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收养中国孩成时尚 父母带中国孩子寻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6:25
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今天我们的节目来关注一个大多数中国媒体很少,甚至从未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的话题先从几张照片来看起,这几张照片是拍摄在昨天,是在民政部,也许您会问,这些带有中国面孔的孩子是谁,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人和他们又是什么样关系?首先还是来看看记者的报道。 (播放短片)

    解说:今天上午,46个寻根回访的孩子和他们的养父母来到了中国收养中心,在档案室里,有每一个被领养孩子的信息。当初,他们的养父母就是在这里办完领养手续,继而将他们领走。如今他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6个国家。

    家在世界,根在中国,说的就是这些孩子,他们的亲生父母是中国人,但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由于被遗弃等各种原因,被外国家庭收养。这次是他们长大后第一次回到中国。

    寻根回访的儿童: 我会永远记住这次旅行。

    寻根回访的儿童: 我有点兴奋,有点紧张。   

    解说:不论你走到哪里,我们都很惦念你。在欢迎仪式上,主办方表示,外国收养家庭寻根回访可以使被收养儿童亲身感知中国,了解中国。事实上,此次寻根的46个孩子他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4岁,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长着一副中国面孔,却说着一口流利的外语。

    主办方为这些孩子安排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学写毛笔字、学唱中文歌。

    在结束北京短暂的两天活动后,他们还要分头赶赴各自的出生地湖北黄冈和广东湛江,去儿时曾经生活过的福利院回访,那里是他们真正的根。  

    主持人:这样的事情以前零星听到过有报道,但是这样大规模的报道似乎是第一次看到。      

    白岩松(评论员):也许是咱们做惯了像矿难这样,你必须去皱紧眉头的新闻,习惯了生气,习惯了皱紧眉头,但是看到这样新闻的时候,突然觉得特别地感动,甚至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觉,如果更多我们报道的新闻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好一点。我觉得透过看这样的新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两种关键词,一个是中国更自信了,另一个是站在人性立场上的人情味更浓了。

    主持人:为什么通过这条新闻说中国更自信了?

    白岩松: 因为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这件事情一直都在做,近20来年的时候,其实数量并不少,我们很多的孩子,陆续会到外国的父母家里头慢慢去成长。但是好像很少有报道,很少有人去说,因为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总是会用另外一种思维去思考,会不会因为我们养得不好,我们养不起了,就送出去让别人养了,我们很没面子等等。但是当你做了这样的事情,当孩子回来的时候,你突然发现,现在中国变得更加自信了。所有的人都应该成为这件事情的赢家,不管是出去的孩子,收养他们的父母,还是中国,还是接待他们的所有的人。因为中国自信的,会让这些孩子感受到,我的根在这里头,他会更踏实。

    另一方面,人情味更浓了。我们可以这样去想象,所有的孩子在没有回来之前的时候,也许会有一部分的孩子会想,我是被那块土地遗弃的。但是当他回到这块生他的土地的时候,突然看到所有的人是欢迎他们的,都是笑脸,他走的时候会多么自信,这批孩子。很多父母领着孩子回来,不仅仅是寻找中国的文化,还希望他得到这种自信。

主持人:有一篇文章,你拿给我看的这篇文章,这位西方的妈妈带着她领养的中国女儿回来以后,她有一句话,她说我带着这个女儿回来,就让她找到一种自尊心的飞跃。这句话特别关键。

    白岩松:对。自尊心急剧地上涨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因为也许在他幼小的心灵在想象的过程中的时候,他陆续会感受到,我的面孔跟周围人不一样,而且我能确定我的父母跟我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是西方人,他的面孔决定了。他们也许会猜测,他们为什么不要我了,那块土地为什么不要我了?但是当有了这样的一次寻根的时候,看到所有的都在欢迎他们,他们的这种自尊心就会迅速地恢复,包括自信心。

    讲一个小小的细节,去年的时候,有一批同样的收养中国孩子的父母,一起回到扬州。在扬州的时候,扬州副市长欢迎他们,在晚宴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不是客人,你们我们是一家人”。说完成这样句话的时候,所有人眼泪全下来了,包括父母,包括孩子,包括收养的人,你想想这样的一句话,为什么大家会掉眼泪?就是因为那一瞬间突然觉得我们依然是被爱着的,被所有的地方。过去可能会有一些担心,我是被遗弃的,但是现在有我家里现在的父母在爱着我,那块土地在爱着我,当他的爱突然一下子翻倍了,你想想对孩子是一种多么大的鼓励。

    主持人:我觉得就是来自于这种领养家庭的中国脸孔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可能跟从中国或者说从华语地区移居过去的中国家庭还不一样,因为我们管这种,在国外出生的中国面孔的孩子,叫做“香蕉人”,或者“ABC”,但是他们不管怎么样,他们知道自己的家归属在什么地方,但是这些孩子不一样。

    白岩松:没错,因为他们一开始的时候,甚至等他开始这次寻根的时候,他发现他是不能讲母语的,因为这个困惑也许席慕容的那首诗大家都曾经体验过,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你看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首诗。这些孩子也是,如果从语言,或者从文化习惯,他们喜欢吃薯条,最初的时候一上这几顿饭的时候不太习惯,更愿意吃薯条等等。

    但是另一方面,别忘了,领养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的父母从来就没有打算不告诉他。因为毕竟面孔决定的,很早就告诉了他这样的事实,而且相当多的国外的领养的父母一直在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根,他们也怕自己的孩子最后生活在一种担心、羞愧,甚至会觉得很难过这样的一种困境当中。所以在美国有一个专门领养中国孩子的协会,这个协会会帮助这些父母,还会帮助他们聚在一起包饺子,去识一些汉字,去养老院给老人表演中国舞蹈等等。所以一方面你能看到,收养这批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有这个需求,他们也想到了,怕孩子将来在成长中的时候,出现这种(问题)。为什么叫香蕉呢?黄皮,白瓤。希望他能够慢慢地在文化上找到一种根,我想这个对于他们的父母,对于孩子本身来说,都非常重要。

    主持人:西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有点不一样,因为我们熟知,如果在中国的家庭里面,要是领养一个孩子,最大的忌讳就是让孩子知道你是我领养,但是西方人好像正好相反。

    白岩松:咱们有几个很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慢慢在改变,第一个,愿意一出生就收养,就彻底断根。

    主持人:否则养不熟。

白岩松: 谁都不知道。我觉得慢慢随着这个时代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心态可能会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不同的因素。另外就是刚才您说到的,在成长中的时候,如果哪一天他的父母找到的时候,养父养母会很难过,会很抵触。但是这篇文章里头,我看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俩都看到的,是由养了中国孩子的养父母写的文章,他里头一句话把我给点醒了,真是思维方式不同,他说其实我很想知道孩子的父母是谁,因为从孩子未来,假如要是得了病,需要一些基因治疗等等的时候,我会知道我该找谁。你看我们都不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更成熟的想法。

    主持人:   

    对于这些中国孩子,收养中国孩子的西方家庭来说,怎么让孩子能够把这个与生俱来的基因里面带的这种传统、血统,和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的西方文化,能够在他身上找到平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白岩松:

    首先,我觉得要相信所有的养父养母们的爱,没有爱,他们不会做这样的选择,甚至其中会有一些,虽然比例不大,但是会有,他们收养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孩子是残疾的,但是他们依然选择了,为什么呢?我看过他们曾经写的那个文字,在那一瞬间,当最可怜的孩子用最无助的眼神看着我的时候,突然我觉得,我可以为他做得更多。首先,我们不会去怀疑他拥有的这种爱。

    另一方面来说,从他参与到这次中国的寻根之旅,而且非常好奇,我们俩看到的这篇文章,孩子的养父养母们为孩子回到中国,被得到欢迎,孩子喜欢中国文化,他们不仅没有一种失落感,反而开心得不得了,他觉得,孩子找到根了,我们回去的时候,将来还可以去讲另一个家的故事。所以我觉得,从他们的父母角度来说,在孩子未来成长来说,也是有益的。

    另外,从孩子角度来说,刚才我们有没有看到,其实有很多的孩子已经蛮大了,因为领养的过程已经持续了近20年,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会有自己的需求,甚至刚一开始会有躲避,但是他们选择我要回来。但是等得到了这样大家的笑脸的时候,他自信心又增长的时候,回去的时候,我相信会比来之前更开心。

    主持人: 

    您现在收看的是《新闻1+1》,今天我们节目关注的是西方父母带着他们收养的中国孩子回到中国来寻根,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收养中国福利院里面孩子的大多是西方国家的父母,他们收养的这些孩子的数目这些年来也经历了一个数量上的起伏变化,来看一下。

解说:

    这位来自美国的弗朗西斯·倍德纳(音)夫妇,已经在中国收养了两个孩子,大女儿来自重庆涪陵,小儿子来自西安,倍德纳夫妇已经开始学习中文,希望孩子将来也能会说中国话。像弗朗西斯这样的美国家庭,想要在中国领养一个孩子并不是一件难事。根据美国的《儿童公民法》规定,跨国收养的儿童仅仅需要45天,就能获得美国公民身份。而中国也早在1992年就实施了《收养法》,为跨国收养打开了一扇法律的大门。

    在美国收养的外籍儿童中,中国儿童的数量是占最多的,大多数的收养家庭都来自白人富裕阶层,而且收养的几乎都是女儿,美国人甚至把收养一个中国孩子当成了一种时尚,甚至许多明星都收养了中国孩子。比如好莱坞女星梅格瑞恩,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儿戴西(音),好莱坞剧作家马克布朗,也收养了一名河南女孩。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资料显示,从1989年到2003年,仅美国家庭就一共收养了四万多名中国儿童。而2005年中国加入了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后,也为这些在国外生活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安全和法律保护。

    目前,与中国建立收养合作关系的国家有17个,分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符合收养条件的家庭都可以向中国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收养儿童。

    但是从2007年5月,新收养法实施之后,把外国家庭收养中国孩子的准入门槛提高了很多,许多外国父母难以达到领养标准。根据美国国务院统计,来自中国的国际收养孩子的数量已经下降了50%。2005年,美国公民通过官方的中国收养中心,收养了7906名孩子。在2008年,这一数字则降到了3909名。

    主持人:

    现在收养中国孩子的法律手续越来越健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很多孩子一下子变成了,父母可能都失踪,但是没有确立下来他是不是孤儿,所以还不能被外国人领养,所以很多人就说,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地被这些有爱心的外国人收养的话,他们未来会不会更好?

    白岩松:

    我想如果要回到汶川地震的话,尤其回到这几年外国朋友收养中国孩子的数字在急剧下降的过程来说,其实中国人自己想要收养自己国家里头的孩子的事情越来越多。谁都不会忘记,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当时多大的比例,甚至要抢那些孤儿,或者说地震当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最后几乎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孩子太少了,而要献出爱心的人太多了。

    其实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样的一个事,将近20年的时间了,从8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逐渐在增加,当初是谁冒着这么大的决心决定开这个口子,因为中国曾经有一句话叫“家丑不可外扬”,在一个狭隘的意识当中,有可能把这个当成一种家丑,你看弃婴,甚至有一些是残疾的,然后放在我们这儿居然还让外国父母给领养走了,但是是谁最早破除了这种狭隘的眼光,不仅不是家丑外扬,反而变成了我们共同来营造一种美。我不知道今天所有的人在看到这样的一种场面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这是一种美。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不断地进步和相当多白领,还有中产阶级这样的家庭的诞生,包括丁克家族,也就是不要孩子家庭的诞生,陆续越来越增加有收养孩子愿望的中国的家庭。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弃婴越来越少,包括女婴,这种意识越来越少了,所以现在收养的数量急剧下降了,我觉得这当然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可是另外一方面,即使近来的孩子不多了,我觉得外国的父母跟中国的父母也可以同样地拥有这样的机会。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25/content_12535087.htm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今天我们的节目来关注一个大多数中国媒体很少,甚至从未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的话题先从几张照片来看起,这几张照片是拍摄在昨天,是在民政部,也许您会问,这些带有中国面孔的孩子是谁,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人和他们又是什么样关系?首先还是来看看记者的报道。 (播放短片)

    解说:今天上午,46个寻根回访的孩子和他们的养父母来到了中国收养中心,在档案室里,有每一个被领养孩子的信息。当初,他们的养父母就是在这里办完领养手续,继而将他们领走。如今他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6个国家。

    家在世界,根在中国,说的就是这些孩子,他们的亲生父母是中国人,但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由于被遗弃等各种原因,被外国家庭收养。这次是他们长大后第一次回到中国。

    寻根回访的儿童: 我会永远记住这次旅行。

    寻根回访的儿童: 我有点兴奋,有点紧张。   

    解说:不论你走到哪里,我们都很惦念你。在欢迎仪式上,主办方表示,外国收养家庭寻根回访可以使被收养儿童亲身感知中国,了解中国。事实上,此次寻根的46个孩子他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4岁,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长着一副中国面孔,却说着一口流利的外语。

    主办方为这些孩子安排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学写毛笔字、学唱中文歌。

    在结束北京短暂的两天活动后,他们还要分头赶赴各自的出生地湖北黄冈和广东湛江,去儿时曾经生活过的福利院回访,那里是他们真正的根。  

    主持人:这样的事情以前零星听到过有报道,但是这样大规模的报道似乎是第一次看到。      

    白岩松(评论员):也许是咱们做惯了像矿难这样,你必须去皱紧眉头的新闻,习惯了生气,习惯了皱紧眉头,但是看到这样新闻的时候,突然觉得特别地感动,甚至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觉,如果更多我们报道的新闻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好一点。我觉得透过看这样的新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两种关键词,一个是中国更自信了,另一个是站在人性立场上的人情味更浓了。

    主持人:为什么通过这条新闻说中国更自信了?

    白岩松: 因为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这件事情一直都在做,近20来年的时候,其实数量并不少,我们很多的孩子,陆续会到外国的父母家里头慢慢去成长。但是好像很少有报道,很少有人去说,因为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总是会用另外一种思维去思考,会不会因为我们养得不好,我们养不起了,就送出去让别人养了,我们很没面子等等。但是当你做了这样的事情,当孩子回来的时候,你突然发现,现在中国变得更加自信了。所有的人都应该成为这件事情的赢家,不管是出去的孩子,收养他们的父母,还是中国,还是接待他们的所有的人。因为中国自信的,会让这些孩子感受到,我的根在这里头,他会更踏实。

    另一方面,人情味更浓了。我们可以这样去想象,所有的孩子在没有回来之前的时候,也许会有一部分的孩子会想,我是被那块土地遗弃的。但是当他回到这块生他的土地的时候,突然看到所有的人是欢迎他们的,都是笑脸,他走的时候会多么自信,这批孩子。很多父母领着孩子回来,不仅仅是寻找中国的文化,还希望他得到这种自信。

主持人:有一篇文章,你拿给我看的这篇文章,这位西方的妈妈带着她领养的中国女儿回来以后,她有一句话,她说我带着这个女儿回来,就让她找到一种自尊心的飞跃。这句话特别关键。

    白岩松:对。自尊心急剧地上涨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因为也许在他幼小的心灵在想象的过程中的时候,他陆续会感受到,我的面孔跟周围人不一样,而且我能确定我的父母跟我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是西方人,他的面孔决定了。他们也许会猜测,他们为什么不要我了,那块土地为什么不要我了?但是当有了这样的一次寻根的时候,看到所有的都在欢迎他们,他们的这种自尊心就会迅速地恢复,包括自信心。

    讲一个小小的细节,去年的时候,有一批同样的收养中国孩子的父母,一起回到扬州。在扬州的时候,扬州副市长欢迎他们,在晚宴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不是客人,你们我们是一家人”。说完成这样句话的时候,所有人眼泪全下来了,包括父母,包括孩子,包括收养的人,你想想这样的一句话,为什么大家会掉眼泪?就是因为那一瞬间突然觉得我们依然是被爱着的,被所有的地方。过去可能会有一些担心,我是被遗弃的,但是现在有我家里现在的父母在爱着我,那块土地在爱着我,当他的爱突然一下子翻倍了,你想想对孩子是一种多么大的鼓励。

    主持人:我觉得就是来自于这种领养家庭的中国脸孔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可能跟从中国或者说从华语地区移居过去的中国家庭还不一样,因为我们管这种,在国外出生的中国面孔的孩子,叫做“香蕉人”,或者“ABC”,但是他们不管怎么样,他们知道自己的家归属在什么地方,但是这些孩子不一样。

    白岩松:没错,因为他们一开始的时候,甚至等他开始这次寻根的时候,他发现他是不能讲母语的,因为这个困惑也许席慕容的那首诗大家都曾经体验过,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你看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首诗。这些孩子也是,如果从语言,或者从文化习惯,他们喜欢吃薯条,最初的时候一上这几顿饭的时候不太习惯,更愿意吃薯条等等。

    但是另一方面,别忘了,领养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的父母从来就没有打算不告诉他。因为毕竟面孔决定的,很早就告诉了他这样的事实,而且相当多的国外的领养的父母一直在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根,他们也怕自己的孩子最后生活在一种担心、羞愧,甚至会觉得很难过这样的一种困境当中。所以在美国有一个专门领养中国孩子的协会,这个协会会帮助这些父母,还会帮助他们聚在一起包饺子,去识一些汉字,去养老院给老人表演中国舞蹈等等。所以一方面你能看到,收养这批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有这个需求,他们也想到了,怕孩子将来在成长中的时候,出现这种(问题)。为什么叫香蕉呢?黄皮,白瓤。希望他能够慢慢地在文化上找到一种根,我想这个对于他们的父母,对于孩子本身来说,都非常重要。

    主持人:西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有点不一样,因为我们熟知,如果在中国的家庭里面,要是领养一个孩子,最大的忌讳就是让孩子知道你是我领养,但是西方人好像正好相反。

    白岩松:咱们有几个很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慢慢在改变,第一个,愿意一出生就收养,就彻底断根。

    主持人:否则养不熟。

白岩松: 谁都不知道。我觉得慢慢随着这个时代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心态可能会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不同的因素。另外就是刚才您说到的,在成长中的时候,如果哪一天他的父母找到的时候,养父养母会很难过,会很抵触。但是这篇文章里头,我看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俩都看到的,是由养了中国孩子的养父母写的文章,他里头一句话把我给点醒了,真是思维方式不同,他说其实我很想知道孩子的父母是谁,因为从孩子未来,假如要是得了病,需要一些基因治疗等等的时候,我会知道我该找谁。你看我们都不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更成熟的想法。

    主持人:   

    对于这些中国孩子,收养中国孩子的西方家庭来说,怎么让孩子能够把这个与生俱来的基因里面带的这种传统、血统,和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的西方文化,能够在他身上找到平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白岩松:

    首先,我觉得要相信所有的养父养母们的爱,没有爱,他们不会做这样的选择,甚至其中会有一些,虽然比例不大,但是会有,他们收养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孩子是残疾的,但是他们依然选择了,为什么呢?我看过他们曾经写的那个文字,在那一瞬间,当最可怜的孩子用最无助的眼神看着我的时候,突然我觉得,我可以为他做得更多。首先,我们不会去怀疑他拥有的这种爱。

    另一方面来说,从他参与到这次中国的寻根之旅,而且非常好奇,我们俩看到的这篇文章,孩子的养父养母们为孩子回到中国,被得到欢迎,孩子喜欢中国文化,他们不仅没有一种失落感,反而开心得不得了,他觉得,孩子找到根了,我们回去的时候,将来还可以去讲另一个家的故事。所以我觉得,从他们的父母角度来说,在孩子未来成长来说,也是有益的。

    另外,从孩子角度来说,刚才我们有没有看到,其实有很多的孩子已经蛮大了,因为领养的过程已经持续了近20年,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会有自己的需求,甚至刚一开始会有躲避,但是他们选择我要回来。但是等得到了这样大家的笑脸的时候,他自信心又增长的时候,回去的时候,我相信会比来之前更开心。

    主持人: 

    您现在收看的是《新闻1+1》,今天我们节目关注的是西方父母带着他们收养的中国孩子回到中国来寻根,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收养中国福利院里面孩子的大多是西方国家的父母,他们收养的这些孩子的数目这些年来也经历了一个数量上的起伏变化,来看一下。

解说:

    这位来自美国的弗朗西斯·倍德纳(音)夫妇,已经在中国收养了两个孩子,大女儿来自重庆涪陵,小儿子来自西安,倍德纳夫妇已经开始学习中文,希望孩子将来也能会说中国话。像弗朗西斯这样的美国家庭,想要在中国领养一个孩子并不是一件难事。根据美国的《儿童公民法》规定,跨国收养的儿童仅仅需要45天,就能获得美国公民身份。而中国也早在1992年就实施了《收养法》,为跨国收养打开了一扇法律的大门。

    在美国收养的外籍儿童中,中国儿童的数量是占最多的,大多数的收养家庭都来自白人富裕阶层,而且收养的几乎都是女儿,美国人甚至把收养一个中国孩子当成了一种时尚,甚至许多明星都收养了中国孩子。比如好莱坞女星梅格瑞恩,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儿戴西(音),好莱坞剧作家马克布朗,也收养了一名河南女孩。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资料显示,从1989年到2003年,仅美国家庭就一共收养了四万多名中国儿童。而2005年中国加入了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后,也为这些在国外生活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安全和法律保护。

    目前,与中国建立收养合作关系的国家有17个,分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符合收养条件的家庭都可以向中国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收养儿童。

    但是从2007年5月,新收养法实施之后,把外国家庭收养中国孩子的准入门槛提高了很多,许多外国父母难以达到领养标准。根据美国国务院统计,来自中国的国际收养孩子的数量已经下降了50%。2005年,美国公民通过官方的中国收养中心,收养了7906名孩子。在2008年,这一数字则降到了3909名。

    主持人:

    现在收养中国孩子的法律手续越来越健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很多孩子一下子变成了,父母可能都失踪,但是没有确立下来他是不是孤儿,所以还不能被外国人领养,所以很多人就说,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地被这些有爱心的外国人收养的话,他们未来会不会更好?

    白岩松:

    我想如果要回到汶川地震的话,尤其回到这几年外国朋友收养中国孩子的数字在急剧下降的过程来说,其实中国人自己想要收养自己国家里头的孩子的事情越来越多。谁都不会忘记,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当时多大的比例,甚至要抢那些孤儿,或者说地震当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最后几乎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孩子太少了,而要献出爱心的人太多了。

    其实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样的一个事,将近20年的时间了,从8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逐渐在增加,当初是谁冒着这么大的决心决定开这个口子,因为中国曾经有一句话叫“家丑不可外扬”,在一个狭隘的意识当中,有可能把这个当成一种家丑,你看弃婴,甚至有一些是残疾的,然后放在我们这儿居然还让外国父母给领养走了,但是是谁最早破除了这种狭隘的眼光,不仅不是家丑外扬,反而变成了我们共同来营造一种美。我不知道今天所有的人在看到这样的一种场面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这是一种美。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不断地进步和相当多白领,还有中产阶级这样的家庭的诞生,包括丁克家族,也就是不要孩子家庭的诞生,陆续越来越增加有收养孩子愿望的中国的家庭。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弃婴越来越少,包括女婴,这种意识越来越少了,所以现在收养的数量急剧下降了,我觉得这当然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可是另外一方面,即使近来的孩子不多了,我觉得外国的父母跟中国的父母也可以同样地拥有这样的机会。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25/content_12535087.htm
收养相关法规该修改了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59104471382885{:3_83:}
耀斑 发表于 2009-11-25 16:41


    {:3_90:}看完整了再说。。。
疯狂的伊万伊万 发表于 2009-11-25 16:59
我的意思是对现行收养资格的部分 要求35岁以上 无子女
这不是打天朝的脸?盛世之邦哪里需要那群化外蛮夷来养我们的小花朵?{:3_97:}