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德国夜战火炮及坦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22:43
<B>德国夜战火炮及坦克</B></P>
</P>
<B>翻译整理:杨威利</B></P>
<B>《德国军事中心》所有,转载请保留</B></P> 
<B>    (这是为CLIFF兄弟的大作《注意!黑豹》而翻译的。书里原来紧凑的一篇文章被分为了几个部分出现在各个章节,所以这里将原文刊出,欢迎大家一起来指正。另外也感谢CLIFF所提供的珍贵图片</B><B>)</B></P>
<P>    在三十年代早期德国就开始了对军用夜视技术的研究。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走了不少弯路后,可以实用的设备才出现在了战场之上。当然有许多人还是怀疑这种红外夜视设备究竟是否用于过实战,关于这点可以从一些资料里得到确认。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来自1957年3月号的《Der deutsche Soldat德国士兵》杂志,本哈德Erwin Bernhardt先生、前国防军第24装甲团第1营的一名坦克修理技师提供了作为目击者的宝贵陈述。一张由施密特Franz Schmidt先生提供的模糊照片显示了许多人所不知的细节。还有一本反映在战争结束前一个月于德国小镇Uelzen所进行血战的书籍《Der Krieg in der Heimat》也对夜战设备在实际战斗里的使用做了精彩描写。</P>
</P>
<B>红外设备在许多不同的车辆上都做过试验。这辆“S12”号Marder II(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在其Pak40型火炮上方安装有红外照射/图像接收一体化装置。同时在驾驶员座位的左面还配有另一套图像接收装置。</B></P>
</P>
<B>这张模糊的照片显示出了一辆分别在三处地方安装有红外装置的“豹”D型坦克。1)处为车长用红外照射/图像接收装置,与一挺MG34机枪联动;2)处为炮手用图像接收装置,安装在他的两个单窥孔火炮瞄准镜的其中之一上;3)处为驾驶员用图像接收装置,安装在打开的观察窗上。与此类似的改进直到战争结束前一直在进行,也实际应用于了战斗。这辆“豹”式坦克的后面是一辆Willys吉普。</B></P>
<P>    红外装备用于战斗的想法要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晚期。AEG公司在1934年制造出了“Braunsche R&ouml;hre阴极放射管”,而这是把红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视图像的基本部件之一。1939年早期AEG提供了第一套军用红外照射/图像接收装置,装在一门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上向军方高层做了演示。尽管这只是一套样型设备,体积巨大,而且非常容易因各类机械和电气故障而失效,但它清楚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特定的距离上,该设备使这门火炮能在夜里与敌军的车辆作战!HWA(陆军装备部)开始监督起所有的试验来,他们要求所有用于火炮(例如37毫米炮)的夜间瞄准设备“必须使火炮达到与昼间相同的射击精度”,而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进一步的试验越来越少,任何支持这个新颖而又具有极大实用意义技术的方案都被搁置了。</P>
<P>    1942年秋天,又有人想起了它。这回红外观瞄设备安装在了一门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上,而荒谬的技术要求也降低了。经过一系列试验和改进,最终在1943年中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HWA为不同用途而订购了第一批红外夜视设备。1944年春天,大约1000套设备交付军方,但陆军官员又一次拒绝将其用于实战!所有的已交付设备都被存放在Harz山中的一个矿井里。据说一个总参谋部的将军曾经说道:“我们不需要这类东西,我们的战士将以公平的骑士精神赢得这场战争”。</P>
<P>    情况最终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入侵开始后发生了变化。在西线面对盟军巨大的空中优势时,德军遭到了惨重打击(例如1944年7月25-31日,在英美盟军的对地攻击机打击下,德军损失了400辆左右的坦克)。出于安全原因,所有的部队运动都只能在夜间无灯光条件下进行。这样的话,红外夜视设备就成为了前线急需的东西,被列入最优先补给和订购物资。</P>
<P>    几个月以后,一定数量的红外夜视设备被个别陆军和空军单位投入了使用。</P>
<P>
<B>红外夜视设备的技术原理</B></P>
<P>二战时德国红外设备都是基于以下原理而制造出来的:</P>
<P>    红外线的反射特性与普通可见光并无不同,而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波可以被转换为可见光。设备基本上有以下两种:一台带有滤波装置的探照灯以发射红外光线、以及一台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图像显示器。每种设备都跟据用途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积和性能。</P>
<P>    照射在目标物体上的红外线反射回来,在阴极放射管的作用下把红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视图像。图像接收装置的前方通常有类似于挡风玻璃的保护装置,以免造成机构轻易损坏。跟据红外设备的不同用途和不同型号,可以添加各类光学设施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图像接收装置的工作电压高达17000伏,由HS 5F型高压变压器提供能源。一台变压器可以为几台不同的图像接收装置提供能源,但这时的输出可能比原来条件下的电压为高。</P>
<P><B>德国红外夜视设备的代号</B></P>
<P>    所有的红外探照灯,无论其大小及性能,都被称为“Infrarot-Scheinwerfer”(德语的“红外探照灯”)。其具体直径会放在名字之前,比如“20 cm Scheinwerfer”(直径20厘米的探照灯)。同时所有的红外探照灯都有一个统一代号:“Uhu”(猫头鹰)。</P>
<P>    图像接收装置的代号是“Bildwandler”,通常被简称为“Biwa”。按照用途,整个一套红外夜视装置还有特殊代号。军方使用的三种夜间红外瞄准装置分别代号:Zielger&auml;t 1128, 1221, 1222;三种夜间红外驾驶装置分别代号:Fahrger&auml;t 1250, 1252, 1253;一种夜间红外观察装置代号:Beobachtungsger&auml;t 1251。</P>
<P>    当然这个清单并不完整,依然有许多设备的使用和命名情况不为人知。</P>
<P><B>使用红外夜视设备的车辆</B></P>
<P>    前面已经提到过第一种安装此类设备的武器是一门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但具体细节并不非常清楚。到1944年时,其它一些反坦克炮(例如上面提到过的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也装备了一种红外夜视设备(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Zielger&auml;t 1221夜间红外瞄准装置)。一些卡车也装载了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Fahrger&auml;t 1253夜间红外驾驶装置。至少一辆Marder II(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在其75毫米Pak40型火炮上方安装有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Zielger&auml;t 1221夜间红外瞄准装置,在驾驶员位置还安装了Fahrger&auml;t 1253夜间红外驾驶装置。这种驾驶装置安装在驾驶员左侧,使用时要通过一个侧方的潜望镜才能见到由Fahrger&auml;t 1253传来的图像。</P>
<P>    此外一个“猎豹”单位也接收过一批红外夜视设备,与上面那辆“豹”D型坦克上安装的相同。</P>
<P>    1944年底时红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能许多其它车辆也试验性地装载过夜视设备。但目前有比较可信战斗资料的,只有一些“豹”式主战坦克和随伴的Sd.Kfz.251半履带车。</P>
<P><B>“豹”式主战坦克上的红外瞄准、驾驶和观察设备</B></P>
<P>    这些设备的第一次测试开始于1943年后期。标准型的“豹”式坦克在Fallingbostel的装甲兵学校进行了此类测试。当时共有两种红外夜视装备投入使用。</P>
<P>    第一种代号“Sperber(雀鹰)”,包括一台红外探照灯和一台图像接收装置。在车长指挥塔内部前方添加了一个小平台,以安装一台200W功率的红外探照灯和一台图像接收装置。坦克内部还有一些增加的辅助装置。额外的一组12V电池连接着一台变压器,该变压器可最高提供17000V高压。鉴于电池组只能维持设备运行4个小时,所以它还配有发电机。</P>
<P>    车长用红外夜视设备指挥驾驶员,后者在夜间几乎什么也见不到。这种驾驶方式需要非常良好的长时间培训,而在大战末期这点只能是纸上谈兵。车长还可以用他的夜视装置搜索目标。当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他通过一系列指令来指挥炮手。这类指令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给出(例如:用手触碰或用脚踢炮手左肩表示“炮塔向左转”)。当目标位于炮塔正前方时,车长锁死指挥塔(以便与火炮保持方向一致),开始判断距离。调整完毕后,由他下达开火命令。这就是最基本的夜间目标捕捉/摧毁程序。</P>
<P>    此类红外夜视设备的有效距离大约在500到600米,用于驾驶是绰绰有余,但不免浪费了远程射击精度高、火力猛的70倍口径75毫米主炮的强大威力。所以,发展出了安装在Sd. Kfz. 251半履带车上,由60厘米防空探照灯改装的红外探照灯系统。这些半履带车也带有图像接收装置。一旦锁定目标,立即通过Fu 5电台与“豹”式坦克取得联系,由其负责攻击并为其修正弹道。同时夜间“豹”式主炮会使用无闪光弹药以降低被敌人发现的概率(资料来源于1957年3月号的《Der deutsche Soldat德国士兵》杂志)。</P>
<P>    国防军第24装甲团第1营第3连(直到1944年11月25日前都配属于第116装甲师)在Fallingbostel附近的Bergen装甲兵学校接受了红外夜视设备的改装。全连都装上了“Sperber(雀鹰)”系统(根据本哈德先生的回忆)。《Der deutsche Soldat德国士兵》杂志刊载着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乘员组可以在2500米的距离上准确瞄准夜间目标。他甚至谈道这种情况下命中率居然高达三分之二!(这点未免过于乐观,哪怕炮手是天才也很难做到)。以后为提高命中率,还做过让炮手分享车长夜视视野的改进。最后,还有一个计划是为炮手在单窥孔火炮观瞄仪上单独添加红外图像接收装置。</P>
<P>    1945年初,一辆安装有“Sperber(雀鹰)”系统的“豹”式坦克前往匈牙利的Stuhlweissenburg前线进行实战测试。很可能伴随有一辆装有60厘米“Uhu”式红外探照灯的Sd. Kfz. 251半履带车和另一辆负责支援的“Falke”式Sd. Kfz. 251半履带车。据称“Sperber(雀鹰)”系统在前线工作情况良好。</P>
<P>    1945年初,第1营全营(包括第3连在内,起初最少有17辆安装有红外夜视系统的“豹”式坦克)被派往匈牙利战线,但所有的坦克都奉命在离开Fallingbostel之前卸下红外夜视设备。没有人知道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P>
<P>    1945年上半年,“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在Fallingbostel地区作战,奉命打开一条通往Harz山的南去道路。尽管该师拥有“装甲师”的称呼,但实际上坦克很少。两辆该师的“豹”式坦克据称装有红外夜视设备(很可能是“Sperber”系统)。一场战斗发生在1945年4月21日晚上。“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最后10辆坦克在一辆Sd. Kfz. 234/1侦察车的伴随下出现在美军位于Weser/Elbe运河边的一个反坦克阵地附近。美军装备的是M2型76毫米反坦克炮。早上2点战斗开始,德军首先攻击。美军发出警报后发射了照明弹。第1辆“豹”式坦克中弹并翻进了一条沟里,攻击被击退。随后装有红外夜视设备“豹”式坦克加入了战斗。它们捕捉到了反坦克炮的位置,发射了大约20发炮弹。整个阵地被摧毁,美军炮手和步兵们惊慌失措,转身就逃。德军坦克紧跟而来,又在黑夜里摧毁了一些卡车及其他车辆。</P>
<P>    这次成功的战例证实了红外技术的巨大价值。但我们没有“克劳塞维茨”装甲师那些装有红外夜视设备的“豹”式坦克参加第二场战斗的资料。</P>
<P>    1945年3月“Mücheberg幕钦堡”装甲师建立。著名作家泰塞Tony Le Tessier在他的《Duchbruch an der Oder》一书里提到该师装甲营共有11辆IV号坦克(第1连)、10辆“豹”式坦克(第2连)和10辆IV号坦克(第3连)。其中第2连的一些“豹”式坦克安装有“Sperber”系统。</P>
<P>    “Sperber(雀鹰)”红外夜视系统结构非常简单,却可以立即让坦克具备(中、近距离)夜战能力。它的通用化设计使得几乎每种德军装甲车辆都可以配备。它的缺点之一就在于使车长在承担自己职责之外还必须为驾驶员和炮手提供指引,在战场上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此外该类设备可靠性差,机械故障频发,尤其是阴极放射管过于娇嫩。</P>
<P>    各种型号的“豹”式坦克都能安装“Sperber(雀鹰)”红外夜视系统。最近一辆在波兰发现的“豹”式G型坦克在驾驶员前视潜望镜的上方有一个焊接上去的支架。因为后期型的“豹”式坦克驾驶员座椅都可以升降,所以这个支架很可能用来安置红外图像接收装置,从而为夜间驾驶提供方便。</P>
<P>    第二种红外夜视装置人们所知较少,但的确有一些配备此类装置的“豹”式坦克存在过。在Fallingbostel的仓库里有很多“Biwa”装置的库存,当盟军部队靠近时,这种复杂的“即兴创作”出现也是不奇怪的。前面图示的那辆“豹”式坦克就是一个例子,从周围人的制服和后面的Willys吉普上来看,当时它已经被盟军缴获。</P>
<P>    “Sperber(雀鹰)”红外夜视系统只是在装甲车辆上简单添加一台红外探照灯和一台图像接收装置,所以配备范围可以很广。而第二种红外夜视装置要复杂和精致地多。</P>
<P>    “Sperber(雀鹰)”红外夜视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车长一个人能操作红外探照灯,及时见到他所需要的图像。“豹”式G型和后期的A型坦克不能在不进行大量改动的情况下为炮手提供单独的红外夜视设备,而炮手能否及时见到图像又是坦克火力发挥的关键所在,所以德军找到了一些过渡性解决手段。旧型号的“豹”式坦克(D型和早期的A型)在工厂里进行了非常有趣的改动,驾驶员座舱正前方的一块装甲板被改为活动式,打开后很容易安装红外图像接收装置。当有必要使用该装置的时候,装甲板打开,原来驾驶员前方的防弹观察玻璃被移除。安装图像接收装置的工作量并不大,只要用电焊工具把它焊接固定在装甲板下方就可以了。同时在这块装甲板的右侧还安装了一台30厘米直径的红外探照灯。</P>
<P>    “豹”式D型和早期的A型坦克原来配备的都是双窥孔火炮瞄准镜,后期型号改为了单窥孔。在原来双窥孔火炮瞄准镜的基础上改装红外夜视设备并不麻烦:原来的双窥孔火炮瞄准镜被改为两台单窥孔式,右侧的那台在前方有红外夜视图像接收装置。白天炮手只使用左面那个瞄准镜,夜里则使用右面的。同驾驶员一样,在瞄准镜的左侧安装了一台30厘米直径的红外探照灯。这些设备都安装在一个焊接在火炮防盾表面的小平台上,就在火炮瞄准镜的下方一点。车长的红外设备也经过了改进,使用了与原来“Falke”式Sd. Kfz. 251半履带车上相同的结构。这是一种将一台红外探照灯、一台红外图像接收装置与一挺MG34或MG42机枪联动的安装方式。出于后勤方面的考虑,在“豹”式坦克上基本采用与火炮同轴机枪、前机枪相同的MG34机枪。</P>
<P>    为了减小被发现的概率,所有配备红外夜视装置的“豹”式坦克都采用了与G型相同的炮口消焰器。而且乘员们还接到过在弃车时炸毁红外装置的命令。</P>
<P>    第24装甲团的本哈德先生回忆道:“所有的红外装置上都绑着一个手榴弹,引线集中到车长那里。当他下令弃车时,必须等到最后一个乘员离开车辆后拉响手榴弹炸毁红外装置。”
这很可能是战争即将结束时德国军方下达的“摧毁一切”命令的一部分。</P>
<P>    很可能这些经过大量改进的“豹”式坦克的确在战争结束前参加过战斗。第一个证据就是那张模糊的照片,上面的“豹”式坦克安装了三套红外夜视设备。</P>
<P>    还有报告说战争即将结束时一个英国装甲师遭遇过一些装有夜视设备的“豹”式坦克。英军装备的是“彗星”式坦克,时间为1945年4月。在一场短时间的激烈战斗后,几乎所有的德军坦克都被击毁了。这里还有两张照片显示了一辆在1947年时的“豹”式D型坦克。可以见到在火炮防盾上有着清晰的焊接痕迹,而这里就是那个安放炮手用夜视设备的小平台应该所在的地方。可能是英军为测试目的而将它们移除的。</P>
<P>    一些Fallingbostel装甲兵学校的教官们甚至为夜战部队设计过专门的战术。他们希望成立一支步坦协同的特殊部队。而安装有三台红外夜视设备的“豹”式坦克是其中的核心力量。计划在这些坦克的后部引擎盖上面焊上三块巨大的装甲板,为3名搭载步兵提供后方和侧方防护。这些步兵负责所在“豹”式坦克的近距离保护,配有MP44自动步枪,而这些步枪也可以安装夜视装置。</P>
<P>    “豹”式坦克的后方还有同样具备夜战能力的“Falke”式Sd. Kfz. 251半履带车,上面有更多的手持配夜视装置MP44自动步枪的步兵。在情况允许时,装有60厘米“Uhu”式红外探照灯的Sd. Kfz. 251半履带车会在后方提供更强的红外光源以“照亮”战场。毫无疑问,这样的“梦幻型”夜战部队在当时足以驰骋夜间战场、笑傲天下了!</P><B>德国夜战火炮及坦克</B></P>
</P>
<B>翻译整理:杨威利</B></P>
<B>《德国军事中心》所有,转载请保留</B></P> 
<B>    (这是为CLIFF兄弟的大作《注意!黑豹》而翻译的。书里原来紧凑的一篇文章被分为了几个部分出现在各个章节,所以这里将原文刊出,欢迎大家一起来指正。另外也感谢CLIFF所提供的珍贵图片</B><B>)</B></P>
<P>    在三十年代早期德国就开始了对军用夜视技术的研究。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走了不少弯路后,可以实用的设备才出现在了战场之上。当然有许多人还是怀疑这种红外夜视设备究竟是否用于过实战,关于这点可以从一些资料里得到确认。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来自1957年3月号的《Der deutsche Soldat德国士兵》杂志,本哈德Erwin Bernhardt先生、前国防军第24装甲团第1营的一名坦克修理技师提供了作为目击者的宝贵陈述。一张由施密特Franz Schmidt先生提供的模糊照片显示了许多人所不知的细节。还有一本反映在战争结束前一个月于德国小镇Uelzen所进行血战的书籍《Der Krieg in der Heimat》也对夜战设备在实际战斗里的使用做了精彩描写。</P>
</P>
<B>红外设备在许多不同的车辆上都做过试验。这辆“S12”号Marder II(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在其Pak40型火炮上方安装有红外照射/图像接收一体化装置。同时在驾驶员座位的左面还配有另一套图像接收装置。</B></P>
</P>
<B>这张模糊的照片显示出了一辆分别在三处地方安装有红外装置的“豹”D型坦克。1)处为车长用红外照射/图像接收装置,与一挺MG34机枪联动;2)处为炮手用图像接收装置,安装在他的两个单窥孔火炮瞄准镜的其中之一上;3)处为驾驶员用图像接收装置,安装在打开的观察窗上。与此类似的改进直到战争结束前一直在进行,也实际应用于了战斗。这辆“豹”式坦克的后面是一辆Willys吉普。</B></P>
<P>    红外装备用于战斗的想法要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晚期。AEG公司在1934年制造出了“Braunsche R&ouml;hre阴极放射管”,而这是把红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视图像的基本部件之一。1939年早期AEG提供了第一套军用红外照射/图像接收装置,装在一门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上向军方高层做了演示。尽管这只是一套样型设备,体积巨大,而且非常容易因各类机械和电气故障而失效,但它清楚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特定的距离上,该设备使这门火炮能在夜里与敌军的车辆作战!HWA(陆军装备部)开始监督起所有的试验来,他们要求所有用于火炮(例如37毫米炮)的夜间瞄准设备“必须使火炮达到与昼间相同的射击精度”,而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进一步的试验越来越少,任何支持这个新颖而又具有极大实用意义技术的方案都被搁置了。</P>
<P>    1942年秋天,又有人想起了它。这回红外观瞄设备安装在了一门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上,而荒谬的技术要求也降低了。经过一系列试验和改进,最终在1943年中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HWA为不同用途而订购了第一批红外夜视设备。1944年春天,大约1000套设备交付军方,但陆军官员又一次拒绝将其用于实战!所有的已交付设备都被存放在Harz山中的一个矿井里。据说一个总参谋部的将军曾经说道:“我们不需要这类东西,我们的战士将以公平的骑士精神赢得这场战争”。</P>
<P>    情况最终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入侵开始后发生了变化。在西线面对盟军巨大的空中优势时,德军遭到了惨重打击(例如1944年7月25-31日,在英美盟军的对地攻击机打击下,德军损失了400辆左右的坦克)。出于安全原因,所有的部队运动都只能在夜间无灯光条件下进行。这样的话,红外夜视设备就成为了前线急需的东西,被列入最优先补给和订购物资。</P>
<P>    几个月以后,一定数量的红外夜视设备被个别陆军和空军单位投入了使用。</P>
<P>
<B>红外夜视设备的技术原理</B></P>
<P>二战时德国红外设备都是基于以下原理而制造出来的:</P>
<P>    红外线的反射特性与普通可见光并无不同,而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波可以被转换为可见光。设备基本上有以下两种:一台带有滤波装置的探照灯以发射红外光线、以及一台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的图像显示器。每种设备都跟据用途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积和性能。</P>
<P>    照射在目标物体上的红外线反射回来,在阴极放射管的作用下把红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视图像。图像接收装置的前方通常有类似于挡风玻璃的保护装置,以免造成机构轻易损坏。跟据红外设备的不同用途和不同型号,可以添加各类光学设施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图像接收装置的工作电压高达17000伏,由HS 5F型高压变压器提供能源。一台变压器可以为几台不同的图像接收装置提供能源,但这时的输出可能比原来条件下的电压为高。</P>
<P><B>德国红外夜视设备的代号</B></P>
<P>    所有的红外探照灯,无论其大小及性能,都被称为“Infrarot-Scheinwerfer”(德语的“红外探照灯”)。其具体直径会放在名字之前,比如“20 cm Scheinwerfer”(直径20厘米的探照灯)。同时所有的红外探照灯都有一个统一代号:“Uhu”(猫头鹰)。</P>
<P>    图像接收装置的代号是“Bildwandler”,通常被简称为“Biwa”。按照用途,整个一套红外夜视装置还有特殊代号。军方使用的三种夜间红外瞄准装置分别代号:Zielger&auml;t 1128, 1221, 1222;三种夜间红外驾驶装置分别代号:Fahrger&auml;t 1250, 1252, 1253;一种夜间红外观察装置代号:Beobachtungsger&auml;t 1251。</P>
<P>    当然这个清单并不完整,依然有许多设备的使用和命名情况不为人知。</P>
<P><B>使用红外夜视设备的车辆</B></P>
<P>    前面已经提到过第一种安装此类设备的武器是一门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但具体细节并不非常清楚。到1944年时,其它一些反坦克炮(例如上面提到过的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也装备了一种红外夜视设备(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Zielger&auml;t 1221夜间红外瞄准装置)。一些卡车也装载了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Fahrger&auml;t 1253夜间红外驾驶装置。至少一辆Marder II(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在其75毫米Pak40型火炮上方安装有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Zielger&auml;t 1221夜间红外瞄准装置,在驾驶员位置还安装了Fahrger&auml;t 1253夜间红外驾驶装置。这种驾驶装置安装在驾驶员左侧,使用时要通过一个侧方的潜望镜才能见到由Fahrger&auml;t 1253传来的图像。</P>
<P>    此外一个“猎豹”单位也接收过一批红外夜视设备,与上面那辆“豹”D型坦克上安装的相同。</P>
<P>    1944年底时红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能许多其它车辆也试验性地装载过夜视设备。但目前有比较可信战斗资料的,只有一些“豹”式主战坦克和随伴的Sd.Kfz.251半履带车。</P>
<P><B>“豹”式主战坦克上的红外瞄准、驾驶和观察设备</B></P>
<P>    这些设备的第一次测试开始于1943年后期。标准型的“豹”式坦克在Fallingbostel的装甲兵学校进行了此类测试。当时共有两种红外夜视装备投入使用。</P>
<P>    第一种代号“Sperber(雀鹰)”,包括一台红外探照灯和一台图像接收装置。在车长指挥塔内部前方添加了一个小平台,以安装一台200W功率的红外探照灯和一台图像接收装置。坦克内部还有一些增加的辅助装置。额外的一组12V电池连接着一台变压器,该变压器可最高提供17000V高压。鉴于电池组只能维持设备运行4个小时,所以它还配有发电机。</P>
<P>    车长用红外夜视设备指挥驾驶员,后者在夜间几乎什么也见不到。这种驾驶方式需要非常良好的长时间培训,而在大战末期这点只能是纸上谈兵。车长还可以用他的夜视装置搜索目标。当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他通过一系列指令来指挥炮手。这类指令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给出(例如:用手触碰或用脚踢炮手左肩表示“炮塔向左转”)。当目标位于炮塔正前方时,车长锁死指挥塔(以便与火炮保持方向一致),开始判断距离。调整完毕后,由他下达开火命令。这就是最基本的夜间目标捕捉/摧毁程序。</P>
<P>    此类红外夜视设备的有效距离大约在500到600米,用于驾驶是绰绰有余,但不免浪费了远程射击精度高、火力猛的70倍口径75毫米主炮的强大威力。所以,发展出了安装在Sd. Kfz. 251半履带车上,由60厘米防空探照灯改装的红外探照灯系统。这些半履带车也带有图像接收装置。一旦锁定目标,立即通过Fu 5电台与“豹”式坦克取得联系,由其负责攻击并为其修正弹道。同时夜间“豹”式主炮会使用无闪光弹药以降低被敌人发现的概率(资料来源于1957年3月号的《Der deutsche Soldat德国士兵》杂志)。</P>
<P>    国防军第24装甲团第1营第3连(直到1944年11月25日前都配属于第116装甲师)在Fallingbostel附近的Bergen装甲兵学校接受了红外夜视设备的改装。全连都装上了“Sperber(雀鹰)”系统(根据本哈德先生的回忆)。《Der deutsche Soldat德国士兵》杂志刊载着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乘员组可以在2500米的距离上准确瞄准夜间目标。他甚至谈道这种情况下命中率居然高达三分之二!(这点未免过于乐观,哪怕炮手是天才也很难做到)。以后为提高命中率,还做过让炮手分享车长夜视视野的改进。最后,还有一个计划是为炮手在单窥孔火炮观瞄仪上单独添加红外图像接收装置。</P>
<P>    1945年初,一辆安装有“Sperber(雀鹰)”系统的“豹”式坦克前往匈牙利的Stuhlweissenburg前线进行实战测试。很可能伴随有一辆装有60厘米“Uhu”式红外探照灯的Sd. Kfz. 251半履带车和另一辆负责支援的“Falke”式Sd. Kfz. 251半履带车。据称“Sperber(雀鹰)”系统在前线工作情况良好。</P>
<P>    1945年初,第1营全营(包括第3连在内,起初最少有17辆安装有红外夜视系统的“豹”式坦克)被派往匈牙利战线,但所有的坦克都奉命在离开Fallingbostel之前卸下红外夜视设备。没有人知道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P>
<P>    1945年上半年,“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在Fallingbostel地区作战,奉命打开一条通往Harz山的南去道路。尽管该师拥有“装甲师”的称呼,但实际上坦克很少。两辆该师的“豹”式坦克据称装有红外夜视设备(很可能是“Sperber”系统)。一场战斗发生在1945年4月21日晚上。“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最后10辆坦克在一辆Sd. Kfz. 234/1侦察车的伴随下出现在美军位于Weser/Elbe运河边的一个反坦克阵地附近。美军装备的是M2型76毫米反坦克炮。早上2点战斗开始,德军首先攻击。美军发出警报后发射了照明弹。第1辆“豹”式坦克中弹并翻进了一条沟里,攻击被击退。随后装有红外夜视设备“豹”式坦克加入了战斗。它们捕捉到了反坦克炮的位置,发射了大约20发炮弹。整个阵地被摧毁,美军炮手和步兵们惊慌失措,转身就逃。德军坦克紧跟而来,又在黑夜里摧毁了一些卡车及其他车辆。</P>
<P>    这次成功的战例证实了红外技术的巨大价值。但我们没有“克劳塞维茨”装甲师那些装有红外夜视设备的“豹”式坦克参加第二场战斗的资料。</P>
<P>    1945年3月“Mücheberg幕钦堡”装甲师建立。著名作家泰塞Tony Le Tessier在他的《Duchbruch an der Oder》一书里提到该师装甲营共有11辆IV号坦克(第1连)、10辆“豹”式坦克(第2连)和10辆IV号坦克(第3连)。其中第2连的一些“豹”式坦克安装有“Sperber”系统。</P>
<P>    “Sperber(雀鹰)”红外夜视系统结构非常简单,却可以立即让坦克具备(中、近距离)夜战能力。它的通用化设计使得几乎每种德军装甲车辆都可以配备。它的缺点之一就在于使车长在承担自己职责之外还必须为驾驶员和炮手提供指引,在战场上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此外该类设备可靠性差,机械故障频发,尤其是阴极放射管过于娇嫩。</P>
<P>    各种型号的“豹”式坦克都能安装“Sperber(雀鹰)”红外夜视系统。最近一辆在波兰发现的“豹”式G型坦克在驾驶员前视潜望镜的上方有一个焊接上去的支架。因为后期型的“豹”式坦克驾驶员座椅都可以升降,所以这个支架很可能用来安置红外图像接收装置,从而为夜间驾驶提供方便。</P>
<P>    第二种红外夜视装置人们所知较少,但的确有一些配备此类装置的“豹”式坦克存在过。在Fallingbostel的仓库里有很多“Biwa”装置的库存,当盟军部队靠近时,这种复杂的“即兴创作”出现也是不奇怪的。前面图示的那辆“豹”式坦克就是一个例子,从周围人的制服和后面的Willys吉普上来看,当时它已经被盟军缴获。</P>
<P>    “Sperber(雀鹰)”红外夜视系统只是在装甲车辆上简单添加一台红外探照灯和一台图像接收装置,所以配备范围可以很广。而第二种红外夜视装置要复杂和精致地多。</P>
<P>    “Sperber(雀鹰)”红外夜视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车长一个人能操作红外探照灯,及时见到他所需要的图像。“豹”式G型和后期的A型坦克不能在不进行大量改动的情况下为炮手提供单独的红外夜视设备,而炮手能否及时见到图像又是坦克火力发挥的关键所在,所以德军找到了一些过渡性解决手段。旧型号的“豹”式坦克(D型和早期的A型)在工厂里进行了非常有趣的改动,驾驶员座舱正前方的一块装甲板被改为活动式,打开后很容易安装红外图像接收装置。当有必要使用该装置的时候,装甲板打开,原来驾驶员前方的防弹观察玻璃被移除。安装图像接收装置的工作量并不大,只要用电焊工具把它焊接固定在装甲板下方就可以了。同时在这块装甲板的右侧还安装了一台30厘米直径的红外探照灯。</P>
<P>    “豹”式D型和早期的A型坦克原来配备的都是双窥孔火炮瞄准镜,后期型号改为了单窥孔。在原来双窥孔火炮瞄准镜的基础上改装红外夜视设备并不麻烦:原来的双窥孔火炮瞄准镜被改为两台单窥孔式,右侧的那台在前方有红外夜视图像接收装置。白天炮手只使用左面那个瞄准镜,夜里则使用右面的。同驾驶员一样,在瞄准镜的左侧安装了一台30厘米直径的红外探照灯。这些设备都安装在一个焊接在火炮防盾表面的小平台上,就在火炮瞄准镜的下方一点。车长的红外设备也经过了改进,使用了与原来“Falke”式Sd. Kfz. 251半履带车上相同的结构。这是一种将一台红外探照灯、一台红外图像接收装置与一挺MG34或MG42机枪联动的安装方式。出于后勤方面的考虑,在“豹”式坦克上基本采用与火炮同轴机枪、前机枪相同的MG34机枪。</P>
<P>    为了减小被发现的概率,所有配备红外夜视装置的“豹”式坦克都采用了与G型相同的炮口消焰器。而且乘员们还接到过在弃车时炸毁红外装置的命令。</P>
<P>    第24装甲团的本哈德先生回忆道:“所有的红外装置上都绑着一个手榴弹,引线集中到车长那里。当他下令弃车时,必须等到最后一个乘员离开车辆后拉响手榴弹炸毁红外装置。”
这很可能是战争即将结束时德国军方下达的“摧毁一切”命令的一部分。</P>
<P>    很可能这些经过大量改进的“豹”式坦克的确在战争结束前参加过战斗。第一个证据就是那张模糊的照片,上面的“豹”式坦克安装了三套红外夜视设备。</P>
<P>    还有报告说战争即将结束时一个英国装甲师遭遇过一些装有夜视设备的“豹”式坦克。英军装备的是“彗星”式坦克,时间为1945年4月。在一场短时间的激烈战斗后,几乎所有的德军坦克都被击毁了。这里还有两张照片显示了一辆在1947年时的“豹”式D型坦克。可以见到在火炮防盾上有着清晰的焊接痕迹,而这里就是那个安放炮手用夜视设备的小平台应该所在的地方。可能是英军为测试目的而将它们移除的。</P>
<P>    一些Fallingbostel装甲兵学校的教官们甚至为夜战部队设计过专门的战术。他们希望成立一支步坦协同的特殊部队。而安装有三台红外夜视设备的“豹”式坦克是其中的核心力量。计划在这些坦克的后部引擎盖上面焊上三块巨大的装甲板,为3名搭载步兵提供后方和侧方防护。这些步兵负责所在“豹”式坦克的近距离保护,配有MP44自动步枪,而这些步枪也可以安装夜视装置。</P>
<P>    “豹”式坦克的后方还有同样具备夜战能力的“Falke”式Sd. Kfz. 251半履带车,上面有更多的手持配夜视装置MP44自动步枪的步兵。在情况允许时,装有60厘米“Uhu”式红外探照灯的Sd. Kfz. 251半履带车会在后方提供更强的红外光源以“照亮”战场。毫无疑问,这样的“梦幻型”夜战部队在当时足以驰骋夜间战场、笑傲天下了!</P>
<P>
这辆失去行动能力的早期型“豹”式D型坦克已经被抛弃在Uelzen小镇外很久了。在其火炮防盾上、瞄准镜下方可以看到明显的焊接痕迹。这可能就是上述第二种红外装置安装过的证据。</P>
<P>                                               1946年时同一辆坦克的照片。这辆坦克上几乎所有的零件都丢失了,很可能是当地农民或者是废品回收人员的杰作。注意火炮瞄准镜下方的焊接痕迹。
</P>
<P><B>附:网友“元首”兄的补充</B></P>
<P><B>黑豹坦克安装红外夜视仪的两种方案:</B></P>
<P><B>方案A</B>-代号“食雀鹰”(Sperber):在车长指挥塔上安装直径30厘米的FG 1250型红外探照灯(视距600米),由车长负责操作图像转换器。从1944年末至1945年3月,德军在一些豹G型(包括其它变型)坦克上安装FG 1250型红外探照灯并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结果很成功。从1945年的3月到4月,大约有50辆豹G型坦克(含各种变形车)安装了FG 1250,这些坦克分别参加了东西两线的战斗。带红外夜视仪的豹式坦克在行动时伴随有安装60厘米直径红外线探照灯的SdKfz.251/20“猫头鹰”式(uhu)和Sd.Kfz.251/21“猎鹰”式(Falke)半履带装甲车。这种方案可以把夜视仪很容易的安装在各型装甲战斗车辆上。

<B>方案B</B>-代号“变像器”(Biwa-Bildwandler):更为复杂的解决方案,即为驾驶员,炮手和车长各提供一套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相应的光电图像变换器。豹式坦克的各种型号都试验过安装“变像器”,测试结果也是成功的,但是在东西两线的实际战况报告却很少。
    安装了红外夜视仪的黑豹式坦克的部队包括第116装甲师(第24装甲团3连,西线,1944年夏),第16ss装甲集团军(匈牙利,1945年初),慕钦堡(Muncheberg)装甲师和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装甲师。其中的一次战斗报告来自于LSSAH装甲师第1装甲团的一名老兵的叙述,据他声称几辆可能是第116装甲师的准备红外夜视仪的豹式坦克在阿登战役使用过。1945年4月,安装B方案红外夜视仪的豹式坦克装备了克劳斯维茨装甲师,4月中旬,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于尔岑(Uelzen)地区歼灭英军一个排的彗星巡洋坦克。1945年4月21日,同样的豹式坦克攻占了美军在维悉河-易北河运河区的一处反坦克阵地。
    另外,有报道称一个装备烈豹坦克歼击车的部队也曾使用过红外夜视仪。
    德军还研制了安装在MP44突击步枪使用的名为“吸血鬼”(Vampir)的单兵用红外夜视仪。
---------------------------
    以上资料来自《Achtung Panzer》</P>
<P>    非常可惜,德军使用红外夜视仪的作战记录很少,仅有的几次夜战叙述也不是很详细。红外夜视仪也算是德国人的一项尖端技术,只是投入使用的太晚,估计是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可靠性差。</P>
<P> </P>
<P>一些相关图片:</P>
<P>
</P>
<P>1221型夜视望远镜,配用AEG公司的126型显象装置</P>
<P></P>
<P><B>夜视装置的电源</B></P>
<P>为黑豹D后期型安装的全套夜视装置的示意图</P>
<P></P>
<P>车长指挥塔上的夜视装置安装示意图</P>
<P></P>
<P>全车安装示意图
</P>
猛。
<P>不错啊```</P><P>     一直只是听说</P>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