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碧蹄馆 看明军的衰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6:27
先引用一段:“
碧蹄馆战役背景:

日军平壤战败后,日本侵朝“前指”众将在退守之间展开了争论,在宿将小早川隆景的坚持下,决定全线收缩兵力退守王京,伺机与明军决战。

十七日,小西败军退至王京,十八日开城日军退却,至王京集结。这时,京城日军的数量超过了五万人,有资料认为达到了七万人,也有资料说是12万(12万的说法比较夸张,不太可信,一般认为日军是5万到7万),而在朝鲜的明军总兵力约四万人,朝鲜正规军在日军侵略前号称约二十万人,但是在明军攻打平壤战役中只能出兵5000人相助,可见朝鲜军损失之严重。

李如松九日收复平壤,十九日先遣部队进至开城,二十四日李如松率大军进至开城。在开城,李如松召集了各路将领会议,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以游击将军钱士桢为首的稳健派认为,日军重兵集中于王京,敌众我寡,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以副总兵查大受为首的激进派认为,平壤一战大获全胜,日军必然胆寒,若不及时追击,敌人必定会放弃王京远遁。

由于各路将领意见不统一,朝鲜方面提供的情报又不确切,致使东征军无法明确下一步作战计划。于是李如松派出查大受、祖成训(祖大寿之父)等率3000明军向京城方向搜索前进,探勘沿途地形,以便于指定进攻京城的军事计划。



战役过程:

第一阶段——查大受军队在二十七日于高阳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相遭遇,双方展开战斗,明军斩首600余级(《中日关系史》),日军败退。查大受对战场形势产生误判,鼓勇直前,率领这支仅3000人的搜索部队直扑王京。

其实,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王京[汉城]日本军总部。日本大将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于是按先前的计划,以宇喜多秀家率一部分军力守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20000人赶来进行会战。

当查大受发现时,想摆脱已经来不及了。于是退守碧蹄馆(距离京城五十华里),被日军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部包围。应该说,查大受这支明军战斗力是极高的,被优势日军重重包围达一天一夜居然能坚持下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

李如松因为与搜索部队失去联系,凭着战将的本能预感到不妙,于是亲率1000家将[私人卫队],1000明军跟进接应。二十六日进抵波州。

二十七日晨,命令副将杨元留军1000驻守马山馆(距离京城约九十华里),自己率领家族卫队驰向碧蹄馆。中途遇查大受部下方才知道查已经被日军包围,李如松一面急驰碧蹄馆解救查大受,一面派人约杨元率军前来接应。

第二阶段——李如松部进入战场位置后,首先遇到日军精锐部队立花宗茂部,双方展开激战,明军游击李有异阵亡,战斗中一名金盔日本武将(即明史所云金甲酋,金色头盔是立花宗茂特意为出征朝鲜的本部武将所打造。)破阵直入,直逼李如松,后被明将李如梅射死,可见当时战场惨烈。

查大受、祖成训部明军与李如松卫队汇合,展开突围作战,与此同时,小早川隆景指挥日军各部夹击明军,欲围而歼之。

日本大将小早川秀包在激战中甚至一度落马,后在家臣们的掩护下才重新换马战斗,算是虚惊一场。

双方正僵持不下之时,杨元率1000名援兵及时杀到。由于明军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突破能力很强,使得以步兵为主的日军感到处境十分艰难。

在这种纷乱的战场情况下,小早川隆景摸不准增援明军的数量,误认为是主力部队(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十万“明军铁骑”进攻),考虑到明军在此役中表现出了极强野战能力,可能还有后援,于是率日军首先退出战场。

双方伤亡:

东征军经略宋应昌对此战评价为:“虽碧蹄之战我军亦有损伤,然事出仓促,如松率军奋勇血战,以寡击众,射死倭将,斩杀倭众,彼实败退。”(《经略复国要编》)

据日本《立花家传》记载,碧蹄一战,立花家臣小野成幸、十时连久、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和安东常久战死。黑田二十四将之一的久野重胜、毛利秀包部大将横山景义等人也在此役阵亡。
”先引用一段:“
碧蹄馆战役背景:

日军平壤战败后,日本侵朝“前指”众将在退守之间展开了争论,在宿将小早川隆景的坚持下,决定全线收缩兵力退守王京,伺机与明军决战。

十七日,小西败军退至王京,十八日开城日军退却,至王京集结。这时,京城日军的数量超过了五万人,有资料认为达到了七万人,也有资料说是12万(12万的说法比较夸张,不太可信,一般认为日军是5万到7万),而在朝鲜的明军总兵力约四万人,朝鲜正规军在日军侵略前号称约二十万人,但是在明军攻打平壤战役中只能出兵5000人相助,可见朝鲜军损失之严重。

李如松九日收复平壤,十九日先遣部队进至开城,二十四日李如松率大军进至开城。在开城,李如松召集了各路将领会议,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以游击将军钱士桢为首的稳健派认为,日军重兵集中于王京,敌众我寡,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以副总兵查大受为首的激进派认为,平壤一战大获全胜,日军必然胆寒,若不及时追击,敌人必定会放弃王京远遁。

由于各路将领意见不统一,朝鲜方面提供的情报又不确切,致使东征军无法明确下一步作战计划。于是李如松派出查大受、祖成训(祖大寿之父)等率3000明军向京城方向搜索前进,探勘沿途地形,以便于指定进攻京城的军事计划。



战役过程:

第一阶段——查大受军队在二十七日于高阳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相遭遇,双方展开战斗,明军斩首600余级(《中日关系史》),日军败退。查大受对战场形势产生误判,鼓勇直前,率领这支仅3000人的搜索部队直扑王京。

其实,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王京[汉城]日本军总部。日本大将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于是按先前的计划,以宇喜多秀家率一部分军力守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20000人赶来进行会战。

当查大受发现时,想摆脱已经来不及了。于是退守碧蹄馆(距离京城五十华里),被日军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部包围。应该说,查大受这支明军战斗力是极高的,被优势日军重重包围达一天一夜居然能坚持下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

李如松因为与搜索部队失去联系,凭着战将的本能预感到不妙,于是亲率1000家将[私人卫队],1000明军跟进接应。二十六日进抵波州。

二十七日晨,命令副将杨元留军1000驻守马山馆(距离京城约九十华里),自己率领家族卫队驰向碧蹄馆。中途遇查大受部下方才知道查已经被日军包围,李如松一面急驰碧蹄馆解救查大受,一面派人约杨元率军前来接应。

第二阶段——李如松部进入战场位置后,首先遇到日军精锐部队立花宗茂部,双方展开激战,明军游击李有异阵亡,战斗中一名金盔日本武将(即明史所云金甲酋,金色头盔是立花宗茂特意为出征朝鲜的本部武将所打造。)破阵直入,直逼李如松,后被明将李如梅射死,可见当时战场惨烈。

查大受、祖成训部明军与李如松卫队汇合,展开突围作战,与此同时,小早川隆景指挥日军各部夹击明军,欲围而歼之。

日本大将小早川秀包在激战中甚至一度落马,后在家臣们的掩护下才重新换马战斗,算是虚惊一场。

双方正僵持不下之时,杨元率1000名援兵及时杀到。由于明军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突破能力很强,使得以步兵为主的日军感到处境十分艰难。

在这种纷乱的战场情况下,小早川隆景摸不准增援明军的数量,误认为是主力部队(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十万“明军铁骑”进攻),考虑到明军在此役中表现出了极强野战能力,可能还有后援,于是率日军首先退出战场。

双方伤亡:

东征军经略宋应昌对此战评价为:“虽碧蹄之战我军亦有损伤,然事出仓促,如松率军奋勇血战,以寡击众,射死倭将,斩杀倭众,彼实败退。”(《经略复国要编》)

据日本《立花家传》记载,碧蹄一战,立花家臣小野成幸、十时连久、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和安东常久战死。黑田二十四将之一的久野重胜、毛利秀包部大将横山景义等人也在此役阵亡。
另据日本《武将列传》记载,碧蹄一战,毛利秀包部下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波罗间乡左卫门、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等武将在此役战死。



此役双方大致损失人数:

日军:按照日本人当时的说法,只承认自己伤亡百余人,而毙伤明军200余人,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因为按照日军各个军团战后统计的伤亡简单累加,日军伤亡最保守估计两千四百人。这个数字是笔者查阅日本相关史料统计而来,不敢说完全正确,只是按资料中所说数字累加一下而已。根据日方战将阵亡情况、采取的进攻战术及碧蹄馆战役持续时间来看,这个数字应该只多不少,按照日本野史《樱花记事》记载,日军在碧蹄馆之战后,各部队总计补充新兵达6286人,所以估计日军伤亡不会小于这个新兵数字,甚至可能在8000人以上。8千人虽然是日本人自己说的,但是我估计这个数字肯定是太夸张了,个人认为日军的伤亡应当在2400人到6286人之间(因为之所以补充新兵,不一定是按照伤亡多少补充多少)。

明军:总伤亡应该在两千人左右。李如松卫队战死二百六十余人(《东征实纪》),查大受及杨元部损失不详,但查大受部被围一夜,损失应该偏重一些。日本人曾经吹嘘明军伤亡“过万”,这太夸张了,明军前后参战部队大致在5000人左右,伤亡“一万”?除非明军每名士兵都死两次!而且战后据朝鲜史记载,明军撤退回王京的时候,尚有3000余众,所以说明军伤亡2000左右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有一个头疼的问题: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碧蹄一役“损折天兵三百,杀倭亦三百。”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历经一天一夜的战役,参战数万人,交战双方居然只死了六百人就结束,有可能吗?

根据《中日关系史》所载,仅迎曙驿一战,日军便阵亡六百余人。据日本《武家事记》相关记载,在日军对查大受部明军围攻的第二阶段,末次元康部九百人几乎死伤殆尽。

综上所述,并参照“万历朝鲜战争经典之战:平壤战役”的战果考证,我们有理由认为,此段记载只是描述了碧蹄馆战役的一个片段,而非整个战役双方损失人数。



战役结束:

明军击退日军后,并没有从碧蹄馆撤走,而是在主力部队开到后,继续攻击前进,直抵王京城下。而日军经过碧蹄馆一战后失去了与明军野外合战的勇气,闭关坚守不出,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围城一方兵力为明军三万余人,而日本守军至少为五万人。

双方在王京城下对峙三天,因为天气恶劣,加之日军背倚坚城,人数远超明军,在无法诱使敌人出城野战的情况下,明军主动撤军,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结论:

现在有人一谈碧蹄馆战役,什么不说,先来一句“自从明军碧蹄馆战败之后”,并认为李如松“冒进”。

笔者要问一下,什么叫战败?什么叫冒进?难道李如松不去救援查大受,坐看3000明军被歼就是胜利吗?至于冒进,那是查大受与祖成训的事,李如松能够勇于轻骑前往将其救回,本身就证明了他作为主帅的责任感和对军事上的敏锐判断(当时明军主力与王京相距过远,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无法在短时间内催动大军及时赶往战场)。

还有的今人论文认为碧蹄馆一战明军“损失惨重”,请问这是根据什么数据来说明的?

自平壤合战之后,明军在劣势兵力下一直步步占先,先是碧蹄馆一战杀退日军,其次将日军主力围困在王京不敢出战,紧接着一把火烧了龙山仓,断了敌人粮草,仅从战场上来说,明军没有一步失算,何来失败二字?

综上所述,碧蹄战役是一场遭遇战,是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明军达到了战役目的,即解救查大受军,逼退日军,此战役目的基本达到,而且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彻底打掉了日军与明军野战的信心,至使人数占优的日军只能依靠城池坚守,而不敢出城对战。

日军的战役目的是歼灭查大受军,并在王京城下与明军合战,击退明军,此战役目的基本失败。

至于此后明军从王京城下撤退,是因为其他众所周知的原因,即使没有碧蹄馆战役,明军凭现有兵力也无法攻下王京。

不久之后,明军成功的烧掉龙山仓,使日军陷入无粮的绝境,并最终放弃了王京,此为后话。
而且战后据朝鲜史记载,明军撤退回王京的时候,尚有3000余众,所以说明军伤亡2000左右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
应该是撤退回平壤的时候吧?王京当时还被日本人占着,怎么撤退回那去?嘿嘿!文章作者写错了。
韩国史书《真实的壬辰倭乱》记载,(碧蹄馆)战后,唐军(就是明军,当时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很多时候都称明朝人为唐人)回平壤之时,尚余3112人。
也就是说,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伤亡总计在2000人左右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从明军总兵力不过4万,和明初动辄几十万大军来看,已经非常衰弱了,自土木之变以来,中央军消耗至尽,以至于朝鲜之役,除了辽东之兵,还从浙江、福建等地调南兵,可见京都空虚已。

如果满清八旗兵当时能调拨1-2万参战,估计就不会出现两军相持的局面了!
多数内容基本上文不对题,或没有围绕主题来展开,只有最后几句说到了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
记得当时看到明军辽东铁骑和蒙古骑兵打惯了仗,后来看到女真骑兵非常的不适应时,还是吃了一惊啊啊。
以入关的女真各部20万来说,纯正的满洲骑兵不会超过8万吧?
明军骑兵对日本步兵 野战确实占很大优势
朝鮮戰爭在當時更本不算什麽,幾十萬人入朝北方的蒙古怎麼辦
朝鮮戰爭在當時更本不算什麽,幾十萬人入朝北方的蒙古怎麼辦
前天遊俠有個哈日的對我吹噓日軍在碧蹄館全殲明軍十萬,要不是秀傑病死,日軍早已打下北京入主華夏了
LS居然能见到那么搞笑的NC?
明军总共都才4万,就被歼灭10万
估计每个明军都死了2遍,然后幽灵明军夺回了朝鲜的京城
松海 发表于 2009-12-17 11:32

那时候还没有满洲八旗这个概念。。。
蠕蠕 发表于 2009-12-17 19:01


这种NC就不用去搭理他,让他自己活在幻想的世界里,让他多现眼几次

从明军总兵力不过4万,和明初动辄几十万大军来看,已经非常衰弱了,自土木之变以来,中央军消耗至尽,以至于 ...
松海 发表于 2009-12-17 11:32

几十万大军在蒙古草原上是有用武之地的,但在朝鲜这样多山、多林、多河、多城塞的地形,恐怕施展起来也不方便,当年隋炀帝百万大军征伐高丽不成,而唐太宗征高丽总数也就十万人左右(其中陆上部队仅约六万),就是这个道理。
明朝时,在朝鲜为盟友的状态下,出兵四万应该不算少了。
而且兵一多粮草转运补给就困难,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兵不在多,在人调遣。
当然,到了1950年朝鲜战争,那已是现代战争,拼的是消耗以及资源补充代谢的速度,而且装备较弱的一方需要用人数来弥补,就是另一个方面了。
从明军总兵力不过4万,和明初动辄几十万大军来看,已经非常衰弱了,自土木之变以来,中央军消耗至尽,以至于 ...
松海 发表于 2009-12-17 11:32

几十万大军在蒙古草原上是有用武之地的,但在朝鲜这样多山、多林、多河、多城塞的地形,恐怕施展起来也不方便,当年隋炀帝百万大军征伐高丽不成,而唐太宗征高丽总数也就十万人左右(其中陆上部队仅约六万),就是这个道理。
明朝时,在朝鲜为盟友的状态下,出兵四万应该不算少了。
而且兵一多粮草转运补给就困难,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兵不在多,在人调遣。
当然,到了1950年朝鲜战争,那已是现代战争,拼的是消耗以及资源补充代谢的速度,而且装备较弱的一方需要用人数来弥补,就是另一个方面了。
如果单纯从地形上看,唐太宗的进攻作战区域一开始还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平原相对还多一些,而明军主要在现在的朝鲜地区作战,地形更为复杂,人数少一些很正常,关键是士卒、装备必须精良,士气必须旺盛。
松海 发表于 2009-12-17 11:32
当时有满清八旗吗:L
明军出战的是对日本军有明显作战经验和战术优势的部队,所以从南方剿倭前线调部队去前线,江浙兵一开始不算多,到何谈破裂之后才大举入朝
其实此战也可以说是明军最后的辉煌吧!
数年后在东北,17万大军命丧于6万八旗兵之刀下,明朝的所谓胜于武功、败于武功,大约就是如此了!
以至于最后还能干点事情的,无非是关宁3万骑(是不是全骑兵,还有疑问)了!
讨虏校尉 发表于 2009-12-18 13:49


我不觉得是如此,而是当时能调之兵也就这个水平了!
只不过当时明军的战斗力还可以,也就是所谓“质量优势”罢了,当时在其他方向还有几处用兵,在京军不振的情况下,能打败日军,已经非常不易了!
flynow 发表于 2009-12-18 10:12


    没看见 如果吗?
蠕蠕 发表于 2009-12-17 18:58


    当时北方压力也很大。。。。
松海 发表于 2009-12-17 11:32


兵力少主要还是因为这是朝鲜的战争,明朝根本就不重视,天朝的大臣们一开始还一个兵都不肯派呢,后来还是大boss发话了才派兵过去的
松海 发表于 2009-12-19 22:17


好吧,我只是觉得这个如果没什么意义,跨度太大了,而且八旗从来都是明朝的死对头。。。你这个假设就好比叫日本人分一点兵给明朝
flynow 发表于 2009-12-19 23:40

具体记不清了,但当时确有“满兵不足万、足万不能敌”的说法!
只是觉得,朝鲜一战,明军已经耗尽了力气一样,再无强悍所言了。。
松海 发表于 2009-12-19 23:42

应该是女真不过万;P,嘿嘿,是辽金互掐时期就开始流行了,好像最早应该是金史上说是辽人这么形容女直的
当时的明朝可是一个大帝国,周围都在用兵,出兵朝鲜的同时,与蒙古、缅甸也在交战,哪有那么多军队用在朝鲜?
是的,明朝用少数人,干掉了多数海盗成员,花了那么多年不说,还支支吾吾的不当回事,确实衰败,衰败的很!
害的现代人要研究那会的情况,还得参考《李朝实录》,悲哀,太悲哀了!
还叫建州女真,没叫八旗呢。
我觉得根本就不该出兵朝鲜,让日本占了朝鲜后,到满洲与八旗死斗。
回复 29# 拓跋焘
阁下不知当时李成梁,李如松当时正在洗劫女真,倭人占领朝鲜后首先面对的是明朝辽东
松海 发表于 2009-12-17 11:32


    兵制不同,不能简单比数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