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德军和苏军到底各自损失了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9:21
提到斯大林格勒,国内媒体一般说是歼灭德军33万人,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德军和其盟友一共损失了150万人,这两个数字差的也太多了。150万应该指的是在南线总的损失,但当时除了斯大林格勒以外,高加索方面德军损失不是太大。不知道这150万的数字怎么来的?
还有原来资料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牺牲了15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大大缩减了吧?现在看一直到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哪次战役苏军的损失都不小,但是因为苏联有人力资源的优势,所以还是能坚持到最后。提到斯大林格勒,国内媒体一般说是歼灭德军33万人,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德军和其盟友一共损失了150万人,这两个数字差的也太多了。150万应该指的是在南线总的损失,但当时除了斯大林格勒以外,高加索方面德军损失不是太大。不知道这150万的数字怎么来的?
还有原来资料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牺牲了15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大大缩减了吧?现在看一直到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哪次战役苏军的损失都不小,但是因为苏联有人力资源的优势,所以还是能坚持到最后。
苏联斯大林格勒中损失有45万,“远接近地”交战据德国说苏联损失25万。
包围圈里是30万,我以前看过一个资料是德国和仆从国从夏季开始损失了120-150万,红军同时期好象是200万.
死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数字{:yan:}
包围圈里最多24万,9万人被俘,后来回到德国的只有6000人。
德国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我最喜欢看的电影,看过N遍了,分感人。反映出了现在西方人对战争的看法。都说汉斯颓废,其实不然,是人家的观念变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轻易去剥夺人的生命是对人权的尊重吗?
兵力:

1. 初期

德军及同盟
270,000人
3,000门火炮
500辆坦克
600架飞机,9月中增至1,600架飞机(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

苏联
187,000人
2,200门火炮
400辆坦克
300架飞机

2. 苏军反攻阶段

德军及同盟
1,011,000人
10,250门火炮
675辆坦克
732架(402架可用)飞机

苏联
1,103,000人
15,501门火炮
1,463辆坦克
1,115架飞机

伤亡:

德军及同盟 - 西方国家估计
750,000人死亡或受伤
91,000人被俘
飞机: 900架(包括274架运输机及165架被当作运输机的轰炸机)
总共: 841,000人伤亡

德军及同盟 - 苏联估计
城市内: ~700 000人死亡或受伤,
超过2,000门火炮及迫击炮,
超过1,000辆坦克,
超过1,400架飞机,
~113,000人被俘,
斯大林格勒地区伤亡总数: 1,500,000人

苏联
478,741人死亡或失踪
650,878人受伤及染病
40,000名以上平民死亡
4,341辆坦克
15,728门火炮及迫击炮
2,769架作战飞机
总共: 1,129,619人伤亡
<他们为祖国而战>比德国人拍的电影感人多了.
亚洲还是千百年的亚洲,而欧洲已经不是原来的欧洲。亚洲人观念还是为国家而战,而欧洲人的国家观念已经模糊了。在欧洲各国可以开车随便穿梭于各个国家没人防范你,但是谁敢越过朝鲜的38线呀。各人的欣赏角度不一样。现在的德国电影都是反战的,从不为自己历史污点辨解,说明他们还是有深刻反思的。而亚洲的日本就截然相反。
整个战役期间,双方都在不断的大量投入部队,不断地消耗,不断得补充。
不能按最后包围圈内的人数来计算。
你什么不好比,偏偏拿38线来比,拿个中越边境打比喻也好啊.

德国是被彻底打疼了,才不得不认错的.因为恨把德国狠踩一通的美苏英法,所以才更恨发动战争的小胡子.
欧洲是打怕了,怕死,整体公民都怕死。亚洲么,经历过的比欧洲这两场大战要惨多了,人也就成了国家的一小部分,可有可无,整体还没什么反思这类。不是亚洲人不怕死,而是心存侥幸,巴望着别的国家人多多去死。
我说的这部电影你们可以去看看,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人可能只看到德军的威风,有的人喜欢看战争的场面,而我看到的是导演对人,对人权,对人性的尊重,以及战争对人的摧毁。这个我只是谈下我个人的看法,不想同谁争论。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0-1-4 18:18


    这是文化方向问题,亚洲(准确讲是儒家文化影响区)重视历史的相似性,就是看到“循环、回归”;西方(主要是西北欧外加后来的美加澳),尽力表现“发散、叛逆”的一面。
  不过,这是表面现象,文化的传承性其实在西方也是很强的。西方的国家观念从来不强,看看其几大强国脱离“诸侯共同体”真正形成比较稳定的近代统一国家的年代就知道。因此至今欧洲没有真正统一(不要被国家间自由往来蒙蔽,看看那些国家的面积和人口,如同大陆各省;其语言差异未必大于内地方言差异,只是文字多些)。国家、总体战表现得充分的仅仅是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某种意义上,欧洲一体化相对早已实现基本统一的中国、美国、俄罗斯来说,是在补课,只是其经济、政治起点高一些。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0-1-4 18:46


    人权这东西,呵呵,打别人就不讲人权,自己人死了就人权,什么逻辑?
这片子我也看过,对别的没印象,就是对突然出来个苏联女兵太莫名其妙了............

不明白这样的一个角色是必须的吗?
那个电影就有一个镜头,是俄国兵临死时,口中念念的喊着妈妈,十分凄惨。导演在影片中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既有德军虐待苏军战俘,也有上级虐待德军的士兵。它的深刻就在于战争对任何人都是残酷的。
把敌人描写的凄惨就是体现人权了,那个苏联小孩子的出现可是把德国人的光辉形象发挥的淋漓尽致啊.
什么你也不信,总是不依不饶可怎么整?那你说怎么算是深刻?怎么叫反思?干脆拼个你死我活的?
战争就是你死我活,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要谈战争了.
那个女的回去也是个死,因为她和德国人合作过。苏联军官更残暴,进攻时机枪架在后面,当兵的干脆就是命悬一线,不是被敌人打死就是被自己人打死。反正是老百姓倒霉。沙龙,拉宾年轻时都是好战分了,为什么后来心都软了,因为战争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回复 21# 中原龙虎豹
得...........

又是个看了<兵临城下>就来喷的主

什么都不说了,就此打住
人家发表意见碍你什么事了?这么大气性?这认坛是你家开的?
其他没什么,我就是见不得纳粹
那你就用T-54干他们一下吧,我喜欢54改成的59D。
要是从42年7月开始算到结束德军损失150万,从11月开始算80万
最近在网上又看到某些德粉拼命的为希特勒抱不平,什么德国死的少,苏联死的是德国的7、8倍,fp呢啊。就看不见德国在柏林战役老头小孩都上了的事实。苏联我咋没看见老头小孩上捏?
别提苏联人力资源优势,德国+德意志占领区的人口相对于苏联没什么劣势。
千百年来,人类存在两种思想流派。一种是主义高于生命,一种是生命高于主义。开战时人们选择前者,而停战时人们呼吁后者。
                   --银河英雄传说
千百年来,人类存在两种思想流派。一种是主义高于生命,一种是生命高于主义。开战时人们选择前者,而停战时 ...
有道理有道理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0-1-4 20:14
那个女的回去也是个死,因为她和德国人合作过。苏联军官更残暴,进攻时机枪架在后面,当兵的干脆就是命悬一 ...
既然如此重视人权,为啥还要去干涉别国的战争,难道炸弹扔到了南联盟就不死人?
只尊重自己的人权,不尊重敌人的人权,也算深刻反思吗?
不过杀现在的人,反思过去我们怎么杀人过多,本来就是基督徒的老传统了。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0-1-4 20:14
那个女的回去也是个死,因为她和德国人合作过。苏联军官更残暴,进攻时机枪架在后面,当兵的干脆就是命悬一 ...
你看MD电影看傻了吧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0-1-4 20:42
人家发表意见碍你什么事了?这么大气性?这认坛是你家开的?
害怕你误导不懂的人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0-1-4 20:14
那个女的回去也是个死,因为她和德国人合作过。苏联军官更残暴,进攻时机枪架在后面,当兵的干脆就是命悬一 ...


你是不是看了《兵临城下》里的镜头啊?


你能不能动脑子想想,前面冲锋的几百名士兵,后面就几个人压阵,真要是出现电影中的镜头,那几个压阵的会立刻被乱枪打死。还有描写苏联连步兵轻武器都配不全,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苏联当时缺的是重武器,缺的是飞机,火炮,坦克。缺乏的原因也不是不能生产,而是在战争初期由于工业的大规模迁徙造成的产能不足,等到迁徙的工业走上正轨后,产能立刻上去了。而轻武器人家更是要多少有多少,光波波沙就年产百万支。你以为人家从沙皇时期就开始的工业化是白做的?

实际情况是,前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进行了出色防御和反击,战略战术都很杰出,从斯大林格勒开始,苏联红军逐渐摆脱了战争初期那种战略战术混乱,指挥愚蠢的状态,开始建立了大纵深作战的体系。并在战场上一步步完善。在向德国本土进军的过程中,大纵深的作战体系越来越完美,后期的几次突击让德国纳粹都叹服不已。

建议你看电影就当成个娱乐,别把电影的镜头和艺术表现当现实。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0-1-4 20:14
那个女的回去也是个死,因为她和德国人合作过。苏联军官更残暴,进攻时机枪架在后面,当兵的干脆就是命悬一 ...


你是不是看了《兵临城下》里的镜头啊?


你能不能动脑子想想,前面冲锋的几百名士兵,后面就几个人压阵,真要是出现电影中的镜头,那几个压阵的会立刻被乱枪打死。还有描写苏联连步兵轻武器都配不全,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苏联当时缺的是重武器,缺的是飞机,火炮,坦克。缺乏的原因也不是不能生产,而是在战争初期由于工业的大规模迁徙造成的产能不足,等到迁徙的工业走上正轨后,产能立刻上去了。而轻武器人家更是要多少有多少,光波波沙就年产百万支。你以为人家从沙皇时期就开始的工业化是白做的?

实际情况是,前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进行了出色防御和反击,战略战术都很杰出,从斯大林格勒开始,苏联红军逐渐摆脱了战争初期那种战略战术混乱,指挥愚蠢的状态,开始建立了大纵深作战的体系。并在战场上一步步完善。在向德国本土进军的过程中,大纵深的作战体系越来越完美,后期的几次突击让德国纳粹都叹服不已。

建议你看电影就当成个娱乐,别把电影的镜头和艺术表现当现实。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0-1-4 19:13
那个电影就有一个镜头,是俄国兵临死时,口中念念的喊着妈妈,十分凄惨。导演在影片中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既 ...
这影片观点跟村上春树的诺门坎一样,悲春伤秋的感叹一下,两边
各打五十大板,似乎很悲天悯人,实际是在替德国人开脱。

战争确实悲惨,可是斯大林格勒不是苏联的地方么,德国人为啥
会在这里悲惨?苏联人请来的?不是,是来侵略的。人的自由
来源于不强行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为的反馈。人类社会中
强制要求的行政和法律是人在形成社会的过程中慢慢妥协形成
的契约。需要合力,所以要放弃一部分自由;需要合力,
所以要坚守一部分自由。但是在国与国之间有别人必须放弃土地和尊严
为你服务的平等契约么?德国人的悲惨,是自找的苦果。苏联人
的悲惨,是抵御侵略的高贵。避开前因不谈,只把镜头对准
两边共有的生物特性,试图让人倒推回去,将两方的悲惨混为一谈,
就像因为消化过程相同所以认为白米饭和满汉全席是一个东西一样可笑。

一个劫匪潜入你的家中,刺死的你的亲人,你找机会摸到水果刀
和他搏斗,两人都重伤倒地。后来有人对你说:“你看看,拿着刀
刺人是很危险的,后果很悲惨的,你要反思哦。”真是悲天悯人啊。

因为战争的残酷而反战,那是不是反过来,当自身强大到可以轻易碾压
别的民族的时候就不必反战了。要反思的对象不是战争的残酷,
而是为了掠夺而发起战争的贪婪,以及对发起者附和投机的无耻。
不然就会像小日本一样,得到的结论不是不要战争,而是足够强大
就能开始战争。
不能光看人数装备数。德国第六集团军整建制被苏联搞死,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官都发配去西伯利亚了,以后再用这个番号组建部队战斗力就没法说了。同时德国的高加索战役也流产了。
另外,撑过了1942年,苏联乌拉尔山的工厂就开始正常运行了,在这之后即使德国赢下库尔斯克也不太可能有胜算了
话说二战后德国拍的战争片虽然评价不低,但其实在参加过二战的老兵看来还是相距差距很大,就像那部从海底出击,原作者是和U艇一起出过海的,可是后来电影拍出来了,老海狼们很不满意,专门写了一部书来来驳斥。
hedongli321 发表于 2012-10-14 13:01
你是不是看了《兵临城下》里的镜头啊?
贵宾老大,您的话在下基本赞同,但有一点存疑:

我记得在崔可夫回忆录里的确讲过,近卫军13师渡河进入市区时,师长罗迪姆采夫当面汇报情况时,对老崔说:全师人马基本完整,但装备渡河时损失较大,因此有些士兵确实是空手到伏尔加河对岸参战的。

老崔闻言,还让克雷洛夫、萨拉耶夫等人赶紧想办法,搞到些步枪让小罗带上。

虽然老崔这人回忆录里吹牛是出名的,不过他的话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吧?西方电影里这些情节,恐怕于此不无关系吧?
jet231 发表于 2012-10-14 16:10
贵宾老大,您的话在下基本赞同,但有一点存疑:

我记得在崔可夫回忆录里的确讲过,近卫军13师渡河进入 ...
那是渡河时的装备损失,和电影里那种赤手空拳的从火车下来,再赤手空拳的过河,然后在河边领武器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德国也存在,双方半斤八两。

看朱世巍的《东线》,33万人的数字是包围圈稳定下来后的德军被围兵力。在包围圈从刚形成到稳定下来,短时间内德军就由38万人降到了33万,不包括之前的攻城战,也不包括解围战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