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water》相关设定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3:24:57
很久以前就拜托渣猫画了设定图了。。。。。。
先发两张上来给大家看看吧很久以前就拜托渣猫画了设定图了。。。。。。
先发两张上来给大家看看吧


中华联邦机甲设定

北方重工业集团篇
中华1式
中华联邦最早的人型机甲,最初是由北方重工业集团开发的人型建筑用工程机械,在反应速度和运动性上都十分的糟糕,动作呆板,操作也过于复杂。
型号:ZH-1
开发商:北方重工业集团
全高:4.15米
全重:16吨
驾驶方式:遥控式
动力源:内燃机
发动机输出功率:400KW
开发时间:2010年11月
完成时间:2012年1月

中华2式
中华1式开发完成后,军方对人型机动兵器产生了兴趣,在北方工业集团的成功游说下,由军方出资,开始了军用型人型机甲的开发,中华2式就是其中的第一款实验型号。
由于军方对人型机甲的要求较高,北方工业集团几乎推翻了原有的设计,加高加大了整个机体的框架,增强了引擎输出功率,强化了机体强度和关节刚性。为机体搭载武器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和空间。
但是由于操纵系统的问题,2式仍旧没有解决传动解构复杂,在反应速度和运动性上的表现仍旧不能让军方满意。
型号:ZH-2
开发商:北方重工业集团
全高:6.73米
全重:24.5吨
驾驶方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内燃机
发动机输出功率:760KW
武备:胸口12.7mm反步兵机关炮,头部23mm自卫炮。
开发时间:2013年6月
完成时间:2016年3月

中华3式(27式原型机)
公元2017年12月,中华联邦正式开始了中华3式的研制工作,中华3式在中华2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了动力、制御关联的系统,而且为了提高机体的可操作性,采取了最新的脑波识别技术,用驾驶员的脑波来对机体进行操作,使得运动性能大幅度提高。
为了保护驾驶员,中华3式延续了2式的球型密封驾驶舱的设计,出于密封的需要,驾驶舱内没有任何窗口,驾驶员只能依靠驾驶舱中球型的显示屏来进行操作。北方重工的设计人员还在机体头部的“单眼”内设置了激光及红外线探测系统,机体其他部分也安装了6架辅助摄像机,用来保证向驾驶舱内提供全周天的视野。而且该机体可以根据不同任务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武器包来进行武装,泛用性良好。
由于中华1式和2式都存在着发动机出力不足,机体动力不足的情况,3式采用了最新的燃料电池炉作为动力源,发动机出力大幅度提高。
中华3式操作性和运动型虽然仍未能让军方满意,但是已经获得了军方的支持,2027年1月,军方正式授予中华3式27式的代号,而这种第一代27式被称为27A型,共计生产了14台,用于广泛的实验工作。
全高:7.1米
全重:26吨  战斗全重:30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燃料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100KW
武备:57毫米自动炮,3管30毫米格林机关炮,127毫米炮组件,155毫米炮组件,红箭多用途导弹背包组件。
头部30毫米自卫火炮1门,手腕部30毫米自卫火炮2门,胸口30毫米自卫火炮1门。
开发时间:2017年12月
完成时间:2027年1月

27B式人型机甲
在对27A的实验中,可操作性差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脑波操作系统的分析能力太差,不能识别“垃圾信息”和实用信息的区别,在接到军方的要求后,北方重工业联盟在1年内赶工出的新型号机体,基本性能和27A型基本一致,但是对操作系统进行了大幅度改进,使得可操作性较早期的27A式提高了60%之多。
本型机体也是27式中大量装备联邦军的机种,数量多达600台以上。
全高:7.1米
全重:26吨  战斗全重:30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燃料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180KW
武备:57毫米自动炮,3管30毫米格林机关炮,127毫米炮组件,155毫米炮组件,红箭多用途导弹背包组件。
头部30毫米自卫火炮1门,手腕部30毫米自卫火炮2门,胸口30毫米自卫火炮1门。
开发时间:2027年10月
完成时间:2028年9月

27C式人型机甲
加强了脑波操作系统的性能,并且使用了新式的摄像探头和雷达搜索系统,侦测系统的探测范围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并且在武器系统上也进行了强化。此款机型通常作为队长机装备给部队中老练的驾驶员使用。产量为120台。
全高:7.2米
全重:26吨  战斗全重:30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燃料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180KW
武备:76毫米自动炮,3管30毫米格林机关炮,127毫米速射炮组件,155毫米炮组件,红箭多用途导弹背包组件。
头部30毫米自卫火炮1门,手腕部30毫米自卫火炮2门,胸口30毫米自卫火炮1门。
开发时间:2029年4月
完成时间:2032年7月

27-HS(27式核动力部件实验型)
军方对于使用电池炉的机甲仍旧的动力状况仍旧不满意,所以想到了使用核动力来加强机甲的动力。该项目的细节一直是军方的绝密,外界对其性能一直是猜测不断,但是中华联邦军方从未公开承认过其存在。
全高:不详
全重:不详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核裂变反应堆
发动机输出功率:不详
武备:不详
开发时间:不详
完成时间:不详

南方国防产业联合篇
11式人型工程机械
南方国防产业联合在2011年左右也开始对人型机械进行了基础研究,并在2012年末推出了一款用于工程建设用的大型人型机械。
和所有早期人型机甲面临的问题一样:动作呆板,反应速度慢,操作复杂。
全高:11米
全重:41吨
驾驶方式:开放式驾驶舱
动力源:内燃机
发动机输出功率:450KW
武备:无
开发时间:2011年2月
完成时间2012年12月

武士型高性能试验机
2027年,当北方重工业集团的27式人型机甲获得了联邦军的大规模订单后,南方国防产业联合的最新技术验证机“武士”也推出了,该机的基本框架和27式完全不一样,采取了类似人类骨骼一样的机械框架,其余设备在这个基本框架上进行模块化堆积,由于采用了这种创新式的设计,对机甲的运动性能提高影响较大。联邦军看到了这种设计的可用之处,迅速对该计划进行了投资。
该机型共生产了3台。
全高:6.7米
全重:22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320KW
武备:无
开发时间:2014年11月
完成时间:2027年3月

武士A高性能技术试验机(37式人型机甲)
在武士原有的设计上,南方国防产业联合的设计师考虑了军用机体必要的防护性能,可靠性能等要素进行了改动,并且首先采用了飞行动力背包和喷气式动力系统,使得机体可以作出短暂腾空飞行,地面滑行等高机动动作。在新式脑波操纵系统的支持下,这个新设计的效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由于机动性的飞跃性提高,驾驶员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也必须得到加强,武士A没有采用27式那种“独眼”式的摄像探头设计,而是采取了整体式设想探头,整个摄像探头就是一块长方形感光装置。而且在机体各处的辅助摄像探头数量也达到了12个,使得驾驶舱中的图像显示能力提高良多。
武备方面武士A和27式同样采用了多用途组件搭配的模式,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搭配各种不同组件。
至2037年7月共生产24台,首先装备了特务部队下属的双龙基地。且海军陆战队,陆军都对这款机型抱以厚望。
全高:6.8米
全重:23吨 战斗全重:27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320KW
武备:57毫米速射炮,76毫米速射炮,3连装30毫米机关炮,127毫米速射炮组件,155毫米速射炮组件,红箭多用途导弹组件。
头部30毫米自卫火炮1门

中华联邦机甲设定

北方重工业集团篇
中华1式
中华联邦最早的人型机甲,最初是由北方重工业集团开发的人型建筑用工程机械,在反应速度和运动性上都十分的糟糕,动作呆板,操作也过于复杂。
型号:ZH-1
开发商:北方重工业集团
全高:4.15米
全重:16吨
驾驶方式:遥控式
动力源:内燃机
发动机输出功率:400KW
开发时间:2010年11月
完成时间:2012年1月

中华2式
中华1式开发完成后,军方对人型机动兵器产生了兴趣,在北方工业集团的成功游说下,由军方出资,开始了军用型人型机甲的开发,中华2式就是其中的第一款实验型号。
由于军方对人型机甲的要求较高,北方工业集团几乎推翻了原有的设计,加高加大了整个机体的框架,增强了引擎输出功率,强化了机体强度和关节刚性。为机体搭载武器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和空间。
但是由于操纵系统的问题,2式仍旧没有解决传动解构复杂,在反应速度和运动性上的表现仍旧不能让军方满意。
型号:ZH-2
开发商:北方重工业集团
全高:6.73米
全重:24.5吨
驾驶方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内燃机
发动机输出功率:760KW
武备:胸口12.7mm反步兵机关炮,头部23mm自卫炮。
开发时间:2013年6月
完成时间:2016年3月

中华3式(27式原型机)
公元2017年12月,中华联邦正式开始了中华3式的研制工作,中华3式在中华2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了动力、制御关联的系统,而且为了提高机体的可操作性,采取了最新的脑波识别技术,用驾驶员的脑波来对机体进行操作,使得运动性能大幅度提高。
为了保护驾驶员,中华3式延续了2式的球型密封驾驶舱的设计,出于密封的需要,驾驶舱内没有任何窗口,驾驶员只能依靠驾驶舱中球型的显示屏来进行操作。北方重工的设计人员还在机体头部的“单眼”内设置了激光及红外线探测系统,机体其他部分也安装了6架辅助摄像机,用来保证向驾驶舱内提供全周天的视野。而且该机体可以根据不同任务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武器包来进行武装,泛用性良好。
由于中华1式和2式都存在着发动机出力不足,机体动力不足的情况,3式采用了最新的燃料电池炉作为动力源,发动机出力大幅度提高。
中华3式操作性和运动型虽然仍未能让军方满意,但是已经获得了军方的支持,2027年1月,军方正式授予中华3式27式的代号,而这种第一代27式被称为27A型,共计生产了14台,用于广泛的实验工作。
全高:7.1米
全重:26吨  战斗全重:30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燃料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100KW
武备:57毫米自动炮,3管30毫米格林机关炮,127毫米炮组件,155毫米炮组件,红箭多用途导弹背包组件。
头部30毫米自卫火炮1门,手腕部30毫米自卫火炮2门,胸口30毫米自卫火炮1门。
开发时间:2017年12月
完成时间:2027年1月

27B式人型机甲
在对27A的实验中,可操作性差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脑波操作系统的分析能力太差,不能识别“垃圾信息”和实用信息的区别,在接到军方的要求后,北方重工业联盟在1年内赶工出的新型号机体,基本性能和27A型基本一致,但是对操作系统进行了大幅度改进,使得可操作性较早期的27A式提高了60%之多。
本型机体也是27式中大量装备联邦军的机种,数量多达600台以上。
全高:7.1米
全重:26吨  战斗全重:30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燃料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180KW
武备:57毫米自动炮,3管30毫米格林机关炮,127毫米炮组件,155毫米炮组件,红箭多用途导弹背包组件。
头部30毫米自卫火炮1门,手腕部30毫米自卫火炮2门,胸口30毫米自卫火炮1门。
开发时间:2027年10月
完成时间:2028年9月

27C式人型机甲
加强了脑波操作系统的性能,并且使用了新式的摄像探头和雷达搜索系统,侦测系统的探测范围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并且在武器系统上也进行了强化。此款机型通常作为队长机装备给部队中老练的驾驶员使用。产量为120台。
全高:7.2米
全重:26吨  战斗全重:30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燃料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180KW
武备:76毫米自动炮,3管30毫米格林机关炮,127毫米速射炮组件,155毫米炮组件,红箭多用途导弹背包组件。
头部30毫米自卫火炮1门,手腕部30毫米自卫火炮2门,胸口30毫米自卫火炮1门。
开发时间:2029年4月
完成时间:2032年7月

27-HS(27式核动力部件实验型)
军方对于使用电池炉的机甲仍旧的动力状况仍旧不满意,所以想到了使用核动力来加强机甲的动力。该项目的细节一直是军方的绝密,外界对其性能一直是猜测不断,但是中华联邦军方从未公开承认过其存在。
全高:不详
全重:不详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核裂变反应堆
发动机输出功率:不详
武备:不详
开发时间:不详
完成时间:不详

南方国防产业联合篇
11式人型工程机械
南方国防产业联合在2011年左右也开始对人型机械进行了基础研究,并在2012年末推出了一款用于工程建设用的大型人型机械。
和所有早期人型机甲面临的问题一样:动作呆板,反应速度慢,操作复杂。
全高:11米
全重:41吨
驾驶方式:开放式驾驶舱
动力源:内燃机
发动机输出功率:450KW
武备:无
开发时间:2011年2月
完成时间2012年12月

武士型高性能试验机
2027年,当北方重工业集团的27式人型机甲获得了联邦军的大规模订单后,南方国防产业联合的最新技术验证机“武士”也推出了,该机的基本框架和27式完全不一样,采取了类似人类骨骼一样的机械框架,其余设备在这个基本框架上进行模块化堆积,由于采用了这种创新式的设计,对机甲的运动性能提高影响较大。联邦军看到了这种设计的可用之处,迅速对该计划进行了投资。
该机型共生产了3台。
全高:6.7米
全重:22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320KW
武备:无
开发时间:2014年11月
完成时间:2027年3月

武士A高性能技术试验机(37式人型机甲)
在武士原有的设计上,南方国防产业联合的设计师考虑了军用机体必要的防护性能,可靠性能等要素进行了改动,并且首先采用了飞行动力背包和喷气式动力系统,使得机体可以作出短暂腾空飞行,地面滑行等高机动动作。在新式脑波操纵系统的支持下,这个新设计的效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由于机动性的飞跃性提高,驾驶员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也必须得到加强,武士A没有采用27式那种“独眼”式的摄像探头设计,而是采取了整体式设想探头,整个摄像探头就是一块长方形感光装置。而且在机体各处的辅助摄像探头数量也达到了12个,使得驾驶舱中的图像显示能力提高良多。
武备方面武士A和27式同样采用了多用途组件搭配的模式,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搭配各种不同组件。
至2037年7月共生产24台,首先装备了特务部队下属的双龙基地。且海军陆战队,陆军都对这款机型抱以厚望。
全高:6.8米
全重:23吨 战斗全重:27吨
驾驶方式:密封式球型驾驶舱
动力源:电池炉
发动机输出功率:1320KW
武备:57毫米速射炮,76毫米速射炮,3连装30毫米机关炮,127毫米速射炮组件,155毫米速射炮组件,红箭多用途导弹组件。
头部30毫米自卫火炮1门
占位
占位
这里想要向有爱的人们请教了,给我一点建议吧~~~~~
机甲的动力设定该怎么弄呢?本来想设定成电池包的。。。。。。但是再大的电池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啊。
所以想设定成小型的,利用了类似核反应的电池反应堆之类的玩意,谁来帮忙弄一下
高温气冷堆?热离子反应堆?
可以直接采用能量模块
北方工业。。。。。。{:ya:}

为啥不设定成SF呢。。。。{:wuyu:}
挂幌子 发表于 2009-12-15 11:37

抓住幌子伯伯~~~话说,这种燃料电池炉到底该怎么设定?本来想搞成终结者的电池的,可是那玩意太夸张了,利用核能,一开就可以开个百八十年,比双黄蛋还NB。。。。。。。
学EVA用座充。。。。{:jian:}

抓住幌子伯伯~~~话说,这种燃料电池炉到底该怎么设定?本来想搞成终结者的电池的,可是那玩意太夸张了, ...
racher 发表于 2009-12-15 11:40



    设定成超小型惯性收束核反应堆吧~一次充填金属氘可得到一两千公里作战半径
抓住幌子伯伯~~~话说,这种燃料电池炉到底该怎么设定?本来想搞成终结者的电池的,可是那玩意太夸张了, ...
racher 发表于 2009-12-15 11:40



    设定成超小型惯性收束核反应堆吧~一次充填金属氘可得到一两千公里作战半径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12-15 11:56

这个也太夸张了。。。。。。。俺的要求就是能够支持活动时间20-30个小时即可。
至于神棍机,我自然会给他们安装退缩炉。。。。。
挂幌子 发表于 2009-12-15 11:48

找只诺基亚AC-4C吧。。。。。。{:jian:}
湮灭反应堆...


可以借鉴下反骨仔里的能源
或者是全金属的

可以借鉴下反骨仔里的能源
或者是全金属的
racher 发表于 2009-12-15 12:01


    这不算太夸张吧?这可是以现实中技术为基础的……
einzbern 发表于 2009-12-15 14:15


    全金里的钯反应堆是无法回避不了核辐射问题的……所谓樱石不过是高温超导体罢了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12-15 15:53
架空嘛
设定下技术背景又不是麻烦事
何况这两个又不是米粒那种完全飘渺的东西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12-15 15:53

那么可以参考月月的这个想法,每次填充后,能够产生足够发电机工作8-10小时的动力,喷射背包另携带喷射剂

那么可以参考月月的这个想法,每次填充后,能够产生足够发电机工作8-10小时的动力,喷射背包另携带喷射 ...
racher 发表于 2009-12-15 18:08



那就错了,米狼桑!使用惯性收束核聚变反应堆,取消循环回路,直接以反应堆高热制造等离子体驱动等离子体发电机发电,绝大多数等离子体存储起来作为电火箭推进剂(这样就连“喷射槽”的设定都有了),根本用不着使用化学火箭,当然也用不到推进剂。而且把金属氢同位素制成纳米级,这样就可以制作只有连续投料才能连续工作、不投料就停摆的核聚变堆~(纯理论设想……)
那么可以参考月月的这个想法,每次填充后,能够产生足够发电机工作8-10小时的动力,喷射背包另携带喷射 ...
racher 发表于 2009-12-15 18:08



那就错了,米狼桑!使用惯性收束核聚变反应堆,取消循环回路,直接以反应堆高热制造等离子体驱动等离子体发电机发电,绝大多数等离子体存储起来作为电火箭推进剂(这样就连“喷射槽”的设定都有了),根本用不着使用化学火箭,当然也用不到推进剂。而且把金属氢同位素制成纳米级,这样就可以制作只有连续投料才能连续工作、不投料就停摆的核聚变堆~(纯理论设想……)
einzbern 发表于 2009-12-15 15:57


    就因为米加粒子是纯架空所以怎样设定都可以。但是以AS的体型,核裂变反应堆再怎么改进技术也做不到把辐射降低至对人体无害水准啊
直接用碳氢燃料和小型燃气轮机就得了。。。。加油频繁点就频繁点吧。目前机甲外骨骼主要卡在轻巧耐用的发电机和关节处的电动机上。将来也许还会用上电致动器,那就很类似生物肌肉了。带上应急和备用的高温超导蓄能器或者电容器阵列,也就可以了。
  最关键的一点。。。根据个人估计,兰州太小看驱动机甲所需的功率了吧。。。起码翻一番才算技术靠谱。。。
canghaiyijing 发表于 2009-12-15 18:59


    全金里的M6发来贺电{:wu:}仅仅用燃气轮机功率不够而且付出的重量、体积代价让人难以接受吧……既然已经是科幻了,就是用惯性收束核聚变也未尝不可啊~~~~~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12-15 19:04

  去月球找氦3吧,记得氦3是已知的唯一理论上不产生中子的聚变燃料。用个线圈就能把飞跑的带电聚变产物粒子转化成电能了,理论上还省了热电转换这一道。当然实际上估计省不了。毕竟等离子体的高温不利用不行。
  说实话,机甲外骨骼目前是液压驱动为主,但是从效率和抗损性等方面看将来啃腚是电驱动的天下。目前绝大多数发电手段都绕不开热电转换这一关。剩下的比如光伏的效率实在是难看了些。。。建议楼主在这方面好好琢磨下。要么搞个效率天顶星的热电偶出来,要么设法绕开,利用核聚变产生的高速中子直接发电。不然堆芯第一壁问题对小型化是极大的制约的。
canghaiyijing 发表于 2009-12-15 18:59

感觉好像斯特林发动机。。。。。。。。。。。。。
canghaiyijing 发表于 2009-12-15 19:32


    对于SF作品来说,氦-3应该是烂大街的东西吧……
atletico 发表于 2009-12-15 19:35

  斯特林效率是高,但是机体很硕大笨重。外燃机嘛,没办法的事情。目前主流看法是未来的聚变堆要在第一壁外头设置冷却通道,一回路冷却剂是液化的锂,不仅传热,还能吸收中子衰变成新的燃料。不过这套东西一看就非常复杂笨重,不适合小型化。氦3反应堆免去了第一壁问题,带电粒子产物有望直接导入线圈发电,目前看来是最可行的小型化聚变堆技术途径。
canghaiyijing 发表于 2009-12-15 19:41


    那个……请问一句,以目前来看,托卡马克和惯性收束哪种办法能先达到收支平衡?
核电池是存在的呀,这不,老毛子正好因为核电池原料的事情和老美扯皮呢…………
电火箭也是需要工作介质的
另,如果是大气层内使用,还可以参考这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2cc100100bqfc.html
强烈要求渣猫也帮我做几张图啊,不要光画萝卜
纯洁的人 发表于 2009-12-15 20:00


    核电池功率不行啊……放射性也是问题……给卫星之类的用用还行,给机甲用的话……
   电火箭工作介质既是等离子体,这东西对于聚变堆来说想弄多少来多少啊……
那个冥王,如果堆温度能高到将空气电浆化,再在燃烧室(啊,没有燃烧室了……)加上加速电场,就是电火箭了…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12-15 20:04


    功率最近已经提高了10倍,再努力一段还是有希望的嘛…………
等离子体也是要用工质来生成的,不可能凭空制造物质的呀…………
纯洁的人 发表于 2009-12-15 20:10


    直接用高温使空气电浆化不可以吗?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12-15 20:22


    把氧气加高温很危险
纯洁的人 发表于 2009-12-15 20:27


    既然毛子都敢YY等离子隐身,触叔你就容在下小小的设想一下吧……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12-15 20:47

空气中不仅有氧...还都氮...

在空气中使用电磁喷管限制太多...可以考虑跟光压推进混合...一级用光压、二级用电喷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12-15 19:50

   个人看来惯性约束起码不是入门级的技术。惯性约束的思路是将燃料靶丸送进燃烧室,然后用高能激光或者射线束从四面八方轰击靶丸触发聚变。靶丸聚变炸开后还要对燃烧室抽气,回收聚变产物等。这个过程是脉冲式进行的,而且之前之后都有不少抽气之类附加动作。感觉不是很适合发电。而托卡马克之类电磁约束一旦磁瓶生成聚变反应点火就是连续进行的,好像可以实现运行中往磁瓶里添加新燃料。虽然因为燃烧室容积有限,最后也要有抽气回收聚变产物的过程,但是频率比惯性约束啃腚低得多了,反应堆不输出能量的时间也少了。而且惯性约束因为靶丸一被触发聚变就会炸开,炸开后聚变反应自然中止了,个人很怀疑这个过程中有不少燃料来不及反应就浪费了。虽然燃烧室抽气回收是可以回收没燃烧的燃料,但是总是觉得是个无用功。而连续进行的惯性约束则可以比较方便地控制反应的深度,一次运行可以烧得比较“透”,这方面应该也是有优越性的。
另外惯性约束还要在燃烧室内壁上布置激光器之类的东西。而除了氦3之外其他聚变反应都有爆高的中子产量。相应的燃烧室内壁单位面积上的中子通量比裂变堆的安全壳或者反射层是有数量级的提升的。壁面如何在这种高强度的中子辐照下长期保持强度、几何尺寸等各项性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壁”问题。惯性约束的点火机构也得布置在第一壁上,而且数量应该说少不了,感觉比第一壁基本上光秃秃的托卡马克要麻烦不少。当然目前超导线圈还没搞清白,人类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支持产生足够好的磁瓶来进行电磁约束。惯性约束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还是可以用一下的。不过我个人认为未来的聚变电站应该是以托卡马克为代表的电磁约束为主流。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12-15 20:08

电火箭是另外的事情。目前航天上使用的离子推进器基本上都是使用氙等稀有气体作为推进剂。貌似有过研究汞蒸气的,不过好像没实用化。老米在研究用锂等轻的碱金属或者碱土金属。而且使推进剂电离成等离子体的手段也不是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