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闲得蛋痛,吟诗粉北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41:35
俺无聊至极,突然间想到了可爱滴金大、金二,即兴写打油诗若干,以赞主体先军
俺胸无点墨,水平够差,大家扔砖轻点,话说,俺这破诗要是发到主体国能不能得奖捏?

    太阳颂
白头山上金太阳,
慈父恩情永不忘。
江山纵横三千里,
主体思想放光芒!

    领袖恩
新世纪,新气象,
新的时代新思想。
慈父主体记心上,
领袖先军当歌唱。
坚决跟着将军走,
幸福生活天天享!

建立强盛大国
将军就是领头雁,
强盛大国我来建。
苦难行军不再有,
米饭肉汤天天见!

货币改革万岁
强盛大国新货币,
除旧迎新百比一。
劫富济贫为人民,
领袖就是亲爹地!

消灭投机倒把
手中大把朝鲜币,
当成草纸擦屁屁。
谁敢多换肥自己,
将军给你花生米!

工人涨工资啦
领袖爱民改货币,
工资翻倍一百几。
将军将军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俺无聊至极,突然间想到了可爱滴金大、金二,即兴写打油诗若干,以赞主体先军
俺胸无点墨,水平够差,大家扔砖轻点,话说,俺这破诗要是发到主体国能不能得奖捏?

    太阳颂
白头山上金太阳,
慈父恩情永不忘。
江山纵横三千里,
主体思想放光芒!

    领袖恩
新世纪,新气象,
新的时代新思想。
慈父主体记心上,
领袖先军当歌唱。
坚决跟着将军走,
幸福生活天天享!

建立强盛大国
将军就是领头雁,
强盛大国我来建。
苦难行军不再有,
米饭肉汤天天见!

货币改革万岁
强盛大国新货币,
除旧迎新百比一。
劫富济贫为人民,
领袖就是亲爹地!

消灭投机倒把
手中大把朝鲜币,
当成草纸擦屁屁。
谁敢多换肥自己,
将军给你花生米!

工人涨工资啦
领袖爱民改货币,
工资翻倍一百几。
将军将军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
我想看看北朝鲜在南非的表现
手中大把朝鲜币,
当成草纸擦屁屁。
:D
你的爱好很独特
还真闲,管这趟闲事
那得看楼主的湿能否引起主题国金太阳的共鸣了。手中大把朝鲜币,当成草纸擦屁屁。这句会给楼主带来杀身之祸了!:D
你们真够OUT的……我给你们抄一下书……{:jian:}
一天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日日夜夜是在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工作中度过的。
    试举其中一天为例。

    1980年10月5日。

    清晨。
    这天,金正日同志和往常一样,也是在办公室迎来新的一天的。
    时值朝鲜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前夕,他为了作好大会准备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埋头于工作。身边的干部为他的健康担心,不肯离开他。
    金正日同志几次让他先回去休息,但他没有离去。
    “你实在不想回去,那好。”说着金正日同志便和他讨论在党代表大会准备工作中提出的问题,这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上午。
    金正日同志对党代表大会准备情况做了了解和指示,然后到一项重要建筑工地进行现场指导。
    那座建筑是要向党代表大会献礼的。他仔细地视察了建筑的各个部分,做了具体的指示,午休时间过了很久才离开工地。

    下午两点左右。

    金正日同志没有用午饭,却叫司机把车开往金日成体育场(当时的牡丹峰体育场)。
    他要到那里去观看将请金日成同志检阅的平壤市学生少年表演的团体操。陪同他的干部着急地说:
    “金正日同志!请您用完午饭再去看团体操。”
    他笑着说,“午饭可以推迟一些,可是和学生们约定的时间是不能误的,快走吧。”
    下午两点整,有5万名学生表演的大型团体操《跟随党的旗帜》彩排开始。
    金正日同志经两个小时观看了团体操,从序章到终章,对每一章都做了宝贵的教导。
    时间不觉已经到下午5点。

    下午五点左右。

    金正日同志一走出体育场,就驱车到了平壤第二百货商店。他想在这里了解一下,在党代表大会前夕对市民的商品供应情况。
    来到百货商店,他先到一楼的炊具柜台视察。
    “向党代表大会献礼的商品”摆满陈列架。他用手摸摸摆在那里的瓷器、玻璃器皿,还打开搪瓷器皿和铝制器皿的盖子看看,脸上泛起微笑。
    接着,金正日同志到二楼和三楼观察,看了看花阳伞、高跟鞋、新形的草编提包等商品。他指示:这类商品要根据年轻妇女的喜爱大量生产,而且要做得更漂亮。
    他花很长时间观察了百货商店,然后满意地说:
    “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前夕,生产了很多商品。售货台布置得很好。应该经常做到这样。
    “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地用国货供应商品的地方。
    “我国没有外国商品,这显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

    黄昏时分。

    金正日同志走出百货商店,又径直去中央通讯社办公大楼。
    当时,中央通讯社刚建成现代化的新办公楼,那里的干部和记者非常希望金正日同志到他们那里去,他体察他们的恳切心愿。
    金正日同志来到中央通讯社,把办公楼里里外外都看了一遍,并对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予以无微不至的关照。

    傍晚。

    金正日同志走出朝鲜中央通讯社的大门,又赶向苍光大街建设工地。
    那里的道路还没有整修好,坑坑洼洼的,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刚盖起来的30层住宅大楼的门厅。一位建筑工作者陪他登到最高一层的阳台上。
    新建设起来的苍光大街,美丽的夜景展现在他的脚下。
    他俯视着大街的夜景高兴地说:这条大街实在壮观,介绍平壤的纪录片,现在应该重新摄制了,今后要多盖这样的房子让人民住。

    夜。

    金正日同志吃过兼当午饭的晚饭,来到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室批文件。
    办公室的干部们想到这天要替他减轻些负担,把原定在这天呈递的一部分文件推到第二天。他知道了这件事,严厉地说:
    “下面递上来的文件,绝不应该耽搁。
    “耽搁多少时间,我们的工作就会停滞多少时间。要记住这一点。
    “再者,要想到下面的人该多么焦虑地等待文件批下来,从这一点着想也该赶快把文件批下去。”
    这天夜里,他把呈递上来的全部文件一一作了审批。
这不比什么湿更有意(Y)境么……{:jian:}
10月6日 0点30分。

    深夜,金正日同志又出现在金日成广场主席台上。
    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平壤市百万群众的大表威队伍浩浩荡荡地走过去。
    庆祝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建党35周年的平壤市群众表威的总排练开始了。
    金正日同志站在那里两个多小时,对群众表威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凌晨3点。

    金正日同志对百万群众表威总排练做了指导之后,来到还在建设中的人民大学习堂。
    因为夜深了,干部们请他改天再来。但是,他说,应该在党代表大会以前讨论这里的内部工程问题,于是到人民大学习堂视察了内部的建筑。他登着还没有完工的楼梯,上上下下,对怎样安排内部设施做了具体的指导。然后,他要再看看将用在这里的备品和藏书。
    这时东方已现出鱼肚白。
    干部们踌躇了一会儿,请他就此回去。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说:
    “同志们和我都一样地在熬夜。
    “同志们说,在贯彻执行主席的教导之前无权休息,这一点我也不能例外。
    “现在休息又能休息多少呢。
    “就算新的一天的第一项工作,来看看吧。”
    清晨。
    金正日同志结束对人民大学习堂建设的现场指导后,便径直到二·八文化会馆去。
    二·八文化会馆将用作党代表大会会场。他亲自坐在观众席上望着主席团的座席,估量距离、角度和座席的高低,然后具体地指示如何改正主席团座席的位置。
    他为把大会场修整得完美无缺,细心地做了指导。当他走出二·八文化会馆的大门,东方的天边映出了火红的朝霞。
    早晨。
    干部们再一次请金正日同志回家稍事休息。可是,他向他们微笑说:“等一会儿就到上班时间了,让我们到街上转一圈吧。”
    轿车慢速行驶在大街上,他在车上一一指示在迎接党代表大会的时候,应该怎样把街道修整和点缀起来。然后,他就到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室上班了。
    金正日同志就是这样一天天紧张地度过的。
时间和工作

    有一天,一位干部走进金正日同志的办公室时,金正日同志便把业已批示的一大抱文件递给有关人员,同时问他还有没有递上来的文件。
    那位干部回答说,因为今天金正日同志要指导重要会议,打算到晚上再把文件拿来。
    其实,他的桌上还有很多文件要审批。
    金正日同志开导他说:
    “现在就把文件统统拿来吧。何必等到开完会呢。可以偷空看嘛。”
    他显出意味深长的微笑说:
    “在时间紧的时候,怎么还要做完一件工作,再做另一件工作呢。只要能够的话,同时进行十项、一百项工作才好哩。”
    他虽然不甚在意地说了这些话,但却引起了那位干部对如何驾驭时间和工作问题的深思。那天晚上,那位干部又到金正日同志那里去汇报工作,不禁感到惊讶:原来放在他的办公桌上的一大堆文件,连同新呈递的全都不见了。
    白天,他为指导党的工作者协议会花了很长时间,真不知什么时候把那么多的文件都批示了!
    从那时过了大约半个月。
    金正日同志又把那位干部叫去,他要听取有关重要问题的汇报。
    他刚要走进办公室,就蓦地停住了脚步。他看到金正日同志正在聚精会神地审批文件,一旁还放着一架开着的录音机。那位干部很怕打搅他,站在门旁犹豫不决。
    这时,突然传出金正日同志明朗的语声:
    “为什么站在那里呀?快到这里来吧。”
    金正日同志的视线仍没有离开那个文件。
    那位干部慌忙向他问候,走过去坐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金正日同志便说:
    “订出计划了吗?你说给我听听。”
    金正日同志继续审批文件,好象是一件重要文献的草稿。
    那位干部开始汇报工作。他偶然抬头一望不由自主地停止了汇报。他怕金正日同志因为全神贯注于文件,把汇报中的重要问题放过去。
    金正日同志突然说:
    “你怎么停住了?继续讲吧。我在听着呢。”
    那位干部急忙继续讲下去。
    金正日同志一面审批重要文件,一面悉心听他汇报,有时表示赞成,有时问一问不清楚的问题。他突然说道:
    “等等,那要考虑一下。那是主席送的礼物,应该更好一些。”
    那位干部在做汇报时,有些为难的问题想另外请示他,可是他没有放过那些问题,并作了必要的指示。他就是这样,一面审批文件,又听录音,还听取工作汇报。这样过了一段时间。
金正日同志关掉了录音机,打电话找一位干部说:新创作的歌曲听了两遍,歌词好曲子也有特点。接着他还向那位干部提出:要由哪个艺术团的哪个演员演唱。
    他放下电话,在已经审过的文件封皮上方,用豪放的笔触写了几点意见。然后签名批准。
    在这过程中,那位干部也做完了汇报。
    金正日同志说:“基本上可以。”对汇报提出了几点意见后,又打开了另一份文件。
夏和冬

    1975年7月的一天,正在东海岸地区进行现场指导的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到西湖水产事业所冷冻厂视察。
    干部们陪同他,先到速冻间视察。他一一察看了速冻设备,具体地了解了把鱼从栈桥运到速冻间速冻成块的工序,以及把速冻成块的鱼砖运到贮藏库的工序。
    然后,他说,要看看贮藏库里有多少鱼。
    随同的干部很着慌。他们想:贮藏库里的温度经常保持零下20度左右,而他穿着短袖夏衣,怎能让他送到那里去呢。
    金正日同志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便温和地说:
    “没关系。那是主席为了让人民能四季不断地吃到鲜鱼而建造的工厂,应该进去看看嘛。快开门吧。”
    干部们经他这么一说,无可奈何地打开了笨重的铁门。
    瞬间,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冷气。那天,外边的气温是摄氏25度,与贮藏库相差40多度,人们一接触冷气,不由一颤。
    可是,金正日同志眼望着墙上和大棚上结的厚厚的冰霜,走了过去。随同的干部们为让他走进这样的地方心里十分焦急。
    进去走了一段之后,只见走廊上有几个大木桶横摆在那里。有的干部想:这下有木桶挡路,他可能不会在这里久留,中途而返。他以为可以放点心了。
    然而,金正日同志一一察看那些木桶后,却问:要供给人民的鱼在哪里?
    “鱼供应到初夏也就所剩无几了。”
    “所剩无几?”金正日同志一听这个回答,脸色沉下来。
    金正日同志沉默片刻,便要到别的贮藏库看看。他绕过横列在走廊上的那些木桶向前走去。干部们想请他径直到存着鱼的第七号库房去。可是,他在下一个库房停下来问,这里放着什么?有人回答说,那里放着蔬菜。于是他说:
    “既然要察看一番,那就挨次都看一看吧。”说着最先走了进去。
    那里堆满了装在网兜里的包心春白菜。
    他说,在没有鱼可放的时候,贮放蔬菜也不错,不过这些如果都是鱼该多好啊。
    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寒气逼人,连穿着长袖工作服的人都感到冷了。金正日同志却穿着很薄的夏衣,干部为他又焦急,又担心。
    然而,他毫不在意地依次走进每个贮藏室去。看到空空的贮藏室,他不觉感到很遗憾。他说:
    “我们建设冷冻厂,为的是四季都向人民供给鲜鱼。
    “所以,冷冻厂应该经常是鱼满仓。”
    金正日同志把其他贮藏室都看过以后,才到7号贮藏室。
    在微弱的灯光下,现出了一层层推起来的大型冻鱼块。
    “这才看到了鱼呀。放到锅里好象都会活过来活蹦乱跳哩。”
    他高兴地摸摸冻鱼,还掂掂重量。他说,应该把各贮藏室都满满装上鱼,四季都向人民供给鲜鱼。接着,他对为此要采取的措施,作了具体的指示。
    从那以后,这里的水产事业所遵照他的指示,做到了冷冻厂整年贮满鱼,四季向人民供给鲜鱼。
他为什么到海上去?

    这一天,元山的一家水产品直售商店格外热闹。
    原来,金日成同志到江原道进行现场指导,金正日同志为辅佐他的工作而同行。这天金正日同志陪着金日成同志到这个水产品商店视察。
    商店里堆着很多鲽、鳀鱼和别的一些鲜鱼。顾客们都一下买很多,把大盆或水桶装得满满的。
    金正日同志默默地看了一会儿鲜鱼销售情况,对这里的干部低声问道:
    “这些居民为什么要一下买那么多鱼呀?”
    道里的干部红着脸,没能马上回答。但他已觉得金正日同志是洞察一切情况后问的。
    说实在的,那个水产品直售商店并不是经常象这一天似地出售水产品的。所以,居民一见卖鱼,就要大量地买去。
    金正日同志透过窗户看着在商店外面等着买鱼的人说:
    “从那么多人赶来买鱼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并不是经常有鱼类的。”
    他说,如果经常有鱼卖,能按顿用小盆买几尾鱼现做着吃多好,何必要一下买那么多呢。
    金正日同志对低着头无话可答的干部说:“元山市民靠着海还不能吃到充足的鱼,这怎么行啊?”接着他又强调指出:
    “应该四季都出海,大量捕鱼,使商店柜台上总是摆满活生生的鲜鱼。”
    他又问,什么时候能使商店不脱销。一位干部回答说,近来由于海流变动,拥不到很多鱼。
    “你是说,海里没有鱼?”金正日同志不以为然地说,他当即指示:领导干部要想方设法多捕鱼,为此要做细致的组织工作,象现在这样只等鱼群游来,那当然不行。他开导他们说:
    “要遵循金日成同志的教导,探寻定栖鱼族和多产珍贵水产品的水域。坐小船出海要带上十种以上的渔具,既要捕鱼,也要采海带和裙带菜。”
    他还教导他们,要积极地发展中小渔业,经常供给人民以鲜鱼。
    第二天,金正日同志把前一天在水产品直售商店见过的道里的一位负责干部叫了来。
    那位干部一边担心不知又出了什么新问题,一边急忙赶了来。金正日同志愉快地对他说:
    “让我们一起到海上去兜兜风吧。”
    那位干部心里很高兴,他想:金正日同志自从来到此地视察,争分夺秒地工作,从没有休息,这回到海上可以休息一下了。
    当他们来到海滨时,起了风浪。那位干部很失望。他想,好容易才有了让金正日同志休息的机会,可是天公不作美,不得不作罢。他向金正日同志说,只好等到风息浪静的时候了。
    金正日同志却微笑着亲切地说:“无风无浪就不会感到出海的乐趣,我有意选了这样的天气,快把渔具准备好,出发吧。”
    这时他才领悟到:原来金正日同志并不是为兜风休息,要到海上去的。
    机船乘风破浪向海驶去。因为风浪很大,干部们再三请他进船舱,可是他一直站在甲板上俯视茫茫的海面。
    机船离岸驶了好久之后,金正日同志环视一下同行的干部,说:
    “来,在这里试一下怎么样,看来这里可能有鱼。”
    人们立刻下了网。他说:
    “今天我们的工作,要看捕鱼多少来评价。你们认为怎么样?”
    他这么说着帮着张网。人们请他不要沾手,他却说,如果连这种活也不沾手,何必到这里来呢,就在陆地上看捕来的鱼得了,来快拉网吧。
    人们开始拉网了。金正日同志卷起袖子使劲拉网。
    网一拉起,有胳膊粗的鱼活蹦乱跳,不知什么时候,海鸥也飞拢来了。
    “你们看,鲻鱼!”他满心喜悦地高声说“连鱼都捉到了。”
    一会儿,把鱼网拉紧,把鱼装在船上,大家干得很起劲。
    金正日同志提起一条条活鱼,指着说这是细鳞鱼,这是竹刀鱼,这是大杜父鱼。他还要再下一次网。
    网又一次投下了,接着开始进行拉网作业。
    金正日同志不顾海水弄湿衣服,全力以赴地拉网。这一回,网到的鱼更多。他高兴得不得了。活生生的鱼堆满舱,于是,金正日同志坏顾着干部们说:
    “你们说说看,海里是没有鱼吗?下了两次网,就捕了这么多鱼。”
    他说,只听一部分人说的话,自己却不下海看看,形式主义地干工作是不行的。
    他明确指出:
    “不能供给人民足够的鱼,并不是因为海里没有鱼,也不是因为渔船和渔具不够用。
    “问题在于水产部门领导干部满脑袋投机思想,不积极地进行组织工作,不设法采用多种方法大量捕鱼。”
    他朝道里的负责干部走近一步,问他们看到今天下网捕到的这些鱼,有何感想。然后他温和地接着说:
    “ 有一些干部说,海里没有鱼,可是我根本不相信那种说法。但因为不少人都在那么说,只好自己去亲眼看看这话是否属实,而且让你们也这样做,所以今天才来下海的。
    “今天,我下海来再次确信,微小渔业决不是象一部分干部所说的那种‘微不足道’的事,而是为了让我国人民吃到足够的鱼,必须狠抓的重要环节之一。”
凌晨打来的电话

    1980年6月,一个凌晨。
    有一位干部在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很晚,到了凌晨,不觉伏在桌子上睡着了。
    不知时间过了多久,他象在梦境里似地听到了电话铃响。
    他被惊醒,急忙拿起话筒,传来了话务员和蔼的语声。
    “金正日同志在找你。马上就给接上。”
    一听这话,他挺起精神,整一整衣襟站起来。电话接上了,耳熟的电波声传入耳鼓。
    “金正日同志!我在接电话。”
    他赶忙打了报告,可是没有回音。
    他紧张地等候,时间一秒一秒地挨过,却没有回音。从灵敏度高的话筒可以听到金正日同志平静的呼吸声。他想,莫不是金正日同志拿着话筒打起盹了吧。他心里很难过。他闭着嘴,尽量不使自己的呼吸声传入话筒,以免打搅他这难得的休息。大约过了15分钟,突然传来了金正日同志温和的声音:
    “啊—对不起你啦。打电话找你,不觉打了个盹。”
    从他的语声可以听出他很疲倦。那位干部用有些打颤的声音说:
    “金正日同志,现在几点钟啊?这样每天熬夜怎么行呢?”
    “你又是这话。”停了一会儿,他象道歉似地说:
    “本想,夜已深了,明天再讨论。可是看着同志们递上来的文件,想起了一些问题,所以给你打电话的。请原谅。”
    那位干部再也说不出什么话,只是默默地聆听他的话,但不禁双眼噙满了泪珠。
泉水

    金正日同志为了处理有关统一祖国的问题熬了一整夜,天一亮又为解决别的问题急忙上路到远离几百里的地方去。
    在轿车里,坐在他旁边的是接到他紧急通知赶来的一位干部。
    车子轻快无声地奔驰了一阵,拐进人烟稀少的山路。因为路坎坷不平,车也颠簸起来。陪他同行的干部因于心不安不时地望望他。
    直到接近中午的时刻,车子一直行驶在山路上,驶到能望见一口泉水的地方时,金正日同志突然叫车停下来。
    要到目的地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同行的干部都有些疑惑不解,但只好跟在他后面下了车。
    “喝一口清凉的水再赶路吧。”
    他一面说着往泉水那边走去。干部们这才知道了他的意图,紧跟着他走去。
    水晶般清凉的泉水一股股地涌出来。同行的干部给他舀一杯泉水递过去,但愿这杯泉水能给他解除一点疲劳。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说:
    “肚子饿时,喝点清水也不错。”
    瞬间,干部们才想到他没用早餐就上路的,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开路先锋

    金正日同志为了把妙香山更好地修成人民的愉快的休息胜地,1981年5月亲自翻山越岭,开辟了妙香山的新的登山路线。
    在开辟登山路线的第一天有过这样的事。
    金正日同志和要陪他同行的干部们一样穿上登山服准备出发。他眺望着烟雾缭绕的妙香山峰峦,对妙香山历史博物馆馆长问道:
    “走哪条登山路更险些?”
    馆长不知他问这话的用意何在,踌躇一会儿,回答说,上万瀑洞的路更险。
    于是,他想了一下,环顾着登山队伍说:
    “那我们就先往万瀑洞登上去。”
    历史博物馆馆长一听这话,着了慌。到万瀑洞去要从岩石和悬崖之间走过,路非常险,曾有很多登山者中途返回。加上天又阴,不知什么时候会下雨,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他走这样的险路怎么行呢。于是馆长对他说,改天再登万瀑洞去好不好。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答道:
    “走路要费点力,才会有意义啊。”
    登山队伍出发了。他们经过武陵瀑布来到了游仙瀑布的顶上。这时变化无常的天气终于下起雨点来了。
    先于他们出发的登山组这时返回来了,他们全身湿透。他们报告说:再往上去路更陡峻,没有一处可以放心踏脚,岩石上满是藓苔,加上雨浇,简直就象冰一样滑,再往上登是有困难的。
    做向导的历史博物馆馆长觉得这正是他该说话的时候,也凑上去说,这样的天气要登上去是危险的。
    金正日同志宽厚地笑了笑说,在这样的天气去攀登险峻山路当然会有危险,而且吃力,可是,这样在最不利的条件下检查登山路线的安全情况,要比在天气好时更有意义。

    他说:
    “路是险峻,但很有意义。快登上去吧。”
    他带头攀险峻山路和悬崖。雨点越下越大。路越往上越难走。金正日同志一直走在最前头,鼓励大家。他说,登上万瀑洞的路虽然陡险,但一路上有许多瀑布,很有登山的乐趣。
    他一面艰难地攀登长了藓苔的山崖,一面向干部们一一指示,要每年给凿一凿蹬脚处,以免长藓苔;登山设施不够牢固的要改修一下;在陡险的悬崖上要装上安全钢索。 他们终于登上了可以望见飞仙瀑布和九层瀑布的最后一个山峰,这时天空变得万里无云,一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金正日同志站在大岩石上,久久地望着壮丽无比的瀑布,豪放地说:
    “飞仙瀑布真是壮观啊! 不到这里怎能说看到了万瀑洞呢? 这么艰难地登上来,还是值得呀!”
    过了几天之后,有过这样的事。
    连日来,金正日同志视察了万爆洞和上元庵一带,这一天早晨出发时,他给指定方向说:
    “只看到上元庵和万爆洞,还不能算尽赏了妙香山之美。还要去观赏毗卢峰。
    “在妙香山登山路线中,应该再包括登到毗卢峰的路线。”
    金正日同志决心去开拓妙香山的最后一道山路。
    毗卢峰在妙香山一带是最高的一座山峰,山势非常险峻,所以至今没人到过那里。
    人们认为让金正日同志到那里去,是决不应该的。历史博物馆馆长犹豫了一阵说,登毗卢峰的路还未开辟,这回要登到那里是有困难的。
    金正日同志却说:攀登还没有开路的山,更有登山的乐趣,让我们来开辟攀登毗卢峰的路不就行了吗!
    于是分成几个登山组,带着无线电话机各自开始攀登毗卢峰了。
    当走到一个峡谷时,迷了路。迎面是一堵有如刀削的峭壁,根本没有可以登脚之处。做向导的张煌失措了。
    金正日同志却笑着说:
    “你们看,连妙香山历史博物馆馆长都迷失了方向。只好由我做向导了。既然说千态洞长沟深邃,那就该沿着较大的水流逆流而上。大家跟我来吧。”
    登山队伍跟着他照原路走下来,然后沿着一股大水流逆流而上。他们一行在草高过人的丛莽中开出一条路,走了好长一段时间,做向导的突然发现他从前见过的大岩石。就这样,金正日同志找出了登山的路径,大家高兴得欢呼起来。
    但是路仍然很险。他们走了一程,前面是一片密密层层的丛莽,根本没有路。随员们说,除非开辟路径之后再往前走,不然不能再前进。
    金正日同志却豪情满怀,决定一面开路一面走,直走到兄弟瀑布那里,他说:
    “我们是毗卢峰登山路线的开路先锋。人们知道我们到过兄弟瀑布,也会跟着到兄弟瀑布去。如果我们没有走到兄弟瀑布就中途返回,那么人们也会象我们那么做。”
    随员们虽然再没有说什么,但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跟着他一边开路,一边前进。
    大家艰难吃力地开路往前走,终于来到了兄弟瀑布,登上了壮丽的毗卢峰顶。
    “终于到了!”
    金正日同志神清气爽地说,随行的人们也都感到心旷神怡。
    他一边俯瞰着脚下的绝妙景色,一边指示:今后要在这里修建亭子,把路径也好好修一修。他说:
    “今后,要让人们按着我们攀登的路线攀登妙香山。”
    同行的随员回味着他的话,想:一国的领导者为了给人民修一处引人入胜的景观,竟亲自做开路先锋……
下班

    电影试映会,深夜两点多才结束。
    干部们希望金正日同志赶快回家休息,急忙走出来送他。
    但走到外面一看,本应该等候在那里的司机不见了。不知是怎么回事,金正日同志也不找司机,登上车握住了方向盘。
    大家焦急地找司机,埋怨司机不该擅自离开岗位。这时有一位干部对他们说:
    “司机那么做也许是有缘由的。”
    曾有过这样的事:也是在夜深时分。
    准备马上举行一部电影的试映会,这时金正日同志突然把司机叫了来。
    干部们猜想,也许要改日再举行试映会,今天先回去。司机急忙来到他跟前,金正日同志向他要轿车的钥匙。一听这话,司机茫然不知所措,在场的人们都给愣住了。
    金正日同志温和地笑笑说,现在开始放电影,要很晚才能结束,所以要自己开车,让司机早回家。
    “啊?……绝对……绝对不能那么做。”司机急得向后退了一步。
    于是,金正日同志严肃地悦:你非那么着,那么只好取消今天计划举行的电影试映会了。
    司机无可奈何地交出了钥匙,但他想决不能照金正日同志的吩咐先回家去。
    金正日同志看透了他的心思,便说,我不见你回家去,就坐着不动。这样硬是叫他先回去了。
    司机想到不该无谓地浪费他的时间,只好噙着泪离开了那里……
    当时目睹过这一情景的干部说:“准是今天晚上他又叫司机先下班的。”
    本以为金正日同志会立刻动身回去的,但他扫视着人们,象是在找人。人们疑惑地朝后看,原来他找的是站在最后面的电影翻译员。他大声叫他说:
    “走吧。快上车吧。”
    他打开车门等他上来,而翻译员再三谢绝。
    可是,翻译员终究没能拗过他,只好上了车。等他一上车,金正日同志一边起动一边问他:
    “现在可以径直回家了吧?”
    翻译员的家在西平壤车站附近,离这里很远,他想如果坐车回家去会更多地耽误金正日同志的时间,便说要去工作岗位,因为他的工作岗位离这里近一些。
    车即刻开动起来,走不多时间就到了他的工作单位的门前,于是,他很快下了车。
    “我在这儿等你,快去拿你的皮包吧。”
    翻译员听到透过车窗传出来的他这句话,感到浑身僵住了:本以为自己是在为金正日同志着想才这么做的,实际上却更加耽搁了他的下班时间。
    金正日同志看到他的充满歉疚不知所措的神情,便再次对他说:不必多想,快去把皮包拿来吧。
    翻译员想到再不该多耽误他的时间,一口气跑过去把皮包拿来了。
    汽车重又奔驰起来。街上万籁俱寂,只有街灯在困乏地眨着眼。
    金正日同志看出翻译员心情不安,便问起了他的家庭情况:家里有几口人,妻子做什么工作,有几个孩子,他们都在哪个学校读书。
    他这样亲切的问话,倒更使翻译员感到惶愧。汽车驶过普通平原奔向翻译员家附近的大街,又往胡同拐了几次,一直开到了翻译员家的大门前。
    金正日同志没等他说出表示感谢的话,就说回家太晚了,对不起,多注意健康,然后掉转了车头。
    翻译员望着他的车驱散着晨雾远去,心情沉重地想,金正日同志这时候才回家呀。
    但翻译员没有猜对。金正日同志的汽车并没有往市内他家的方向驶去,而是转向下堂里那边。那是去电影制片厂的路。
也是为了顺便让有些人了解一下二胖同志……虽说文章很那啥……我们挑着看嘛……{:jian:}
汽笛声

    1974年5月,金正日同志到我国北方进行现场指导,在一个深夜乘火车来到了先锋车站。
    前来迎他的干部们请他到住所去。
    可是,他却说:
    “我到住所去,就要麻烦那里的同志们,我就在这车厢里睡吧。”
    这时,长长的一列货车轰隆隆地通过了站区。
    车站上,夜里也是沸腾的。
    干部们想,在这样噪音不断的地方,金正日同志怎么能休息呢。于是,再次请他到住所去。可是他反倒动员他们说,你们也够疲倦了,快去睡吧。
    金正日同志所在的车厢的灯光久久地亮着。干部们焦虑地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叫他休息好呢?一位干部指示车站的工作人员,要使列车不鸣汽笛,放慢速度通过站区。
    站区逐渐安静下来。一列列火车屏声静气地通过站区。
    干部们很怕有列车鸣汽笛或发出巨响,仍然担心地守立在站区。
    过了一些时间,金正日同志突然打开车门出现在车厢门口。
    他向急忙跑到他跟前来的干部查问,为什么工作不分昼夜的铁路这样清静。那位干部犹犹豫豫,不知该用什么话来回答。于是,他又问:
    “为什么听不到汽笛声?”
    那位干部只好照实向他说明了一切。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他早已猜想到是这么一回事,便温和地说:
    “睡在列车上听不到汽笛声,怎么能入睡呢?列车的汽笛声就是祖国的呼吸声,列车的跑动就是祖国的脉搏跳动。让它们和往常一样鸣着汽笛奔驰好了。
    “那样我也才会入睡的。”
    虽然他的语声温和低沉,但有力地扣动了人们的心弦。
    他又回到车厢里去了。
    站区和往常一样沸腾起来,响起了亲切的汽笛声。
“愉快的休息”

    1974年夏天,天气非常闷热。
    可是,金正日同志依然埋头于工作,根本不想休息。
    有一天,他突然把有关干部叫了来,告诉他们做一下准备,下个星期日到郊区去,也可算休息。
    干部们都希望他能休息一下,高兴地想:这下可如愿以偿了。
    他们屈指企盼的星期日早晨,金正日同志坐的轿车驶出了繁华的首都市区,车窗外丰收在望的田野象一幅图画展现在眼前。
    金正日同志对窗外望了好一会儿,然后打开了小型录音机。和他同车的干部们以为他要欣赏音乐,也倾耳聆听。出乎意外,录音机里传出了耳熟的金日成主席的声音。
    “这是主席昨天做的教导。他对平壤市的一些建设项目工程停滞不前,表示忧虑,教导我们要赶快采取措施。”
    金正日同志在奔驰的车上也字字句句地仔细研究金日成主席的教导。他的一个休息日就这样开始了。
    上午10点钟左右,汽车到了目的地——一座人工湖边。
    “这里真是个好地方。是引起人们无限感怀的地方。”
    他感怀深切地说,这里的大海一股宽阔的人工湖,蕴含着应该世代相传的关于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颂歌。
    当干部们安排这一天的日程的时候,他走进湖畔的住所,打开手册,打电话找了几位干部。
    他向他们转达刚才在车子里重听了一遍的金日成同志的教导,并指出了贯彻这一关于平壤市建设的教导的具体途径。
    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的党的工作者前来拜见金正日同志。
    干部们深怕打搅金正日同志难得的休息日的平静,想把他们打发回去。
    这时,金正日同志打完了电话,走出来瞧着手表问道:
    “没有人来找我吗?”
    当他知道地方党的工作者到了,很高兴地迎他们,并带他们走进屋里。随行的人们都有些愕然。
    原来,金正日同志已在前一天晚上给地方党的工作者打了电话,叫他们到这里来的。干部们不知道有这回事。
    快到午饭时间了,可是他继续听取地方党工作者的工作汇报,并对提出来的各种问题分别予以解决和加以指导。
    随行的干部告诉他时间已过,他说就要结束了,可是他的谈话却持续好久,上午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金正日同志用完午饭才愉快地对干部们说:
    “该办的事办完了。我们到湖上去钩鱼和游泳吧。”
    他和随行的干部们一道高高兴兴地到湖边去了。
    金正日同志边游泳边向他们讲:游泳在体育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各种游泳的方法以及有关国际游泳比赛的知识。
    过后开始钓鱼了。
    夕阳西斜,钓鱼的乐趣真是不同一般。
    金正日同志刚抛出鱼钩就钓上来了一条挺大的鳜鱼。
    “看吧,我起头了。”
    大家一看他先钓上一条大鱼,都着急了,这里那里地换着位子,全神贯注地钓起了鱼。
    他们接连钓上鱼来,一阵一阵地响起欢呼声。然而,金正日同志却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位干部小心翼翼地走近他一看,鱼儿直枪鱼饵,可是地沉入深思之中,眼盯着水面却视而不见。那位干部告诉他鱼饵要给抢走了。他这才拿起鱼竿说:
    “啊,我在想别的事来着。”
    他说,坐在湖边,思路畅通起来,回到平壤要马上去见艺术工作者。
    他说,前些日子看了一部新的作品后,提出了修改方向,可是创作人员说,有一个场面他们实在没有把握。因此一直想着那个问题,现在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
    原来,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解决艺术创作中提出的问题。
    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这天傍晚,他和干部们分手时,愉快地说:
    “今天是一个愉快的休息日。”
    他的愉快的休息,就是工作。
喜悦

    1982年4月,我们民族的喜庆日4月15日即将到来的一天。
    这天傍晚,金正日同志视察了即将竣工的一座建筑,并做了具体的指导。
    这样花去了很长时间,再过30分钟左右,他要去参加另一个活动。然而,他叫几个干部坐上他的车,说:“……现在要去看看纹绣大街。”
    一位干部对他说,时间不够了,最好改天再去纹绣大街。
    金正日同志笑了笑说:
    “纹绣大街上盖起了现代化住宅,人民该多么高兴啊。人民的喜悦,也就是我们的喜悦……时间不够,就去转一圈也行啊,
    他说着,执意上了车。
    他坐的车奔驰在一派节日景象的首都大街上。不久车子驶到纹绣大街的江岸路。
    金正日同志拉下了车窗玻璃,望着灯火辉煌的住房大楼,不时向随行干部提问。
    当汽车驶到纹绣大街的主要地段时,他不时叫车子停停再开,有时数数楼房的层教,有时估量阳光能不能照进住房。
    他还了解了商业网和学校的部署情况。这样穿过一条条街道后,他现出了满意的笑容。
    “纹绣大街上的房子盖得都挺大,挺和谐。道路修成了环行路,这很好。在很短的时间里,平壤市又出现一条新大街。
    用这样的大街装点市容,平壤市就更显得壮丽了。”
    他提出了加紧进行纹绣大街第二期工程建设的方向。
    当车子驶在中心大街望见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的住房时,金正日同志面带欢欣的微笑叫车停一停,同行的干部不觉着急地说:
    “现在剩下的时间实在不多了。”
    他笑着说:
    “时间再紧,也不好就那么从这里过去呀。稍停一会儿吧。”
    干部们没有领会他的意思,惊讶地望望车窗外,那里没有什么异样的情景。
    车子停下来,金正日同志望了望窗外,然后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车里突然变得异常寂静。
    过了一会儿,他不禁欣喜地说:
    “你们听见那笑声吗?从前这纹绣平原只能听到蛙叫声,今天现代化城市平地而起,各个窗户里都传出欢笑声了。”
    这时,大家也听到了从住宅大楼里传出的幸福的笑声。
    那是人民的幸福在增大的声音。
    那天晚上,金正日同志尽管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听到他们的笑声,好象了却了一切忧虑,脸上泛起满意的微笑。那笑声和歌声越来越大。
    那正是金正日同志的喜悦。
铃声

    清晨,首都的街道还很静。
    有一辆轿车悄悄地行驶在首都的街道上。
    金正日同志透过车窗望着清晨的首都街道沉入了深思。
    车子绕过平壤车站驶入中城洞住宅区,这时从敞开的车窗突然传来了叮当叮当的铃铛声。
    金正日同志叫车停下来,打开军门走下车,朝铃铛声传来的方向走去。
    有一个穿着干净的卫生服的妇女,站在载着冒着热气的大铝桶的手推车旁,轻轻地向着住房摇响铃铛。
    不一会儿,从各住房的大门走出许多正做饭的妇女,她们手拿着器皿,各自盛上一些东西说说笑笑地返回去。
    金正日同志一步步走近她们,可是因为天还没有大亮,加上他穿戴很普通,谁也没有认出他来。
    “你在卖什么呀?”
    他这么一问,那位妇女回答说,卖的是汤。
    等到人差不多都走开的时候,他向售货员一一了解:汤的价钱,原料由哪里供给,人们的反应如何,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项服务工作的。
    这时有一位老大娘出来买汤,她大加赞扬说:
    “中城饭厂响应党的号召,每大早晚把好吃的肉汤送上门来。夫妻俩都上班工作的人家就不用提了,所有的人家都在感谢他们。这位售货员虽然年纪很轻,大家都管她叫‘福铃大娘’,来欢迎她哩。”
    “老大娘,看你说到哪里去了。只不过卖点热汤……”
    年轻的售货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金正日同志愉快地笑着对她说:“可不要以为这是卖些汤给人们吃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你这是在做为人民服务的好事。”
    他还说,不要光卖汤,还要做人们喜欢吃的爽口的泡菜啦、拌干鱼丝啦、山菜等各种副食品,早晚出来卖,人们会更高兴。
    售货员爽快地回答说,他们还没有想到那些,今后一定那么做。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说:“你们要能那么做,可要感谢你们啊。今天,这个街道上只有你一个摇着铃铛送货上门的服务员,可是明天会增加到十人,后天会增加到百人。”
    他说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之后,离开了那里。
    在他的背后又啊起了那个“福铃”声,那铃声就象愉快的歌声。
    金正日同志在大街上转了一圈之后,径直到主管人民生活部门工作的干部的办公室去了。
    那位干部清早就来上班,刚打开窗户,突然金正日同志走进房间,不由得一怔,不知如何是好。然而,金正日同志说出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话。
    “我清早在街上转了一圈,见到了令人感动的美举。”他讲了每天早晨摇着铃铛去卖汤的售货员的事,然后说:
    “听说你每天早晨到街上观察一番,那你可能也看到过那位女服务员。我们对那样的服务员不应该漫不经心,应该学习她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要以那种精神教育所有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
    那位干部听了他这一席话,满脸发烧,象把炭火盆扣在头上。
    他在上班时也听到了那个铃铛声,可是他没把它联系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来认识。
    从此以后,在首都住宅区的各处,早晚就都响起了“福铃”声。人们当然不会全部知晓那个铃声中蕴含的故事,但是,人们从那个铃声感受到了党的恩情。
深山沟的最后一家

    由于金正日同志的关怀,到了1974年夏,我国各地建立了用于彩电的超短波转播台和电视差转台。
    金正日同志对这项工作非常关注,他密切注视着它的每一步进展,亲自为它解决了困难问题。
    有一天,有关部门的一位干部向金正日同志提出:两江道和慈江道的北部山区只有几户人家的深山沟,是否也给建立电视差转台。他首先表示:“建一座差转台需要用很多资金、材料和劳力,建成以后运营和管理又要花经费和劳力,只为几户人家真不合算。”
    他的意思很明显:国家为几户人家,花那么多资金和劳力是不应该的。
    金正日同志听了他这一席话,沉默不语,只在房里轻轻地踱步,那位干部心里变得焦虑不安起来。
    金正日同志踱到窗边站定,凝神望着窗外,好似在想象着住在北部边疆深山沟的人们的生活景况。
    过了一会儿,他用带愠怒的低声说:
    “你是和我们一道工作了很久的同志,怎么会有那种想法呢?我们什么时候在为人民而做的工作中,先考虑过经济上合算不合算呢?”
    那位干部由于感到疚愧,心情非常沉重,注意地聆听着金正日同志对他的教诲。
    “你想想看,如有的人家因为住在偏僻山区不能看到电视,我们能心安理得吗?有那样的人家在,就是播放再好的彩电节目,也不能心情愉快地欣赏。
    “不管做什么工作,要先为人民着想,而不要只想钱囊会变小。怎么可以拿钱和山区人民的文化生活讨价还价呢?”
    金正日同志走到他跟前,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谆谆告诫说:
    “……即使为了一台电视机建立不要说由两人,就是由十人管理的电视差转台也没有关系,要让深山沟的最后一家人家也都能看到鲜明漂亮的电视画面。
    “我再说一遍,使人民的文化生活发生差别是不行的。从首都市民到山区的伐木工,要让我国所有人民都能在自家或工作岗位上看到彩电,一同欢笑,一同高兴。”
这个挺像以前一课文的
为抢救一条生命

    1978年年底的一天夜里,在设在我国北方海拔2000多米高的一个山巅上的电视转播台里,紧张告急。
    这里的一个机械工姑娘突然得病,身上高烧不止,不时发生休克。
    人们给她吃药打针,这里备用的药品都给她用了,可是毫不见效,她的病情反而越发加重,四肢也开始僵直了。
    这里是人迹罕见的山顶,四周是千古密林,离村庄有40多里。转播台的人们在这偏僻山顶碰到这种急事,弄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通往村子的穿过密林和悬崖的崎岖山路,已被大雪封住,在这漆黑的夜晚,根本无法辨认哪里可以通行。即使能背着病人去,他们深怕在这零下35度的酷寒中,招致不测。
    转播台用无线电向上级报告了这一情况。
    上级机关指示转播台说,他们在采取抢救措施,务要把病人的生命维护到天亮。
    这一夜显得格外漫长。
    人们通宵护理着病人,可是他们没有信心,觉得难以熬到天亮。病人终于在天亮前失去了知觉,四肢也麻木了。
    人们焦虑不安,心都碎了,感到这一夜比哪一夜都长,总不见天亮。
    天终于蒙蒙亮了。
    突然,在劲风呼啸的天边响起了飞机的马达声。
    正好上级机关也打来了电报:载送病人的飞机已出发,做好准备,到时接应飞机着陆……
    有了使人得救的一缕希望和光明,然而又有一道难关把人们难住了。
    这里没有直升飞机可以着陆的场地,转播台的院子太狭小,飞机无法着陆;再说,山巅上狂飙大作,飞机着陆后,一不小心,就会象吹翻纸张似地把飞机掀到深不见底的山谷中去。
    但他们哪里知道,飞机里这时充满了战斗的情景。
    乘务组员们的耳边还在萦绕着金正日同志恳切的嘱托。
    昨晚,金正日同志得悉在千里迢迢北方的一所电视转播台里发生的意外,忧心如焚,夜不成眠,连夜采取措施。
    他还指示有关部门,派直升飞机去载运病人,还指示保健部,做好各种抢救准备。他对他们反复叮嘱:“那个姑娘我们不去抢救,还能有别人救她吗?”
    直升飞机乘务组员们一心遵循金正日同志的指示,下定决心,不管有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要安全地载运病人离开山区。他们冒着危险,排除万难,终于创造了奇迹,使飞机在尖尖的山顶平稳着陆。
    机械工姑娘立刻被抬到机舱里了。
    转播台的人们哽咽着欢呼着,飞机起飞了。
    这时,按照金正日同志的指示在道人委所在地惠山正忙着进行准备,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病人还没送到医院,惠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就在开会讨论抢救病人的方案了。
    在会上,医生、护士、保健部门干部一致表示决心,一定竭尽精诚和技术去抢救病人,同时采取了必要的应急措施。
    病人被送到医院来了。
    她早已不省人事,脉搏也停了。于是,首先给她停止活动的血管注射了急救的药液。
    原来病毒已侵入了她的大脑,致使她四肢麻痹,各个脏腑器官的机能全被抑制,面对这垂危的病人,人们全力以赴,展开了抢救的战斗。
    在这危机时刻,金正日同志从平壤送来的珍贵的药品到了医院。
    这充满爱意的起死回生的药物浸入病人的体内,给她注入了生命。
    关于机械工姑娘身患急病的消息一传开,人们都来医院探病,并带给她名贵的药品,道的负责干部虽然工作繁忙,也在病人的床边不分日夜地守着她。
    病人在全医院、全道和全国的支援、至诚关心与护理下,呼吸渐趋正常,不久就恢复了知觉。
    没过多久,她就痊愈,完全恢复健康,重返山顶的工作岗位了。
    她不胜感激地说:
    “在这世上,除了我们伟大领袖和金正日同志,再也没有人这样地珍视人、热爱人。他对人的热爱就是能使死人回生,活人永生的万灵药。”
下雨天

    1968年8月,我国东海岸地区下了很多雨。
    当时,金正日同志在咸镜南道进行现场指导,有一天下午,他说,要到咸兴荣军塑料日用品厂去看看。
    这一天,从早晨就下起了雨,因此随行的干部们在当天的日程里没有列入对工厂的现场指导,可是,他突然要去,不禁感到为难了。
    他断然说:
    “一定要去。今天,就是别的事都不办,也一定要到咸兴荣军塑料日用品厂去一趟。
    “这座工厂,主席亲自视察过,而且是他老人家一向关注的工厂,所以我们应该到那里去关照他们,鼓励他们,使之继续开放革命之花,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情义。
    “探访这些工厂,是我这次来咸兴的主要目的之一。怎么能因为下雨就作罢呢?”
    到头来,他还是启程到工厂去了。轿车冒着渐渐变大的雨,急驶而去。
    厂长接到金正日同志起身来厂的通知,慌慌忙忙到正门迎他,手里拿着一把伞。
    金正日同志从车上走下来,快步走近厂长,亲切地握着厂长的双手,好似用他那恢弘的胸怀拥抱全体荣军,问候说:
    “你受累啦。荣军同志们都好吗?”
    厂长觉得不敢当,哽咽着回答说:
    “是的,都好,我们荣军身体都健康,努力竭尽忠诚。”
    他表示很高兴,说:
    “荣军同志们都很健康,为让主席高兴,百般努力,我也很高兴。
    “我到这里来,是因为想念你们。”
    厂长觉得惶恐得不行,好象天气这样淫雨连绵是自己的过错所致,急忙撑开雨伞给他打着。
    “我可不要紧。你身子不利落,还是你打伞吧。”
    他说着,把伞撑在厂长头上。
    厂长觉得太不敢当,急忙推给了他。他笑了笑,说:
    “不要这样,不小心得了感冒,可怎么好啊。那我们俩合打一把伞好了。”说着,他把自己带来的雨伞放回去,一手握着厂长递过来的伞柄,一手紧搂着厂长,挪步向前走去。
    他把不大的一把伞偏到厂长那边。从雨伞滴落的水珠不断落在他身上,没过多久,他的衣角淋湿了。
    可是,他全然不顾这些,只是以担心的目光俯视着装了假腿的厂长,不时提醒他小心:
    “慢走,慢走,小心,慢走……”
    冷雨淅淅沥沥,不停地下着。
    厂长的身上没淋着一点雨水,可他的两颊上却簌簌地流下两道水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金正日同志一手紧紧搂着厂长,一手撑着伞,在一把伞下他们两人仿佛变成了一体向前走去。
“提前”召见时间

    1978年8月的某一天早晨,金正日同志给负责某一建设工程的一个区分队指挥员挂了电话。
    他先向指挥员问了好,问他这些天过得可好。
    指挥员没来得及先向他问候,觉得很难为情,有些不自然地说这些天过得挺好。
    但是,他一听指挥员在电话里的声音,就知道了全部情况,担心地说,看样子,你又在工地熬了几夜。
    那位指挥员一听这话,急忙说,不是的,睡得好。他就笑了笑,说:
    “不对。听你的声音,不象是睡过觉的人。”
    他说对了。这几天,那位指挥员为了在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前完成这项工程,一直在工地通宵达旦地工作。
    他问到设计图画好没有,然后指示:“画好了,今天要看一看,下午一点钟,带着设计图到我这里来吧。”
    打完电话,那位指挥员深怕金正日同志要审阅的设计图有一点点缺陷,立刻召集有关人员再次仔细查看。
    正当这时,电话铃响了。
    金正日同志又打来了电话。
    “刚才我让你下午一点钟来。我想了一下,还是上午九点钟来吧。”接着,他关切地说,他要派车接他来。
    过不多久,那位指挥员坐着他派来的车子到了他的住处。
    那位指挥员一到,就有位干部在等候着了,把他领进了一个房间。屋里放着一架床,那位干部向指挥员说,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有过指示,叫你先洗个澡,然后在那里休息,等他再叫你。
    那位指挥员为争取时间,赶紧洗完澡,坐在床上等着有人来叫他。
    可是不知为何,总不见人来。
    他坐着等人来,不觉感到浑身困乏。他熬了几夜,又洗过澡,坐在软绵绵的床上,努力驱赶着睡意。但时间久了,他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
    他有时在工地打盹儿,连那轰隆隆的爆破声,也未能把他轰醒,可是今天,他被窗外鸟儿鸣啭声惊醒,可见美美地睡过了一觉。
    他慌忙瞧了一下表,哪里说上午九点,下午一点都过了。
    他大吃一惊。心想:“糟糕,看我误了多大的事。”再也不能呆在屋里了。
    他蓦地站起身,奔向门外。
    这时迎面碰上了早晨领他到这屋的那个干部,他面带笑容走近前来,让他去吃午饭。
    指挥员坚持要赶快去拜见金正日同志。那位干部笑了笑说,金正日同志有过指示,让你吃完饭,再去见他。
    他这才无可奈何地跟着那位干部到餐厅吃了午饭,而后才被领到金正日同志所在的房间去。
    金正日同志把正在审阅的文件推向一边,亲切地握着他的手,问:“稍微休息了一下吗?”
    指挥员感到羞愧难当,但照实告诉他说:“太不象话,竟睡了一个上午。”
    金正日同志一直微笑着问:“睡了一觉,觉得怎么样。”
    “精神爽快,浑身是劲。”
    指挥员虽感到自己的行动有失小心,但还是说了实话。
    金正日同志却豪放地笑了,说:
    “精神爽快,浑身是劲!这可是个好事。我叫你早些来,就是想让你休息一个上午也是好的。总算收到了效果。”上叫他回工作岗位工作,而应把他送到风景优美的疗养所疗养几个月,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为此体贴入微地给他采取了具体措施。
    那位干部接着转达了金正日同志的指示:
    “他出国在外工作很长时间,一定很想念妻子儿女,最好让他带家眷一起去疗养所。”
天南地北

    1977年6月的某一天,金正日同志在屋里踱着步,心事重重。
    他刚接到报告说,前去地中海的某一岛国工作的我国对外经济部门的一个干部,由于意外的事故,身负重伤,不省人事,危在旦夕。
    伤很重,胸部、腰部、肩部和腿上共有九处骨折,小肠破裂,肺部受伤,头部受了严重撞伤。该国的医生们曾进行抢救,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到头来,他们还是说:现代医学再高明,也无法把他救活。所以,电告我国送他的家属去,好让他们见最后一面。
    当时,我国驻该国的官方代表机构还没有正式建立起来,因此,经常取得联系也有困难。
    金正日同志向有关部门的一位干部问明为受伤人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之后,对失去知觉躺在离乡万里的别国医院病床上的战士的生死异常担心,他在思考着营救的办法。
    这时,没有领会到他的心意的一个干部建议说:“看来别无他法,只好让他的家眷到他那里去。”
    金正日同志摇摇头,说,“派家眷去,等于说没有办法救活他,而我们是不能这么做的。”接着,他以严肃的口气指出:
    “要派医生去,而不是家眷。要给他派去一位能够确保他的生命的医术高明的医生。我想最好派一位专攻外科的医学博士去。”
    在场的干部们听了他那渗有深情厚意的话语,又是惊愕,又是感动。他又关切地说:
    “为了贯彻执行我们党的对外经济政策,到远离祖国的国外工作的同志身负重伤倒下了,我们应该派得力的医生去,一定要抢救他的生命。”
    他当即提到一位医学博士的名字,指示:明早就让他乘飞机出发;还要把目前以政府代表团成员身分前去某国访问的对外经济事业部的一位干部也派到那里去,好让他协助那位医生。
    第二天早晨,有一架飞机起飞了。机上满载的是金正日同志对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的无限热爱,载去了将带给他以复生之活力的医学博士,而不是悲伤流泪的家眷。
    那位医学博士到了那里,就对伤员连动了两次大手术,结果良好,伤员经15天之后,恢复知觉,有了一丝复活的希望。
    金正日同志接到这一喜讯,非常高兴地说:
    “你们说那位同志苏醒了,太好啦。我这才放下点心了。”
    金正日同志还给伤员送去所需的大量宝贵药品,并关怀备至地指示:只要伤员能动弹就把他接回祖国进行治疗。
    没过多久,曾经生命危在旦夕的干部得救,坐着飞机回到了祖国。
    金正日同志又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送他到中央的医院住院受至诚的治疗,进行移植手术,接好锁骨,直至完全恢复肉体的全部机能。
    伤员将要出院那一天早晨,他的家眷来到了医院。他见妻子和孩子们都是将要出外旅行的打扮,还带着皮包等行装,很宽惊异。
    陪家眷到医院的一位干部向他说明:金正日同志接到他痊愈的报告非常高兴,说,不要认为他已痊愈就马
银装素裹中的一道机场跑道

    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历访欧洲和拉丁美洲广阔地区的各国进行一个多月巡回演出,到了大雪纷飞的严冬才坐飞机起程回国。
    飞机向着祖国飞行,不料遇到暴风雪,被迫在别国的一个小飞机场紧急着陆。
    天空风雪太大有碍飞机航行,加上祖国也下着罕见的大雪,机场上积雪太厚,无法着陆。
    文艺工作者队伍束手无策,只好逗留在别国的一个小飞机场候机室里等航路畅通了再起飞。 大家觉得这一日如三秋,时间过得又那么慢,简直叫人心烦。
    在冬天风雪大作的漫漫长夜,实在令人感到凄凉、心烦。再说,长期在国外进行演出,即将踏进思念已久的祖国的时候,碰到意外的情况突然滞留异地,想念祖国的心情就更加殷切,尽管疲惫却不能入眠。
    夜深人静了。
    忽然从祖国给他们打来了电话。
    霎时,人们团团围住了电话机。
    是金正日同志给他们打来的。
    他先问住处的情况怎么样,冷不冷,有没有人闹病,然后说:
    “现在,你们大概很想念祖国,我也在想念你们哩。
    “你们大家都不要着急,边休息边等祖国再跟你们联系吧。
    “这里也正在想办法接你们。”
    大家领受到他那亲生父母般的厚爱,两眼不禁噙满了感激之泪。
    他们听了他那亲切的话音,怀念他的心情,也随着更加深切了。
    长夜终于过去,天亮了。
    人们到外面望望天空,依然彤云低垂,天色阴沉。
    于是,大家围坐在无线电收音机前,静听由祖国播送的气象预报。它也没有给人带来喜讯,说祖国的天气也是阴天,不时要下雪。人们想:今天怕不能起飞了,又要一秒一秒地打发令人心烦的时刻。
    然而,过了中午不久,突然得到指示:准备出发。
    大家欢呼着,向机场跑去。飞机载着他们的欢笑声起飞,飞向祖国。
    他们心里喜不自禁,可也有些疑惑不解,怎么会一夜之间航路畅开,机场上的厚厚积雪都没了呢。
    “看见祖国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白雪覆盖着的银白色大地,仿佛在挥手欢迎他们,在他们脚下掠过。他们想:大地上覆盖厚厚一层积雪,怎能找到机场跑道,即使能找到它的位置,又怎能在厚雪上着陆呢?
    大家禁不住带着担忧的神色注视着大地,忽然在雪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道黑线。这道黑线,犹如给白纸按着一把直尺划下来的,又直又长,而且很清楚。
    在这地上的万物都被厚雪覆盖的时候,一夜之间那又宽又长的跑道是怎么出现的呢?那跑道上竟没有一点雪迹!
    飞机在慢慢下降。跑道在人们的视野里好似一条长带渐渐变宽变长,终于家一座操场展现在眼前了。
    飞机轻巧地着陆了。站在机场周围的人民军军人和文艺工作者欢呼着挥手致意,欢迎从飞机走下来的文艺工作者队伍。
    挥手欢呼的人群中,各人的手里都握有一把木锨或扫帚,他们之中有人向走下飞机的文艺工作者们说:
    昨晚,金正日同志得悉,出国演出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在回国途中耽搁的缘由之后,立即一面向国外跟他们通话,叫他们安心,一面紧急布置除雪。金正日同志指示说:
    “我们怎能把归心似箭的文艺工作者留在几千里外,袖手坐等航路自行畅开,不做努力呢?就是用木锨铲除机场上的雪,也要争取尽早把他们接来。”
    于是,人民军军人和住在机场附近的居民积极遵循金正日同志的指示,奔赴机场,开始给长长的跑道铲雪。
    金正日同志布置工作后,还是放不下心,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晨亲自到机场视察跑道,指示跑道上的雪要铲干净,还要扫两三遍,以保证飞机着陆安全,机轮不致于滑行,并且再三确认飞机能够安全着陆后,才打电报让他们起飞。
    文艺工作者们走下了飞机,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在欢迎群众中,他们突然发现向他们走来的金正日同志,瞬间,心潮激越不止,如热浪滚滚。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
    大家都朝他跑去,个个感激涕零。
    他一一和他们热烈握手,深情地问他们:这一段时间里闹没闹病,在飞机上晕没晕,有时还抚摸他们的肩膀,表示慰问。
    过了很长时间,文艺工作者们才发现他没穿大衣就这么站在风雪吹拂的机场上。
    他们急忙请他披上大衣。
    他就深情地环视着他们,说:
    “不要紧。我一见你们都平安无恙地回来,身心都感到温暖啊。”
    他跟文艺工作者一道沿着跑道往回走。
    四周的大地上白雪皑皑,扫得整洁的渗有爱意的跑道上,战士们陪着伟大的领导者阔步前进。
    宽长的跑道和在上面留下的脚印,好象在告诉世人,什么是伟大的爱。
回春灵药

    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有过的事。
    这一年年暮的12月的一天,金正日同志得悉有一位作家的夫人身得重病备受折磨,据东医师开的药方,须有几只稀贵的野兽来调药。
    金正日同志说:
    “他为人那么耿直,有那样不幸的事,却深怕我们替他操心,不露声色,不言不语,他心中的苦衷该多么难忍啊。”
    他说完,向窗外望去。外面,正风雪大作,寒风刺骨。
    他久久望着窗外,沉思地说:
    “在这一夜,那位作家可能以冲天的创作热情埋头于写作,一时忘掉痛苦。可是我们眼看着他受折磨,却束手无策,这怎么行啊。
    “让我们去打来那种野兽。为了一个革命同志免受痛苦,就是走一千里路,也要打到那种野兽。”
    他叮嘱,为了让遭受痛苦的作家去散散心,带他去时,对这次去打猎的目的暂作秘密不要告诉他。
    这一夜,人们陪着金正日同志去打猎。
    本来这种野兽一到冬天就蛰伏在偏僻的角落里,不常出来走动,因此在这个季节猎人也不易碰到它。不难想象在黑夜,跋涉崎岖的山路去打这种野物,是多么吃力。
    可是,金正日同志愉快地说:“这才象抗日游击队式的休息哩! ”
    这一夜,在山里走来走去,却一无所得,连野兽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岁月流逝,不觉迎来了新的一年。
    人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把那天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有一天金正日同志又叫来了那天同去打过猎的一位干部。
    金正日同志问他,目前去外国访问的包括那个作家在内的电影代表团什么时候回来。
    听到原定的回国日期后,金正日同志说:
    “他们快回来了。那么,从今晚起,重新开始去年失败的‘行军’吧!”
    看来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
    有个干部劝他,天气很冷,是不是可以缓一两天再去。他宽厚地笑了笑,说:“这几天,只顾了工作,竟把这件事拖了下来,没有尽到革命同志之间的情义。”接着,他又说:
    “那位作家把妻子的健康问题托付给我们,在去执行着重要的任务,我们至少应该在他回国之前,准备好药材。要争取时间,快出发吧。”
    这一天去打猎的有好多人,其中也有他亲自特意组织的一些人员。
    金正日同志带头,踏着厚雪,翻山越岭,走了又走。这一天,总算没有白跑,打猎很有成绩。东方破晓,到了早晨,他把打到的几只野物装上车,显得异常的高兴。同去打猎的一些人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高兴,因为打猎的原由一直是保密的。
    一回到平壤,他就指示一位干部,把猎到的野物统统保管在冰箱里,早晨送到那位作家的家里去。
    上午,金正日同志为主持某机关的协议会,来到这里的会议室。刚回国的那位作家也参加了协议会。
    金正日同志走进会场,环视了一下,就走近刚从外国回来的那位作家身边和他谈起话来。
    他忽然问作家说:“由于你夫人患病,你在外一定很担心,现在夫人的病情怎么样?”
    经他这一问,那位作家感到惶愧,支支吾吾的。好象他还没有接到昨晚打来的野物,根本没提那件事。
    金正日同志疑惑不解的视线投向早晨交给了任务的那个干部。
    “因为要准备会议……我打算下午送去。没有把……”
    那位干部用勉强能听到的声音回答。
    “你这是什么话?那是急用的药材,人家焦心如焚,你却要在下午送去?! ……
    他的声音,饱含愠怒。
    他把一只手放在作家的肩上,轻声说:
    “我们照顾得不周到,很对不起你。说实在的,在场的同志们费了很大劲,才弄来了一些急等着用的药材,是嫌晚了一点。”
    接着,他向站在身边的干部们严肃地告诫说:
    “对与一个革命同志生死攸关的问题,那么不经心,拖拖拉拉……实在不敢想象。看来,你可能以为晚一晌也不碍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然那也是可能的事。但是,心肠那么冷淡,毫无热情的人没有资格跟在场的这些同志一起工作。”
    使人感到压抑的沉默持续了好久。
    金正日同志在屋里慢慢踱步,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过后又强调说:
    “在抗日武装斗争时期,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曾说过,即使在一次战斗消灭了一万名敌人,若有一名我们的革命同志牺牲,那么这次战斗就不能算是一次胜利了的战斗。
    “正因为个个革命同志都那么宝贵,所以为了一位同志,可以不辞千里路,如有必要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 这就是我们共产主义者的情义和信念。”
    一直极力抑制着自己的那位作家,再也抑制不住激情,哽咽着说: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我能算得了什么,您竟这样……”
    金正日同志深情地望着那位作家,心平气和地说:
    “过去,有句俗话说,八百置舍,千金买邻,可是,千金难得一位革命同志。
    “我认为,清闲时可由妻儿为伴,危难时就得靠同志。生活康乐时,可能认为妻儿是最贴心的,其实遇到艰难困苦时,能与你同生死共命运的,只有革命同志,再没有别人……”
    接着,他又轻声责怪那位作家说:“你可能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对家中的病苦不声不响,这会使我们更痛心;你瞒着我们,我们反而要埋怨你的。”
    他指示:协议会可以推迟一些举行,先把放在冰箱里的野物给作家送去。
    那些野物立刻运到作家的家里去了。
    从当天起,作家的夫人服用那些野兽配制的药品。
    过了不久,曾经因患现代医学所不能医治的绝症陷于绝望之中的这位夫人,竟病体痊愈,完全恢复了健康。
母亲的怀抱

    朝鲜电影制片厂的演员们到两江道的某地,正在野外拍摄故事片《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
    有一天,导演叫一位女演员,马上准备回平壤去。
    女演员大吃一惊,反问:
    “我去,我扮的角色怎么办?”
    “这不用你担心,赶紧起身好啦。刚才打来加急电话,制片厂叫你火速回去。可能为创作问题,有事跟你商量。”
    女演员怎么也想不通,我既不是作家,又不是导演,为什么叫我去讨论创作问题呢?,把我抽去,至今争分夺秒进行的拍摄计划,不就会给打乱吗?为什么事急急地叫我呢?
    她心里有许多疑问,但不到制片厂就无法弄清缘由,便立即打点行装赶到火车站乘车回到了平壤。
    她一到平壤,就怀着焦急的心情,径直到制片厂去,走进一位负责干部的办公室。
    那位负责干部一见她回来,就立起身说同她一起先到托儿所去。
    说是要讨论创作问题,现在又叫先去托儿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瞬间,女演员的全部思绪集中到女儿身上,她在去外地作野外拍摄前,把女儿托给了托儿所,“听说,女儿闹病,或许……”她怀着不安的心情,坐上了汽车。
    汽车飞驶,不觉驶到托儿所门前。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文化艺术部的一位负责干部怀里抱着她的女儿站在门口微笑着。
    女儿见妈妈来,高兴得拍着小手喊妈妈。
    女演员向文化艺术部的负责干部问过好,把孩子接过来。
    “妈妈,你怎么才来?”
    “怎么,你想妈了?”
    “咦,妈你不知道。我闹过头痛病。”
    “噢,是吗?’
    “哼,妈,你不会知道吧。我闹病,这位叔叔一直在我跟前,喂我药。听说,那是亲爱的金正日先生送我的。现在都快好了,不疼了,妈,这你都不知道吧……”
    女演员再也听不见女儿说的下文。心情异常激动,眼前好象突然被浓雾蒙住,变得模糊不清,什么也看不见。
    “妈妈,你怎么知道我闹病,回来啦?谁告诉你啦?”
    那位负责干部替女演员做了回答:“是亲爱的金正日先生听说你想妈妈,所以叫你妈回来的。”
    “啊?!”
    女演员立时发出了惊疑的喟叹。
    她这时才弄清事情的原委,不由喉咙梗塞,急切地喊道:“怎么现在才告诉我这事?”
    “你可不要怨我,你听我说,我不能事先照实告诉你呀。”那位干部声音嘶哑,静穆地说:“昨天,金正日同志去过你们的制片厂……”
    原来金正日同志对到地方拍摄的创作团成员们的生活一直挂在心上,到制片厂以后他便拿着创作团成员的名单挨个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和家庭生活情况,才得悉有一个女演员的女儿正在闹病一事。
    “你们刚才还说,一切工作都很顺利,然而,实际情况并不象你们所说的那样啊!”金正日同志显出忧郁的神色,责备干部们。
    接着他一一了解孩子闹什么病、怎么治疗的,然后当场跟干部们一道为孩子采取了各项治疗措施。
    经很长时间的讨论,虽已确定具体的治疗措施,而他好象还放不下心,思虑着什么。过后,他环视干部们说:“立刻给现地挂加急电话,调回孩子的妈妈吧。”
    干部们都没能马上答应。因为心里都在想:如今到地方拍摄的创作团,开展创作战斗,一天当作一个月赶工作的大忙时期,如把那个女演员调回来,拍摄工作会受影响。
    金正日同志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便说:
    “……你们太不了解母亲的心情啊。那个女演员如已知道女儿生病,她怎能安心作好拍摄工作呢。
    “家庭里没有什么可牵挂的,才能创作出好电影的。
    “最好立刻把她调回来。
    “对母亲们来说,最宝贵的,还是她们的儿女,同样,孩子们最想念的,还是他们的妈妈,他们片刻也不会忘记妈妈的。对闹病的孩子来说,没有比妈妈温暖的手,更灵验的特效药。”
    他的这一席话,句句扣动人心,在场的干部们都感到心口热乎乎的。
    干部们说,要马上给拍摄现场打加急电话,调回那个女演员。
    金正日同志过一会儿,向干部们问:“你们要拿什么理由调她回来。”
    “是不是可以照实给她说清楚?”
    “他们都具有一定觉悟水平,你们照实给她打电话,她怎么肯回来呢。
    “你们只说有些创作上的问题要讨论,要她火速赶回来好啦。”
    那位文化艺术部的负责干部把事情从头到尾都告诉了她。
    那位女演员心潮起伏,感激不尽,往女儿的两颊上蹭着自己的面颊,哽咽着在心里喊道: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胸怀,正是无限慈爱的母亲的怀抱,孩子,你和我都生活在这一怀抱里呀!”
“妇产医院公园”

    在平壤妇产医院前面有宽大的“妇产医院公园”,这里春天百花争艳,夏日绿荫蔽日,秋天红叶似火,入冬雪景更迷人。
    在这里人们向抱着可爱的婴儿走出妇产医院的母亲献芬芳的花束,祝福新生命的诞生,笑逐颜开。
    在这里第一次做爸爸妈妈的年轻夫妇幸福地低声细语,抱上可爱的孙子的奶奶们的脸笑开花。
    人们当然不会想到,这妇产医院公园是不是原来就拟定修在这里的。
    原来,修建妇产医院的初期,拟定在这里建设高大的楼房。
    1979年9月13日,金正日同志视察妇产医院建筑的内部,在一个凉台上俯瞰了妇产医院周围。
    周围是宽广的空地。他听到已拟定在这片空地上修建各种建筑物的时候沉思一会儿,突然说道:
    “在那里修个公园吧。”
    干部们感到惊讶,因为是在城市建设总规划图里已拟定在这儿修建特别重要的建筑物的。
    金正日同志仿佛体察到他们的心情,微笑着说,在这富丽堂皇的妇产医院近处修建别的建筑物就会把它遮掩,再说,这里将有很多人来探望,见面,没有个公园怎么行呢。他说:
    “我们的人还好害羞,不会当众人面送花给自己的妻子。所以,要给他们修个绿树成荫的公园,好让丈夫在人家看不到的地方把花送给妻子,抱抱初生的婴儿度过甜蜜的时间。
    “不要光想用出租汽车送产妇回家,可以让亲人来到公园坐着等候,带产妇和婴儿回去也不错嘛。
    “在生活中应该有这样的乐趣。”
    干部们听到他的话才深刻省悟自己的想法太肤浅了。
    这样,遵照金正日同志的指示这里修起了雅致的公园。
    第二年早春。
    金正日同志再次来到已竣工的妇产医院进行视察的时候,观看了妇产医院前面的这座公园。
    那时树还没发芽,但他好象在想象百花盛开,绿树成荫的公园,十分高兴,说:
    “妇产医院前面的公园修得不错。夏天绿荫蔽日,是个男人们拿着花束来到这里等候产妇的好地方。
    “城市经营部门要在公园多种些树和好看的花,精心管理。”
    从那年春天起,妇产医院的公园里百花盛开,成了初生的婴儿与父母一起现出幸福面容的地方。
    在妇产医院的公园里第一次看到祖国的蓝天和祖国锦绣河山的婴儿象树林荫翳,茁壮成长。
全国儿童的家长

    在离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六十五寿辰100多天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事。
    有一天召开了讨论有关提高人民生活问题的会议,会上,金日成同志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的任务,并问道,能不能用好的衣料给全国的学生和儿童做衣服穿。
    干部们对他的心意是十分理解的,但考虑到资金,踌躇着不能作出回答。
    一下子要给几百万儿童各做一套衣服穿决不是简单的事情。
    与会者都感到焦心,这时,金正日同志慢慢地站了起来。
    他建议说,想要用党多年筹措的钱款,在迎接慈父领袖六十五寿辰的时候,用高级衣料给全国的所有儿童和学生做衣服。
    这么一提,金日成同志非常高兴地说,虽然是党的经费,但要为人民花用,我是绝对赞成的,用来给孩子们做衣服穿,我是绝对赞成的。
    金正日同志遵从金日成同志的旨意,发起准备四·一五礼品的倡议,精力充沛地领导了这项工作。
    事实上,为准备四·一五礼品的工作是一场光荣而艰巨的战斗:要在100多天的时间里做到保证原料材料供应、几百件技术准备及生产与包装,而且要保证最高质量。
    同时,这是一场纺织、被服等轻工业部门及电力、采煤、运输等国民经济许多部门要通力协作才能胜利完成的大联合作战。
    金正日同志洞察到这种情况,指示在中央和地方组织为统一指挥这项工作的得力的参谋部——筹备委员会,并要党组织狠抓这项工作。
    有关金正日同志在领导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中施予人们的恩情和厚爱的故事,是不胜枚举的。
大胆的设想

    最初,负责这项工作的干部们考虑到所需款额相当多,所以把幼儿院的孩子们没有算在礼品供应名额里面。
    金正日同志知道了这件事,严厉地指出:
    “给幼儿园孩子们做衣服能多用几个钱,竟把他们给除掉了。不要小里小气,要大方点。放手大胆地拟定草案报上来吧。”
    他说,既然要送礼,不仅要给他们做衣服,还要送一套文具,一应俱全,他把干部们还没想过的文具也记在礼品单里。
    这样,重新拟定的礼品预算草案,从款项上看,差不多是最初预算的四倍。
    金正日同志强调说,这是为儿童和学生做的事,没有什么舍不得的,要百分之百地无偿供应。

    蝴蝶结

    金正日同志为了保证礼品生产调动客机和万吨级货轮,同时一一了解礼品生产的具体情况。
    他关怀备至,说一定要给女学生加上尼龙头巾,给高等中学毕业班的女生送全开襟的线上衣,好让她们毕业参加工作后也可以穿用。
    1977年3月28日,他接到礼品生产已告结束的报告,观看样品。
    他悉心看衣服的式样和颜色,带着满意的微笑一样一样地看各道生产的几百种制品,称赞说,每个样品都做得挺好。
    他突然问道,为什么没有蝴蝶结。
    干部们压根就没想到连扎在头上做装饰的蝴蝶结也算在里面,因此他们无话可答。
    金正日同志强调说,一定要给女学生和幼儿园女孩子们加上蝴蝶结。

    “特别工作”

    金正日同志布置生产礼品的工作时说,决不要出现衣服不合身或鞋子不合脚的现象,并采取措施给每个学生和儿童量身体和脚的尺寸。
    要量几百万孩子的衣服和鞋的尺寸,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于是他下指示,要发动各级党组织和群众组织及早完成这项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量孤岛上不到十名的孩子的衣服尺寸,特别工作组乘船到那里去;为了比平原地区的孩子脚肥、脚背高的山区孩子们做合脚的鞋子,重新制造了特殊的鞋楦。
    最难解决的,是旅居国外的学生和外交团成员的孩子的问题。
    于是,发生了在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社会难以想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告知衣服和鞋的尺寸的国际电报越过大洋和大陆飞来飞去;在归国侨胞所乘的船抵达东海港口时举行欢迎活动的同时,有人赶来量归国侨胞子女的身体和脚的尺寸。
    在历史意义深远的民族节日——1977年4月15日将来临的4月12日,金日成同志在现场指导的路上来到了安州郡延丰高等中学,同穿上礼品衣服的学生见了面,他高兴得亲自给他们拍了相片。
    那天,他面带欣慰的微笑站在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和鞋,带上各种颜色的书包,欢喜若狂的学生中间,说:
    “在我六十生平中没有几天高兴的日子。象今天这样高兴还是头一回!真的我心里这样高兴还是头一次!”
爱之桥

    世界上桥很多,而且各有各的名称,有的和它坐落的河名相同,有的和它坐落的地名相同,也有以名人的名字取名的。
    每座桥名有它的故事。
    在九月山山麓银川郡草郊里的“爱之桥”蕴含着意义深远的故事。桥名特别,故事也耐人寻味。
    1973年12月底的一天。
    这天早晨,银川郡草郊里地隅村的几名小学生唱着歌走过白雪覆盖的田野上的路。
    他们刚走到叫水晶川的山间小溪边的时候。
    突然几辆轿车驶过来。孩子们让开车,并在那里行礼,轿车径直渡过没有桥的水晶川。
    山间的小溪还没结冰,冒着雾气汩汩而流。
    渡过河去的轿车突然停下来,几位干部从车上走出来。
    其中有一位满面春光地微笑着,举起右手,招呼孩子们。
    “小朋友们,你们过来。”
    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跑来踩着蹬脚石要过河。
    “不要慌,慢慢过来。”
    他担心孩子们失足落水,亲切地提醒他们。
    蹬脚石上盖了一层雪,还溅上了水滴冻成冰,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看着都很险。
    但是他们因为每天早晚踩着蹬脚石过河,没有一个摔倒的,都向他跑去行礼。
    “你们真有能耐。上哪儿去?”
    他用慈祥的目光望着孩子们亲切地问道。
    “我们上学去。”
    孩子们有力地回答。
    “不会迟到吗?”
    “还不晚。”
    他走到每个孩子跟前俯身问他们,上哪个学校,念几年级,几岁。
    他得知他们是小学3年级学生,担忧地说:
    “这么说,你们天天都踩着这个蹬脚石过河上学……”
    “是的。”
    不懂事的孩子们有力地回答他。他越发担心地问他们:夏天河水涨的时候怎么过河。
    “爸爸、妈妈或中学生哥哥姐姐背着我们过河。”
    “背着你们过河?……
    他面带忧色遥望绕过山岭蜿蜒而流的水晶川。
    不觉间,在他和孩子们的身上落下一层雪。
    他用手掸掉孩子们肩上的雪,亲切地说:
    “小朋友们,该上学啦。……石头上积了雪,可能很滑,过河要多加小心。”
    孩子们向他行少年团礼后,上学去了。
    这时落在他肩上的雪显得格外沉重。
    过了几天。突然几辆载满建设器材的汽车打破山村的寂静,往水晶川河边驶来。
    建设者们也雄赳赳地唱着歌奔来了。
    篝火燃起来驱逐严寒,在这不出名的水晶川动工架桥了。
    过去,这儿是以烧炭维持生计的隐居者落脚的偏僻的地方,所以叫做“地隅村”。现在就是为这里的十来名孩子架起混凝土桥。
    这时候,孩子们和村民们才知道,那天早晨,眼看孩子们踩着蹬脚石过河,面带忧色站在那里的正是金正日同志;后来他指示在这里架桥。
    那天,他让孩子们上学去以后,启程去现场指导时,向有关部门干部一一了解这里的情况,说孩子们踩着蹬脚石过小溪上学,该多么不方便。他说:
    “给孩子们过的小溪上架一座桥吧。”
    随同他的干部说,过河的孩子只有十来名怎么能专为他们架桥呢。
    于是,他严肃地说:
    “别说十来个人,就是一两个人也好,给他们架桥吧。怎么能用人数来衡量国家的珍宝呢!
    “赶紧给孩子们架一座宽阔漂亮的桥吧。”
    他的这一席话激起了干部们的热情。
    这样,桥架起来了。
    蹬脚石匿迹,在坚固的混凝土虹型桥上,不只是孩子们走这座桥,来往于年年丰收的田野的汽车和拖拉机也奔驰而过。
    为了把这感人肺腑的故事世代相传,在桥头上刻下了“爱之桥”的字样。
在妇产医院前大街

    这是金正日同志对某一单位作现场指导后的第二天清晨。
    他急忙登上轿车握住方向盘,催随员快上车。
    他见那位随员有些踌躇,便说,刚才接到发生了急事的消息,要赶快动身去。
    随员想说要把司机叫来,可是车已开动了。
    车窗外,行道树,电线杆飞快掠过。
    随员想到他是有了急事,但因为车速太快一刻也放心不下,心情好不平静。
    不觉间轿车驶入平壤妇产医院前大街。
    以全速疾驰的车突然放慢了速度。
    原因是好几百名学生队伍步入300米前的人行横道。
    随员心里着急,向他提议鸣笛。
    但是,他默不作声徐徐把车刹住。
    学生们从容地走过人行横道。随员心想:何必在这时候走过人行横道。
    随员心里责怪孩子们。
    “金正日同志,时间紧迫,鸣笛……”
    随员把话说到半截说不下去了。
    金正日同志好象忘掉时间紧迫,面带微笑望着车窗外面。
    他仿佛被孩子们的面貌吸引住了,一直微笑看望他们。
    过了好一会儿,他平静地说:
    “看来,他们是去做好事的,不能鸣笛叫他们受惊。
    “即使我们慢点走,也不该让孩子们受惊啊。”
    金正日同志说着,好久停留在首都十字路口等候孩子们的队伍都走过去。
    那天,不仅有路过十字街的学生,还有交通警察、步行的和坐车的,但谁也不知道坐在普通轿车握着方向盘的正是我们寤寐思念的金正日同志。
载四个孩子的专机

    在烈日炎炎的非洲中部,我国驻某国使馆进入8月就忙着为回祖国进小学的孩子做准备。因为使馆人员的四个孩子要回到祖国去,赶在9月1日开学日上学。
    但是,直到8月底还没有弄到飞机预售票,孩子们没能及时启程,使馆人员非常焦急。
    即使坐班机回去,恐怕也赶不上开学日了。
    有一天,使馆接到通知:祖国要派专机去,让他们做好迎接的准备。人们想:专机要到,那必定是高级代表团要来。
    于是,使馆人员按外交惯例与驻在国取得联系,赶忙做迎接专机的准备。
    这样,孩子们回国入学的事自然就推后了。
    专机准时飞抵该国机场。
    我使馆人员和该国礼宾司官员一道出迎机场等候。
    但飞机没载任何代表团,从飞机走下来的只有专机乘务人员。
    大家都发愣,呆呆地站在那里。
    这时,一位飞行员走到他们跟前用激动的声音说: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为了让四个孩子在开学日按时到校,派来专机接他们回去!”
    这真是梦一般的事。
    为了接回四个孩子,一架大型飞机越过重洋,从地球的一角飞向另一角,这真是出乎意料的事。
    飞行员说明了这件事的经过。
    有一天,金正日同志在检查新学年的开学准备情况时,了解到我国驻非洲某国的使馆外交人员的子女,因为交通不便没能及时启程,不能按时入学。
    怎么办?靠正常途径是无法解决的。
    干部们面面相觑。他们认为,既然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再考虑了。四个孩子在开学日不能准时报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大家都认为这是情有可原的事。
    但是,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却不是那样想的。
    虽然是只几个孩子不能参加愉快的开学典礼,他也觉得不安,睡不成眠。
    他决然地说,要派专机去接他们回来,好让他们在开学日和国内的儿童一起上学。
    他当即采取了具体的措施。
    这样,专机满载着这深厚的恩情飞上苍穹。
    使馆人员和该国的官员听到这专机的来由深为感动,说不出话来。
    不懂事的孩子们,只是高兴得拍着手欢蹦乱跳,看到爸爸、妈妈流泪,问道:
    “妈妈,为什么哭?”
    “谁哭,妈妈没哭。”
    ‘你不是在流泪吗?……
    “嗯,那不是哭的,因为太高兴了。”
    专机载着那四个孩子终于离开了驻在国。
    回国的途中,专机为补充汽油,在某国机场着陆了。
    在这个世界各国的飞机不时起落的机场上,有该国的许多人。
    他们认为专机里必定有高级代表团,可是,他们看到从飞机上走下来的只有孩子,太出乎意料,非常吃惊。
    我国的飞行员给他们说明专机起飞的来由和在这机场着陆的原因。他们深有感触,连连点头。
    他们当中的一位干部说:
    “在朝鲜,儿童叫做国家的‘王’,到今天才认识到它的真正含义。的确,朝鲜的儿童,才是真正的‘国王’。”
    说完,他不由分说地把孩子抱上了轿车。他们说,怎能就这样送走朝鲜的“王”呢。他们把孩子们带去设宴招待他们。
    宴会一开始,一位干部热情洋溢地向在尊敬的金正日同志的深切关怀下得以按时上学的幸福的孩子们表示祝贺,然后说:
    “如果我能够重新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我很想出生在朝鲜,作个朝鲜儿童。因为朝鲜的儿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
    “尊敬的金正日同志最热爱儿童。”
不同一般的毕业典礼

    姐妹岛从大清早就沸腾起来。岛上小学要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
    为了祝贺毕业生,地方党、教育部门的负责干部乘船而来。电视摄影师和带相机的报社记者也随之而来。
    用各种美丽的花装饰起来的会场使毕业典礼显得格外隆重。但令人惊讶的是毕业生只有一名。
    毕业生只有一个,在校学生只有两个的学校举行这么盛大的毕业典礼。
    一宣布开会,大家合唱《金日成将军之歌》和《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之歌》,然后两名年小的在校学生把花束递给毕业生。
    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女教师讲话。
    她清脆的声音由于激动,有些颤抖。她从没听说过,世界上有学校以来有只有三名学生的学校,为一个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的先例。
    “各位!
    “在今天这意义深远的日子里,我回忆起我校不同寻常的历程。
    “众所周知,几年前这岛上没有学校。
    “那时灯塔员的儿女三个孩子到南浦去住校念小学。他们虽然离家到外地生活,但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的特别照顾下,他们都开朗、愉快地念书。
    “姐妹岛的灯塔员和离开父母住校的年小的学生都把这事当成当然的事,而且当作一件乐事。”
    女教师好象深沉地陷入往事的回忆之中,暂时停了一会儿。
    窗外不住地传来海涛拍岸的声音。不知从哪儿飞来的一群海鸥在海面上空翱翔。
    历来与那海涛、海鸥作伴,与世隔绝的姐妹岛,因为太小,一般的地图上没有它的标志,如今发生了多么令人振奋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呀。
    这个岛由象姐妹一样并排矗立的两个巨岩形成,因而叫做姐妹岛。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渔夫被渔霸逼着到波涛汹涌的海上去打鱼,去了就永远没有回来。他的两个小女儿,悲痛地哭着焦急地等着爸爸回来,最后姐妹俩变成了这个海岛。
    如同这个传说中的姐妹一样受尽虐待和欺凌的灯塔看守人,解放后才过上了不愁吃穿,不为儿女上学担忧的生活。他们生活无忧无愁,可是金正日同志为让他们过上与城市一样的文明生活,给他们送去了电视机和高档家具,手风琴等各种乐器,还送去一艘汽艇,让他们随便往返陆地。
    “那是1975年秋天。”女教师继续讲话。“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在了解我国灯塔员的生活情况时,得悉姐妹岛有三个孩子到南浦住校念小学。
    “他默默地望了一会儿窗外,向前来报告情况的干部说,那些孩子们是否想妈妈。
    “那位干部回答说,他们都在开朗、愉快地念书。
    “可是,金正日同志说,怎么说也不如母亲的怀抱啊!又沉思一会儿,向那位干部说:
    “给姐妹岛盖一所学校吧。让年小的孩子们离开家到外地去念书,我们心里能坦然吗?一定要给他们盖学校。”
    “人们心想:‘为三个孩子盖学校?!那三个孩子再过一两年不都要念完小学了吗?!’对金正日同志的指示,那个干部感到出乎意料,踌躇一会儿,还是照实说出了他的想法。
    “可是,金正日同志提醒他说:
    “念一年也好,念两年也好,要给姐妹岛盖一所学校。以后即使剩下一个孩子,也应该让他在母亲的怀抱里念书。老是顾虑重重,是不能盖学校的。要马上盖学校,好让他们从新学期起在那里念书。”
    “这样,决定为姐妹岛的三个孩子盖学校了。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在盖好学校后把大学毕业的我派到这儿当教员。并且经常关照孩子们的生活。
    “有一年2月,他了解到由于海上漂浮大冰块,航路被堵塞,不能及时把新学期的教材和学习用品运到岛上,便派海军舰艇把不满一大包的教材和学习用品送到岛上去;有一年冬天,他了解到在寒假期间我到陆地休假,快到开学日因为还没解冻不能返校,便派直升飞机把我送到岛上,使我能按时上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在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有一个学生在姐妹岛小学毕业了。
    “他了解到这一事实,高兴地说,虽只有一个学生毕业,但要和数百名学生毕业的学校一样举行毕业典礼,让毕业生高兴,并指示地方党的干部和教育部门干部前去参加典礼。
    “这样,今天我们岛上举行灯塔员、他们的家属及地方党和教育部门干部出席的意义深远的毕业典礼,祝贺一个普通的灯塔员的儿子小学毕业。”
    女教师声音嘶哑又说不下去话了。
    窗外海涛翻腾,家全体与会者的心情似地久久不能平静。
恩惠的摇篮

    有一次,电视台播放了在平壤妇产医院把6个月的早产儿保育好,使这个孩子比足月生的孩子长得更结实的新闻图片。
    自古以来,人们只听过有8个月早产儿,但没听说有6个月早产儿。人们从电视屏幕看到这孩子长得那么结实不禁感到惊讶,啧啧称羡。
    这个孩子是因为有平壤妇产医院的现代化保育器,才从濒死状态中被拯救出来,并在保育器茁壮长大的孩子。那么这保育器里渗有多么崇高的意愿呢?
    妇产医院的建设正搞得热火朝天的一天,金正日同志在审批文件时紧急召见有关部门的干部。
    他见干部们走进来就指着订货单上已作好标记的一个项目,问他们:
    “为什么保育器计得这么少呢?”
    干部们踌躇着不能立即作回答。
    就保育器来说,那是为未足月出生的或发育不正常的孩子提供与胎内完全相同的生长条件,温湿度、氧气和养分都自动调节的最现代化的设备,价格昂贵。
    他们踌躇一会儿回答说,要多买些保育器就得超过外汇限额,再说已拟定的数量估计在平壤妇产医院出生的早产儿是够用的。
    金正日同志摇着头说:
    “不对。要多买一些。我们从来不吝惜为孩子们用的钱。
    “不要为外汇担忧……应该多买一些来。
    “妇产医院的设备要一应俱全,置办好以后再计算钱也可以。
    “保育器是与婴儿的性命攸关的重要设备。数量应该充裕一些。
    “也不能只考虑在平壤出生的早产儿。
    “在地方出生的生命垂危的早产儿和三胞胎也带到这里在保育器里抚育不是很好吗?!
    “足月出生的婴儿如发育不全,也要放在保育器内抚育,这样对产妇和婴儿只有好处,没有什么害处。我出钱,你们尽管购置吧。”
    由于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如此关怀备至,当即遵照他的指示拟就新的设备清单,一批价格昂贵的保育器得以添置了。
    后来,金正日同志到现场观察已完工的平壤妇产医院,走到新置备的保育器跟前止步。他笑容可掬地环视着随员们,满意地说明:
    “这是早产儿集中治疗器。
    “8个月出生的孩子装在玻璃管里养育起来,这里自动保障适于婴儿生活的温度和氧气量。”
    他满意地望着排列得望不到头的保育器。干部们看到这种情景,眼眶不由发酸。
    一位干部回顾他去参观的欧洲一个大产院的往事。在那里保育器没有几台,但那个国家的医务人员还夸口说,设置价格昂贵的这些保育器,已是相当可观的水平。
    但是,在我们的妇产医院里保育器排成了行,如果那个医务人员看到这些该说些什么呢?
    正是在这充满恩情的保育器里养育着全国各地的早产儿和未熟儿,连6个月出生的孩子也茁壮地成长起来。
得救的三胞胎

    1978年12月的一天,金正日同志接到开城市附近的一个里有一个产妇生下三胞胎的报告,他指示:
    “要从平壤派去医疗小组,给予医疗上的帮助,使三个孩子都活下来。”
    他还给保健部门等有关部门下紧急指示,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夜里12点!
    最新型的急救车从平壤朝南飞驰而去。
    车上载的是按照金正日同志的指示由著名大夫和护士组成的医疗小组。
    车飞箭般地疾驰。不久出现了交通岗哨。司机想,已是深夜,拦道木肯定已放下来,应该放慢速度。但发现拦道木已抬起来,岗哨的值勤人员也都出来站在一旁挥手示意赶快驶过去。
    下一个岗哨也是如此,拦道木已抬起来。
    这时医疗小组领悟到,金正日同志为了抢分夺秒,不耽误他们的时间,已经作了如此悉心的关照。
    不觉间车已到开城市,驶到一个路口时,那里的拦道木却拦住不予放行。
    司机急忙鸣警笛驶到岗哨前,拦道木依然不动。有一个人急步从岗哨跑出来。
    他告诉他们说,三胞胎已到开城市产院去了,手指着往产院去的那条路,叫他们快往那里去。
    如果他们跑几十里路到产妇的家,再返回来,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他们舒了一口气,急忙往开城市产院奔去,把濒死的产妇和三个孩子都救活了。
楼主,你应该注明:谢绝跨国追捕的。
另,这个帖子用来减肥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