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一篇旧文《别斯兰事件与车臣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54:15
最初发表于网易军事http://war.news.163.com/07/0807/13/3L9VU3910001123L.html

      2004年,莫斯科时间9月1日10时,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恐怖分子进攻并占领了位于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参加开学典礼的约1200名师生、家长扣为人质。9月3日13时,由于绑匪在安装炸药时意外爆炸,导致一场混战,最终致使338名人质丧生、700多名人质受伤,死者中包括150多名小学生……这便是继“9.11”之后最严重的恐怖事件——“别斯兰事件”。

      而在此前一天,也就是8月31日,莫斯科里加地铁车站发生自杀性爆炸事件,造成10人死亡,更早些的8月24日,两架俄罗斯民航客机几乎同时在空中爆炸,100多名乘客与机组人员全部遇难。2004年的那个夏末秋初留给俄罗斯人的,绝对是一段充满恐惧与愤怒的记忆,而其直接的制造者,则是俄罗斯车臣分裂势力。至今,这一系列恐怖事件已经过去了近3年时间,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去再一次审视这段历史 ——这不仅仅是为了悼念异国的死难者……

200年的积怨

      现在的俄罗斯车臣共和国是俄联邦的八十九个联邦主体之一,位于俄罗斯北高加索捷列克河沿岸,北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为邻,南与格鲁吉亚共和国接壤,东靠达吉斯坦共和国,西部是北奥塞梯共和国,面积1.5万平方公里。

      车臣民族祖居高加索山区, 15~16世纪金帐汗国解体之后,开始向平原地区迁徙,并开始信奉YSL教,属逊尼派。车臣民族与俄罗斯的渊源始于18世纪初,俄国正在彼得大帝的统治之下。俄国的崛起与扩张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当时的俄国以东正教保护人自居,宣称自己“有义务保护东正教国家免遭MSL的入侵”。具体来讲,这包括两条战线:向西,以帮助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挣脱奥斯曼土耳其奴役的名义,进入巴尔干半岛;向南,则借帮助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反抗波斯人的入侵的机会进入高加索地区——1795年,波斯人攻陷第比利斯,沙俄军队要援助格鲁吉亚人,就必须穿越车臣人的领地。

      在这一背景下,沙俄进入车臣地区,1785年,车臣宗教领袖乌苏尔马率领车臣人、卡巴尔达人和卡尔梅克人与俄军展开激战,最后以失败告终。而在19世纪初至50年代,沙俄又与车臣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高加索战争”,直至1859年,当地宗教领袖沙米尔被俄军生擒,车臣才并入沙俄版图。19世纪70年代,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再次开战,车臣人也闻风而动起义,又一次遭到镇压。

      而在苏维埃时代,车臣民族与俄罗斯之间的积怨并未消减,相反却进一步的加深,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苏共高层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开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在全国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划分“富农”。在俄罗斯,一般的贫苦农民是养不起马的,而车臣族由于从事游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马匹。而由俄罗斯族工人组成的工作队,往往把有马的车臣人统统划作“富农”——不但没收财产,还要消灭。这种荒唐的做法激起了车臣人的普遍反抗,据统计,从1929~1935年,车臣共爆发了286 次反抗建立集体农庄的事件。

      在随后30年代肃反运动中,车臣民族的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同样受到迫害,这就又进一步加深了车臣人对苏共和俄罗斯人的民族仇恨。二战期间,车臣人的这种民族情绪被德军所利用,纳粹许诺给予车臣人充分的自治权利,从而得到了一些车臣部族的支持,部分车臣人成立了一个“高加索兄弟特别党”,与德国人合作。

      部分车臣人在德国占领期间的表现,激怒了苏共高层特别是斯大林本人,使之最终迁怒于整个车臣民族。1944年2月苏联政府强行将车臣人全部迁往哈萨克斯坦、中亚和西伯利亚,这一迁徙过程,导致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车臣人死亡。在流放地,车臣人与当地居民隔离居住,每月要到内务部门登记,出远门要请示汇报,不允许开办用车臣民族语言教学的学校——实际等于被剥夺了公民权利。斯大林去世之后,直到1957年,苏联政府才宣布为车臣—印古什民族恢复名誉,恢复其自治共和国的建制,并允许车臣人返回故乡,为了给予车臣人补偿,又把捷列克河以北的非车臣人聚居区划归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但是之前的错误举动,仍然严重地伤害了车臣人的民族感情,民族间的积怨进一步的加深了。

      车臣民族矛盾的另一面则源于其民族特性:车臣人民风骠悍,不事生产,至今甚至仍保留有“血亲复仇”的传统。在并入沙俄之前,车臣民族仍然是原始的游牧民族,其社会构成还处在原始的氏族(泰普)阶段,政治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家庭、氏族(泰普)或部落基础上,四分五裂、凭实力火并是政治常态。而不当的民族政策又使得车臣人对国家缺乏认同感,使之始终没有融入到真正的现代社会,反过来,这种民族特制有加深了其与俄罗斯人的隔壑,一个死循环就此产生。

两次车臣战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经济逐步进入停滞时期,发展步伐越来越慢,至80年代初,危机进一步加深。如前述,车臣人存在不事生产的民族特性、原始的社会结构以及过高的出生率的,同时车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车臣人平均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这使得车臣失业现象特别严重,其中维持生活的90%收入来源要依靠政府的预算拨款。至1991年,车臣人口失业率达30%——同时期全苏失业率还仅是个位数,这就使得车臣人容易受到极端分子的煽动铤而走险,而苏共中央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联盟的解体,最终引爆了这颗“不定时炸弹”。一般认为,就内因而言,苏联解体是激进“民主派”和极端民族主义两支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一点,在车臣问题上充分的体现了出来。车臣分裂始于1990年,在“8.19”事件之后,民族分裂势力开始公然冲击苏共政权机构,而苏联的激进“民主派”们此时对于反共已经达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的地步,当时叶利钦曾赞许杜达耶夫是“山区里的叶利钦”,而为了避免被扣上“压制民主”的罪名,苏联各强力部门事实上都只是在袖手旁观,原本可以在初期压制下去的分裂活动至此开始演变为一场灾难。

      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所谓的“车臣总统”民主选举,将所有的非车臣族裔全部排除在外,而即使在武装分子的监视之下,杜达耶夫的得票率也仅仅是12%,但仍顺利当选。

       车臣虽然只是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弹丸之地,但却是进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从中亚向欧洲输送石油的管道同样也必须经过这里,长期以来,能源产品是俄罗斯除军火外在国际市场唯一拿的出手的商品,能源贸易一旦阻塞,俄罗斯的损失将是灾难性的。因此,长期以来,牢牢控制住车臣始终是俄罗斯的重要国策。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激进“民主派”们正在忙于架空联盟中央,通过《俄罗斯联邦主权宣言》。1990年8月,刚刚当选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来到俄罗斯联邦的鞑靼斯坦自治共和国视察。在那里,他发表演说,鼓励鞑靼斯坦“尽可能地争取独立”。这实际上是想通过地方领导人的手暗中破坏戈尔巴乔夫为缔结新的联盟条约所做出的努力。叶利钦还曾经公开煽动说: “地方能吃下多少主权,就拿走多少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俄联邦虽然仍坚持维护车臣主权的原则,但其具体实施则是非常软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抱薪救火。在与分裂势力的谈判中,联邦政府一味的妥协:承认了杜达耶夫的总统地位;对车臣银行的账户解除冻结,以便拨去退休金;车臣还得到了给自己的公民颁发护照的权利;在1992年5月格拉乔夫甚至命令将北高加索军区一半(实际则是95%)的武器移交给了车臣武装,其中甚至包括最先进的T-80坦克。 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与俄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据此,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俄罗斯除了在名义上没有认可,实际上已经完全承认了车臣独立。而车臣,也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国家性质。

      但是,由于车臣民族原始的社会体系,这里并未真正建立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更遑论 “现代民主国家”,宗教和民族极端主义的统治使这里看上去更像是塔立班制下的阿富汗,种族清洗迫使多数非车臣族裔选择出逃。比北京市面积还小的土地上竟然是军阀割据、派别林立。而由于车臣民族不事生产又崇尚武力,其对周边地区的犯罪活动始终未停止过:伪造汇款单、以半官方性质造假币、盗窃石油产品、抢劫过往列车以及劫持人质,勒索赎金,这些竟是车臣资金的主要来源。或者说,车臣事实上的独立并未使俄罗斯的利益不再遭受损失。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政局在 1992年后逐渐趋于稳定,同时为了恢复国家经济,石油出口问题变得异常重要,而车臣既是石油产区又是通道,车臣分裂势力还威胁着整个高加索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当时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曾自信的说:“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就可拿下格罗兹尼。”

      这种自信最终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数年的动荡极大的折损了俄军的战斗力,从高层到基层一系列的战术错误导致俄军损失惨重,12个月内数千官兵以及2万多平民在战火中丧生。而另一方面,车臣问题始终笼罩在西方国家的阴影之下——美国出于巩固全球霸权考虑,而西欧则在历史传统上对俄国就一直心存忌惮。具体来说,除了暗中资助车臣非法武装、在外交场合向俄政府施压外,由美国主导的始于冷战时期的低油价政策也仍然在继续,从前正是长期的低油价,破坏了苏联的国际收支平衡,加剧了其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最终使得联盟走向解体。同样,本已被“休克疗法”折腾的奄奄一息的俄罗斯经济,在低油价的打压下开始走向崩溃,而车臣战争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造血机能正在枯竭,那么让一个伤口持续流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最终,虽然车臣非法武装遭到重创,杜达耶夫本人也被炸死,但是俄军仍在苦战一年之后无功而返。

      而第二次车臣战争,从宏观角度看仍然决定与能源这一因素:一是俄罗斯围绕石油生产、出口的安全诉求没有改变;二则是由于上世纪末美国为打击欧元开始频频插手中东、中亚事务,导致上述地区动荡,国家油价迅速上涨,在这个背景下,以能源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俄罗斯得以恢复元气。而自科索沃战争后,美欧之间逐渐出现裂痕,同时中东的动荡局势似的西欧在能源问题上开始有求于俄国人,俄罗斯的外交活动空间开始增大。在这一大环境下,1999年8月,俄罗斯抓住车臣叛军入侵临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这根导火索,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2000年2月初,俄军最终以阵亡官兵1173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1万人,恢复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高加索山区,仍然可以从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国外势力那里获得援助,而多年战争在车臣人心中所造成的创伤短期内很难抚平,前面提到的那个“死循环”仍然存在,2004年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其根源便在此处。

未来展望

      从现在看,车臣地区的这种“动态稳定”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之前两次战争的胜与败,归结起来都和石油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来考虑,进一步稳定车臣局势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油价红利不是无止境的,能否在这一红利吃完之前为俄经济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将最终决定车臣局势的走向。

      而要使车臣民族和俄罗斯走出“死循环”,同样还必须有赖于俄民族政策的改善,未来势必需要通过移民、教育以及经济手段,才能最终使车臣人真正融入进俄罗斯。最初发表于网易军事http://war.news.163.com/07/0807/13/3L9VU3910001123L.html

      2004年,莫斯科时间9月1日10时,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恐怖分子进攻并占领了位于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参加开学典礼的约1200名师生、家长扣为人质。9月3日13时,由于绑匪在安装炸药时意外爆炸,导致一场混战,最终致使338名人质丧生、700多名人质受伤,死者中包括150多名小学生……这便是继“9.11”之后最严重的恐怖事件——“别斯兰事件”。

      而在此前一天,也就是8月31日,莫斯科里加地铁车站发生自杀性爆炸事件,造成10人死亡,更早些的8月24日,两架俄罗斯民航客机几乎同时在空中爆炸,100多名乘客与机组人员全部遇难。2004年的那个夏末秋初留给俄罗斯人的,绝对是一段充满恐惧与愤怒的记忆,而其直接的制造者,则是俄罗斯车臣分裂势力。至今,这一系列恐怖事件已经过去了近3年时间,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去再一次审视这段历史 ——这不仅仅是为了悼念异国的死难者……

200年的积怨

      现在的俄罗斯车臣共和国是俄联邦的八十九个联邦主体之一,位于俄罗斯北高加索捷列克河沿岸,北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为邻,南与格鲁吉亚共和国接壤,东靠达吉斯坦共和国,西部是北奥塞梯共和国,面积1.5万平方公里。

      车臣民族祖居高加索山区, 15~16世纪金帐汗国解体之后,开始向平原地区迁徙,并开始信奉YSL教,属逊尼派。车臣民族与俄罗斯的渊源始于18世纪初,俄国正在彼得大帝的统治之下。俄国的崛起与扩张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当时的俄国以东正教保护人自居,宣称自己“有义务保护东正教国家免遭MSL的入侵”。具体来讲,这包括两条战线:向西,以帮助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挣脱奥斯曼土耳其奴役的名义,进入巴尔干半岛;向南,则借帮助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反抗波斯人的入侵的机会进入高加索地区——1795年,波斯人攻陷第比利斯,沙俄军队要援助格鲁吉亚人,就必须穿越车臣人的领地。

      在这一背景下,沙俄进入车臣地区,1785年,车臣宗教领袖乌苏尔马率领车臣人、卡巴尔达人和卡尔梅克人与俄军展开激战,最后以失败告终。而在19世纪初至50年代,沙俄又与车臣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高加索战争”,直至1859年,当地宗教领袖沙米尔被俄军生擒,车臣才并入沙俄版图。19世纪70年代,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再次开战,车臣人也闻风而动起义,又一次遭到镇压。

      而在苏维埃时代,车臣民族与俄罗斯之间的积怨并未消减,相反却进一步的加深,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苏共高层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开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在全国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划分“富农”。在俄罗斯,一般的贫苦农民是养不起马的,而车臣族由于从事游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马匹。而由俄罗斯族工人组成的工作队,往往把有马的车臣人统统划作“富农”——不但没收财产,还要消灭。这种荒唐的做法激起了车臣人的普遍反抗,据统计,从1929~1935年,车臣共爆发了286 次反抗建立集体农庄的事件。

      在随后30年代肃反运动中,车臣民族的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同样受到迫害,这就又进一步加深了车臣人对苏共和俄罗斯人的民族仇恨。二战期间,车臣人的这种民族情绪被德军所利用,纳粹许诺给予车臣人充分的自治权利,从而得到了一些车臣部族的支持,部分车臣人成立了一个“高加索兄弟特别党”,与德国人合作。

      部分车臣人在德国占领期间的表现,激怒了苏共高层特别是斯大林本人,使之最终迁怒于整个车臣民族。1944年2月苏联政府强行将车臣人全部迁往哈萨克斯坦、中亚和西伯利亚,这一迁徙过程,导致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车臣人死亡。在流放地,车臣人与当地居民隔离居住,每月要到内务部门登记,出远门要请示汇报,不允许开办用车臣民族语言教学的学校——实际等于被剥夺了公民权利。斯大林去世之后,直到1957年,苏联政府才宣布为车臣—印古什民族恢复名誉,恢复其自治共和国的建制,并允许车臣人返回故乡,为了给予车臣人补偿,又把捷列克河以北的非车臣人聚居区划归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但是之前的错误举动,仍然严重地伤害了车臣人的民族感情,民族间的积怨进一步的加深了。

      车臣民族矛盾的另一面则源于其民族特性:车臣人民风骠悍,不事生产,至今甚至仍保留有“血亲复仇”的传统。在并入沙俄之前,车臣民族仍然是原始的游牧民族,其社会构成还处在原始的氏族(泰普)阶段,政治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家庭、氏族(泰普)或部落基础上,四分五裂、凭实力火并是政治常态。而不当的民族政策又使得车臣人对国家缺乏认同感,使之始终没有融入到真正的现代社会,反过来,这种民族特制有加深了其与俄罗斯人的隔壑,一个死循环就此产生。

两次车臣战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经济逐步进入停滞时期,发展步伐越来越慢,至80年代初,危机进一步加深。如前述,车臣人存在不事生产的民族特性、原始的社会结构以及过高的出生率的,同时车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车臣人平均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这使得车臣失业现象特别严重,其中维持生活的90%收入来源要依靠政府的预算拨款。至1991年,车臣人口失业率达30%——同时期全苏失业率还仅是个位数,这就使得车臣人容易受到极端分子的煽动铤而走险,而苏共中央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联盟的解体,最终引爆了这颗“不定时炸弹”。一般认为,就内因而言,苏联解体是激进“民主派”和极端民族主义两支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一点,在车臣问题上充分的体现了出来。车臣分裂始于1990年,在“8.19”事件之后,民族分裂势力开始公然冲击苏共政权机构,而苏联的激进“民主派”们此时对于反共已经达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的地步,当时叶利钦曾赞许杜达耶夫是“山区里的叶利钦”,而为了避免被扣上“压制民主”的罪名,苏联各强力部门事实上都只是在袖手旁观,原本可以在初期压制下去的分裂活动至此开始演变为一场灾难。

      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所谓的“车臣总统”民主选举,将所有的非车臣族裔全部排除在外,而即使在武装分子的监视之下,杜达耶夫的得票率也仅仅是12%,但仍顺利当选。

       车臣虽然只是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弹丸之地,但却是进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从中亚向欧洲输送石油的管道同样也必须经过这里,长期以来,能源产品是俄罗斯除军火外在国际市场唯一拿的出手的商品,能源贸易一旦阻塞,俄罗斯的损失将是灾难性的。因此,长期以来,牢牢控制住车臣始终是俄罗斯的重要国策。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激进“民主派”们正在忙于架空联盟中央,通过《俄罗斯联邦主权宣言》。1990年8月,刚刚当选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来到俄罗斯联邦的鞑靼斯坦自治共和国视察。在那里,他发表演说,鼓励鞑靼斯坦“尽可能地争取独立”。这实际上是想通过地方领导人的手暗中破坏戈尔巴乔夫为缔结新的联盟条约所做出的努力。叶利钦还曾经公开煽动说: “地方能吃下多少主权,就拿走多少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俄联邦虽然仍坚持维护车臣主权的原则,但其具体实施则是非常软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抱薪救火。在与分裂势力的谈判中,联邦政府一味的妥协:承认了杜达耶夫的总统地位;对车臣银行的账户解除冻结,以便拨去退休金;车臣还得到了给自己的公民颁发护照的权利;在1992年5月格拉乔夫甚至命令将北高加索军区一半(实际则是95%)的武器移交给了车臣武装,其中甚至包括最先进的T-80坦克。 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与俄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据此,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俄罗斯除了在名义上没有认可,实际上已经完全承认了车臣独立。而车臣,也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国家性质。

      但是,由于车臣民族原始的社会体系,这里并未真正建立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更遑论 “现代民主国家”,宗教和民族极端主义的统治使这里看上去更像是塔立班制下的阿富汗,种族清洗迫使多数非车臣族裔选择出逃。比北京市面积还小的土地上竟然是军阀割据、派别林立。而由于车臣民族不事生产又崇尚武力,其对周边地区的犯罪活动始终未停止过:伪造汇款单、以半官方性质造假币、盗窃石油产品、抢劫过往列车以及劫持人质,勒索赎金,这些竟是车臣资金的主要来源。或者说,车臣事实上的独立并未使俄罗斯的利益不再遭受损失。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政局在 1992年后逐渐趋于稳定,同时为了恢复国家经济,石油出口问题变得异常重要,而车臣既是石油产区又是通道,车臣分裂势力还威胁着整个高加索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当时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曾自信的说:“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就可拿下格罗兹尼。”

      这种自信最终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数年的动荡极大的折损了俄军的战斗力,从高层到基层一系列的战术错误导致俄军损失惨重,12个月内数千官兵以及2万多平民在战火中丧生。而另一方面,车臣问题始终笼罩在西方国家的阴影之下——美国出于巩固全球霸权考虑,而西欧则在历史传统上对俄国就一直心存忌惮。具体来说,除了暗中资助车臣非法武装、在外交场合向俄政府施压外,由美国主导的始于冷战时期的低油价政策也仍然在继续,从前正是长期的低油价,破坏了苏联的国际收支平衡,加剧了其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最终使得联盟走向解体。同样,本已被“休克疗法”折腾的奄奄一息的俄罗斯经济,在低油价的打压下开始走向崩溃,而车臣战争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造血机能正在枯竭,那么让一个伤口持续流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最终,虽然车臣非法武装遭到重创,杜达耶夫本人也被炸死,但是俄军仍在苦战一年之后无功而返。

      而第二次车臣战争,从宏观角度看仍然决定与能源这一因素:一是俄罗斯围绕石油生产、出口的安全诉求没有改变;二则是由于上世纪末美国为打击欧元开始频频插手中东、中亚事务,导致上述地区动荡,国家油价迅速上涨,在这个背景下,以能源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俄罗斯得以恢复元气。而自科索沃战争后,美欧之间逐渐出现裂痕,同时中东的动荡局势似的西欧在能源问题上开始有求于俄国人,俄罗斯的外交活动空间开始增大。在这一大环境下,1999年8月,俄罗斯抓住车臣叛军入侵临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这根导火索,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2000年2月初,俄军最终以阵亡官兵1173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1万人,恢复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高加索山区,仍然可以从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国外势力那里获得援助,而多年战争在车臣人心中所造成的创伤短期内很难抚平,前面提到的那个“死循环”仍然存在,2004年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其根源便在此处。

未来展望

      从现在看,车臣地区的这种“动态稳定”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之前两次战争的胜与败,归结起来都和石油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来考虑,进一步稳定车臣局势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油价红利不是无止境的,能否在这一红利吃完之前为俄经济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将最终决定车臣局势的走向。

      而要使车臣民族和俄罗斯走出“死循环”,同样还必须有赖于俄民族政策的改善,未来势必需要通过移民、教育以及经济手段,才能最终使车臣人真正融入进俄罗斯。
  我记得当时电视画面上的混乱……哎。都是恐怖分子的受害国啊。
再怎么样,朝孩子下手都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