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掀骂战 编剧回应:专家把自己当孔子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3:38
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 ... 1/18/295093_0.shtml




华商网-华商报1月18日报道《孔子》的最后一句台词,“《春秋》,很多人误解我会因为这本书,很多人理解我也会因为这本书。”谁也不知道,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时,忙着写《论语》著《春秋》,又没有写日记发博客的习惯,如果有,应该也不会引发今天这么多争论了。

一方是“对孔子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一方是电影《孔子》的编剧和导演,双方因为谁眼里的孔子才是真实的孔子而开战,随着《孔子》将上映,骂战必将升级。

《孔子》编剧再回应——

“专家把自己当成孔子了”

以“孔子”的名义开战,这次是因为一部还未上映的电影,战争在一个“学者”与电影《孔子》主创之间展开。

面对《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对影片的质疑,《孔子》的另一编剧何燕江言辞激烈地对鲍鹏山的观点展开炮轰,并称该专家“可能发生人格错位,把自己真当成孔子了”。何燕江表示,《孔子》在编剧时,根据导演的要求还是非常慎重地取材于史料,可以说做到了70%的情节在史料中有出处、有根据。针对鲍鹏山提出“电影里孔子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的问题,何燕江称,作为编剧在创作剧本时,的确专门讨论过人物称呼的问题。因为春秋时人的称谓很复杂,比如公山不狃,拗口难记,我们就改称公山狃,简化。这是有意为之,谈不上什么“错误”。“子路名叫卞仲由。但如果这样称呼,恐怕很少观众知道此人是谁,很难对上号。子贡,姓端木名赐,但端木赐知道的人很少,而知道子贡的人较多,就从俗叫子贡。”据悉,何燕江曾参与过胡玫导演过的多部电视剧。他表示,鲍鹏山在讲坛上摇唇鼓舌,可能发生人格错位,把自己真当成孔子了。他还戏称:“看一场电影就能‘崩溃’,说明这部电影的震撼力太强了!”

而该片在上海首映时,导演胡玫也表示:“这位专家,我看完全是砖家,砖头的砖。这人一看就是门外汉,根本不懂电影。我认为他大可不必借这种方式沽名钓誉。”

记者分析——

历史题材电影爱讨学者骂

当初创作《孔子》剧本,陈汗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剧组已做好挨骂的准备,因为1000个人心中就有1000个孔子。”而今电影还未正式上映,不小心专家看到了点映,观后感两个字——崩溃。幸好,还没崩溃成为“杯具”。

不是因为孔子多高大多威猛,而是因为孔子是个圣人,是千千万万研究孔孟之道的学者眼中的“偶像”。因此,这一次的风比《赤壁》还要来得猛烈些。有史为鉴,1929年,山东省曲阜第二师范学院礼堂,正在上演由学生剧团自己排演的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这场在校内公演的历史剧,试图将孔子从“圣人”还原成“有情有欲,有血有肉的人”,却成为“倒孔”与“尊孔”两派交锋的舞台,进而搅动中国上下。在一个月后成为全国舆论争论的焦点,并将鲁迅、林语堂、孔祥熙等文化界、政界名人,拉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就是著名的“1929孔子名誉权官司”。

如此骂战不是一次两次。之前,有史诗战争片的《赤壁》“一个女人引发的战争”、“一杯茶贻误战机”这些情节,被很多学者狂批与历史不符,导演“红颜祸水”的吴宇森成了“三国败类”。《孔子》从开拍之初,也争议不断,“会武功有绯闻”的孔子,一度把孔家后人惹恼,表示要闹上法庭。

而《孔子》点映之后,记者在北京采访到孔子基金会及其两位后人。对于“子见南子”这一段,后人表示处理得非常巧妙,还为周润发亮出高分,认为现在推出《孔子》正当时,很有现实意义。

网友劝和——

学者对电影别“太严谨”

“孔学”正热。电影《孔子》将上映,山雨欲来风满楼,《孔子》能否过得了学者们那一关?如今一个学者跳出来“批评”,可能被“口水”淹没,但他绝对不是唯独一个。随着电影的上映,可能后面还会有更多的争议。

虽然第一个跳出来的学者成为众矢之的,不过学者的“严谨”没错。也有网友力挺片方,称当下电影人的“态度”也没错,电影如戏剧,要想去“洗”票房的电影,更要遵循商业片规律,来个高潮不断。敢拍,就是勇气。电影要按照历史拍,恐怕不是进影院,而是进博物馆吧!

的确,天平的两端应该是“善意”。电影是艺术,艺术加工是少不了的,只要孔子的精神还在,灵魂还在,我们就应该支持。要是一字不差地拍出个历史片来,没观众没票房,谁还愿意掏钱来弘扬孔学文化呢?(华商网-华商报)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 ... 1/18/295093_0.shtml




华商网-华商报1月18日报道《孔子》的最后一句台词,“《春秋》,很多人误解我会因为这本书,很多人理解我也会因为这本书。”谁也不知道,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时,忙着写《论语》著《春秋》,又没有写日记发博客的习惯,如果有,应该也不会引发今天这么多争论了。

一方是“对孔子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一方是电影《孔子》的编剧和导演,双方因为谁眼里的孔子才是真实的孔子而开战,随着《孔子》将上映,骂战必将升级。

《孔子》编剧再回应——

“专家把自己当成孔子了”

以“孔子”的名义开战,这次是因为一部还未上映的电影,战争在一个“学者”与电影《孔子》主创之间展开。

面对《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对影片的质疑,《孔子》的另一编剧何燕江言辞激烈地对鲍鹏山的观点展开炮轰,并称该专家“可能发生人格错位,把自己真当成孔子了”。何燕江表示,《孔子》在编剧时,根据导演的要求还是非常慎重地取材于史料,可以说做到了70%的情节在史料中有出处、有根据。针对鲍鹏山提出“电影里孔子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的问题,何燕江称,作为编剧在创作剧本时,的确专门讨论过人物称呼的问题。因为春秋时人的称谓很复杂,比如公山不狃,拗口难记,我们就改称公山狃,简化。这是有意为之,谈不上什么“错误”。“子路名叫卞仲由。但如果这样称呼,恐怕很少观众知道此人是谁,很难对上号。子贡,姓端木名赐,但端木赐知道的人很少,而知道子贡的人较多,就从俗叫子贡。”据悉,何燕江曾参与过胡玫导演过的多部电视剧。他表示,鲍鹏山在讲坛上摇唇鼓舌,可能发生人格错位,把自己真当成孔子了。他还戏称:“看一场电影就能‘崩溃’,说明这部电影的震撼力太强了!”

而该片在上海首映时,导演胡玫也表示:“这位专家,我看完全是砖家,砖头的砖。这人一看就是门外汉,根本不懂电影。我认为他大可不必借这种方式沽名钓誉。”

记者分析——

历史题材电影爱讨学者骂

当初创作《孔子》剧本,陈汗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剧组已做好挨骂的准备,因为1000个人心中就有1000个孔子。”而今电影还未正式上映,不小心专家看到了点映,观后感两个字——崩溃。幸好,还没崩溃成为“杯具”。

不是因为孔子多高大多威猛,而是因为孔子是个圣人,是千千万万研究孔孟之道的学者眼中的“偶像”。因此,这一次的风比《赤壁》还要来得猛烈些。有史为鉴,1929年,山东省曲阜第二师范学院礼堂,正在上演由学生剧团自己排演的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这场在校内公演的历史剧,试图将孔子从“圣人”还原成“有情有欲,有血有肉的人”,却成为“倒孔”与“尊孔”两派交锋的舞台,进而搅动中国上下。在一个月后成为全国舆论争论的焦点,并将鲁迅、林语堂、孔祥熙等文化界、政界名人,拉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就是著名的“1929孔子名誉权官司”。

如此骂战不是一次两次。之前,有史诗战争片的《赤壁》“一个女人引发的战争”、“一杯茶贻误战机”这些情节,被很多学者狂批与历史不符,导演“红颜祸水”的吴宇森成了“三国败类”。《孔子》从开拍之初,也争议不断,“会武功有绯闻”的孔子,一度把孔家后人惹恼,表示要闹上法庭。

而《孔子》点映之后,记者在北京采访到孔子基金会及其两位后人。对于“子见南子”这一段,后人表示处理得非常巧妙,还为周润发亮出高分,认为现在推出《孔子》正当时,很有现实意义。

网友劝和——

学者对电影别“太严谨”

“孔学”正热。电影《孔子》将上映,山雨欲来风满楼,《孔子》能否过得了学者们那一关?如今一个学者跳出来“批评”,可能被“口水”淹没,但他绝对不是唯独一个。随着电影的上映,可能后面还会有更多的争议。

虽然第一个跳出来的学者成为众矢之的,不过学者的“严谨”没错。也有网友力挺片方,称当下电影人的“态度”也没错,电影如戏剧,要想去“洗”票房的电影,更要遵循商业片规律,来个高潮不断。敢拍,就是勇气。电影要按照历史拍,恐怕不是进影院,而是进博物馆吧!

的确,天平的两端应该是“善意”。电影是艺术,艺术加工是少不了的,只要孔子的精神还在,灵魂还在,我们就应该支持。要是一字不差地拍出个历史片来,没观众没票房,谁还愿意掏钱来弘扬孔学文化呢?(华商网-华商报)
孔子会击剑、射箭这样的问题就不要讨论了,质疑这个问题的学者纯属白痴!
Sb导演的一向作风,观众不喜欢,是因为观众的水平不行,不是他们拍的不好。
总之他们没有错误


如果这些专家把这部电影当做娱乐片来定位,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要说了。。。。MD的很多大片都是娱乐片。过多追求所谓思想上的史实,那就不是现在这帮淫所宣传的商业电影了,而是主旋律科教片了。。{:3_86:}

如果这些专家把这部电影当做娱乐片来定位,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要说了。。。。MD的很多大片都是娱乐片。过多追求所谓思想上的史实,那就不是现在这帮淫所宣传的商业电影了,而是主旋律科教片了。。{:3_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