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小心的求证——人口红利足以应对“未富先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00:59
作者:  蔡昉(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2009-12-31 01:51:49
整个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人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以及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阶段,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两个方面,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被称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理论概念,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民工成为劳动力供给主要来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比较优势,从而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然而,随着人口转变进入低生育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出现递减,并预期在2015年前后达到顶峰,此后绝对量开始减少。这个长期趋势中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则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增量相应减少,农民工工资逐年提高。因此,国外投资者和中外经济学家认为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中国人口红利的来源和具体表现,则可以发现,上述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至少可以在2020年继续支撑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从人口预测来看,在2016年以前,劳动年龄人口仍然保持正增长,劳动力总规模依然庞大,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届时高达9.9亿,意味着还有外延性的人口红利可供利用和开发。在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内涵性的人口红利窗口仍然开放,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挖掘。

首先,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以较低的城市化速度推动实质的城市化,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供给。在过去20年中,城市化速度大约为每年1个百分点,而过去10年中则是每年1.2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这个速度是异常快的,难以持续。但是,目前依靠把农民工统计为常住人口的方式推进的城市化,由于割裂了劳动力市场,并不能保证劳动力的稳定供给,也不能启动农民工群体的消费需求。如果以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改善收入分配为主要内涵的方式,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延缓人口红利的递减过程。

其次,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形成国内雁阵模型,可以保持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在东部地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仍然有较大的潜力,这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后发优势。因此,通过把区域发展战略从政府主导、投资驱动和重化工业化的轨道转向比较优势的轨道,可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延续下去,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可见,人口红利不是宿命的,而是通过创造条件可以人为保持和延长的。从时间上看,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足以在2020年以前继续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与此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教育与培训的扩大,未来还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增长。http://www.infzm.com/content/39482作者:  蔡昉(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2009-12-31 01:51:49
整个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人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以及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阶段,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两个方面,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被称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理论概念,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民工成为劳动力供给主要来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比较优势,从而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然而,随着人口转变进入低生育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出现递减,并预期在2015年前后达到顶峰,此后绝对量开始减少。这个长期趋势中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则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增量相应减少,农民工工资逐年提高。因此,国外投资者和中外经济学家认为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中国人口红利的来源和具体表现,则可以发现,上述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至少可以在2020年继续支撑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从人口预测来看,在2016年以前,劳动年龄人口仍然保持正增长,劳动力总规模依然庞大,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届时高达9.9亿,意味着还有外延性的人口红利可供利用和开发。在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内涵性的人口红利窗口仍然开放,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挖掘。

首先,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以较低的城市化速度推动实质的城市化,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供给。在过去20年中,城市化速度大约为每年1个百分点,而过去10年中则是每年1.2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这个速度是异常快的,难以持续。但是,目前依靠把农民工统计为常住人口的方式推进的城市化,由于割裂了劳动力市场,并不能保证劳动力的稳定供给,也不能启动农民工群体的消费需求。如果以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改善收入分配为主要内涵的方式,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延缓人口红利的递减过程。

其次,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形成国内雁阵模型,可以保持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在东部地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仍然有较大的潜力,这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后发优势。因此,通过把区域发展战略从政府主导、投资驱动和重化工业化的轨道转向比较优势的轨道,可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延续下去,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可见,人口红利不是宿命的,而是通过创造条件可以人为保持和延长的。从时间上看,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足以在2020年以前继续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与此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教育与培训的扩大,未来还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增长。http://www.infzm.com/content/3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