚实基础。

1012421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