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太空船一号”的飞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6:50:55
<P>根据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记者会和相关报道:</P>
<P>- 起飞时间北京时间今晚9点30分
- 第一位“民间宇航员”是Scaled的副总载Mike Melvill。
- 已有数千人到达莫哈维机场,以观看飞行过程。
- 母机将在释放“太空船一号”后拉烟,以便和“太空船一号”的火箭尾迹同时被地面目视。
- 参观民众允许在“太空船一号”降落后与它近距离合影,并即刻和返航的宇航员见面。
- 据透露,整个计划耗资2000多万美元,比NASA的一个“纸面”研究项目的费用都少。
- Discovery频道将拍摄全过程。它对这个计划已跟踪拍摄多年。将于下半年播出一个系列纪录片。
- Rutan暗示轨道飞行是他的下一个计划。私人轨道飞行的实现要比人们想象的早得多。</P>
<P>从某种角度,这次飞行的意义不亚于赖特兄弟的飞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1 14:49:35编辑过]
<P>根据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记者会和相关报道:</P>
<P>- 起飞时间北京时间今晚9点30分
- 第一位“民间宇航员”是Scaled的副总载Mike Melvill。
- 已有数千人到达莫哈维机场,以观看飞行过程。
- 母机将在释放“太空船一号”后拉烟,以便和“太空船一号”的火箭尾迹同时被地面目视。
- 参观民众允许在“太空船一号”降落后与它近距离合影,并即刻和返航的宇航员见面。
- 据透露,整个计划耗资2000多万美元,比NASA的一个“纸面”研究项目的费用都少。
- Discovery频道将拍摄全过程。它对这个计划已跟踪拍摄多年。将于下半年播出一个系列纪录片。
- Rutan暗示轨道飞行是他的下一个计划。私人轨道飞行的实现要比人们想象的早得多。</P>
<P>从某种角度,这次飞行的意义不亚于赖特兄弟的飞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1 14:49:35编辑过]
祝你们好运!
<P>正在看直播,非常激动!</P><P>我认为把它和莱特兄弟相比不太合适, 它和Charles Lindberg飞越大西洋的壮举比较相似.</P>
<P>关于昨晚的飞行,介绍一些细节:</P><P>- 原定近120公里的高度没有达到。最大高度为100.12公里。刚刚达到国际航空联合会的定义,因此界定为一次亚轨道太空飞行。
- 飞行中发生的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配平作动器出了问题,以至发动机点火后出现左偏和右偏90度的情况。后来飞行员设法纠正了,并转到了备用系统。但这对弹道已经产生了影响,以至没有达到预定高度。
- 发动机点火后,Melvill还听到“彭”一声。后来分析是发动机附近整流罩太薄,变形而致,对安全没有影响。
- Rutan说他最担心的是“羽毛式”再入。但事实上它工作正常。
- Melvill在失重状态下拿出M&amp;M巧克力在空中浮动,拍照。
- 到现场观看的人群达到数万人。
- 附近的爱德华滋空军基地用雷达帮助测高。
- 基尼斯纪录派专人来取证。
- NASA局长祝贺飞行成功。</P>
民间也能航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2 14:53:09编辑过]
<P>由于最终达到的速度不同,造成了亚轨道和轨道飞行的差别。如果可以入轨,就不是亚轨道了。</P><P>从理论上说,如果“太空船一号”减少两名乘员,适当增强发动机,就可以携带一个固体上面级(带卫星,安装方式姑且不论),后者在60-70公里(太空船一号熄火)高空释放后点火,就可以把小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但我估计它能发射卫星的质量会极其有限,以至于不具实用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2 14:52:32编辑过]
祝贺飞行成功!!![em02][em02][em02][em02][em02][em02]
<P>特请贵宾chenlan为我们详细介绍下关于民间的“太空船一号”的有关资料,能有图片当然更好,非常感谢!~</P>
<P>不要这样给我压力嘛。这里其实还有比我强的高手。[em08]</P><P>偷一下懒,从别的网站抄了一点数据给大家:</P><P>白色骑士(母机):总重 4,100公斤; 空重1,200公斤; 直径1.52米; 翼展15.0米; 翼面积43.5平方米; 动力2台J85-GE-5涡喷发动机 <P>太空船一号:乘员3人。总重3,600公斤; 空重1,200公斤; 直径1.52米; 翼展5.0米; 翼面积15.0平方米; 动力1台SpaceDev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燃料HTPB,氧化剂液态笑气), 燃烧时间80秒, 平均推力7.5吨, 真空比冲250秒。 </P>
<P>上图是“太空船一号”挂在母机下。</P><P>本图是“太空船一号”脱离母机后其火箭发动机在空中点火。</P>
本图是返回时“太空船一号”的机翼向上转动,进行所谓“羽毛式”再入。
<P>机翼恢复到正常位置,准备降落。</P>
<P>降落</P><P></P>
<P>一张传世佳作:太空船一号、白色骑士母机和月亮</P><P></P>
<P>飞行程序:</P><P>- 母机在15公里左右高度释放“太空船一号”。后者调整姿态后火箭发动机点火。
- 点火80秒后,约位于60-70公里处,发动机熄火,飞行器进入失重状态。
- 飞行器依靠惯性滑行到100公里以上,然后开始下降。机翼上翻。
- “羽毛式”自由下降到约25公里高度,机翼复位。飞行员重新控制飞机。
- 滑翔降落</P>
<P>将我在其他论坛发表有关这次飞行的观点汇总在这里:</P><P>
从第一颗卫星到现在已经47年了。50、60年代,人们想像到世纪末,可以移民太空、有月球基地、可以登陆火星。可现实呢?每年的发射不到百次。至今只有两个人自掏腰包进过太空。相比之下,莱特兄弟1903年飞行之后50年,航空已进入喷气时代,全球已有数万架飞机在天空飞行,航空旅行已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飞机的可靠性也比莱特时代有了数百、数千倍的提高。</P><P>我认为,近50年来航天工业(包括航天技术)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它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通信卫星领域例外)。政府项目(包括出于政治、军事和科学目的)的主要特点是纯投入性和不稳定性。由于是政府资金,航天器和运载工具的开发不需要太多考虑成本,而费用的高昂就使得航天活动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非规模化的活动又使得费用上升。这样就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政府项目的不稳定性则使这个恶性循环进一步恶化,由于决策失误、政府预算的缩减、以及全球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变化,过去50年中,政府航天项目失败(取消)的数量可能超过成功的。事实上,技术创新也已经失去动力。目前最成功的火箭还是50年前发射第一颗卫星的火箭(R-7),美国人计划中的新飞船可能只是阿波罗的翻版。火箭的可靠性数十年来没有显著的提高。而发射成本却在一路上升。这是怎么回事?</P><P>作为航天爱好者的这么多年。失望远远大于希望。</P><P>这就是我为什么给与Rutan如此高评价的原因。如果太空旅游市场启动,那么整个行业就会进入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就会像一个发动机,不断地去推动技术的创新、应用的扩展和成本的降低,就像现在IT行业的情况。今天的飞行如果成功,走向轨道飞行是必然的(Rutan已经暗示了)。我相信,在这样的模式下发展出来的轨道飞行成本,不需要航天飞机那样4亿美元一次,也不需要神舟或联盟那样一亿美元一次。也许用不了1000万美元!</P><P>所以,即使“太空船一号”是亚轨道飞行,但它的意义也是非凡的。因为私营公司的活力和市场主导的模式可以使航天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崭新时代,就像飞机的幼年期一样。从太空船一号项目上可以看到政府项目中看不到的大胆的技术创新(虽然只是“适合技术”而不是尖端技术)和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例如它从一开始就摈弃了庞大的地面支持的思路),也可以看到极其有效的资金利用和优秀的管理。2000多万美元开发出一个亚轨道飞行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虽然,亚轨道飞行与轨道飞行是有质的区别。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是航天非政府化时代的开始 -- 这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P>我认为,对自由出入太空的最大阻碍不是缺乏技术,而是成本太高。而成本太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和缺乏低成本的创新技术。不需要新材料和新动力,只要好的设计和管理,我们就能把发射成本降下一大半。这就是私营公司能做到而政府做不到的。举例说,90年代中后期,Kistler公司的K-1火箭就是一个成熟技术、低成本的设计。由于各种原因,它至今没有实现首射。现在NASA终于对民间航天有了新的认识,刚刚和它签订了用K-1进行空间站补给的研究合同。所以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问题。如果美国按现有势头发展下去,创新的民间航天会蓬勃发展。如果亚轨道太空旅游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必然会对航天活动的成本和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并最终实现廉价的轨道飞行。</P><P>再看中国。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此有充分认识。仅靠政府支持,一个行业是得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我们过去在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做法已经说明了问题。和其他军工业相比,航天的民用趋势越来越大。如果10年后美国民间航天起来了,我们再转可能就无法再竞争了。我希望中国航天业尽快开放给民营企业,吸纳数以千亿计的民间资金,并建立风险基金鼓励创新民营航天小公司。其实,科工集团的开拓者一号虽是国有大企业主导,但却是第一个自筹资金、计划外的航天运载工具项目,值得大大鼓励。
  
突发奇想,如果这个项目让NASA或者其他政府机构(中俄欧)开发,结果是怎样?</P><P>NASA60年代的X-15计划和目前的“太空船”一号性能上非常相似。但投入的资金要大得多。而且,以现在的标准来看,X-15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计划。现在再要来一个X-15那样的计划可能性已经很小。那么,如果NASA现在搞亚轨道飞行器,会搞成什么样呢?</P><P>- 一定不会只制造一架飞行样机。至少一架大气层内试验机,一架无人,一架载人。
- 因为要无人驾驶,一定要开发复杂的无人(地面)驾驶/控制系统。载人机也以无人控制为主。驾驶员在正常情况下和杨利伟一样悠哉游哉。
- 因为要无人驾驶,地面支持也会变得很庞大。
- 不太可能开发专用载机。会利用现有大型飞机,如B-52。但其使用成本也不见得低,因为必须进行气动、控制等各方面的研究和试验。
- 不会使用“太空船一号”的“羽毛式”再入(它是自由下降,无需控制),这样就增加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同时,一定会使用先进的防热材料。
- 估计会采用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光这项成本就会高许多。
- 一定会把成熟的、但昂贵的现有航天飞机或空间站的生保系统和宇航服搬过来。</P><P>这样一看,这不就是那个X-34计划的载人版吗?要知道,X-34在花掉了2亿多美元之后,连一架用于大气层内飞行的样机都没有完成。就更别谈载人版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2 19:40:34编辑过]
<P>引擎点火试验</P>
<P>白色骑士的驾驶舱,充满后现代风格[em07]</P>
<P>最新一期《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科学》中,有一篇文章“廉价太空行”是讲这个的,在这场风潮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的确值得深思。而美国政府的做法则值得借鉴:</P><P>1:设定公平的竞争规则来引导发展:本次飞行最直接的动因是价值1000万美元的X-Prize,奖金将授予第一个完成下面任务的小组:携带三名成员到达100千米高的亚轨道空间,然后返回地球,替换不超过飞行器净重10%的装置之后,在14天内再重复以上行动。而中国政府喜欢搞“扶植”,科研经费很多都是暗箱操作,最后“扶植”出一帮骗吃骗喝的阿斗。</P><P>2:基础科学的重大项目还是要由政府来搞,这一点我和chenlan兄有不同的看法,我不排除私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力。但是很多重大的项目风险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没有私人企业愿意来搞。X-33/34如果成功,将是巨大的技术突破。</P>
<P>这应该可以看成是人类探索太空新阶段的开始,和赖特兄弟的第一次飞行,的确可以媲美,这可是人类第一次不使用重型助推火箭将飞行器送入太空啊,另外我看Discovery里报道过,还有一种民用方案好像是用飞机牵引载荷飞到高空,然后再使用载荷的火箭进入太空,不知这种方式可能吗?</P>
意义确实非凡,它已经证明了廉价太空旅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有风险的新技术项目还是政府出资的,具体做则是私人公司也参于,比如X-33。
<P>祝贺一下</P><P>这下奖金够发了</P><P>那对子母机我一直都很喜欢,太漂亮了~~   还有座舱玻璃,确实很后现代! :)</P>[em10]
<P>这里我再补充一下我的观点:</P><P>正如前面指出的,航天技术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高居不下。而高成本的关键之一是航天活动还达不到规模化的程度。我现在还看不到任何规模化的政府需求,不论是军事应用还是科学应用。传统的商业航天应用中也没有这样的需求(十年前对低轨移动通信的盲目乐观现在已不复存在)。</P><P>唯一让我看到希望的就是太空旅游这个市场。太空旅游也是唯一真正有意义的载人航天应用(其他的任何军用民用应用,无人航天器都可以做得更便宜、更好)。我认为,太空旅游对未来航天工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唯一能把航天工业带向规模化的应用。而一旦航天工业突破规模化这个瓶颈,其他的应用,包括军事应用,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P><P>这就是“太空船一号”飞行的意义所在。美国人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虽然这一步还很小。</P><P>如果我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中国的航天计划应该尽早做出战略调整,不能在航天规模化、民营化的新一轮竞争中落伍,以至重蹈民用飞机、汽车、集成电路等的覆辙。如果我们落后了,不仅我们在商业航天中会失去竞争力,国家安全也会受到重大威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7 1:01:15编辑过]
<P>chenlan</P><P>xi谢谢你的好图</P>
我觉得没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即使作为一项运动或旅游项目,风险与耗费也太大
至于亚轨道飞行,前面已有介绍,没有什么价值。
不过换个角度,我想如果高空气球如果能到这个高度,就可以使用这种空气摩擦力小的环境。不过有没有可能性?
看了新闻,再一口气把贴子看完了,感慨···
<B>以下是引用<I>chenlan</I>在2004-6-25 11:24:00的发言:</B>

<P>这里我再补充一下我的观点:</P>
<P>正如前面指出的,航天技术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高居不下。而高成本的关键之一是航天活动还达不到规模化的程度。我现在还看不到任何规模化的政府需求,不论是军事应用还是科学应用。传统的商业航天应用中也没有这样的需求(十年前对低轨移动通信的盲目乐观现在已不复存在)。</P>
<P>唯一让我看到希望的就是太空旅游这个市场。太空旅游也是唯一真正有意义的载人航天应用(其他的任何军用民用应用,无人航天器都可以做得更便宜、更好)。我认为,太空旅游对未来航天工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唯一能把航天工业带向规模化的应用。而一旦航天工业突破规模化这个瓶颈,其他的应用,包括军事应用,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P>
<P>这就是“太空船一号”飞行的意义所在。美国人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虽然这一步还很小。</P>
<P>如果我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中国的航天计划应该尽早做出战略调整,不能在航天规模化、民营化的新一轮竞争中落伍,以至重蹈民用飞机、汽车、集成电路等的覆辙。如果我们落后了,不仅我们在商业航天中会失去竞争力,国家安全也会受到重大威胁。</P>

<P>调整??  做梦把!!</P>
<B>以下是引用<I>carbineer100</I>在2004-7-6 21:40:00的发言:</B>
&gt;
<P>调整??  做梦把!!</P>

<P>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P>
“太空船一号”首次亚轨道飞行后出现了一些谣传,指多个投资者有意加入Paul Allen的队列,以制造一架太空旅游轨道飞行器。其中提到最多的是Richard Branson(维京航空老板、飞行爱好者、冒险家)。
这不是我们中国人搞的,是人家老美搞的,我们有什么值得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