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末以前火炮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35:48


我国古代火炮,其实按现在枪炮20毫米划分标准,我国第一门炮是宋代的突火枪,因为其口径早已超过了20毫米,只不过是竹制的。至于元朝出土的那门炮,正确理解应为我国第一门金属火炮。宋元的火炮属于创生和发展阶段,从竹制到金属。元朝在金属基础上,工艺有所规范,使火炮的口径、身管长度更加科学,前细后粗,减低了炸膛的概率。并且出现了炮箍。

不过宋元时候,炮弹多为实心或霰弹,没有应用爆炸弹。

明朝是我国火器发展的高峰,太祖朱元璋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就大量使用火器,建国后由工部和内务府的军器局、兵仗局专门制造。虽然能大量生产,但时间一长,容易导致中央部门垄断火器制造,民间无法参与,缺乏了创新性。明朝二百多年,传统火炮已能发射爆炸弹,据记载在弘治、正德年间。不过发射爆炸弹的是身管粗短的火炮,比如飞云霹雳炮、毒雾神烟炮等。长身管火炮一般发射实心弹、霰弹。明朝的爆炸弹内装火药,外连导火线。发射时先点导火线,再点火炮的发射药,飞出一定距离爆炸,考虑到引信还比较落后,能否在敌处爆炸,估计得看人品和运气。另外明朝中后期,出现了炮车,方便火炮机动。火炮上安装准星照门、方便瞄准。采用粒状火药、燃烧更充分,射程更远。

另外16世纪传入我国的佛郎机被认为是坚实可靠的武器。战时一门炮携带数个子铳,后装发射,省去了大量装填时间。一直到到南明时,明军还积极使用。

明朝的地雷和水雷也有发展,且设计精妙。戚继光带领科研人员发明了“自犯钢轮火”,就是机械触发装置,应用于地雷,人踩即炸。另外还有拉发、绊发方式。水雷主要是拉发引爆,在近海布雷,引爆装置通过绳索连接于岸上,若敌船开至水雷处,岸上人员即可拉发。在打击倭寇中,水雷大显神威。

万历年间,明朝引进了西洋大炮,也就是从葡萄牙购入的30门红夷大炮,其实这是葡萄牙人从英国军舰上拆下来的,原产国是英国。现存遗物口径125毫米,炮管长3米,身管倍数在24倍左右,参考炮弹直径与铁的密度,应该属于英国舰炮中的12磅炮(指炮弹重,19世纪以前,火炮型号以炮弹重量划分),另外,除了12磅炮外,17世纪的英国军舰标准舰炮还有18磅,且拆运30门卖给明朝,不能以现存遗物为12磅炮就肯定宁远的红夷大炮为12磅,也许还有18磅炮,且由于明实录记载,在宁远之战正月二十三日明军一炮命中五里外后金大营的射程来看,应该是18磅火炮的威力。杜派在《世界军事历史全书》里的炮表,此炮发射实心弹和霰弹。有效射程1700码,最大射程6700码,也有佐证的作用。(表中第一类长炮,18磅的)个人认为,18磅长炮虽然威力大于传统火炮,但不应将其神话。宁远之所以得胜,靠得不仅仅是红夷炮,更有袁崇焕敢战敢胜的精神,全城团结一致的士气。积极应用的发明创造,比如打击近处的万人敌。更不可忽视的是宁远的西式炮台,在城四角布设,封闭设计,既保护了炮手,更使攻城一面之敌受交叉火力攻击。若攻城一角,则受三面火力攻击。这已经融入了欧洲早期的棱堡设计,使西洋大炮发挥了最大威力。此后明军又陆续引进、仿造各式西洋大炮,并且采用了西方的铸炮方法,连带引进的,还有链弹、杠弹等海军用炮弹。

最后说一说长管火炮不能发射爆炸弹的原因。爆炸弹发明于16世纪,我国略早于英国。使射程远的长管火炮发射爆炸弹固然是好事,但是那时爆炸弹都是两个半圆拼接而成,内装火药,所以弹体强度低。而长管火炮膛压大、温度高,爆炸弹受不了这种环境经常炸膛,造成炮毁人亡,所以后来专门用短身管、膛压低的火炮发射爆炸弹(通常身管倍数不超过10倍),为了达到大射程,基本以仰角发射,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榴弹炮,17世纪时,与此相对应的长管火炮被定义为加农炮。于是,火炮两大种类形成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直射的加农炮比曲射的榴弹炮射程远。

加农炮发射爆炸弹,已经是19世纪初的事了,那时炮弹制作工艺提高,已经能造出整球型的爆炸弹,因此能扛住加农炮的膛压,既而,加农炮也能发射爆炸弹了。

至于火枪,宋元时使用的是火门枪,使用此枪时,必须一面观察敌人的动静,一面把烧红的铁丝插进火门点燃发射,属于一心二用,很不方便。

明朝中后期大量装备火绳枪,并且不断提升工艺和玩新花样,比如三眼铳、赵士祯发明的迅雷铳,具有六管,转管发射,且有枪架和防盾,枪后装有利刃,可近战使用。此外,明朝的火枪大量配备铳剑,近战时插入枪口肉搏。所以我国才是第一个发明刺刀的国家。

至于燧石枪,虽然民间、尤其是南方广泛使用,且毕懋康1635年上书呈现过,但崇祯国事繁忙,未受重视。所以有明一朝,明军并未装备燧石枪,殊为可惜。


古代火器名词释义

毬:宋元以前球的写法,指的是球型火器。如北宋的引火毬、蒺藜火毬、霹雳火毬等。到了明朝,已经被“球”所取代。

砲:原来写作“礮”,宋代简化为“砲”,专指发射石弹的抛石机。后来研制出了火球,于是出现了“火炮”二字,比如宋炮,元朝的襄阳炮,都是指发射火球的抛石机。而发射石球、石弹的,仍称砲。襄阳炮相比传统抛石机,用机械重力代替了人力发射。

炮:在明代火器鼎盛时期,火器分门别类,于是“炮”的涵义又有了延伸。覆盖了身管火炮、炮弹、炸弹、地雷、水雷多种火器。如红夷炮是指身管火炮;生铁飞炮,是指空心爆炸炮弹;钻风神火流星炮、荔枝炮等是手掷炸弹。击贼神机石榴炮、慢炮是定时炸弹;渡水神机炮、自犯炮等是地雷;水底龙王炮,是指水雷。

铳:明代以前枪炮的统称。徐光启结合了西洋大炮和西洋炮台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军事理论:“建立敌台,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万全无害之策,莫过于此。”这点在宁远之战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汤若望和焦勖合著的《火攻挈要》里也有专门一章:《铳台图说》,指得也是火炮。

到了清代,“炮”已基本指身管火炮,实现了铳(枪)炮分离。

杜派的数据

我国古代火炮,其实按现在枪炮20毫米划分标准,我国第一门炮是宋代的突火枪,因为其口径早已超过了20毫米,只不过是竹制的。至于元朝出土的那门炮,正确理解应为我国第一门金属火炮。宋元的火炮属于创生和发展阶段,从竹制到金属。元朝在金属基础上,工艺有所规范,使火炮的口径、身管长度更加科学,前细后粗,减低了炸膛的概率。并且出现了炮箍。

不过宋元时候,炮弹多为实心或霰弹,没有应用爆炸弹。

明朝是我国火器发展的高峰,太祖朱元璋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就大量使用火器,建国后由工部和内务府的军器局、兵仗局专门制造。虽然能大量生产,但时间一长,容易导致中央部门垄断火器制造,民间无法参与,缺乏了创新性。明朝二百多年,传统火炮已能发射爆炸弹,据记载在弘治、正德年间。不过发射爆炸弹的是身管粗短的火炮,比如飞云霹雳炮、毒雾神烟炮等。长身管火炮一般发射实心弹、霰弹。明朝的爆炸弹内装火药,外连导火线。发射时先点导火线,再点火炮的发射药,飞出一定距离爆炸,考虑到引信还比较落后,能否在敌处爆炸,估计得看人品和运气。另外明朝中后期,出现了炮车,方便火炮机动。火炮上安装准星照门、方便瞄准。采用粒状火药、燃烧更充分,射程更远。

另外16世纪传入我国的佛郎机被认为是坚实可靠的武器。战时一门炮携带数个子铳,后装发射,省去了大量装填时间。一直到到南明时,明军还积极使用。

明朝的地雷和水雷也有发展,且设计精妙。戚继光带领科研人员发明了“自犯钢轮火”,就是机械触发装置,应用于地雷,人踩即炸。另外还有拉发、绊发方式。水雷主要是拉发引爆,在近海布雷,引爆装置通过绳索连接于岸上,若敌船开至水雷处,岸上人员即可拉发。在打击倭寇中,水雷大显神威。

万历年间,明朝引进了西洋大炮,也就是从葡萄牙购入的30门红夷大炮,其实这是葡萄牙人从英国军舰上拆下来的,原产国是英国。现存遗物口径125毫米,炮管长3米,身管倍数在24倍左右,参考炮弹直径与铁的密度,应该属于英国舰炮中的12磅炮(指炮弹重,19世纪以前,火炮型号以炮弹重量划分),另外,除了12磅炮外,17世纪的英国军舰标准舰炮还有18磅,且拆运30门卖给明朝,不能以现存遗物为12磅炮就肯定宁远的红夷大炮为12磅,也许还有18磅炮,且由于明实录记载,在宁远之战正月二十三日明军一炮命中五里外后金大营的射程来看,应该是18磅火炮的威力。杜派在《世界军事历史全书》里的炮表,此炮发射实心弹和霰弹。有效射程1700码,最大射程6700码,也有佐证的作用。(表中第一类长炮,18磅的)个人认为,18磅长炮虽然威力大于传统火炮,但不应将其神话。宁远之所以得胜,靠得不仅仅是红夷炮,更有袁崇焕敢战敢胜的精神,全城团结一致的士气。积极应用的发明创造,比如打击近处的万人敌。更不可忽视的是宁远的西式炮台,在城四角布设,封闭设计,既保护了炮手,更使攻城一面之敌受交叉火力攻击。若攻城一角,则受三面火力攻击。这已经融入了欧洲早期的棱堡设计,使西洋大炮发挥了最大威力。此后明军又陆续引进、仿造各式西洋大炮,并且采用了西方的铸炮方法,连带引进的,还有链弹、杠弹等海军用炮弹。

最后说一说长管火炮不能发射爆炸弹的原因。爆炸弹发明于16世纪,我国略早于英国。使射程远的长管火炮发射爆炸弹固然是好事,但是那时爆炸弹都是两个半圆拼接而成,内装火药,所以弹体强度低。而长管火炮膛压大、温度高,爆炸弹受不了这种环境经常炸膛,造成炮毁人亡,所以后来专门用短身管、膛压低的火炮发射爆炸弹(通常身管倍数不超过10倍),为了达到大射程,基本以仰角发射,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榴弹炮,17世纪时,与此相对应的长管火炮被定义为加农炮。于是,火炮两大种类形成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直射的加农炮比曲射的榴弹炮射程远。

加农炮发射爆炸弹,已经是19世纪初的事了,那时炮弹制作工艺提高,已经能造出整球型的爆炸弹,因此能扛住加农炮的膛压,既而,加农炮也能发射爆炸弹了。

至于火枪,宋元时使用的是火门枪,使用此枪时,必须一面观察敌人的动静,一面把烧红的铁丝插进火门点燃发射,属于一心二用,很不方便。

明朝中后期大量装备火绳枪,并且不断提升工艺和玩新花样,比如三眼铳、赵士祯发明的迅雷铳,具有六管,转管发射,且有枪架和防盾,枪后装有利刃,可近战使用。此外,明朝的火枪大量配备铳剑,近战时插入枪口肉搏。所以我国才是第一个发明刺刀的国家。

至于燧石枪,虽然民间、尤其是南方广泛使用,且毕懋康1635年上书呈现过,但崇祯国事繁忙,未受重视。所以有明一朝,明军并未装备燧石枪,殊为可惜。


古代火器名词释义

毬:宋元以前球的写法,指的是球型火器。如北宋的引火毬、蒺藜火毬、霹雳火毬等。到了明朝,已经被“球”所取代。

砲:原来写作“礮”,宋代简化为“砲”,专指发射石弹的抛石机。后来研制出了火球,于是出现了“火炮”二字,比如宋炮,元朝的襄阳炮,都是指发射火球的抛石机。而发射石球、石弹的,仍称砲。襄阳炮相比传统抛石机,用机械重力代替了人力发射。

炮:在明代火器鼎盛时期,火器分门别类,于是“炮”的涵义又有了延伸。覆盖了身管火炮、炮弹、炸弹、地雷、水雷多种火器。如红夷炮是指身管火炮;生铁飞炮,是指空心爆炸炮弹;钻风神火流星炮、荔枝炮等是手掷炸弹。击贼神机石榴炮、慢炮是定时炸弹;渡水神机炮、自犯炮等是地雷;水底龙王炮,是指水雷。

铳:明代以前枪炮的统称。徐光启结合了西洋大炮和西洋炮台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军事理论:“建立敌台,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万全无害之策,莫过于此。”这点在宁远之战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汤若望和焦勖合著的《火攻挈要》里也有专门一章:《铳台图说》,指得也是火炮。

到了清代,“炮”已基本指身管火炮,实现了铳(枪)炮分离。

杜派的数据
自己顶一下
做个记号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hlight=%BB%F0%C6%F7
好帖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09-12-2 11:39

很好的视频啊,第一次看到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09-12-2 11:39


        这因该发到历史区来。
中国古代火炮发射有射表么?不同的炮弹,石头的,铁的,在不同的装药情况下,不同仰角情况下的射表应该没有吧。


所以打不准啊。
而且就算真有射表,也未必有人看得懂,识字的兵都没几个

所以打不准啊。
而且就算真有射表,也未必有人看得懂,识字的兵都没几个
史料来源是什么啊?有地方下载么?
电驴上有一本刘旭写的中国古代火炮史,楼上有兴趣的话可以下载看看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09-12-3 16:56

我这些其实是看的很多资料,如果有兴趣,中国古代火炮史、中国火器史、世界火器史可以参看。有条件的话,恩格斯的炮兵、论线膛炮、步枪史也可以看看。另外兵器07年增刊关于拿破仑时期火炮专题也很不错

中国古代火炮发射有射表么?不同的炮弹,石头的,铁的,在不同的装药情况下,不同仰角情况下的射表应该没有 ...
achtung 发表于 2009-12-2 19:22


本人水平有限,只找到这个

孙元化在《西法神机·点放大小铳说》中,列举了一些射角和射程关系的数据,最通常的是以平射时射程为268步为技术,依次上抬到45度,分别得出其射程。
射角(度) 0   7.5     15     22.5     30      37.5      45
射程(步)268  594   794  954     1010   1040   1052

焦勖在《火攻挈要·各铳发弹高低远近步数约略》中,以发射3-4斤炮弹的三号火炮为例,列举了改变俯仰角与射程变化的关系:
射角(度) 0   7.5    15       22.5     30      37.5      45
射程(步)400  800  1400   1800  2000   2100   2150
中国古代火炮发射有射表么?不同的炮弹,石头的,铁的,在不同的装药情况下,不同仰角情况下的射表应该没有 ...
achtung 发表于 2009-12-2 19:22


本人水平有限,只找到这个

孙元化在《西法神机·点放大小铳说》中,列举了一些射角和射程关系的数据,最通常的是以平射时射程为268步为技术,依次上抬到45度,分别得出其射程。
射角(度) 0   7.5     15     22.5     30      37.5      45
射程(步)268  594   794  954     1010   1040   1052

焦勖在《火攻挈要·各铳发弹高低远近步数约略》中,以发射3-4斤炮弹的三号火炮为例,列举了改变俯仰角与射程变化的关系:
射角(度) 0   7.5    15       22.5     30      37.5      45
射程(步)400  800  1400   1800  2000   2100   2150
我感觉黑火药时代的火炮,铸造技术的局限,每一门火炮的内膛直径还有每一颗炮弹的直径公差都很大,所以即使有射表也应该是个粗略的估计。

欧洲好在做了火炮口径的标准化工作,这方面好的多。中国古代的火炮我印象里面没有做过什么标准化的工作。射程的控制应该都是靠人工估计的多
achtung 发表于 2009-12-5 17:36

在炮膛游隙方面,战争之时,火炮因“弹不圆正,口不直顺”,常只能采用内径的1/10至1/5为游隙,此水平连明末的水准均达不到。(11)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535765&page=1
achtung 发表于 2009-12-5 17:36

       军队制式武器,如果不是标准化的。那怎样,武装国家的军队?中国明朝军队中,大规模军队装备的火器,都是由国家统一制造尺寸的模具铸造的。这点,你看看明朝带武器编号的众多文物实物。
明朝的火炮,口径还是比较标准的,同一类型的出土火炮。口径只相差几毫米。至于炮弹,明末的时候有专门的模具,类似《爱国者》主角制作枪弹的工具。另一个,《火攻挈要》中有铳规的配图,说明明末的火炮技术,已经较为接近欧洲了。
顶,写得好!
鞑子的入侵彻底断送了我大明工业革命的前程。
好像记得奥土那时候的大炮最有名,炸平了君士坦丁堡。
这个要顶
孙殿英 发表于 2009-12-10 21:38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p%3Bfilter%3Ddigest
回复 8# transley


    有射尺的
本人曾细心的想过那个明朝时的马克沁也就是戴梓发明的那种能连发的火器,但是想了之后觉得那只是种设想罢了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理由如下,聊斋上面说那种连发火器是靠打完一发然后拉一下就把下一发的发射药与弹丸都漏下来再拉一下就准备好下一次击发,实际上根本就只是理论的,须知打完一发之后再漏下来的火药肯定是会提前燃烧的。当然我也设想了一下比如说打完一发之后再拉一下,也就是枪机与枪膛配合得严丝合缝把前一次击发留下的火药残渣都清除掉了,但是我觉得在当时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可能的话,受到受热不均的影响也打不了几次的,何况当年的工艺怎么可能作得到如此的精确???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09-12-6 23:11

明炮的尺寸,尤其是重炮,是有明确规定的

虽然因为工艺限制,做不到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规范了

欧洲当时的炮也是这个德行,甚至更夸张,28磅或者32磅的,炮弹尺寸能差一个一两英寸~~~~
蛮厉害的
jjjjjjjjjjjjjjjj
1法自然 发表于 2009-12-12 14:29


诸葛弩的原理,有人设想用到火枪上,而且设想了弹壳(只不过是枪管一样粗的弹壳)。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09-12-5 17:43


    满清就不要说了,到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还常常要把舱底的明造大炮拿出来撑场面
有个问题,引进红夷大炮之后,火药制作工艺有改变吗?
莫谈国是 发表于 2009-12-22 16:06


    有
可惜缺乏精益求精的思想。

也就明清大战、清桂大战、清郑大战期间还有那么一点点有影响的进步,其他时候的进步极其有限。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09-12-22 19:29
也是从葡萄牙引进的?相比传统火药优势很大?
在明代,通过长期的战争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炮发射火药中的硝、磺、炭三种成份已有固定的组合配方。成书于祟祯十六年(1643年)的《火攻掣要》,具体记载了火炮发射火药的成份配比②:
        硝四助,约占68 .6外;磺十二两,约占13外;炭一触,约占17 .4外。
    由此可以看出,明代火炮的发射火药比元代的发射火药的硝的含量明显增多(约高出8形),因此,明代发射火药的发射妙力比元代发射火药的效力大大增强,从而明代管形火器的射程和威力比元代管形火器的射程和威力相应提高了。

种相应减少。清朝统治者对军用火药特别是枪炮的发射火药极为重视。乾隆皇帝曾在上谕中指出:“火药为营中利器,所关甚巨。’①道光皇帝也强调说:“军储利器,枪炮为先,全在提炼硝磺,精造火器,方能致远摧坚。匆②由于统治者的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加之当时战争的需要,因而清代发射火药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硝、磺、炭三种成份的组合配比趋向一致,一般稳定在8:1:1左右,即硝占80%磺占10%炭占10%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十八年(} 7年)制造发射火药,“每万斤用硝八千斤,磺一千五斤十两”③,炭虽然没有具体数量,但按照上面的火药总量及硝、磺的数量进行推算,炭应当为九百九十四斤六两。这样看来,乾隆时期发射火药硝、磺、炭的配比比例正好是8:1:1,即硝占80%和炭各占10% 。
    鸦片战争后,火炮发射火药(黑火药)硝、磺、炭三种成份的比例配比有了进一步改进。据《皇朝兵制考略》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前任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在奏折中说,制造发射火药,“每臼用牙硝八斤,磺粉一斤二两,炭粉一斤六两”,⑤按照这个数字配方,当时发射火药硝、磺、炭三种成份的组合配比
应是:硝八斤,约占76.2 %;磺一斤二两,约占10.7%;炭一斤六两,约占13.1%
    可见,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清代火炮的发射火药(黑火药)的组合配方与近现代标准的黑火药的组合配方已相差无几,达到了最佳组合配比。不过在西方,当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己发明了先进的无烟发射药①。由此可见,这个时候,中国发射火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了。
以上文字均摘自中国古代火炮史

有个问题,引进红夷大炮之后,火药制作工艺有改变吗?
莫谈国是 发表于 2009-12-22 16:06


《火攻挈要》上制造大口径火炮的方法,就是西方传来的,在明朝已广泛应用了。看错了,补充一下,明末的火药,主要是从粉状的改成粒状的。
有个问题,引进红夷大炮之后,火药制作工艺有改变吗?
莫谈国是 发表于 2009-12-22 16:06


《火攻挈要》上制造大口径火炮的方法,就是西方传来的,在明朝已广泛应用了。看错了,补充一下,明末的火药,主要是从粉状的改成粒状的。


以前玩帝国时代3,中国的火炮只有猛火油柜、虎蹲炮和神火飞鸦3种,打不过洋鬼子啊。后来上网查资料,发现种类还不少,记得有一种叫迅雷铳,看名字貌似能下载东西用。

以前玩帝国时代3,中国的火炮只有猛火油柜、虎蹲炮和神火飞鸦3种,打不过洋鬼子啊。后来上网查资料,发现种类还不少,记得有一种叫迅雷铳,看名字貌似能下载东西用。
有趣,楼主对明英之战应该是很有料的,
不能让你那个帖子沉了
回复 37# Q6

对明英之战真的是不了解,这方面资料少,而且我英语差,还是要靠兄弟普及。
寂静的狙击手 发表于 2010-1-31 22:45

我也是才从你提的问题,根据查到的一些资料来讲明英之战的
以前我还真不知有这么一回事。
跟一般人一样,我只知道明朝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交过手,
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开过火的事件我真还不知道

兄弟有这方面的积累,才问得出这样让人惊讶的问题出来
一挖就一个深坑
回复 39# Q6

过奖了过奖了,明军和西班牙交手,有这方面的资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