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有趣的mi-24作战体验,虽然长点但可读性很强决不枯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59:48
米-24 大概是世界上战斗经验最丰富的作战飞机了,在 20 多年里就经历了 30 多场战争,从非洲的安哥拉,到南美的尼加拉瓜;从欧洲的波黑,到中亚的车臣;历史上很少作战飞机有比米-24 更丰富的战斗经历。米-24 的首战是在 78 年的埃塞俄比亚,当时索马里军阀巴尔将军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省,埃塞俄比亚的米-24 在苏联顾问指挥下,由古巴飞行员操纵,发动反击,取得很不错的战果。但米-24 最辉煌的战绩,无疑是在阿富汗。

   阿富汗多山,经常需要控制制高点;地面交通不便,对手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直升机成了作战行动的不二选择。就像越南是美国的直升机战争一样,阿富汗成了苏联的直升机战争。在苏军入侵阿富汗之前,米-24 已经在阿富汗投入战斗。


  米-24 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术。“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2 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流水线战术”是另一个多机战术,几架飞机成梯队进入,依次转向目标进入攻击。“菊花战术”指多架飞机以极小间隔从不同方向向心俯冲攻击,然后在圆心附近急剧拉起,为友机让路。苏军飞行员的动作很泼辣,有时长机攻击还未脱离,僚机已经在长机左右开始攻击,弹道之近,危及长机安全。

   多机协同攻击时,高空机群担任掩护,低空机群担任攻击。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时双机对飞,在近距离大机动交错,像航展中的特技飞行表演一样,使追踪的防空火力无所适从,丢失目标。空中双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 1,200-1,500 米,既方便联络和呼应,又保证一定的机动空间,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时击中两架飞机的可能性。

   苏军十分强调战术的灵活使用,这也是逼出来的,阿富汗圣战者善打伏击,米-24两次从相同的途径进入战斗,必定遭到伏击。比如说,由于炎热高原条件,在阿富汗的米-24 普遍有发动机功率不足的问题,但是战场距离一般比较近,所以米-24 常常减油起飞,通常只加 2/3 的油,弹药也只带足够一次攻击任务使用的。只有 16% 的航次满载起飞,这些航次基本都是很近的距离。


   阿富汗的实战经验十分宝贵。总设计师蒂叙琴科访问阿富汗前线部队时,王牌飞行员卡里托诺夫少校为他表演了近乎垂直的爬升、快速侧滑和据说在理论上不可能的横滚。蒂叙琴科大为惊叹:“我以为我最清楚我的直升机能做什么,现在我再也不敢肯定了”。米尔设计局很快根据阿富汗的实战经验作了一些及时的改进。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作了调整,以适应炎热高原条件。发动机进气道增加了防沙尘的涡流分离装置,可以去除 70-75% 的沙土,将压缩机叶片的损耗减少 2.5-3 倍。涡轮过热保护的温度极限也被提高,在发动机匣被高温烧穿和在激烈战斗中缺乏足够的动力之间,飞行员宁愿冒烧穿机匣的风险。


  米-24 在阿富汗承担了 33% 的“计划中”的攻击任务,但承担了 75% 的应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务。米-24 的主要武器是集束炸弹、高爆炸弹和火箭弹,游击队没有坦克,但反坦克导弹也被用于攻击高价值目标。阿富汗人古来尚武,古老的堡垒很多,很多建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土墙可以厚达 3 米,非重磅炸弹不可。高原上空气稀薄,风又乱又大,炸弹和火箭弹的弹道计算不准,只能凭经验投弹。米-24 的飞行员常说:“要紧的是命中目标,而不是瞄准目标”。一开始有点费解,仔细一想,真是大实话。由于升高高度再俯冲投弹危险太大,米-24 常常在平飞中拉起抛弹,可以在密集的建筑中,以很大角度接近垂直地命中目标,王牌飞行员可以精确地把高爆炸弹抛到墙角或岩缝的死角。80 年 6 月间,苏军进攻山吉-多兹坦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偷山”,山里洞穴和秘密通道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土匪藏身的好地方,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也没有打下来,这里自然成为圣战者的主要基地。苏军先用 BM21“冰雹”火箭炮猛轰,然后再夜间出动 8 架米-24,连射击员也不带,好节约重量多装炸弹,为地面部队开路,最终成功地夺下了这座天然堡垒。


  米-24 挂载的 30 毫米自动榴弹吊舱和 23 或 30 毫米火炮吊舱效果不好,精度太差,振动太大,重量也太大,飞行员不喜欢用。大口径火箭也有使用,但尾烟太大,遮挡视线不说,严重的时候还可以造成发动机喘振,只有老资格的飞行员才敢用。早期燃料空气炸弹的可靠性不好,有时要发射火箭才能引爆,但这“穷人的原子弹”的名声也不是吹的,威力着实惊人,洞穴里的有生力量常常震得七窍出血而死。更有恐怖的,爆炸后的极低压把人的五官和内脏拖出身体外,血液沸腾而死。



  米-24 出击攻击小型定点目标时,常常在伴随的米-8 上带上阿富汗秘密警察成员,作为向导和目标指示,有时也带上线民指示目标。这种出击一般四机编队,前两架攻击,后两架准备救援,并作攻击效果评估。苏军的情报来源主要有俘虏的口供、友好的村民、打入敌方的情报人员和花钱买的线民。线民的情报很不可靠,有时线民一手向苏军卖情报,一手向圣战者通风报信,两边收钱。还有更牛的。有一次,苏军按线民的情报出动,目标是当地一座大房子,说是里面有圣战者头目在开会。米-24 把房子炸平了,人毛也没有留一根。一回基地,线民就消失了。后来一查,原来这大房子里住的是本地恶霸,和圣战者没有关系,这家伙是借苏军之手报私仇呢。又一次米-24 出击,机上的阿富汗向导不会说俄语,但往下直指下面的一座房子,于是苏军飞行员认定这就是目标,迅速投入攻击,阿富汗向导大喊大叫、指天画地,苏联飞行员只当他在痛说阶级仇、民族恨呢,接着打,不一会就把房子炸平了,苏军飞行员只觉得奇怪,为什么那阿富汗向导在作痛苦莫名状,回到基地一问,才知道这是那位向导在指给飞行员看自己的家呢,真正的目标根本连炸弹毛都没有挨到。



  阿富汗飞行员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积极投入战斗,包括在苏军入侵前和撤出后。有一次,一架阿富汗米-24 遭到地面防空火力射击,机枪阵地在死角里,武装到牙齿的米-24 下不了嘴,于是这阿富汗飞行员把米-24 开到山后悄悄地降落,带上突击步枪和手榴弹,悄悄地摸上去,把游击队的高射机枪阵地给端了,立了一功。

  在阿富汗,米-24 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圣战者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 经常以 2-4 架的机群出击,执行所谓“猎人”行动。机群在可疑目标出没的地区活动,左右之间成 15-20 度角度的梯队,间距一般在 600-800 米,高度 1,500-1,700 米。这样视野比较好,观察地面近便,但仍然便于在遭遇地面防空火力时迅速散开机动,也在 12.7 毫米和步兵轻武器的射高之上。发现目标之后,先在车队或骆驼队前横着打一串警告弹。如果车队或骆驼队停下了,伴随的米-8 就把搜查组降落在车队附近,检查货物和人员。但是游击队也越来越精,常常在卡车的帆布篷下隐藏 12.7 毫米高射机枪,打苏联人的伏击。苏联人当然也以牙还牙,以后看到车队或骆驼队,格杀勿论,先打后查。估计美国人在伊拉克也是这么过来的。


  游击队仗着熟悉地理,经常在夜间活动,米-24 也就经常在夜间出击。夜航高度只有 80-100 米,主要找车灯和篝火。在确认无友邻部队在附近时,米-24 就迅速投入攻击,动作一定要快,否则游击队一哄而散,消失在黑暗里,根本没法打。攻击时,先打一排火箭弹,把游击队压在地上,不至于立时就散开。然后打照明弹。早期战术是飞到照明弹下攻击,这样照明弹不晃眼,看目标清楚,但米-24 也像舞台上的大象,照得一清二楚,常遭游击队的就地反击。后期米-24 改变战术,躲在照明弹上空,这样从地面就看不见米-24。尽管照明弹也晃飞行员的眼睛,但经过一定的训练,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知道在什么时候实力注意在那个方向,晃眼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像晚上在高速公路上开汽车而对面的汽车开大灯的情况一样。86 年底时,苏军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附近也用过致盲弹,在 30-50 米半径内的人可以失能几个小时,但不至于永久致盲。战争后期时,75% 的米-24 出击在凌晨,日出时分是MSL游击队员集体面向麦加早祷告的时间。黄昏是另一个出击的好时候,因为MSL的传统是在日落之前埋葬死者。这两段时间,游击队暴露在开阔地,又不便机动,是偷袭的好机会。米-24 在白天比较少出击,一来目标都消失在犄角旮旯里,二来天太热,发动机出力不足。

  发现游击队基地时,机降突击或垂直包围是一个重要战斗模式。苏军会出动大批运兵的米-8(可以多达 60 架),米-24 在两侧伴飞,高出 400-600 米,作为掩护。苏军的地面炮火对机降区先作饱和轰击,然后固定翼飞机跟进轰炸、扫射,最后才轮到米-24 抵近攻击,直到米-8 降落。这时,米-24 在 1,200-1,800 米中空盘旋,压制残余敌人火力。米-24 机群出击时,一般在基地留一组米-24 待命,以接替因机械故障或弹药耗尽而退出攻击的米-24。


  米-24 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沿公路护送苏军的补给车队,这占米-24 总出击数的 12-15%。驻阿富汗的苏军第 40 集团军每天需要的几百吨物资,都要从苏联的几个中亚共和国千里迢迢地运过来。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动辄百多辆汽车,是游击队最热衷的目标。苏联人也不蠢,为什么要组织如此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呢?这是吸取英美在二战期间大西洋护航的经验,大型车队容易组织重兵保护,游击队的兵力小了,不好下手;兵力大了,容易暴露意图,招引苏军的重兵打击;即使遭到伏击,重兵保护的车队也有一定的资本顶一段时间,直到援兵到达,或者反包围,或者突围。但是游击队艺高胆大,仍然痛下杀手,83 年 4 月间,一支 180 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在一个坦克营的护送下,也遭到伏击,米-24 赶到救驾的时候,已经有 20 多辆汽车和 6 辆坦克被击中起火,最后空地协力,车队冲出伏击圈时,附近坎大哈基地只有再支撑两三次米-24 出击的燃油了。执行公路护送任务时,米-24 的巡逻范围在公路两侧 2-3 公里、车队前方 5-8 公里,一旦发祥可疑目标或遇到伏击,米-24 从公路两侧攻击,让开沿着公路的主要方向,避免遭到车队护送火力的意外杀伤。车队行进速度只有 15-20 公里/小时,米-24 必须实施不间断的护送,所以在公路沿线修建了一些简易的起降场,供米-24 加油和飞行员换班。尽管这样,汽车损失仍然十分严重,每年都要有几千辆。米-24 大概是世界上战斗经验最丰富的作战飞机了,在 20 多年里就经历了 30 多场战争,从非洲的安哥拉,到南美的尼加拉瓜;从欧洲的波黑,到中亚的车臣;历史上很少作战飞机有比米-24 更丰富的战斗经历。米-24 的首战是在 78 年的埃塞俄比亚,当时索马里军阀巴尔将军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省,埃塞俄比亚的米-24 在苏联顾问指挥下,由古巴飞行员操纵,发动反击,取得很不错的战果。但米-24 最辉煌的战绩,无疑是在阿富汗。

   阿富汗多山,经常需要控制制高点;地面交通不便,对手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直升机成了作战行动的不二选择。就像越南是美国的直升机战争一样,阿富汗成了苏联的直升机战争。在苏军入侵阿富汗之前,米-24 已经在阿富汗投入战斗。


  米-24 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术。“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2 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流水线战术”是另一个多机战术,几架飞机成梯队进入,依次转向目标进入攻击。“菊花战术”指多架飞机以极小间隔从不同方向向心俯冲攻击,然后在圆心附近急剧拉起,为友机让路。苏军飞行员的动作很泼辣,有时长机攻击还未脱离,僚机已经在长机左右开始攻击,弹道之近,危及长机安全。

   多机协同攻击时,高空机群担任掩护,低空机群担任攻击。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时双机对飞,在近距离大机动交错,像航展中的特技飞行表演一样,使追踪的防空火力无所适从,丢失目标。空中双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 1,200-1,500 米,既方便联络和呼应,又保证一定的机动空间,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时击中两架飞机的可能性。

   苏军十分强调战术的灵活使用,这也是逼出来的,阿富汗圣战者善打伏击,米-24两次从相同的途径进入战斗,必定遭到伏击。比如说,由于炎热高原条件,在阿富汗的米-24 普遍有发动机功率不足的问题,但是战场距离一般比较近,所以米-24 常常减油起飞,通常只加 2/3 的油,弹药也只带足够一次攻击任务使用的。只有 16% 的航次满载起飞,这些航次基本都是很近的距离。


   阿富汗的实战经验十分宝贵。总设计师蒂叙琴科访问阿富汗前线部队时,王牌飞行员卡里托诺夫少校为他表演了近乎垂直的爬升、快速侧滑和据说在理论上不可能的横滚。蒂叙琴科大为惊叹:“我以为我最清楚我的直升机能做什么,现在我再也不敢肯定了”。米尔设计局很快根据阿富汗的实战经验作了一些及时的改进。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作了调整,以适应炎热高原条件。发动机进气道增加了防沙尘的涡流分离装置,可以去除 70-75% 的沙土,将压缩机叶片的损耗减少 2.5-3 倍。涡轮过热保护的温度极限也被提高,在发动机匣被高温烧穿和在激烈战斗中缺乏足够的动力之间,飞行员宁愿冒烧穿机匣的风险。


  米-24 在阿富汗承担了 33% 的“计划中”的攻击任务,但承担了 75% 的应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务。米-24 的主要武器是集束炸弹、高爆炸弹和火箭弹,游击队没有坦克,但反坦克导弹也被用于攻击高价值目标。阿富汗人古来尚武,古老的堡垒很多,很多建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土墙可以厚达 3 米,非重磅炸弹不可。高原上空气稀薄,风又乱又大,炸弹和火箭弹的弹道计算不准,只能凭经验投弹。米-24 的飞行员常说:“要紧的是命中目标,而不是瞄准目标”。一开始有点费解,仔细一想,真是大实话。由于升高高度再俯冲投弹危险太大,米-24 常常在平飞中拉起抛弹,可以在密集的建筑中,以很大角度接近垂直地命中目标,王牌飞行员可以精确地把高爆炸弹抛到墙角或岩缝的死角。80 年 6 月间,苏军进攻山吉-多兹坦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偷山”,山里洞穴和秘密通道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土匪藏身的好地方,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也没有打下来,这里自然成为圣战者的主要基地。苏军先用 BM21“冰雹”火箭炮猛轰,然后再夜间出动 8 架米-24,连射击员也不带,好节约重量多装炸弹,为地面部队开路,最终成功地夺下了这座天然堡垒。


  米-24 挂载的 30 毫米自动榴弹吊舱和 23 或 30 毫米火炮吊舱效果不好,精度太差,振动太大,重量也太大,飞行员不喜欢用。大口径火箭也有使用,但尾烟太大,遮挡视线不说,严重的时候还可以造成发动机喘振,只有老资格的飞行员才敢用。早期燃料空气炸弹的可靠性不好,有时要发射火箭才能引爆,但这“穷人的原子弹”的名声也不是吹的,威力着实惊人,洞穴里的有生力量常常震得七窍出血而死。更有恐怖的,爆炸后的极低压把人的五官和内脏拖出身体外,血液沸腾而死。



  米-24 出击攻击小型定点目标时,常常在伴随的米-8 上带上阿富汗秘密警察成员,作为向导和目标指示,有时也带上线民指示目标。这种出击一般四机编队,前两架攻击,后两架准备救援,并作攻击效果评估。苏军的情报来源主要有俘虏的口供、友好的村民、打入敌方的情报人员和花钱买的线民。线民的情报很不可靠,有时线民一手向苏军卖情报,一手向圣战者通风报信,两边收钱。还有更牛的。有一次,苏军按线民的情报出动,目标是当地一座大房子,说是里面有圣战者头目在开会。米-24 把房子炸平了,人毛也没有留一根。一回基地,线民就消失了。后来一查,原来这大房子里住的是本地恶霸,和圣战者没有关系,这家伙是借苏军之手报私仇呢。又一次米-24 出击,机上的阿富汗向导不会说俄语,但往下直指下面的一座房子,于是苏军飞行员认定这就是目标,迅速投入攻击,阿富汗向导大喊大叫、指天画地,苏联飞行员只当他在痛说阶级仇、民族恨呢,接着打,不一会就把房子炸平了,苏军飞行员只觉得奇怪,为什么那阿富汗向导在作痛苦莫名状,回到基地一问,才知道这是那位向导在指给飞行员看自己的家呢,真正的目标根本连炸弹毛都没有挨到。



  阿富汗飞行员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积极投入战斗,包括在苏军入侵前和撤出后。有一次,一架阿富汗米-24 遭到地面防空火力射击,机枪阵地在死角里,武装到牙齿的米-24 下不了嘴,于是这阿富汗飞行员把米-24 开到山后悄悄地降落,带上突击步枪和手榴弹,悄悄地摸上去,把游击队的高射机枪阵地给端了,立了一功。

  在阿富汗,米-24 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圣战者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 经常以 2-4 架的机群出击,执行所谓“猎人”行动。机群在可疑目标出没的地区活动,左右之间成 15-20 度角度的梯队,间距一般在 600-800 米,高度 1,500-1,700 米。这样视野比较好,观察地面近便,但仍然便于在遭遇地面防空火力时迅速散开机动,也在 12.7 毫米和步兵轻武器的射高之上。发现目标之后,先在车队或骆驼队前横着打一串警告弹。如果车队或骆驼队停下了,伴随的米-8 就把搜查组降落在车队附近,检查货物和人员。但是游击队也越来越精,常常在卡车的帆布篷下隐藏 12.7 毫米高射机枪,打苏联人的伏击。苏联人当然也以牙还牙,以后看到车队或骆驼队,格杀勿论,先打后查。估计美国人在伊拉克也是这么过来的。


  游击队仗着熟悉地理,经常在夜间活动,米-24 也就经常在夜间出击。夜航高度只有 80-100 米,主要找车灯和篝火。在确认无友邻部队在附近时,米-24 就迅速投入攻击,动作一定要快,否则游击队一哄而散,消失在黑暗里,根本没法打。攻击时,先打一排火箭弹,把游击队压在地上,不至于立时就散开。然后打照明弹。早期战术是飞到照明弹下攻击,这样照明弹不晃眼,看目标清楚,但米-24 也像舞台上的大象,照得一清二楚,常遭游击队的就地反击。后期米-24 改变战术,躲在照明弹上空,这样从地面就看不见米-24。尽管照明弹也晃飞行员的眼睛,但经过一定的训练,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知道在什么时候实力注意在那个方向,晃眼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像晚上在高速公路上开汽车而对面的汽车开大灯的情况一样。86 年底时,苏军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附近也用过致盲弹,在 30-50 米半径内的人可以失能几个小时,但不至于永久致盲。战争后期时,75% 的米-24 出击在凌晨,日出时分是MSL游击队员集体面向麦加早祷告的时间。黄昏是另一个出击的好时候,因为MSL的传统是在日落之前埋葬死者。这两段时间,游击队暴露在开阔地,又不便机动,是偷袭的好机会。米-24 在白天比较少出击,一来目标都消失在犄角旮旯里,二来天太热,发动机出力不足。

  发现游击队基地时,机降突击或垂直包围是一个重要战斗模式。苏军会出动大批运兵的米-8(可以多达 60 架),米-24 在两侧伴飞,高出 400-600 米,作为掩护。苏军的地面炮火对机降区先作饱和轰击,然后固定翼飞机跟进轰炸、扫射,最后才轮到米-24 抵近攻击,直到米-8 降落。这时,米-24 在 1,200-1,800 米中空盘旋,压制残余敌人火力。米-24 机群出击时,一般在基地留一组米-24 待命,以接替因机械故障或弹药耗尽而退出攻击的米-24。


  米-24 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沿公路护送苏军的补给车队,这占米-24 总出击数的 12-15%。驻阿富汗的苏军第 40 集团军每天需要的几百吨物资,都要从苏联的几个中亚共和国千里迢迢地运过来。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动辄百多辆汽车,是游击队最热衷的目标。苏联人也不蠢,为什么要组织如此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呢?这是吸取英美在二战期间大西洋护航的经验,大型车队容易组织重兵保护,游击队的兵力小了,不好下手;兵力大了,容易暴露意图,招引苏军的重兵打击;即使遭到伏击,重兵保护的车队也有一定的资本顶一段时间,直到援兵到达,或者反包围,或者突围。但是游击队艺高胆大,仍然痛下杀手,83 年 4 月间,一支 180 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在一个坦克营的护送下,也遭到伏击,米-24 赶到救驾的时候,已经有 20 多辆汽车和 6 辆坦克被击中起火,最后空地协力,车队冲出伏击圈时,附近坎大哈基地只有再支撑两三次米-24 出击的燃油了。执行公路护送任务时,米-24 的巡逻范围在公路两侧 2-3 公里、车队前方 5-8 公里,一旦发祥可疑目标或遇到伏击,米-24 从公路两侧攻击,让开沿着公路的主要方向,避免遭到车队护送火力的意外杀伤。车队行进速度只有 15-20 公里/小时,米-24 必须实施不间断的护送,所以在公路沿线修建了一些简易的起降场,供米-24 加油和飞行员换班。尽管这样,汽车损失仍然十分严重,每年都要有几千辆。
由于地面运输危险太大,兵员轮换大多由伊尔-76 或安-12 运输机空运进出阿富汗。在整个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苏联民航 Aeroflot 还保持到喀布尔的正常航班。随着游击队手里的肩射防空导弹越来越多,这些大型飞机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米-24 又担负起为所有大型飞机起落航次护航的任务。除了在起落航线和机场附近巡逻外,还有米-24 专职在航线上发射红外曳光弹,干扰肩射防空导弹的瞄准和制导。必要时,米-24 的飞行员有命令要冲上前去档导弹,以保护载运百十名兵员的大型飞机,这些米-24 飞行员自嘲为“不情愿的马特洛索夫”。


  米-24 的损失率十分惊人,驻阿苏军每年都要损失 8-12% 的米-24。为了节约战地米-24 的飞行小时数,一般的维修就不说了,大修也在阿富汗就地进行,不再送回苏联,所以换人不换机,平均年飞行时数在 360-380 小时。巴格拉姆基地有两架米-24,86 年交付,一年就飞了 1,000 小时。这种情况下,原本的定期维修也变成视情维修,只要看着没事,就接着飞,所以经常有超期使用的飞机。有问题就拆东墙补西墙,补到补不动了,就报废。

   苏军地勤的本事很大,很多平时在外场不可思议的维修,在战时都实现了。空气滤清器堵塞了,用压缩空气吹一下疏通;用得太狠的蓄电池过热了,浸到流动的自来水里冷却;地面起动车不够,米-24 的辅助动力装置(APU)就用坦克或装甲车起动。82 年秋,坎大哈基地的备用发动机跟不上,地勤就用三台报废的发动机拼凑出一台工作的发动机。在阿富汗,机修人员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加倍,但弹药手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要高 24 倍!所有抓得住的人员全部抓来帮助装弹,没有正规的工具就人拉肩扛,用撬棍、扳手,反正把弹药装上去就是了。

  驻阿的第 40 集团军的米-24 抢修队也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初期,米-24 的修复率只有 70%,但到后期,达到 90%。这些抢修人员不简单。苏军没有美军那么大手大脚,能回收的尽量回收,整机回收不了的就回收机载武器和重要系统,很多时候要在敌后抢修、回收。这时的抢修队更像特种部队,武装机降到敌后,在敌人火力下,一面抢修,一面开枪自卫。抢修完毕,再自己把刚修好的米-24 飞回来,有时则用米-8 吊回来。米-8 最多可以吊 2,500 公斤,所以要先拆除一些设备,抛弃一些非关键器材。这些都是战地抢修队的事。在游击队装备肩射防空导弹之前,损失的米-24 中,24% 损失于 12.7 毫米高射机枪,42% 损失于各种口径的高炮,其他的损失于机械故障或飞行员的操作失误。

  阿富汗的炎热高原条件对米-24 的飞行员是很大的挑战。由于发动机出力不足,垂直起落要大幅度减少武器弹药的装载,所以极少使用,一般都是短剧滑跑起落。但“阿富汗特色”的短距起落也很有特色。茹可夫斯基试飞中心开发了一种短距起飞的方式,先把旋翼转起来,用升力把机尾抬起 10-12 度,这样可以得到很大的前飞角度,发动机可以把本来用作升力的功率用作前进的动力,直升机加速前飞时是就是这样头朝下、尾朝上的,但这时直升机还在地面起飞阶段,所以整个飞机都平衡在首轮上,然后加大马力滑跑,通常几十米就可以飞起来。但这个动作要求操纵非常精确。抬尾过少,起不到作用;抬尾过多,主旋翼会打到地面;马力加得过快过猛,也会造成主旋翼打到地上。巴格拉姆基地的一架米-24 在紧急起飞时,就是动作过猛,主旋翼打到地上,受到损伤。还好飞机还是飞起来了,除了旋翼发出巨大的怪声音,像一大群愤怒的黄蜂在呼啸,羞愧难当的飞行员不好意思在自己的基地降落,飞到邻近的一个简易基地,等待维修人员的到达。


   在阿富汗起飞不容易,降落也不容易。由于灰砂太大,降落只能以很陡的角度接近着陆场,落地前夕猛加油门,减缓着地速度,然后必须保持一定前进速度,使座舱正好在扬起的巨大灰尘团的前面,否则看不清地面的不平,很可能造成整个飞机的倾覆,滑跑时要尽量刹车,减少滑跑距离。这样的起飞、降落对飞机很伤,发动机叶片常常被沙石打得缺一块、少一块的,刹车和轮胎也很快就磨得和纸一样薄。

  由于很大一部份问题出在炎热高原下发动机出力不足,米尔设计局也想过办法,其中之一是对发动机喷甲醇和水来加力,米格-25 就是通过向发动机喷甲醇和水来达到超常的加力,达到 3 倍音速的。但问题是这种加力的效果太猛,在直升机上很不好掌握,弄不好就失控。而且水必须是纯净的蒸馏水,前线的普通水很快会堵住燃油系统,这个改进方案很快就放弃了。

  飞机损失惊人,飞行员的损失同样惊人,死亡的 30% 是头部或脊椎伤,55% 是烧伤,9% 是内伤。早期飞行员穿轻薄的浅蓝化纤衬衫,但机舱一旦起火,化纤面料极易融化,粘连在身上,加剧烧伤。这也是化工厂内严禁穿化纤服装进入操作现场的道理。后期飞行员改用全棉制服,米-24 飞行员是空军中最先换制服的。二战时期的飞行服多用皮夹克,防寒是一个原因,防火也是。但阿富汗实在太热,穿皮夹克受不了。现在其实应该用 Nomex 面料,可以有效地阻燃,也凉快。

  落地的凤凰不如鸡,面对相当高的击落率,米-24 飞行员要认真考虑被击落后的自卫问题。米-24 飞行员的自卫武器一开始是标准的马卡罗夫手枪。马卡罗夫手枪使用 9 毫米弹,但是威力嫌小,作为警用手枪或高级军官的自卫手枪还行,但在野外作战斗手枪,和百把米开外、手持突击步枪的敌人对抗,或对付大型凶猛动物,就捉襟见肘了。美军特种部队出于同样理由,也放弃了 9 毫米 M92 贝雷塔手枪,而专门开发了 0.45 口径的 Mk23 H&K 手枪。苏联也专门研制了一种大型战斗手枪:斯切奇金冲锋手枪,口径仍为 9 毫米,但弹匣容量达到 20 发,而且可以将特制的枪套作枪托使用,这时手枪可以全自动击发,冲当冲锋枪使用。为了进一步增强被击落的飞行员的火力,米-24 飞行员开始装备 AKS74U 短突击步枪。这是 5.45 毫米的短管折迭枪托型的 AK74 突击步枪,尺寸和一般的冲锋枪相仿,但威力大大超过冲锋枪,接近常规的 AK74。为了避免匆忙离机时来不及拿 AKS74,飞行员将 AKS74 索性绑在腿上。为了保险起见,米-24 飞行员还是额外带上手枪,但摒弃了马卡罗夫手枪,改用虽然老旧但威力和可靠性都更优秀的二战古董 7.62 毫米托卡列夫 TT 手枪(就是中国的五四式)。也有飞行员改用缴获的装 20 发子弹的贝雷塔手枪。为了多带子弹和手榴弹,飞行员的应急食品也取消了,只带巧克力和水。

  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事打到 89 年。87 年的时候曾经达成过停火,但双方都没有诚意,停火归停火,实际上照打不误。87 年 8 月间,巴格拉姆基地遭到游击队的大规模攻击,苏军在 10 分钟内就损失了 4 架米-24。整整两天,全基地的所有能飞的飞机统统出动,不间断地攻击敌人。米-24 起飞后,刚出停机坪,就要开始发射火箭、扔炸弹。以后的事情越来越荒唐,嘎兹尼基地的米-24 遭到警卫的阿富汗坦克的射击,原来是游击队许诺,每开一炮,就可以得一小包糖。很长时间内,主要苏军基地 24 小时有米-24 在空中巡逻,飞行员 24 小时待命,直到撤出阿富汗。米-24 在阿富汗的最后的战斗损失是 89 年 2 月 2 日,戈罗瓦诺夫上校和射击员佩谢尔霍尔德科在侦察撤军路线时,座机被击中,双双丧生。


  除阿富汗以外,两伊战争是米-24 得到大规模运用的又一次战争。双方的战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员的素质。伊朗的 AH-1 直升机的机动性比米-24 好,但是速度和爬升比不上米-24。所以伊朗的 AH-1 如果先发现敌人,就用陶式反坦克导弹先敌攻击,如果一击不中,逃是逃不掉的,这时就要用 AH-1 的机动性,力图摆脱米-24 的追踪,或者把米-24 引到伊朗空军的截击圈,让鬼怪式战斗机去收拾米-24。如果伊拉克的米-24 先发现敌人,那就要利用其速度和爬升的优越性,高速爬升到 1,000 米的中空,然后绕到敌人后方,从背后打。在开战初期,伊朗的 AH-1 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偷袭伊拉克的米-24 屡屡得手。80 年 11 月,两架 AH-1 偷袭两架米-24,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直升机之间的空战,一架米-24 被击落,一架被击伤,在 10 公里以外迫降,伊朗的 AH-1 追上去,降落在旁边,捉了驾机的伊拉克少校作俘虏。第二次是 81 年 4 月 24 日,又是两架伊朗的 AH-1 对两架伊拉克的米-24,还是两架米-24 被击落,AH-1 没有损失。这之后,运气就转了,83 年 9 月 14 日,伊拉克的米-24 在巴士拉附近首次击落伊朗的 AH-1。此后,伊拉克战绩节节升高,整个战争期间,直升机之间的空战有 56 次。战争结束时,双方在直升机空战中被击落的总数是 10 架 AH-1 和 6 架米-24,伊拉克占优。不过这个战绩很难证实,可能有水分。此外,还有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之间的空战 118 次,战绩不明。

  伊拉克米-24 最辉煌的战绩是在 82 年 10 月 27 日,在 Aon Hoshah 附近,一架米-24 用反坦克导弹迎头击落了一架伊朗的 F-4D,可能是 AT-6 超音速无线电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战斗细节并不清楚,有些细节是矛盾的,比如有的来源说,这是一架米-25,那就是米-24D 的出口型。那样的话,导弹就不可能是 AT-6。还有一个消息来源说,伊拉克米-24 是用机头机枪击落那架背运的鬼怪式战斗机的。不管是用机枪,还是用 AT-6,看来这是一次瞎猫撞上死老鼠的战斗,而不是伊拉克米-24 飞行员高超的技术所致。不管怎么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升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战例。

  米-24 在黎巴嫩战争中也有出色表现,叙利亚的米-24 干得比空军出色,和法制 SA342 一起,给以色列装甲部队已沉重打击,占被击毁的 55 辆坦克中的大部分,自己没有损失。

  米-24 在世界上别的地方也参加了正义的和不正义的战斗,比如利比亚干涉乍得的战争,斯里兰卡打击泰米尔游击队的战争,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战争,尼加拉瓜对康特拉游击队的战争,塞拉利昂内战,安哥拉内战,和波黑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都能见到米-24 的身影。但近年米-24 最活跃的地方,还是车臣。米-24 在车臣的战绩不佳。在阿富汗时,米-24 还是新式武器,机械状态良好。车臣的米-24 很多都已经有 15 年以上的使用时间了,有的竟然还没有红外对抗装置,没有夜视装置,武器弹药短缺,很多次出击时弹药只装了一半。前线观察员指示目标时,不愿意点信号烟火标明自己的位置,怕遭到车臣武装的射击,但这样有时会遭到米-24 的误击。最重要的是,苏军士气低落,作战情报走漏严重。有时前线观察员报告,发现敌人动静,这时指挥部应该派飞机空袭,但空袭会被莫名其妙地取消,而前线观察员的位置反而被暴露,遭到车臣武装的“特别关照”。米-24 飞行员也是斗志低落,扫射、投弹后很少观察攻击效果,而是赶紧回去交差。整个俄罗斯军工体系的崩溃,也对武器弹药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不时有哑弹或走火现象.

  米-24 老了,但是老骥伏枥,至今仍然在很多国家的军队里担任重任。北约的东欧小兄弟急于脱手空军中的苏式战斗机,但米-24 大多保留,还涂上斑斓的老虎花纹,去参加北约的“老虎会”。这其中固然有经费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米-24 在今天仍然是长满很犀利的獠牙的母鹿。米-24 的成功是和米尔的远见分不开的,米-24 的缺憾也源自米尔的“飞行的步兵战斗车”的设想,很多体积和重量被用到在实战中极少用到的兵员运载上。米尔设计局总结了米-24 的经验,研制了米-28,并信心满满地要和阿帕奇打擂台,但历史终于没有再给米尔一个机会。米尔的帷幕可能要落下,但是历史会像记住梅塞斯密特 Me 109 一样,永远记住米-24。
最后一句说得好,me109和mi-24都是太经典了~~~~~~!!
太长,我决定先顶你然后再看
先顶再看
雌鹿要支持...:D毕竟是童年的记忆之一啊..
一些不为人知的事:
mi-24可以在空中关闭双发动机盘旋机动安全降落;(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直升机都能这样的~?)

mi-24大机动飞行和起飞时桨叶会打到尾梁或地面;

mi-24的载员功能根本不实用,实际情况也基本不用~~;
不错的文章!!!!!!!!
战斗经验最多的不是UH-1和AH-这对兄弟?不是说光越南就干下来几千架的?雌鹿晚了些吧
真是好文章!
回复 6# arrogant


    你童年跟雌鹿有啥过节~:D
写的不错,挺有意思...
回复 11# 打枪打炮打飞机


    以前搞模型的时候,看过很多关于阿富汗的东西..雌鹿就是暴力的苏军的代表啊...加上我看的第一本地摊文学上面的封面就是一个雌鹿..:D
回复 13# arrogant


    难怪啦~对于我来说F15E对我小时候的影响很深,当时模型班的老师就说F15是当今世界最强的战斗机之一,然后E型要比前几型有更大的载弹量和更强的多功能能力!
这个要请教PUPU,当时为什么不买点米24回来,是不是因为在阿富汗战损率高的原因,还是当时不重视陆航,个人感觉米24最适合中国陆军的作战模式
挺不错的一篇文章,看着挺有意思的,顶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上的文章。
菊花战术
先顶再看
醉魂臭 发表于 2010-3-8 01:13


    我也注意到了这个……
"一次米-24 出击,机上的阿富汗向导不会说俄语,但往下直指下面的一座房子,于是苏军飞行员认定这就是目标,迅速投入攻击,阿富汗向导大喊大叫、指天画地,苏联飞行员只当他在痛说阶级仇、民族恨呢,接着打,不一会就把房子炸平了,苏军飞行员只觉得奇怪,为什么那阿富汗向导在作痛苦莫名状,回到基地一问,才知道这是那位向导在指给飞行员看自己的家呢,真正的目标根本连炸弹毛都没有挨到"

这段相当囧啊...
:D
海陆现在哈俄哈的有点过分了
不错的好文章!
毛子和md的战斗经验,不是tg能比拟的。
嗯嗯  不错的文章啊
不错的文章
好文章,怎么收视率不搞。
Mi-24打下F4的事情一直有争议吧,有观点说是伊拉克的宣传。
飞狼 发表于 2010-3-7 23:09
以前讨论过的说。。。。。。当初是想搞点,貌似被国内阻止了。。。。
暴力的雌鹿啊!
一些不为人知的事2:
mi-24装备的机枪或机炮效果都不太好,即使装了驾驶员也多不愿意用;火箭弹ms效果也不好,对地攻击的最有效方法还是直接在敌头顶扔炸弹;

mi-24虽然双座位都装有驾机设备可以单独操作,但射击位的操作基本形同虚设,因为太难控制;

mi-24的下反机翼的原理和鹞式战机一样,防止快速转向时因两边机翼的的升力差导致的机体震动;并不是为避免旋翼下洗气流的影响;
实战中MI24的载员仓都干什么用呢?
能装就装,装不了就空着,MI24在阿富汗很多时候武器操作员都不带,飞行员单枪匹马出动。。。比较有意思的是MI24的飞行员在火箭弹射程不够的时候会抬起机头,用一定的仰角把火箭弹射出去以达到最远的射程,真不知道咋说好。
于是这阿富汗飞行员把米-24 开到山后悄悄地降落,带上突击步枪和手榴弹,悄悄地摸上去,把游击队的高射机枪阵地给端了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有个帖子被击落的飞行员是等救援还是杀出重围 看来毛子的飞行员个个是兰博啊
楼主这文章真的不错 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直升机也要滑跑才能起飞的
那个AH1击落了米24后追上去俘虏了对方飞行员 这个俘虏了以后把人放哪里带回去啊?AH1的驾驶舱可是相当小了。。。
还有能不能给个米24载员舱内部的图片 貌似从来没有见过
red197 发表于 2010-3-8 22:04


    这也是卡-50选择单一驾驶员的来由吧,包括卡-50标配的固定式机炮,也是有它的道理;
机炮作用距离短,威力和精度都差,操作起来和驾驶员配合也复杂,现代战场真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让你驾机飞到敌方这么进的距离低速瞄准后射击的..............

而固定机炮结构简单,驾机者自己控制能高速接近攻击,然后快速脱离....不过这样就实施不了“死亡之轮”:P
回复 36# meigi

“死亡之轮”是不是指直升机沿一定的路线飞圆圈,通过调整机炮的方向让机炮始终对准圆心以达到对某个目标的持续攻击啊?
{:wu:}文章不错{:3_87:}
不错
rainy_heart79 发表于 2010-3-8 11:18
前些日子有个类似的桥段,不过美国人的飞机。

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or Both???{:3_85:}{:3_85:}{:3_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