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还有多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37:49
王丰:中国人口红利还有多久?2010年09月21日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2015年前后,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竭尽。现行生育、社保等公共政策必须未雨绸缪

  
  【背景】9月21日,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人民网“人民议事厅”栏目与网友交流时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1.67亿。据全国老龄委组织的百年人口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37亿。
  据吴玉韶介绍,2020年到2040年,中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期。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进入老年,这标志着中国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而人口学者也指出,10多年后,中国人口也将达到14.5亿左右的峰值,然后快速下降。
  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终结。所谓人口红利,泛指在一国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即在给定的经济条件下,由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的时间差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目前,学术界和公众对人口红利存在诸多误解,其中有两个极端的观点:一是断言人口红利根本不存在,认为人口多并不意味着可以带来红利;另一个极端则认为,人口红利不仅过去有、现在有、而且在未来30年甚至更遥远的未来都会有。
  能够带来可观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如存在,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少年?
  布鲁金斯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中心主任王丰认为,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具有阶段性、不可重复,人口红利不会源源不断。再过五年左右,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终结,决策者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王丰通过人口和经济发展数据,计算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后发现,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起飞中,人口转变“产生了历史性的、相当可观的人口红利”。1982-200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约为15%。
  计算表明,1982年至2000年,人口红利,或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3%。据世界银行研究,此间中国人均收入年增长8.4%,由此可得出结论:人口红利对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5%。
  但是,预计2000年至2013年间,中国人口转变对人均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仅为0.4%。这意味着人口红利即将竭尽。在不久的将来,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化,有效消费者人数会持续上升,这一红利在未来三至五年,即将转为负值。
  王丰认为,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依靠大批廉价年轻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今后,这种发展模式将无法继续。而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加快中国的社会转型。
  就中国20岁至29岁年轻劳动力总量而言,2010年与2000年相比,已经缩减了近15%。未来20年内,该人群组总量还会缩减近20%。年轻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向高技术、低消耗、低污染转型,同时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目前为1.65亿,2020年将增加到2.4亿,2030年时则高达3.4亿,约占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王丰提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与医疗体系。否则,居民的消费支出很难有持续性的增长。
  有的学者认为,人口红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一些制定就业、社保政策的高级官员也持此种看法。王丰认为,这“可能是把简单的人口增长或劳动力年龄(20-60岁)人口增长与人口红利划等号”,认为只要人口总数在增加,人口红利就可以源源不断。
  事实上,人口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增加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永久保持。同时,计算人口红利,必须考虑就业、收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比如,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必须能够就业,创造财富,否则就无所谓“红利”可言。■
  (财新记者 刘志洁 改写)




http://economy.caing.com/2010-09-21/100183309.html王丰:中国人口红利还有多久?2010年09月21日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2015年前后,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竭尽。现行生育、社保等公共政策必须未雨绸缪

  
  【背景】9月21日,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人民网“人民议事厅”栏目与网友交流时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1.67亿。据全国老龄委组织的百年人口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37亿。
  据吴玉韶介绍,2020年到2040年,中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期。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进入老年,这标志着中国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而人口学者也指出,10多年后,中国人口也将达到14.5亿左右的峰值,然后快速下降。
  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终结。所谓人口红利,泛指在一国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即在给定的经济条件下,由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的时间差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目前,学术界和公众对人口红利存在诸多误解,其中有两个极端的观点:一是断言人口红利根本不存在,认为人口多并不意味着可以带来红利;另一个极端则认为,人口红利不仅过去有、现在有、而且在未来30年甚至更遥远的未来都会有。
  能够带来可观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如存在,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少年?
  布鲁金斯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中心主任王丰认为,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具有阶段性、不可重复,人口红利不会源源不断。再过五年左右,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终结,决策者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王丰通过人口和经济发展数据,计算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后发现,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起飞中,人口转变“产生了历史性的、相当可观的人口红利”。1982-200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约为15%。
  计算表明,1982年至2000年,人口红利,或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3%。据世界银行研究,此间中国人均收入年增长8.4%,由此可得出结论:人口红利对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5%。
  但是,预计2000年至2013年间,中国人口转变对人均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仅为0.4%。这意味着人口红利即将竭尽。在不久的将来,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化,有效消费者人数会持续上升,这一红利在未来三至五年,即将转为负值。
  王丰认为,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依靠大批廉价年轻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今后,这种发展模式将无法继续。而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加快中国的社会转型。
  就中国20岁至29岁年轻劳动力总量而言,2010年与2000年相比,已经缩减了近15%。未来20年内,该人群组总量还会缩减近20%。年轻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向高技术、低消耗、低污染转型,同时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目前为1.65亿,2020年将增加到2.4亿,2030年时则高达3.4亿,约占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王丰提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与医疗体系。否则,居民的消费支出很难有持续性的增长。
  有的学者认为,人口红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一些制定就业、社保政策的高级官员也持此种看法。王丰认为,这“可能是把简单的人口增长或劳动力年龄(20-60岁)人口增长与人口红利划等号”,认为只要人口总数在增加,人口红利就可以源源不断。
  事实上,人口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增加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永久保持。同时,计算人口红利,必须考虑就业、收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比如,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必须能够就业,创造财富,否则就无所谓“红利”可言。■
  (财新记者 刘志洁 改写)




http://economy.caing.com/2010-09-21/100183309.html
{:cha:}要做调整也得等到下一届班子的老大去做决定了。。。2012年以后再说。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生数量倒没有很明显的下降,只是从做人的素质来看,即使与几年前相比,也未免下降得太快了些。
李克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促进可持续发展2010年09月21日  来源:新华网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2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任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说,30年来,广大人口计生工作者落实中共中央公开信精神,为推进人口计生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各级计生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为有效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优生优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须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全局和大局出发,统筹考虑和解决好人口问题。

  李克强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人口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要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着力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将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李克强说,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一步健全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等措施;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把好出生人口素质第一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实行男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政策;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搞好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增强人口计生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李克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发挥好计生协会等组织和广大人口计生工作者的作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保持人口计生事业的生机与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姜春云出席座谈会并发言。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河南省、四川省简阳市负责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代表,人口计生专家代表在会上发了言。

  华建敏、罗富和和彭珮云、何鲁丽、王忠禹也出席了座谈会。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9-21/2550048.shtml
中国人口红利渐消失 专家:人口政策应更关注家庭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9月22日  人口政策应更关注家庭

  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代,中国实施了30年的人口政策,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诸多问题。

  9月1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举办的“人口转变后的家庭变迁国际研讨会”上,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解振明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

  陆杰华表示,现阶段人口政策应该抓住机遇,适时有序作出调整。他建议,可着手扩大放开“二胎”的试点。而解振明则认为,要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人口政策的放松。最重要的是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实现社会经济与人口结构的协调发展。

  而两位学者都认为,为了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各方面政策调整应更关注家庭。

  《21世纪》: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已经凸显,这与现行的人口政策有何关联?

  解振明:中国人口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跟上人口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是经历了一二百年的自然变迁才最终形成的,在这漫长的时间内,人口结构可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演变,而中国仅仅通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之前每家生五六个孩子的情况,人为改变成了每个家庭一个孩子的状态。短期内中国人口结构已经转型,但经济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导致“未富先老”问题凸显。与此同时,妇女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提高,民间重男轻女观念依然盛行,当允许生育的孩子数量减少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通过人工干预去实现生男孩的目标,性别比失调自然出现。

  陆杰华:此前我国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人口规模即数量问题上,目前或者将来更需关注的是结构和分布上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率已经达到47%,“十二五”期间将达到50%,大量人口迁移造成人口城乡和区域的分布不均,而目前的社会经济政策造成了人口待遇的不公平,这不是人口政策调整能解决的,而需要户籍等配套制度的改革。

  《21世纪》:很多专家呼吁放开“二胎”来解决当前和未来的人口问题,两位对此有什么看法?

  解振明:要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不可能仅仅依靠人口政策的放松。我国目前的人口已经超过十三亿,而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率,人口绝对数量还将不断膨胀,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要真正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最重要的是实现社会经济与人口结构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调整社会经济政策,使其跟上人口政策的步伐。

  当然,在人口政策方面可以作出微调,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家庭生两个孩子。但这种政策其实作用不大,据相关调研显示,即使政策松动,很多城市家庭也没有生育“二胎”的意愿。

  在家庭政策方面,要从当下强调“家庭支持”转向“支持家庭”,目前我国制定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假期制度和女性的就业制度实施对象都是个人,而非“家庭中的个人”。现在应把家庭视为“责任主体”,通过财税手段支持家庭发挥福利作用。比如把个人所得税征收与家庭经济情况挂钩,对家庭妇女给予补贴,解决妇女就业问题,鼓励家庭教育,并把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

  而这需要政府能够设立一个将人口问题和家庭问题综合治理的部门,比如称之为“人口家庭发展部”,这个部负责协调解决家庭发展问题,出台相应政策,从而加强各级家庭政策的综合协调与家庭事务的综合管理。

  陆杰华:在生育政策上,当下各方有四种观点:一种主张政策紧缩,即要求将现行城市地区“双独才可以生二胎”的政策推广到农村;第二种主张政策不变,这一主张多为政府部门所提倡;第三种主张马上放开生育政策;第四种则主张政策渐变,即逐步放松并完善配套政策。

  我认为第四种渐变的主张较为现实可行。从国情看,生育政策发生大的变动是不太可能的,这会引发政策衔接的现实矛盾。如果现在政策马上放开的话,对于虽有生育意愿但已过生育年龄的夫妇,在实际上造成一种不公平。

  《21世纪》:无论从社会、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看,进行人口政策调整的紧迫性已经越来越高,政策调整的具体路径应如何设计?

  陆杰华:政策调整不能再等,应抓住人口红利的尾期适时有序地加以调整。

  首先可以扩大放开“二胎”的试点地区。目前甘肃酒泉、河北承德等地在做一些探索,但我建议可以选择长期以来一直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化水平较高、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生育水平比较稳定的地区进行试点,比如东南沿海的江浙地区。这些地方因为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定水平,生育率比较稳定,即使政策放开,反弹也较小。通过政策的变化和人口生育情况的变化,来对比观察人口政策放开所引发的问题。

  大方向是要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首先是实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自身要素之间均衡发展,其次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而要实现这样的发展,将社会经济政策转向支持家庭是很重要的。西方国家的很多社会经济政策都以家庭为单位,而我们尽管重视家庭文化,但在家庭的制度建设上还有待完善。建议首先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信息平台,对家庭发展状况进行统计、监测与评估,只有建立这样的平台,相关家庭单位的公共政策决策才能有制定依据。
养老是个大问题,不过中国失掉廉价劳动力优势之后,还有谁能补上呢?
印度的投资潜力已经不大了,越南人口有限,印尼和非洲人又太懒扶不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